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關系圖

民法關系圖

發布時間: 2020-12-16 17:14:02

⑴ 十二銅表法與公民法、萬民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羅馬法是所有這些法的總稱,先出現的是習慣法之後是第一部成文法,也專就是12文銅表法屬,之後羅馬帝國為了維護國內的統治秩序,出了公民法,,到後來羅馬帝國逐漸擴張,橫跨亞歐非,要管理新殖民的土地,適用了萬民法。

⑵ 羅馬公民法與萬民法的區別與聯系

講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成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適應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清楚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羅馬公民,後者是羅馬的一切自由民。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概括為羅馬在長期的擴張過程中,被征服者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不受公民法保護;版圖的不斷擴大,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經濟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使原有的法律無法解決。而這一變化過程是伴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而進行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就開始對外擴張,到公元前3世紀早期征服義大利半島的其它民族統一了義大利半島。隨著羅馬的日益強大,羅馬不斷對外擴張,到公元前1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盡量把自己的政權用合法的外衣掩蓋起來,因而在國家制度上仍保留著共和的稱號,但他不僅自稱「元首」還接受了元老院奧古斯都的封號,屋大維的元首制實際上就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專制。之後的羅馬保持了近200年的和平與發展時期。在此期間帝國的皇帝們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布的法令成為羅馬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鞏固統治,帝國對各行省上層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權。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開始消失,這樣原先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失去實際意義。

⑶ 表兄弟在民法上是不是近親屬關系

表兄來弟不屬於民法上的近親自屬。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民事訴訟中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⑷ 互聯網金融中的民事法律關系有哪些

法律風險分為三類:一是刑事法律風險;二是民事法律風險;三是行政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控制的初步思考互聯網金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各類法律風險,相關的風險控制顯得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各機構可在如下方面作相應的法律風險控制。 首先,信息的正當收集與保護。從業者應嚴格按照現有法律法規收集客戶信息,並給予相應保護。 首先,根據2007年6月公安部等部門頒布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凡是互聯網機構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損害的,則此種信息系統安全等級劃分為第三級。該等級的信息系統運營、使用單位應當依據國家有關管理規范和技術標准進行保護。 國家信息安全監管部門對該級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諸如P2P網貸或眾籌平台涉及借貸交易的資產過億,涉及廣泛社會利益,信息安全等級應列為第三等級。在實踐中,此類互聯網企業通過向當地公安部門備案,獲得公安部門出具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備案證明》,從而達到國家法規要求的信息安全等級。 從業者應該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平台安全程度需達到國家標准,唯如此,在黑客入侵導致客戶信息泄露時,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適用免責。 其次,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章程要「硬」起來。面臨正在發展中的互聯網金融各產品領域,國家立法明顯力不從心。因此,我們應重視行業章程對本行業的有效規范。作為「軟法」,發揮這種社會自生規則的應有價值。 監管機構要適度的寬容。中國近幾十年來長期壓制民間金融,甚至對一些嚴重違法者(如集資詐騙的罪犯)施以死刑,致生諸多爭論。如果繼續以往的政策,互聯網金融發展不易。監管者應該在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審慎選擇。因此,這個行業非常需要政府的包容與鼓勵。與中國不同,諸如美國等發達國家,其金融機構間百年來長期競爭激烈。其在近二十多年來,一直積極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服務創新,故沒有太多機會留給那些非金融機構。在這些發達國家,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業的發展空間比較有限。 中國金融業此前過多依靠政策保護,形成高度壟斷,行業間競爭並不充分,傳統金融機構獲取了巨額暴利,這些方面並未獲得法律的有效調整。其負面結果之一是給普通民眾、中小微企業提供的金融產品以及金融服務的水準都相當有限。 中國互聯網金融以其普惠、分享、便捷等特點,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甚至,這一行業的發展將是中國在金融領域「彎道超車」,趕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難得機會。因此,監管機構在打擊那些觸犯法律底線的從業者時,也應該維持正當的競爭秩序,鼓勵行業創新。

⑸ 十二銅表法和民法大全之間的關系

12銅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典
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的綜合,也是所謂的羅馬法,是最終的總結法典

⑹ 求憲法與法律的關系的示意圖

其實就是樹根與樹的關系.憲法是母法,是普通法律的法律基礎或者叫法律依據,普通法律就是對憲法的具體化細化.

⑺ 初步構建民法體系,以圖表形式表示

應當以法律關系的要素作為構建民法典體系的基本思路 盡管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德國的模式,但我認為應當借鑒德國模式,採取法律關系的要 素來構建我國民法典體系。潘德克頓學派的一個偉大的貢獻在於,以法律關系的要素作 為構建民法典總則體系的骨架,「德意志編別法創設總則編之一舉,意義甚為重大,當 時德國法律學者皆認為:對各種法律關系共同事項,另有謀設一般的共同規定之必要。 」(註:陳棋炎:《親屬、繼承法基本問題》,台灣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3頁。)也就 是說,潘德克頓學派將整個法律關系的理論運用到法典裡面去,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民法 典的體系結構。具體來說,在總則中確立主體、行為、客體制度,然後在分則中確立法 律關系的內容,該內容主要是民事權利,具體包括債權、物權、親屬、繼承權利,當總 則中確立主體、行為、客體與分則中的權利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關系,例 如總則中的主體、行為、客體與物權制度結合在一起,就構成完整的物權法律關系。由 於法律關系的各種要素都已具備從而形成完整的法律關系,這種構架模式體現了潘德克 頓體系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如果我們要採納潘德克頓制定民法典體系的基本思路,那麼總則按照法律關系的要素 來構建,至少需要規定以下內容:第一,主體制度。主體是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的自然人或法人,民事主體制度是獨立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等說必備的民事權利能 力與民事行為能力方面的規定,是商品關系的當事人在法律上的反映。民事主體主要包 括自然人、法人和合夥等。第二,客體,客體是民事權利和義務指向的對象。根據概念 法學的體系思想,應將作為法律規定的客體的構成要件分離出若干要素,並將這些要素 一般化,形成類別概念,並借著不同層次的類型化,形成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並因此 構成體系。(註: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第356頁。)總則中規定客體制度的主要理 由是:我國民法總論已經在總則中抽象出來了法律行為的概念,對於法律行為的構成要 素的客體是應該也可以抽象出來的。建立抽象的客體概念,可以涵蓋未來發展出來的客 體。因為客體本身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社會生活的變化,無形 財產權利在迅速擴張,近來有學者認為,像養老金、就業機會、營業執照、補貼、政治 特許權利等都屬於財產權范疇。(註:Lawrence M.Friedman,The Law of The Living,The Law of The Dead:Property,Succession,and Society,1996 Wis.L.Rev.340.)因此 ,權利客體一詞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這就需要使客體概念的包容性更強。第三,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又稱法律行為,它是指民事主體旨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 義務,以意思表示為內容的行為。

⑻ 民法中,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是什麼意思舉例說明

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意思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依利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以下四類:

1、物

物在民法中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與物有密切聯系,有的以物為客體,如所有權、擔保物權等,有的雖以行為為客體,但仍以物為利益體現,如交付物的買賣合同。

2、行為

行為主要作為債這一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因為債權是請求權,債權人只能就自己的利益請求債務人為給付,如交付物、完成工作,而不能對債務人的物或其他財產直接加以支配。

3、智力成果

智力成果作為人腦力勞動創造的精神財富,是知識產權的客體,包括文學、藝術、科技作品、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以及商標等。

4、人身利益

人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譽、尊嚴、榮譽、身份等等,雖然與主體人身不能分離,但並非主體本身,而只作為能夠滿足主體人身需求的客觀事物,因此它是人身權關系的客體。

(8)民法關系圖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關系明細

對於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來說,其中關系的相關分類如下:

1、按照是否直接具有財產利益的內容,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

①財產法律關系直接與財產有關,具有財產內容;

②人身法律關系與主體不可分離,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

2、根據義務主體的范圍,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絕對法律關系和相對法律關系。

①絕對法律關系義務主體不特定,權利人以外的一切人均為義務人;

②相對法律關系義務主體為特定人。

3、根據內容的復雜程度,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單一民事法律關系和復合民事法律關系。

①單一民事法律關系只有一組對應的權利義務;

②復合民事法律關系有兩組以上對應的權利義務。

4、根據形成和實現的特點,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和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

①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由民事主體依其合法行為而形成,能夠正常實現;

②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因不法行為而發生。

⑼ 如何區分民法中的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回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答為。而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主要區別有: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2、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發生效力;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發生效力。

3、法律行為都是合法行為;事實行為區分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

4、法律行為要求行為能力;事實行為不要求行為能力。

5、法律行為產生意定之債;事實行為產生法定之債。

6、法律行為引起物權變動;事實行為也引起物權變動。

7、法律行為變動身份關系;事實行為也變動身份關系。

8、依法律行為取得,是傳來取得;依事實行為取得,是原始取得。

9、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事實行為不能附條件。

10、法律行為可以撤銷;事實行為不能撤銷。

11、動產拋棄是法律行為;動產先佔是事實行為。

12、無償委託是法律行為;無因管理是事實行為。

13、物權法定原則只限製法律行為,不限制事實行為。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宣傳活動在哪裡舉辦 發布:2024-12-22 14:26:48 瀏覽:156
東城法院趙軍 發布:2024-12-22 13:22:14 瀏覽:302
法與社會對法治的認識 發布:2024-12-22 13:20:52 瀏覽:192
法律碩士研究生在學校學什麼 發布:2024-12-22 12:26:59 瀏覽:863
新刑法出台 發布:2024-12-22 11:30:02 瀏覽:536
道德經體例 發布:2024-12-22 10:38:40 瀏覽:49
仲裁員制度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4-12-22 10:09:57 瀏覽:84
法是社會道德保障實施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4-12-22 09:53:11 瀏覽:445
德國反腐敗條例附件 發布:2024-12-22 09:43:28 瀏覽:579
法官王芳 發布:2024-12-22 09:41:52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