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座談會
Ⅰ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推進依法治市的工作規劃
一、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
1.市人大常委會依法治市工作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以《憲法》確定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為依據,在中共重慶市委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圍繞完成黨和國家交辦的「四件大事」、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積極探索,努力創新,全面推進各項事業向依法規范、依法運行、依法管理轉變,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的貫徹實施,保障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的權利的有效實現,保障和促進重慶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持續、快速、協調和健康發展。
2、2000—2010年,市人大常委會依法治市工作的總體目標;
——督促和推動全社會的法制宣傳教育,重在培養和強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意識,樹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的法治觀念、法治氛圍和法治權威。
——突出地方特色,提高立法質量,構建與國家法律體系相配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銜接,具有重慶特色的地方性法規框架。
——健全民主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逐步形成深入反映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加強人大任免工作,積極穩妥地探索黨管幹部與人大依法任免幹部有效結合的機制。
——突出工作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圍繞「四件大事」及其他重大事項,認真開展監督活動,努力提高監督實效,建立健全有效保護公民權利和制約公共權力的人大監督機制。
通過十年努力,為重慶建設成為與直轄市地位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法治城市打下堅實的基礎。
3、2000—2002年,市人大常委會依法治市工作的階段目標:
——制定市人大常委會依法治市工作規劃和具體方案,建立依法治市工作報告制度,建立健全人大推進依法治市工作的組織指導體系。
——初步建立地方性法規框架的基礎,全面結束適用四川省和原重慶市地方性法規的過渡期。
——開展以移民工作、扶貧工作、減輕企業負擔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的執法檢查,督促「一府兩院」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違法辦案責任制。
——指導和督促全面開展「四五」普法活動,為依法治市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推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以代表工作為切入點,加強人大制度建設,依法實現我市地方國家政權的順利換屆,為依法治市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制度保障。
4、在依法治市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與人大依法行使職權相統一的原則,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依法治市中的主導作用。
——堅持為經濟建設中心服務與嚴格依法辦事相統一的原則,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法制建設的關系,以法治服務於經濟建設、推動改革、促進發展和保障穩定。
——堅持人大對「一府兩院」工作的監督與支持相統一的原則,通過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支持和促進「一府兩院」嚴格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堅持民主法制的宣傳教育與實踐運作相統一的原則,以宣傳教育引導法治實踐,以實踐成果豐富宣傳教育活動。二、近期的工作重點和主要措施
加強法律監督工作,保證《憲法》、法律和法規的貫徹實施
5、保證《憲法》、法律和法規在本行政區域的貫徹實施,是市人大常委會的首要職責,也是推進依法治市工作的基礎和保證。要加強對《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實施的監督,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6、組織開展好執法檢查活動。市人大常委會要圍繞移民、扶貧、國企改革與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這四件大事,每年選擇一至二項法律法規作為重點,組織執法檢查組,深入調查和檢查,並向常委會會議提交執法檢查報告。要重點監督執法部門嚴格執法的情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常委會對執法工作提出的意見,要交有關國家機關和部門辦理並要求反饋整改情況,必要時可以組織督查或跟蹤檢查。執法檢查要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做好計劃安排,避免形式主義。要制定執法檢查的有關規定,協調好常委會及各專門委員會組織的各項執法檢查;做好與全國人大有關執法檢查的銜接,盡可能地與其同步進行。
7、加強法規的清理工作。堅持地方性法規不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原則,及時清理、修改或廢止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西部大開發需要的法規性文件。
8、組織開展好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工作。認真執行《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的規定》,加強對「一府兩院」和區縣(自治縣、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市人大法制專門機構每年應向常委會報告上一年度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情況。
加強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
9、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市的基礎性工作。地方立法要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服務,為增強重慶的綜合實力服務,為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便民利民服務。要認真貫徹《立法法》,堅持法制統一,突出地方特色,改進立法方法,提高法規質量,發揮好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地方立法中的主體作用。
10、堅持地方立法的公正性。以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基點,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在立法中,要體現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防止部門利益傾向和地方保護主義。
11、擴大地方立法的公開性。要堅持立法走群眾路線,發揮好市人大代表、區縣(自治縣、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委員和社會各方面人士的作用。對關系市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規草案,要在《重慶日報》上全文刊登,並採取在報紙、電台、電視台開辟專欄討論以及召開座談會、舉行聽證會等方式,廣泛聽取專家學者和市民的意見。
12、加強地方立法的計劃性。要按照市人大常委會1997—2002年制定地方性法規規劃和各年度計劃,分輕重緩急,有序進行。在規劃和計劃之外新增法規項目,須嚴格按程序辦理並經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
13、注重地方立法的科學性。要制定重慶市關於地方立法程序的有關規定,搞好立法調研、協調和評估,完善法規草案的委託起草制度。要嚴格把好地方性法規的起草關、專門委員會的審查論證關、法制專門機構的統一審議關,堅持法規案的二審制度。要探索地方民族立法的路子,探索就某一方面管理事務進行綜合立法,科學地規范立法行為和行政行為。
14、注意地方立法的適用性。突出地方特色,加強經濟立法,注意法規的精煉和實用。重視法規解釋工作,需要由常委會作出立法解釋的,由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機構提請主任會議討論決定提交常委會審議通過。
圍繞中心工作,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項決定權
15、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好決定權,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是依法治市的本質要求。要認真貫徹《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規定》,圍繞全市工作的中心,加強與「一府兩院」的聯系與協調,依法聽取有關重大事項的報告並作出決議或決定。要認真審議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年度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認真審議重慶市實施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要建立健全決議決定作出後的跟蹤督辦制度,開展好相關的檢查或調研活動,保證決議決定的貫徹落實。
16、要進一步推進重大問題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對涉及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及改革方案的討論,要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特別是市人大代表和基層人民群眾的意見。
加強任免工作,探索黨管幹部與人大依法任免幹部有效結合的機制
17、依法任免本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是依法治市的一項重要工作和組織保障。要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積極探索黨管幹部與人大依法任免幹部的有效結合機制。要堅持群眾公認和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擴大人大代表、人民群眾對人大任免工作的參與程度。
18、對市人大常委會任命的幹部,要堅持和完善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增強被任命幹部的公僕意識、國家意識和法治意識;堅持提前15天將有關任命材料送交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制度,保證常委會會議的順利進行;完善述職評議制度,每屆選擇10至15名被任命幹部提交市人大常委會進行述職評議,同時探索進一步擴大評議范圍、改進評議方式的途徑。對某些重要部門或崗位幹部的任免,要同時審查其在原部門或崗位工作的離任審計報告。
加強對「一府兩院」的工作監督,督促「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19、將監督工作放在與立法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改進監督方式,完善監督程序,加大監督力度,提高監督實效。
20、認真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和專題匯報。要開好每年的人代會,認真聽取和審查「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在人代會閉會期間,市人大常委會及主任會議和各專門委員會要根據依法治市的需要,聽取和審議有關專題工作匯報,提出意見和建議,督促「一府兩院」改進工作。要制定《重慶市預算監督管理條例》,加強對經濟工作的監督和對計劃與財政預算的審查。
21、加強對政府機關依法行政情況的監督。要督促和支持市政府及其部門搞好機構改革;規范政務管理、加強制度建設、嚴格依法行政。要制定《重慶市行政執法責任制條例》,督促和支持市政府及其部門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督促市政府抓緊制定實施地方性法規的配套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22、加強對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工作的監督。要督促和支持司法機關積極穩妥地推進司法改革,嚴格依法辦事,獨立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要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與人大代表的聯系制度;督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認真落實審務公開、檢務公開制度;加大對審判、檢察工作中重大案件的監督力度,嚴格執行違法辦案責任制。對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工作中出現的司法不公、徇私枉法等問題,要督促其及時查處並依法糾正。
23、開展對「一府兩院」的工作評議。認真執行《重慶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評議工作條例》,有重點地選擇有關市級部門,開展工作評議。要加大對重點部門的監督力度,探索對市裡管理而又非由人大常委會任命幹部的有效監督形式。
24、加強人大信訪工作。做好人民群眾來信來訪的接待工作,辦好執法監督公開電話。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推進依法治理工作深入開展
25、法制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市的先導性工作。要督促全面完成「三五」普法任務,參與「三五」普法檢查驗收活動;督促有關部門編制「四五」普法規劃,作出關於「四五」普法宣傳教育的決議。
26、搞好法制教育和培訓工作。要督促和協助有關部門健全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的學法制度、建立法制宣傳教育領導責任制;督促有關部門加大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工作力度。要搞好市人大常委會的定期法制講座和新頒法律、法規的學習培訓,努力提高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法律水平;開展對被任命幹部任職後的法律培訓並逐步制度化。
27、搞好法制宣傳工作。辦好《公民報》和《公民導刊》,督促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信息管理等部門和單位將宣傳依法治市作為重要任務,加強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宣傳報道,加強對地方性法規制定過程和主要內容的宣傳報道,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在依法治市中的正確導向和宣傳動員作用。
28、推進依法治理工作深入開展。督促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建立健全以保障和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為目的,基層依法治理為基礎,行業依法治理相配套,地方依法治理為主體,各個層次縱橫結合的依法治理網路體系。支持他們把依法治理同精神文明建設、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同社區建設和創建文明安全小區,同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同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等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依法治理活動。
29、促進法律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督促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強律師、公證、仲裁、調解、基層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發揮好律師、公證員、仲裁員、人民調解員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在依法治市中的獨特作用。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我市的法律服務事業有較大發展,服務水平有較明顯的提高,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法律社會服務體系。
Ⅱ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21年主要工作
一、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
認真貫徹黨中央司法改革部署,堅持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攻克,讓公平正義成為新時代人民司法的鮮亮底色。2021年,全國法官人均辦案238件,一審服判息訴率88.7%,二審後達到98%,長期未結訴訟案件同比減少16.3%,在案件壓力增大情況下,審判質效指標持續穩中向好,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責任體系建設,推動健全制約有效、監督到位、權責統一的新型審判權力運行機制。細化「四類案件」監督管理,確保院庭長監督不缺位、不越位、可追溯。出台法官懲戒工作程序規定,扎緊違法審判責任追究的制度閉環。推進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試點。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統一法律適用工作領導小組,發揮審判委員會、專業法官會議、司法解釋、案例指導統一裁判尺度作用,推行類案檢索、量刑規范化,運用司法大數據輔助辦案,加強對各高級法院審判業務文件審查,規范法官裁量權。完善統一法律適用機制,補齊短板,努力解決裁判尺度不統一問題,堅持不懈防止公平正義因地區、城鄉、行業和身份不同而出現差異、打折扣。
提高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完成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推進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落實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以庭審程序公正保障裁判實體公正。依法准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深化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改革和建設,更好實現就地解決糾紛、方便群眾訴訟、維護司法公正。
加強智慧法院建設。面對疫情,智慧法院大顯身手,全國法院在線立案1143.9萬件,在線開庭127.5萬場。司法區塊鏈上鏈存證17.1億條,電子證據、電子送達存驗證防篡改效果明顯。形成經濟社會運行大數據報告220份,「數助決策」服務社會治理。知識服務平台涵蓋類案推送、信用評價、庭審巡查等業務場景,為全國法院提供智能服務1.4億次。智慧法院創新成果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全方位展示,加強智慧法院建設進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科技賦能司法展現廣闊前景。
完善互聯網司法模式。北京、杭州、廣州互聯網法院運用先發優勢,推動技術創新、規則確立、網路治理向前邁進。浙江法院推進「全域數字法院」,福建法院融入「數字福建」,重慶法院探索「全渝數智法院」,司法緊跟數字時代步伐。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積極提供輔助引導或線下服務,幫助跨越「數字鴻溝」。在全球率先出台法院在線訴訟、在線調解、在線運行三大規則,以人民為中心的互聯網司法規則體系逐步建立。我國互聯網司法從技術領先邁向規則引領,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提供司法保障,為世界互聯網法治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二、自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自覺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貫徹到法院工作各領域各環節,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傾聽人民心聲,接受人民監督,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
自覺接受人民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接受人大監督,就是接受人民監督。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嚴格執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決議決定,依法報告工作。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報告知識產權審判工作,落實審議意見和全國人大監察司法委專題調研報告意見,提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水平。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匯報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情況,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為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公正高效審理民事案件提供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自覺進行民主協商,接受民主監督,參加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共商提高涉外執法司法質效和保護未成年人權益。通過召開座談會、聯合開展重點課題調研、共同舉辦民營經濟法治建設峰會等形式,就司法政策進行民主協商,真心誠意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意見建議,努力改進工作。辦好代表建議、政協提案是接受監督的重要方式,把456件代表建議、399件日常建議和153件政協提案飽含的民聲民意,積極轉化為公正司法的具體措施。比如,就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建議,發布司法政策和典型案例,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建行政司法協同機制。就加強食品安全司法保護的建議,完善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探索建立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邀請代表委員旁聽庭審、見證執行、視察法院,讓司法活動始終置於人民監督之下。6960名各級代表委員、特約監督員、律師在執行案款集中發放日受邀見證。公開是最好的監督,裁判文書網累計公開文書1.3億份,網上觀看庭審直播累計超過456億人次。廣泛接受社會監督,認真聽取特約監督員、特邀咨詢員和專家學者意見建議,善於從意見建議中准確把握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回應社會關切熱點,會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發布「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與輿論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保障人民參與司法。暢通人民參與司法決策的渠道,努力讓司法解釋、司法政策都充分體現民意。通過組織座談、走訪調研等形式,聽取代表委員特別是企業界代表委員、特約監督員意見,了解疫情下「企業想要什麼」、「司法能做什麼」,有針對性地出台司法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20條。邀請代表列席審委會發表意見,共同研究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就「同命同價」、網路消費、在線訴訟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5件司法解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收到4138條意見建議。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參與司法的最直接形式。貫徹實施人民陪審員法,擴大參審范圍,落實隨機抽取。全國共有33.2萬名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237.3萬件,其中參與組成七人合議庭審結群眾廣泛關注、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6670件,充分發揮人民參與司法的重要作用。
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緊緊依靠人民支持推進司法改革、破解工作難題。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完善刑事和民事訴訟制度,修訂人民法院組織法、法官法,就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等重大改革及設立專門法院作出決定,有力支持司法體制改革。31個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決議或出台文件,支持法院推進解決執行難。湖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支持人民法庭促進基層社會治理。代表委員寓支持於監督之中,積極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有的直接參與法院化解矛盾糾紛。在掃黑除惡、攻堅執行難、一站式建設等一場場硬仗中,代表委員大力支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展現蓬勃生機。
貫徹監察法和監察法實施條例,支持配合監察機關依法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自覺接受監察機關對法院工作人員監督。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依法接受檢察機關訴訟監督,認真審理抗訴案件,健全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制度,共同維護司法公正。
三、著力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法院鐵軍
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法院隊伍教育整頓,法院隊伍得到前所未有的淬煉,思想作風發生深刻變化,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輪訓幹警80萬人次,把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新進機關青年幹部「第一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推進黨史學習培訓全員覆蓋,引導幹警築牢政治忠誠,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人民審判成就展,推出《紅色法庭百年志》紀錄片,賡續人民司法紅色血脈。推出15項司法為民實事清單,組織200餘項辦實事活動,用為民辦實事的實際成效慶祝黨的百年華誕。
著力提升司法能力。完善法官入額、遴選、考核、退額等制度,擇優選能。開展全國基層法官大輪訓。加強知識產權、涉外等專業化審判人才建設。完善法官法新舊銜接政策,支持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法院隊伍建設。培養雙語法官2373人。設立最高人民法院青年法官(雄安新區)實踐基地,加強援藏援疆援青幹部選派,讓青年幹警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引導廣大幹警改進司法作風,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全國四級法院院長、班子成員分別到6028個鄉鎮人民法庭駐庭調研,撲下身子,沉下心來,與法庭幹警同吃同住同工作,拜群眾為師,面對面聽民聲,心貼心解民憂。
深入開展法院隊伍教育整頓。堅持刀刃向內,清除沉痾積弊,全國法院59萬名幹警接受革命性鍛造,實現刮骨療毒、激濁揚清、鑄魂揚威。堅持問題導向,不護短、不遮醜、不諱疾忌醫,一體推進頑疾整治和建章立制。堅決整治年底不立案,嚴禁拖延立案、限制立案、以調代立、增設門檻,全國法院去年12月收案同比增長104.2%,群眾反映長期存在的年底不立案得到有效整治。全面排查1990年以來「減假暫」案件1334.5萬件,對有問題或瑕疵的5.9萬件督促逐一整改,會同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出台減刑假釋案件實質化審理意見,決不允許「紙面服刑」、「提錢出獄」破壞公平正義。狠抓「三個規定」落實,各級法院全部突破「零報告」,11.2萬人次記錄報告信息12.8萬條,有干預就報告、有過問就上報形成習慣。出台近親屬禁業清單、規范離任人員從業等規定,堅決斬斷利益輸送鏈條。以零容忍態度清除害群之馬,最高人民法院查處本院違紀違法幹警21人,各級法院查處利用審判執行權違紀違法幹警3066人,其中追究刑事責任509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院,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深刻汲取孟祥等反面典型教訓,開展警示教育,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學習英模、弘揚正氣,全國法院涌現出一大批新時代好法官好乾部,694個集體、596名個人受到中央有關部門表彰。滕啟剛等24名法官犧牲在工作崗位上,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對法治事業的無限熱愛。廣大幹警深入學習周春梅法官用生命捍衛司法公正的崇高精神,努力踐行「一心為民、知恩報黨」,「做人清清白白,裁判坦坦盪盪」,「說實話、辦實事,脊樑不彎、正義不低頭」。
各位代表,新時代人民法院工作發展進步,最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人民法院工作取得的成績,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司法領域的生動實踐,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力監督,國務院大力支持,全國政協民主監督,國家監察委員會監督,最高人民檢察院監督制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民主監督支持,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關心支持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看到,人民法院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一是精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司法能力不足,對司法實踐新情況新問題研究不夠,有的案件審判質量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基層司法能力仍需加快提升。二是司法改革還存在不到位問題,系統集成不夠,司法管理存在短板,綜合配套舉措落實存在差距。三是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時有發生,既有存量、還有增量,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任重道遠。四是專業化人才尤其是涉外法治人才短缺問題比較突出,一些法院案多人少、招人難、留人難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對這些問題和困難,我們將在黨的領導下,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Ⅲ 法院實行司法體制改革後,案件質量越來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您好,湖南天星教育為您解答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行的司法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日益顯露出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目前,司法改革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所謂的司法不公表現出的強烈不滿,為司法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與動力。司法改革已經成為時下整個社會的強烈期待。。因此,盡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職能為市場經濟服務,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一、當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一)司法權地方化由於我國現行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司法機構的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均由各級行政機關支配和管理,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經費依靠地方政府供給;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人員編制由地方政府決定,法官及院長由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工作條件的改善、裝備的更新依賴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批准。這種體制上的弊端導致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解決案件時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潛在的威脅。其後果是使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喪失了作為國家司法機關應有的中立性而淪為保護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國家的司法活動地方化,使國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僅嚴重製約了審判工作的發展,而且破壞了國家法制的統一,直接影響國家法律的權威。(二)司法權行政化由於受到傳統文化的制約,我國的司法體制、運行過程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國家機關的外部關繫上,法院往往被視為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一個專門負責司法活動的職能部門,它和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其他下屬部門之間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機關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從法院內部結構看,司法行政化表現為從檢察長(院長)、副檢察長(副院長)、處(科、庭)長到普通檢察官、法官形成一個等級體系,這種等級是按照行政官員的職級套用的。工資獎金也一律只與其行政級別掛鉤。行政性職級成為檢察官、法官能力與水平高低的計量器。從而使司法過程貫穿著強烈的行政管理色彩。法官在司法中難以獨立、自主的進行審理,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三)法官素質不高我國的法官隊伍基本上形成於《法官法》頒布以前。當時以工代乾的人可以成為法官,法院的司機、打字員能提成法官,還有復轉軍人等皆可輕而易舉地成為法官。《法官法》將法官入門的起點規定為大學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國法院符合規定的卻不足三分之一。長期以來人們對法官職業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法官選拔標准與程序上的偏差,表現為:一是准入條件過低,導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國,以往的初任法官考試和人大任命審判員考試內容難度尚不及律師資格考試,無論是否經過正規的法律教育,是否有從事法律職業的知識背景,是否從事審判工作,有無審判職稱等,都屬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國法官絕對數量龐大,與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較低,不利於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員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夠高。而且,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任命,而助理審判員也屬於法官,這樣無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實際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質的法官給法院工作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直接產生兩個方面的惡果。一方面是錯案往往難免,由於一些法官素質不高,對法條理解能力偏低,對證據的判斷失誤,不能勝任高度專業化的審判工作;案水平低,超審限案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對審判技能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審判技能較差,無法獨立地、高質量地處理復雜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賦予的公正司法的職責;另一方面是法官違法違紀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法官甚至貪贓枉法,「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殉私舞弊。這兩個惡果已嚴重危害了法院的權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四)審判方式不科學1.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審判方式是法官職權主義,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調查取證、審理、裁判等全過程。而這種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閉進行,從而使審判權的行使得不到監督和制約,給法官偏袒一方創造了條件,這種「暗箱操作」難以保證實體公正的結果。2.在我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都是審判組織。合議庭負責審理絕大部分案件,審判委員會則對合議庭審理的重大、復雜、疑難案件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但在實踐中,許多合議庭只是負責審查事實,提出適用法律的意見,最終判決則是通過請示領導等方式得到了最終結論後才能作出和宣判,從而導致了「先定後審」的走過場現象;法官對案件只有審理的權力,而無裁判的權力,審判委員會集權太多,討論案件過多,而審判委員會成員又大多不參予具體案件的審理,這就形成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判分離的現象;這不僅不利於調動審判人員的積極性,還人為地延長了審判時間,導致超審限現象的出現。由於集體討論,責任分散,出了錯案無人負責,違法審判的責任追究落實不了。3.法院的審判結果最終要體現在裁判文書上。而過去裁判文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不講理,既不講判決的道理,也不講判決的法理,使當事人不信服,導致上訴、申訴居高不下。因此,為了實現審判結果的公正,體現裁判結果的法律文書的改革勢在必行。(五)「執行難」問題生效的判決應當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受到保護,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職能。但多年來,法院「執行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已成為困擾法院工作,影響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突出問題。執行機構互不隸屬,力量分散,裝備薄弱,嚴重製約執行效率,影響執行效果;整個社會的協助執行觀念仍很淡薄,對生效的法律文書缺乏應有的尊重;少數領導幹部濫用權力,以權壓法,公然非法干預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書得不到執行,就會動搖人民群眾對國家法律的信心,損害法律的尊嚴。當發生糾紛時,許多當事人要麼是「屈死不告狀」,自認倒霉;要麼是以私了方式解決;更有甚者,僱傭社會黑勢力,以「黑」對「黑」,因經濟糾紛引起殺人越貨、綁架勒索的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執行難」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痼疾。(六)司法腐敗嚴重司法腐敗,是對當今社會危害最大的一種腐敗,因為它危害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公平正義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敗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將公共權力私有化;表現在地方,是將公共權力地方化。國家賦予司法人員的職權,成為個人、地方謀取個人私利、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動被用作權錢交易的工具。近幾年來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賄受賄,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有些法院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導致司法不公的問題較突出;這些司法腐敗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和司法的權威,而且嚴重地敗壞了黨和國家的崇高威望。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二、關於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一)改革司法體制,確保司法獨立實現司法獨立是我們實現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國家的司法審判權只能有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來行使,其它任何機關均不得行使這項權力。為了使法院擺脫行政的束縛,就必須改革現有法院的組織方式、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變各級地方司法機關的財政體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機關按行政區劃設置的體系,創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可使司法機關免受利益誘惑和其他地方權力影響的司法體系。同時還必須改革現行司法機關的財政、人事體制,讓司法機關擺脫在經費上對地方上的依賴,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於:(1)改「平行管理」模式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級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人、財、物的決定權和供應權,改由中央統一管理。地方不再負擔司法機關的經費。充分發揮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支配作用,從而實現國家法制的統一。(2)將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務分中央和地方兩級進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的管理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管理權。(二)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審判人員的整體素質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從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據審判規律而形成的模式轉換,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隊伍素質,建立嚴格的選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資格取得的難度,嚴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選拔關,要嚴格按照修正後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選拔、任用、管理法官、檢察官,要大力拓展經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進入司法機關的渠道,建立一套從律師隊伍中選拔檢察官、法官的制度,堅決杜絕非專業人員進入司法隊伍從事司法工作。調離、辭退業務能力低下的檢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級選任,縮減法官人數,實現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訓機制,實行法官輪訓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業務、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懂外語的專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會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中來。在法院組織體系、人事體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與地方政府發生脫離,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以減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三)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審判方式的改革首先應以審判公開為核心,公開審判的實質就是要當庭舉證、質證、認證和裁判,案件事實調查和認定的整個過程都應當在法庭公開。其次要改革審判方式:一是庭審方式要從詢問制向對抗制轉變,強調當事人舉證,加強對證據的質證和開庭辯論,充分發揮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把開庭審理的過程真正變成調查案件事實、核實證據和雙方當事人說理辯論的過程;二是審判方式要採取法官的獨立負責的責任制,改革現行合議制與審判委員會制,建立主審法官制。改變現行中的審判集體負責制,要改變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與判脫節的狀況,取消層層審批制度,使參加案件審理的主審法官享有獨立裁判的權力,同時讓其真正獨立地負起責任。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應對主審法官起監督和指導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審法官承擔責任,一旦出現錯案,應由主審法官個人承擔責任。同時還要確定法官獨立審判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且對違反該行為規范的後果作出具體規定,從而在制度上確保審判是在嚴格遵循訴訟程序的前提之下實現的。三是簡化訴訟程序,真正體現「兩便」原則,避免重復勞動,以最少的訴訟消耗,取得最佳的審判效果。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實現案件繁簡分離,從機制上確保案件審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經濟糾紛,能得以及時處理,及時解決。四是凡是能夠調解,當事人也願意調解的,開庭前可以調解,庭上庭下也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審判庭予以受理和審判,不應久調不決。(四)切實解決「執行難」切實解決「執行難」,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審判的正義、高效、有序落到實處,必須加快建立執行工作的新體制和新機制,設立獨立執行局,對執行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協調,統一調度指揮執行裝備和力量,組織進行集中執行;確定執行重點地區、重點案件,組織、實施對重大案件的專項執行。各級法院還要積極探索解決執行難的有效途徑,強化執行措施,加大執行力度,依法懲處拒不執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維護案件勝訴方的合法權益。規范執行程序和秩序,對秩序中應當公開的事項一律公開,增大執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覺將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充分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同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執行救濟,提高執行的公信度。(五)強化司法監督機制,懲治司法腐敗懲治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措施是靠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司法監督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我國的新聞輿論素來以正面報道為主,司法、行政、權力機關之間未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司法權的專橫和濫用,司法腐敗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我認為加強和完善我國的司法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司法監督的作用,應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1.加強人大司法監督力度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我國的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也是法律監督機關。我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受其監督。雖然人大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履行了監督職責,但力度遠遠不夠,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監督機構不健全,對監督的保障沒有制度化,監督隊伍的素質不夠理想。因此,要盡快進行監督立法,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確立監督責任。由於目前地方保護主義及裁判不公問題較為嚴重,因此要求加強人大對司法審判活動的監督的呼聲較為強烈。我認為,強化人大的監督確有必要,但是,人大的監督應是整體、抽象、一般的監督,即透過一個時期、一批案件所暴露出來的現象,發現問題,進行調查,以利決策;而不應是對個案的直接監督。在具體操作上,人大不應該過多地針對某個具體案件要求聽匯報、調案卷,甚至提出處理意見。即使是對個案的監督,也主要應是事後的監督。如果人大的監督特別是個案監督影響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法院作為社會糾紛最終裁決人的地位,干涉了法院對具體案件的正當審理,違反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從而使法院的獨立審判權實際上被干擾或剝奪;無疑是不可取的。要是人大發現法院或法官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確有違法行為,可以建議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但並不能對案件進行任何的指示。加強和完善人大監督,有利於從宏觀政治角度保證司法工作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意願,促進司法的公正性。2.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為了保障實現審判管理體制的正義價值,必須建立並實行嚴格錯案追究制度。權力的約束和制衡是防止司法腐敗的重要手段,隨著審判組織的獨立和法官職權的擴大,必須大力強化對審判主體的制約和監督,保障實體正確。對獨任審判員錯誤裁判,應由獨任審判員承擔責任。對合議庭成員評議案件時,故意歪曲事實,曲解法律,致使合議結果錯誤,造成錯判的,由導致錯誤結果產生的成員承擔責任。對審判委員會研究案件,違背事實,曲解法律,導致錯案發生的,由有過錯的審委會委員或主持人承擔責任。對院長、庭長工作不負責任,好人主義,知錯不糾,導致錯判的,要由院長、庭長與有過錯的法官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客觀分析產生錯案的原因,准確界定錯案范圍,嚴格執行錯案追究程序。區分錯案性質、過錯程度,把錯案責任追究到人,保障實體正義價值的實現。對司法人員在司法程序中的職務犯罪行為,要根據刑事訴訟程序進行處理。3.強化檢察監督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負有監督的職能。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是一種來自法院外部的監督,它體現了檢察權與審判權的互相制衡,這種制衡,不僅要體現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上,同樣也應在民事、經濟案件中得到落實。監督僅僅出自內部是肯定不夠的,如果缺乏來自外部的、直接針對個案的監督,並不足以保障當事人所應該享有的權益。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其監督應當觸及司法活動的各個領域,對少數法官在訴訟過程中的吃、拿、要、卡、貪、占等行為應及時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改革檢察監督系統,健全檢察監督制度,改變目前檢察監督軟弱無力的局面。4.加強和規范輿論的監督對司法活動的監督除了立法權的監督外,還應當受到輿論的監督,所謂輿論監督,是指輿論界(主要指新聞界)利用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予以報道、傳播、評論,以行使監督的權利。西方一些國家將輿論監督視為除立法、司法、行政以外的第四種權力。近年來,國外的一些重大腐敗案件大多是被新聞媒體披露出來的,如美國的「伊朗門」事件、日本的利庫路特案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全國法院教育整頓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法院要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各類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公民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規定不予公開審理外,一律實行公開審判制度,不許實行「暗箱操作」。允許新聞機構以對法律自負其責的態度如實報道。司法****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某些審判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著各種庭前、幕後的非法交易和操作,使原本應該公開的審判活動變成了一種「暗箱操作」,新聞輿論監督可體現為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案情,使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都能了解法院的審理經過和判決結果,這對司法就是一種約束,可以防範司法人員暗中弄虛作假,任意枉判。,從而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杜絕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我們在肯定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的正面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過濫的渲染性報道的負面影響。要使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發揮正面作用,必須使其規范化起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新聞輿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力度不夠,尚未形成足夠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過濫的渲染性報道又可能造成對司法活動的不公平影響。損害司法獨立和司法活動的中立性。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立法對新聞監督予以規范,遏制和減少其監督過程中的非規范行為,以避免其產生錯誤的導向,干擾司法獨立。保障人民法院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必須強化監督機制。尤其是隨著法官獨立審判和實行責任制的實施,法官權力進一步擴大。權力若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專斷和濫用,必然導致司法腐敗。但在強化監督的同時,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對司法審判活動的亂干預,個別領導幹部以言代法、干預法院獨立案的行為,不僅不是正當的監督,而且是違法的,應堅決糾正。
Ⅳ 祝銘山的重要活動
· 全國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祝銘山為最高法院網題詞 · 祝銘山參加最高法院舉行表彰大會暨春節團拜會
· 第十八次全國法院工作會議勝利閉幕
· 把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推向新階段
· 第十八次全國法院工作會議在京隆重召開
· 樹立大局意識 發揮審判職能
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司法保障
· 祝銘山:盛會歸來話興業
· 最高法院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
· 最高人民法院領導會見法院系統黨的十六大代表
· 祝銘山參觀最高法院書畫展
· 祝銘山參加何蘭階遺體告別儀式
· 祝銘山參加最高院黨組中心學習組會議
· 祝銘山參加人民法院報創刊十周年座談會
· 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祝銘山親手為網站開通
· 最高法院副院長祝銘山、劉家琛、曹建明,政治部主任蘇澤林出席中國法院網開通儀式
· 全國法院隊伍建設工作會議閉幕
· 大力加強法官職業化建設開創法院隊伍建設新局面
· 肖揚主持全國法院隊伍建設工作會議
· 高法學習領導幹部選拔和任用條例推進法官隊伍職業化建設進程
· 祝銘山主持召開院長辦公會議專題研究了最高法院的網站建設問題
· 祝銘山:大力加強法官職業化建設開創法院隊伍建設新局面
· 全國法院隊伍建設工作會議閉幕 祝銘山對法院下半年工作作了部署
· 最高法院黨組慰問老黨員和困難黨員
· 祝銘山就《關於審判人員嚴格執行迴避制度的若干規定》答記者問
· 肖揚會見匈牙利最高法院院長 祝銘山參加會見
· 高法認真學習江總書記重要講話
· 祝銘山參加最高法院黨組擴大會
· 南非憲法法院院長會見祝銘山
· 祝銘山帶團出訪象牙海岸
· 祝銘山率最高法院代表團訪問伊朗
· 祝銘山參加最高法院法官等級證書頒發儀式
· 祝銘山參加最高法院為離退休同志舉行的金婚慶典
· 全國法院大法官頒證儀式隆重舉行
· 祝銘山:蘇區優良傳統和審判作風永遠是我們寶貴精神財富
· 祝銘山出席江西法院表彰大會
· 祝銘山參加全國法院司法警察工作會議
· 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祝銘山接受新華網專訪
· 首批大法官頒證儀式在京隆重舉行
Ⅳ 談談你對中國司法制度的發展與改革的認識
您好,湖南天星教育為您解答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行的司法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日益顯露出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目前,司法改革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所謂的司法不公表現出的強烈不滿,為司法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與動力。司法改革已經成為時下整個社會的強烈期待。。因此,盡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職能為市場經濟服務,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 、 當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司法權地方化 由於我國現行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司法機構的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均由各級行政機關支配和管理,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經費依靠地方政府供給;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人員編制由地方政府決定,法官及院長由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工作條件的改善、裝備的更新依賴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批准。這種體制上的弊端導致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解決案件時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潛在的威脅。其後果是使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喪失了作為國家司法機關應有的中立性而淪為保護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國家的司法活動地方化,使國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僅嚴重製約了審判工作的發展,而且破壞了國家法制的統一,直接影響國家法律的權威。 (二)司法權行政化 由於受到傳統文化的制約,我國的司法體制、運行過程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國家機關的外部關繫上,法院往往被視為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一個專門負責司法活動的職能部門,它和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其他下屬部門之間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機關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從法院內部結構看,司法行政化表現為從檢察長(院長)、副檢察長(副院長)、處(科、庭)長到普通檢察官、法官形成一個等級體系,這種等級是按照行政官員的職級套用的。工資獎金也一律只與其行政級別掛鉤。行政性職級成為檢察官、法官能力與水平高低的計量器。從而使司法過程貫穿著強烈的行政管理色彩。法官在司法中難以獨立、自主的進行審理,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 (三)法官素質不高 我國的法官隊伍基本上形成於《法官法》頒布以前。當時以工代乾的人可以成為法官,法院的司機、打字員能提成法官,還有復轉軍人等皆可輕而易舉地成為法官。《法官法》將法官入門的起點規定為大學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國法院符合規定的卻不足三分之一。長期以來人們對法官職業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法官選拔標准與程序上的偏差,表現為:一是准入條件過低,導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國,以往的初任法官考試和人大任命審判員考試內容難度尚不及律師資格考試,無論是否經過正規的法律教育,是否有從事法律職業的知識背景,是否從事審判工作,有無審判職稱等,都屬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國法官絕對數量龐大,與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較低,不利於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員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夠高。而且,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任命,而助理審判員也屬於法官,這樣無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實際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質的法官給法院工作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直接產生兩個方面的惡果。一方面是錯案往往難免,由於一些法官素質不高,對法條理解能力偏低,對證據的判斷失誤,不能勝任高度專業化的審判工作;辦案水平低,超審限辦案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對審判技能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審判技能較差,無法獨立地、高質量地處理復雜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賦予的公正司法的職責;另一方面是法官違法違紀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法官甚至貪贓枉法,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殉私舞弊。這兩個惡果已嚴重危害了法院的權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 ( 四) 審判方式不科學 1.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審判方式是法官職權主義,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調查取證、審理、裁判等全過程。而這種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閉進行,從而使審判權的行使得不到監督和制約,給法官偏袒一方創造了條件,這種「暗箱操作」難以保證實體公正的結果。 2.在我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都是審判組織。合議庭負責審理絕大部分案件,審判委員會則對合議庭審理的重大、復雜、疑難案件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但在實踐中,許多合議庭只是負責審查事實,提出適用法律的意見,最終判決則是通過請示領導等方式得到了最終結論後才能作出和宣判,從而導致了「先定後審」的走過場現象;法官對案件只有審理的權力,而無裁判的權力,審判委員會集權太多,討論案件過多,而審判委員會成員又大多不參予具體案件的審理,這就形成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判分離的現象;這不僅不利於調動審判人員的積極性,還人為地延長了審判時間,導致超審限現象的出現。由於集體討論,責任分散,出了錯案無人負責,違法審判的責任追究落實不了。 3. 法院的審判結果最終要體現在裁判文書上。而過去裁判文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不講理,既不講判決的道理,也不講判決的法理,使當事人不信服,導致上訴、申訴居高不下。因此,為了實現審判結果的公正,體現裁判結果的法律文書的改革勢在必行。 (五)「執行難」問題 生效的判決應當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受到保護,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職能。但多年來,法院「執行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已成為困擾法院工作,影響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突出問題。執行機構互不隸屬,力量分散,裝備薄弱,嚴重製約執行效率,影響執行效果;整個社會的協助執行觀念仍很淡薄,對生效的法律文書缺乏應有的尊重;少數領導幹部濫用權力,以權壓法,公然非法干預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書得不到執行,就會動搖人民群眾對國家法律的信心,損害法律的尊嚴。當發生糾紛時,許多當事人要麼是「屈死不告狀」,自認倒霉;要麼是以私了方式解決;更有甚者,僱傭社會黑勢力,以「黑」對「黑」,因經濟糾紛引起殺人越貨、綁架勒索的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執行難」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痼疾。 (六)司法腐敗嚴重 司法腐敗,是對當今社會危害最大的一種腐敗,因為它危害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公平正義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敗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將公共權力私有化;表現在地方,是將公共權力地方化。國家賦予司法人員的職權,成為個人、地方謀取個人私利、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動被用作權錢交易的工具。近幾年來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賄受賄,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有些法院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導致司法不公的問題較突出;這些司法腐敗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和司法的權威,而且嚴重地敗壞了黨和國家的崇高威望。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關於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改革司法體制,確保司法獨立 實現司法獨立是我們實現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國家的司法審判權只能有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來行使,其它任何機關均不得行使這項權力。為了使法院擺脫行政的束縛,就必須改革現有法院的組織方式、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變各級地方司法機關的財政體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機關按行政區劃設置的體系,創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可使司法機關免受利益誘惑和其他地方權力影響的司法體系。同時還必須改革現行司法機關的財政、人事體制,讓司法機關擺脫在經費上對地方上的依賴,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於:(1)改「平行管理」模式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級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人、財、物的決定權和供應權,改由中央統一管理。地方不再負擔司法機關的經費。充分發揮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支配作用,從而實現國家法制的統一。(2)將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務分中央和地方兩級進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的管理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管理權。 (二) 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審判人員的整體素質 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從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據審判規律而形成的模式轉換,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隊伍素質,建立嚴格的選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資格取得的難度,嚴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選拔關,要嚴格按照修正後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選拔、任用、管理法官、檢察官,要大力拓展經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進入司法機關的渠道,建立一套從律師隊伍中選拔檢察官、法官的制度,堅決杜絕非專業人員進入司法隊伍從事司法工作。調離、辭退業務能力低下的檢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級選任,縮減法官人數,實現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訓機制,實行法官輪訓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業務、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懂外語的專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會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中來。在法院組織體系、人事體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與地方政府發生脫離,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以減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 (三) 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 審判方式的改革首先應以審判公開為核心,公開審判的實質就是要當庭舉證、質證、認證和裁判,案件事實調查和認定的整個過程都應當在法庭公開。其次要改革審判方式:一是庭審方式要從詢問制向對抗制轉變,強調當事人舉證,加強對證據的質證和開庭辯論,充分發揮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把開庭審理的過程真正變成調查案件事實、核實證據和雙方當事人說理辯論的過程;二是審判方式要採取法官的獨立負責的責任制,改革現行合議制與審判委員會制,建立主審法官制。改變現行中的審判集體負責制,要改變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與判脫節的狀況,取消層層審批制度,使參加案件審理的主審法官享有獨立裁判的權力,同時讓其真正獨立地負起責任。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應對主審法官起監督和指導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審法官承擔責任,一旦出現錯案,應由主審法官個人承擔責任。同時還要確定法官獨立審判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且對違反該行為規范的後果作出具體規定,從而在制度上確保審判是在嚴格遵循訴訟程序的前提之下實現的。三是簡化訴訟程序,真正體現「兩便」原則,避免重復勞動,以最少的訴訟消耗,取得最佳的審判效果。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實現案件繁簡分離,從機制上確保案件審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經濟糾紛,能得以及時處理,及時解決。四是凡是能夠調解,當事人也願意調解的,開庭前可以調解,庭上庭下也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審判庭予以受理和審判,不應久調不決。 (四)切實解決「執行難」 切實解決「執行難」,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審判的正義、高效、有序落到實處,必須加快建立執行工作的新體制和新機制,設立獨立執行局,對執行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協調,統一調度指揮執行裝備和力量,組織進行集中執行;確定執行重點地區、重點案件,組織、實施對重大案件的專項執行。各級法院還要積極探索解決執行難的有效途徑,強化執行措施,加大執行力度,依法懲處拒不執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維護案件勝訴方的合法權益。規范執行程序和秩序,對秩序中應當公開的事項一律公開,增大執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覺將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充分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同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執行救濟,提高執行的公信度。 (五) 強化司法監督機制,懲治司法腐敗 懲治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措施是靠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司法監督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我國的新聞輿論素來以正面報道為主,司法、行政、權力機關之間未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司法權的專橫和濫用,司法腐敗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我認為加強和完善我國的司法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司法監督的作用,應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1.加強人大司法監督力度 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我國的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也是法律監督機關。我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受其監督。雖然人大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履行了監督職責,但力度遠遠不夠,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監督機構不健全,對監督的保障沒有制度化,監督隊伍的素質不夠理想。因此,要盡快進行監督立法,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確立監督責任。由於目前地方保護主義及裁判不公問題較為嚴重,因此要求加強人大對司法審判活動的監督的呼聲較為強烈。我認為,強化人大的監督確有必要,但是,人大的監督應是整體、抽象、一般的監督,即透過一個時期、一批案件所暴露出來的現象,發現問題,進行調查,以利決策;而不應是對個案的直接監督。在具體操作上,人大不應該過多地針對某個具體案件要求聽匯報、調案卷,甚至提出處理意見。即使是對個案的監督,也主要應是事後的監督。如果人大的監督特別是個案監督影響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法院作為社會糾紛最終裁決人的地位,干涉了法院對具體案件的正當審理,違反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從而使法院的獨立審判權實際上被干擾或剝奪;無疑是不可取的。要是人大發現法院或法官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確有違法行為,可以建議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但並不能對案件進行任何的指示。加強和完善人大監督,有利於從宏觀政治角度保證司法工作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意願,促進司法的公正性。 2.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 為了保障實現審判管理體制的正義價值,必須建立並實行嚴格錯案追究制度。權力的約束和制衡是防止司法腐敗的重要手段,隨著審判組織的獨立和法官職權的擴大,必須大力強化對審判主體的制約和監督,保障實體正確。對獨任審判員錯誤裁判,應由獨任審判員承擔責任。對合議庭成員評議案件時,故意歪曲事實,曲解法律,致使合議結果錯誤,造成錯判的,由導致錯誤結果產生的成員承擔責任。對審判委員會研究案件,違背事實,曲解法律,導致錯案發生的,由有過錯的審委會委員或主持人承擔責任。對院長、庭長工作不負責任,好人主義,知錯不糾,導致錯判的,要由院長、庭長與有過錯的法官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客觀分析產生錯案的原因,准確界定錯案范圍,嚴格執行錯案追究程序。區分錯案性質、過錯程度,把錯案責任追究到人,保障實體正義價值的實現。對司法人員在司法程序中的職務犯罪行為,要根據刑事訴訟程序進行處理。 3.強化檢察監督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負有監督的職能。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是一種來自法院外部的監督,它體現了檢察權與審判權的互相制衡,這種制衡,不僅要體現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上,同樣也應在民事、經濟案件中得到落實。監督僅僅出自內部是肯定不夠的,如果缺乏來自外部的、直接針對個案的監督,並不足以保障當事人所應該享有的權益。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其監督應當觸及司法活動的各個領域,對少數法官在訴訟過程中的吃、拿、要、卡、貪、占等行為應及時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改革檢察監督系統,健全檢察監督制度,改變目前檢察監督軟弱無力的局面。 4.加強和規范輿論的監督 對司法活動的監督除了立法權的監督外,還應當受到輿論的監督,所謂輿論監督,是指輿論界(主要指新聞界)利用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予以報道、傳播、評論,以行使監督的權利。西方一些國家將輿論監督視為除立法、司法、行政以外的第四種權力。近年來,國外的一些重大腐敗案件大多是被新聞媒體披露出來的,如美國的「伊朗門」事件、日本的利庫路特案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全國法院教育整頓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法院要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各類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公民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規定不予公開審理外,一律實行公開審判制度,不許實行「暗箱操作」。允許新聞機構以對法律自負其責的態度如實報道。司法****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某些審判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著各種庭前、幕後的非法交易和操作,使原本應該公開的審判活動變成了一種「暗箱操作」,新聞輿論監督可體現為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案情,使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都能了解法院的審理經過和判決結果,這對司法就是一種約束,可以防範司法人員暗中弄虛作假,任意枉判。,從而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杜絕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我們在肯定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的正面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過濫的渲染性報道的負面影響。要使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發揮正面作用,必須使其規范化起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新聞輿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力度不夠,尚未形成足夠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過濫的渲染性報道又可能造成對司法活動的不公平影響。損害司法獨立和司法活動的中立性。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立法對新聞監督予以規范,遏制和減少其監督過程中的非規范行為,以避免其產生錯誤的導向,干擾司法獨立。 保障人民法院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必須強化監督機制。尤其是隨著法官獨立審判和實行責任制的實施,法官權力進一步擴大。權力若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專斷和濫用,必然導致司法腐敗。但在強化監督的同時,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對司法審判活動的亂干預,個別領導幹部以言代法、干預法院獨立辦案的行為,不僅不是正當的監督,而且是違法的,應堅決糾正。
Ⅵ 如何做好司改前基層檢察幹警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適時掌握幹警的思想狀態
改革的成敗,人是關鍵因素,何況司法改革直接涉及的是全體基層檢察人員的政治、經濟、職業待遇,更不能忽視「人」這個因素。重視人,就要了解人,要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基層幹警的所思所想。一是各級黨組織,特別是機關的基層黨組織要發揮堡壘作用,注意通過定期的幹警思想狀況觀察研判分析,及時掌握幹警的思想動態;二是領導幹部要切實履行「一崗雙責」,定期不定期地與幹警開展交心談心,了解關心他們的心理和疾苦;三是職能部門要經常深入基層,了解幹警的期盼與困惑,為黨組提供第一手情況;四是設計一份有針對性、大家關注度高、有情趣的問卷調查表,系統分析、了解幹警的思想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切實了解幹警,認識幹警,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分清形勢,對症下葯。
二、及時傳遞來自權威的聲音
基層幹警的困惑和迷茫不是對本職工作的不了解、不熟悉,也不是不願意改革、害怕改革,而是對改革的動向、要求不了解、不知情。雖然上層不時通過一定渠道傳遞一些司改的訊息,但都是原則性、碎片式的,不能很好消除幹警心中的疑慮。這時我們可以這樣做:一是請進來。我們各級檢察機關的黨組織,有必要及時邀請上級機關領導、權威專家就有關司改的背景、意義、目標、任務等情況做盡可能的解讀宣講,一定要讓基層幹警明白:司改不是要人掉飯碗、降福利,而是為了建立更加權威、高效、公正、規范的司法機制,是為了提高檢察公信力;二是走出去。到已經開始試點的兄弟院考察學習,了解他們開展試點的一些好的做法,以及在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並將考察學習情況與院情相結合,進行對照剖析,適度向幹警傳遞,化解幹警對司改的神秘感和無味的猜疑。
三、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
現在思想政治工作最普遍的形式是政治理論學習教育,而最常見方法,也是幹警們比較反感的就是學文件、讀書、讀報或者聽報告、聽講座、座談會,這種形式單一、內容空洞、缺乏針對、聯系實際不緊的教育模式,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久而久之使人產生厭煩、疲憊、抵觸的心理,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他們生活在信息傳播快捷、思想多元的時代背景下,政治思想工作的模式光靠簡單地說教難以收到功效,因此,必須在靈活、細致、實在上下功夫。首先在政治理論教育上要注重靈活與創新。要與時俱進、豐富內容、寓教於樂。
可以利用「三會一課」、道德講堂、群團組織活動等平台和載體,利用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信息化傳播介質,開展有教育主題的文化活動、觀看影視資料片、分層次參觀考察、開設每周話題講壇、組織敏感話題辯論,切實使政治理論學習教育富有政治性、思想性、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讓檢察幹警積極、主動參與進來,達到思想行動與黨中央一致、理想信念堅定高遠、愛崗敬業情趣高尚、熱衷學習服務社會。
其次,在人文關懷上要體現細致與親和。做政治思想工作不能蜻蜓點水僅僅停留在表面,要捨得下功夫,領導幹部更不能高高在上,要接地氣。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基層組織架構,橫到邊、豎到底,開展「一對一」幫扶、「三必談、五必訪」活動,讓幹警時時處處都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有困難、有心思組織上能及時發現、及時排解。
第三,在解決實際問題上要做到實在與管用。政治思想工作不能只務虛不務實,停留在說教上,幹警希望看到的是黨組織、領導幹部為他們做了什麼,是否在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這時我們的黨組織,一是要要求各級領導幹部,經常深入科室、深入幹警開展調查研究,幫助各級各部門及時解決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實際難題和困難;二是黨組織要定期研究幹部隊伍工作,制定一些有利用幹部隊伍穩定、進步的機制、制度,讓幹警感受到關懷、看到希望。
四、做好切合實際的前期探索
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僅是政治理論學習教育、人文關懷,它應該是一個多角度、多維度、立體化的系統工程,加強基層院建設、探索符合檢察規律的辦案模式、改進機關的日常管理、排解幹警的心理壓力等等,只要是與幹警有關的、讓幹警能夠感覺到的工作,都應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方面。目前基層幹警最關心的是司法改革中即將涉及和面臨的問題,要消除人人自危、心態浮躁的現象,一些不是第一批試點、還沒有開始試點或者即將開始試點的單位,都可以圍繞即將開始的人員分類管理、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檢務公開模式等進行有益的摸底、探索。比如在有條件的業務部門開展主辦檢察官責任制的探索,配套承諾制、檢察許可權劃分、績效考核辦法、風險等級評估等措施;針對現有人員緊張的狀況,對一些部門進行適當的人員優化整合,職能合並;在進行基層院五年規劃中,將幹警吸納進來,將司改涉及的問題融入其中,等等……作一些司改前的有益探索,使幹警真正覺得司改不可怕、自己是司改的對象也是司改的主人,這樣,才能減少司改阻力,進行華麗轉身,取得預期效果。
五、豐富幹警的檢察文化生活
當前的檢察工作任務重、壓力大、要求嚴,而基層的人員力量參差不齊,有很大一批幹警感到身心疲憊、力不從心,這時候政治思想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如何緩解幹警的身心壓力上做文章,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應該是不錯的緩解器和調節棒,可以凝聚人心、提高正能量。但這種文體活動一定不要是命令式或者強制性的。一是成立若干個興趣活動小組。如球類、書畫、攝影、田徑等,讓幹警結合自身實際、愛好,自助選擇,自由組合。二是加強群團組織的服務功能。自娛自樂當然好,但要讓幹警有成就感、提升興趣,就必須有專業的指導、培訓和一定量的比賽,光憑幹警的自學自練是不行的。發揮這些群團組織的服務、協調、保障功能,積極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橫向聯系,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與幫助。三是加大檢察文化設施的資金投入。有的單位在業務建設方面從來都是不計成本、捨得投入,追求高規格、上檔次,但在檢察文化上只做一些宣傳式的表面文章,真正在文體設施上捨不得投入,或者根本就不願意投入,幹警在業余時間想輕松一下都沒有好去處,或多或少有點失落感和不滿。因此,加強基層院隊伍建設,檢察文化建設、投入是不可忽缺的。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Ⅶ 司法行政體制改革 會提高司法局待遇嗎
繼續推進監獄體制改革試點、社區矯正試點和公職、公司律師試點,深化公證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司法考試制度,推進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司法部部長張福森表示,今後將繼續深化這六項改革,進一步促進司法行政工作體制和機制的完善。張福森是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司法廳(局)長座談會上做此表示的。他指出,這些改革目前都處在關鍵時期,有的需要鞏固成果,擴大試點;有的還需要理清思路,克服障礙。據了解,在2004年底以前,監獄體制改革第一批6個試點省(市)要進行總結驗收。張福森要求,重點抓好監獄和監獄企業的規范運行,特別是監獄企業的規范運行,確保監獄和監獄企業圍繞改造罪犯,提高教育改造質量這一共同目標協調運作,形成既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系、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對於深化和完善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張福森指出,還要繼續擴大試點規模和范圍,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積極參與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完善,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矯正制度,推進我國刑罰執行制度的改革和發展。「公職、公司律師試點,重點是要規范對公職、公司律師的管理。」張福森指出,要不斷擴大試點范圍,盡快建立起適合公職、公司律師制度自身發展規律的運行機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探索通過司法考試獲得法律職業資格人員與法官、檢察官作用和律師執業制度相統一,建立統一的職前培訓制度等。」張福森要求認真研究國家司法考試制度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不斷改進、優化司法考試的具體設計。在公證體制改革和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制度等方面,張福森要求繼續建立和完善有關制度,推進相關立法進程,從根本上促進和保障改革的順利進程
Ⅷ 周碧華法官去世算工傷嗎
是算工傷的。
因為鄒碧華法官是在單位參加完上海司法改革座談內會後前往徐匯區法院的容路上發病身亡的。
具體參考如下:
1、《上海工傷保險實施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及其從業人員。
第十五條(視同工傷范圍)
從業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全文》(法釋[2014]9號)
第四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工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三)在工作時間內,職工來往於多個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工作場所之間的合理區域因工受到傷害的;
Ⅸ 政法委是司法公正的障礙嗎
1949年,根據《共同綱領》廢除了民國政府的一切法統。政務院在財經委員會、文教委員會等之外,設立了「政治法律委員會」,以代替尚未建立起來的司法機關。1954年憲法建立起司法制度,並規定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至此帶有「訓政」色彩的中共政法委員會便失去了它的合法性。195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在批轉最高法院和司法部黨組《關於司法工作座談會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反右斗爭情況的報告》中,批示「全部審判活動都必須堅決服從黨委的領導和監督;黨委有權過問一切案件」。這一黨內批示全面違背了1954年憲法的司法獨立原則,從此黨委審查案件的做法一直延續到1979年。之間1975年、1978年兩部憲法取消了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這一規定。直到1979年《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實施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指示》,取消了各級黨委審查批准案件的做法,改為由各級黨委的政法委負責對司法工作的領導、監督和人事權力。這一體制一直延續到今天。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市場化改革和民主啟蒙運動,司法獨立的概念深入人心,中共黨內開始出現對政法委凌駕司法機關之上的權力提出質疑的聲音。中共十三大期間,政治局曾經討論決定撤銷各級政法委。但這項決定後來因政局的動盪而擱淺。在去年底的中共十六大會議上,85歲高齡的中共元老李銳提出《關於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建議》,其中再次主張撤銷政法委、確保司法獨立的憲法原則。他認為,「政法委是黨內機關,現在由黨的政法委書記統管國家的公、檢、法執法機關,同『依法治國』的方針相抵觸」。這樣還是「黨大於法,『人治』大於『法治』」。
政法委的制度上的缺陷:
政法委統一領導偵、控、審在內的司法工作,是對法治社會一切基本程序的否定,從源頭上造就了司法腐敗司法不公的環境。司法獨立的憲法原則對於旨在制衡國家權力的憲政秩序具有極為關鍵的功能。它最重要的價值,還不是保障法院在兩個普通公民之間充當一個公正的裁判者,而是保障法院能夠在公民和國家(政黨)之間,也能夠充當一個公正的裁判者。充當個人自由的保護神。然而在一套表面的公檢法分工協助、獨立執法的體制背後,政法委凌駕於憲法之上的不受制約的權力如同釜底抽薪,使通過法治對國家權力進行限制這一方向從根本上落空。
一個法治社會最基本的准則,是任何機關所執掌的國家權力,都必須經過憲法和法律的授權。沒有得到法律授權或認可的機關是偽機關。其一,憲法沒有授予任何機關對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進行領導和干預的權力。其二,中共的《黨章》關於政黨組織及其職權的規定,我們找不到「政法委」這個組織的名稱。遑論其權力范圍,黨章只規定了三種內部組織,一是中央委員會及各級黨委,二是中央軍事委員會。三是中央及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內部並沒有設置各種直接領導某一領域的專門機關。這也是中共《黨章》所言「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的體現。前些年中共中央曾一度設立金融工委和企業工委,這兩個直接領導干預國企改革的政黨機構,在今年機構改革中被撤銷並入新的國務院機構。這些都是執政黨敢於進步的表現。因此,目前政法委就成為了中共黨內唯一一個直接凌駕於國家權力機關之上的專門組織。
取消政法委,走向司法獨立:
中國1982年憲法恢復了司法獨立的條款,規定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司法獨立不僅是我國的憲法原則,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共同價值標准。實現司法獨立不但是一個中國人基於憲法對於國家和政黨的正當要求,也是中國簽署的一系列國際條約所承擔的義務。
下面引自闡述司法獨立原則的一些主要國際條約和文件的規定:
1、 1966年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一項規定:「在判定對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或確定他在一件訴訟案中的權利和義務時,人人有資格由一個依法設立合格的、獨立的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的和公開的審訊。」
2、 1983年在加拿大舉行的司法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會通過的《司法獨立世界宣言》,規定「司法機關應當獨立於行政機關及立法機關」。
3、 1985年第七屆聯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於1985年制定、並經聯合國大會決議核準的《關於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其中規定:「司法獨立應該由各國以憲法或法律加以保障,尊重並遵守司法獨立是所有政府及其他組織的義務」。
4、 1987年8月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通過的《世界司法獨立宣言》,規定「每個法官均應自由地根據其對事實的評價和對法律的理解,在不受來自任何方面或由於任何原因的直接或間接的限制、影響、誘導、壓力、威脅或干涉的情況下,對案件秉公裁判」。
5、 國際法學家協會《關於司法獨立最低限度標準的規則》,指出「法官在履行審判職能,製作司法判決等活動中,只能服從法律的要求與其良心的命令」。
6、 1988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關於審判人員、陪審員和陪審技術顧問的獨立性及律師的獨立性的宣言草案》,其中對將法官獨立的解釋是「法官個人應當自由地履行其職責,根據他們對事實的分析和法律的理解,公正地裁決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應有任何的約束,也不應為任何直接或間接不當影響、慫恿、壓力、威脅或干涉所左右,不論其來自何方和出自何種理由。」
7、 1995年,34個亞太國家最高法院院長(或首席法官)在北京簽署了《關於司法獨立的宣言》(又稱北京宣言)。該宣言指出,司法機關應該在公正地分析事實和理解法律的基礎上依法審理案件,而不應該受到其他任何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司法機關對一切具有司法性質的問題,享有司法管轄權。
很顯然,政法委這一機構的存在,與上述司法獨立的要求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在許多冤假錯案中,都能看到政法委這一龐然大物的影子。正如伏爾泰所說,行政的腐敗是對水流的污染,是一種可能被糾正的污染。而司法的腐敗則是對水源的污染,是一切腐敗中最可怕的腐敗。因為除了一哭二鬧三上吊,已經不太可能被矯正。司法獨立和控審職能的分散,其制度意義除了防止出錯之外,更在於出錯之後有更大的可能得到糾正。而政法委對於司法獨立的干擾,最重要的還不在於造就冤案,因為冤案是任何司法制度都無法徹底規避的。這一體制最惡劣的就是因為一種不受制約和分割的整體性權力的存在,使冤案一旦造成,就幾乎徹底失去了昭雪的可能。
中國司法體制的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但由一個在政治上邊緣化的機構(最高法院)所推動和謀劃的司法改革,卻註定一直在要害的問題外圍打圈。要推動真正的司法改革,確立起碼的司法獨立,就必須壯大擔子把唬人的畫皮撕開。必須公開的、理直氣壯的提出取消各級政法委「垂簾聽審」的非法特權。這種不可一世的特權,是中國司法制度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