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三階層

刑法的三階層

發布時間: 2022-06-18 09:01:25

A. 刑法四要件和三階層

法律分析:一種是大陸法系國家的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其構成要件為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另一種是英美法系國家雙層次的犯罪構成體系,一是本體要件,包括犯罪意圖和犯罪行為,二是抗辯事由,包括脅迫、防衛、警察圈套、未成年等要素;第三個就是前蘇聯和我國耦合式的犯罪構成體系,由犯罪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四個要件組合而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條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九條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B. 刑法犯罪構成的四要件和三階層,哪個更合理

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構成,這些條件就是所謂要件。過去刑法理論和法律條文都是持四要件說,即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體即行為的實施者,就是誰乾的,分一般主體,特殊主體等。客體即行為侵犯的對象,例如強奸罪的客體只能是女性。主觀方面指行為主體主觀上的動機。客觀方面是指具體的行為和造成的結果,有行為犯(只要實施了某種行為就構成,如持有毒品)和結果犯(產生了一定的後果才構成,例如交通肇事)之分。其中主觀方面即犯罪的動機,是區分主觀惡性大小以及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依據。例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過失殺人,意外事件,都可以造成致人死亡的結果,但罪名和處罰是大不相同的。很顯然,主體、客體;主觀、客觀的四要件說是符合辯證法的,或者說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物。因為三要件理論還比較新,所了解的人不是很多。所謂三要件,大約是「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也有說是「犯罪主體、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主體的符合性,行為的違法性,結果的有責性。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四要件和三要件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很大,四要件理論認為構成犯罪的行為,按三要件理論則可能認為無罪。如果存細看一下,就不難發現,三要件中沒有主觀方面,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白糖殺人案:某人(主體)錯把白糖當成毒葯下在(客觀方面)別人(客體)飲水中企圖謀殺(主觀方面),結果沒有得逞(客觀方面)。按照四要件論,這是故意殺人未遂。而根據三要件說,則不構成犯罪。因為沒有犯罪的結果。四要件是一切行為的構成要素。而三要件中第二項卻是犯罪行為,或是行為的違法性。既然是行為,那麼必然就包括有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四個要素。所以要分析三要件的第二項,必然要繞回到四要件上來,這不是很滑稽的事嗎?

C. 比較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與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

犯罪構成中的分體系有四個:客體、主體、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哪一個必要要素不存在,更不用說一個分體系不存在,就會導致整個犯罪構成體系的瓦解,就會導致人的行為中不存在犯罪構成。犯罪構成要素是犯罪構成的組成部分。犯罪構成要素的要件決定它們的特點,使人們能夠將一犯罪構成區別於另一犯罪構成,以及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犯罪構成要素和分體系的要件規定在刑法典總則和分則的規范當中。」

古典三階層:犯罪體系是從實定法的規定歸納出來的,歸納的方法則受到自然科學自然主義(Naturalismus)的影響。自然科學實證主義和刑法上的罪刑法定主義互相契合,在19世紀末影響德國的刑法學。古典三階層犯罪體系便是這種自然科學實證主義風潮下的產物。貝林於1906年發表的著作《犯罪的理論》則標志著古典犯罪論體系的確立,同時,李斯特對於這一體系的實質內容也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貝林主張「構成要件具有客觀性、記述性和規定性的特徵」。

三階層犯罪論體系中構成要件該當性的演變歷程的闡述可以看出,從新古典犯罪論開始,構成要件不再是中性無色的純客觀事實描述。

麥耶認識到規范性和主觀性構成要件要素的存在,認為構成要件是違法性的認識根據;麥茲格更加明確地論述了規范性構成要件要素,並認為構成要件是違法性存在根據,主張構成要件就是違法類型。此後,無論是何種體系,其構成要件中不僅有描述性的、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同時還具有主觀的、規范性的要素。可見,構成要件由「指導形象」到「犯罪定型」的變化表現為價值不斷填加的過程。

(3)刑法的三階層擴展閱讀

19世紀以來,在實證主義的壓倒性優勢下,任何學科都必須保證其「科學性」而成其為「科學」。在自然科學作為科學典範的時代,法學(刑法學)為了保有「科學」的地位也只能走自然主義的道路。

德國古典犯罪論體系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哲學背景、方法論背景下被造就的:中性無色的犯罪該當類型、中性無色的不法狀態以及中性無色的承擔罪責的心理事實——作為社會科學的刑法學,在犯罪成立的理論上卻恪守自然科學的准則。

實證主義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要以實施自然科學的精神來改造和超越傳統形而上學的流派。實證主義對古典犯罪理論的影響,主要是指用實證主義的基本立場或思維方式,特別是用從自然科學中概括出的實證方法來構建和研究犯罪理論體系。

許玉秀教授在論及古典犯罪論體系的「機械性現象」時指出:「自然科學的方法論一直到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才對刑法學產生明顯的影響,亦即認為犯罪行為也可以作機械的切割、分析和檢驗,犯罪行為因而很理所當然地被切割成主觀和客觀兩個部分。

D. 刑法三階層理論

(1)犯罪構成該當性。犯罪構成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規定的內容要相一致。具體來說該當性中包括了行為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幾個要素。

(2)違法性。違法性要求犯罪行為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實質上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即必須是違法的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准在於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違法阻卻事由是排除具有該當性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被害人承諾等。

(3)有責性。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一是違法性認識,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4)刑法的三階層擴展閱讀:

與刑法三階層理論相關的其他件說:

四要件說:

四要件說是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模式。從蘇聯學習過來的。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法系的產物。但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這一犯罪構成理論模式雖然存在陳舊、機械等不能令人滿意之處,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已經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a.說明某種犯罪危害了什麼樣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客體。犯罪總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殺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權,故意傷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權,盜竊罪侵害了公私財物所有權,等等,諸如此類。

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實質都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因此,犯罪客體就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而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會關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b.說明犯罪是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首先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危害行為,沒有危害行為,就沒有構成犯罪的前提。

其次,是指危害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不管具體的犯罪行為表現形式如何復雜或具體的危害結果表現形式如何,他們都是犯罪構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c.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主體。在司法實踐中,各種具體犯罪的主體情況盡管千差萬別,但作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處都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單位犯罪,也應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

d.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主觀方麵包括兩種形式,即故意和過失。

每種犯罪都必須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觀要件,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則不構成犯罪。

E. 犯罪三階層說

三階層說:

隨著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終採取了德國日本刑法的觀點,採用犯罪構成三階層學說: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違法性是闡述客觀要件以及排除客觀上犯罪構成事由的,有責性是闡述主觀要件以及排除主觀方面犯罪構成事由的。並在2009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全面採用。

在07年的《刑法學》第三版里,犯罪構成該當性大部分劃入違法性,也就是客觀要件,小部分劃入了有責性(主觀要件)。所以,到09年為止,張明楷的觀點一直是:犯罪構成是兩要件:違法性和有責性。(即主客觀要件)

(5)刑法的三階層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作為法律概念,犯罪構成就是確定某種行為是否犯罪的規格和標准,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負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首先,它是具體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行為只有具備了犯罪構成,才能構成犯罪。

其次,犯罪構成也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法律標准。各種不同犯罪的獨特的特點,反映在每一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中。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罪的具體構成要件,是准確定性、區分此罪與彼罪的關鍵。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一個人之所以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其基本的依據就是行為人的行為具備犯罪構成。行為是否具備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有無;具備什麼樣的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程度。

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責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行為只有符合了犯罪構成,才能認定為犯罪,進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犯罪構成理論在刑法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貫穿在整個刑法學體系中。刑法中的許多理論問題,都與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息息相關。研究刑法理論,其關鍵就是掌握犯罪構成的理論。

F. 犯罪三階層

犯罪構成三階層理論包含哪些內容
一、關於犯罪論體系的變化
1、縱觀當今世界各國犯罪論體系,主要為三種模式。分別為兩階層說,三要件說與犯罪構成四要件說。
2、大體而言,德國、日本等國採取了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和有責性的犯罪成立理論體系。
3、我國現在通說采四要件說。四要件分指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方面的外在表現。如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犯罪主體指實施危害行為的人或單位。
5、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所持的主觀心理態度。如故意,過失。
6、隨著我國刑法理論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司法實踐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對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通說,即四要件說進行改造。從司法實踐中看,四要件說是我國刑法構成理論的主流,植根於我國刑法領域,為司法工作人員和學者所熟知,在操作上也很熟悉,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此筆者僅淺談犯罪構成的三要件說,以拓寬司法實踐中對於司法工作人員認定犯罪的思路。
二、何為三階層遞進式犯罪論體系
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體系是三階層遞進式。其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組成。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除了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並屬於違法之外,行為人亦必須負有責任。該理論在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時,首先判斷該行為是否符合某罪的構成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就是構成要件符合性)。如果符合,再判斷該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通常來說,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是具有違法性的行為。但有時也有例外,例如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就是不具有違法性的行為。如果具有違法性,再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有責性,即行為人是否負有責任。通常來說,符合前兩個要件的,就具有有責性。但是也有例外。例如13周歲的少年故意殺人的,或者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故意殺人的,就沒有有責性,就不承擔刑事責任。
三、三階段構成體系的內容
德、日的犯罪構成體系為三階層,三階層分別指犯罪構成要件的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構成要件的符合性,即成構成要件的該當性,指犯罪首先必須符合刑法各本條及其他刑法法規所規定的某種構成要件行為。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一般的,抽象的,定型化的,客觀的判斷。此處並不包括有關行為人的身份,個性,特徵的判斷。
構成要件的違法性,是指行為違反法律,及行為為法律所禁止,行為為法律所不允許。此處涉及實質的違法性問題,即為何行為為法律所禁止,通說認為實質的違法性即法益的侵害性。行為侵害或威脅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利益。違法性是個別的具體的,非定型的客觀判斷。
構成要件的有責性,指非難可能性,既能夠就符合構成要見的違法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譴責。有責性是個別的,具體的,內部的判斷。

G. 刑法三階層和四要件

法律分析:一種是大陸法系國家的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其構成要件為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一種是英美法系國家雙層次的犯罪構成體系,一是本體要件,包括犯罪意圖和犯罪行為,二是抗辯事由,包括脅迫、防衛、警察圈套、未成年等要素三個就是前蘇聯和我國耦合式的犯罪構成體系,由犯罪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四個要件組合而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條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九條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H. 刑法三階層是什麼意思

刑法三階層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

隨著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終採取了德國日本刑法的觀點,採用犯罪構成三階層學說: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違法性是闡述客觀要件以及排除客觀上犯罪構成事由的,有責性是闡述主觀要件以及排除主觀方面犯罪構成事由的。並在2009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全面採用。

詳細解讀

(1)犯罪構成該當性。

犯罪構成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規定的內容要相一致。具體來說該當性中包括了行為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幾個要素。

(2)違法性。

違法性要求犯罪行為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實質上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即必須是違法的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准在於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違法阻卻事由是排除具有該當性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被害人承諾等。

(3)有責性。

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一是違法性認識,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犯罪構成要件

I. 刑法的三階層理論

大陸法系的犯復罪構製成體系是三階層遞進式。其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組成。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除了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並屬於違法之外,行為人亦必須負有責任。
該理論在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時,首先判斷該行為是否符合某罪的構成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就是構成要件符合性)。如果符合,再判斷該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通常來說,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是具有違法性的行為。但有時也有例外,例如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就是不具有違法性的行為。
如果具有違法性,再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有責性,即行為人是否負有責任。通常來說,符合前兩個要件的,就具有有責性。但是也有例外。

熱點內容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