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宋史刑法志

宋史刑法志

發布時間: 2022-06-19 21:00:54

⑴ 宋朝的立法概況有哪些

一、《宋刑統》

宋朝建立之初,在鞏固統一、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思想指導下,積極著手立法工作。

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依照工部尚書判大理寺卿竇儀的建議,宋太祖命竇儀及蘇曉、奚嶼、張希遜、陳光父、馮叔向等人,在總結歷朝法律法令的基礎上,編纂了宋朝的第一部刑事法典——《宋建隆詳定刑統》,簡稱《宋刑統》。並於同年八月下詔「摹印頒行」,從而使《宋刑統》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我國古代刑書,自秦商勒「改法為律」後均稱為律,至唐末出現刑律附載有關格敕的(大中刑律統類),刑書的名稱和體例發生了一定變化。《宋刑統》的體例,即仿自唐末的《大中刑律統類》、後唐的《同光刑律統類》和後周的《顯德刑律統類》。這種始於唐末完備於後周的綜合性刑事法律,就是宋朝主要法典——《宋刑統》的歷史淵源。由傳統的律到刑統,是法典編制體例上的一個變化。所謂「刑律統類」或「刑統」,一般以刑律為主,而將其他刑事性質的敕、令、格、式分載在律文各類之後。依律目分門別類地加以匯編。《宋刑統》的編纂,正是這種法律形式和立法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宋刑統》就其律文而言,只是唐律的翻版,除「折杖法」,很少增損。但是它收集了自唐代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至宋初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近一百五十年間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規范,並從宋朝現實需要出發,加以審定和匯編。綜觀《宋刑統》,是以刑律為主,律文之後附以經過選錄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規范。這種律、敕並重合編的形式,是宋朝立法的特點之一,同時也為以後明清律例合編的體例,創立了模式。

《宋刑統》共三十卷,十二篇五百零二條,篇目和基本內容與《唐律疏議》大體相同,但每律詳細分門,合計二百一十三門,這是宋初立法形式的又一變化。《宋刑統順採取的律敕合編的體例,顯示出在專制主義強化時代,敕令調整范圍逐步擴大,其重要性也在不斷提高。由於《宋刑統》是宋朝開國以來第一部法典,歷代都沒有太大的變動,因此《宋刑統》「終宋之世,用之不改」。

二、編敕

敕的本意是尊長對卑幼的一種訓誡,南北朝以後敕成為皇帝詔令的一種。編敕,是一個個單行的散敕的匯編,是使敕上升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宋史·刑法志》說:「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隨時損益則有編敕」,明確指出了「編敕」在宋朝立法中的重要地位。《宋刑統》雖然也附列了太祖初年的某些重要詔敕,但是還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政治、經濟形勢,以符合統治階級進一步強化封建君主專制的需要,因此在宋朝立法史上就出現了「敕律並行」乃至「以敕代律」的狀況。

敕作為皇帝發布命令的一種形式,在我國封建君主專制政體下,具有至高無上的法律效力,可以隨時補充、修改甚至廢棄法律,也可以對特定的案件作出裁決而置律文不顧。但由於敕通常對特定之事或特定之人而發,為一時之權制,起初並沒有成為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普遍性的法律。隨著宋代專制皇權的發展,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頒發的敕不僅數量增多,而且開始具有「麗刑各輕重」、「比事依條斷遣」的功能,可以隨時補充、修改律文。敕雖不如律穩定,卻具有靈活性,因而為統治者所樂於運用,以致於出現除了朝廷之外,「一司、一路、一州、一縣,又另有敕」。由於敕指導了國家的司法實踐,並且又大都是針對一事、一地的單行法,適用范圍廣泛,數量也隨之增多,真宗時敕竟多達一萬八千五百五一五條。為了把日積月累。零散駁雜的敕令加以分類整理,刪去重復矛盾之處,然後冉加以頒布,使之上升為特定的法律形式,取得普遍的效力。

宋各朝皇帝都進行編敕。宋初建隆四年編成新敕四卷一百零六條,稱為《建隆編敕》,與《刑統》並頒天下,從太宗起便逐漸進入了頻繁編敕時期。如果說神宗以前是律、敕並行的時代,那麼至神宗便進入了以敕破律、以敕代律的時代。編敕的盛行,從立法上反映了皇權的加強,但敕出律外,造成了法令不一,法司藉此任意援引以行其私。

三、編例

來神宗以後法律形式的變化,不僅在於編敕地位的提高,而且在於例的發展。所謂例,就是成例,也就是用前事的處理作為後事處理的標准。宋朝在審判中適用例,最初是臨時性的措施,以後因有利於司法鎮壓,遂成為慣例。

「例」有兩種:一為「斷例」,亦即案例;二為「指揮」,即尚書省與吏、戶、刑部對下級官身的指示。、例的適用,不僅「法所不載,然後用例」,而且可以「引例破法」,結果使得法網嚴密,尤其便於吏胥營私舞弊。同時,也給明清兩代例的使用帶來很大影響。

由於「例」被賦予法律效力,而且廣泛使用,隨之而產生了「編例」的問題。神宗以後各朝都有編例的活動。

南宋,在敕、令、格、式四種法律形式並行和編敕的基礎上,將敕令格式以一事」分類統編,形成了《條法事類》這一新的法典的編纂體例。

編敕與成例,是宋朝統治集團手中靈活的武器,為封建皇帝隨意以個人意志取代法律提供了極其方便的途徑。但是也出現了「因一言一事輒立一法」,「煩細難以檢用」的流弊,為各級司法官吏提供隨意取捨、出入人罪的方便,使法律制度趨於紊亂,從而走向宋王朝統治集團主觀願望的反面。

⑵ 鄧廣銘先生叫做宋史主要奠基人,這是為什麼

鄧廣銘(1907~1998)中國歷史學家。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於山東德州臨邑。1936年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畢業論文《陳龍川傳》,深受指導胡適的贊賞。留校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和史學系助教。先後發表《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宋史職官志考證》、《宋史刑法志考證》等,陳寅恪為《宋史職官志考證》作序。1943~1946年,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撰寫了《岳飛》一書,把岳飛傳記的寫作提高到學術研究的水平。

鄧廣銘先生一生主攻宋代史研究,著作等身,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成了宋代史研究領域內繞不開的經典。

無論從宋史領域的幾個研究大項的系統性闡述,還是提議並參與籌建宋史相關的研究機構,鄧廣銘先生都居功至偉。

鄧老前輩不但自己水平高超,還教出了一群過人的弟子,比如漆俠、鄧小南,前不久剛剛去世的劉浦江老師也可以算進來,可以說是弟子三千,達者72人了!

如果說鄧廣銘先生在宋史研究領域披荊斬棘,開辟道路,也是走在前人經驗之上的。

⑶ 宋代的代表性刑罰是

宋代的代表性刑罰是 :
五馬分屍
凌遲
刺配

凌遲始於五代時的西遼。宋仁宗時使用凌遲刑,神宗版後權成為常刑。至南宋,在《慶元條法事類》中,正式作為法定死刑的一種。
刺配也是宋太祖時期復活的一種刑罰,是古代「黥」刑的復活,對後世刑罰制度影響極壞.
五馬分屍也叫車裂,到唐末基本上已經廢除干凈了。

所以,刺配應該是宋代的代表性刑罰,當然,凌遲也是宋代酷刑的一種。

⑷ 宋代"以敕破律"在法制史上有什麼地位它的出現說明了什麼問題

編敕是宋代常見的立法活動,亦是宋代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法律形式。即是宋代法律變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對宋代社會關系的直接、具體的反映。

1、宋代"以敕破律"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宋代的編敕在法制史上提供了一個法律實際應用的先例,採用了靈活的法律形式來彌補常法的不足,使得宋朝法律在保持穩定性的同時,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非常能適應宋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的局面。同時也讓我們發現了此方式的局限性,有利於當下法制工作的正確開展。

2、宋代編敕出現說明的問題。

雖然宋初就已經制定了《宋刑統》,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宋刑統》已經滿足不了政治經濟生活對法律領域的要求,新問題大量出現,社會矛盾激化,《唐律》、《宋刑統》等已有的法律規范都無力解決,因此皇帝發布了大量詔敕。

元豐修敕之前,不僅法典體系混亂,而且元豐編敕之前的數次編敕都是不同性質的法律規范的混合,屬於綜合性的法律規范。這樣再有的情況下,可能因為適用法律規范不同從而刑罰輕重不同,不利於司法官量罪定刑,不利於法律的權威性。

(4)宋史刑法志擴展閱讀

宋代法規形式

1、編敕

敕是皇帝發布的指示或決定。令日多,為了便於保存和官吏檢引,需要匯編成冊,這就是編。宋代編敕很多,大抵每一改元,就有一次或數次編活動。

據南宋王應麟所輯《玉海》卷六六和《宋史·刑法志》等書記載,宋代編主要有:《建隆編敕》4卷;《太平興國編敕》15卷;《淳化編敕》25卷,後來因「其間賞罰條目頗有重者,難於久行,宜重加裁定」,由許驤等刊定為30卷;

《咸平編敕》12卷;《景德編敕》15卷;《大中祥符編敕》20卷;《天聖編敕》12卷;《景編敕》44卷;《慶歷編敕》(卷數不詳);《嘉編敕》18卷。上述編敕都早已散失。元豐(1078~1085)以後,單獨的編敕幾乎不見,往往與令、格、式編纂在一起。

2、條法事類

《宋史·刑法志》記載: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初,因、令、格、式合編在一起,內容龐雜,不便於官吏檢引,令「令所分門編類為一書,名曰《淳熙條法事類》」共420卷,總門33,別門420。

宋寧宗(1194~1224在位)時,又編成《慶元條法事類》一書,據《玉海》卷六六記載,共437卷。此書現存,但有殘缺。宋理宗(1224~1264在位)時又編有《淳祐條法事類》。

按《宋史·刑法志》,淳祐十一年(1251)又根據慶元法與淳熙法對新書進行修訂,修改了140條,創入400條,增加50條,刪去17條,共430卷。這是宋代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法規編纂活動。宋度宗(1264~1274在位)以後無所更動。

3、斷例

即判案的成例。宋代規定,「法所不載,然後用例」(《宋史·刑法志》)。例本是補法之不足,但在實際審判中,例起的作用很大,甚至超過法令。《宋史·刑法志》說,「當是時,法令雖具,然吏一切以例從事,法當然而無例,則事皆泥而不行。」

據宋朱熹輯《宋名臣言行錄·後集》卷1《韓忠獻王行狀》說,當時官吏多引例斷獄,為了貪圖財賄,「唯意所去取」。宋王朝為了杜絕弊端,崇寧元年(1102)曾對斷例進行編纂。將與法令抵觸的內容刪去。

南宋乾道元年(1165),根據刑部侍郎方滋的建議,將紹興(1131~1162)以來的斷例分類匯集成書,名曰《乾道新編特旨斷例》。

該書收例547件,共64卷,其中名例3卷,衛禁1卷,職制3卷,戶婚1卷,廄庫2卷,擅興1卷,賊盜10卷,斗訟19卷,詐偽4卷,雜例4卷,捕亡10卷,斷獄6卷(《宋會要輯稿·刑法一》)。宋代斷例現在都已亡失。

4、指揮

原是中央官署對某事臨時所作的指示或決定。

一經有過指揮,此後對同類事件就具有約束力,往往與、令並行。《宋史·刑法志》記載,紹興十年(1140)秦檜專權,「率用都堂批狀,指揮行事,雜入吏部續降條冊之中……至與成法並立」。後來雖然申明「一時指揮,不可為永法」,實際上往往仍為處理同類事件的標准。

5、申明

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項法令所作的解釋。解釋刑統的,稱「申明刑統」;解釋的,稱「申明」「申明」也具有法的效力。《文淵閣書目》卷14有《宋申明刑統》一部。

6、看詳

中央和上級主管官署,根據過去的令或其他案卷所作的批示或決定。

據《宋會要輯稿·刑法一》記載,《申明刑統》曾解釋:僧道在父母喪內犯,要加凡人四等,後經「大理寺再看詳,只合加二等」。主管部門所作的看詳,也可以作為以後處理同類事件的依據。

《宋會要輯稿·刑法一》記載,哲宗元元年(1086)八月十二日,曾「修成六曹條貫及看詳共三千六百九十四冊」。

參考資料:網路-宋代法規

⑸ 為什麼駙馬的別號又叫「粉侯」呢

將駙馬稱作“粉侯”是因為三國時期的駙馬何晏,何晏位列侯爵,又面若傅粉,因此又被稱為“粉侯”。先介紹一下何晏,何晏是漢朝將軍何進的孫兒,何太後的侄孫,出身也算顯貴,但他本人並沒有繼承到祖父的武功治學,相反,他在文學方面很有天分,七歲便以才學出名,聰明過人。

但何晏與大將軍曹爽交好,曹爽一執政,便重用何晏,何晏利用職權排除異己,提拔迎合自己的人,過得十分風光快活,連司馬懿都要稱病迴避曹爽一黨。後來,司馬懿趁曹爽和皇帝曹芳祭祖之時發動政變,並徹底清除曹爽黨羽,何晏因為想要戴罪立功,一手包攬了查辦之事,但司馬懿沒有放過他,最後何晏還是被司馬懿誅了三族。

⑹ 宋史刑法志二譯文第一百五十三

譯文抄如下:傳說:「襲用禮來治理天下,老百姓就會有廉恥而且會糾正過錯。」讓老百姓不觸犯刑法,不如讓老百姓不逾越禮法,如此說來,帝昊的時代與伏犧氏的時代相比,應該說是有所不如了。至於天地剛剛形成的時候,萬物運動變化其形體就顯示出它的喜...

⑺ 宋朝沙門島是如何用酷刑虐待囚犯的

《綉像本水滸傳》第七十二回,玉麒麟盧俊義遭管家李固陷害,被脊杖四十,刺配沙門島。臨行前,李固找到押送盧俊義的兩個公差,拿出紅包,讓他們在路上弄死盧俊義。誰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盧俊義的家奴浪子燕青一路跟蹤,在主人即將被害的危急時刻,射死了公差,救了盧俊義。照我說,這管家李固陰險毒辣,手段高超,只可惜過於性急,其實他要害盧俊義,完全不必在路上下手,如前所述,盧俊義是要刺配沙門島的。沙門島是什麼地方?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蓬萊市長島縣。從五代到元朝,這兒專門安置犯人,一百個犯人到了這兒,九十九個會被虐待至死,僥幸有一個活下來,也會被折磨得沒有人形。所以李固根本不用給公差塞紅包,耐心等就是了,總有一天,他會聽到盧俊義命喪沙門島的好消息的。有朋友會說:現在的長島縣土地肥沃,風景優美,農民和漁民安居樂業,簡直就是世外桃源,根本不像勞改犯的鬼門關嘛。嗯,您說的是現在的沙門島,不是宋朝的沙門島。在宋朝,沙門島也是土地肥沃,風景優美,農民和漁民也是安居樂業。但有一樣,這里不是世外桃源,是宋朝政府設置的一個勞改營。宋朝政府設置了很多勞改營,分別用來安置犯罪程度不同的勞改犯。《宋史.刑法志》記載:「配隸重者沙門島寨,其次嶺表,其次三千里至鄰州。」意思就是說,如果您犯的罪比較輕,就把您送到離家鄉比較近的勞改營去勞改;如果您犯的罪比較重,就把您送到離家鄉比較遠的勞改營去勞改;如果您犯的罪很重,就得把您送到海南和廣東兩個省份的勞改營;而那些犯罪尤其重、差一點兒就要判死刑的犯人,會跟盧俊義一樣,直接送到沙門島。在宋朝,勞改營不叫勞改營,叫牢城營。「牢城營」這個詞兒您肯定熟悉,當年武松從山東東平發配河南孟州,就是被安置進孟州牢城營的。其實山東東平也有牢城營,但是武松殺了人,犯的罪比較重,所以必須把他從老家山東弄到河南孟州,也就是離他家鄉比較遠的地方去勞改。東平牢城營也好,孟州牢城營也罷,構造都一樣,都是四面高牆圍著,都有士兵看守,犯人們在裡面強制勞動,誰敢逃出,亂箭射死。沙門島自然也有牢城營,名叫「沙門寨」(估計您還記得,武松所發配的孟州牢城營也有一個名字,叫做「安平寨」),沙門寨有個頭頭,現在叫監獄長,當時卻叫寨主。寨主喜歡虐待囚犯。《宋史.馬默傳》記載,宋神宗熙寧年間,沙門寨寨主李慶以虐殺囚犯為樂,此人在沙門島做了兩年監獄長,前後卻殺了七百名勞改犯,差不多一天殺一個。自寨主以下,還有兵馬監押(相當於副監獄長)、節級(相當於管教)、小牢子(相當於獄警),這些人直接殺囚犯未必敢,卻擅長變著法兒地折磨囚犯。《宋史.刑法志》和《容齋四筆》記載了當時監獄管理人員虐待囚犯的一些手法,我在這里簡要列舉幾條,與您分享:第一,長期拘鎖。您知道,古代囚犯多上枷鎖,但是按照規定,上枷鎖的時間是有限制的,按犯罪大小,少則一天兩天,多則一年半年,期限一到,得把枷鎖給人去了。但是宋朝的監獄管理人員比較變態,他們經常「忘記」給犯人去枷鎖,時間長了,犯人頸骨會變形,腕骨會折斷,鐵鏈子甚至會長進肉里去。

⑻ 《宋史刑法志》的翻譯

上天有五行之氣來化育萬物,木德而生,金德以殺死,也很痛苦啊,而開始的順序,相形成的原因。先王有刑罰來糾正他的人民,那麼一定溫慈惠和用行的。因為裁之以義,推之以仁,就地震仇恨殺戮的威脅,不是要求民眾的死亡,為了尋求其產生的。《尚書》說:「人的刑罰治理百姓中,以教祗德。」說刑罰以弼教,使之畏威遠罪,引導他們的點子。唐堯、虞舜的研究,固然不能廢除刑呢。只有禮以防他,有不到,就刑罰來輔佐他罷了。王道衰落,禮制毀壞,開始專用刑法以欺騙他的人民。於是建造刑書,想讓人民不犯,而擾亂案件日益豐富,由於其本質無序,不足相形成原因。宋朝興起,承五代的混亂,太祖、太宗很用重法,用繩子邪惡,一年四季親自斷案慮囚,致力於底慎重,而以忠厚為本。海同全部平定,文化教育越來越大。士初試官,都熟悉法律。那你一為政寬厚仁慈,所以立法的制度嚴格,而執法的寬恕。監獄里有個小疑問,覆奏就得減少寬恕。觀察重熙累融洽的關系,天下的老百姓都安居樂業,重於犯法,而治理國家的興盛在三代的美好呢。元豐以來,刑書越來越多,不久,奸佞邪惡並進,刑政亂了。國家已南遷,權柄下逮捕,州郡的官吏也很專心,而刑罰的寬嚴系於人。但幾代人也知道以愛民為中心,雖然他們失去慈弱,而祖宗留下的意思是還沒有泯滅了。現在摘取果實,作《刑法志》。宋代法律制度因唐律令、格、式,而隨時增減,就有《編敕》,一司、一路、一個州、一個縣又別有《命》。建隆開始,下詔判大理寺竇儀等呈上《編敕》四卷,一個共有六條,下詔給新制定《刑統》三十卷並頒布天下,參考價格為詳細,世人稱贊公平。太平興國年間,增加《命》到十五卷,淳化年間倍的。咸平年間增加到一萬八千五百共有五條,命令給事中燒成務等鏟除他們繁亂,確定可以為《命》的二百八十有六條,按照法律分十二門,總有一卷。又作《儀制令》一卷。當時就其簡單易行。大中祥符年間,又增加三十卷,一千三百七十四條。又有《農田敕令》五卷,與《命》兼行。仁宗曾經問輔臣說:「有人說先朝皇帝的命令不可輕易改變,真的是這樣嗎?「您曾說:「這小人迷惑皇上的意思。咸平的地方刪除,太宗下詔命令十存一兩,離開那茂密以便於民眾,為什麼不可以?」於是下詔中外說《命》得失,命令官員修訂,選取《咸平儀制令》和制度約束的在《書》的500多條,將附在《令》後,號稱《附命令》。天聖七年《編初成,符合《農田敕令》是一本書,看《祥符敕令》損失一百多條。他的犯法的,死刑的屬十七,流的屬有三十四個,徒的屬共有六,杖之類二百五十有八,鞭打之類七十有六。又配隸之類六十有三,死刑而下奏聽旨的七十有一。所有這些,都在法律之外的東西。已經頒布實施,於是下詔說:「命令的人,治理社會的經,而有動搖則眾人更加迷惑,如何解釋迪天下呢?自今以後,有司不得就請刪改。有沒有方便的,中書省、樞密院上報。「但到慶歷,又刪定,增加五百條,別為《總例》一卷。後來又撰寫了《一司敕令》二千三百十七條,《一路敕令》一千二十有七條,《一州》、《一縣初一千四百五十有一條。他的犯法的,死刑的屬總三十有一,流的屬總二十一,徒之類總理有五,杖之類總一百六十有八,打他屬於總十二。又配隸屬於總有一個八十歲的,死刑而下奏聽旨的總六十有四。所有這些,又在《編敕》之外的原因。嘉佑初,因為樞密使韓琦說,內外吏兵俸祿沒有明確的規定,於是命令類依次為《祿令》。三司使騷料數目,在為《驛令》。韓琦又說:「從慶歷四年,到嘉佑二年,命令增加至四千多條,前後有矛盾。請求詔令中外,如果說《命》得失,如天聖故事。「七年,書成。總一千三十四條,看《慶歷敕令》,死刑增加60,流增加五十,徒增六十有一,杖增加七十有三,鞭笞增加三十有八。又配隸增加三十,死刑而下奏聽旨的增加46歲。另外又為《續附命令》三卷。神宗因法律不足以完成情況,凡是法律沒有記載的一律以命令,於是把他的眼睛說敕、令、格、式,而法律一直存在命令外。熙寧初,設置局修整,下詔中外說法律不利於集中討論修訂,選擇那些可以經常採用的獎賞的。元豐年間,始成書二十六卷,再下兩府參訂,然後頒行。皇帝注意法令,每當有司進模擬,多的是正。曾經對:「法出於道,人能體會道,就立法足以把事。「又問:「禁止在已有的對命令,禁止在沒有這樣的對命令,設置在這里等待他們的是格,使他們有效的對程序。寫信人要認識這。」於是凡進入笞刑、杖刑、苦役、流放、死,從名例以下至案件,十二個門,麗判刑輕重的,都是命令。自品官以下至案件35門,約束禁止的,都是令。命令官吏的等十七,官吏和百姓的獎賞等七十有七,又有倍、全、分、厘的等級共分五等,有等級高低的都是標准。表奏、帳籍、關碟、符檄之類共五卷,有體制楷模的人都為式。元佑初年,中承劉摯說:「元豐編修救令,舊裝載命令的多移動

⑼ 宋朝為了加重對盜賊的處刑先後實行了什麼

宋朝為了加重對盜賊的處刑先後實行了「重法地」法 和「盜賊重法」


《重法地法》

背景:北宋中期,面對盜賊縱橫治安混亂的局面,宋仁宗年間,統治者首先處於京畿地區安全的考慮,將京城開封諸縣劃為「重法地」,規定在「重法地」內犯罪的,加重處罰。隨著地方民眾反抗的加劇,「重法地」的范圍逐漸擴展到各個重要的府、州、軍,其量刑也日益加重。宋仁宗首立《窩藏重法》,嚴懲窩藏賊盜的犯罪,清除賊盜的社會基礎。英宗繼承了重法政策,重製重法,既強調法的追溯力,又株連罪犯親屬並籍沒其家產,以反逆罪懲治盜賊。神宗熙寧四年頒行《重發地法》,也成《盜賊重法》,擴大了重法的適用地區,由京畿地區發展到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地區。哲宗元符三年被廢除。

實質:為了維護統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地主階級的利益,以嚴刑峻法打擊民眾的反抗。

後果: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賊盜犯罪,但激化了社會矛盾。

背景:北宋中期,面對盜賊縱橫治安混亂的局面,宋仁宗首立《窩藏重法》,嚴懲窩藏賊盜的犯罪,清除賊盜的社會基礎。英宗繼承了重法政策,重製重法,既強調法的追溯力,又株連罪犯親屬並籍沒其家產,以反逆罪懲治盜賊。神宗熙寧四年頒行《重發地法》,也成《盜賊重法》,擴大了重法的適用地區,由京畿地區發展到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地區。哲宗元符三年被廢除。

《盜賊重法》

宋神宗熙寧年間新立的嚴懲盜賊及其妻子、窩藏者的法令。北宋神宗(趙頊)即位後,曾多次發布有關捕捉盜賊、嚴懲不貸的詔令。熙寧四年(1071年)正月,依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李承之的奏請,神宗下詔開封府等地,別立《盜賊重法》。規定「重法地區」捕獲的盜賊,依其劫盜、盜、竊盜的性質及其罪情輕重,分別處以死刑、流徒刺配、杖配;妻子編置,家產沒收;窩家按盜賊罪情而分差等處理。《宋史刑法志一》:「熙寧四年,立《盜賊重法》。凡劫盜罪當死者,籍其家貲,以賞告人,妻子編置千里;遇赦若災傷減等,配遠惡地。罪當徒、流者,配嶺表;流罪會降者,配三千里,籍其家貲之半為賞,妻子遞降等有差。應編配者,雖會赦,不移不釋。凡囊橐(窩藏)之家,劫盜死罪,情重者斬,余皆配遠惡地,籍其家貲之半為賞。盜罪當徒、流者,配五百里,籍其家貲三之一為賞。竊盜三犯,杖配五百里或鄰州」。《盜賊重法》適用的地區范圍,從開封府諸縣,濮、澶、滑、曹諸州不斷擴大,到元豐(1078—1085)期間,河北、京東、淮南、福建、永興軍、陝西、京畿等路都用重法,幾近全國總路數一半。《重法》適用的對象,為劫盜、盜、竊盜三犯、殺官焚舍、江海劫盜及囊橐之家,也稱「重法之人」。該《重法》至元豐時又有所更定,強調:雖非重法之地,而囊橐重法之人,並以重法論。

熱點內容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