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刺鞭是什麼

刑法刺鞭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18 22:48:37

1. 有一種刑叫刺字刑,請問他和五刑中的墨刑是否一樣如果有區別,區別在哪裡

沒有聽過刺字刑一說,應該就是墨刑。

黥刑就是墨刑,源於奴隸制時期,秦代沿用,漢代廢除。「指在受刑人面部或額頭刺刻後塗上墨成為永久性標記的刑罰。甲骨文中已有墨刑的會意字。」

墨刑的確是刺刻的刑罰,但刺的是不是字或者只是符號不知道,太考古了;至於「刺字刑」,根本沒聽過,從常理來感覺,應該就是指墨刑。

2. 古代罪犯臉上刺的什麼字

一、古代罪犯臉上刺的字,根據所犯罪名而定,對於盜竊犯,刺「竊盜」或「盜」,對於白晝搶劫他人財物者,要刺「搶奪」或者「奪」字,對犯有劫竊官仗、傷害吏人等罪者,在犯人兩頰黥上「劫」字。不同朝代對於犯人刺字的位置規定有所不同。這種刑罰在被稱為「墨刑」又稱黥刑、黥面。

二、「墨刑」的簡介

墨刑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刑罰。

秦漢時的英布就因為受過黥刑而被稱為「黥布」。唐朝時的上官婉兒因為得罪武則天而被黥面,在額上留下刺青,後來她仿效劉宋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在額上刺字的地方以梅花形為裝飾(一說為黥面時刺成梅花形),顯得格外嫵媚,並為其他女性模仿,成為唐朝流行的化妝之一。

(2)刑法刺鞭是什麼擴展閱讀

「墨刑」的演變發展

最初,墨刑的施行方法是用刀刻人的皮膚,然後在刻痕上塗墨。

墨刑在最初規定為刑罰的時候,施行時用刀,而不是後世才採用的針刺。墨刑雖是輕刑,但人的面部神經極為敏感,用刀在上面刻刺,也是十分殘酷的,而且,有的人還會因為傷口感染而帶來生命危險。

一、秦漢時期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奏請焚燒《詩》、《書》等書籍,規定說,如果命令下達之後三十天內不燒者,要「黥為城旦」,即刺面後罰作一大早就起來修護城牆的苦役工。當時,「黥京城旦」成為一項比較固定的處罰犯人的措施。這樣的犯人遍布全國各地。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有許多是受過黥面之刑的囚徒。

漢初刑法沿襲秦制,仍使用黥面之刑。《漢書·刑法志》規定「墨罪五百」,條款數目同周初一樣。公元前167年,漢文帝劉恆下詔廢除肉刑,規定將當受黥面之刑者,男子改為剃去頭發、頸上戴著鐵制的刑具,去做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去做為期四年的搗米的苦役。

二、魏晉南北朝

隨著某些肉刑的恢復,黥面也重新被採用。據《酉陽雜俎》載,晉代規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來之後要黥其兩眼上方,並加銅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兩頰;第三次逃跑,黥兩眼下方。上述三處,施行時都要使黥長一寸五分,寬五分。

468年,宋明帝劉彧頒行黥刑和刖刑的條律,規定對犯有劫竊官仗、傷害吏人等罪者,要依舊制論斬;若遇赦令,改為在犯人兩頰黥上「劫」字,同時割斷兩腳筋,發配邊遠軍州。

三、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後晉石敬瑭濫用峻刑酷法,恢復黥刑,改稱刺字,並與流刑結合使用,稱為刺配,沿用至清。

四、宋元時期

北宋時還規定,犯人的罪狀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樣排列的形狀也有區別。凡是盜竊罪,要刺在耳朵後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頰上或額角,所刺的安排列成一個方塊;若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為圓形,三犯杖刑移於面,徑不過五分。

五、明清時期

明代關於黥刑的法律,與宋元大同小異,但使用的范圍更狹窄一些。明初朱元璋於1397年五月在御制《大明律序》中規定,「除黨逆家屬」外「俱不黥刺」,即謀反叛逆者的家屬及某些必須刺字的犯人予以刺字,其他各類犯人一律不再用宋代那種刺配的方法。

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於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

3. 古代在臉上刺字是什麼刑罰

古代在臉上刺字是黥刑。

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

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後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因觸犯秦律被處以黥刑。因此《史記》中稱他為「黥布」,他的傳記就叫《黥布列傳》。中國古代在罪犯面部或額上刺刻後並塗以墨的刑罰(見五刑)。

(3)刑法刺鞭是什麼擴展閱讀:

黥刑發展歷史

1、早在中國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現了黥面刑,當時稱之為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

2、從西周時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有五百條之多。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有許多是受到黥面之刑的囚徒。漢初被高祖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年輕時也曾因小罪被黥面,因此,人們就把他的名字成為黥布。

3、漢代以後,隨著某些肉刑的恢復,黥面也重新被採用。晉代規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來之後要黥其兩眼上方,並加銅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兩頰;第三次逃跑,黥兩眼下方。

4、北宋時,黥面之刑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犯人的罪狀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樣排列的形狀也有區別。凡是盜竊罪,要刺在耳朵後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頰上或額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個方塊;若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為圓形。

5、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於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順治十一年(1654),朝廷議准,對於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者要免於鞭刺。順治十三年(1656)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

4. 哪一種刑法在古代是對女囚的羞辱,現在成了年輕人的潮流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本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對於犯人來說簡直就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恥辱,特別是對於女犯人來說更是極大的羞辱。然而,萬萬沒有想到就這樣一個古代的刑罰,如今竟然成了年輕人的潮流。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古代的刑罰成了當下的潮流,可誰還記得這是一種令人慨嘆扼腕的酷刑。如果古人知道了後人還可以如此操作,他們又是作何感想?說實話,在臉上和身上刺字什麼的,真是一種另類的審美觀,一般人無法接受。

5. 古代臉上刺字的酷刑叫什麼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的

在古代,黥面是一種在臉上刺字的刑罰

黥面就是墨刑,周代五刑的第一種。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同劓、宮、刖、殺相比,黥面顯然是最輕微的。但是,這種刑罰也要傷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於身體的明顯部位,無法掩飾,不僅給人造成肉體的痛苦,同時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因此,本書也把它列為酷刑之一。

黥面是一種很古老的刑罰,它在堯舜時就出現了。當時三苗之君使用的五虐之刑,包括黥面在內。1堯誅三苗,廢「五虐」,改用「象刑」,就是給犯罪者穿上與常人不同的衣服,以示懲罰,其中當受墨刑者要戴黑色的頭巾。2禹繼堯舜之後開始使用肉刑,以後正式把墨刑定為五刑之一。

最初,墨刑的施行方法是用刀刻人的皮膚,然後在刻痕上塗墨。《尚書·呂刑》篇中「墨辟疑赦」一句後,孔安傳雲:「刻其顙而涅之曰墨刑。」。《周禮.司刑》一節中「墨罪五百」一句話,鄭玄注雲:「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額為瘡,以墨窒瘡孔,令變色也。」《禮記·文王世子》篇注雲,墨刑和劓、刖等刑一樣,「皆以刀鋸刺割人體也。」《國語·魯語》也曾說:「小刑用鑽鑿,次刑用刀鋸。」墨刑為小刑,當是使用鑽或鑿為刑具。其它各書述及墨刑時都是說用刀刻。這些說明,墨刑在最初規定為刑罰的時候,施行時用刀,而不是後世才採用的針刺。人的面部神經是極其敏感的,犯人在被黥面時的疼痛之狀可想而知。由於傷口感染,有的犯人也會因黥面而致死。

從西周時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有五百條之多。《尚書·呂刑》篇亦雲:「墨罰之屬千。」可見,當時的刑罰是很嚴厲的,民眾稍有小過,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隸主貴族常用黥面者作守門人。因為這些人的臉上帶有恥辱的標記,走到哪裡都會被認出來,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逃跑。而且,黥面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響勞作。春秋戰國時,各國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種苦役。秦國商鞅變法時用法嚴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師傅公孫賈黥面,以示懲誡。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請焚燒《詩》、《書》等儒家書籍,規定說,如果命令下達之後三十天內不燒者,要「黥為城旦」。「城旦」,是一大早就起來修護城牆的苦役工。當時,「黥為城旦」成為一種比較固定的處罰犯人的措施,這樣的犯人遍布全國各地。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有許多是受到黥面之刑的囚徒。漢初被高祖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年輕時也曾因小罪被黥面,因此,人們就把他的名字成為黥布。

漢初刑法沿襲秦制,仍使用黥面之刑。《漢書·刑法志》規定「墨罪五百」,條款數目同周初一樣。公元前167年,漢文帝劉恆下詔廢除肉刑,規定將當受黥面之刑者「髡鉗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應當黥面者,該為剃去頭發、頸上戴著鐵制的刑具、去做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應當黥面者,改為去做為期四年的舂米的苦役。此後直至漢末,黥面未再實行。但在漢代時,匈奴曾規定,漢朝的使節如果不以黥面,不得進入他們的單於所居住的穹廬。有一次,王鳥充任漢朝的使節,出使匈奴時就順從了他們的規矩,單於大喜,同意讓匈奴的太子到漢朝作人質,請求與漢和親。有人說,匈奴的這種規定是他們的一種習俗,只是用墨晝在臉上,象徵性地表示黥面,並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這和作為刑罰的黥面當有所區別。

漢代以後,隨著某些肉刑的恢復,黥面也重新被採用。晉代規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來之後要黥其兩眼上方,並加銅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兩頰;第三次逃跑,黥兩眼下方。上述三處,施行時都要使黥痕長一寸五分,寬五分。這種黥痕可以深深印到人的骨頭上。唐代貞元年間,段成式的從兄經過一個叫黃坑的地方,他的隨從拾取死人的頭顱骨,打算用它配葯,看見一片骨頭上有「逃走奴」三個字的痕跡,色如淡墨。段成式判斷這是古時被黥面的人的頭骨,而且很可能就是晉代逃亡過的奴婢的遺骨。黥面之刑的殘酷性,由此可見一斑。

南朝泰始四年(468),宋明帝劉彧頒行黥刑和刖刑的條律,規定對犯有劫竊官杖、傷害吏人等罪者,要依舊制論斬;若遇赦令,改為在犯人兩頰黥上「劫」字,同時割斷兩腳筋,發配邊遠軍州;若是五人一下結伙以暴力奪取他人財物者,也同樣處罰。梁天監元年(502),梁武帝蕭衍又頒定黵面之刑。黵面的施行方法,大概不是用刀刻,而是用針刺。如果犯有搶劫罪應當斬首而遇赦者,要黵面為「劫」字。這種刑罰實行的時間不長,天監十四年(515)即予以廢除。

北宋時,黥面之刑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犯人的罪狀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樣排列的形狀也有區別。凡是盜竊罪,要刺在耳朵後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頰上或額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個方塊;若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為圓形。凡是犯有重罪必須發配遠惡軍州的牢城營者,都要黥面,當時稱為刺配。如《水滸傳》中寫林沖被刺配滄州牢城,武松被刺配孟州牢城;陸謙指使董超薛霸在半路上結束林沖性命,特意囑咐他們揭取林沖臉上刺字的那塊麵皮來回話;武松被黥面是刺在額角上的,後來他扮成行者,把頭發垂下來可以遮蓋著被刺的字。小說中的這些描寫,可以作為我們今天理解北宋時期黥刺刑罰的例證。北宋名臣狄青年輕時也曾被刺配,後來貴顯,仍保留著刺的印記,不願除掉它。直到南宋時,刺配的做法都是常見的。

遼代刑法也有黥刺,和北宋的施行方法相同,也是用針刺,但刺的位置不完全一樣。重熙二年(1033),遼興宗耶律真宗規定,對判為徒刑的犯人,要刺在頸部。奴婢私自逃走被抓回,如果他她同時盜竊了主人的財物,主人不得黥刺其面,要刺在他/她的頸或臂上。犯有盜竊罪的,第一次犯刺右臂,第二次犯刺左臂,第三次犯刺脖頸的右側,第四次犯刺脖頸的左側,如果第五次再犯,就要處死。遼代其他刑罰非常殘酷,唯獨黥面之刑比以前要寬大一些。

金代規定犯有盜竊罪且贓物在十貫以上五十貫以下者要處以徒刑,同時刺字於面部,贓物在五十貫以上者要處死。元代仿照宋、金的有關法律,對盜竊罪要予以刺字,並同時施加杖刑,刺的方法和杖的數目有非常細致的條款,另外,對什麼情況下免刺、什麼情況下已經刺過仍要補刺等等,也有具體的規定。

明代關於黥刑的法律,與宋元大同小異,但使用的范圍要更狹窄一些。洪武三十年(1397)規定,謀反叛逆者的家屬及某些必須刺字的犯人予以刺字,其他各類犯人一律不再用宋代那種刺配的方法。另外,對於盜竊犯,初犯者要在右小臂上刺「盜竊」二字,再犯者刺左小臂,第三次犯者要處以絞刑。對於白晝搶劫他人財物者,要在右小臂上刺「搶奪」二字,如果再犯搶奪罪者,照例在右小臂上重刺。情節比較輕微的偷摸都無須刺字。明代的法律中對免刺、補刺也有明確的條文。

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於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順治十一年(1654),朝廷議准,對於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者要免於鞭刺。順治十三年(1656)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康熙四年(1665)規定,對逃亡的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和盜竊罪一樣都刺小臂。第二年又下令說,如果逃亡者改刺小臂,這樣逃亡者越來越多,無法稽查,因此仍舊改為刺面。康熙十二年(1673)詔令,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逃亡者要免於鞭刺,如果是夫帶妻逃、或父帶女逃、或子帶母妹逃者,婦女免於鞭刺,如果是婦女單獨逃亡者不能免除。這樣的規定,說明清代奴婢的處境悲慘,而且逃亡現象嚴重,同時說明統治者對逃亡者的鎮壓也非常嚴厲。

縱觀各代實行黥刑的歷史,古時刀刻法的黥面變為宋、元、明、清的刺字,其殘酷的程度應該說是在逐漸減弱。

黥面作為一種刑罰制度,同人類的刺面紋身的習俗有密切的關系。世界上各民族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大都有刺面紋身的歷史,具體做法是用刀刻或針刺皮肉,和刑罰的黥面一樣,也必然有疼痛的感覺,因而它也具有一定的野蠻性和殘酷性。產生刺面紋身現象的社會因素和人類的心理因素比較復雜,主要的是由於原始的自我美化意識和圖騰崇拜意識的作用,刺面紋身者所雕刺的內容主要是人們喜愛的象徵美麗、勇敢或吉祥的文字和圖象。黥面之刑是將刺面紋身的殘酷性的一面加以發展,用作懲罰罪人的手段,它給罪人身體留下的是表示恥辱的標記,既給犯罪者造成精神的壓力,也對其他人起著警戒和震懾的作用。黥刑和刺面紋身的目的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是人類社會早期階段共同的社會文化心態的反映。

我國早有刺面紋身的習俗,南方更為突出。《禮記·王制》篇雲:「東方曰夷,被發文身。「後疏雲:」越俗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這里所述的具體做法和黥面相同,只是殘酷的程度有所差別。《莊子·逍遙游》篇也說:「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後世南方有刺面文身者,被稱為:「綉面老子」,就是殘存的越地的遺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刺面紋身的現象同黥面之刑一樣長期存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刺面紋身者刺的是圖案或文字以及刺在身體的什麼部位因人而異,有的刺動植物,有的刺山水畫,有的刺詩詞對聯或警語;有的刺在連綿或頭頸,有的在腰臂腿部。進行刺面紋身的牡蠣也各有不同,有的是為了裝飾,有的是為了獵奇,有的則是以所刺的圖案作為黑社會組織的標記。

唐代,紋身的風氣最盛。據《酉陽雜俎》記載,當時京城中的一夥青皮無賴最愛紋身。有個名叫張乾的,頗有勇力,他在左臂刺「生不怕京兆尹」、右臂刺「死不怕閻羅王」兩行字,其心理狀態由此可以想見。又有個叫王力奴的,請工匠在他的胸膛部和腹部刺上山水園亭、鳥獸草木,精細清晰,染上不同的顏色,簡直就是一幅美妙的圖畫。又有個竊賊名叫趙武建,身上刺了一百六十處番印或盤鵲,兩臂上刺著一首詩:「野鴨灘頭宿,朝朝被鶻梢。忽驚飛入水,留命到今朝。」又高陵縣人宋元素,身上刺七十一處,左臂上刺的一首詩為:「昔日已前家未貧,苦將錢物結交親。如今失路尋知己,行盡關山無一人。」右臂上刺著一個葫蘆,葫蘆上長出一顆人頭,好像傀儡戲中的郭郎似的,別人問他,他說這是胡蘆精。元和年間,李夷簡在四川做官,當地市井中有個無賴,名叫趙高,經常因打架斗毆被拘捕。他的背上刻著毗沙門天王像,衙役對他行杖時,看見這天王圖像,不敢下手。趙高有恃無恐,更加橫行。李夷簡得知,下令將趙高抓獲,叫衙役用新製造的大棒只管打他,直到把天王圖像打凈為止。結果打到三十多棍,體無完膚,那天王圖像還依稀可辨。可見當初刺得很深,顏色浸入到肌肉腠理之中,所以很難消除。四川還有個叫韋少卿的年輕軍官,不愛讀書,只喜好紋身,他的叔父有一次讓他脫掉上衣,見他胸前刺著一棵大樹,樹梢聚集著數十隻鳥,樹下懸掛著一面鏡子,鏡子的環上系著一條長線,有人在旁邊牽著線站在那裡。叔父不解其意,問他,韋少卿笑著說:「你沒有讀過張燕公的詩嗎?他的詩中有『挽鏡寒鴉集』一句,這幅畫正是這句詩的意境啊!」荊州有個叫葛清的,他從脖子往下,遍體刺著白居易的詩,共刺三十多首,有的詩句還配有詩意圖,刻繪非常精細。黔南觀察使崔承寵,年輕時身上刺一條大蛇,蛇頭在右手上,張著嘴,好像在吞食食指和中指,蛇身從右臂延伸到脖頸,盤繞數圈又到腹部,蛇尾直拖到小腿上。後來他年齡漸長,做了大官,刺的大蛇依然非常清晰。他會見賓客時總是用衣袖籠著右手,不輕易讓人看見,到了酒酣耳熱的時候,就捲起右臂的衣袖,伸著兩個指頭裝成蛇頭的樣子,嚇唬侍宴的優人說:「蛇咬你!蛇咬你!」優人裝出害怕的樣子大聲叫疼,以此作為笑樂。另外,楊虞卿任京兆尹時,市中有三位王子,很有勇力,他們滿身都刺著花綉,後來因不遵法度,行凶作惡,被官府捕獲,笞杖至死。

古典小說中也常寫到紋身刺字等事件。如《水滸傳》中的史進身上刺著九條龍,因此綽號「九紋龍」,這是盡人皆知的例子。又如《說岳全傳》中寫岳母在岳飛的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這是激勵兒子的警語,和一般的紋身具有不同的意義。

古代紋身的具體做法,一般來說是一針一針地刺透皮肉,使之出血,然後用顏料塗染。但也有人使用「刺印」,就是把許多針固定一塊印下,針尖向外,排成一種圖案。把這印按在人的身體的某一部位,所有的針尖同時刺入皮肉,印起出來後,在一秒年密密麻麻的針孔上刷以石墨,皮膚上就清晰地顯出圖像,傷痕癒合後,圖像就永遠留存。唐代,有人製造這種刺印出售,若需要紋身,使用刺印比較方便。

關於刺面,古代婦女常用來作為裝飾容貌的手段。有一種美容的方法叫靨鈿,實際上就是刺面。據說這種方法首創於三國時吳國孫和的鄭夫人。孫和有一次吃醉了酒,舞弄玉如意,誤傷了鄭氏的面頰,流血不止。鄭氏不勝其苦。孫和讓太醫給她包紮,太醫說,必須用白獺的骨髓與白玉、琥珀砸碎而成的粉末和在一起塗在傷處,就可以使皮肉長好,而且不顯疤痕。孫和用百金購買到一隻白獺,按照太醫說的方法配好葯膏,但其中琥珀的用量太多了,傷口癒合之後,疤痕卻沒有消凈,在左頰上留下一個紅斑,像硃砂痣似的。孫和看見,覺得她的容貌比原來還要妍麗,因而更加愛她。其他姬妾想討孫和的歡心,也都學鄭氏的樣子,在頰上刺個圓點塗上丹砂,果然,他們都受到寵幸。後來,這種方法流傳開來,成為閩地的習俗。

古代富貴人家姬妾眾多,正妻如果非常妒忌,有時就採用刺面的手段對其他姬妾進行懲罰。唐代中期以前,士大夫的妻子有不少妒忌兇悍之輩,常對婢妾進行印面,叫做月點或錢點,其實就是黥面。3有個叫房孺復的士人,其妻崔氏非常妒忌,規定家中的婢女不準濃妝高髻,每個婢女每月只發給她豆大的一粒胭脂和一錢白粉。有個婢女用自己的零錢另外買了一些化妝品,打扮得稍微漂亮一點,崔氏看見,大怒道:「你真的這么愛打扮嗎?那就讓我給你好好打扮一次。」於是就用刀刻去這個婢女的眉毛,塗上青色,又用烙鐵燒灼她的鼻凹和眼角,把她的麵皮燒得焦黑而捲起,然後崔氏又給她在燒傷的地方塗上硃砂。後來,婢女的傷疤脫落,留下的印痕竟然真的像是精心修飾的美妝。崔氏的行為和這位婢女的遭遇,生動地反映了黥面和刺面紋身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刺面紋身是具有刑罰特徵的裝飾,而黥面是具有裝飾特徵的刑罰。

----------------------

1.見《書·呂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後傳曰:「黥面。」又疏:「黥面即墨刑也。」迴文章

2.《初學記》卷二十引《白虎通》雲:「五帝畫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巾。」《北堂書鈔》引此句作「犯墨者蒙皂巾。」皂即黑色。迴文章

3.《酉陽雜俎》前集卷八「黥」一節中雲「月點、錢點」,《說郛》引此段文字時「點」作「黥」字。

6. 請問什麼是黥刑

黥刑 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後
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被秦始皇處以黥刑。因此《史記》
中稱他為「黥布」,他的傳記就叫《黥布列傳》。

7. 有什麼古代刑法被保留下來了

被保留下來的刑法其實有很多,其中便有一種稱之為髡刑的刑法,講的是凡犯過錯但過錯不嚴重者,可將其頭頂毛發及胡須全剃,以此來讓犯錯者顏面全失,後續不再敢犯錯。

8. 在古代犯了什麼罪會在臉上刺青要刺什麼內容

麻將,四人骨牌博戲,流行於華人文化圈中,起源於中國,由中國古人發明的博弈游戲,娛樂用具。一般用竹子、骨頭或塑料製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中國有句俗話:“十億人民九億麻,還有一億在觀察”,麻將已成為一種老少皆宜的棋牌游戲,而隨著地區差異,麻將的玩法也各有不同。


真正做到了公平對待且不失人性化的,還要數明朝。根據《大明律》的記載,只有犯罪金額達到一定數目的盜賊會受到刺字之刑,且刺字的位置僅限於手臂。為了讓犯人出獄後還有再就業的機會,明朝獄卒會遵守“上不過肘、下不過腕”的規定,只要出獄後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又是一個合法公民。

到了清代,黥刑主要施用於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順治十一年,朝廷議准,對於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者要免於鞭刺。順治十三年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康熙四年規定,對逃亡的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和盜竊罪一樣都刺小臂。

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墨刑才被徹底廢除,可以說,這種刑罰前後沿用時間竟長達數千年。

9. 古代在臉上刺字是什麼刑罰

黥刑【qíng xíng】

黥刑又叫墨刑,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以後再也擦洗不掉。

黥刑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在漢文帝廢肉刑之後,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黥刑並沒有真正被廢除。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

秦漢時的英布就因為受過黥刑而被稱為「黥布」。唐朝時的上官婉兒因為得罪武則天而被黥面,在額上留下刺青,後來她仿效劉宋壽陽公主的梅花妝。

此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

(9)刑法刺鞭是什麼擴展閱讀

奴隸制五刑

1、墨刑

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以後再也擦洗不掉。

2、劓刑

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屬五刑內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漢文帝時,將應受劓刑的罪改為笞刑。嬴虔又因教導太子無方,而被秦商鞅處以此刑。在隋以後,刑典中即不再有劓這種刑罰。

3、臏刑

夏商五刑之一,又稱刖刑,是斷足或砍去犯人膝蓋骨的刑罰。臏辟:古代斷足的酷刑;臏腳:砍去膝蓋骨及以下的酷刑;臏罰: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4、宮刑

宮刑,對男女都有,對男無須多言。宮刑對女性實施是確定的,至少至明代仍然對女性施行。但實施方法,則眾說紛紜,較復雜。

5、大辟

是中國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稱。隋唐以後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稱「死刑」。

10. 清朝的刑法是怎樣規定黥刺刑罰的

清代的黥刑主要針對奴婢的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一起施刑,稱為鞭刺。順治十一回年(1654),朝廷議准,對於逃答跑的奴婢凡在七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者應免於鞭刺。順治十三年(1656)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康熙四年(1665)規定,對逃亡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同盜竊罪一樣都刺小臂。但第二年又下令說,若逃亡者改刺小臂,這樣逃亡者會越來越多,很難稽查,因此仍舊改為刺面。康熙十二年(1673)詔令規定,凡七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逃亡者可免予鞭刺,如果是夫帶妻逃,或父帶女逃,或子帶母妹逃者,婦女免予鞭刺,若是婦女單獨逃亡則不能免除。這些規定說明,清代奴婢處境的悲慘,同時說明統治者對逃亡者鎮壓的嚴厲。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