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的進步

司法的進步

發布時間: 2022-06-19 04:05:34

『壹』 律師:我們司法進步表現在哪些方面

人權,自由權等等好多方面,你只要看看法律每次修改說明進步。

『貳』 「重證據,輕口供」是司法進步的標志,也是正確的法治思維方式。 這句話對嗎 求解

首先,這句話是對的。
其次,根據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零九條證據規回則中補答強證據規則規定,為了防止誤認事實或者發生其他危險性,在運用某些證明力顯然薄弱的證據認定案情時,必須有有其他證據補強其證明力,才能被法庭採信為定案依據,即口供不能單獨定案的原則。
最後,即便沒有口供,有其他被依法認定的證據,是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的。這明顯體現了「重證據、輕口供」法治思維方式。

『叄』 新時代司法改革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新時代司法改革的戰略目標如下:

新時代司法改革的戰略目標是: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會議精神,以目標為導向進行改革。

司法改革的必要性:

司法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也本應是一個社會最為持重穩定的力量。15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的司法改革卻像進行了一次輪回,並且儼然已經沖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線,類似於先鋒角色。

因此,中立和公正的司法裁判,已經是國家治理能力和體系的重大課題。過去多年人們呼籲要解決的體制性問題,比如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對司法的地方干預等等,都被納入了此次司法改革要解決的范疇。

『肆』 廢除通姦罪是司法的進步還是道德的淪喪

是配套的人身權法沒有出台罷了,現在對這一問題的確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

不過通姦更多的是道德和家庭范疇的問題,不該提升到刑法的高度

一般是通過保護配偶權(身份權的一種)來進行保護的,屬於侵權行為,但是我國人身權立法還比較落後;和這緊密相關的是我國婚姻家庭法也不夠健全,一些立法原則和精神有了,但是具體的問題還沒有建立其完善的制度
比如說最近的婚姻法解釋三,本來保護財產權是對的,但是卻造成了弱勢一方凈身出戶(一般為女性)的不公平現象;很多人質疑這個司法解釋,但其實是婚姻法在其他方面制度的缺失造成的

當然,這還涉及到精神損害賠償的認定和標准等,我國在這一方面也不夠進步

不過,不將通姦定為罪,我認為是合適的。。。

『伍』 廢除死刑,就是司法的進步嗎

人權中,生命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正是基於這一理論,很多國家主張廢除死刑。在監獄里,人也可以去適應那樣的環境,也可以創造人生價值,但也不可否認,這么做也存在很多弊端,任何一件事都這樣,無法判斷絕對的好與壞。

『陸』 十大個案看中國法治進程中有哪些進步

中國的法制現代化有其獨特的發展道路和特徵,認識這些特徵是把握其發展規律的關鍵。
1.發展方式上的政府主導性。一個國家法制現代化的過程,一般來說是與這個國家整個現代化過程分不開的。當代發達國家的法制現代化起步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民社會的成熟而逐步地、自然而然地實現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由社會生活領域推動的運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或政府扮演的是一種消極的「守夜人」角色。而當代中國的法制現代化發生於20世紀最後20年,這時的中國社會缺乏商品經濟對民主法治意識的啟蒙,更面對著政治、經濟和法制飛速發展的世界。發達國家的政治影響和經濟壓力,國內人民要求富裕和民主的渴望,決定了我國法制現代化的任務極為艱巨。這就需要有一個充分行使公共職能的強大國家來推動法制的轉型,需要國家和政府自覺地擔負起正確引導法治發展的時代責任,從而決定了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在發展方式上帶有政府主導性。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在法治理論上進行撥亂反正,確立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現代法治觀念,提出了加強民主法制,實現依法治國的法治現代化任務;面對幾乎空白的現代法制建設,領導制定了法制現代化綱領和宏大的立法規劃,並在短短20年間,完成了西方國家上百年走過的立法路程,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領導了大規模的普法教育,有規劃有組織地傳播法律知識,肅清封建法制觀念,培育現代法治意識。總之,在當代國內外背景下,沒有黨和政府的領導,希望像西方國家那樣通過市民社會的成熟,自下而上地實現現代法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國法制現代化的政府主導性,客觀上要求維護政府的權威,但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改變黨和國家運行機制中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實現民主政治。因此,維護政府權威不能走集權、擴大權力的外延的老路,而是要通過建立一個理性化、法治化的政府,使公共權力的運行合法化、合理化來實現。因此,黨和政府行為法治化,領導行為法治化,當是中國實現法制現代化的前提。
2.目標的階段性。中國的法制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面對國內相對落後的經濟和薄弱的民主政治,以及來自國外的壓力和挑戰,其目標的選擇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帶有階段性。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民主制國家,國家制度本身就是人民的自我規定,是人民的國家制度,國家制度是人民存在的環節:人不是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為人而存在;人民不是為國家而存在,而是國家為人民而存在。「國家制度在這里表現出它的本來面目,即人的自由產物。」⑶可見,充分實現公民的權利與自由是法制現代化的根本目標。為此,首先要運用法律機制,確認和實現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尤其是要保障公民的政治參與權,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原則落到實處。其次是形成一套完善的機制,務使一切政治組織和國家機關的權力根據法律的要求來行使,把一切政治組織和國家機關的權力納入法制軌道,建立和健全政治組織和國家機關權力的法律制約機制,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防止一切公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
這樣一種法治狀況,是法制現代化的理想目標。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為此而作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是,經濟發展的內部沖動和國際競爭的強大壓力,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法制現代化無可選擇地將社會政治穩定前提下的經濟快速發展確定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階段性目標。首先,當代中國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盡快發展經濟,解決幾億人「吃飯」和「溫飽問題。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能否迅速地將經濟發展起來,使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綜合國力趕上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已經成為國家政權最終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其次,公民權尤其是公民政治參與權的全面實現和公民權利觀念的形成,有賴於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和公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因為,「作為商品交換關系總和的『市場』,它對法律的最初始、最本能、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自由、平等和權利保障」。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足溫飽的物質生活水平,不可能產生對現代法治的強烈需求,不可能產生更多的政治參與要求,「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⑸第三,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的社會急劇變化過程。經濟的發展,利益階層的分化、價值觀念的沖突、民眾政治參與期望的提高,對政府的凝聚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同時,中國的現代化過程還始終面臨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影響與滲透,其主要手段就是打著「民主」與「人權」的旗號,瓦解中國黨和政府的政治權威。如果一開始就將中國法制現代化的目標定位於全面實現包括政治參與權在內的公民權,則會超出現有政治制度的承受能力,使政治權威分崩離析,經濟的趕超計劃也會毀於一旦。因此,分階段實現法制現代化目標,是中國在當今國際國內特殊環境下的一種現實可行的選擇,即首先圍繞政治穩定和市場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保障體系,在充分保障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穩步有序和自上而下地推進公民政治權利的實現。
3.價值取向的雙重性。事物的價值是事物作為客體對主體的生存、幸福和發展的肯定關系或否定關系。凡是對人有用、有利、有益,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有助於實現目標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反之就是無價值的。法制現代化作為一種制度設計,也有一個價值選擇的問題。一般說來,法制現代化的價值是多重的,包括正義、公平、平等、效率、秩序、自由、權利等等。在當代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價值選擇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和其基本國情基礎之上的,它集中地表現為對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合理解決。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逐步確立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法制現代化價值取向。
首先,中國的法制化應當把盡快發展經濟,提高效率作為其價值取向。在社會主義社會,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所決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明確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⑹。因此,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應成為評判一切工作的基本標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和小平同志一直堅持「兩手抓」的思想,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使法制建設服務於經濟:一方面,抓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使市場主體在經濟生活中擁有廣泛的選擇自由,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利益,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打擊經濟犯罪,維護經濟秩序,為經濟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其次,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另一個價值取向乃是實現社會正義。人類社會的法律從其誕生時起,就同正義結下了不解之緣。正義所蘊含的公平、公正、公道、平等、自由、權利等價值內涵,成為政治社會中所有價值體系追求的最高目標。社會正義也就自然構成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價值理想。在當代中國,社會正義具體表現為:消滅階級,消除兩極分化,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⑺因此,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將關注和解決社會公平或社會正義問題作為自己的根本的價值取向。為此,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一方面通過立法確認和保護社會主體在機會和手段選擇過程中的平等權利;另一方面,通過制定一系列有關公民社會經濟文化權利的法律法規和保護弱者群體的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工會法、殘疾人保護法、教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社會保險法和最低工資制度等法律法規,強化法律的利益調控職能,促進社會利益需求與實現的平衡發展,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在目前經濟政治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正。
當然,公平和公正的充分實現有賴於社會資源的極大豐富,在普遍貧窮的社會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公正與公平,充其量是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平均主義。因此,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是社會公正的基礎。在發展經濟成為核心任務的當代中國,公正會帶來民心的歸附和政治的穩定,但是發展會在更高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公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反映了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因而也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價值選擇。
4.過程的非協調性。法制的現代化應該是一個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協調發展的過程。但是,如前所述,中國的法制現代化一方面帶有政府主導性,另一方面,它是作為最強音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種回應——為改革和發展服務,其目標的選擇帶有強烈的功利性。因而,其發展過程不可避免地帶有非協調性的特點。在立法上,表現為立法速度快、數量多,在短短的二十年內,我國的立法已走過了西方上百年的歷程。但質量不高,可操作性差,立法程序立法技術不科學,部門法之間畸輕畸重現象嚴重。在立法與執法和司法的關繫上,集中表現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貪贓枉法現象嚴重,使立法與法律的實施之間出現較大差距。在立法和法律實施的基礎和手段的關繫上,表現為立法超前,基礎和手段不足。許多法律制定出來,卻沒有或缺乏實施法律的人員和物質條件,甚至一些法律的制定沒有建立在社會需求的基礎之上(如80年代制定的《破產法》),因而使這些法律處於虛置半虛置狀態。在法治觀念上,不同層次的公民對於法治的理解存在嚴重不協調狀態:國家領導人談的「法治」是「治國方略」;法學專家談的法治是指法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統治,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些執法和司法人員認為「法治」就是依法管理,甚至以法治民;而更多的老百姓認為「法治」就是規規矩矩的守法,不犯法。這樣一種復雜的觀念狀態表明,中國當代法制現代化的目標尚不像經濟現代化目標那樣,為全國人民所明了和認同。
中國法制現代化過程的非協調性,是當代不發達國家在急速推進經濟現代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規律性特徵。它是經濟上的不成熟(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在法制上的表現,同時也表明,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法治觀念的變革,已經成為推動法制現代化進程的關鍵。

『柒』 廢除死刑,就是司法的進步嗎 ;

該國司法制度有的州有死刑,有的州沒有死刑,全看州議會如何立法。
存廢死刑並不代表司法的進步或倒退,只是反應了掌握立法權力的人和機構對死刑問題的價值取向。

『捌』 中國的司法制度是,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嗎

「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原則又稱為「存疑時有利於被告」原則,是指在刑事訴訟中遇到事實無法查清或查清事實所需成本過高的情況,依有利於被告的原則判決,該原則是刑法通過限制國家的刑罰權從而保障行為人自由的機能的體現。

這是由於相對國家機關的強大,被告人的力量要小的多, 公安、檢察機關的偵察能力、執行力量都遠勝於被告人個人的辯護能力與保護力量,當公安、檢察機關所獲取的證據都不能達到使人們消除合理懷疑的程度,理所當然只能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判決。

「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原則表現為當事實在有罪與無罪之間存在疑問時,宣告無罪;當事實在重罪與輕罪之間存在疑問時,認定輕罪;當事實在數罪與一罪之間存在疑問時,裁定為一罪;就從重情節存在疑問時,應當否認從重處罰。

此外,這一原則還適用於訴訟前提條件,如無法確信某犯罪行為是否超過追訴時效時,應當認為已經超過追訴時效而不再追訴。

(8)司法的進步擴展閱讀:

今年已年屆60歲的四川男子武某,兩年前被控在南海對一名11歲的智障女童進行猥褻,警方對其刑事立案調查。雖經公安機關兩次補充偵查,南海區法院仍以證據不足判決武某無罪。記者從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獲悉,該案一審判決後南海區檢察院提出抗訴,市檢察院以抗訴不當撤回抗訴,終審法院裁定一審判決生效。

2013年6月1日,南海區九江鎮婦女蘇某某向當地派出所報案稱,其女兒小惠(化名)多次被鄰居老頭「乞丐佬」用手摸胸和下體進行猥褻。

被當地村民蔑稱的「乞丐佬」名為武某,在九江一家工廠做保安,租住在蘇某某家的隔壁,時年58歲。

小惠父親介紹,女兒只有11歲,患有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疾病;報警的小惠母親蘇某某同樣患有躁狂抑鬱精神病,母女兩人都辦有殘疾人證,當時仍在服葯治療。

小惠對警方陳述,事發當天上午,父母去上班,一名男子來到了她家,右手拿一把菜刀將她推倒在地後進行猥褻,幾分鍾後逃離現場。小惠隨即向父母打電話,母親蘇某某到派出所報警。另據小惠回憶,之前的5月份該男子也對她進行了多次猥褻。

被告否認控罪獲法院支持

在警方對「乞丐佬」武某的多份問訊筆錄中,武某一直否認對小惠做出過不軌行為。

此案經過公安機關兩次補充偵查,只有受害人的陳述,其母親間接的口供,而其父親陳某明確表示追究武某的刑事責任沒有意義,希望武某賠償一點損失就行了。

2014年1月份,武某的律師容國勝說:「我也給武某做了筆錄,他堅決不承認猥褻過被害人,我們遂做無罪辯護。」律師認為,本案僅有被害人的陳述,屬於孤證;被害人屬於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其認知能力受限等。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害人陳述與被告人供述屬於「一對一」證據,根據「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人」的原則,公訴機關指控武某的證據不足,判決武某無罪。

隨後,南海檢察院對一審判決提出了抗訴。在二審過程中,佛山市檢察院認為抗訴不當,遂撤回抗訴。近日,佛山中院裁定一審判決生效。武某目前已經收到了二審法院的裁定書。這宗案件歷時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容國勝律師認為法院根據「一對一」證據對被告人做無罪判決,顯示出了這幾年司法的進步。

『玖』 王書金被判死刑,這有沒有彰顯司法的進步

這個事情確實彰顯了司法的進步。因為這件事情極大的打擊了違法犯罪行為,而這個人的罪行極度惡劣,判處死刑完全體現了國家對他的一個嚴肅處理,也是國家為維護社會正常發展和社會治安的一個嚴肅性。因為如果不判處他死刑的話。就沒有辦法對被害人家屬一個交代,因為對被害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家屬造成的我的罪惡這次的事情不僅僅是寬了被害人家屬的心,還讓被害人能夠得到安息。所以這次的判決我認為非常的合理,也應該這樣看,只有這樣看才能讓犯罪得到打擊,讓群眾出了一口氣。

這名罪犯他的適用法律是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的故意殺人罪。而故意殺人罪,如果沒有從輕情節的話,那麼一般最低是判處有些十年,而最高可以判處死刑的。所以我們不要以身試法,一定要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沖動而給自己造成了終身的後悔,然後已經沒用了,到時候才能知道自己的過錯,但為時已晚。所以我們一定要謹慎對待學習好法律知識。

『拾』 現代法律的進步性表現在哪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基本內容是:
[1]、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2]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3]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4]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5] 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6]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忽略其進步性,容易導致遷就人治的現實傾向;忽略其具體性,則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基本價值目標 發布:2024-11-18 19:42:45 瀏覽:419
婚姻法家庭關系 發布:2024-11-18 19:21:52 瀏覽:692
自治條例制定機關 發布:2024-11-18 18:52:53 瀏覽:853
法院門前石獅子 發布:2024-11-18 18:37:23 瀏覽:974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