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狹義的動機錯誤刑法

狹義的動機錯誤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6-20 21:55:44

A. 刑法上認識錯誤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一)法律認識錯誤的理論研究概況

(1)否定說。認為刑事責任的承擔不要求行為人具有違法性意識,即違法性的認識錯誤並不能夠成為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的正當理由。「違法性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絲毫無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須有對事實的認識即可」。德國學者洛克辛說「如果把違法性意識作為處罰國民的一般條件,就等於國家為輕率者、夢想家、狂唁者和愚蠢者提供了違反法律的通行證,就等於國家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英美刑法一貫堅持「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責」(Ignorantia juris non excusat)的原則,換言之,「在作為主觀的犯罪成立要件的犯意中,不要求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

(2)肯定說。該說認為法律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標准,使個人決定其作為和不作為的依據,知法犯法是行為人「對法有敵意」,國家有權對其處罰;違法性認識錯誤可以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如果以此種觀點為視野,例如,針對父親殺死逆子為民除害這同一事實,熟知刑法的行為人要承擔故意殺人罪責,而不知刑法者則不承擔刑事責任,這樣豈不尷尬。因此,此種學說並不科學。

(3)折衷說。折衷說認為違法性認識錯誤可否阻卻或減輕刑事責任不可一概而論,對違法性缺乏認識不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但如果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缺乏認識則可排除主觀故意。

上述各學說雖然都有其合理性,但都並不充分。解決法律認識錯誤問題,應以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作為司法最終的裁判標准,應進行綜合判斷,以避免刑法的「專橫」。

(二)事實認識錯誤的理論研究概況

事實認識錯誤的學說,目前國外主要有三:具體符合說、抽象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

(1)具體符合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必須是行為人主觀預見的構成事實與客觀發生的構成事實完全具體地一致。按照具體符合說,行為人主觀預見事實與客觀發生事實只要不能達到完全具體的一致便阻卻故意,卻不當地縮小了故意的成立範圍。如在對象錯誤場合,行為人誤把甲當作乙而予以殺害,是甲或是乙在法律上的區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甲或乙的生命權在刑法的法益保護上是平等的。

(2)抽象符合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無須行為人主觀預見的構成事實與客觀發生的構成事實完全具體地一致,而只是抽象地相符合即可。按照抽象符合說,行為人主觀預見的事實與客觀發生的事實只要抽象地一致便成立故意,無論對象錯誤還是打擊錯誤,對於客觀發生的事實均不阻卻故意,卻不當地擴大了故意犯罪的成立範圍。

(3)法定符合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須是行為人主觀預見的構成事實與客觀發生的構成事實法定性質一致,即在構成要件范圍內一致即可。法定符合說以構成要件論為基礎,強調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只要在構成要件的實質評價上相一致,對於實際發生的犯罪事實便成立故意,合理地界定了故意的成立範圍。

B. 狹義的刑法是指刑法典

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是正確的。狹義刑法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回。與廣義刑法、狹義答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

相關資料: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具體些說,也就是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該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嫌疑人 刑罰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不僅僅指刑法典,還包括對刑法典中局部內容進行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對刑法典進行局部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理論上稱為單行刑法;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理論上稱為附屬刑法。所以,廣義刑法是由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組成的。狹義刑法則僅指系統地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在我國,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C. 狹義刑法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狹義的刑法是指刑法典。狹義刑法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具體些說,也就是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該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嫌疑人 刑罰處罰的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D. 刑法中認識錯誤的類型及處理原則. (要求作出簡單論述)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有不正確理解或者對有關客觀事實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認識。罪過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認識因素不同,就會影響意志因素,因而影響罪過。行為人的認識錯誤,既可能影響罪過的有無與罪過的形式,也可能影響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是既遂還是未遂,還可能影響共同犯罪的成立與否。認識錯誤包括法律認識錯誤與事實認識錯誤。
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有意識地實施某種行為時,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或意義有誤解。一般認為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並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以為與現役軍人的配偶通姦是犯罪,在實施通姦行為後自動投案。但刑法並沒有將這種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情況稱為幻覺犯。既然某種行為並非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就不能因為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而認定為有罪。
2.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行為不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誤認為自己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不是犯罪行為,其實刑法第219條將該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認識錯誤是否影響定罪,在刑法理論上存在爭議。第一種觀點堅持不知法律不免責的原則。第二種觀點相反,認為犯罪故意中的認識只能是違法性的認識,而不是社會危害性的認識。第三種觀點認為,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違法性之間,只要認識其中之一即可。第四種觀點認為,認識行為的違法性一般來說不是犯罪故意的內容,但不能絕對化。根據行為人的具體情況,如果確實不知法律,而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的,則不能認定為故意犯罪。第五種觀點認為,如果行為人認識自己的行為是社會危害性行為而有意識地實施,則不能因為他自稱不知法律,而排除故意的罪過。如果行為人確因不認識行為的違法性,從而也不認識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則應排除犯罪的故意。通說採取第五種觀點。
3.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在罪名、罪數、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確的理解。例如,行為人為了騙取保險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險人傷殘,行為人誤認為只成立保險詐騙罪,事實上成立保險詐騙罪與故意傷害罪。顯然,行為人的這種認識錯誤不影響定罪與量刑。
事實認識錯誤 故意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因此,對客觀事實的認識錯誤就可能影響故意。錯誤是指行為人的認識與實際情況不一致。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與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即行為人只是在某個犯罪構成的范嗣內發生了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因而也被稱為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具體的事實錯誤主要包括對象錯誤、打擊錯誤與因果關系的錯誤。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或者說,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抽象的事實錯誤只有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兩種情況

E. 法律行為意思表示不真實,不自由產生的後果

意思表示不真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不自由:如受欺詐、脅迫等外部原因導致意思表示不自由,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上,表現為欺詐、脅迫、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等。二是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實,有三種情況真意保留,指行為人故意隱瞞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大多為開玩笑的行為;虛偽表示,即行為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行為,指行為人將其真意隱藏在虛假的意思表示中,如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沒有對單獨虛假表示作規定,但在第58條明確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這一規定主要是針對「以虛假的合法行為掩蓋真實的非法行為」而設置的。具體包括:
(1)以虛假的民事法律行為掩蓋某種違法行為(如以無息借款掩蓋高利貸);
(2)以虛假的民事法律行為掩蓋其他真實的違法行為(如以買賣行為掩蓋行賄受賄)。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通謀的虛假的意思表示均認定為無效。對以虛假行為掩蓋合法的真實行為的(如行為人基於某種原因,以贈與行為掩蓋買賣行為),則認定其虛假行為無效,按被掩蓋的真實行為予以認定。
誤解:
(一)誤解的概念和特徵
誤解是指認識與對象的不一致,即行為人對民事行為的內容或其他有關情況產生認識上的錯誤,以至於意思表示與內心意志不一致。例如,買受人對出賣物的價格發生誤解(價格為10000元,誤解為1000元)等。
誤解具有以下特徵:
1.誤解是行為人對民事行為的基本要件形成了錯誤的概念或缺乏必要的認識,從而使其意思表示與真實意志不一致。其表現為,如果當事人了解真實情況,就不會進行該種意思表示。
2.誤解只能於誤解一方當事人未受對方的不法影響時才能存在。如果一方因相對方故意進行的錯誤陳述或其他欺騙行為而陷入錯誤認識並作出意思表示,則構成因受欺詐而為的意思表示。例如,買受人對價格產生的錯誤認識,是由於買受人自己的疏忽大意造成的,而不是因為出賣人的欺詐行為導致的。
3.誤解必須是對民事行為有關事項的認識錯誤。下列情形一般不能構成誤解:
(1)意思表示動機上的錯誤。意思表示的動機是當事人作意思表示的起因或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為保護交易安全,意思表示動機的錯誤不能影響行為的效力。只有當行為人將動機以條件的形式附加於意思表示,使動機成為意思表示的內容時,行為人對動機的錯誤,才能構成誤解。例如,甲在病中的朋友已經去世,但甲誤認為其朋友還活著,因此與乙訂立買賣合同,購買紀念品准備贈與其朋友。此種情形不構成誤解。
(2)行為人對標的物的用途等判斷失誤而產生的錯誤。這種情形類似於意思表示動機的錯誤,也不能構成誤解。如甲公司誤認為乙公司出賣的機器設備可以經過改造後用於自己的生產流水線,從而與之訂立買賣合同,在乙交付後,甲發現根本不可能使用於自己的流水線。
(3)當事人對履行合同的能力的認識錯誤。當事人過高估計自己的履行能力而與他人訂立合同,後來發現自己根本無力履行合同義務。此種情形不屬於對合同本身內容的認識錯誤,故不構成誤解。例如,甲運輸公司與托運人乙公司訂立運輸合同之後,發現自己根本無適當的機器設備完成合同規定的運輸義務。此種情形,甲無權主張撤銷運輸合同,而只能承擔不能履行合同的違約責任。
(二)誤解的效果
誤解通常是因為發生誤解的一方當事人的過失而產生的。同時,誤解有時僅僅是對民事行為部分事項或次要內容發生認識錯誤。如果任何誤解都可以影響意思表示的效力,則善意相對人乃至第三人的利益就有可能遭受不應有的損害。因此,各國民法都規定,只有對於行為內容的重大誤解,才能導致民事行為的無效。我國《民法通則》第59條也明確規定,只有當「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時,才允許當事人提出變更或撤銷該行為的請求。
一般認為,下列情形為重大誤解:
1.對民事行為性質的誤解(如將買賣行為誤認為是租賃行為而在合同文本上簽字等);
2.對相對方當事人的誤解(如將甲誤認為是乙而與之為民事行為)。一般情況下,對相對方當事人的選擇不會對民事行為的結果發生重大影響(如買賣行為中,買受人的身份對出賣人的利益一般影響不大),但是,如果相對方的特定身份已成為民事行為的實質性要素或相對方當事人的確定對民事行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那麼,對相對方當事人的誤解,也可構成重大誤解。例如,贈與行為中對受贈人是誰的誤解、委託合同中對受託人身份的誤解等;
3.對標的物同一性的誤解。如果當事人雙方所認定的標的物實際上不是同一事物,即為對標的物同一性的誤解。例如,甲有A及B兩處房屋,甲想將A房出賣給乙,而乙誤認為甲想出賣的是B房,雙方就此訂立了房屋買賣合同。根據雙方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基於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原則,前述情形,由於當事人雙方實際上並未就同一標的物達成任何協議,因而其行為不具有效力。
4.對標的物質量的誤解並且在交易習慣上被認為十分重要的。 對於重大誤解的認定,我國司法解釋比較注重考察誤解的結果是否導致雙方利益的重大不平衡。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71條規定:「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F. 那位大哥有民法、刑法、民訴、刑訴的練習題難度中等。謝謝。

要什麼層次什麼難度的?

先提供一些:
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滿分10分;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答題紙上所選答案的字母塗黑)

1、《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的決定》屬於

A、狹義刑法 B、單行刑法 C、附屬刑法 D、刑法典

2、我國刑法分則對犯罪進行分類的主要依據是

A、犯罪的同類客體 B、危害行為的形式 C、犯罪對象的特點 D、行為人的主觀心態

3、 犯罪的本質特徵是

A、 犯罪是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B、 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

C、 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D、 犯罪是觸犯法律的行為,具有違法性

4、 從一般意義而言,犯罪客觀方面的選擇要件包括了

A、 犯罪的行為、犯罪的結果 B、 犯罪的動機、犯罪的目的

C、 犯罪的故意、犯罪的過失 D、 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方法

5、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在下列情形中,應當採用限制加重原則實行並罰的是

A、 判決宣告的數個主刑中有數個死刑或者最重刑為死刑的

B、 判決宣告的數個主刑中有數個無期徒刑或者最重刑為無期徒刑的

C、 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 D、 判決宣告的數個主刑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

6、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人的危害社會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

A、表面聯系 B、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C、一般聯系 D、普遍聯系

7、 我國刑法學普遍公認的區分一罪與數罪的標準是

A、行為 B、犯罪構成 C、法益 D、因果關系
8、 在下列犯罪中,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的是

A、重大責任事故罪 B、交通肇事罪 C、放火罪 D、破壞交通工具罪

9、 根據刑法的規定,破壞交通工具罪的法定對象有

A、 火車、汽車、電車、拖拉機 B、 汽車、電車、船隻、摩托車

C、 電車、船隻、航空器、火車軌道 D、 船隻、航空器、火車、汽車、電車

10、 某國有林場為解決本單位職工福利,擅自採伐所管理的林木1000餘棵。其行為屬於

A、 單位構成盜伐林木罪 B、 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個人構成盜伐林木罪

C、 濫伐林木罪 D、 不構成犯罪

四、多項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滿分10分;備選答案中至少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答案紙上所選答案的字母塗黑;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給分)

1、 在下列情形中,應視為不法侵害已經終止的是

A、不法侵害已經完結 B、不法侵害人自動中止侵害

C、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 D、不法侵害人已經喪失繼續侵害的能力

2、 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的相同之處包括

A、目的相同 B、行為的對象相同 C、前提相同 D、危害來源相同

3、 有權對刑法作出司法解釋的機關包括

A、 公安部 B、最高人民檢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4、 根據我國刑法第17條第2款的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 )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A、故意殺人罪 B、搶劫罪 C、販賣毒品罪 D、放火罪

5、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行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可以通過以下形式表現出來

A、有認識 B、無認識 C、推定認識 D、認識錯誤

6、 處斷的一罪包括

A、結果加重犯 B、吸收犯 C、牽連犯 D、連續犯

7、 我國刑罰的目的包括

A、懲罰犯罪 B、特殊預防 C、一般預防 D、罪刑等價

8、 我國刑法規定的量刑制度包括

A、累犯 B、立功 C、減刑 D、自首

9、 在下列犯罪中,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的是

A、徇私枉法罪 B、枉法裁判罪 C、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稅款罪 D、玩忽職守罪

10、 貪污罪的犯罪對象包括

A、 國有財產 B、 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C、 用於扶貧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社會損助或者專項基金的財產

D、 在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集體企業和人民團體管理、使用、運輸的私人財

五、名詞解釋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滿分12分;請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

1、 過於自信的過失 2、 教唆犯

3、 死刑 4、 非法持有毒品罪

六、 簡答題(本題人3小題,每小題6分,滿分18分;請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

1、 不作為犯罪之行為人的義務來源有哪些?

2、 犯罪集團的成立條件 3、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構成特徵

七、 分析題(本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滿分30分;案例分析要求得出結論並說明理由,法條評析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論;請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

1、案例分析

甲某,男,26歲,曾因盜竊罪被判處拘役6個月,1999年12月刑滿釋放。

乙某,男,18歲。

2000年4月底,甲某與乙某多次密謀共同實施搶劫,並為此准備了凶器。2000年5月上旬,甲某、乙某攜帶凶器多次於夜間在偏僻小路旁守候,欲搶劫行人財物,但均未遇見行人。2000年6月,甲某和乙某在公安機關例行檢查中,因沒有身份證和暫住證而受到盤問。經公安人員教育,兩人將上述情況如實供述。

試析對甲某、乙某應當如何定罪處罰?

一、單項選擇題:1-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試題要求的。
1、我國刑法在溯及力問題上採取( )
A、 從舊原則 B、從新原則 C、從舊兼從輕原則 D、從新兼從輕原則
2、我國刑法學說中公認的因果關系的首要特徵是( )
A、客觀性 B、必要性 C、危害性 D、主客觀統一性
3、關於單位犯罪,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單位應當對刑法規定的所有犯罪負刑事責任 B、對單位犯罪一般實行「雙罰」
C、單位犯罪的實質特徵是為了單位的利益 D、沒有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犯罪的,以個人犯罪論處
4、關於過失犯罪,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論處 B、過失犯不存在未完成罪
C、既處罰過失結果犯也處罰過失危險犯 D、過失犯罪不構成累犯
5、甲給乙5萬元請乙「教訓」丙一頓,乙給丁2萬讓丁打丙,並帶丁辨認了丙。之後,甲感到害怕,又打電話給乙說不打了,並說願意承擔「違約」責任,只需乙退回2.5萬元。乙當即說「聽你的」,但未向丁轉述。丁還是帶人將丙打成重傷,甲的行為屬於( )
A、 犯罪預備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6、根據刑法規定,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形是( )
A、 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 B、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
C、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 D、盲人犯罪
7、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最主要的差別是( )
A、 認識因素不同 B、意志因素不同 C、動機不同 D、目的不同
8、下列情形中屬於必要共犯的是( )
A、 包庇罪 B、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 C、尋釁滋事罪 D、組織恐怖組織罪
9、張某潛入李某家中盜竊財物,被李某發現,張某為脫身而殺死李某後逃走。對張某的行為應當( )
A、 以非法侵入住宅罪、盜竊罪和故意殺人罪並罰 B、以盜竊罪和故意殺人罪並罰
C、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D、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10、梁某被人民法院依法判處拘役1個月並宣告緩刑,其緩刑考驗期限最低應為( )
A、 6個月 B、3個月 C、2個月 D、1個月
11、甲因與丙有矛盾,故邀乙相助打丙。到丙家後,乙沖過去給丙一拳,致丙口鼻流血;甲隨即刺丙一刀,造成丙重傷。關於本案正確的說法是( )
A、 對乙按故意傷害致人重傷處罰 B、對乙按故意傷害致傷處罰
C、乙不構成犯罪,因為其拳擊未造成輕傷以上的結果 D、對乙應當按照主犯處罰
12、鄒某在盜竊時被當場抓獲,經審訊,鄒某主動交代了自己與李某共同盜竊某倉庫的犯罪事實。對鄒某的交代行為應當認定為( )
A、 自首 B、坦白 C、立功 D、自首並立功
13、羅某因涉嫌搶劫被公安機關挽留,後尋機脫逃。羅某的搶劫行為( )
A、 追訴期限為10年 B、追訴期限為15年 C、追訴期限為20年 D、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14、下列行為中應當按盜竊罪定罪處罰的是( )
A、甲竊取一份密級的高考試卷,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 B、乙使用偽造的身份證辦理行動電話入網,並使用該行動電話,給電信部門造成3萬元的話費損失 C、丙揀到一張他人的信用卡,然後持卡消費3萬元 D、丁竊取他人在公共網路上的財長賬號並使用,造成他人3萬元的損失
15、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他人郵件並竊取其中財物的行為,以下列哪種罪行定罪從重處罰?( )
A、盜竊罪 B、私自開拆郵件、電報罪 C、侵佔罪 D、職務侵佔罪
16、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李某與無業人員張某勾結,由李某利用職務便利同張某共同騙取本單位的數額巨大的財物。對上述行為應當認定為( )
A、 李某構成貪污罪,張某構成盜竊罪 B、李某構成貪污罪,張某構成詐騙罪
C、李某和張某共同構成貪污罪 D、張某和李某共同構成詐騙罪
17、甲、乙通姦生有一女,為避人耳目,將女嬰置於人跡罕至的山林中,該女嬰因飢渴而死。甲、乙構成( )
A、 遺棄罪 B、虐待罪 C、故意殺人罪 D、過失致人死亡罪
18、甲為索取債務而將乙拘禁於一地下室,然後向其家屬要求償還乙所欠債務5萬元。甲的行為構成( )
A、 綁架罪 B、非法拘禁罪 C、綁架罪和非法拘禁罪 D、搶劫罪和非法拘禁罪
19、以下犯罪中,必須告訴才處理的是( )
A、 侵佔罪 B、所有的侮辱罪 C、誣告陷害罪 D、所有的誹謗罪
20、甲晚上見一老人提一公文包(內有現金2萬元)獨自行走,就沖上前去,奪包就跑,因奪包時用力過猛,將老人帶倒在地摔成重傷。甲的行為應當認定為( )
A、 搶劫罪 B、搶奪罪 C、過失致人重傷罪 D、搶奪罪和過失致人重傷罪

二、多項選擇題:21-2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有二至四個選項是符合試題要求的。
21、犯罪的「著手」是指( )
A、 開始實施犯罪的准備行為 B、開始實施刑法某條罪狀中描述的行為
C、開始實施實行行為 D、開始實施能夠直接危害客體的行為
22、甲本欲殺乙,將乙的孿生弟弟丙誤認為乙殺死。對此正確的說法是( )
A、甲對丙之死亡結果承擔故意責任 B、甲對丙之死亡結果承擔過失責任
C、屬於對象認識錯誤 D、屬於行為差誤
23、作為中止犯成立時間條件的在犯罪過程中包括( )
A、在預備犯罪過程中 B、在實行犯罪過程中
C、對故意犯罪的結果犯而言,在危害結果發生之前 D、對過失犯罪而言,在危害結果發生以前
24、在刑法理論上,實質的一罪包括( )
A、 繼續犯 B、連續犯 C、結果加重犯 D、想像競合犯
25、法律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結果的,應當免除處罰。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 )
A、行為的刑事違法性消失 B、沒有必要認定為犯罪
C、客觀上沒有造成實際損害後果 D、主觀上繼續完成該罪的危險性消失
案例分析題:31題,15分。
31、甲(19周歲)與乙(15周歲)合謀盜竊,並約定由甲攜帶匕首以防保安人員抓捕。晚12時許,二人到達某超市。甲進入超市,乙留在門外望風。甲發現無人值班,遂竊得現金5萬余元,二人平分。此外,人民法院還查明以下事實:(1)甲於6個月前曾經搶劫他人財物2000元;(2)甲於1年前因犯搶奪罪,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請分析:(1)甲、乙二人在超市作案的行為應如何認定?為什麼?(7分)(2)對甲、乙二人如何處理?為什麼?(8分)

G. 廣義刑法和狹義刑法的含義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

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叫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

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7)狹義的動機錯誤刑法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條:

【立法宗旨】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 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條:

【本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

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

【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刑法的生效時間,一般有兩種規定方式:

一是從公布之日起生效;

二是公布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再施行法。

我國刑法於1979年7月1日通過,7月6日頒布,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通過的新刑法的生效日期規定在刑法第452條,即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刑法的失效時間,有兩種方式:

一是國家立法機關明確宣布某些法律失效;

二是自然失效,即新的法律的頒布代替了同類舊法的內容,或者由於原來立法的特殊條件消失,舊法自行失效法。

在溯及力問題上,我國實行從舊兼從輕原則,即:

1.對於在新刑法實施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使用當時的法律;

2.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新刑法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新刑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的,適用新刑法。

H. 民法中的動機錯誤怎麼理解,通俗的解釋有沒有,有例子更好

動機錯誤是發生在意思表示形成階段的錯誤。所謂動機錯誤,是指意思表示緣由的錯誤,即表意人在其意志形成的過程中,對其決定為某特定內容意思表示具有重要性的事實,認識不正確。

例如不知女友已與他人結婚而購買訂婚鑽戒。在動機錯誤中,表意人的動機錯誤形成的風險由表意人自己承擔。但有例外存在。

例外一、相對人明知表意人的動機錯誤。如果相對人明知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有錯誤,負有誠實信用原則或者法律規定的提示義務而沒有提示的。表意人可以依據締約過失責任主張其意思表示無效,如果有信賴利益的損失還可主張賠償。

例外二、對有關物的性質以及人的資格上的認識錯誤而發生的動機錯誤。所謂性質錯誤是指表意人對有關物的性質或人的資格上的認識錯誤。

所謂物的性質,除了包含物的形狀、質量、顏色、氣味、化學成分等特定情形,還包括那些足以影響物的使用和價值的事實,包括權利、集合物或者企業在內。足以影響物的使用及其價值的事實或法律關系。

人的資格可以表現為年齡、性別、職業、健康狀態、知識、聲望、支付能力等。在動機錯誤當中,當事人的資格,物的性質,若交易上認為重要的,其錯誤,擬制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

例外三、雙方的動機都有錯誤的。指的是錯誤同時發生於法律行為的雙方當事人。

在此等情形中,雙方當事人系以一定的事實的發生或存在作為法律行為的基礎,此項法律行為基礎不存在的風險,應由雙方共同承擔,從而不能經行的認為是"動機錯誤",不影響法律行為的效力,使一方當事人受契約拘束。

縱使賦予受有不利的一方當事人撤銷權,亦非合理,因其須對相對人負信賴利益的賠償責任。其較能兼顧雙方當事人利益的解決方法,系依誠實信用原則調整當事人的法律關系。

(8)狹義的動機錯誤刑法擴展閱讀:

對於意思表示錯誤類型的劃分,對各國法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科學可行的劃分,才能具體有效的處理各種錯誤。

對於「錯誤」分類各個國家的規定不同,德國和台灣民法典認為,錯誤的類型可以劃分為:內容錯誤、動機錯誤、表達錯誤。

法國對錯誤的劃分為:標的物性質的錯誤和當事人資格發生的錯誤,並且要求在證明對這兩者發生錯誤認識的同時,必須證明正是基於這一錯誤情形而訂立合同的,才對合同效力產生影響。

英國則講錯誤分為共同錯誤和單方錯誤,共同錯誤規定錯誤必須是基本的涉及事實的錯誤時才可能發生作用,單方錯誤則採取了特殊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德宏長安網-意思表示錯誤類型及其救濟

I. 狹義的刑法是指

法律分析: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狹義刑法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具體些說,也就是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該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嫌疑人 刑罰處罰的法律。狹義刑法則僅指系統地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J.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包括動機錯誤嗎

刑法中來的認識錯誤不包自括動機錯誤。
認識錯誤指的是行為人對於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事實情況發生認識上的錯誤。認識錯誤主要包括對法律認識的錯誤(如假想的犯罪、假想的不犯罪、對應成立的罪或應判處刑罰的輕重上的認識錯誤)以及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如對犯罪客體、犯罪對象、因果關系等因素的認識錯誤),但不包含對動機的認識錯誤。
動機錯誤是指行為人(民法中即表意人)在其意志形成的過程中,對其決定為某特定內容行為具有重要性的情境事實,認識不正確。如果他具備了正確的認識,那麼他將作出的是另一個決定。

熱點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背誦 發布:2024-11-18 13:43:29 瀏覽:38
北京海淀區海淀街道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11-18 13:27:49 瀏覽:247
同謀罪刑法 發布:2024-11-18 13:20:20 瀏覽:696
國際商法知識產權英文版 發布:2024-11-18 13:19:15 瀏覽:922
規章可分為 發布:2024-11-18 13:18:59 瀏覽:122
依法治鎮建議 發布:2024-11-18 13:16:01 瀏覽:977
南翔法院 發布:2024-11-18 13:03:14 瀏覽:772
國內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8 12:58:06 瀏覽:979
教師資格中教育法的社會作用 發布:2024-11-18 12:53:19 瀏覽:91
非典法院 發布:2024-11-18 12:50:43 瀏覽: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