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三屯司法所

三屯司法所

發布時間: 2022-06-20 11:06:26

A. 袁崇煥的人物生平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袁崇煥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了解,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往京城覲見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煥在兵部任職。不久之後,廣寧被後金軍攻陷,於是朝廷商議,應該派人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得知後,隨即一個人往關外查閱地形。回朝之後,袁崇煥上言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朝中大臣也誇贊袁崇煥的才能,於是又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 時關外地都被哈剌慎諸部所據,所以袁崇煥到任後,駐守於關內。沒多久,哈剌慎諸部歸順,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軍駐扎中前所,督參將周守廉、游擊將軍左輔的軍隊,管理前屯衛所的事務。之後王在晉又命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失業人群,袁崇煥當即於夜間出發,冒著被虎豹襲擊的危險穿梭於荊棘之間,四更天入城後,將士們都誇贊袁崇煥有膽量。王在晉非常倚重袁崇煥,上言提拔袁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但是袁崇煥覺得王在晉沒有長遠戰略目標,所以並不是事事都遵從王在晉。王在晉在八里鋪修築城牆,袁崇煥認為此舉不是很好御敵策略,但他爭辯不過,於是奏書給首輔葉向高。
十三山困有難民十餘萬,大學士孫承宗巡行邊塞時,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扎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占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麼能放棄十萬難民?」孫承宗於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王象乾認為駐扎關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沮喪,不如調動插部護關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孫承宗同意後一方面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面讓王在晉去救難民,但王在晉卻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孫承宗對此非常生氣,駁斥王在晉修築重牆的建議,於是召集眾文武將官商量重點防守的地方。閻鳴泰主張駐守覺華,袁崇煥主張駐守寧遠,而王在晉、張應吾、邢慎言等人都持反對意見,但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主張。孫承宗自鎮關門,更加倚重袁崇煥,袁崇煥也不負所望,安撫軍民,整備邊防,功勞顯著。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孫承宗決定鎮守寧遠,僉事萬有孚、劉詔極力勸阻,但孫承宗執意前往,並命滿桂與袁崇煥一起前往。袁崇煥到任後,發現祖大壽奉孫承宗命修築的城牆不合規格,於是袁崇煥制定規格重新修築,並命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督工。
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的修築竣工,在滿桂與袁崇煥的努力下,寧遠被倚為關外重鎮,將士們樂於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將寧遠視為樂土。同年九月,袁崇煥偕同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一萬二千巡視廣寧,拜謁北鎮祠,經過十三山,抵達右屯,就由水路在三岔河乘船而回。以袁崇煥防守的功勞,先後晉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
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定下計策,派遣將領占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並修繕城防長期駐守,寧遠因此成為內地,開疆復土兩百里。同年十月,孫承宗遭到罷免,高第接替其職。高第認為關外一定會守不住,命令軍隊全部撤出錦州及右屯等地,督屯通判金啟倧上書給袁崇煥說:「錦州、右屯、大凌三城都是前鋒要地,如果撤兵,已經安居的百姓將再次被遷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淪陷,關內外經得住幾次退守?」袁崇煥也向高第極力爭辯:「兵法上說,有進無退,收回的疆土怎麼能輕易放棄?錦州、右屯動搖,寧遠便會難保,進而使關門失去了保障。這些地方只需要派遣良將守衛,就不需要太多的顧慮。」但高第執意要撤離,並且想要撤掉寧遠的軍隊,但袁崇煥表示寧願死在寧遠,也不願撤離,高第無法強迫袁崇煥,於是將錦州等地軍民盡數撤離,丟棄米粟十餘萬,在遷徙路上死亡的人非常多,哭聲震野,軍民怨聲載道,袁崇煥於是請求回家為父守喪,但遭到拒絕。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升為按察使。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後金軍抵達寧遠,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於山海關,不去救援寧遠。 袁崇煥得知後,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一面讓同知程維楧盤查奸細,通判金啟倧守護糧草,並傳檄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如果有將士逃到這里,可將其全部斬殺。
努爾哈赤將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寧遠,並讓其勸袁崇煥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拒絕。 於是努爾哈赤舉大軍進攻寧遠城,並讓士兵舉著盾牌攻鑿城牆。而袁崇煥讓羅立等人指揮西洋巨炮,炮轟後金軍,後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於是下令退軍。但名將金啟倧卻因為點火炮時引起自燃而死。 寧遠保衛戰勝利後,明廷舉朝歡喜,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
但另一方面,後金軍大肆攻略覺華島,殺死參將金冠及軍民數萬人,而袁崇煥剛剛竭盡全力保全了寧遠,無力救援覺華。 寧遠大捷後,經略高第及楊麟因為不發援軍被罷官,明廷以王之臣和趙率教將其替代。 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設立遼東巡撫,並以袁崇煥擔任,魏忠賢派其黨羽劉應坤、紀用一同前來鎮守,袁崇煥上疏請求將其調離,但遭到拒絕,明廷又加袁崇煥為兵部右侍郎,子孫世蔭錦衣千戶。 但不久之後,袁崇煥解了寧遠之圍,逐漸驕橫起來,與大將滿桂鬧不和,於是袁崇煥上疏請求將滿桂調往別處,明廷於是召滿桂回朝。經略王之臣奏書請求留住滿桂,袁崇煥又因此與王之臣鬧不和。明廷擔心這兩個人鬧矛盾會影響大事,於是將兩人分開,王之臣督關內,袁崇煥守關外。
同年八月,努爾哈赤病死,袁崇煥派遣使者前往弔唁,以刺探虛實,皇太極遣使回報。袁崇煥想要和後金議和,於是自寫書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
冬十月,袁崇煥領劉應坤、紀用、趙率教等將巡視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要大興屯田,恢復高第放棄的疆土,魏忠賢、劉應坤等人的子孫因此可以享受世代蔭襲錦衣千戶,袁崇煥從原來的錦衣千戶進升為指揮僉事。他於是上書:「遼東的敗壞,雖然是人心不穩固,也因為失去了有形的險要,沒有東西可用來堅固人心。部隊不利於野戰,只有依憑堅固的城牆和使用大炮一種方法。如今山海關的四座城池已經修復一新,應當再修松山諸城,輪值的軍隊四萬人,缺一不可。」皇上回書給袁崇煥答應了他的請求。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同意了袁崇煥的請和,舉兵渡鴨綠江征討朝鮮。明廷覺得袁崇煥與王之臣不能相互協作,於是將王之臣召回,不再設立經略一職,關內外盡屬袁崇煥管理。袁崇煥於是趁皇太極舉兵朝鮮之際,派人修繕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朝鮮和毛文龍同時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煥前往救援。袁崇煥派遣水軍增援毛文龍,又派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人率領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以牽制後金軍。 而朝鮮倒向清廷進攻毛文龍,卻被毛文龍擊敗,後金軍也被毛文龍擊退,史稱「丁卯之役」。
同年四月,趙率教在錦州督護城防建造工程,明廷派尤世祿前來接替趙率教,又以左輔為前鋒總兵官,駐扎大凌河。
五月,皇太極從朝鮮退兵後,率兵直抵錦州,將其包圍。趙率教與紀用一方面閉城堅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議和,想以此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使者跑了三個來回仍舊沒有決定,而後金軍的攻勢越來越猛。袁崇煥以寧遠的兵力不能輕易調動,於是讓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精銳騎兵四千繞到大軍後面決戰,另派遣水軍從東面進行牽制,並請求薊鎮等地發兵東護關門。明廷命山海關的滿桂移駐前屯,三屯孫祖壽移往山海關,宣府黑雲龍移往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到關城,又調動昌平、天津、保定的部隊奔赴上關;傳檄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的守將整備好兵馬聽候調遣。
尤世祿剛要整備出發,後金軍又分兵來攻寧遠,袁崇煥與劉應坤、畢自肅率將士登上城樓防守,在濠溝內排列陣營,用炮遠距離轟擊。而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在城外與後金軍搏戰,死傷比較多,滿桂也中箭負傷。
後金軍從寧遠撤退後增加錦州的攻勢,但仍舊無法攻克,而且傷亡慘重,六月,後金軍撤兵,史稱「寧錦大捷」。而後金軍撤兵時順道毀壞大小凌河二城。 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朱由檢即位,設計將魏忠賢除去,並把之前冒領軍功的人削職。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同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上疏陳述兵事,朱由檢於平台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朱由檢對此大加贊賞。給事中許譽卿問袁崇煥復遼的策略,袁崇煥卻說是用這種話安慰皇上。許譽卿說:「皇上英明,怎麽可以隨便應對。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該怎麽辦?」袁崇煥也覺得自己失言了,於是上奏說:「五年復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託給臣,臣怎麽敢推辭這艱難的任務。但是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必須朝廷內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朱由檢於是讓四部的臣按照袁崇煥的話辦。
袁崇煥害怕自己去往邊關以後,朝廷中難免有人會再次誹謗自己,於是將此事告訴朱由檢,朱由檢在大學士劉鴻訓等人的建議下,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寶劍,將其賜給袁崇煥。鑒於此前熊廷弼、孫承宗都因為受到排擠陷害,使自己的意願難以舒展,袁崇煥於是又上書說:「恢復遼地的計策,不外乎臣往年所提出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防守是正規的策略,攻戰是變通的策略,和議是輔助策略的說法。執法在循序漸進而不在突變猛進,在追求實效而不在貪圖虛名。這是臣與諸邊防官員所能做到的。至於選擇用人的入,與被人用的人,都是皇上掌握其中的關鍵。怎麽才能用人而不三心二意,相信而不懷疑?因為駕馭邊防大臣與朝廷大臣不同,軍中可驚可疑的事特別多,只應當談論成敗的大局,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細小過失。事情的責任既然重大,招致怨恨實在多。各種有利於邊疆的事情,都是不利於自身的。況且謀取敵人急,敵人亦從而離間,因此作邊疆的大臣很難。陛下愛護臣了解臣,臣何必過於疑慮懼怕,但心中有所危懼,不敢不告訴。」朱由檢發優詔答覆袁崇煥,並賞賜蟒袍玉帶、銀幣,但袁崇煥上疏推不接受辭蟒袍玉帶。
崇禎二年(1629年),駐守寧遠的來自於川、湖等地的士兵因為軍餉的事而嘩變,袁崇煥用計將其平定。而後袁崇煥請求將寧遠、錦州合為一鎮,讓祖大壽鎮守錦州,何可剛替代朱梅駐寧遠,趙率教守關門,袁崇煥自駐寧遠,同時上書給朱由檢極力稱贊祖大壽等三人的才能,並說自己五年復遼的計劃全靠這三人來實現,如果五年後沒有實現,他將親手將這三人斬殺,自己到司法部門領罪服死。朱由檢加封袁崇煥為太子太保,並賜給蟒衣銀幣。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以東江毛文龍雖然能牽制後金軍,但毛文龍耗費的錢糧實在太大,袁崇煥上書請求讓朝廷派人來管理毛文龍部的軍餉,毛文龍不喜歡有文官監制著自己,於是上書爭辯。而後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之禮接待毛文龍,毛文龍也不謙讓,袁崇煥於是決定殺掉毛文龍。
同年五月,袁崇煥以閱兵為由去見毛文龍,毛文龍設宴與袁崇煥喝酒,倆人常常喝到半夜,毛文龍沒有覺察到袁崇煥的來意。袁崇煥提議更改軍營制度,設置監察官員,毛文龍對此建議感到不高興,袁崇煥用回鄉來打動他,毛文龍說:「我向來有這個意思,但只有我知曉遼東的事務,遼東的事情解決後,朝鮮衰弱,可以襲擊佔有。」袁崇煥對毛文龍的回答感到不高興。
而後袁崇煥邀請毛文龍觀看將士射箭,預先在山上設置好帳篷,令參將謝尚政等率兵埋伏在帳外。毛文龍到了之後,他的部下沒能入內。袁崇煥說:「我早晨就走,你擔當海外的重託,請受我一拜。」毛文龍回拜之後倆人開始登山。路上袁崇煥問隨從官員的姓名,大多都是姓毛的。毛文龍說:「這些都是我的孫子。」袁崇煥笑著說:「你們在海外長久勞累,每月祿米只有一斛,說來痛心,也受我一拜,請為國家盡力。」眾人都叩頭道謝。
袁崇煥接著說幾件毛文龍違法做的事,毛文龍與其爭辯,袁崇煥厲聲斥責毛文龍,下令將毛文龍的冠服去除並捆綁起來,毛文龍表示不服,袁崇煥於是列數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拿出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殺。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之後,害怕他的部下叛變,於是增加他們的餉銀,但是島上的人沒有主帥,人心背離,難以使用,而後會導致叛離。袁崇煥上書給明廷:「東江鎮是牽制敵人所必須依託的。現確定兩協的編制,馬軍十營,步軍五營,每年餉銀四十二萬,米十三萬六千。」皇帝朱由檢對兵員減少軍餉卻增加的事情感到疑慮,但是一看是袁崇煥奏請的,也就答應了他。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所經過的薊州、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皇帝朱由檢得知後非常高興,下令嘉獎袁崇煥的部下,並讓袁崇煥統領指揮各地援軍。
但不久之後,遵化、三屯營都被後金軍攻破,趙率教也在遵化戰役中中流矢陣亡, 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而死。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朱由檢召見袁崇煥,賞賜御用酒菜及貂裘慰勞袁崇煥,袁崇煥以兵馬長途奔波,疲憊不已,請求入城休整,但遭到拒絕。於是袁崇煥駐軍城外,與後金軍鏖戰,互有勝負。 袁崇煥令戴承恩在廣渠門列陣,祖大壽於南面列陣,王承胤在西北列陣,袁崇煥在西面列陣以備戰,中午時刻,清騎兵從東南面進攻,祖大壽率兵奮力接戰,而王承胤卻拔陣向南避戰。後金軍力戰祖大壽不下,於是撤退,明將劉應國、羅景榮等人率兵進行追擊,殺傷後金軍千餘人,而明軍死傷也很多。收兵後,朱由檢用酒食犒賞軍隊。 袁崇煥有派遣任守忠率領五百人用火炮轟打金營,後金軍撤退,京都之威遂解。 但後金軍退兵後,袁崇煥卻被治罪。當初後金軍進入的關口是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袁崇煥得知後金軍入關,直逼京城,於是千里迢迢趕來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此時後金軍也設計離間,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十二月,朱由檢將袁崇煥下獄。
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勛、史褷等人想趁機給魏忠賢報仇,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B. 我能去三屯治安隊看一下監控錄像嗎

一般情況,按正常程序,普通公民無權查看。只有司法機關、辦案人員才能查看。
因為攝像頭會涉及到他人的隱私還有其他一些問題,所以是沒有辦法向公眾開放的。但是如果涉及你家人走失,或者本人受到侵害,需要辨認攝像頭記錄時,會請你參與查看相關記錄。
治安監控錄像一般是由公安機關設立專門的部門負責管理,各地各有不同,建議打電話向當地公安機關(一般是設區的市級公安機關)。治安監控錄像一般是不允許查看的。因為這樣的監控錄像本身就是需要保密的,此外還涉及到一個成本問題,查閱一次需要不少的人力物力,如果不加以限制是難以滿足公眾的查詢需要的。還是建議報警,有警察調查取證。如果錄像內容不是自己的,是不可以的。如果擁有監控錄像的人或單位同意他人調取,就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公民調取後泄露內容也涉嫌觸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C. 求古代人打仗時軍中所帶的各級人官職

明朝
明朝軍事制度
募兵與衛所軍最大的區別是募兵多來自民間,參軍後不改變民戶身份,不世襲,也不終身服役。政府明文規定事畢歸農。這樣,衛所軍稱軍士,募兵則稱為民兵,募兵是明朝後期所依靠的主要兵力。 但不論是衛所兵還是募兵,都不是戰斗編制。作戰時,須由衛所兵或募兵組成營制,稱為營兵。營兵的來源,一是募兵,二是衛所軍。營兵主力是募兵,也有部分是從衛所軍中抽選為兵。 兵不世襲,糧餉待遇也較軍豐厚,慢慢的,兵取代了軍的作用。兵主戰,軍主守、主屯。 但兵並沒有徹底取代軍的地位,營兵制是因戰事而設的軍事組織,流動性很大,隨戰事調發,沒有固定的駐地,事畢裁革,募兵歸鄉務農,衛所軍還衛。衛所制一直存在到明朝滅亡。
衛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創立的一項新的軍事制度,它是以都司為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率領所屬衛所隸於中央五軍都督府,並聽命於兵部。 朱元璋建國之後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對中央軍政機構做了重大調整。當初,朱元璋建統軍元帥府,不久改為大都督府,統領全國衛所軍。洪武十三年(1380),分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全國衛所遂分隸於五軍都督府。每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掾屬有經歷司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構,掌軍旅之事,各領其在京衛所及在外都司衛所,以達於兵部。「凡武職,世官流官,土官襲替,優養、優給,所屬上之府,移兵部請選。既選移府以下之都司、衛所。首領官聽吏部選授,給由亦如之。凡武官誥敕、俸糧、水陸步騎操練、官舍旗役並試、軍情聲息、軍伍勾補、邊腹地圖、文冊、屯種、器械、舟車、薪葦之事,並移所司綜理之。」 與都督府相配合的軍事機關是兵部,設兵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掾屬有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尚書主持兵部工作,侍郎輔佐。武選清吏司分掌武官升調、襲替、優給、誥敕、功賞之事。職方清吏司分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營操、武舉、巡邏關津、征討之事。車駕清吏司分掌鹵薄、儀仗、侍衛驛傳、廄牧之事。武庫清吏司分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薪隸之事。洪武元年(1368)設置兵部時,它是中書省六個部的一個部,洪武十三年中書省及丞相制度被廢除,兵部與其它五部一起升格,直屬皇帝統制。 地方上朱元璋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行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軍事,並稱「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各對中央負責。都司負責管理所轄區域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各項事務,是地方平時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各省都司之外,在邊防要地則單設都司,實行軍民合一的統治,如遼寧都司,治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大寧都司,治定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萬全都司,治定宣府衛(今河北宣化)。還在邊境海疆的北平、山西、福建等地設置行都指揮使司,在中都設置留守司,以補都司之不及。 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以上二屬司各有吏目一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經歷司、斷事司、司獄司三個職能機構分別負責處理來往公文及刑獄之事。地方若有重大軍務,須三司合議,並列署名向朝廷匯報。此外還有倉庫、草場大使、副使等掾屬。都司內部的分工大體是,都指揮史及同知、僉事,以其中一人統領司事,稱為掌印;一人負責練兵,一人負責屯田,稱為僉書;有的則分管巡捕、軍器、漕運、京操、備御等事務。經歷、都事則典掌文書,斷事處理軍隊刑獄。遇有戰爭,朝廷臨時派將,並非都司指揮作戰。 都司之下,連郡者設衛,要害地系一郡設千戶所。衛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屬員有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鎮撫司鎮撫二人,從五品,經歷司經歷,從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一人。各衛統領本衛及屬所的軍政,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的職掌分工,類似於都司。凡指揮使、同知、僉事負責管理衛事者,稱為掌印、僉書。掌印主管全衛軍士的調撥、增補、選拔以及軍旅防禦之事;僉書分理屯田、營操、驗軍、巡捕、漕運、備御等事;出征時,各衛率領共屬所聽從朝廷所派將領的調度。 每衛大抵5600人,下轄五個千戶所,每千戶統兵1120人,設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二人,從五品,千戶、副千戶分管軍務,一人掌印、一人僉書。鎮撫二人(鎮撫是專管軍紀的官員,百戶缺員時可代百戶行使職權),從六品。掾屬有吏目一人。下轄十個百戶所,每百戶統兵112人,分為兩個總旗。每總旗統兵56人。又分為五小旗,小旗管轄10名士兵。 所有的軍政,由衛下達於千戶所,千戶督百戶,百戶下達總旗、小旗,大小聯比以成軍。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御千戶所65個。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 國家一旦遇有戰爭,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委派都督府官或侯伯出任總兵官,事後還任。明初,地方軍隊領導體制平時和戰時不同。平時的軍隊訓練、守御、屯田等都由都指揮、指揮使、千戶、百戶等層層負責。都指揮是一地區的最高長官。戰時由朝廷派出的總兵官,指揮臨時調集的某幾個衛所或某幾個衛所的部分官兵,進行作戰。戰爭結束後,軍隊各回本衛所。 總兵是由中央派出的,官爵較高,職權較專。如宣府鎮,永樂時總兵官的職掌為:「整飭兵備,申嚴號令,練撫士卒,振作軍威。務要衣甲整齊,器械鋒利。城堡墩台坍塌以時修治堅完,官軍騎操馬匹責令飼養膘壯。仍督屯田糧草,並一應錢糧不許侵欺。遇有賊寇,相機戰守」。這就是說練兵作戰,籌餉由總兵負責。正統以後,明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加重。在這種情況下長城防線時時處於戒備狀態,被朝廷派遣來的總兵官漸漸變成總領一方軍事的固定官職,都指揮使是地方性軍事長官,漸漸就成為總兵的下屬了。這時期的總兵官被稱為鎮守。鎮守以下,獨守一路的稱為分守。防守一城一堡的稱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總兵又分正、副。下設參將、游擊將軍等。除此以外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領班等名。如鎮守薊州總兵官一人,舊設。隆慶二年改為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駐三屯營,協守副總兵三人,統領南兵游擊將軍三人,領班游擊將軍七人,坐管官八人,守備八人,把總一人,提調官二十六人。 總兵官變成鎮守地方的軍隊統帥後,再有戰事時,朝廷又派中央大臣到地方巡撫,事畢復命。久之,巡撫也成為固定的官職,長駐地方。巡撫多以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充任,其基本職能是監察地方,考核官吏,督理稅糧,撫安百姓,控扼險要,固守城池等。以後偏重於軍事,整飭邊備,提督關隘,贊理軍務者越來越多。如成化八年(1472)巡撫餘子俊於榆林鎮督修長城1770餘里。 明朝規定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軍務,有總兵地方加贊理、管糧餉者加總督兼理等名義。各地巡撫實際上已經掌握一方的民事和軍務大權,總兵官、都、布、政三司使都時為巡撫的下屬,聽其指揮。後來長城防線局勢日趨緊張,戰爭此起彼伏。當時修築長城,或調兵遣將多涉及幾個鎮,為調節、轄制各鎮,以利統一作戰,朝廷又添設總督軍務或總制或總理,派重臣出任,有的成了長設之官。 如弘治十年(1497)在長城防線設置延綏、甘肅、寧夏三邊總制(總督),並明確詔令總督文武,自總兵、巡撫而下皆聽節制。總督具有了廣泛的綜合權力,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入則為朝廷顯官,巡撫、總兵,地方之司俱聽節制,舉凡行政、軍政、司法、監察之權,無不過問。明末,為阻後金軍入關,朝廷又將兵部尚書外出經略,後來又派大學士出來督師,權力又在總督之上。 明初地方最高軍事長官為都指揮,一變而為總兵官,再變而為巡撫,三變而為總督,最後變為督師。這種轉變基本是沿著兩個方向進行的:一是將平時體制轉變為平戰結合的體制,二是文官參與軍隊的管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平戰結合的這種體制,平時訓練軍隊的將領就是戰時指揮作戰的軍官。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平時這些將領就要認真操練部隊,比衛所軍的將領責任心更強;戰時將領熟悉所屬部隊士兵的情況,士兵能較好地體會將領的意圖。這對奪取戰爭的勝利是十分重要的。 文官參與軍隊管理這種政策卻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利於部隊的穩定和貫徹朝廷的意圖,使部隊真正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另一方面使有軍事才乾的將領受到文官的制約,積極性受到壓抑,甚至導致戰爭的失敗。
《明史·兵志》雲:「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在軍事上重要的地方設衛,次要的地方設所。當時明朝約有軍隊二百萬,都編置在衛所中,大抵每112人編為一個百戶所,1,120人編為一個千戶所,5,600人為一衛。衛所的軍官稱衛指揮、千戶、百戶。軍戶皆另立軍籍,是世襲的。精銳的軍隊多駐在京師,朱元璋在南京一帶設有48個衛,有軍士20餘萬人,朱棣在北京設72個衛。 明代初年置行樞密院,太祖自領之。又置諸翼統軍元帥府。不久,罷樞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為大都督,統領中外諸軍事,下設司馬、參軍、經歷、都事等官。明代定製,大都督府、大都督為從一品,又有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從二品;副都督,正三品,僉都督,從三品;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統軍元帥府元帥正三品,同知元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經歷正七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不久罷統軍元帥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廢丞相制的同時,為防止軍權的過分集中,也廢大都督府,改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衛所。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以中軍都督府斷事官為五軍斷事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五軍十衛參軍府,設左、右參軍。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軍各設左、右斷事2人,提控案牘1人,並從九品。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升五軍斷事官為正五品,總治五軍刑獄。分為五司,每司設稽仁、稽義、稽禮、稽智、稽信5人,均為正七品,各理其軍之刑獄。同時,朱元璋為了防範統軍將領的專權,又規定五軍都督府對軍隊無調遣權,其調遣之權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軍隊中雖有任免、升調、訓練之權,但不統兵。每逢戰事,由皇帝臨時委派專人擔任總兵官,統率衛所部隊出征,戰事結束,總兵歸還將印,軍隊歸還衛所。兵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這是朱元璋從軍事上加強和鞏固皇權的重要措施。 在京各衛,稱為京衛。京衛有上直衛,南京衛,北京衛,品秩相同。各有掌印、僉書。上直衛的親軍指揮使司有26個衛,即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以上12衛,洪武中置),金吾左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以上10衛,永樂中置)、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以上4衛,宣德八年置)。其中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常以勛戚都督領之,恩蔭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領大漢將軍(共1,507員)等侍從扈行。宿衛則分番入直。錦衣衛名為宿衛扈從,實則假偵事之權,以欺壓平民及一般官員,最為專橫跋扈,特異於其他各衛。 留守5衛:舊為都鎮撫司,總領禁衛,先屬於中書省,後改隸大都督府,設都鎮撫(從四品),副鎮撫(從五品),知事(從八品)。旋即改稱宿衛鎮撫司,設宿衛鎮撫,宿衛知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留守衛指揮使司,專領軍馬守御各城門,及巡警皇城與城垣造作之事。後升為留守都衛,統轄天策、豹韜、飛熊、鷹揚、江陰、廣洋、橫海、龍江、水軍左、右10衛。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復為留守衛,與天策等8衛,俱為親軍指揮使司(惟水軍左右衛為指揮使司)並隸大都督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為留守中衛,增置留守左、右、前、後4衛,仍為親軍。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始分隸五都督府。 南京另有一套軍職: 南京設守備1人,協同守備1人,參贊機務1人。守備,以公、侯、伯充任,兼領中軍都督府事。協同守備,以侯、伯、都督充之,領五府事。參贊機務,以南京兵部尚書領之,其治所在中府,掌南都一切留守、防護之事。 南京五都督府為: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不全設。其掌印、僉書,皆以勛爵及三等都督充任。分掌南京衛所,以達於南京兵部。 南京衛指揮使司,王府護衛指揮使司:設官皆如北京衛司。
◎地方軍職 都指揮使司為明代地區軍事總機構,長官有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倉庫、草場、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都指揮使司同。長官之中有一人統司事,稱掌印,簡稱都司,位次在布、按兩司之上。《明史·職官志五》說:「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 衛指揮使司設官與京衛同。外衛皆統於都司及行都司。衛以下為千戶所,千戶所又轄百戶所。千戶所有正千戶1人(正五品),副千戶2人(從五品),鎮撫2人(從六品)。其屬吏目1人。千戶所轄百戶所10個,共有百戶10人(正六品),總旗20人,小旗100人。刑獄則歸鎮撫掌管。凡衛所皆隸於都司,而都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自衛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襲,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稱後來變為空頭的官階,而統兵之官則須別加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將軍、守備、把總等名目。《明史·職官志五》:「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領班、備倭等名。凡總兵、副總兵一職均須有公、侯、伯、都督爵銜者充任。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征南將軍,大同曰征西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征蠻將軍……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德間,又設山西、陝西二總兵。嘉靖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為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為總兵,又添設浙江總兵。萬曆間,又在臨洮、山海增設總兵。至明代末年,總兵官增置繁多,不可勝記。總兵在明代本為無品級之差委,至清代則為正二品的正規武職。 此外,還有軍民府、土州、土縣,其官員設置,與府、州、縣制相同。 ◎整頓吏治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徵召天下之賢才為府州縣官,並敕命給予新授的郡縣官以厚賜,鼓勵其自知廉恥,冀到任之後,無擾害生民。據《昭代典則》載,洪武元年,太祖對新授北方縣令說: 新附之邦,生民凋瘵(zh4i,音債),不有以安養之,將復流離失望。爾等宜體朕意,善拊循之,毋加擾害。簡役省費,以厚其生;勸孝勵忠,以厚其俗。能如聯言,不特民有受惠之實,即汝亦獲循良之名。 又據《典故紀聞》載,洪武年間吏部選用了一批國子生為六品以下郡縣官,太祖詔諭之說: 事君之道,惟盡忠不欺;治民之道,惟至公無蔽。凡一郡一邑之民,必有飢寒不得其所者,有獄訟冤抑者,有賢才不舉者,有豪猾蠹民者。汝等到任,能不為私慾所蔽,人言所惑,則方寸自明,而諸蔽可息。一牽於私慾,而惑於人言,則冥然如坐暗室,飢寒者無由獲濟,冤抑者無由伸理,賢才壅蔽,而豪猾縱橫,則為廢職矣。古人有言:人始入官,如入暗室,久而乃明,明乃治。汝等切記之,毋為人蔽惑也。 當時,天下之府州縣官,凡廉能正直,不畏權勢,考課得最者,則越級擢用。據《明政統宗》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新化縣丞周舟以廉考課得最,升吏部考功主事。後其縣民蕭俊等詣闕奏言:「自舟去後,民被擾不安」。為安定縣民,太祖只好改詔,再令周舟為新化縣丞,並令禮部宴賞遣之。又《昭代典則》載,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寧波知府李仲文遣府吏馬仁生到慈溪縣巡察,府吏不遵守該縣法規,被慈溪縣丞秦仲彰械逮至京都,太祖甚嘉之,遂擢秦仲彰為寧波知府,降原知府李仲文為慈溪縣丞。又《典故紀聞》載,御史凌漢審獄公正,罪犯很為感激,有個釋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漢,特邀請他飲酒,並贈以厚金。凌漢說:「子罪當爾,非我私子。酒可飲,而金不可受。」堅決拒絕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漢為副都御史。同書又載,有個小吏,因貪贓事發,投井自殺。太祖聞之,對群臣說:「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愛利,而不知愛身,人之愚孰有甚於此?……今其人死不足恤。」 朱元璋目睹元末政治腐敗,官吏貪污的種種弊政,在他建立明王朝以後,就特別注意整頓吏治。《典故紀聞》記載他曾對群臣說: 朕昔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故今嚴法禁,但遇官吏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卿等當體朕言,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猶人行坦途,從容自適;苟貪賄罹法,猶行荊棘中,寸步不可移,縱得出,體無完膚矣,可不戒哉! 朱元璋對官吏的考課非常嚴格,除了採取賞罰措施外,還輔之以嚴刑峻法。他執法很嚴,還在農民戰爭時期,因當時糧食困難,朱元璋下令禁止釀酒,大將胡大海的兒子犯酒禁,應按禁令懲治。這時胡大海正在浙江紹興一帶打仗,都事王愷便建議不要殺他兒子,以穩住胡大海。朱元璋說:「寧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①,竟親自抽刀把胡大海的兒子殺死。明王朝建立後,中書省都事李彬犯法,丞相李善長為其求情,朱元璋不僅不允,反而採納了劉基的建議,處李彬以死刑②。 朱元璋對貪官污吏的懲治和用法之嚴酷是歷史上所罕見的。據《草木子》及《明朝小史》的記載,他規定:地方官貪污錢財六十兩以上的,就斬首示眾,還要剝皮實草。朱元璋在府、州、縣、衛衙門的左邊,特別建立一座廟,作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在官府公座兩邊,各懸掛一個填滿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觸目驚心,知所警惕。 明代統治者對官吏的嚴格整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吏的貪殘殉私,橫征暴斂,對人民是有利的。但明代君主對待官吏的殘暴,也是絕無僅有的。在古代,低級官吏雖然也有被責杖的,但畢竟為數極少。而明代統治者在處罰官吏時卻使用了一種殘酷的「廷仗」。廷仗本無法律規定,只要官員違忤旨意,惹得皇帝不高興,便立即拖下鞭打杖責,不少官員被活活打死在鞭杖之下。連朱元璋的親侄兒,曾在南昌保衛戰中為他堅守孤城,苦戰八十五天的朱文正,也以「親近儒生,胸懷怨望」的罪名被鞭死。廷仗行刑的地點在午門前的御路東側。行刑時,眾官員陪到午門外西墀下,左邊是太監,右邊是錦衣衛官校,下列旗校數十人,都是臂帶袖套,手執木棍。監杖的司禮太監宣讀完命令後,旗校就用麻布兜將犯人的肩脊以下部分束起來。用繩子捆住兩腳,四面牽曳,犯人俯卧,讓大腿受杖。這時,左右厲聲高喝「擱棍」,就有一個執棍擱在犯人的大腿上;喝聲「打」,就開始用刑。每打五棍,就換一個人打。如果要置犯人於死地,監杖人就喝令「著實打」,或「用心打」,於是,受杖人就無生還。據說錦衣旗校行刑時,只要看監杖的司禮太監的兩只靴尖,便知犯人是活是死。如果兩只靴尖向外成八字形,那麼他們就不會將人打死。如果靴尖向內一收,就把犯人打死。正德(公元1506—1521年)以前,凡受杖的不必剝去衣褲。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專權時,把犯人的衣褲剝去受刑,此後被杖死者就更多了。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群臣勸諫武宗皇帝不要到江南遊玩,惹得武宗大發雷霆,把勸阻的大臣146人統統施以廷仗,當場打死了11人。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世宗因議論追尊其父的帝號向題,對敢於忤逆旨意的群臣也大動肝火,下令廷仗了134人,當場打死了16人。這兩起是明史上最大的廷仗案件。中期以後,法紀鬆弛,賞罰不明,真正貪酷不法的宮吏,往往反而罰不當其罪。 ◎封爵 明代除宗室以外,文武有功之臣及外戚之封爵有公,侯,伯三等,只有歲祿,而無實際之封邑。但後世可以襲封。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分為四等:(一)佐太祖定天下者,稱開國輔運推誠;(二)從成祖起兵,稱奉天靖難推誠;(三)奉天翊運推誠;(四)奉天翊衛推誠。武臣稱宣力武臣;文臣稱守正文臣,歲祿以其功勞大小為差。凡封後而又立功者,或進爵或增祿。受封而有賢才者,充任京營總督,五軍都督府掌僉書,南京守備,或是出充鎮守總兵官。才德低下者,則食祿奉朝請而已。凡年幼而嗣封者,則先入國子監讀書。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定外戚封爵不得世襲,或有世襲一、二代者,則出於特恩。

清朝
正一品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統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使、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管帶官
從四品: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司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D. 東莞厚街哪裡有律師事務所

厚街好像沒有律師事務所,建議你去莞城找找,在雍華庭附近有好幾間比較大的律師所。

厚街鎮體育公園旁有司法服務援助站(司法所),該所提供了 普法宣傳,法律援助 ,法律服務,人民調解 ,安置幫教等服務,根據樓主的情況建議你可以過去咨詢一下

地址:東莞市厚街鎮北環路體育公園內(匯景豪庭路口直入900米左右)
辦公電話:0769-85585952 傳真:85990044

E. 《明史 袁崇煥傳》的譯文

譯文: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官邵武知縣。為人正氣凜然有膽略,喜歡談論軍事。遇到老兵和退伍的士卒,就與他們談論邊塞上的事,通曉那裡要塞的情形,以有處理邊防事務的才能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請求破格任用他,於是提升為兵部職方主事。沒有多久,廣寧的軍隊潰敗,朝廷商議扼守山海關,崇煥就單騎出朝巡視關內外。

部中失去袁主事,很驚訝,家中人也不知他到什麽地方去了。不久,回到朝廷,詳細陳說關上的形勢。說:「給我軍馬錢糧,我一個人就足以守住這個地方。」朝廷官員更加稱贊他的才能,就越級提升為僉事,監督關內外的軍隊,調發官庫金錢二十萬,讓他招募士兵。

十三山有難民十餘萬,長久遭圍困不能出來。大學士孫承宗巡視邊防,崇煥請求:「帶領五千人駐扎寧遠,以此壯大十三山的聲勢,另外派驍勇的將領去援救。寧遠離山二百里,方便就進兵占據錦州,否則就退守寧遠,為什麼不把十萬人放在心上。」

承宗與總督王象乾商議。象乾認為關上的軍隊正喪失士氣,建議調動插漢部保護關口的三千人前往。承宗認為是對的,告訴在晉。在晉竟然不能援救,眾人於是被消滅,逃脫歸來的僅六千人而已。等到承宗駁回修築城牆的建議,召集將吏商量駐守的地方。

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崇煥主張守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反對的意見,承宗最終主張採用崇煥的建議。不久,承宗鎮守關門,更加倚重崇煥。

崇煥對內安撫軍民,對外整頓邊防守備,功績卓著。崇煥曾查核到虛報名額的隊伍,立刻斬殺一個校官。承宗發怒說:「監軍可以擅自殺人嗎?」崇煥叩頭認罪,他敢於執法就像這樣。

崇煥起初議和,朝中不知道,等到上奏報告,皇上下優旨表示准許,後來認為不是辦法,頻頻降旨勸阻禁止。崇煥想藉議和興復原來的疆域,堅持更為有力。而朝鮮及文龍遭大清兵進攻,諫議官因此說是和議所招致的。

文龍既已死去,才過了三個月,我大清兵數十萬人分路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而崇煥剛聽到變故就奔赴千里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然而京城的人突然遭到敵人進攻,埋怨誹謗紛紜而起,說崇煥縱容敵人擁兵自重。

朝中人士因為以前崇煥提過通和的建議,誣蔑他勾引敵人脅迫議和,將在敵軍臨城時簽訂盟約。皇上聽到很多,不能沒有疑惑。適逢我大清設離間計,說與崇煥秘密訂有條約,讓被抓獲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那個人奔回告訴皇上,皇上毫不懷疑地相信了。

十二月初一再次召對,於是捆綁起來關入大牢。司法部門判崇煥圖謀叛逆。三年八月就在鬧市把崇煥凌遲處死。兄弟妻兒流放三千里,抄沒他的家產。崇煥沒有兒子,家裡也沒有多餘的財產,天下人都為他感到冤枉。

《明史 袁崇煥傳》原文: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尋令赴前屯安置遼人之失業者,崇煥即夜行荊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在晉深倚重之,然崇煥薄在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

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謀於總督王象乾。象乾以關上軍方喪氣,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

承宗以為然,告在晉。在晉竟不能救,眾遂沒,脫歸者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駁重城議,集將吏謀所守。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煥議。

已,承宗鎮關門,益倚崇煥。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勞績大著。崇煥嘗核虛伍,立斬一校。承宗怒曰:「監軍可專殺耶?」崇煥頓首謝,其果於用法類此。

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諭。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鮮及文龍被兵,言官因謂和議所致。文龍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

崇煥甫聞變即千里赴救,自謂有功無罪,然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帝頗聞之,不能無惑。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

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法司坐崇煥謀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余貲,天下冤之。

《明史 袁崇煥傳》節選自《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纂修明史,因國家初創,諸事叢雜,未能全面開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張廷玉最後定稿,進呈刊刻。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後定稿刊刻,前後經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

(5)三屯司法所擴展閱讀:

袁崇煥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卒於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6歲。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余財。

袁崇煥雖為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F. 明朝存在怎樣的軍隊制度

明朝的軍隊制度
朱元璋建國之後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對中央軍政機構做了重大調整。當初,朱元璋建統軍元帥府,不久改為大都督府,統領全國衛所軍。洪武十三年(1380),分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全國衛所遂分隸於五軍都督府。每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掾屬有經歷司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構,掌軍旅之事,各領其在京衛所及在外都司衛所,以達於兵部。「凡武職,世官流官,土官襲替,優養、優給,所屬上之府,移兵部請選。既選移府以下之都司、衛所。首領官聽吏部選授,給由亦如之。凡武官誥敕、俸糧、水陸步騎操練、官舍旗役並試、軍情聲息、軍伍勾補、邊腹地圖、文冊、屯種、器械、舟車、薪葦之事,並移所司綜理之。」

與都督府相配合的軍事機關是兵部,設兵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掾屬有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尚書主持兵部工作,侍郎輔佐。武選清吏司分掌武官升調、襲替、優給、誥敕、功賞之事。職方清吏司分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營操、武舉、巡邏關津、征討之事。車駕清吏司分掌鹵薄、儀仗、侍衛驛傳、廄牧之事。武庫清吏司分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薪隸之事。洪武元年(1368)設置兵部時,它是中書省六個部的一個部,洪武十三年中書省及丞相制度被廢除,兵部與其它五部一起升格,直屬皇帝統制。

地方上朱元璋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行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軍事,並稱「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各對中央負責。都司負責管理所轄區域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各項事務,是地方平時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各省都司之外,在邊防要地則單設都司,實行軍民合一的統治,如遼寧都司,治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大寧都司,治定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萬全都司,治定宣府衛(今河北宣化)。還在邊境海疆的北平、山西、福建等地設置行都指揮使司,在中都設置留守司,以補都司之不及。

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以上二屬司各有吏目一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經歷司、斷事司、司獄司三個職能機構分別負責處理來往公文及刑獄之事。地方若有重大軍務,須三司合議,並列署名向朝廷匯報。此外還有倉庫、草場大使、副使等掾屬。都司內部的分工大體是,都指揮史及同知、僉事,以其中一人統領司事,稱為掌印;一人負責練兵,一人負責屯田,稱為僉書;有的則分管巡捕、軍器、漕運、京操、備御等事務。經歷、都事則典掌文書,斷事處理軍隊刑獄。遇有戰爭,朝廷臨時派將,並非都司指揮作戰。

都司之下,連郡者設衛,要害地系一郡設千戶所。衛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屬員有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鎮撫司鎮撫二人,從五品,經歷司經歷,從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一人。各衛統領本衛及屬所的軍政,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的職掌分工,類似於都司。凡指揮使、同知、僉事負責管理衛事者,稱為掌印、僉書。掌印主管全衛軍士的調撥、增補、選拔以及軍旅防禦之事;僉書分理屯田、營操、驗軍、巡捕、漕運、備御等事;出征時,各衛率領共屬所聽從朝廷所派將領的調度。

每衛大抵5600人,下轄五個千戶所,每千戶統兵1120人,設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二人,從五品,千戶、副千戶分管軍務,一人掌印、一人僉書。鎮撫二人(鎮撫是專管軍紀的官員,百戶缺員時可代百戶行使職權),從六品。掾屬有吏目一人。下轄十個百戶所,每百戶統兵112人,分為兩個總旗。每總旗統兵56人。又分為五小旗,小旗管轄10名士兵。

所有的軍政,由衛下達於千戶所,千戶督百戶,百戶下達總旗、小旗,大小聯比以成軍。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御千戶所65個。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

國家一旦遇有戰爭,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委派都督府官或侯伯出任總兵官,事後還任。明初,地方軍隊領導體制平時和戰時不同。平時的軍隊訓練、守御、屯田等都由都指揮、指揮使、千戶、百戶等層層負責。都指揮是一地區的最高長官。戰時由朝廷派出的總兵官,指揮臨時調集的某幾個衛所或某幾個衛所的部分官兵,進行作戰。戰爭結束後,軍隊各回本衛所。

總兵是由中央派出的,官爵較高,職權較專。如宣府鎮,永樂時總兵官的職掌為:「整飭兵備,申嚴號令,練撫士卒,振作軍威。務要衣甲整齊,器械鋒利。城堡墩台坍塌以時修治堅完,官軍騎操馬匹責令飼養膘壯。仍督屯田糧草,並一應錢糧不許侵欺。遇有賊寇,相機戰守」。這就是說練兵作戰,籌餉由總兵負責。正統以後,明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加重。在這種情況下長城防線時時處於戒備狀態,被朝廷派遣來的總兵官漸漸變成總領一方軍事的固定官職,都指揮使是地方性軍事長官,漸漸就成為總兵的下屬了。這時期的總兵官被稱為鎮守。鎮守以下,獨守一路的稱為分守。防守一城一堡的稱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總兵又分正、副。下設參將、游擊將軍等。除此以外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領班等名。如鎮守薊州總兵官一人,舊設。隆慶二年改為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駐三屯營,協守副總兵三人,統領南兵游擊將軍三人,領班游擊將軍七人,坐管官八人,守備八人,把總一人,提調官二十六人。

總兵官變成鎮守地方的軍隊統帥後,再有戰事時,朝廷又派中央大臣到地方巡撫,事畢復命。久之,巡撫也成為固定的官職,長駐地方。巡撫多以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充任,其基本職能是監察地方,考核官吏,督理稅糧,撫安百姓,控扼險要,固守城池等。以後偏重於軍事,整飭邊備,提督關隘,贊理軍務者越來越多。如成化八年(1472)巡撫餘子俊於榆林鎮督修長城1770餘里。

明朝規定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軍務,有總兵地方加贊理、管糧餉者加總督兼理等名義。各地巡撫實際上已經掌握一方的民事和軍務大權,總兵官、都、布、政三司使都時為巡撫的下屬,聽其指揮。後來長城防線局勢日趨緊張,戰爭此起彼伏。當時修築長城,或調兵遣將多涉及幾個鎮,為調節、轄制各鎮,以利統一作戰,朝廷又添設總督軍務或總制或總理,派重臣出任,有的成了長設之官。

如弘治十年(1497)在長城防線設置延綏、甘肅、寧夏三邊總制(總督),並明確詔令總督文武,自總兵、巡撫而下皆聽節制。總督具有了廣泛的綜合權力,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入則為朝廷顯官,巡撫、總兵,地方之司俱聽節制,舉凡行政、軍政、司法、監察之權,無不過問。明末,為阻後金軍入關,朝廷又將兵部尚書外出經略,後來又派大學士出來督師,權力又在總督之上。

明初地方最高軍事長官為都指揮,一變而為總兵官,再變而為巡撫,三變而為總督,最後變為督師。這種轉變基本是沿著兩個方向進行的:一是將平時體制轉變為平戰結合的體制,二是文官參與軍隊的管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平戰結合的這種體制,平時訓練軍隊的將領就是戰時指揮作戰的軍官。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平時這些將領就要認真操練部隊,比衛所軍的將領責任心更強;戰時將領熟悉所屬部隊士兵的情況,士兵能較好地體會將領的意圖。這對奪取戰爭的勝利是十分重要的。

G. 東莞厚街所有居委會(村委會)

厚街各居委會聯系方式:

厚街社區85582362、85589090

珊美社區81529966

寶屯社區85581045

三屯社區85581043

陳屋社區85581025

赤嶺社區85883299

河田社區85581054

汀山社區85581065

下汴社區85591126

橋頭社區85591000

寮廈社區85830812

環岡社區85898068

寶塘社區81713322

溪頭社區85599061、85591068

南五社區85931833

白濠社區85591521

沙塘社區85591060、85921060

新圍社區85899009

涌口社區85982378

大逕社區85813337

雙崗社區85592336

新塘社區85591019

竹溪社區85581425

湖景社區86009633

(7)三屯司法所擴展閱讀:

厚街其他單位聯系方式:

商務局85581032

政法辦公室:信訪工作81713011 綜治維穩工作85825413

監察室88001122

經濟科技信息局85880001、85880002

宣傳教育文體局:宣傳工作85822266 教育工作85585973 體運工作85585359、85582211

住房規劃建設局85583466

組織人事辦公室85581061

社區集體資產管理辦公室85822772

農林水務局85581473

社會事務局85581041

衛生和計劃生育局85581081

黨政辦公室85581021

人大辦公室85991233

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85990588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1529792

水務工程建設運營中心85582201

房產管理所85583469

新莞人服務管理中心85895722

農業技術服務中心81691318

人力資源服務中心85822811

招投標服務所:建設工程招投標中心85999155 政府采購中心85880029

社區集體資產交易中心85590025

公用事業服務中心85053336

國庫支付中心85833816

糧所85581443

衛生監督所85997533

計劃生育服務所81630398

會展辦公室85880001

科學技術辦公室85886812

新聞宣傳辦公室85580998

重點工程辦公室81695566

審計辦公室81266833

武裝部85581412

東莞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厚街分隊85993320

東莞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厚街分局85586075

東莞市環境保護局厚街分局85822161

東莞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厚街分局85831198

東莞市交通運輸局厚街分局85836003

東莞市社會保障局厚街分局85584017、85816605、85830311

東莞市人力資源局厚街分局85822811

東莞市司法局厚街分局85585952

東莞市財政局厚街分局85055381

厚街鎮企業工作委員會85590166

厚街鎮總工會85581457

厚街鎮婦女聯合會85829311

共青團厚街鎮委員會85581066

H. 孫承宗的人物生平

孫承宗,字稚繩,相貌奇偉,胡須張開像戟一樣,聲音渾厚。 早期為縣里學生教授經學,後來在邊關往來,喜歡和邊關老兵交談,詢問一些關於邊關防務的問題,慢慢的對邊關的軍務非常了解。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孫承宗中進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而後轉拜中允。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張差手執木棍,闖進太子住的慈慶宮 ,打傷守門太監,被抓住後自稱是受鄭貴妃指使,朝中大臣懷疑是鄭貴妃想謀害太子,但明神宗與太子都不願深究,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死。大學士吳道南詢問孫承宗這事該怎麼處理,孫承宗說:「這件事關繫到東宮,不能放任不理,但是又涉及到後宮,不能追查的太徹底。龐保、劉成以下的小人物要追查到底,龐保、劉成上面的人物牽扯太多,應當適可而止。」吳道南於是按孫承宗所說的去做,將此事平息了下來。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孫承宗主持應天鄉試,因為試題上寫了孫承宗的語錄,而遭到黨人的忌恨,黨人試圖利用官員每三年一次的考核將孫承宗逐出京師,學士劉一景力保孫承宗,孫承宗得以相安無事。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孫承宗以左庶子充當日講官。朱由校每天聽孫承宗講課,感覺自己受到了啟發,於是特別關照孫承宗。 天啟元年(1621年),孫承宗官升少詹事。同年,後金(清)侵犯遼東,沈陽、遼陽先後被攻陷,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御史方震孺奏請朱由校以孫承宗代替崔景榮為兵部尚書,朝中大臣也認為孫承宗知曉兵事,推舉孫承宗為兵部添設侍郎,主持遼東防務。但朱由校不想讓孫承宗離開自己,大臣們再三奏請都遭到拒絕。
天啟二年(1622年),孫承宗被任命為禮部右侍郎。清軍再次入侵,廣寧城守王化貞棄城逃走,經略熊廷弼退守山海關。兵部尚書張鶴鳴害怕被降罪,於是外出巡行。朱由校於是拜孫承宗為兵部尚書,並兼任東閣大學士。孫承宗上書給皇帝朱由校說這幾年沒怎麼練兵,軍餉也難以核實,用武將上陣殺敵卻用文官指揮,文官的權利太大,對作戰極為不利。建議朱由校應該加大武將的權利,並且選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武將,給他假節的權利,讓他可以自己任命帳下的偏將。朱由校在孫承宗的建議下,撫恤遼東百姓,精簡京師軍隊,增設永平大帥,修建薊鎮亭障,開京東屯田等。孫承宗又奏請將熊廷弼、王化貞交給司法部門治罪,以正朝綱,又將給事中明時舉、御史李達逮捕,治他們因招兵而引來戰禍,又責備遼東巡按方震孺、登萊監軍梁之垣、薊州兵備邵可立,用以警告那些曲意依從,沒有骨氣的將領。很多人因為孫承宗受到責罰,對孫承宗感到敬畏,但也有很多怨恨孫承宗的人。
熊廷弼被罷免後,朝廷以王在晉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上任後打算襲取廣寧,但總督王象乾認為就算能攻取廣寧,但也不容易守住,還不如重守山海關防衛京都。於是王在晉在山海關外八里鋪修築重關,留四萬人馬去守。 袁崇煥認為王在晉此舉不是好的策略,與王在晉爭辯無果後,上書給首輔葉向高。 葉向高卻認為不能憑主觀猜測,於是孫承宗請求親自前往遼東決斷。朱由校非常高興,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太保,並賞賜蟒袍玉帶銀幣等。
孫承宗到達山海關後,巡行邊塞,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扎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占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麼能放棄十萬難民?」孫承宗於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王象乾認為駐扎關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沮喪,不如調動插部護關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孫承宗同意後一方面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面讓王在晉去救難民,但王在晉卻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
孫承宗對此非常生氣,詢問王在晉:「新城修築好以後,是不是要將舊城的兵馬移四萬人來駐守?」王在晉說:「不是,應該另外設立一支四萬人的軍隊。」孫承宗說:「這樣一來,八里鋪就有八萬兵了,可是一片石西北不派兵駐守嗎?在八里鋪內修築重關,新城後面就是舊城,舊城前面埋的地雷是用來對付敵人的,還是用來對付自己新兵的?新城可以守的話,還用得著舊城嗎?新城要是不能守,四萬守兵倒戈,你是打算開關放敵人進來,還是閉關投降敵人?」王在晉說:「關外有三道關可以進入。」孫承宗說:「如果這樣的話,敵人兵臨城下,士兵像先前那樣逃跑,哪裡還用得上重關?」王在晉說:「准備在山上建三座營寨,防止士兵潰逃。」孫承宗說:「士兵沒有潰敗就修築營寨等待他們,你這是在教士兵逃跑嗎?況且逃跑的士兵可以進來,敵人也可以尾隨他們進來。你現在不為恢復做打算,卻在這閉關自守,把關外防線全部撤離,還天天在朝廷爭斗,京都以東還有安寧之日嗎?」王在晉無話可說,孫承宗於是召集諸將商議關外防守的問題。袁崇煥主張守寧遠,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王在晉主張守中前所。 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建議,並親自鎮守關門。 而後明熹宗在孫承宗的建議下罷免了王在晉的遼東經略之職。 孫承宗於是自請為督師,還讓薊、遼等原來的將領監管各處,見機行事時不必受到其他人的限制。孫承宗用閻鳴泰為遼東巡撫,又用鹿善繼、王則古為贊畫,並請求從國庫帶走八十萬錢。皇帝朱由校同意後,親自將孫承宗送出宮門,並賜給孫承宗尚方寶劍、坐蟒等,內閣大臣將孫承宗直送到崇文門外。
孫承宗上任後,讓江應詔制定軍事編制,讓袁崇煥建造營房,李秉誠訓練火器裝備,鹿善繼、王則古處理軍需物資,沈棨、杜應芳維修甲仗,孫元化修築炮台,宋獻、程侖購買軍馬,萬有孚採伐樹木,祖大壽輔助金冠守覺華島,陳諫助趙率教守前屯,魯之甲拯救難民,楊應乾招募遼人編製成軍隊。
孫承宗發現先前關上的士兵沒有紀律,而且有大量的不符合條件的人冒領軍餉,於是孫承宗閱兵後,將河南、真定等地不符合條件的士兵全部遣回。將魯之甲所拯救出的難民徵召七千人出來去駐守前屯,楊應乾招募的遼人軍隊去鎮守寧遠,請求朝鮮聲援遼東,又犒賞東江鎮的毛文龍,讓他四面防衛。並傳令給沈有容進據廣鹿島。而後江應詔被彈劾,孫承宗請求讓馬世龍代替,並讓尤世祿、王世欽為南北帥,聽馬世龍調遣。朱由校聽從孫承宗的建議並賜給馬世龍尚方寶劍。
登萊巡撫袁可立與孫承宗同為天啟二年殿試同考官,共同主遼期間滿人蜷伏。孫承宗將遼海防務委之於袁可立,十分倚重。他說道:「讀後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里洞徹,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體,仰酬國恩」 (孫承宗《高陽集·答袁節寰登撫》)。
皇帝朱由校喜歡視察邊關,經常派東廠的人到關門,然後將邊關的事情上報給朝廷。魏忠賢掌權後派遣自己的黨羽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四十五人帶著數萬武器裝備來到關門,供給邊關軍隊,又用白金十萬,蟒、麒麟、獅子、虎、豹等銀幣賞賜將士,賜給孫承宗蟒服、白金等,表面上是慰勞軍隊,實際上是窺探軍情。孫承宗出關巡視寧遠,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上書給朱由校,說不能讓宦官監軍,但朱由校卻回復說這沒什麼。使者到邊關後,孫承宗只用茶水招待。
天啟三年(1623年)孫承宗推薦閻鳴泰當遼東巡撫以後,發現這個人沒有實際才能,所以軍事上的事很多都不跟他商議,閻鳴泰因此感到不高興,朝廷議論後,將閻鳴泰罷免,用張鳳翼接替,但張鳳翼膽小,又主張退守山海關。孫承宗對此感到不高興,出關巡視寧遠,著急眾將開會,多數將領都想退守山海關,馬世龍建議守中後所,袁崇煥等主張守寧遠。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主張,於是讓祖大壽修建防禦工事,令袁崇煥、滿桂駐守寧遠。
孫承宗擔心自己的權利受到限制,上書朱由校說督師和總督不能同時設立,請求將自己罷免。朱由校於是終止總督的推選,令遼東巡撫移駐寧遠,張鳳翼覺得這是置自己於死地,與萬有孚等詆毀馬世龍。沒過多久,萬有孚被薊州巡撫岳和聲彈劾,張鳳翼於是稱馬世龍和袁崇煥陷害,捏造謊話期滿朝廷,試圖阻撓出關的計劃。 給事中解學龍也大力陳說馬世龍的罪過,孫承宗非常生氣,上書給朱由校說邊關的防守策略,說寧遠、覺華不能放棄,並為馬世龍辯解,又揭發萬有孚與張鳳翼等勾結的罪狀。
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修復,關外的守備器械也已建造完畢,孫承宗上書朱由校請求發軍餉二十四萬,這樣就可以大舉進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卻橫加阻撓,勸諫朱由校不能給錢,孫承宗上書催促無果,孫承宗大軍因此沒有出征。
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在這樣相對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戰功來衡量,似乎孫承宗有些碌碌無為。然當時的兵部尚書王永光對孫承宗和袁可立積極防禦的一番作為作過很中肯的評價:「兵家有雲,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孫閣老之所以打的都是小仗,是因為建奴知道他能打仗,再加上袁軍門的水軍牽制,後金不肯貿然來碰他的霉頭,所以兩年下來,孫閣老和袁軍門一直沒有發動大戰役的機會,而發動戰略總反攻把後金趕出去的機會又不成熟。但反過來說,孫閣老在無形中為朝廷省下了許多軍費,確保了山海關安然無恙,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機會養精蓄銳,充分顯示了天朝的不戰之威。」首輔孔貞運評價道:「公久歷海上,凡地形險易,軍儲盈縮,將吏能否,虜情向背皆洞若燭照,故登萊終公(袁可立)之任銷鋒卧鼓。」(《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這也從另一方面肯定了孫承宗和袁可立積極防禦之功。令人惋惜的是,正當孫、袁二公積數年之力准備大有作為組織大反攻之時,閹黨已全面亂政,逼迫袁可立和孫承宗先後去職。 而此時魏忠賢企圖擴張權利,見到孫承宗功勞非常高,想要攀附,於是派劉應坤向孫承宗表明自己的意思。但孫承宗見到劉應坤之後與他一句話也不說,魏忠賢因此記恨孫承宗。魏忠賢迫害朝中大臣,將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驅逐出京,孫承宗正在巡視薊州一帶,想到上反對奏書皇上未必會親自閱覽,於是以賀壽為由請求入朝面奏,借機彈劾魏忠賢。魏廣微聽說後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魏忠賢,說孫承宗打算以清君側為由殺掉魏忠賢,魏忠賢於是跑到皇帝朱由校床前,哭著求情,顧秉謙也說沒有聖旨私自離開防守的地方,不合法度。於是朱由校連夜召見兵部尚書,派三人騎快馬阻止孫承宗。魏忠賢又假傳聖旨給九門的宦官,若孫承宗到了齊化門,就將他綁了。孫承宗到達通州後,接到朱由校的旨意,只好返回遼東。魏忠賢又讓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書詆毀孫承宗。孫承宗於是請求罷官。
天啟五年(1625年),給事中郭興治請求朝中大臣討論孫承宗的去留問題,很多人都彈劾孫承宗說他冒領軍餉,而吏部尚書崔景榮支持孫承宗,朱由校於是下詔讓孫承宗繼續督師遼東,卻讓孫承宗精兵簡將,減少軍餉。而孫承宗剛剛派遣諸將分別駐守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石屯等地,擴張二百里,將尤世祿、李秉誠等將罷免,裁剪軍隊一萬七千人,節省開支六十八萬。
同年九月,馬世龍誤信降人降將劉伯漒,派魯之甲、李承先襲取耀州,中計身死,損失四百餘人。於是魏忠賢黨羽趁機彈劾馬世龍和孫承宗, 孫承宗於是強烈請求辭官,十月,朱由校同意孫承宗辭官,並給孫承宗加特進光祿大夫,兒子世襲中書舍人,又賞賜蟒服、銀幣等,並派人保護孫承宗回家。而讓兵部尚書高第為遼東經略。沒過多久,安性也罷官,朱由校於是不再設立巡撫。
天啟六年(1626年),高第上任後,將兩百里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關。而清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辭職後,率軍大舉進攻。袁崇煥抗拒高第的命令,不肯撤出寧遠城,與滿桂、祖大壽等依靠昔日與孫承宗做的軍事准備將清軍擊退,取得寧遠大捷。而高第卻試圖以寧遠被圍,關門兵只有五萬彈劾孫承宗,孫承宗告訴戶部說:「高第到山海關時領了十一萬七千人的軍餉,現在只給五萬人的軍餉就可以了。」於是高第以妄言被治罪。魏忠賢也想陷害孫承宗,但也失敗。
孫承宗在督師遼東四年,前後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後勁營,製造甲胄、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開疆擴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頃,年收入十五萬。朱由校記孫承宗大功,讓他的兒子世襲錦衣衛千戶。 崇禎元年(1628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朱由檢即位,王在晉得以入朝為兵部尚書,王在晉十分怨恨孫承宗,於是極力詆毀孫承宗以及馬世龍,阻攔孫承宗的出仕。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先前為魏忠賢建立生祠,又擅自與清軍講和,後來為議和又設計矯詔將牽制清軍的東江毛文龍殺死,將登萊巡撫袁可立積數年之力經營的海上防務瓦解殆盡。同年十一月,清軍大舉進攻,從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直逼都城。朝中大臣奏請朱由檢應該召來孫承宗。於是朱由檢下詔仍以孫承宗原來的官職兼任兵部尚書去駐守通州。孫承宗入宮後,朱由檢在平台召見,問孫承宗的退敵策略,孫承宗說:」我聽說袁崇煥駐守薊州,滿桂駐守順義,侯世祿駐守三河,這是防守的好策略。但又聽說尤世威回昌平,侯世祿駐守通州,有些不合時宜。「朱由檢問:」你打算守三河是什麼意思?「孫承宗說:」守三河可以阻止敵人西奔,遏制敵人南下。「朱由檢覺得孫承宗的計策很好,又問:」那又要怎麼保衛京都。「孫承宗說:」在危急的時刻,不能讓守城人忍受飢餓寒冷,整備好軍備,犒勞將士們,鞏固人心。「孫承宗的計策朱由檢都覺得很好,於是對孫承宗說:」你可以不去通州,就在京城總督內外軍務,運籌帷幄。「 於是孫承宗讓首輔韓爌修築關防,又親自到都城各處巡防,第二天半夜,朱由檢突然傳旨讓孫承宗去守通州。孫承宗於是領二十七名騎兵出東便門,直奔通州,與保定巡撫解經傳、御史方大任、總兵楊國棟固守通州。但不久之後,清軍繞道直逼京都,孫承宗於是派遣尤岱率領三千騎兵支援,派遣劉國柱率領二千兵馬與尤岱回合,調三千密雲兵駐守東直門,五千保定兵駐守廣寧門,又派人收復馬蘭、三屯二城。
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因一系列罪行被下獄,將領祖大壽在城外與清軍作戰時被自家軍隊用炮石砸擊,祖大壽進退兩難,與副將何可綱率領五千人往東潰走。孫承宗得知後,急忙派遣賈登科帶著自己的書信去撫慰祖大壽,又派石柱國撫慰其它將士。祖大壽卻不為所動。但孫承宗也認為袁崇煥有罪,但仍然上書朱由檢,力保祖大壽,說祖大壽不會真的反叛。孫承宗又派人讓祖大壽上奏章說明自己為什麼往東潰逃,祖大壽於是向皇帝朱由檢上書,朱由檢非常高興,不怪罪祖大壽。而遼東將士大多馬世龍部曲,朱由檢命孫承宗移鎮關門,潰逃的將領聽聞孫承宗與馬世龍到來,才安心回歸。
崇禎三年(1630),清軍占據遵化、永平、遷安,又分兵攻取撫寧,撫寧是史可法在守,清軍攻取不下,又轉攻山海關,又攻不下,於是清軍又攻撫寧及昌黎,可還是攻不下。而孫承宗撫慰潰軍,祖大壽等重歸於麾下,又有馬世龍及四方援軍,孫承宗又招募大量死士沿海守衛直達京師。
京都戒嚴後,全國各地來勤王的士兵多達二十萬,在薊門及京畿一帶駐扎。馬世龍於是建議孫承宗先收復遵化,但孫承宗認為遵化在北,容易攻取卻很難守,不如收復灤州。計劃好後,孫承宗於是令東西各營一起進兵。五月,祖大壽、尤世祿等攻克灤州,王維城等攻克遷安,孫承宗占據永平,謝尚政攻克遵化,清軍潰敗而走。皇帝朱由檢於是加封孫承宗為太傅,再賜蟒服、金幣等,子孫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孫承宗請辭太傅,又稱病想回家,但朱由檢不準。
崇禎四年(1631年),孫承宗巡視松山、錦州等,上書朱由檢關內外政事,朱由檢全部採納,又加孫承宗太傅,兼領尚書的封路,子孫世襲尚寶司丞,又賞賜蟒服錢幣等。
同年七月,因先前高第盡撤寧錦防線,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毀,孫承宗派人對其進行重新修築,但不久之後清軍卻突然來圍攻。孫承宗趕赴錦州,派遣吳襄、宋偉前往救援,而遼東巡撫邱禾嘉多次改變出師的日期,導致吳襄、宋偉在長山被清軍大敗。十月,祖大壽投降,大凌河剛被修好就被損毀。朝中大臣於是責怪孫承宗修復舊城導致失敗,喪師辱國。孫承宗於是以病請辭。孫承宗又上書邊關政務共計十六件事,但朱由檢見書後卻不採納。孫承宗於是在高陽城居住七年,朱由檢屢次召用,孫承宗全都拒絕。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大舉進攻,十一月,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家人守城,城破被擒,多爾袞命令清兵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拖死,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死年七十六歲。

I. 訥南鎮的訥南鎮歷史沿革和現狀

訥南鎮概況
歷史沿革和現狀:
訥南鎮始建於1910年,清政府於當年10月從湖北天門縣移民來此墾荒,在訥河縣城東南部建立七個移民屯,在三屯西北一公里處設立貨店,向移民供應生產生活物資,俗稱官貨店,因貨店位於訥漠爾河南岸,故稱訥南官貨店。1917年隸屬訥河縣第二行政區,轄37個村屯,1938年改為街村制稱訥南村、轄9個區屯,1946年改為第六行政區,建立區、村兩級政府,轄16個村,37個屯,1949年縣政府在六區劃出12個村成立第十三區。1950年六區增設一個街,為訥南街,轄1街11村。1956年設置訥南中心鄉,下置訥南、魯民、巨合、興業為聯系鄉,同年11個村共組建232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四鄉合並成立訥南人民公社,轄25個生產大隊,153個生產隊,1966年訥南劃出15個生產大隊建立巨合,全勝人民公社,1984年撤鄉置鎮後稱訥南鎮轄10個村,2007年訥河鎮劃出東興、前進、全勝村劃歸訥南鎮管轄,轄12個村76個自然屯111個村民組。
地理位置和交通情況:
訥南鎮位於訥河市東南部,距市區28公里。地處東經129度09分,北緯48度25分。東與九井鎮為鄰,西與六合鎮接壤,南與同心鄉交界,北隔訥漠爾河與孔國鄉相望。
鎮內交通便捷,四通八達。訥河至克山公路橫貫東西穿越全境,訥河至克山農場公路在鎮駐地由北向南延伸過境,全勝至九井鄉級公路級由南部村屯直達九井鎮,鎮村有鄉間路相連。全勝、平房、雙泉等村,鄉間路全部硬化。來往附近市縣和市區客運班車在鎮駐地經由始發。
人口土地情況:
訥南鎮幅員面積327.9平方公里。轄訥南、平房、魯民、東興、前進、全勝、五福、新化、光輝、向榮、興業、雙泉等12個村,76個自然屯,111個村民組,10.049戶,41,870口人,其中非農人口1557人。民族除漢族外有滿、回、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耕地面積407,999畝,其中水田108,875畝。
自然環境:
訥南鎮屬溫涼氣候帶,全年有效積溫2,150—2,400°C度,年降水量440mm無霜期120-122天。
境內地勢:波狀起伏,崗谷相間,崗坡平緩,屬山前高平原地形。南部老雲溝底和北部訥漠爾河南岸地勢平坦開闊。衛星運河從九井鎮延伸入境至西部魯民村西南處,建有終端水閘門。老雲溝防洪排水乾渠由東至西在新化村南出境。訥南乾渠穿越北部村屯在全勝村北注入訥漠爾河。乾渠北側,渠高水暢,楊柳依依,田間橋涵措落有致,分布期間,是我鎮重點水稻主產區。訥漠爾河沿岸水草豐美,溝塘泉泡生長著泥鰍,田雞、草蝦、草魚等多種自然魚。有10餘處百畝以上泉泡養殖人工訓化魚。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水源豐富,黑土肥沃,適宜種植大豆、玉米、水稻、馬鈴薯、甜菜等農作物。
縱觀訥南大地,農防林、千畝方巍巍壯觀,退耕林綠滿沙灘,林茂糧豐沃野良田,魚米之鄉美麗家園。
經濟發展狀況:
訥南鎮是農業大鎮,近年來,始終把農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圍繞市場調結構,突出綠色打品牌,提升質量增效益的調整思路,首先加大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優勢,實施旱改水2萬畝,使水田面積增至12.2萬畝,種植有機水稻0.61萬畝,年收益15億多元。規模經營連片種植大豆7.4萬畝,其中高蛋白大豆4萬畝。其次抓規模養殖,促進農民增收。以年出欄30萬頭的東興生豬養殖合作社和雙盛養殖場為龍頭,帶動百頭以上中小養殖場快速發展,全鎮已有40多家中小養殖場。僅楊樹林屯家禽養殖協會,飼養笨雞笨鵝3萬余只,年增收200萬元。第三,轉換經營機制,發展合作組織。全鎮共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69家,入社農戶1800戶,入社土地5.4萬畝。其中魯民粉條專業合作社現有固定資產上百萬元,入社農戶24戶,年產值4000多萬元,純利潤200多萬元。金龍經濟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486戶,入社耕地2萬余畝。投資400萬元實施低產田改造旱田改水田1千畝,年增收100萬元。第四,抓勞務,促轉移。全鎮轉移富餘勞動力12.768人,其中在國外務工240多人,年收益2500多萬元,。勞務總產值2億元。優勢產業提檔升級,促進經濟持續發展,201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可達10.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萬元以上。
社會發展狀況:
訥南鎮按照以項目強鎮,產業富民的戰略思路,實施招商引資找項目,向上爭取上項目的措施,加快鎮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通過項目建設,硬化了3個村的鄉村公路,和鎮直公路擴展加寬及邊溝整修,新建維修了兩棟敬老院房舍,新建2棟鎮衛生院診療、住院樓和鎮計劃生育服務樓。300平方米鎮文化站活動場所,和6個村級活動場所。購置了164台套中小型農用機械,380個水稻育秧大棚,140眼抗旱機電井。和部分村自來水工程。鎮域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有力拉動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農民住房磚瓦化率達89%,全鎮有49個自然屯用上了自來水。有線電視、互聯網已進入農民家庭。學齡兒童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90%的農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鎮有衛生防疫站,村有專職防疫醫生,並定期開展農民健康普查和衛生防疫服務工作。每年各節日期間鎮村都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
鎮政府駐地是百年前墾荒移民物資供應的官貨店,如今已成為訥河市東南部經濟文化中心,物流商貿較發達的鄉村集鎮。以南北中心大街為界,設立四個居民區。街道兩側是個體飯店、超市、洗浴、糧店等業戶50多家,設置南北兩個農貿市場,鎮內有糧庫、衛生院、中小學校、農村信用社、郵政局、文化站、計生服務站、水利服務站、司法服務所、移動電信等服務單位。鎮村有個體客運小車來往,有始發齊市、市區的客運班車。

J. 烏魯木齊倉房溝屬那個區管轄

烏市沙依巴克區。

倉房溝片區管委會位於沙依巴克區倉房溝中路田埂街1號,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管轄范圍東以烏拉泊鐵路線、787庫北圍牆和長勝南街道辦事處為界、西至爐院街片區管委會、南以空九軍北牆和長勝東、長勝南為界、北至倉房溝中路水泥廠街,總面積10平方公里。

轄區總人口11124戶41363人,其中:常住人口1103戶4744人;流動人口10021戶36619人。從民族結構來看,漢族75%,回族21.5%,維吾爾族2%,東鄉、哈薩克、藏族、土家族等其它民族佔1. 5%。

轄區現有人員密集場所14個,六小場所39個;清真寺4個、商業網點1366家(月明樓市場內708家)、庫房523個。

(10)三屯司法所擴展閱讀

2017年年,「淘寶村」在新疆實現零突破,首個淘寶村位於烏市沙依巴克區倉房溝鄉倉房溝村。

2017年12月7日,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7年,在全國發現2118個淘寶村和242個淘寶鎮,淘寶村活躍網店超過49萬個,帶動直接就業機會超過130萬個。

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倉房溝鄉倉房溝村是新疆首個淘寶村,主要產品是黑蜂蜂蜜。

熱點內容
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8:13:05 瀏覽:615
木工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08:12:59 瀏覽:986
借條上面的擔保人是不是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08:12:53 瀏覽:811
輸入法立法 發布:2025-01-19 06:59:25 瀏覽:325
爾雅律師 發布:2025-01-19 06:58:15 瀏覽:583
衛生行政法律與法規比較 發布:2025-01-19 06:58:12 瀏覽:457
法律援助青年志願 發布:2025-01-19 06:03:46 瀏覽:293
道德經托爾斯泰 發布:2025-01-19 05:39:14 瀏覽:269
法院招聘最新信息 發布:2025-01-19 05:25:09 瀏覽:950
有關行政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9 05:00:00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