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陳澤憲刑法

陳澤憲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6-20 23:00:11

①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刑法學怎麼樣

社科院的刑法有陳澤憲、屈學武、劉仁文幾個人做導師,還可以,不過與清華、北大、人大、武大、政法大、吉大、北師大等學校的刑法還是有些距離的

② 醉駕最多判刑多長時間啊

醉駕最多判刑為處十五日以下拘留。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條明文規定:醉酒後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處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暫扣三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機動車駕駛證。

醉酒駕車的判定標准:酒精含量大於(等於)每100毫升血液中80毫克/的行為屬於醉酒駕車。 根據國家《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規定,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達到20-80毫克的駕駛員即為酒後駕車,80毫克以上認定為醉酒駕車。

(2)陳澤憲刑法擴展閱讀:

醉酒駕駛機動車,不管情節是否惡劣、是否造成後果,都將按照「危險駕駛」定罪,處以拘役,並處罰金。

新修訂的刑法於2011年5月1日起施行,「危險駕駛」入罪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明顯加大了對醉駕、飆車等危險駕駛行為的懲罰力度。2011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的醉駕案件進行調研,並醞釀出台相關司法解釋。

至2018年6月,「醉駕入刑」實施以後,酒後駕駛引發事故數下降。

處罰條文

酒後駕駛,暫扣6個月駕駛證,並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此前曾因酒駕被處罰,再次酒後駕駛的,處10日以下拘留,並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吊銷駕駛證。

醉酒駕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酒後駕駛營運車輛,處15日拘留,並處5000元罰款,吊銷駕駛證,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醉酒駕駛營運車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0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重新取得駕駛證後,不得駕駛營運車輛。

酒後或醉酒駕駛,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吊銷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各方呼籲

出台司法解釋明確定罪標准

高銘暄:最高法院副院長稱,「情節顯著輕微可不追究刑責」,但什麼情況下屬於「情節輕微」並不好判定。因沒有一個客觀量化的標准,不但老百姓理解起來有困難,對辦案機關來說也不好裁量。

如果都由法官來判定情節嚴重還是輕微,其裁量權也顯太大。如果醉駕入罪不以酒精量為唯一的判定標准,應需要有正式的司法解釋。

陳澤憲:新的罪名剛剛實施會有一定的磨合期,執法機關應盡快收集醉駕案例作出調研,最高法也應頒布有指導性的案例,並希望盡早出台相關的司法解釋,對危險駕駛罪的定罪、量刑有一個相對客觀、准確、可操作的標准。

③ 醉酒駕駛判刑標准一般是多長時間

醉駕可處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拘役。醉酒駕駛機動車輛,吊銷駕照,5年內不得重新獲取駕照,經過判決後處以拘役(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並處罰金;醉酒駕駛營運機動車輛,吊銷駕照,10年內不得重新獲取駕照,終生不得駕駛營運車輛,經過判決後處以拘役,並處罰金。1、《刑法》對醉駕的處罰《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拘役,並處罰金:(一)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二)醉酒駕駛機動車的;(三)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四)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對前款第三項、第四項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2、《道路交通安全法》對醉駕的處罰第九十一條第二款,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第九十一條第四款,醉酒駕駛營運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十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後,不得駕駛營運機動車。第九十一條第五款,飲酒後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④ 中國有哪些學者在研究刑事責任年齡

刑法專家有: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內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容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陳澤憲 何鵬 張軍 賈宇 黃風等;
其中高銘暄教授是中國刑法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高銘暄教授與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馬克昌教授合稱為中國刑法學界「北高南馬」。
刑事責任年齡只是刑法學里非常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刑法專家應該都對此有研究,但不會有專門研究這一個問題的人。

⑤ 2012三大本刑法教材編著者是誰

主編:
陳澤憲 張明楷
撰稿人:
周光權 陳澤憲(1-4章)
張明楷 李立眾(5-8章;14-39章)
周光權(9-13章)

⑥ 據說法考的難度要增大,具體有哪些原因

1、法考紅利期

很多人都說法考改革有改革紅利期,改革的前幾年考試比較簡單通過率比較高,前兩年的考試通過率我們也可以看到,今年已經是法考改革的第三年,法考紅利期即將過去,意味著考試難度可能要加大。

2、精華大學教授論

去年的時候,清華大學教授張明楷老師在談到對法考的看法時,公開表示法考難度比較低,建議加大考試難度。而且張明楷老師也參與了今年的客觀題命題。

刑法客觀題命題人:陳澤憲和張明楷,其中,陳澤憲為主編,張明楷為副主編,從歷年試題來看,陳澤憲的觀點偏綜合,張明楷比較偏激,他一直主張法考試題偏簡單。所以,考試難度應該不用多說了吧!

3、從業人數達到預期

2018年司法部發布的《改革綱要》中表示,預計在2022年我國律師總人數要達到62萬人,而截至2019年底,我國執業律師已經有47.3萬人,剩餘缺口僅為14.7萬人,即未來3年平均每年需要新增律師人數不到5萬人就可以了。

由於律師是法律行業中比較吃香的行業,所以每年會有接近一半考過法考的同學會選擇做律師,而參加法考2年後才能成為正式的執業律師,2022年想要成為執業律師,最晚需要2020年參加法考,近兩年法考通過人數超過20萬人,這部分考生中將有約10萬人可能會從事律師行業,再加上2020年的考生將會達到預期,達到預期後法考難度可能會再次加大。

4、民法典的頒布

今年民法典發布,民法典的發布同時也預示著民法的分值加大,看到對民法的重視程度。考試難度也可能會有所增加。

綜上所述,考試難度加大將會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所以現在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還是要盡早參加法考,避免難度加大之後再考更加困難。

⑦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 中 減少的15項死刑是哪些

我國現有68個罪名會被判死刑。此次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明確取消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具體包括:走私文物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製品罪,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偽造、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盜竊罪,傳授犯罪方法罪,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

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陳澤憲說:「我國刑法中死刑涉及罪名很多,而真正適用較多的主要集中在故意殺人罪、搶劫罪、強奸罪等七八個罪名上,有相當一部分死刑罪名適用非常少,有的甚至從沒用過,因此有壓縮空間。」

草案主要內容:死刑罪名有望由68個減至55個、醉酒駕車及飆車即為犯罪處拘役、數罪並罰總和刑期上限提至25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徵得同意、無力治理水土責任人應繳補償費、當事人有權要求人民調解不公開等。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同時規定,對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

現行刑法規定,判處死緩的,在死緩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草案將「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減刑幅度修改限定為「二十年有期徒刑」。同時規定,對其中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死緩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減為無期徒刑或者二十年有期徒刑後,不得再減刑。

草案還修改了現行刑法關於數罪並罰後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過20年的規定。根據新規定,總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將其有期徒刑的上限提高到25年。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首次將醉駕飆車、買賣人體器官、惡意欠薪等行為正式列罪。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或者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處拘役,並處罰金。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未經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滿18周歲的人的器官,或者強迫、欺騙他人捐獻器官的,也將按上述規定處罰。對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或者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⑧ 你同意安樂死嗎

在這里我想說說我對提出實施「安樂死」這項事情的,有利的幾點是:

第一:個人

想放棄生命的人,多數都是因為身體有不可彌補的殘疾或是疾病。他(她)們終日都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極大的雙重摺磨。在這種折磨下,他(她)們只有選擇自殺來擺脫自己永無休止的痛苦。

但自殺的過程又是痛苦的,如;上吊、割手腕、吃毒葯、觸電、絕食等,也令人很恐懼。但是他(她)們又不得不去選擇這種唯一能夠解脫苦難的方式。而實施「安樂死」以後,只需要注射一支安定劑,就會讓人們在沉睡中不知不覺的離開,這樣就會減輕自殺者的痛苦和恐懼,也體現了「善始善終」的古言。達到了真正人道主義的宗旨。

第二:家庭

1.病者的家庭、親人也都是很痛苦的。因為日夜陪伴著病者,目睹病者忍受著身體上和心靈上的痛苦。病者因痛苦難耐,性格脾氣變得暴躁常常會傷害到家人。而家人也因受到長時間的欺辱身心不堪重負,脾氣性格也會變得難耐,最終要發泄出來。雙方這樣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家庭關系就會崩潰,甚至走向不可想像的極端。

2.還有些家庭,因承受不了巨額的治療費用而陷入了深度的矛盾中。對於疑難病來說多數都是人財兩空,最後留給家人的是負債累累的下半生的生活。

3.又有些病者家人因實在不忍心再看到自己的親人再受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不惜犯法來終止親人的痛苦。這些事情對病者和病者的親人都是不公平的。而實施「安樂死」後,這些傷害、壓力就不會那麼沉重了。

第三:社會

實施「安樂死」後,不僅解決了個人的痛苦,也解決了家庭、親人的痛苦跟負擔,而且也減輕了社會的負擔。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說;生九個、十個孩子的父母要比生一兩個孩子的父母的負擔跟辛勞要重得多。一個身背五十斤重量的人趕路要比一個身背十斤重量的人趕路要緩慢得多。

第四:科研

在人們以往的觀念里已形成了死後留全屍或是火化的觀念。這既不科學又沒有意義和價值,反而是一種浪費。1997年鄧小平同志逝世後把自己的角膜捐獻給了他人,遺體捐獻給了國家用於醫療研究。「安樂死」的實施後不僅會對國家的科研有著很大的幫助,而且使病者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
安樂死的四個好處
最近友人在提倡安樂死立法,我想了一下,表示支持.我認為在患者完全資源的條件下,安樂死最少有以下四個好處:

一可以減少患者的痛苦.因為但凡想要通過安樂死結束生命的人,都是患了無法治愈的病症,與其不能有尊嚴的活著,不如有尊嚴的死去.

二可以減少患者家人的痛苦.家裡如果有一個不能治癒的患者,不但病人痛苦,對家人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痛苦.要解除這種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讓患者沒有痛苦的離開這個世界.

三可以減少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眾所周知,現在的醫療費用貴得驚人,因病致貧的事情在我們中國並不少見,而對某些病人來說,話再多的錢也無濟於事,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吹來的,與其浪費,不如給生者留下,讓他們過幸福的生活.

四可以減少國家的財政負擔.醫療機構雖說要賺錢,但畢竟是國家資源,對於那些身患絕症的人來說,住院治療就是浪費國家資源,這些人早一天來開,國家就早一天減輕負擔,尤其是對那些能夠充分享受公費醫療的人.

~~~~~~~~~~~~~~~~~~~~~~~~~~~~~~~~~~~~~~~~~~~~~~~~~~~~~~~~~~~~~~~
英文

Euthanasia

釋義

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葯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

我國對安樂死的定義

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狀態下,由於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醫生認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過程。

對出生時即為重殘或痴呆的嬰幼兒、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殘疾人及處於不可逆昏迷中的植物人,實施使其在無痛苦感受中死去的行為。狹義專指對身患絕症、臨近死亡、處於極度痛苦之中的患者,實施促使其迅速無痛苦死亡的一種方式。又稱無痛苦死亡。一般多指後者。各國對安樂死是否合法存在爭論。持肯定態度的學者認為安樂死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從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術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並已臨近死期;
②病人極端痛苦,不堪忍受;
③必須是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為親屬、國家、社會利益而實施;
④必須有病人神志清醒時的真誠囑托或同意;
⑤原則上必須由醫師執行;
⑥必須採用社會倫理規范所承認的妥當方法。

安樂死的法律

日本、瑞士等國和美國的一些州通過了安樂死法案。1976年日本東京舉行了第一次安樂死國際會議。由於安樂死的問題比較復雜,涉及道德、倫理、法律、醫學等諸多方面,我國至今尚未為之立法。

法理:公民有權選擇死亡的方式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徐景和認為,《憲法》規定公民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義的。公民個人有權選擇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條件下也有權選擇死亡的方式。「安樂死」是一種在特殊情況下,在不違背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的情況下所採取的一種對生命的特殊處分方式,這種處分是有嚴格的條件與程序的。現在歐洲一些國家所實行的「安樂死」立法都是在傳統道德與現代法律之間所作的選擇。因此,認為「安樂死」有背憲法,缺乏基本的構成要件。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博士宋功德提出,憲法雖然規定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但是,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看,做到這點有點不現實。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就說明了這一點。也有專家認為:憲法這一條款,僅僅體現了國家有幫助公民延續生命的責任,但這一點既不意味著國家可以強制公民延續自己的生命,也不意味著國家不能幫助公民結束自己的生命。

倫理:「安樂死」有悖生存權利

從倫理方面講,公民在遭遇非常的不可逆的身體疾病痛苦,自願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條件下實施「安樂死」,本身也是合乎道德的。宋功德認為,在這方面法律應該體現人性化。但是,「安樂死」沒有被確認事出有因。首先,在現有的法律條件下,「安樂死」可能引致「故意殺人」。患者自殺不會影響別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結束生命,醫護人員及家屬協助滿足其請求,在《刑法》中是「幫助自殺」行為,涉嫌故意殺人罪。其二,「安樂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確認下來,可能會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另外,在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還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未經法律許可而結束他人生命,有悖於生存權利的道德准則。

使人無痛苦地死去的做法,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倫理學、法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問題。

安樂死的歷史

安樂死的理論和實踐都有很長久的歷史。斯巴達人為了保持健康與活力,處死生來就存在病態的兒童。亞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中表示支持這種做法。在《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贊成把自殺作為解除無法治療的痛苦的一種辦法。畢達哥拉斯等許多哲人、學者、政治家都認為在道德上對老人與虛弱者,實施自願的安樂死是合理的。其他社會也有些安樂死的報道。

人類社會生產水平低下,生活資料不足以養活所有的社會成員時,這種安樂死的習俗減少了無力生產自己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成員,減輕了社會的負擔,在當時可能是適宜的。人類社會進入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的階段後,這種安樂死便不普遍了。對人類思想文化有巨大影響的宗教,都認為人的生命是天神賜予的,死亡也由天神來決定,只有君主有權代表天神主宰臣民的死生;病痛,包括臨終前的痛苦,往往被看成天神的懲罰;於是視自殺與安樂死是篡奪了造物主主宰生死的權力。16世紀後人本主義的興起,從天賦人權的基本思想出發,並不提倡安樂死。但是也有學者從社會的效益和理性的思考出發,考慮和提出安樂死的主張。如F.培根在《新亞特蘭提斯》一書中,主張實行自願的安樂死。D.休謨和I.康德也都支持安樂死。但總的來說,關於安樂死的討論,相對沉寂了一段時間。

安樂死的再次提出,並大肆宣傳和廣泛推行,發生在1930年代的納粹德國。實際上,納粹分子是在安樂死的借口下,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納粹罪行的揭發使人們在討論安樂死和優生學問題時不能不有所忌諱。

後來,安樂死問題又引起廣泛的興趣,這主要來自醫學本身。科學技術的進步激化了醫學倫理學基本原則中包含的一對固有矛盾。作為醫學倫理學基礎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方面要求醫生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要求延長病人的生命。以前只要一個人無法進食,生命就難以維持,而呼吸、心跳停止,就算死亡;殘疾人很難終其天年。現在人體的許多功能都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維持;同時,由於一些治療措施的進步,許多不治之症的結局可以變得相當拖沓。這樣一來,病人臨終前的痛苦也延長了,這種痛苦不可能在死亡到來前解除。不少疾病終末期的病人,由於不能忍受病痛的折磨,哀求醫生結束他的生命,當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有時就殺死自己。但由於不諳生理解剖,在結束自己的生命時,他們往往不得不忍受多餘的痛苦。於是,有關安樂死的案例和討論不斷出現。

安樂死的分類

一般分為兩大類:①積極的(主動的)安樂死,指採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結束其生命,如當病人無法忍受疾病終末期的折磨時。②消極的(被動的)安樂死。即對搶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給予或撤除治療措施,任其死亡。

在安樂死的討論中,還應區分以下兩種情況:①垂危病人的安樂死。這里,安樂死只不過使死亡時間稍稍提前一些。②非垂危病人的安樂死。若不進行安樂死,病人可以存活相當長時間,並且不一定自覺痛苦,但他的生活質量是低下的,對社會家庭是一個負擔。例如畸形或發育不全的嬰幼兒或患不治之症但尚未處於垂危階段的病人,以及植物人等。無論從倫理學還是從法學的角度來看,消極的安樂死接近自然死亡,而積極的安樂死則接近故意殺人。

有關安樂死的論爭

從醫學和法律的角度,對安樂死的論爭非常激烈。正式披露的案例也很多。

① 消極的安樂死。許多醫生認為,對於受到必死無疑的疾病折磨的病人,還是不要用人工的方法來延長其生命為佳,只要能使病人在死亡前比較舒適和安逸就行。自願安樂死的人可在生前立下字據,授權醫生,按其意願在他們臨終時不採用人工手段延長其生命。這種生前的意願在法律上的效力,在世界各國與各地區並不一致。如美國1977年的「死亡權力法案」,要求醫生尊重病人的願望,已在許多州獲得立法。

植物人不是天然的生命,而是高技術的產物,停止給植物人以生命支持的措施,並不意味著殺害性命,而只是停止製造人工的「生命」。而且這種沒有意識,任人擺布的「生命」,是否符合病人的利益,甚至有損病人的尊嚴,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所以有人認為,植物人問題不屬安樂死,而屬死亡的尊嚴問題。但由於感情和醫學倫理學傳統的影響,還是會出現處理上的困難。

有人認為如果符合以下條件,撤除生命支持措施是合理的:a.病人的死亡已迫近,且不能避免;b.病人已失去意識,而且根據現在的醫學知識和技術已不可能恢復;c.病人在清醒時曾表示同意不使用醫學中的生命支持措施,在病人已經失去意識的情況下,則由病人的直系親屬表示同意;d.放棄或停止使用生命治療由醫生來執行。但有些法學家反對這種意見,認為能否恢復意識很難預料,而醫學的生命支持治療的涵義又不太明確,而且直系親屬的同意並不總是符合病人清醒而又了解實情時的願望。而且這種做法存在著把安樂死濫用於殘疾人及老人的危險。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與死之間進行抉擇,傳統觀念總是傾向於生而憎惡死。即使在理論上沒有理由不接受安樂死,遇到具體情況還是寧可對個案進行具體的論證。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過去難以存活的不正常嬰幼兒可靠先進技術存活下來,當然,其生活的質量是低下的,他們還可能成為社會的負擔。一般說,如果發現出生不久的嬰兒有嚴重的生理或智力缺陷,現代醫學確實無法補救,且這個缺陷將嚴重影響嬰兒目前或今後的生活質量,在此情況下,而且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其法定監護人不願維持其生命時,醫生可以接受監護人的意見停止其生命的維持措施,也即對於這種安樂死醫生只能執行,給予咨詢,而無權自作決定。 ② 積極的安樂死。爭論更加劇烈,因為這種安樂死,從法律上看具有殺人的動機、行為、後果,形式上與謀殺的界線難以劃清楚。據收集到的資料,世界各國,除個別國家對積極的安樂死持容忍的態度、免予追究法律責任外,一般都把它視為一種特殊的殺人罪,如美國、日本、蘇聯、瑞士、挪威、波蘭、西德等。

有一種值得注意的意見:可以不把這個難題當作醫學倫理學問題,而作為當代社會生活提出的一個實際問題(即自殺的正當性問題)來對待。

1962年日本名古屋高級法院判決一個著名安樂死案件中,認為正當的安樂死必需符合以下6個條件:a.病人患有現代醫學的知識技術無法治療的疾病,並有即將死亡的證據;b.病人受到不能忍受的痛苦折磨;c.使病人死亡的唯一目的是解除其痛苦;d.病人在神志清楚時確實存在實施安樂死的要求;e.處死的方式必需是倫理上可接受的;f.必需由醫生執行,在特殊情況下無法找到醫生時才由適當的人來執行。這一判例已成為該國判斷安樂死是否合理的標准。盡管有了從實際案例中總結出來的相當具體的條例,在執行中還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診斷的不確切性(如是否為不治之症,死期是否已迫近),病人要求進行安樂死的真誠性(是一時性的沖動或病態心理),病人自身痛苦的程度(有時是親人不忍睹,而非病人不能忍受),以及環境和護理的條件對病人的影響等。

在關於安樂死立法問題的討論中,有人認為如果法律同意醫生答應垂危病人安樂死的請求,那會樹立一個殺害病人的先例,從而造成社會危機;於是醫生可以不

再下功夫研究病人的疾病。如果診斷錯誤(如誤診為晚期癌症)則積極的安樂死造成的後果是無法挽回的。其次,在醫生的角色中增加了殺手的內容,就違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不得傷害病人這一基本要求。如果醫生不僅治病,還殺人,這會嚴重影響醫生的傳統形象,而這種形象對於病人心理是有積極的、重要的作用。還有,病人的「同意」往往也存在問題,如果問一個受慢性病折磨的病人:你願意繼續受折磨還是無痛苦地「睡過去」,病人鑒於他給別人(家屬及醫務人員)帶來的負擔,也可能回答:「殺死我吧。」綜上所說,對醫生來說,安樂死不應當成為一種解決病人痛苦的正常辦法,在安樂死方面醫生不應當起主動提倡作用,而只能扮演配合和被動的角色。否則就會削弱醫生救死扶傷的鬥志。

安樂死合法化的運動

1935年在英國成立第一個自願安樂死合法化委員會,3年後,在美國也成立了同樣的委員會。1976年後法國、丹麥、挪威、瑞典、比利時、日本,甚至在天主教信徒很多的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也都出現了自願實行安樂死協會。這些民間組織的宗旨在於使安樂死合法化。英、美的安樂死協會還曾起草過能妥善防止發生謀殺、欺騙、操之過急的提案。他們的提案均被國家和地方立法機構一一否決。1987年荷蘭通過一些有嚴格限制的法律條文允許醫生為患有絕症的病人實行安樂死。

盡管安樂死至今還沒有在多數國家合法化,但人們對給予病情危重而又無法治癒的病人以死的權力和自由以擺脫殘酷的病痛折磨的做法,愈來愈多地採取同情的態度,認為這是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雖然西方許多國家都把安樂死看成犯罪行為,但支持實行安樂死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估計有十萬人已立下遺囑,告訴醫生:一旦他們患了不治之症,生命行將結束時,不要再用人工延長生命的措施進行搶救。如日本的安樂死協會建立於1976年。三年後已擁有兩千名會員。

從歷史的趨勢來看,安樂死的合法化,勢在必行,只不過是時間與實施細則問題。1983年世界醫學會的威尼斯宣言提出了消極安樂死的正式意見,同年美國醫學會的倫理與法學委員會對於撤除生命支持措施的意見都已為安樂死實施創造了條件。

安樂死在中國

安樂死的問題在中國尚未正式討論,但促使安樂死問題激化的那些先進的醫療技術,在中國已大量引進並推廣。1988年7月5日,中華醫學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法學會、上海醫科大學以及其他有關單位,聯合發起召開了「安樂死」學術討論會。與會的各界代表一致認為,盡管中國在實際工作中,安樂死,特別是消極的安樂死幾乎經常可以遇到,通常並不引起法律糾紛,但是考慮到中國的具體情況,現在還不存在為安樂死立法的條件。

積極的安樂死,在中國已經公布至少7個案例,實際上大大超過此數。討論中出現的分歧意見與國外大體相同。

著名義大利詩人Piergiorgio Welby擅辯的讓處於天主教會制度嚴重反對安樂死的國家領導人同意他對自己實行安樂死,可是一直得不到同意。2006年12月21醫生拿走了維持他9年生命的呼吸器(respirator),結束了他的生命。享年60歲。Piergiorgio Welby患肌肉萎縮(muscular dystrophy)40多年。就在宣布他死後數小時,為他執行安樂死的醫生被捕。

「安樂死」猶抱琵琶半遮面

自1994年始,全國人代會提案組每年都會收到一份要求為安樂死立法的提案。在1997年首次全國性的「安樂死」學術討論會上,多數代表擁護安樂死,個別代表認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看來安樂死立法已不能迴避了。但法律實現的是大多數人的意志,安樂死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意志,眼下尚無科學性的調查結果。而且法律付諸實踐,就有極大的強迫性,一旦安樂死立法,它就像橫在病人面前的一把雙面刃,用得好,就可以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得不好,就可能成為剝奪病人選擇生命權利的借口,被不法不義之徒濫用。

近日,荷蘭通過一項完全允許安樂死的法案,從而成為世界上首個承認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這意味著,今後醫生只要嚴格按照規定,對患者實施安樂死,就會免遭起訴。至此,安樂死結束了半遮半掩的狀態,可以在陽光下操作了。

但安樂死對於許多國家來說,仍是一個法律上的難題。就連一向以立法處於前沿而著稱的美國,在安樂死立法上也是保守的。1999年10月2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法律,授權葯物管制的執法人員嚴厲打擊有目的使用受聯邦政府管制的麻醉葯以助病人死亡的醫生。美國猶他州一名醫生向五名老年患者開具用於「安樂死」 的過量嗎啡,被法院以兩項謀殺罪和三項過失殺人罪判了三十年。

在法國,任何危害生命的行為都要負刑事責任。而澳大利亞的「死亡醫生」,則乾脆在國際水域施行安樂死,以避開法律的制裁。

在我國,雖然上海等地有悄悄實施安樂死的案例,但安樂死並未獲得合法地位。據現行刑法解釋,安樂死屬故意殺人罪。對於其法律後果,一直有兩種爭論。一方認為,安樂死不能阻止行為的違法性,仍構成刑法上的殺人罪,但處罰可以從輕。另一方認為,安樂死雖然在形式上具備故意殺人罪的要件,但安樂死是在病人極度痛苦、不堪忍受的情況下提前結束其生命的醫療行為,而醫療行為是正常行為,因而可以阻卻其違法性,不構成殺人罪。

1986年發生在陝西漢中的我國首例安樂死案件,曾歷經6年艱難訴訟。醫生蒲連升應患者兒女的要求,為患者實施了安樂死,後被檢察院以涉嫌「故意殺人罪」批准逮捕。案件審理了6年後,蒲終獲無罪釋放。但這並不意味著安樂死的合法性,安樂死仍是違法的,只不過由於蒲連升給患者開具的冬眠靈不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構成犯罪。

在民間,也許是人們對醫學預防死亡、延長生命的印象太深了,因此很多人認為醫生的道德責任是救死扶傷,任何安樂死都是不道德的。有人說,我國的國情是,很多人嚮往和追求的不是「死」的權利,而是需要保衛「生」的神聖權利。

法學界人士出言亦很謹慎。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胡雲騰認為,安樂死立法和怎麼實施是密切聯系的,實施安樂死影響到能否制定這個法律。目前看來,我國無論在醫療技術、醫生的職業道德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

「社會的立法需求現在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盡管社會上一些人士呼籲安樂死立法」,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刑法研究室主任陳澤憲說,「從我國的一些倫理道德觀念,以及現行的一些法律障礙來看,都不具備實施安樂死的條件。」

但這並不能阻止要求安樂死合法化的呼聲。病人應有尊嚴死去的自主權,這是擁護安樂死的人很充分的理由。著名作家史鐵生在《安樂死》一文中說:與其讓他們(植物人)無辜地,在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無從行使自己的權利的狀態下屈辱地呼吸,不如幫他們凜然並庄嚴地結束生命。這才是對他們以往人格的尊重,才是人道。曾是安樂死合法化提案的發起人之一的北京兒童醫院兒科專家胡亞美說,安樂死可以節約我國有限的衛生資源,把它用於更有治療希望的病人身上。

安樂死,將繼續考驗人類的理智和良知。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 編輯詞條

⑨ 中國刑法法學專家有哪些

中國刑法法學專家有張明鍇、高銘暄等。

1、高銘暄

高銘暄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刑法學協會名譽副主席暨中國分會名譽主席。

高銘暄是當代中國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中國國際刑法研究開創者。中國刑法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高銘暄教授與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馬克昌教授合稱為中國刑法學界「北高南馬」。

2、張明楷

張明楷教授主要從事刑法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獨著《犯罪論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礎觀念》(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犯罪與對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未遂犯論》(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版)、《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1年第4版,2015年將出版第5版)、《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7年第2版)。

曾獨立承擔了多項科研課題,參加過聯合國預防犯罪委員會科研項目,並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國家重點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

(9)陳澤憲刑法擴展閱讀

研究對象

刑法學主要分為以下類型

1、規范刑法學,是指以本國的現行刑法為研究對象,主要採取注釋方法揭示法條的內容,並加以評注而形成的刑法規范知識體系。

2、理論刑法學,是指採用思辨方法,對蘊含在法條背後對法條起支撐作用的法理加以闡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在理論刑法學中,按照其內容又可以分為刑法法理學與刑法哲學。

3、比較刑法學,是指採用比較方法,研究各國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異同,闡述其特徵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4、國際刑法學,是指對國際刑事法律規范(包括刑事實體法規范和刑事程序法規范)進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銘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明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刑法學

熱點內容
嘉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3:29:07 瀏覽:845
刑事訴訟法解釋117 發布:2025-01-19 03:28:03 瀏覽:406
招標投標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9 03:21:01 瀏覽:916
司法局上號 發布:2025-01-19 03:19:55 瀏覽:79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朔及力 發布:2025-01-19 03:02:21 瀏覽:542
法治文化研究院 發布:2025-01-19 02:54:05 瀏覽:110
口頭協議有視頻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9 02:40:15 瀏覽:107
保安勞動法無法保證 發布:2025-01-19 02:05:21 瀏覽:315
民法典與與生態環境 發布:2025-01-19 01:21:19 瀏覽:439
中國合同法起草 發布:2025-01-19 01:08:06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