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添附
『壹』 租賃房屋添附物的處理方式
一、租賃雙方當事人協商處理。通常來說,租賃雙方當事人會在租賃合同中約定,承租人對房屋進行裝飾裝修或者增添附屬物時,應當經過出租人書面同意,並對在租賃合同終止時如何處理房屋添附物作出規定。當然,承租人也可以在對房屋進行裝飾裝修或者增添附屬物前或後與出租人協商一致,同時約定租賃合同終止時,對房屋添附物的處理辦法。協商一致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當事人尤其是承租人會草率行事,不注重在租賃合同中對此進行約定,或罔顧租賃合同中的約定(如未經出租人書面同意),更不注重合同終止或履行中解除合同時房屋添附物的處理,常常由此發生糾紛,甚至造成損失。
二、按侵權行為處理。承租人在對房屋作添附之前或之後未與出租人協商一致的,則承租人的添附行為屬於侵權行為。根據《合同法》第223條第2款之規定:「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對租賃物進行改善或者增設他物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因此,承租人對房屋的添附能夠拆除的,應當拆除,不能拆除的,出租人無須向承租人承擔任何責任。而且,因承租人拆除添附物造成房屋損壞的,還應當賠償出租人。
三、按過錯原則處理。承租人對房屋添附雖然經過出租人的同意,但未就租賃合同在履行過程中解除時的添附物的處理進行約定,《房屋租賃司法解釋》第十一條根據過錯原則分別處理:
(一)因出租人違約導致合同解除,承租人請求出租人賠償剩餘租賃期內裝飾裝修殘值損失的,應予支持;
(二)因承租人違約導致合同解除,承租人請求出租人賠償剩餘租賃期內裝飾裝修殘值損失的,不予支持。但出租人同意利用的,應在利用價值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三)因雙方違約導致合同解除,剩餘租賃期內的裝飾裝修殘值損失,由雙方根據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四、按公平合理的原則處理。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包括事後追認)的添附,但在租賃合同中及事後未就添附物的處理作約定的,則可以按照《民法通則》及《合同法》所規定的公平原則進行處理。租賃合同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的事由導致合同解除的,根據《房屋租賃司法解釋》第十一條第(四)項規定,剩餘租賃期內的裝飾裝修殘值損失,由雙方按照公平原則分擔。租賃合同經履行後終止的,根據《民法意見》第86條規定,根據添附物能夠拆除的,由承租人拆除並歸承租人所有;不能拆除的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權人損失的,承租人應當賠償。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5-11-03,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貳』 如何理解 民法通則 若干問題的意見 第86條
非產權人在使用他復人的財產上增添附制屬物,財產所有人同意增添,並就財產返還時附屬物如何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沒有約定又協商不成,能夠拆除的,可以責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人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
添附:指兩個以上財產所有權人財產密切混合,不可分割或分割需要較大代價。
這條意思就是你倆東西混在一起後,先商量著來歸誰,如果商量沒結果,但是混合在一起的財產可以分離,就應該分離,各歸原主,不能分離的,歸價值大的一方,給對方適當補償。
『叄』 我國有無民法典我國民法主要包含哪些法律
1.建國抄到現在還沒有襲民法典。之前的民國政府有頒布過。中國目前正在進行民法典的籌劃工作,現在民法類的部門法已經相對完善了。總則即民法通則,分則即是物權法、知識產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只待最後編纂成民法典了。 2.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但對於我國經歷1978年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經濟法」,歷來有爭議,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目前全國人大的主流意見是屬於「經濟法」,但按照德國、法國、韓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它們也屬於大民法的范疇。 補充: 民事法律事實分為:行為與事件1.行為依據產生後果原因的不同分為:民事行為和事實行為;2.民事行為依據效力可以分為: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及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3.事實行為可以分為:無因管理行為、侵權行為、緊急避險行為、正當防衛行為、拾得遺失物、先佔、添附等行為。
『肆』 惡意添附能否取得所有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來於貫徹執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6條規定:「非產權人在使用他人的財產上增添附屬物,財產所有人同意增添,並就財產返還時附屬物如何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沒有約定又協商不成,能夠拆除的,可以責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人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該解釋實際上認為在添附的情況下,首先確定是否構成侵權,如果當事人同意則可以通過約定解決產權的歸屬和責任的承擔,如果沒有約定,則依照侵權處理。
『伍』 所有權的取得方式及其救濟途徑,急需答案,謝謝!!!
一、所有權的取得方式
1、繼受取得:
繼受取得,是指通過一定的法律行為或基於法定的事實從原所有人處取得所有權。繼受取得的原因主要包括依法律行為而取得和依法律行為之外的事實而取得,法律行為具體包括買賣合同、贈與、互易等;因法律行為以外的事實而取得所有權的情況例如繼承遺產,接受他人遺贈等。
2、原始取得:
原始取得是指所有權首次產生或不依賴於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物的所有權。民法上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生產。這是指民事主體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出新的財產進而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的方式。
第二、先佔。這是指民事主體以所有的意思佔有無主動產而取得其所有權的法律事實。先佔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標的須為無主物;標的須為動產;行為人須以所有的意思佔有無主物。
第三、添附。這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因一定的行為而結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物或具有新質的物。添附包括三種情形:混合。即指不同所有人的動產因相互摻雜或融合而難以分開而形成新的財產。附合。即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密切結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財產。加工。即指一方使用他人的財產加工改造為具有更高價值的財產。
第四、善意取得。即是指不法佔有他人動產的人將其無權處分的動產轉讓給第三人時,如果該受讓人取得財產是出於善意,則可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
第五、發現埋藏物和隱藏物。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所有權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歸國家所有。
第六、拾得遺失物。這是指發現他人不慎喪失佔有的動產而予以佔有的法律事實。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拾得人不能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
第七、國有化和沒收。國家根據法律、法規的強行性規定,採取強制措施將一定的財產收歸國有的法律事實。
二、救濟途徑: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
『陸』 添附的法律規則有哪些
添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則。
添附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中所規定的取得財產權的重要的方法和制度。但由於我國物權立法長期不完善,法律上一直未明確承認添附制度,在實務中極少採取添附規則解決糾紛。
因而在當前《物權法》的制訂過程中,對添附制度的必要性以及與侵權行為法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對於是否在《物權法》中設立添附制度一直存在爭議。
添附制度是各國法制通例,說明其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可以說,添附制度有助於修正侵權處理機制在某些情況下的不效率,即侵權制度以過錯為前提,通過損害賠償為主的方式制裁違法者以保護物權,它不是財產和交易的規則,一般不體現物盡其用的效益原則;
而添附制度不以過錯為前提,通過確認新物歸屬以實現一物一權的方式來保護物權,它是確權規則,體現物盡其用、避免財產損失浪費的原則,添附制度通過添附物歸屬者依不當得利給予對方適當補償以保持當事人利益平衡,它又是補償規則,體現公平原則。
(6)民法通則添附擴展閱讀
適用范圍
需要指出的是,物盡其用的效率原則是確認添附的一項原則,但適用這一規則也要考慮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如,一方因錯誤裝修而發生添附,雖然客觀上裝修使得所有人的房屋增值,由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在許多情況下可能是有效率的,
但由於裝修帶有強烈的個性化色彩,直接決定了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每個人對自己的住宅裝修都有不同的偏好和特點,很難採取一般人的標准判斷該裝修是否符合所有權人的利益。因此,錯誤裝修的結果未必符合所有人的喜好,在此情況下,簡單地以效率原則要求所有權人予以接受是不妥當的。
如果惡意利用他人財產而發生添附,能夠拆除的,拆除以後不影響財產的價值的,被利用物的所有人要求返還原物,應當將該物予以拆除,由利用該物的人予以返還。
但如果拆除該物確有可能損害物的價值,或者拆除對物的所有人並無任何利益,只能給利用人造成損害,從誠信原則的角度和效率原則考慮,不應當予以拆除。
在根據添附規則確定財產歸屬時,是否應當區分善意和惡意,對此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所謂惡意添附是指在明知是他人之物的情況下而未經他人同意進行的添附。
在一般情況下區分善意與惡意是沒有必要的。首先是要確定添附物是否能夠拆除、能否恢復原狀,如果不能拆除或恢復原狀,則無論行為人是善意還是惡意都要根據添附規則來確認添附物的歸屬問題。但根據添附規則確定添附物的歸屬時,應當適當考慮添附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具體表現在:
第一,在惡意添附時,不能僅僅根據價值大小來確定歸屬,這樣將極不利於對權利人的保護。在兩個所有人的動產發生添附以後,如果是因為行為人的惡意添附行為造成的,兩個動產的價值雖有差距但差距並不大的情形之下,則應當側重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使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於受害人。這樣也有利於保護權利人,並對惡意添附行為予以制裁。
第二,如果是惡意添附,則在確定賠償責任時,不僅要使惡意添附人賠償現有財產的損失,而且要賠償因財產被惡意添附造成的其他損失,如因購買木材、瓷磚所支付的交通費用。當然,在對被添附的物予以賠償以後,原則上不應當再要求返還原物,因為賠償己經形成對原物的替代,這不過是一種價值上的替換。
在惡意添附的情況下,如果添附的財產能夠拆除,並因拆除而給被添附的物的所有人造成損失,惡意添附人應當賠償全部的損失。
第三,在惡意添附的情況下,如果添附的財產被拆除後有可能會給惡意添附人造成一定的損失,只要這種損失並不太大,也應當拆除。當然,在拆除時拆除人必須依據通常的方法進行拆除,盡可能避免給添附行為人造成過大的損失。
『柒』 民法中關於「添附」的司法解釋.。在線等
所謂添附(Accessio),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分離的物或具有新物性質的物。 添附專制度是大屬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中所規定的取得財產權的重要的方法和制度。但由於我國物權立法長期不完善,法律上一直未明確承認添附制度,在實務中極少採取添附規則解決糾紛。
『捌』 在他人宅基地上建房 房屋所有權應歸誰所有
無論當事人對在他人宅基地上修建房屋所有權有無約定,該房屋都應歸宅基地使用權人所有(集體成員內部的轉讓除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五十三條「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一款「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以及宅基地禁止進入交易市場的相關規定,參照國家土地管理局於一九九0年八月二十五日給浙江省土地管理局《關於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具體應用問題請示的答復》中的具體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人未經依法批准通過他人出資翻建房屋,給出資者使用,並從中牟利或獲取房屋產權,是屬「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違法行為之一。
另外,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國辦發〔1999〕39號》第二條二款「農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佔用農民集體土地建住宅,有關部門不得為違法建造和購買的住宅發放土地使用證和房產證」的具體規定,以約定擬在建房屋的所有權歸屬的方式變相轉讓宅基地所有權的行為也不可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8)民法通則添附擴展閱讀:
無論宅基地使用權人和擬在宅基地上修建房屋的出資人之間有沒有約定擬在建房屋的所有權歸屬問題,以及是否涉及夫妻一人處分宅基地使用權或者通過贈與、附條件合同的方式變相實現宅基地使用權的處分,擬在建房屋的所有權都應歸屬於宅基地使用權人。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不論出資人與宅基地使用權人是否屬於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應按照上述觀點予以處理。因為,如果出資人系與宅基地使用權人屬於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人,認定錯誤的話勢必會與「一戶一宅」的規定相悖(受讓人無宅基地的除外);
如果出資人系與宅基地使用權人不屬於同一集體組織成員的人,認定錯誤的話勢必會與宅基地使用權專屬於本集體成員的基本原則相悖。
『玖』 合法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方式及原因是什麼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
1、原始取得 原始取得是指所有權首次產生或不依賴於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物的所有權。 根據法律的規定,原始取得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生產。這是指民事主體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出新的財產進而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的方式。 第二、先佔。這是指民事主體以所有的意思佔有無主動產而取得其所有權的法律事實。先佔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標的須為無主物;
標的須為動產;
行為人須以所有的意思佔有無主物。 第三、添附。這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因一定的行為而結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物或具有新質的物。添附包括三種情形: 混合。即指不同所有人的動產因相互摻雜或融合而難以分開而形成新的財產。
附合。即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密切結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財產。
加工。即指一方使用他人的財產加工改造為具有更高價值的財產。 第四、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不法佔有他人動產的人將其無權處分的動產轉讓給第三人時,如果該受讓人取得財產是出於善意,則可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包括: 須讓與人無權處分該動產。
受讓人須通過有償交換取得該動產。
受讓人取得財產時必須出於善意。
轉讓的財產須是依法可以流通的動產。 第五、發現埋藏物和隱藏物。埋藏物和隱藏物是指埋藏或隱藏於他物之中,其所有權歸屬不明的動產。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所有權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歸國家所有。 第六、拾得遺失物。這是指發現他人不慎喪失佔有的動產而予以佔有的法律事實。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拾得人不能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 第七、國有化和沒收。國家根據法律、法規的強行性規定,採取強制措施將一定的財產收歸國有的法律事實。 2、繼受取得 繼受取得,又稱傳來取得,是指通過一定的法律行為或基於法定的事實從原所有人處取得所有權。 根據法律的規定,所有權繼受取得的原因主要包括: 因一定的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法律行為具體包括買賣合同、贈與、互易等;
因法律行為以外的事實而取得所有權。例如繼承遺產,接受他人遺贈等。
因其他合法原因取得所有權。如合作經濟組織的成員通過合股集資的方式形成新的所有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