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理論的內容
Ⅰ 刑法學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規定的犯罪什麼和什麼的科學
刑法學是研究犯罪和刑罰、刑事責任及其罪刑關系的科學。
這都不是法律概念,是理論概念,就是法學理論。
法學理論,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對其法律規定內容所做的理論簡述。
如;法律規定,第二百三十六條【強奸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以上,1,罪名--強奸罪;
2,罪狀---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
3,刑罰---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學----刑法理論(法學理論,簡稱法理)。強奸罪,又叫強制性交,是一種違背被害人的意願,使用暴力、威脅或其他手段強行與被害人進行性交的強制性行為。
不難看出,第一它要依照法律規定,不能稅離法律規定,胡說八道,第二對刑法規定做出的理論簡述。
法律、法學屬於社會科學,科學部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而非中國科學院,所以,法學有教授、研究員、學部委員(相當於院士)沒有院士。
社會科學專業涉及的知識要大於、多於專業科學(中國科學院),如;法學要涉及醫學專業--法醫學、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歷史---中國法制史。。。。。
Ⅱ 什麼是刑法刑法的作用是什麼什麼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徵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刑法的作用:對定罪量刑和刑罰執行有普遍指導意義。
犯罪: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從犯罪的法律特徵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是觸犯刑律、具有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的實質概念是從犯罪的社會內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犯罪概念,即在犯罪概念的規定中,既揭示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又強調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徵,使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和法律形式特徵統一在同一個犯罪概念之中。
基本特徵:1,具有刑事違法性
2,具有社會危害性
3 具有應受刑罰處罰性
Ⅲ 中國刑法的內容簡介
《中國刑法》主要內容:刑法學以刑法為研究對象,根據刑法本身所固有的特點,我國刑法學的具體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刑法的基本原理和有關犯罪與刑罰的各種問題的論述;2.刑法本身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基本理論;3.犯罪的概念、構成要件以及運用這些概念、構成要件對具體行為的認定、(也就是犯罪的認定);4.刑事責任的承擔、刑罰種類、幅度,以及運用刑罰對具體犯罪行為的處理;5.刑法的立法、刑法各項規定的政策依據、立法理由以及刑法立法的發展變化;6.刑法的立法解釋、司法解釋;7.刑法的司法適用以及司法適用中的經驗和問題;8.外國刑法的有關理論、立法和司法情況。
Ⅳ 刑法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刑法的基本內容有:
1、第一篇總則共五章一百零一條
①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②犯罪和刑事責任,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共同犯罪和單位犯罪;
③刑罰的種類,其中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④量刑、累犯、自首和立功、數罪並罰、緩刑、假釋和時效;
⑤其他規定。
2、第二篇分則共十章三百五十一條
①危害國家安全罪;
②危害公共安全罪;
③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罪;
④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⑤侵犯財產罪;
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⑦危害國防利益罪;
⑧貪污賄賂罪;
⑨瀆職罪;
⑩軍人違反職責罪。
3、附則
規定了刑法施行的日期及對納入普通刑法的單行刑法或過時的單行刑法規內容的失效及保留繼續使用的內容的規定。
(4)刑法理論的內容擴展閱讀
刑法內容的相關任務
1、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嚴厲打擊直接危害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危害國家安全等犯罪行為,被視為我國刑法的首要任務。
2、保護公共財產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作為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其實就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保證。
3、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作為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任務,成為了我國刑法任務的重要內容之一。
4、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保障,同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因此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被確定為刑法的一項重要任務。
Ⅳ 我國刑法理論體系中兩階層的犯罪構成體系包含那些內容
我國刑法理論體系中兩階層的犯罪構成體系包含以下內容:
客觀違法,主觀有責。
客觀違法要件:行為主體、危害行為、行為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
客觀阻卻事由: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被害人承諾。
1、犯罪構成要件,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體。
2、犯罪主體是,指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3、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自己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
4、 犯罪客觀方面,指刑法所規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侵害的客觀外在事實特徵。是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要件。
5、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5)刑法理論的內容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理論體系中違法阻卻事由與犯罪構成體系
我國傳統的刑法理論,一方面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就成立犯罪,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唯一依據。
另一方面又在犯罪構成之外甚至在罪數之後研究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同時認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行為是形式上符合犯罪構成,實質上是沒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但是,傳統的犯罪構成體系有自相矛盾之嫌: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唯一依據,但符合犯罪構成的行為也不一定構成犯罪;犯罪構成是說明社會危害性的,但符合犯罪構成也可能沒有社會危害性。
從現實上看,傳統的犯罪論體系是在肯定了行為符合了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之後,考慮排除犯罪的事由,因而不能盡早地排除犯罪的成立。
這有損犯罪構成的保障機能,既不利於限制司法權力,也不利於保障行為人的自由。例如,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正當防衛的行為人幾乎100%先拘留、逮捕。這種做法或許與四要件體系有關。
形式上堅持四要件體系,但對四要件內容做出新解釋的黎宏教授指出:「在我國,犯罪構成是形式要件與實質要件的統一,行為符合犯罪構成。
就意味著該行為不僅在形式上符合某具體犯罪的輪廓或者框架,而且在實質上也具有成立該犯罪所必要的相當程度的社會危害性。」
「我國的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的積極要件與消極要件的統一。」
「從理論上講,在說行為符合具體犯罪的犯罪構成的時候,實際上也意味著該行為不可能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排除犯罪的事由。
換言之,在得出這種結論之前,已經進行了該行為不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正當行為的判斷,否則就不可能做出這樣的結論來。」
在黎宏教授看來,四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積極要件;不屬於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則是犯罪構成的消極要件。
既然如此,就應當在犯罪構成中研究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而不能在犯罪構成之外研究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
但正如黎宏教授所言:「現實情況是,各種刑法教科書都是在講述了犯罪構成理論之後,再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作為排除犯罪性事由加以說明和論述的。
這種編排體系,容易讓人形成這樣的印象:即正當防衛等在形式上似乎符合某種犯罪構成,但因其在實質上不僅不具有社會危害性,而且對國家和人民有益。
所以,在形式上說明其符合犯罪構成之後,又從實質上對其加以否定。
但是,這樣理解是錯誤的。實際上,我國刑法學的通說明確指出:『我國刑法中的排除犯罪性事由並不符合或者具備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只是在客觀方面與某些犯罪相類似』。」
本文的看法是,即便將犯罪客體與犯罪客觀方面作為表明違法的構成要件來把握,也不應當在犯罪構成之外處理正當防衛、緊急避險。
這是因為,既然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只是在客觀方面與某些犯罪類似,因而需要說明其不構成犯罪或者不符合犯罪客觀要件。
那麼,就應當在客觀要件中(或之後)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作為消極的構成要件論述,而不應在犯罪構成之後、更不應在罪數之後論述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
所以,在此問題上,究竟是讀者的理解錯誤,還是編者的編排錯誤,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至少,黎宏教授主張的四要件體系給人的感覺是「客觀違法(含客體與客觀要件)——責任(含主體與主觀要件)——無客觀違法(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
但這種體系分割了違法性的判斷,並不理想。況且,傳統的教科書關於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形式上(似乎)符合犯罪構成的說法,相當普遍。
堅持四要件體系,並對四要件內容進行了部分修正的馮亞東教授認為;「將所有問題(即正當化事由問題——引者注)直接並入犯罪成立體系,對司法運用來說並非一種最優安排。
構造科學、簡明、清楚、實用的刑法解說體系,應該是在犯罪論的大框架下嚴格區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只需闡明成立犯罪的基本條件的『犯罪成立體系』(犯罪構成)問題。
二是在此基礎上的『與犯罪成立相關的特殊形態』問題;『排除犯罪性的行為』應該作為一種特殊形態在犯罪成立體系之外,另行以專章形式設定不同的主客觀標准專門討論。」
然而,這一觀點值得推敲:其一,成立犯罪的標准與否定犯罪的標准相同(正反面),恐怕不能在犯罪成立體系之外對排除犯罪性的行為設立不同的主客觀標准。
按照法益侵害說的觀點,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行為之所以阻卻違法,是法益衡量的結果。
行為人實施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行為造成他人損失時,雖然侵害了他人法益,卻保護了更為優越或者同等法益。
一旦對成立犯罪與否定犯罪採用不同的標准,認定犯罪就沒有標准了;
而且,因為標准不同,會出現一個行為按照犯罪成立標准構成犯罪、按照排除犯罪的標准不成立犯罪的局面。其二,不能因為違法阻卻事由較多,就在犯罪構成之外設專章研究。
即使設專章研究,也應當在違法構成要件之後設專章研究,而不能在責任構成要件之後,設專章研究違法阻卻事由。
其三,一個案件一般不可能有多種違法阻卻事由,所以,討論了表明違法性的要件之後,討論阻卻違法事由,並沒有為司法添加任何負擔。
相反,如前所述,在考察了行為是否符合作為違法類型的構成要件後,接著考察行為是否具備違法阻卻事由。
如果具備則不再進行有責性的判斷的做法,不僅節約了司法資源,而且不致產生理論上的矛盾與司法上的錯案。
既然如此,對司法運用來說,一種最優安排就是:在討論了違法構成要件後,就必須討論違法阻卻事由。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違法阻卻事由與犯罪構成體系
Ⅵ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
在我國,「犯罪構成」實際上是指犯罪成立要件。傳統刑法理論,在犯罪概念之後論述犯罪構成,認為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組成:(1)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3)犯罪主體,指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傷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這就是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學說,是我國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即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該學說形成於建國初期,直接脫胎於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多年來,該學說為我國的刑事法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於是,刑法學界不少學者開始對傳統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綜合目前的情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在中青年刑法學者的視野中,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已經被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傳統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已經開始了新的脫胎換骨。在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終將「舊貌換新顏」的現實命運面前,對各種批判與反思進行回顧與總結,有助於我們將對此的批判與總結深入下去。
我國刑法認定犯罪成立的規格和標準是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此,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要件」三個概念之間常常互換使用,並無嚴格的區分。這樣,無論我國刑法使用「犯罪構成」還是「構成要件」抑或「犯罪構成要件」的概念時,其內涵與外延都與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所說的「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構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對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稱謂,後者則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個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為刑罰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條件;後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條件中的一個,具體說,是三要件中的一個,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成立。
我國在犯罪構成方面的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
關於犯罪構成究竟包括幾個要件,除了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外,還有以下幾種觀點:否定說、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
所謂否定說,認為只存在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存在一般的犯罪構成要件。所謂二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要件只包括犯罪的客觀要件和犯罪的主觀要件兩大要件。如陳興良教授認為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罪體和罪責。 曲新久教授認為「犯罪由一系列法定要件所組成,是一系列法定構成要件的整體,組成這一整體的各種各樣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可以抽象為兩個基本方面——客觀事實要件和主觀心理要件,這是所有犯罪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所謂三要件說,又包括兩種具體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犯罪的主觀方面和犯罪的客觀方面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如果拋開危害行為中包含著行為人的主觀罪過這一特殊性,就無法正確解決刑法因果關系問題,因此主張將二者合並為一個要件,即「危害社會行為」。另一種觀點為張明楷教授所力倡。張教授認為,所謂犯罪客體,即法益,根本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張明楷教授最早在其碩士論文《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和著作《犯罪論原理》中論證了犯罪客體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理由。後來,在《刑法學(上)》及《法益初論》兩部著作中對自己的觀點再次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和解說。張明楷教授認為,犯罪客體是指為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法益。犯罪客體的意義已經被包含在犯罪的一般概念中。我國刑法的有關條文,正是在犯罪概念中說明犯罪客體的。行為符合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和主觀要件,不僅表明行為侵犯了一定的法益,而且表明行為侵犯了什麼樣的法益。將法益作為犯罪構成要件,實際上否定了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的實質內容,似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是由犯罪客體決定的。主張犯罪客體不是構成要件,並不會給犯罪的認定帶來困難。一個犯罪行為侵犯了什麼法益,是由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以及符合這些要件的事實綜合決定的;區分此罪與彼罪,關鍵在於分析犯罪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如果離開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僅僅憑借犯罪客體認定犯罪的性質,是會碰壁的。所謂五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包括犯罪行為、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五個要件。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認為犯罪行為應單獨成為構成要件之一,犯罪客觀方面只包括犯罪結果及其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望採納,望採納。
Ⅶ 我國刑罰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1.行法定原版則:法無明文規權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Ⅷ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准則,我國刑法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是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該原則規定在我國《刑法》的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其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該原則規定在《刑法》的第四條。
第三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其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規定在《刑法》的第五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Ⅸ 刑法理論的邏輯結構
(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相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3)、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我國刑法體系的構成?
從總則來看,第一章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是指導和適用於整部刑法的通則性規范;第二章犯罪,規定的是犯罪概念、犯罪構成、犯罪特殊形態等犯罪總則性質的內容;第三章是關於刑罰種類的規定,第四章是運用刑罰的原則與制度,這兩 章屬於刑罰總則性質的內容;第五章其他規定是關於若干名詞術語的界定及刑法典總則與其他刑法規范的關系問題等內容。這就在刑法典總則部分大體形成了從刑法通則到犯罪總則再到刑罰總則的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結構。從分則來看,在分則體繫上,從我國公民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的理論與現實出發,根據犯罪所侵犯客體的不同和社會危害性有大小,我國刑法典對犯罪進行了分類和排列,把形形色色的409種犯罪分成從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至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的三大類,每類犯罪各包括多少不等而同類客體相同的若干種具體犯罪,這種刑法分則體系顯然與西方一些國家刑法分則的「二元論」體系(把犯罪分為侵害國家的犯罪與侵害個人的犯罪兩大類)或「多元論」體系(把犯罪分為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三大類,或者甚至支離破碎地分為幾十類)有原則性的區別,從而具有犯罪分類標准統一而科學、犯罪類型排列合理而清晰的優點。
Ⅹ 中國刑法的體系
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是當前我國刑法學研究的重大課題,而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刑法理論的發展表明,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本系,又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
建國初期,我國還沒有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當時不得不從學習蘇聯開始。五千年代後期,開始出現了我國自己的刑法學教科書。這些教科書所建立的刑法理論體系雖然在某些問題上反映了我國刑法實踐的特點,但從總的方面看,無論是基本內容還是體系結構,都非常明顯地打著蘇聯刑法理論體系的烙印,即一方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反映了社會主義刑法的本質;但另一方面又把犯罪構成提到不適當的高度,並似此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的體系。後一種做法存在許多缺陷。因為,研究犯罪構成本來是為了解決構成犯罪的標准問題,但是犯罪構成本身並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一個行為完全符合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就此確定該行為構成犯罪,要確定該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還必須藉助對危害程度和罪過程度的判斷以及對應否受刑罰處罰的認定,如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正當防衛的,緊急避險的行為。相反,一個行為不完全具備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確定該行為就不構成犯罪,如犯罪的預備等。並且,以犯罪構成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體系,無法說明犯罪行為的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罪過程度與刑罰輕重的關系,不能指導刑罰的適用。因此,隨著刑法理論研究的深入,許多同志都提出了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的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為我國刑法理論的研究帶來了光輝燦爛的春天,廣大刑法理論工作者積極探索我們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並且在許多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盡管如此,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建立了系統地反映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包括全國高等院校統編法學教材《刑法學》在內,我們的刑法理論體系還是以蘇聯40—50年代的犯罪構成理論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在一些基本原理上沒有突破蘇聯刑法理論的框框。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李光燦同志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刑法論》)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現是:
1.充分反映了我國刑法在體繫上的獨創性。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刑事法制建設經驗教訓,批判地借鑒我國古代和外國的刑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孕育而誕生的,在體繫上具有獨創性。例如,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刑法的指導思想和制定根據,這是其他國家的刑法所沒有的。我國刑法在明確規定犯罪概念的同時,又明確規定了不負刑事責任的一些情況,還明確規定了「死緩」制度和減刑制度。這些在刑罰體繫上都是獨樹一幟的。在刑法分則體繫上,我國刑法根據公民個人利益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的原則,按照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主要方面,對犯罪進行分類,也具有獨到之處。我國刑法體繫上的這些創新,在《刑法論》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並在許多問題上還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作了系統深刻的發揮。例如,在「犯罪」一章中用二萬多字展開論述刑法中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在「刑罰」一章中,對「死緩」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死緩」制度存廢的爭論、現行刑法關於「死緩」的規定等作了詳盡的論述。
2.認真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踐。《刑法論》在自己所研究的各個方面,都注意總結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踐,研究社會現實中各種犯罪的特點及其活動規律,探討同犯罪作斗爭的有效途徑。
《刑法論》在論述犯罪的本質和社會根源時,除了概括論述剝削階級社會犯罪的本質和根源外,著重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階段犯罪現象存在的原因和條件,從罪犯本身的特點、犯罪分子的社會聯繫到犯罪現象生存和持續的時間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當前犯罪規律的特殊性,論證了對犯罪進行綜合治理的方針。
在關於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的概述中,《刑法論》除了論述該類犯罪的概念、特徵和構成外,還著重論證了同該類犯罪作斗爭的重要意義,研究了該類犯罪的規律及其在當前形勢下的特點,指出了同該類犯罪作斗爭時應當注意的問題。在研究故意殺人罪時,《刑法論》除了論述故意殺人罪的概念、特徵和處罰之外,還通過對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論述了殺人罪的歷史根源,分別介紹了「文革」以前、「文革」期間以及當前故意殺人罪的基本情況,分析了這三個不同時期故意殺人罪的類別、原因和特點,提出了對故意殺人案件定罪量刑應當注意的問題。
所有這些,都使刑法理論研究緊密地與我國刑法實踐相結合,使它的研究成果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能夠直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服務。
3.放棄了以犯罪構成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體系的傳統。《刑法論》雖然也堅持了犯罪構成理論但並沒有把它提到不適當的程度,沒有以此為中心建立我國的刑法理論體系。其最明顯的突破表現在犯罪論的體系和分則各章的論述之中。
1952年蘇聯司法部全蘇法律科學研究所集體編著的《蘇維埃刑法總則》[1]中的「犯罪論」體系是:第一章,犯罪的概念;第二章,犯罪構成;第三章,犯罪客體;第四章,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第五章,犯罪主體;第六章,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第七章,免除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情況;第八章,故意罪的發展階段;第九章,共同犯罪。
1982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我國高等學校法學統編教材《刑法學》中的「犯罪論」[2]體系是:第六章,犯罪概念,第七章,犯罪現象及其原因,第八章,犯罪構成,第九章,犯罪客體;第十章,犯罪客觀方面,第十一章,犯罪主體;第十二章,犯罪主觀方面;第十三章,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第十四章,故意犯罪的階段;第十五章,共同犯罪。[3]
而《刑法論》第二章所建立的「犯罪論」體系是:第一節,犯罪的階級性質和根源;第二節,犯罪和刑事責任;第三節,犯罪中的因果關系;第四節,刑事責任年齡;第五節,故意犯罪;第六節,過失犯罪;第七節,刑法中一些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第八節,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第九節,共同犯罪。
從上述比較清楚地看出,《刑法論》與《蘇維埃刑法總則》在「犯罪論」體繫上幾乎一致,與《刑法論》與《蘇維埃刑法總則》在「犯罪論」體繫上則完全不同。那麼,這種不同有何優點呢?
我們認為,《刑法論》把犯罪構成置於犯罪概念之中,有助於用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木質特徵統轄犯罪構成的各個要件,不再使人感到犯罪構成可以獨立於犯罪木質特徵之外而存在。把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作為犯罪的兩大類型重點進行研究,有助於全面認識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在主客觀方面的不同特點和各自的發展規律,從而克服過去把它們放在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進行研究所造成的人為局限,使刑法理論研究更能符合犯罪的客觀實在。把刑法總則中規定的各種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放在一起專門進行研究,能夠在區分罪與非罪的問題上給人以系統的認識,從而避免了傳統的犯罪論體系在這個問題上所造成的零碎現象。此外,《刑法論》在分則部分對各類犯罪的研究中,也不是以犯罪構成為中心,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有關問題的論述與我國關於該類犯罪的立法,把該類犯罪的法律特徵與歷史演變結合起來論述,從而使讀者能夠深刻把握各類犯罪的本質,獲得對各該類犯罪的木質和構成要件的一致認識。
《刑法論》在體繫上的這些創新,使我們感到,這是一部我國自己的刑法學。當然,《開J法論》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方面,還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在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方面,還有探討的餘地,在許多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的。
在《刑法論》的啟迪下,我們對如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產生了一些初步的想法。藉此機會,我們不揣冒昧地把它奉獻給讀者,祈望得到刑法學界同仁們的指教。
我們認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是指充分反映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刑法意識,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刑事法制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點,能夠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刑法的基本要求的理論體系,它應當是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與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經驗相結合、把刑法的基本原理同中華民族新的刑法意識相融合的理論體系。因此,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除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為指導,保持我國刑法理論的社會主義方向之外,還應當著眼於以下幾點:
1.在刑法理論研究中反映我國刑法制定、施行的時代特點,為實現刑法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任務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在結束了長期存在的「左」的指導方針,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歷史條件下,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制之的。它的基本任務是運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罪和其他刑事犯罪作斗爭下,維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所必需的這些環境。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日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的逐步加強和健全,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動下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涉及我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