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代理中的欺詐

民法代理中的欺詐

發布時間: 2022-06-19 04:56:27

1. 怎麼理解欺詐 脅迫在民法中無效 在合同法中可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解釋】本條是關於無效合同的規定。
所謂無效合同就是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和不發生履行效力的合同。一般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就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無效合同卻由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即使其成立,也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無效合同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無效合同具有違法性。一般來說本法所規定的無效合同都具違法性,它們大都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損害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例如,合同當事人非法買賣毒品、槍支等。無效合同的違法性表明此類合同不符合國家的意志和立法的目的,所以,對此類合同國家就應當實行干預,使其不發生效力,而不管當事人是否主張合同的效力。
2.無效合同是自始無效的。所謂自始無效,就是合同從訂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以後也不會轉化為有效合同。由於無效合同從本質上違反了法律規定,因此,國家不承認此類合同的效力。對於已經履行的,應當通過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方式使當事人的財產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
本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本項是對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在經濟生活中出現很多以此類合同的方式侵吞國有資產和侵害國家利益的情形,但是受害方當事人害怕承擔責任或者對國家財產漠不關心,致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若此類合同不納入無效合同之中,則不足以保護國有資產。
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的情況,欺騙對方,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欺詐的種類很多,例如,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提供虛假的商品說明書,在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對外簽訂合同騙取定金或者貨款等。欺詐具有以下構成要件:(1)欺詐一方當事人有欺詐的故意。即欺詐方明知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並且會使對方當事人陷於錯誤而仍為之。欺詐的故意既包括欺詐人有使自己因此獲得利益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人因此獲得利益而使對方當事人受到損失。(2)要有欺詐另一方的行為。所謂欺詐行為,是指欺詐方將其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欺詐行為既可是積極的行為,也可是消極的行為。欺詐行為在實踐中可分故意陳述虛假事實的欺詐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的欺詐。故意告知虛假情況就是虛假陳述,如將劣質品說成優等品;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指行為人負有義務向他方如實告知某種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的。(3)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由於受欺詐的結果。只有當欺詐行為使他人陷於錯誤,而他人由於此錯誤在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情況下而與之簽訂了合同,才能構成受欺詐的合同。
所謂脅迫,是指行為人以將要發生的損害或者以直接實施損害相威脅,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恐懼而與之訂立合同。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將要發生的損害相威脅,而使他人產生恐懼。將要發生的損害可以是涉及生命、身體、財產、名譽、自由、健康等方面的,這種損害必須是相當嚴重的,足以使被脅迫者感到恐懼。如果一方所進行的將要造成的損害的威脅是根本不存在的、沒有任何根據的,或者受脅迫方根本不會相信的,不構成脅迫。另一種情況是行為人實施不法行為,直接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人為的損害和財產的損害,而迫使對方簽訂合同。這種直接損害可以是對肉體的直接損害,如毆打對方;也可以是對精神的直接損害,如散布謠言,誹謗對方。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要具有如下構成要件:(1)脅迫人具有脅迫的故意。即脅迫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將會對受脅迫方從心理上造成恐懼而故意為之的心理狀態,並且脅迫人希望通過脅迫行為使受脅迫者作出的意思表示與脅迫者的意願一致。(2)脅迫者必須實施了脅迫行為。如脅迫者必須要有以將要有的損害行為或者接對對方施加損害相威脅的行為。如果沒有脅迫行為,只具有主觀上的故意,不構成脅迫行為。脅迫在合同中常常表現為強制對方訂立合同而實施的,也可以是在合同訂立後,以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變更或者解除合同。(3)脅迫行為必須是非法的。脅迫人的脅迫行為是給對方施加一種強制和威脅,但這種威脅必須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如果一方有合法的理由對另一方施加壓力,則就不構成合同中的威脅。如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如對方若不按時履行合同,就要提起訴訟,則因為提起訴訟是合法手段,不構成脅迫。(4)必須要有受脅迫者因脅迫行為而違背自己的真實意思與脅迫者訂立的合同。如果受脅迫者雖受到了對方的威脅但不為之所動,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或者訂立合同不是由於對方的脅迫,則也不構成脅迫。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所謂惡意串通的合同,就是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非法勾結,為牟取私利,而共同訂立的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例如,甲企業產品的質量低劣,銷不出去,就向乙企業的采購人員或者其他訂立合同的主管人員行賄,然後相互串通訂立合同,將次品當成合格產品買入。在實踐中比較常見的還有代理人與第三人勾結,訂立合同,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為。由於這種合同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維護正常的合同交易,本法依據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將此類合同納入了無效合同之中。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合同。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此類合同中,行為人為達到非法目的以迂迴的方法避開了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所以又稱為偽裝合同。例如,當事人通過虛假的買賣行為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合同。由於這種合同被掩蓋的目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並且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所以本法把此類合同也納入了無效合同中。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
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規定違反了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合同無效。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對於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社會道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雖然沒有採用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提法,但是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五項確立了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第五十八條第五項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實質上是違反了社會主義的公共道德,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例如,與他人簽訂合同出租賭博場所。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
從本條的規定可知,只有違反了這些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無效。這是因為法律、行政法規包含強制性規定和任意性規定。強制性規定排除了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即當事人在合同中不得合意排除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適用,如果當事人約定排除了強制性規定,則構成本項規定的情形;對任意性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排除,如當事人可以約定商品的價格。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與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是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規定人們不得為某些行為或者必須為某些行為,如法律規定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等都屬於強制性規定;而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只是指規定人們不得為某些行為的規定。由此可見,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當包括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應當特別注意的是本項的規定只限於法律和行政法規,不能任意擴大范圍。這里的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的法律,如當事人訂立的合同違反了刑事法律或者行政管理法律;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頒布的法規,如我國稅收征管、外匯管理的法規。實踐中存在的將違反地方行政管理規定的合同都認定為無效是不妥當的。

2. 民事訴訟代理人明代理事項證據虛假仍然實施代理活動是否合理

只要沒有出現代理合同約定的情形,代理合同仍然有效,只不過明知是假證據而向法庭提交,有可能涉及作偽證,是要負法律責任

3. 民事庭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發現詐騙,該咋辦

民事案件審理中發現涉嫌犯罪,且該刑事犯罪嫌疑案件確認的事實將直接影響民事糾紛案件的性質、效力、責任承擔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應裁定中止審理,將犯罪線索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等待刑事程序終結後再恢復審理。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的規定,法院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但根據民事法律規范判斷,當事人之間構成民事法律關系,且不影響民事案件審理的,民事案件可繼續審理。
2、審理中發現涉嫌犯罪,且該刑事犯罪嫌疑案件確認的事實將直接影響民事糾紛案件的性質、效力、責任承擔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款第(五)項的規定,法院應裁定中止審理,將犯罪線索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等待刑事程序終結後再恢復審理。
3、審理中發現涉嫌犯罪,且不構成民事責任承擔的,例如發現案外人涉嫌盜用、私刻單位公章從事詐騙的行為,作為民事被告的單位沒有過錯,不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即合同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民事法律關系的,法院應全案移送。
全案移送的案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應採用以下移送方式處理:
1)人民法院認為案件有犯罪嫌疑但不屬於民事糾紛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的規定,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並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2)在審理過程中,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法院,法院經審查認為確有犯罪嫌疑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的規定,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
對已全案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的案件,在上述機關偵查期間,當事人又以相同事由向法院起訴的,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六)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4. 關於民法代理人遭受欺詐

委託人是有撤銷權的,當然受託人也是可以直接請求撤銷的

5.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欺詐手段簽訂的合同效力

《合同法》第
47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之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由此可以看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從主體資格上看是有瑕疵的,因為當事人缺乏完全的締約能力、簽訂合同的資格和處分能力。所以說,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當條件成就時是一個有效合同,否則,就是無效合同。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6. 自始無權代理與欺詐有什麼區別與聯系求解答

民法上的欺詐制度應包括法律行為中的欺詐與侵權法上的欺詐兩個部分。法律行為中的欺詐僅導致合同無效或可撤銷(傳統民法欺詐僅導致法律行為的可撤銷;我國民法通則將其規定為無效,不妥;合同法因欺詐對象是否為國家而或無效或可撤銷,雖有進步,但不甚徹底),而侵權法上的欺詐則涉及責任問題(參見董安生老師的《民事法律行為》一書)。無權代理屬於效力待定行為,其效力視本人是否追認而定,且在相對人有合理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時,構成表見代理,其效果相當於有權代理,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我國合同法第48、49條就是關於無權代理及表見代理的規定。而欺詐一般屬於可撤銷行為,我國合同法52、54條規定了法律行為制度中的欺詐,因而二者是有區別的。但二者也有聯系,在無權代理既不構成表見代理,又未獲本人追認時,此時相對人可採取何種救濟,學說觀點不一:有認為相對人可要求無權代理人承擔合同履行義務,也可以請求承擔侵權責任;也有認為此時不能要求無權代理人履行合同義務,但可以締約過失為由請求責任。總之,法律行為效力制度中,無權代理與欺詐是判然有別的,但無權代理可能構成侵權法上的欺詐。應予指出的是,欺詐主觀上要求為惡意,但無權代理人主觀上可能為惡意,也可能僅是過失,所以無權代理並非當然構成欺詐。至於欺詐的民事責任性質上究竟是侵權責任還是締約過失責任,筆者以為這涉及體系問題,不可作斷然的回答。在法國法系,其侵權法因采一般條款式,所以侵權責任具有較強的涵蓋性,而合同責任則較為單純;與法國法「大侵權――小合同」的模式不同,德國侵權法因采列舉遞進式,所以侵權法范圍較小,於是通過擴張合同責任而解決合同中的責任(合同責任不同於合同法中的責任),所以有了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

7. 如何理解合同法54條中的欺詐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正確認識其行為的法律意義,依法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構成因主體不合格而無效的民事行為。
當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並非全然無效,如接受贈與、獎勵、獲得報酬等純獲益的行為屬於有效行為。另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實施某些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細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為,如購買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除了上述兩類行為以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簽訂合同一律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要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第58 條第2項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但是《合同法》第47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再全部屬於無效,而應當區別對待,其中合同行為屬於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而其他行為,實際上主要表現為單方行為,則屬於無效的民事行為。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遺囑無效。
三、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
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者隱瞞真實情況,使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欺詐的構成條件為:
1.有具體的欺詐行為,即將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這要求欺詐人有意思表示能力,因此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的行為人、無行為能力人所為的意思表示不屬欺詐。欺詐的具體表現為捏造虛假事實、隱匿真實事實、歪曲真實事實三種情形。沉默也可以構成欺詐,前提是沉默者有告知義務。
2.欺詐人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這種主觀上的故意涉及兩個方面: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錯誤而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欺詐方做出意思表示。雖然欺詐方有故意行為,並使得受欺詐方陷入錯誤認識,但是最後受欺詐方沒有做出意思表示,則欺詐當然沒有成立。但是如果受欺詐方做出了意思表示,則欺詐人是否通過欺詐獲得利益,或使受欺詐方受有損失,對欺詐的構成不產生影響。
4.受欺詐方實施的民事行為與欺詐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即相對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是因為欺詐造成的錯誤造成。如果欺詐方有欺詐行為,但是相對人並沒有因此而陷入錯誤認識,則不構成欺詐。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欺詐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四、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
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指以給公民或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失相要挾,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願的意思表示。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亦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脅迫一方具體實施了脅迫行為。既然為脅迫行為,一定有脅迫人的預告危險,使得他人陷於恐懼的行為。對於受害人方面,不要求必須是相對人,可以是相對人的親友。對於受脅迫的客體,可以是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對於脅迫行為的理解,不要求該脅迫行為客觀上是否可能實現。如對於迷信者宣告將受神的懲罰,亦屬脅迫行為。
2.脅迫一方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此種故意分兩個層次:使相對人陷於恐懼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這種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脅迫一方在脅迫之下進行了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這一要件實際上包含多個要素:首先受脅迫方因為脅迫人的脅迫而陷於恐懼;受脅迫方因為這個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與脅迫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脅迫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五、乘人之危所為的單方民事行為
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境地,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思而為的民事行為。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須有一方當事人在客觀上處於危難境地。如本人或其親屬突患疾病等。當事人所處的這種境地是客觀的,不能是想像的。
2.行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當事人正處於急迫需要或緊急危難的境地,而故意加以利用,使當事人做出對行為人有利的意思表示。在乘人之危民事行為的認定中,特別需要注意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出於自願。即應當區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主動提出」,還是「被動接受」。如果行為人沒有利用當事人的危難境地迫使其做出於其不利的意思表示,而是由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主動做出意思表示,則不構成乘人之危的意思表示。
3.須嚴重損害了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的利益。根據《民通意見》第70條的規定,構成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要求行為結果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
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乘人之危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六、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指民事行為的當事人之間故意合謀實施的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行為。這類民事行為的主要特徵是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配合共同實施了違法行為。此種民事行為的特點主要有:
1.當事人主觀上為惡意。即行為人明知或應知某種行為將造成對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損害,而故意為之。當事人出於惡意,表明其主觀上具有違法的意圖。
2.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串通,即當事人具有共同目的,希望通過實施某種行為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共同目的可以表現為當事人事先達成一致的協議,也可以是一方做出意思表示,而對方或其他當事人明知實施該行為所達到的目的非法,而用默示的方式表示接受。
在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中,當事人所表達的意思是真實的,但這種意思表示是非法的,因此是無效的。
七、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對這類無效民事行為應作廣義理解,它實際上涵蓋一切與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定相抵觸的、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八、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指當事人以合法的行為或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或內容的行為。如通過合法的買賣、捐贈形式來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這是一種規避法律的行為,行為具有表面上的合法形式,但隱藏著非法的目的,因而仍是一種無效行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是指當事人簽訂的合同形式合法,但內容和目的非法,亦稱隱匿行為。當事人實施這種行為時,其表示出來的形式不是其要達到的目的,也不是其真實意思,而只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和行為掩蓋和達到其非法目的。如通過合法的買賣行為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
九、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民事行為
為了能夠很好地把握無效民事行為的具體類型,我們將幾種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民事行為的效力狀態如下: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無效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效力待定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以外的行為(單方行為)——無效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民事行為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其他民事行為(包括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無效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合同以外的民事行為——無效

8. 若代理人欺詐相對人,被代理人明知,相對人怎麼追究責任

若代理人欺詐相對人,被代理人明知,相對人應該承擔連帶責任。
當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行為人因之實施了違背自己真實意思的民事法律行為,此時關於該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規定涉及兩方利益的博弈和兩種價值的平衡,即行為人利益和相對人利益之間的博弈,以及意思自治和交易安全之間的平衡。因此,需要區分相對人惡意、善意之情形∶
若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欺詐之事實,其已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故無信賴利益可言,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應交由作為受欺詐人的行為人決定,以保障意思自治;若相對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第三人欺詐之事實,則應當優先保護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以維護交易安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六條 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第五百零三條 無權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訂立合同,被代理人已經開始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接受相對人履行的,視為對合同的追認。第五百二十八條 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對物的擔保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放棄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第五百三十六條 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要求保證人或者物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或者物的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擔保人清償其應當分擔的份額。

9. 如何分析民法關於代理制度的案例

法律上指以他人的名義,在授權范圍內進行對被代理人直接發生法遺囑律效力的法律行為。代理的產生,有的是受他人委託,有的是由法律規定,有的是由有關部門指定。如在訴訟中,當事人聘請律師代理進行訴訟活動。有些行為如立遺囑、婚姻登記等不能成立代理關系。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在代理許可權內進行直接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包括民事代理、訴訟代理以及其他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如納稅。代理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①代理行為必須是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②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獨立為意思表示。 ③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為民事法律行為。 ④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凡依法律規定,或依法律行為的性質、或當事人的約定,必須由本人親自進行的行為,不得代理。如婚姻登記、設立遺囑、具有人身性質的債務的履行,等等。 分類 依產生的根據不同,分為: ①委託代理,又稱意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被代理人授權進行的代理。 ②法定代理,即根據法律直接規定而產生代理權的代理,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③指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有關機關的指定而進行的代理,如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一方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而沒有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之間相互推諉,或法定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有利害沖突的,由法院另行指定代理人的代理。 由於有關機關也是根據法律規定而指定代理,所以它實際上屬於法定代理的范疇。依代理人的人數,可分為一人代理或數人共同代理。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被代理人另有意思表示外,數人共同代理時應當共同負責。依授權人的不同,又可分為代理及復代理。復代理指代理人在必要時將他代理事項的一部或全部轉托他人代理 ,又稱再代理。復代理人不是代理人的代理人,而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他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為法律行為,其所為行為的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復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不能超過原代理人的許可權。代理人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托他人復代理時,應當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時,事後應及時通知被代理人。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代理人應對復代理人的行為負民事責任,但在緊急情況下,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轉托他人代理的除外

10. 民事案件中被代理人賣東西被騙了怎麼辦

應該報警。民事案件中被代理人賣東西被騙屬於被害人,對侵犯其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公安機關應按照管轄范圍追查,認為有刑事犯罪並符合立案的條件,應予以立案。

熱點內容
湛江法院新聞 發布:2025-01-19 16:58:02 瀏覽:265
要有規章制度的說說 發布:2025-01-19 16:48:14 瀏覽:262
益陽律師收費 發布:2025-01-19 16:37:52 瀏覽:220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點 發布:2025-01-19 16:00:50 瀏覽:801
湖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辦法 發布:2025-01-19 15:46:28 瀏覽:527
勞動法最低工資每小時多少錢 發布:2025-01-19 15:26:10 瀏覽:666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