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與司法
① 代表司法公正的神獸
西方:
1、正義女神(法律女神)
正義女神最早見於古希臘的神話。古希臘神話中正義女神的名字叫泰米斯(Themis),是天與地的女兒,她的名字的原意為「大地」,轉義為「創造」、「穩定」、「堅定」,從而和法律發生了關系,是法律、正常秩序女神;其手中常持一架天平。後來這位正義女神與萬神之神宙斯結合,生下了正義女神--狄凱來協助她共掌法律、秩序和正義。狄凱掌管著白晝和黑夜大門的鑰匙,監視人間的生活,在靈魂轉世時主持正義。她的造型則是一位手執寶劍的美少女。古羅馬興起後,羅馬人接受了希臘的諸神。他們將泰米斯與狄凱母女二人的形象合而為一,取名為朱斯蒂提亞(Justitia),她一手持天平,一手執寶劍,但雙眼卻開始用布蒙上。「正義」,在拉丁語中寫作「Justice」,來源於古羅馬女神朱絲蒂提亞(Justitia),她代表了正義、正直、無私、公平、公道,是正義的守護神。在英文中,justice就表示「正義、公正」,justicer表示法官。所以,法官伸張正義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
2.獨角獸
獨角獸,又名獬豸,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俗稱獨角獸。獨角獸的樣子類似麒麟,它們同為傳說中的神獸,不同之處在於獨角獸頭部正中長有一角。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獨角獸多有記載。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當時「豸」被寫作「灋」,即「法」的古體字。「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法」 以水作偏旁,比喻「平之如水」,代表公平,是衡量人們行為是否符合「公平」這個准繩。法字中的「廌」,傳說是一種頭長獨角、秉性公正的奇獸;《說文解字》雲:獬豸,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王充《論衡》認為:
漢代楊孚所著《異物志》寫道:「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聞人爭,咬不正者」。《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王充《論衡.是應第篇》:「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識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
② 古人中最早以"羊"為部落圖騰的是什麼時期
「三皇」中有兩位,伏羲、神農最早都以「羊」為部落的圖騰,而不是「龍」。
羊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從誕生起就與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據最新考古發現,距今大約8000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以及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已出現了陶羊。
「羊大為美」、「羊魚為鮮」、「羊食為養」、「羊言為善」……從中國漢字中同樣能捕捉到大量關於羊與早期文化生成關系的信息。
神農,即炎帝,其地位比黃帝(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要高,影響也更大,所以古人將其合稱為「炎黃」而不是「黃炎」。炎帝是一位農業專家,他又稱「神農氏」即緣於此。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炎帝在中國古代更受尊重。《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姜水,是其地也」。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對此也有記載,炎帝母親女登的受孕地點在姜水的常羊(羊頭山),姜水屬羌地,這里的羌人部落便以羊為圖騰,可見炎帝一出生就與「羊」結緣,「血緣關系」非常緊密。
至於被炎帝、黃帝聯手打敗的蚩尤,本姓姜,其所在部落早期同樣是以羊為圖騰的。後來炎帝部落沿黃河東遷時,又把原先對羊的崇拜風俗帶到今天的河南、山東等地。在這些地方出土的漢畫像石上,都可以看到以羊頭、羊角為圖案的畫像。
而伏羲屬於古羌戎氏族,原始圖騰就是「羊」,「羲」字中有「羊」,也正是「羊崇拜」現象的反映。後來伏羲所在的古羌戎改以「虎」為圖騰,形成「虎氏部落」。
③ 有一種動物的形象曾經作為中國古代法律的象徵他是什麼動物
曾經作為中國古代法律的象徵的動物是獬豸(xiè zhì)。
獬豸,(xiè ;豸字同猘)版又稱任法獸,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權中的瑞獸,相傳形似羊,黑毛,四足,頭上有獨角,善辨曲直,見人爭斗即以角觸不直者,因而也稱「直辨獸」,「觸邪」。
傳說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3)羊與司法擴展閱讀
獬豸與古代法律文化的淵源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
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④ 為什麼香港的法官頭上帶羊毛
不是羊毛啊,那個是法官專用的假發套。香港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因為英國的法院開庭之時法官都戴假發頭套,所以香港照搬了英國的這種傳統。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戴假發是英國法庭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在一些受英國司法制度影響深遠的前英國殖民地地區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具有不列顛特色的文化烙印比如中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國的法官和律師為什麼要戴假發呢許多研究歷史的人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但都很難說服所有的人
有人說在中世紀時過度的勞累和疾病使得司法人員們過早地掉光了頭發為了在公眾面前掩飾自己的聰明絕頂假發遂流行約定俗成成為英國法庭的一景
有人說法官戴假發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師戴假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飾和保護作用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辯護結果不能得到被告人及其家人的認可但這與其說是合理的解釋不如說是與律師有過節的人編出來詆毀他們的笑話因為根據最近的一份調查表明有57%的律師對戴假發表示不滿恨不得把它摘掉原因是這些由馬鬃編成的假發套造價非常昂貴卻很不衛生一般一頂假發就要用一輩子有一個律師世家有一頂發齡達94年的老古董傳了四代人堪稱傳家之寶
根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英國人戴假發的流行時尚傳統大約始於十二世紀當時並不只是法官和律師的專利上層社會的人都將戴假發視為一種時尚是出席正式場合或沙龍聚會時的正規打扮
行家指出司法界所用的假發與普通假發是有區別的在英格蘭司法假發的每一邊有三個捲曲而王室人員卻只有兩個這是否代表著一種很微妙的隱喻意義不得而知但蘇格蘭人卻老愛和英格蘭人鬧別扭因為在蘇格蘭情況剛好顛倒過來王室人員用三個捲曲的假發而司法人員只有兩個捲曲
假發的製作成本昂貴在於人工而不是材料因為馬鬃的取得並不難而假發的製作可是個精細活而且沒辦法通過機器或生產流水線進行批量生產
生產一個假發需要一位熟練的工匠花大約44個工時的勞動包括編織和打捲成品一般有四個顏色白色、金黃色、淺灰色和灰色在一些英國的老殖民地如西非和加勒比海地區白色非常流行而在英國本土金黃色和灰色最為流行
一般一個法官的假發要超過1500英磅摺合人民幣約18000元哇噻不便宜哦而最普通的假發也不低於300英磅
一般人寧願忍受生虱子也不會像女士們更換帽子一樣經常換假發其原因並不在於捨不得買多頂假發而是基於一種說法假發戴得越久越老越臟顏色越深說明你吃法律飯入行的時間越長而在司法界資歷和年齡可是個寶如同醫院老醫生最吃香一樣從某個意義上頭齡越老的假發也就成為律師們招攬生意的百年老字型大小了而法官的老古董假發則是富有審判經驗的招牌
一位法學院學生在取得律師資格之後家人或朋友給他的最好的禮物就是由某位名家製作的假發許多從事假發製作的匠人都是子承父業甚至是世家其製作假發的歷史比某些英國貴族的家族譜系還長
定製假發也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的過程因為許多名匠的預約期已經是在幾年之後即使能馬上定製在製作過程中你的腦殼需要至少被尺子量過十二次這並不是匠人們故意折騰你而是精緻工藝的要求
當然你也可以買一個現成的但畢竟不如量體裁衣般溫柔地吻著你那聰明的腦袋更何況隨便買來的假發在許多法律人看來如同穿牛仔服出席一個莊重的宴會一樣無禮英國人素以保守精神著稱司法界更是如此司法要求的是精確甚至刻板強調的是穩定與平衡而對個性化的東西兼容性較小
許多假發匠人世家對於每一個售出的假發都有記錄要求購買者簽名備案幾百年下來在這些記錄中可以找到許多名人的親筆簽名因為許多知名政治家在成名之前大多是從事律師工作的
假發的保管也是個細致活一般每一套假發都配有一個通風的鐵盒子或木盒子有些盒子甚至是另一件獨立存在的藝術品價值遠超過於假發本身最早時在英國人頭上還經常長虱子的年代裡假發在保存時會被撒上一些葯粉用來防虱子
最後一個與中國有關的問題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假發所用的原材料馬鬃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這也是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中中方出口商品中除茶葉外的一項重要交易品因為歐洲馬匹的鬃毛不易進行紡織而且容易折斷而鬃毛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漂白和清洗也只有中國馬所產的鬃毛能經歷過種種考驗
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戴假發是英國法庭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在一些受英國司法制度影響深遠的前英國殖民地地區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具有不列顛特色的文化烙印比如中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國的法官和律師為什麼要戴假發呢許多研究歷史的人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但都很難說服所有的人
有人說在中世紀時過度的勞累和疾病使得司法人員們過早地掉光了頭發為了在公眾面前掩飾自己的聰明絕頂假發遂流行約定俗成成為英國法庭的一景
有人說法官戴假發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師戴假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飾和保護作用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辯護結果不能得到被告人及其家人的認可但這與其說是合理的解釋不如說是與律師有過節的人編出來詆毀他們的笑話因為根據最近的一份調查表明有57%的律師對戴假發表示不滿恨不得把它摘掉原因是這些由馬鬃編成的假發套造價非常昂貴卻很不衛生一般一頂假發就要用一輩子有一個律師世家有一頂發齡達94年的老古董傳了四代人堪稱傳家之寶
根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英國人戴假發的流行時尚傳統大約始於十二世紀當時並不只是法官和律師的專利上層社會的人都將戴假發視為一種時尚是出席正式場合或沙龍聚會時的正規打扮
⑤ 法院門口的獨角獸叫什麼名字
獬豸
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高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人,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獬豸在我國古代法制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由於獬豸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徵,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御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志。
在現代,法院門口常擺有一對獬豸雕塑,象徵司法公正。
(5)羊與司法擴展閱讀
法律象徵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⑥ 獬豸的寓意和象徵是什麼
獬豸喜歡居住在水邊,性情忠貞,若見二人相鬥,它就會以角撞不對的一方;見二人爭吵則會去咬理虧者,因其與生俱有辨別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而「廌zhài」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
由「灋fǎ」到「法」,「廌zhaì」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跡。進入近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像。
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當代的使用
有些中國人選擇其形象的工藝品做為陪葬品,因為其代表了浩然正氣。另外很多司法人員也喜歡佩帶獬豸形象的飾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的法槌上就有獬豸圖案。位於北京的法律出版社的標志即為獬豸。
另外在韓國首爾,亦將獬豸作為市吉祥物。在李氏朝鮮時期,宮廷與人民時常將獬豸作為象徵宮廷與鎮邪消災的瑞獸,時任首爾市長吳世勛於2008年5月宣布以獬豸作為象徵首爾的吉祥物,以樹立更鮮明的城市形象。
也將獬豸的形象卡通化,並以「HAECHI SEOUL」的名義作為商標、販售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同時HAECHI SEOUL也在首爾故宮:光化門觀光風景區設置「獬豸廣場」專門店。
⑦ 什麼動物代表正義
獬豸,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 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處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此處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辭海解釋: 傳說中的異獸名,能辨曲直,見人斗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正義女神忒彌斯是法律的象徵。從中世紀始,這位手持天平與利劍,蒙著眼睛的女神,就棲息在城市法院的屋檐之上,居高臨下,支撐著西方文明對於法律的信仰。在中國,法律的象徵則是獬豸(讀xiè zhì)。 出身——未解之謎 獬豸,也稱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頭生一角,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辨明善惡忠奸、是非曲直,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正因為此,從誕生之日起,獬豸就與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成就各種法學教材對於「法」字的造字結構的解釋:古體的「法」寫作「灋」,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而「廌」,則為獬豸,遇到不直之人,則「去」之。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可傳說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得見,獬豸的尊容自然引發了學者們無窮的想像力,也留下了幾個不同的版本。《史記集解》認為它是黃帝時代神仙所贈的神鹿,而《說文解字》則指稱它長相酷似牛,而後世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神羊說。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考古發現——在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基本上都是一角之羊的造型,而其他形象如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後,由此認定神羊說更接近事實。 在真身為何都不能確認的情況下,就認定獬豸的存在,不免有道聽途說之嫌。明代一位謝姓學者就對獬豸頗不以為然,他撰文說:很多法官沒有神獸傍身,卻仍有斷案如神之名。而作為他們前輩的皋陶,堂堂審判之神,居然要依賴神獸成就自己的名聲,豈不荒唐?按照這樣的邏輯,既有獬豸,又何用皋陶? 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追捧。獬豸頻繁地出現在廟堂之上,風光無限。在春秋戰國時期,相傳楚王得一獬豸,並製成了獬豸冠,帶於頭上,取能辨曲直之意。這種獬豸冠呈現高桶狀,形如「鐵柱卷」。此後上行下效,這種樣式的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為了衙門必備的裝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下來,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獬豸作為「任法獸」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就連東坡先生也拿獬豸做文章。東坡先生的《艾子雜說》中就有「獬豸辨奸」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齊宣王與艾子的一次聊天。 這天,齊宣王問艾子,先生可曾聽說古代有一種叫做獬豸的動物?艾子回答說,堯帝時代曾經有過這樣一種兇猛的動物,被飼養在宮廷之中。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分辨忠臣與奸臣,如果遇到奸臣,就用角把它放倒,變成自己的大餐。接下來艾子的話則更為辛辣,他說,如果朝堂之上仍有獬豸這種神獸在,那麼它肯定不缺食物果腹。 東坡先生巧妙地借用獬豸的特性,來諷喻當時的吏治,可謂意味深遠。 由「灋」到「法」,獬豸雖然已在「法」字中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卻不能被舍棄
⑧ 羊有什麼本領啊
神話創造的一種獨角神羊,寄託著古人的社會理想。那是關於司法公正的理想。
這神羊,叫獬豸。明代謝肇氵制《五雜組》說,獬豸「一雲即神羊」;但是,這位明代學者並不相信有獬豸,他提出問題的思路挺有趣:相傳「皋陶治獄不能決者,使神羊觸之,有罪即觸,無罪即不觸。則皋陶之為理,神羊之力也。後世如張釋之、於定國,無羊佐之,民自不冤,豈不勝皋陶遠甚哉?」皋陶是上古神話中的司法審判之神。倘若將皋陶的明察秋毫歸功於獬豸,後來那些沒有神羊相助,卻能斷案不留冤屈的官員,不是比皋陶的本領高強得多嗎?謝肇氵制的設問,可謂直奔主題。它告訴人們:神羊獬豸是什麼?就是如此分也分不開地與司法話題聯系在一起的神話動物。
據東漢《論衡·是應》,當時衙門里是奉皋陶像、飾獬豸圖的。相傳皋陶為堯帝時的「大理」,即掌管刑法的官員。衙門中畫皋陶、獬豸,表示明辨是非,執法公正,還含有威懾邪惡的意思。
《論衡》記下有關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皋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獬豸頂觸的,一準是有罪之人。
古人做獬豸的文章,緊扣著執法的主題。由此,乾脆稱其為任法獸,這見於《神異經》:「獬豸忠直,見人斗,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一名任法獸。」還發明了一種執法者的官帽,稱為獬冠。《淮南子·主術訓》:「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這樣的官帽,漢代稱其為法冠。《後漢書·輿服志下》記,法冠高桶狀,取「鐵柱卷」式造型,「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獬豸帽在春秋時代已出現,秦代時執法御史戴著它,漢代因循下來。古時稱御史冠為獬豸,進而以獬豸代指執法官。
問案決獄的衙門里,牆上畫著獬豸,長官戴著獬冠,——在古代的公堂上,異獸神羊真是出盡了風頭。
蘇軾的寓言故事集《艾子雜說》,講到獬豸。齊宣王問艾子:「古有獬豸,何物也?」艾子答:「堯之時,有神獸曰獬豸,處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觸而食之。」緊接著,補充說:「假如如今有此神獸,它必定不會挨餓的!」這就將獬豸的能辨是非,引到了官場,以官員為審視的對象。抵而食之,「料不乞食矣」,諷刺奸臣之眾。
獬豸傳說,反映了古人對羊多側面的認知。怕狼的羊,跪乳的羊,溫順的羊,古人用來說明事理。同時,沒有忽略另一面:羊有角,並非擺設,犄角聚著力,能觸能抵。於是,有了獬豸的傳說,不但頂得狠,而且頂得准。
羊有角,能抵,中華國貨便有大名鼎鼎的抵羊牌。近代中國國勢積弱,列強覬覦,軍事侵略、文化侵略、經濟侵略一並襲來,「抵羊牌」喊出中國民族工商業者憤怒的呼號。「羊」與「洋」諧音,並且「羊毛出在羊身上」,「抵羊牌」巧用雙關修辭,其妙天成。它的精髓,則在一個「抵」字。
⑨ 獬豸的寓意和象徵是什麼
獬豸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寓意是明辨善惡,剛正不阿。
因此,對公平、公正法律的憧憬,也正體現在這只神獸的身上,也稱「法獸」。
《後漢書·奧服志》中記載:「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
歷史介紹: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
據文獻記載,秦代時執法御史就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如此。
到了東漢時期,獬豸圖還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的飾品,象徵著正大光明,公正凜然。
⑩ 請問中西司法制度的區別謝謝
中西法律文化比較依然是21世紀中國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項重大課題。經驗和科學告訴我們,法律制度的有效建構和運作依賴於相應的法律文化的存在,法治的成長必須紮根於相應的法律文化土壤。追本溯源,中國法律現代化的建設是在西方法律文化沖擊而與自己固有的法律傳統人為割裂的情況下展開的,因此,百年來一直存在著中西兩種法律文化的沖突。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司法制度改革,可見,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順利推進,必須依賴於對法律文化的理性分析,而從司法角度對中西法律文化進行分析更是其中的關鍵。
在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異同之前,先說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法律的形式化象徵,在西方有「司法女神」,在中國有「司法神獸」。司法女神鵰塑在西方法院建築中會經常看到,我們在港劇裡面也能經常看到。司法女神一手執寶劍,一手拿天平,最值得注意的是女神的眼睛是閉著的或是用布蒙著的,所以也叫蒙目女神。寶劍表示力量,天平表示公平,額發表示誠實,閉眼表示「用心靈觀察」。造像背面往往刻著古羅馬法顏:「為實現正義哪怕天崩地裂」。中國的「司法神獸」,是一隻像牛或羊的獨角獸。它是中國的司法神,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眼睛不僅睜著,且睜得很大,怒目圓睜。它是中國第一位法官皋陶在辦案時如爭執不下,就將這叫做獬豸獸牽出來,它會用那隻獨角去抵觸真正的罪犯。西方和中國的司法神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司法女神的眼睛是閉著或用布蒙著的,而中國的司法神獸眼睛是怒目圓睜。這一顯著區別體現著中西司法理念的不同,更深一層地看則是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
以司法制度為例,下面就來分別探討中西法律文化的特點。
一、 西方的法律文化
西方司法制度一般是指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制度,其基本特點是: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實行審判公開制度,訴訟活動的透明度較高;律師辯護和代理制度發達,當事人獲得辯護率較高;推行自由心證和無罪推定原則;注重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訴訟作為主要的糾紛解決機制,適用率極高。西方司法制度體現了司法獨立性、中立性、終局性等屬性,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司法制度。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完善過程,真正發揮了司法的功效,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西方的司法制度代表著現代化的司法制度。
然而,西方司法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有其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的。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是西方司法制度最核心的文化內涵。個人本位的價值觀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自然存在,任何人都無權將他人視為達到主觀目的的手段,每個人都是自治的主體人、目的人,個人價值應當優於社會價值。權利本位是伴隨著個人本位而產生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認為,國家權力來源於公民,公民有權主宰國家,國家應優先保障公民的主人地位及相應權利的取得。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的價值觀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古希臘、古羅馬發達的契約關系為自由、平等、權利等法權觀念的生長提供了社會條件。古希臘法與羅馬法所倡導的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的價值觀後來隨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大力宣揚而成為西方法律文化的主流,並進一步上升為法律觀念。西方國家的諸多訴訟原則、規則都是對個人本位、權利本位的一種回應。例如,確立了被告人獨立的訴訟主體地位,被告人不再是訴訟的客體,不得對其進行刑訊逼供和有罪推定;被告人不僅有權就自己無罪、罪輕或減輕、免除刑罰作自行辯護,還有權聘請律師協助辯護或接受法律援助。再如,確定國家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人權,尤其是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更多的是強調對個人利益的保護,比較突出的一個表現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和疑罪從無規則。
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也是西方司法制度的重要文化內涵。西方國家向來具有濃厚的法律與民主色彩。這也與他們早期發達的商品經濟密不可分。商品經濟講求平等競爭,它是孕育民主的天然土壤。而商品經濟下產生的契約關系則是一種法律關系,它直接推動了法律的發展。今天,法律和民主在西方國家的滲透面更廣。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宗教領域還是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都在推崇民主,追求法治。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同時也成為西方司法制度發展的內在動力。為了體現民主,賦予被告人與原告人同等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為了體現民主,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運作向民眾公開,並讓更多的民眾參與。法律至上的觀念使訴訟成為解決糾紛的首要途徑,並促成了律師業的極大發展。總之,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使西方的司法制度處於一種民主、有序、理性的運行狀態中。
二、 中國的法律文化
我們現在的制度建設從總體上來說是學習西方的結果,而且是從不同國家的法律文化中東拼西湊的結果。大體上說來,我們總體上的制度因素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歐洲大陸的,以及日文版的歐洲大陸的法律傳統。第二方面是社會主義的,尤其是俄文版的社會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制度。直到今天,法院的地位低微,檢察院的監督權以及司法權行使方式過程中的所謂的群眾路線,這些東西都跟蘇聯的制度很有關系,對具體審案法官的司法解釋權的剝奪都跟蘇聯的司法制度有很密切的關系。第三方面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我們中國人做事情所喜歡採取的方法,我們的政治文化,我們的法律文化,這些東西也許在我們的表層制度上看不到多少,我們的表層制度都是西方化的,但我們骨子裡的運作過程,我們所遵循的一些准則,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所採取的一些方法,都還是我們兩千年來所一直採取的方法。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有其獨特的經濟基礎、社會制度、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取代了傳統的封建制經濟,而且我們不再閉關自守,而是在經濟、行政、司法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傳統法律文化產生的基礎已不復存在。然而,用中國的手段操作西方的模式,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非常明顯的一種狀態。例如,法院院長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是獨立於地方政府的法官,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下屬,他只是地方權力格局中的—個棋子,下棋的人把他搬到哪兒就是哪兒。正是在這種前提下,分析我國的法律文化不能光從傳統法律文化分析,而應該分析引進西方法律文化後的中國法律文化所產生的獨特性和沖突。具體體現在:
第一,受家國本位、義務本位價值觀的影響,我國的訴訟目的偏向於懲治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而對個人尤其是被告人的權利保障不力。我國引入了辯護制度,賦予被告人辯護權,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被告人的辯護權並沒有得到真正實現。被告人的自行辯護權利受到種種限制,辯護律師沒有充分的調查取證權,訴訟權利也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法官無視辯護意見,先判後審的現象屢禁不止。另外,法律雖然規定舉證責任在於控方,但又規定被告人應當「如實供述」,「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為了盡快查明案件,違法取證、刑訊逼供的現象也較為常見。比如我們常常能在一些譯製片和港劇中,聽到這樣一句與「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同樣熟悉的話:「你有權保持沉默!」這兩句話充分反映了中西方兩種不同法律文化、不同人文精神的差異所在。
第二,等級特權思想仍然存在於不少人尤其是實權人物的觀念里。有些司法人員辦理案件不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是以當事人的身份、職務、社會地位為依據;某些高級官員違法犯罪,可以憑借其權勢與地位逃避法律責任;某些權大、官大的所謂「上級人物」可以任意干涉司法活動,強迫司法機關按照他們的意圖辦事,強行更改或拒不執行法院的裁判,甚至憑借特權隨便調離秉公執法的司法人員。等級特權思想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獨立、司法公正等法律原則遭到了嚴重破壞。
第三,雖然我國已實行司法獨立,然而司法行政不分,行政權力過於膨脹的傳統使我國司法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司法機構的改革困難重重。我國的司法機構設置與行政區劃重疊,在機構名稱前均冠以某某省、某某市的名稱。司法人員的級別與行政機關的級別完全相同,也有處級、科級之分。在工作機制上,採用行政化的層層批示制,合議庭報庭長、院長審核、審批,院長提請審判委員會決定或者是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這些與行政機關雷同的做法不符合司法工作的特點,也不能滿足司法工作的要求。另外,司法機關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行政化現象,即其財政受制於地方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沒有獨立的經費來源,而是每年由同級政府提供經費。司法經費的不獨立使得司法領域內地方保護主義惡性蔓延,嚴重影響了司法的獨立性。
第四,受息訟觀念的影響,我國訴訟制度解決糾紛、保障法律實施的功效得不到充分發揮。訴訟觀念的淡薄使得我國民眾遇到糾紛時寧願選擇和解或通過民間調解。民間調解雖然在表面上避免了一些糾紛的公開化,但由於它以傳統的倫理道德乃至家法家規為主要依據,因而不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培養,也不利於法律的實施。而且和解、民間調解等非訴訟機制的過多適用,限制了訴訟機制功效的發揮,不利於現代司法制度的構建。
第五,人情、地緣關系也是我國司法改革中某些難題的症結所在。因為重人情、重關系,證人不願出庭作證,以免得罪他人,破壞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證人的出庭率極低,作證質量也不高;因為重人情、重關系,很多情況下,打官司成了「打關系」,沒有關系也要找關系、拉關系,所以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因為重地緣關系,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使得異地取證、異地執行難上加難。由此可見,引入的先進司法制度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理念支持,相反卻受到本土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那麼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異化,在本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綜上可見,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差異根本在於兩者法律文化的差別。根源於傳統法律文化的中國司法制度,只是生搬硬套地學習運用西方的司法制度是行不通的。只有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找准中西方在法文化上的共通點,尋找解決兩者文化沖突的方法而又保留和發展我國自身法律文化的獨特性,才能更好地建設和完善我國司法制度。當然,這也是建設我國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