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上的自助行為

民法上的自助行為

發布時間: 2022-06-20 13:14:03

㈠ 自助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嗎

您好!目前公布的民法總則還沒有明確規定民事自助行為。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後,為保全或者恢復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的行為。自助行為的性質屬於私力救濟,與緊急避險、正當防衛的性質是相同的。自助行為作為正當化事由的根據即在於其是權利。私力救濟分為自衛行為和自助行為,上述的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就是自衛行為。
如能更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㈡ 民法典一千二百一十四條怎樣理解

《民法典》就原《侵權責任法》

有哪些具體修改

1、在侵權責任的構成方面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對於侵權行為的損害結果要件進行了完善,由「侵害民事權益」變為「侵害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這一改變更加符合法律實務中對侵權行為進行責任認定時的操作,比如行為人高空拋物,這就是一個侵權行為,但是下方無人,或者拋出物沒有傷到他人,沒有造成損害結果,那麼就不能追究其民事侵權責任行為。但也要注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規定「故意從高空拋棄物品,尚未造成嚴重後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躲過了民事侵權責任,卻觸犯刑法,一樣被法律所制裁,高空拋物不可取!

2、新增「自甘風險」的相關規定,回應實踐問題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是一條完全新增的規定:「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活動組織者的責任適用本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至第一千二百零一條的規定。」

「自甘風險」原則問題在司法實踐中一直是一個備受矚目的事情,最關注這一問題的,莫過於體育法律界的朋友們,體育類活動是最容易造成人體損傷的,小傷自然不必多說,但時不時發生的嚴重損傷,非常容易引起侵權責任糾紛,體育活動的組織者,特別是校園體育活動的組織者校方,都會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束手束腳。例如體育老師組織學生折返跑導致學生摔倒受傷、公司組織員工進行足球比賽隊員鼻骨受傷斷裂等案件,都有判定學校或組織者甚至參與者承擔相應比例的賠償責任,可能這些實務判例中有多方面的考慮才讓組織者承擔了部分責任,但不可避免的是普通大眾看到這種新聞時並不會仔細研究其中的判決依據,只會記住事件的起因和結果,那麼就會導致文體活動的開展大大受限,大家都對這樣的事情畏之如虎,體育課換成數學課,周末運動俱樂部換成上網打游戲,不利於全民身心的健康發展。

因此,這次立法將「自甘風險」納入是一次極大的進步,體現了法律對體育行業的時代關懷,對於促進全民理性、積極地參加體育活動,提高體育活動效率和質量,加強和完善體育法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正是組織文體活動可能帶來風險,只有釋放這樣一種風險,才能夠激發更多舉辦活動者的熱情。但注意,這一條文也不是所有組織或者參與者的「免責尚方寶劍」,任何組織或者參與者也都應當盡到自己的應有義務,在大街上組織踢球,慫恿喝了酒後進行跑步等劇烈運動,那麼等到的很有可能就是《民法典》的侵權責任懲罰。

3、新增「自助行為」條款,並明確了其限制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同樣也是一條全新的法律條文:「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受害人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何為「自助行為」,根據法律條文的描述,不難想到留置權,留置權的定義是指債權人因合法手段佔有債務人的財物,在由此產生的債權未得到清償以前留置該項財物並在超過一定期限仍未得到清償時依法變賣留置財物,從價款中優先受償的權利。實務中常常引用留置權的糾紛就有交予維修物品又不支付維修費用的案件,比如維修手機,維修過後不支付費用,維修方不返回手機,對手機行使留置權。那麼「自助行為」與以前《擔保法》及《物權法》所規定的留置權有什麼區別呢?

此前,早在我國2009年以前侵權責任法制定過程中,第三稿就刪除了第一、二稿中有關民事自助行為的規定,其原因就是該「自助行為」條款實為免責條款,有著它存在的必要意義,但不同於留置權要求「債權人已經合法佔有債務人的財產,且財產與債權屬同一法律關系(如上述維修手機,手機交予維修人被合法佔有,拖欠的維修費屬於同一法律關系)」,「自助行為」不要求基於合法途徑佔有侵權人財物,可以直接「扣留」,更不要求所佔有財物與侵權行為有直接關系。因此,這樣的免責條款很有可能受到濫用,所以被刪除。

但是,「自助行為」在生活中卻是存在並具有合理性的,例如有人想吃「霸王餐」,在飯店用餐後聲稱沒錢,拒絕買單。飯店限制其離開,並打電話報警,這種行為即為民事自助行為,缺少對這樣行為的法律定義與限制的法律體系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此次民法典修訂,再次將「自助行為」條款加入侵權責任篇,同時為了防止濫用,明確了適用條件為「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並規定「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同時並不賦予受害人百分百的免責權力——「受害人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4、人身損害賠償新增「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了「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的計算標准,而原《侵權責任法》未規定賠償「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故《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在人身損害賠償費用中進行了新增,將司法解釋中的「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納入了立法,提升了立法層級,現在被明確的可以合法主張的費用有:「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

5、完善了對侵權造成財產損失的賠付順序規定

原《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先按照所受損失進行賠償,所受損傷難以確定的,按照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進行賠償,這樣會出現一種情況即被侵權人能舉證的所受損失小於侵權人所獲利益時,被侵權人的權益無法得到完全保障,侵權人也得不到應有懲罰,有可能使得侵權人更加肆無忌憚。因此《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條對此進行了完善,所受損失與所獲利益為同一賠償順位,按照最高的進行賠付,進一步保障了被侵權人的完整權益。

6、將《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四條納入立法

我們時常看到有「熊孩子」毀壞他人物品被索賠的新聞,但這類新聞大多因為熊孩子毀壞的物品價值高昂,不好好管教「熊孩子」的「熊家長」心有不平,不願賠付的時候才會鬧上新聞甚至訴至法庭,這樣的「熊孩子」數不勝數,但是生活中往往有的被毀壞物品可能價值並不高昂,可對擁有者來說卻可能有重大意義,可能是亡故的親友遺物,也有可能所看重之人贈與,被毀壞了心痛無比卻不能獲得多少賠償,「熊孩子與熊家長」也不能得教訓長記性。因此司法解釋就對此進行了規定,而《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第二款「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則提升了其立法層級,明確了特定物損害的精神賠償責任。所以,應當管住自己,更應當管住孩子,不要隨便損壞甚至翻動別人的物品。

7、明確了委託監護的侵權責任

上一條說了「熊孩子」造成他人損害時監護人需要承擔責任,那麼如果監護人委託他人進行監護時「熊孩子」造成他人損害該怎麼辦呢?《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九條規定,委託他人監護的情況下,無、限制民事行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依然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受委託人則承擔過錯責任,即有過錯才需承擔責任。

8、新增關於侵害知識產權的懲罰性賠償

各種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越發突顯,知識產權的侵害行為也越來越多,但是很多知識產權的價值很難衡量,實務工作中對於侵害賠償數額也難以確定,因此,《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條新增條文「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進一步提高了惡意侵害知識產權的違法成本,體現了法律隨時代在進步和完善。

9、履行工作或因勞務致他人損傷,一樣有可能要承擔責任

我們都知道,單位的工作人員或者個人勞務關系中的勞務方在履行工作職責的時候造成他人損害的,都是由單位或者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與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新增規定,在用人單位或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勞務方進行追償。因此,在生活工作中,謹慎總不是壞事。

10、明確承攬活動中,定作人只承擔過錯責任

不同於單位工作關系與個人勞務關系,《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三條規定,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造成第三人或者自己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侵權責任,除非定作人的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錯的才承擔相應責任。

11、為網路用戶與網路服務提供者完善了侵權處理法律指南

現如今網路發展迅速,在大數據網路背景下,人們的隱私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網路用戶利用網路的侵權行為也越來越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至一千一百九十七條可謂網路用戶與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指南,完整規定了在侵權行為發生後,權利人有權如何應對侵權行為(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初步侵權證據與權利人真實身份信息),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怎樣配合維權的同時(及時採取措施,否則承擔連帶責任),保證不因為一方「保障權利」而「侵權」另一方(被指侵權用戶享有聲明權,可以提交不存在侵權行為的證明,並提供真實身份信息),這幾條有關網路侵權的規定是也是《民法典》里字數最多的幾條法律條文,完美體現了一句話---「網路不是法外之地」。

12、機動車交通事故的責任明確

《民法典》侵權責任篇第五章交通事故責任共修改了6條條文,新增4條條文,主要對各種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責任承擔進行了明確,首先以掛靠形式從事道路運輸的,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責任;未經允許駕駛他人機動車的,由駕駛人承擔賠償責任,所有人與管理人只承擔過錯責任;盜、搶機動車的,由盜、搶人與車輛駕駛人(盜、搶人與駕駛人不是同一人的)承擔連帶責任。

大家非常關注的非營運車輛與無償搭車人損害的問題,即俗稱「搭便車」問題,明確了「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體現了法律對保護受害者權益和鼓勵助人為樂二者之間的平衡。

新增條款明確了交通事故損害後的賠償優先順序:強制保險---商業保險---自行賠付。

13、遺失病歷不再是醫療事故中的借口

《民法典》侵權責任篇第六章醫療損害責任賠償修改了7條法條,主要是進行一些表述上的完善,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醫療機構的過錯推定條款。因為在實務工作中,發生醫療事故時,要進行責任認定,病歷記錄是非常重要的證據,但是詳細的醫療記錄由醫療機構保管,常常出現醫療機構以遺失為借口逃避法律責任。因此在《民法典》的立法過程中,明確遺失、偽造、篡改或違法銷毀病歷資料的,均直接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除此之外,本章新增了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對患者個人信息的保密義務以及侵害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時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14、破壞生態「罪加一等」

《民法典》於一千二百二十九條至一千二百三十五條以新增「破壞生態」為污染後果或新增整條法條的形式,對當前社會發展中,無視生態環境的侵權行為進行了嚴格約束,同惡意侵害知識產權一樣,被侵權人還有權提出懲罰性賠償,進一步加大了侵權人的違法成本,不但如此,國家機關或相應的合法組織還有權要求侵權人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或承擔修復費用,以及相關的一切損失與調查、評估鑒定費用、防止損害擴大費用等。所以,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犧牲環境進行發展早已不可取。

15、「高空拋物」明令禁止

最開始我們就說過了「高空拋物」問題,這一行為不但觸犯了刑法,造成他人損害的,也必然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責任。鑒於實際生活中,高空拋物的事情時常發生,《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法條第一句即「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當拋擲物或墜落物致人損害的,整棟樓的「連坐」義務也不是開玩笑的,該法條規定在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時,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以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但也新增了補償人可以再向侵權人進行追償的規定。同時物業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發生而未採取的,也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法條的最後還新增了公安機關的調查義務,明確應當由公安機關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避免因「連坐」導致承擔賠償責任的普通老百姓無法找到真正侵權人而權益受損。

㈢ 大一民法題 私力救濟中的自助行為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的情況版下,對義務人的權財產予以扣押或者對其人身自由予以約束等行為。自助行為與民法中的自衛行為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法律概念,其區別如下。
自衛行為與自助行為的區別
其一,行為性質上的不同。自衛行為注重消極防守,其特點在於防禦性,而自助行為注重積極進攻,其特點在於自救性。
其二,行為目的不同。自衛行為既可以為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實施,也可以為保護他人的利益而實施,而自助行為只能為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實施。

㈣ 自助行為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後,為保全或者恢復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自助行為的性質屬於私力救濟,與緊急避險、正當防衛的性質是相同的。自助行為作為正當化事由的根據即在於其是權利
根據刑法第二十條的規定,正當防衛是對正在進於不法侵害的行為人採取造成一定損害的方法,以防防止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遭侵害的有限度的行為。由此可見,正當防衛有四個條件:一,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行為。二,必須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三,必須是針對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人;四是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
緊急避險
一、 緊急避險的概念 (74)

緊急避險是採用損害一種合法權益的方法以保全另一種合法權益,因此,必須符合法定條件才能排除其社會危害性,真正成為對社會有利的行為。

二、 緊急避險的條件 (171)

(一) 合法權面臨現實危險 (62)

現實危險不包括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所面臨的對本人的危險。如果事實上並不存在危險,而行為人誤認為存在危險,實施所謂避險行為的,屬於假想避險;對此,應按照處理假想防衛的原則予以處理。

(二) 危險正在發生 (43)

危險正在發生,是指危險已經發行或者迫在眉睫並且尚未消除,其實質是合法權益正處於受威脅之中。

(三) 出於不得已而損害另一合法權益 (43)

必須出於不得已,是指在合法權益面臨正在發生的危險時,沒有其他合理方法可以排除危險,只有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才能保護較大合法權益;如果有其他方法排除危險,則不允許實行緊急避險。
損害另一合法權益,通常是指損害第三者的合法權益,而不是針對危險來源本身造成損害。

(四) 具有避險意識 (46)

避險意識由避險認識與避險意志構成。避險認識,是指行為人認識到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面臨正在發生的危險,認識到只有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才能保護較大的合法權益,認識到自己的避險行為是保護合法權益的正當合法行為。避險意志,是指行為人出於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危險的目的。

(五) 沒有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58)

㈤ 民事自助行為在民法總則中有規定嗎

您好,目前公布的民法總則中無民事自助行為,但未來,有可能在民法分則侵權編增加回。
自助行為制度是指答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後,為保全或者恢復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的行為。自助行為的性質屬於私力救濟,與緊急避險、正當防衛的性質是相同的。自助行為作為正當化事由的根據即在於其是權利。私力救濟分為自衛行為和自助行為,上述的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就是自衛行為。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㈥ 民法典的自助行為有什麼規定

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受害人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雙方當事人產生了一些侵權行為的時候,一般都會進行調解,但是有的案件比較嚴重的,沒有辦法調解成功,甚至情況還比較緊急,這個時候受害方可以先採取自助行為。但受害人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
受害人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㈦ 若小偷偷竊之後在路上遇到偷搶等不法侵害後,可以實施「自助」行為嗎民法中的自助行為和刑法是一樣的嗎

可以。
法律是保護佔有(包括無權佔有)的,即使是搶來的東西。
所以小偷可以實施自助行為。

㈧ 民法上的自助行為,必須是要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中的請求權嗎

不是的。包括但不限於請求權,只要是合法的權益都行。

【解讀】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其合法權益,在情況緊迫的情形下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是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它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社會公德所公認可的行為。

一、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目的要素。1、權利人是為了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採取措施。這就要求權利人採取自助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若是違法的或不受法律保護的財產或權益則不適用自助制度,這樣的權利在現有的法律體系中也是不可能給予正當的法律救濟的。2、這種基於自助產生的請求權利還要受到相關法律規定的限制,法律規定不得強制執行的請求權不得通過扣押或毀損手段或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進行自助。

(二)情勢要素。這主要是要求一種採取措施的狀態條件,即,情況緊急,如果不採取自助行為,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將受到無以彌補的或是以後難以實現的損害。只有在此情形下,方可進行自助來進行維權。

(三)方法要素。一般有兩種手段:第一,對物的扣押和毀損。自助人可以通過扣押侵權人的物品的方法迫使其對自己權益的損害加以補救。但是這也必須在義務人沒有表示或根據其反應得知其並無意進行賠償或是補救的,才能採取該措施。第二,限制人身自由。只有在義務人有潛在逃亡危險而又別無他法的情形下方可為之。

(四)限度要素。作為一種私力救濟的方式,與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一樣,不得超過必要的限度。至於這個限度的衡量標准,應當以自助人請求保全的權利大小為准。

(五)及時申請要素。這個條件主要是指,權利人在採取自助行為之後要及時的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請予以處置,將扣押的財務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為交由法院或有關機關,請求為適當處置。

二、自助行為的法律後果

正當的自助行為的行為人對其行為引起的後果不承擔民事責任。像此規定,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中有所體現,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對於他人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押收或毀損者,不負損害賠償之責。但是正如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一樣,不能完全排除行為人的不正確不適當的行為,而在此情形下產生的損害後果,行為人是應該要承擔的,主要有以下情況:

(一)自助行為錯誤。這主要是指行為人錯誤判斷,以為發生了債務人逃跑、轉移財產或是其他看起來將要造成自己權益的侵害,又來不及想國家機關請求援助而實施的針對性侵權行為。因而,對因錯誤舉動造成的損害行為人應承擔全部責任。

(二)自助行為過當。行為人在實施自助行為時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如因為行為人的扣押行為中管理不善而使對方受到損失,只要行為人超過必要的限度,給不法侵害人或債務人造成不應有的損害,那麼根據過錯責任原則,在不同的具體情況下,行為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三)申請不及時。因為行為人沒有及時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請,延誤處置時間,給債務人或不法侵害人

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時,行為人除了解除當前針對侵害人的措施之外,行為人應該對不法侵害人或債務人不必要的損失承擔民事責任。

(四)濫用自主權利。主要是指行為人出於主觀惡意,不符合自助行為的要件,違法對他人或債務人實施措施的侵害行為。自助行為的設立就在於更好的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一種有限制的私力救濟措施,所以決不允許以自助為幌子侵犯公民的人身、財產權,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應該受到法律嚴格的保護,不容任意侵犯。

三、我國民事立法應確立自助制度

隨著隨著法治的健全,國家權力的加強,特別是民事主體人格獨立及尊重人格的法律思想的發展,在現代法治中,各國均原則禁止債權人私自對債務人的強制執行,在債務人不能履行義務時,權利人只能訴諸國家機關請求保護,否則,應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但是,法的精髓在於對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情況緊迫,權利人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的事件,如果不允許權利人採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救濟,對債權人的保護就會出現漏洞和偏差。因此,在一些國家,除注重運用公權力保護權利人利益之外,還允許特定情況下權利人的自力救濟,此即自助行為。國外許多國家的民事立法對自助行為都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民事立法確立自助制度,有重大的法律意義。

第一、即使在法律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一些當事人在民事權利受到損害時,也會自發地採取保護自身的行動,但因這些行為缺乏法律指導而往往失去合適的限度或是盲目的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反而引起不應有的侵權糾紛。因此,如果我國的民事立法規定了自助行為制度,明確了實施自助行為的條件以及違反了該條件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不僅可以使自發的自我保護行為得以引導,而且還可以有效抑制自助行為的濫用。

第二、權利人在情況緊迫,且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的情況下,只有允許採取自助措施,,使權利人請求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權利得到切實的保護,從而避免或減輕對自己財產或人身權利的侵害。

第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頻繁,債務人逃避應履行的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法律上允許行為人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自助行為,則會迫使義務人履行其義務。而且,對少數品質差,法制觀念淡薄的人可以起到懲戒的作用,從而也有助於提高全社會的法制觀念和道德水平。

㈨ 我國法律允許私力救濟有哪些包括自助行為嗎

「私力救濟」是指權利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靠自身的實力,通過實施自衛行為或者自助行為來救濟自己被侵害的民事權利。

中國在通過公力機構對民事權利進行保護的同時,還賦予民事權利主體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以自己的一定行為來維護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這種權利稱為自力保護權或自衛權。

中國《民法通則》未明文肯認自助行為,著重於對侵犯民事權利者的阻止甚至責罰,而不是著眼於對權利人的利益恢復或者救濟。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只能通過追究侵權人、違約者的法定責任來尋求救濟,而缺乏一個直接以「權利」為出發點的完備的救濟體系。

由於公力救濟不力,特別是執行難,出現了諸如討債公司或形式多樣的「討債職業人」等等往往是採用私力救濟方式。對於這種在法律規范邊緣和道德調整之間臨介層面的自助救濟行為,法律未加以認可和一概否認,處於一種含糊狀態。

立法對私力救濟的模糊,有待立法建全和完善權利制度體系,豐富與合理充實權利形式及其內容,以及將權利保護從責任觀念轉為權利救濟觀念等等。

(9)民法上的自助行為擴展閱讀:

在我國公民依法救濟權利的方式

一、法律救濟

所謂法律救濟,是指依據法律方式或者類法律方式對當事者受到損害的權利進行救濟。筆者以為,法律救濟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濟、仲裁救濟和行政司法救濟。

二、司法救濟

又被稱為司法機關的救濟或者訴訟救濟,指的是人民法院在權利人權利受到侵害而依法提起訴訟後依其職權按照一定的程序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補救。司法救濟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救濟范圍具有廣泛性;

第二,救濟方式具有受動性;

第三,程序具有法定性;

第四,結果具有強制性;

第五,效力具有終局性。

三、仲裁救濟

仲裁救濟是法院外提供的一種救濟方法,其意是指根據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即仲裁契約,把基於一定的法律關系而發生或將來可能發生的糾紛的處理,委託給法院以外的第三方進行裁決。

一般來說,大型企業對於它們之間或它們與公共權力機關的爭議,只有當不能自行解決時,才將其提交法院系統。所涉及的經濟利益越大,經過仲裁解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與訴訟相比,仲裁的功能特點在於程序簡便、結案較快、費用低廉、不具備行政特色、能獨立公正和迅速地解決爭議,給予當事人充分的自治權。

參考資料:網路-民法通則

㈩ 民法中的自助行為與留置行為有什麼區別

自助行為只復有你是在無法進行公制力救濟的情況下才可實施,而留置是你原先與對方有關於一樣東西的協議,比如對方找你修表,修好了對方沒錢付,你可以先把這個表留置下來,等他付了錢再還給他,而且留置的東西一定是要屬於同一法律關系中的,比如你要留置他的手機就不行了

熱點內容
建築工程質量保修條例 發布:2024-11-18 14:28:10 瀏覽:482
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 發布:2024-11-18 13:46:06 瀏覽:598
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背誦 發布:2024-11-18 13:43:29 瀏覽:38
北京海淀區海淀街道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11-18 13:27:49 瀏覽:247
同謀罪刑法 發布:2024-11-18 13:20:20 瀏覽:696
國際商法知識產權英文版 發布:2024-11-18 13:19:15 瀏覽:922
規章可分為 發布:2024-11-18 13:18:59 瀏覽:122
依法治鎮建議 發布:2024-11-18 13:16:01 瀏覽:977
南翔法院 發布:2024-11-18 13:03:14 瀏覽:772
國內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8 12:58:06 瀏覽: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