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民商法
❶ 關於海峽兩岸的小議論文,400字就行
7月30日下午,為期兩天的「海峽兩岸司法實務研討會・2010」在福州落下帷幕。此間,來自海峽兩岸的百名知名法學家、司法實務界人士,圍繞兩岸經濟文化交往權益保障暨海西法治環境、兩岸司法實務新問題和兩岸司法合作與法律服務等方面專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據悉,大會共收到來自兩岸學術界和司法界人士提交的論文199篇。其中,台灣學術界和司法界嘉賓提交的論文17篇,大陸學界嘉賓提交的論文33篇,大陸司法實務界論文149篇。
在這些論文中,有關於兩岸民事權益保障、投資權益保障、旅遊權益保障、海峽西岸涉台立法、涉台審判經驗交流的文章,也有關於兩岸婚姻家庭、海事海商、農產品貿易、勞動爭議和知識產權等制度比較的作品,還有關於兩岸互涉犯罪、刑事司法互助、民事司法互助、商事仲裁合作的論文,涵蓋了兩岸經貿往來的方方面面。論文經專家評選後由組委會選擇其中179篇提交會議討論,並邀請部分作者出席會議。
據介紹,本屆研討會共取得五方面的成果:
拓寬了人員交流交往中權益保障的思路。此次大會上,代表們把視角對准兩岸投資權益和旅遊權益的保障上,探討投資糾紛的困境與出路、隱名投資的防範應對、投資貿易爭端的解決等,暢談改進完善或者化解糾紛的思路,豐富了對這一領域法律問題的見識見解,拓寬了視野,為規范運作和加強協作提供了廣闊的視角和有力的依據。
明確了處理民事糾紛和商貿糾紛的原則。由於兩岸在民商事法律上制度規定有所差別,訴訟途徑程序亦有不同,導致在適用法律過程中面臨區域法律沖突的問題。會上,台海兩地的法律人對於破解這一司法難題,紛紛建言獻策,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明確了「平等對待、公正合理、提升效率、司法為民」等適用法律的總體原則,為從實踐中解決司法實務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思路和定位。
堅定了開展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的決心。此次會上不少代表對於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工作,進一步反思困境、評議不足,也有代表針對兩岸文書送達、調查取證等工作,介紹窗口渠道的開設和實施細則的完善情況。堅定決心、明確方向、找准方位,是本次兩岸司法實務界和學術界人士對互助合作工作的共同心聲。
提升了對台海法治環境良性構建的思索。近年來,大陸一些法院堅持回應型的能動司法思路,不斷創新涉台審判工作機制,相繼成立涉台審判庭,聘請台商擔任調解員等,在大陸乃至台灣引起較為深遠的影響。此次研討會,亦有不少專家學者和實務代表針對法治環境的構築,介紹經驗、暢談感受,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增強了對涉台審判事務問題研究的信心。本屆研討會期間,還同時召開了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海峽兩岸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的年會,在對過去一年工作進行回顧的同時,決定在新的一年裡依託福建高院的地緣優勢,利用專業委員會匯集眾多具有豐富涉台理論研究和審判經驗的法官和學者的力量,積極開展涉台理論研究和調研活動,針對涉台審判實務中不斷涌現的新類型案件,以及長期困擾涉台審判的疑難、復雜問題進行研究,發揮各自優勢,為涉台審判理論研究出謀劃策,共同破解難題。
❷ 中國台灣的法律體系是大陸法系還是案例法系
自清末沈家本,伍廷芳修律以來,基本仿效大陸法系,尤其是德國法來建立自己的新法體系,中國法律近代化從一開始就打上了很深的德國烙印。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仿效德國和日本建立起自己的六法體系,即憲法,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這是大陸法系最重要的標志,史稱「六法全書」。國民黨戰敗後把六法全書帶到了台灣,並在台灣延續下來了清末以來的變法修律的成果,所以說台灣是法德式的大陸法系,而且還是非常典型的大陸法系。而共產黨斥責《六法全書》為資產階級產物,宣布盡廢六法全書,中國法治近代化遭受重大挫折,自清末以來建立起來的法治成果功虧一簣,至於發生文化大革命,法律虛無主義盛行自不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仿效蘇聯建立起一套蘇聯式的法律體系,而蘇聯是繼承前沙俄帝國法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故仍屬大陸法系。蘇聯解體後,中國法治不再以蘇聯為師,而是自己的發展道路,即在保持前蘇式法制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大陸法系的法律制度,並借鑒英美法系成功的判例,將其成文化,所以中國大陸雖然與德法大陸法系有重大區別,但仍屬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相比較,有下列區別:
1,大陸法系以成文法為主要淵源,且成文法系統,富有科學性和邏輯性,判例除在特殊情況下,一般不是正式淵源;英美法系雖有成文法,但不是主要淵源,且沒有系統化,法官在適用法律時,寧可適用前人依成文法所作出的判例來斷案,也不直接採用成文法。
2,大陸法系法典講究縝密的邏輯,講究科學性和系統性,講究理性主義和先驗主義,法官適用主要採用「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演繹推理,這種特性決定法官,律師,檢察官這樣的法律職業人員必須接受長時間的法學理論教育,否則無法正確理解與適用法律;英美法系講究經驗主義,美國大法官霍姆斯說過:「法律的生命從來就不是邏輯,而是經驗。」法官斷案主要依法以前的判例來斷案,而不是成文法。法官應當從社會生活中尋求正義,而不是法律的故紙堆,法官不應當機械的適用法律。這種適用法律的方法不是以演繹法,而是歸納推理法來實現,所以英美法系的法律職業人員必須廣博的知識與深厚的社會生活閱歷,否則他們無法從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尋求公平正義的真締。
3,大陸法系由於講究理性主義,所以審理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律人員,即法官來斷案,而不是法律的門外漢,陪審團來審理,大陸法系認為,法律是一門精細,縝密,講究邏輯的科學,非受過專業的法律教育,擁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與豐富的法律實踐不得為之。英美法系則講究感性主義,認為「公道自在人心」,陪審團成員雖不懂法,但能以一顆樸素的公平正義的心來判斷是非公道,法官要做只是保證控辯雙方遵守正當程序,不得逾規越矩。
陪審團是英美法系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是英國人,美國人用來保衛自由的武器,當初克倫威爾當政後,想以審判的方式處死前王室成員,但由於有陪審團的存在,克倫威爾無法左右審判,所以大量王室成員躲過一劫;而相反的,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稱帝後,引進了英國式的陪審團制度,用以保衛大革命確立起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但命運真會捉弄世人,拿破崙利用法國人民對他的狂熱崇拜,以陪審團的形式大肆迫害自己的政敵,在英國成為自由捍衛器的陪審團,在法國卻成為了拿破崙迫害政敵,強奸自由的武器。看來一國實施何種法律制度與他的文化土壤有關,世上沒有最好的法律,只有最適用自己的法律,任何法律移植都必須考慮自己的國情與文化土壤,否則「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❸ 《與台灣關系法》的主要內容
「與台灣關系法」包含著一系列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內容,主要包括:
第一,給中美建交加上限制條件:「美國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是基於台灣的前途將通過和平方式決定這樣的期望」。
第二,增加所謂台灣安全條款,使美國協防颱灣法律化;該法第二條(乙)稱,美國嚴重關切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決定台灣前途的任何努力,承諾將「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
第三,在美國國內法體繫上給予台灣類似「國家」的地位,稱美國法律中提及外國、外國政府或類似實體時,「也適用於台灣」;台灣的地位不受「斷交」影響。第四,台灣駐美機構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權」。
❹ 台灣民法188條為什麼規定連帶責任
您好,這是關於法人承擔其侵權責任方式的規定。
法人對其侵權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自不待言。但具體實施侵權行為的法人代表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如何承擔責任?對此,各國立法之規定有所不同。
(一)法人對受害人承擔單獨責任。
此為德國所采。德國雖采「法人擬制說」,但對法人之董事或其他代理人致人損害的行為,明文規定由法人單獨承擔賠償責任(《德國民法典》第31條)。
(二)法人對受害人承擔單獨責任,然後法人得追究有過錯的行為人的個人責任。
此為瑞士民法所規定。《瑞士民法典》第55條第2項規定:「法人對其機關的法律行為及其他行為承擔責任。」第3項規定:「行為人有過錯時,行為人另負個人責任。」對前述規定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台灣學者的理解,認為依其規定,就損害後果,法人應與有過錯的行為人對受害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另一種理解是我國學者的理解,認為依其規定,法人對受害人單獨承擔責任,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應對法人承擔責任,並將之稱為「兩罰制」(前述理解之差異源於海峽兩岸所翻譯之《瑞士民法典》中文版本對同一條文之不同表述:依台灣譯本,前述條文第3項為「行為人就其過錯,個人亦負責任」)。
(三)法人原則上應對受害人承擔單獨責任,但董事等人有過錯的,應與法人一起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此為日本所采。《日本民法典》第44條首先在其第1項規定法人對其理事或其他代理人因執行職務致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然後在其第2項規定「因法人目的范圍外的行為,有損害於他人時,與表決該事項時表示贊成的社員、理事及實施該行為的理事或其他代理人,負連帶賠償責任」。此外,於1974年修訂《日本公司法》時補充的兩個條文,也作了類似規定。其第266(3)條規定:「董事執行職務有惡意或重大過失時,該董事對第三人也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第266(1)條則就公司董事違法分配盈餘、向其他董事貸款、違反竟業禁止義務、違反董事與公司進行交易之限制以及其他違反法令或章程的行為,規定了董事對公司承擔連帶償還或連帶賠償責任。這些規定,顯示出加重董事責任的立法走向。除日本外,其他一些國家如韓國,也大致採用此種模式。
(四)法人應與代表人對加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此為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所采。台灣民法典第28條明文規定了此種連帶責任,甚至不考慮代表人有無過錯(此處的過錯當然不是指加害行為之過錯,而是指決定實施加害行為的過錯)。此外,台灣公司法第23條也規定:「公司負責任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對於何為公司負責人,該法第8條規定「在無限公司、兩合公司為執行業務或代表公司之股東;在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為董事。公司之經理人或清理人,股份有限公司之發起人、監察人、檢查人、重整人或重整監督人,在執行業務范圍內,亦為公司負責人」。就立法理由而言,台灣學者認為,如按法理,法人機關之行為為法人行為,故構成法人機關成員的個人不應對受害人承擔責任。但就保護交易安全立論,則又以規定法人與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為妥,其有利於促進法人機關之注意,藉以保護交易安全。
至於法人對受害人單獨承擔責任或與代表人等行為人連帶承擔責任之後,法人與行為人之間的內部關系,一般認為得適用民法有關委託合同的規定:因代表人處理法人事務時,對於法人負有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如因其過失而致法人以損失,法人對之享有追償權。同時,在實行連帶責任的情形,如果代表人因其無過失之行為而使法人應負無過失責任,因而代表人也與法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時,代表人在對受害人承擔責任後,反過來對法人享有追償權。
我國《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採用的是法人對受害人單獨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但對於法人是否得對有過錯的代表人享有追償權,未作直接規定。比較上述立法模式,其不同點主要在是否規定法人代表人與法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有下列因素可值考慮:第一,從理論上講,如果承認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即法人自身的行為,在執行職務的活動中,法定代表人不存在其自身的個人人格,則難以認定法定代表人執行職務的行為「一方面為法人之行為,他方面為自己之行為」。故責令法定代表人對受害人負直接責任無法理上的說服力;第二,法人侵權行為通常發生在交易之外(否則應為合同責任),故規定連帶責任並不能有利於交易安全的保護;第三,代表人之賠償能力與法人之賠償能力通常不可同日而語,規定連帶責任,固然可為受害人增加選擇機會,但實際意義不大;第四,即令發生因法人機關之惡意或重大過失從事目的外違法行為造成他人嚴重損害,而法人之全部財產不足以賠償損失的情形,也可以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責令有過錯的股東(尤其是擔任代表人的股東)承擔個人賠償責任。基於上述考慮,筆者認為,我國民法應規定法人對其代表人執行職務的致害行為,對受害人單獨承擔全部責任。至於法人承擔責任後對有過錯的代表人的追償或者處罰,得根據法人章程或者公司法有關規定進行。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❺ 什麼是兩岸關糸的政治基礎
(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糸的政.治基礎。
一個中.國原則是指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它是在中.國人.民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斗.爭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這個原則是我.國政.府開展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則,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現實意義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基石。經由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中.國政.府自一九七九年開始實行和平統.一的方針,並逐步形成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這一基本方針和有關政.策的要點是:爭取和平統.一,但是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積極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早日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統.一,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統.一後實行「一.國.兩.制」,中.國的主體(中.國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統.一後.台.灣實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派軍.隊和行政人員駐台;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不需藉助外國力量。上述方針和政.策,貫徹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立場和精神,也充分尊重了台.灣同.胞當家作主、管理台.灣的願望。江澤.民.主.席在一九九五年一月發表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時,明確指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只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才能實現和平統.一。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迄今,兩.岸敵對狀態並未正式結束。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了實現兩.岸統.一,中.國政.府有權採用任何必要的手段。採用和平的方式,有利於兩.岸社.會的共同發展,有利於兩.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團結,是最好的方式。中.國政.府於一九七九年宣布實行和平統.一的方針時,是基於一個前提,即當時的台.灣當.局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中.國政.府考慮到長期支持台.灣當.局的美國政.府承認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也有利於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中.國政.府在實行和平統.一方針的同時始終表明,以何種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並無義務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的,而是針對制.造「台.灣獨.立」的圖謀和干涉中.國統.一的外國勢力,是為爭取實現和平統.一提.供必要的保.障。採用武力的方式,將是最後不得已而被.迫作出的選擇。
對台.灣而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標志著承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可分割,這就使兩.岸雙方有了共同的基礎和前提,可以通.過平等協商,找到解決雙方政.治分歧的辦法,實現和平統.一。如果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圖謀將台.灣從中.國領土中分割出去,那就使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不復存在。
對美國而言,承諾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就要切實執行中美兩國政.府之間的三個公報和美方的一系列承諾,就應當只與台.灣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的關系,反.對所謂「台.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阻撓中.國的統.一。反之,就破.壞了中.國政.府爭取和平統.一的外部條件。
對於亞太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而言,台.灣海峽局勢一直與亞太地區的安定密切相關。有關各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有利於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有利於中.國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符合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各國的利益。
中.國政.府政.策
中.國政.府積極地真誠地努力爭取實現和平統.一。為了爭取和平統.一,中.國政.府一再呼.吁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舉行兩.岸平等談判。充分考慮到台.灣的政.治現實,為了照顧台.灣當.局關於平等談判地位的要求,我們先後提出了舉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對等談判、兩黨談判可以吸收台.灣各黨派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等主張,而始終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中.國政.府還提出,可先從進行包括政.治對話在內的對話開始,逐步過渡到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解決正式談判的名義、議題、方式等問題,進而展開政.治談判。政.治談判可以分步驟進行,第一步,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共同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系發展進行規劃。一九九八年一月,為尋求和擴大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中.國政.府向台.灣方面明確提出,在統.一之前,在處理兩.岸關系事務中,特別是在兩.岸談判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政.府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雙方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為爭取和平統.一,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動兩.岸關系發展。自一九八七年底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至一九九九年底,到中.國大.陸從事探親、旅遊、交流的台.灣同.胞已達1600萬.人次;兩.岸間接貿易總額超過1600億美元,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協議金額及實際到位金額分別超過了440億美元與240億美元;兩.岸互通郵政、電.信取得了很大進展;兩.岸海上、空中通航也取得了局部進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依法保.障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為了通.過商談妥善解決兩.岸同.胞交往中所衍生的具體問題,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在事務性商談中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兩.會領.導人於一九九三年四月成功舉行了「汪辜會談」,並簽署了幾項涉及保護兩.岸同.胞正當.權益的協議。一九九八年十月,兩.會領.導人在上.海會晤,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兩.會商談是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的。實踐證明,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完全可以找到兩.岸平等談判的適當方式。香.港、澳.門回歸中.國以來,港台之間、澳台之間原有的各種民間往來與交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和發展。
❻ 中國大陸對台灣制定了哪些法律
1949年後,兩岸長期處於政治、軍事對峙狀態,兩岸民眾之間的交往大多經由香港等第三地進行,民商事法律沖突問題表現為大陸地區的法律同該第三地法律之間的沖突,台灣地區的法律在大陸地區的效力這一問題並不明顯。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台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開始,婚姻、繼承等民事領域的法律沖突逐步出現。本世紀以來(特別是2008年以來),兩岸經貿關系發展進入新階段,商事領域的法律沖突更加明顯。
2008年11月4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台北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同年12月15日,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全面啟動,宣告兩岸「三通」時代來臨。由於兩岸間協商、簽署涵蓋大多數貨物及服務部門的協議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為使雙方在經濟合作方面達成的共識能以正式書面方式呈現,因此雙方先簽訂框架協議將未來要談判的
❼ 如何起訴台灣人兩岸司法協定在台灣生效嗎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本案中和台灣人的微信聊天記錄可以視為雙方達成了借貸合同,而微信轉賬的行為可以視為合同的履行,因此可以向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受理案件後應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海峽兩岸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司法互助案件的規定》,對其進行司法送達。經送達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審理並根據查明的事實缺席判決。
判決生效並經上述送達方式送達後對方拒不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義務的,如果在大陸有可供執行的資產,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如果他在大陸沒有可供執行的資產,可能需要根據台灣地區《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之相關規定向台灣地區的法院申請認可和司法協助。
根據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一、合作事項
雙方同意在民事、刑事領域相互提供以下協助:
(一)共同打擊犯罪;
(二)送達文書;
(三)調查取證;
(四)認可及執行民事裁判與仲裁判斷(仲裁裁決);
(五)接返(移管)受刑事裁判確定人(被判刑人);
(六)雙方同意之其他合作事項。
(7)兩岸民商法擴展閱讀:
根據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七、送達文書
雙方同意依己方規定,盡最大努力,相互協助送達司法文書。
受請求方應於收到請求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及時協助送達。
受請求方應將執行請求之結果通知請求方,並及時寄回證明送達與否的證明資料;無法完成請求事項者,應說明理由並送還相關資料。
八、調查取證
雙方同意依己方規定相互協助調查取證,包括取得證言及陳述;提供書證、物證及視聽資料;確定關系人所在或確認其身分;勘驗、鑒定、檢查、訪視、調查;搜索及扣押等。
受請求方在不違反己方規定前提下,應盡量依請求方要求之形式提供協助。
受請求方協助取得相關證據資料,應及時移交請求方。但受請求方已進行偵查、起訴或審判程序者,不在此限。
九、罪贓移交
雙方同意在不違反己方規定范圍內,就犯罪所得移交或變價移交事宜給予協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❽ 求海峽兩岸民事管轄權沖突的案例
管轄權沖突為平行訴訟的產生提供了客觀的基礎。兩岸民事司法中的平行訴訟,是指當事人就同一民事爭議同時或先後向大陸的人民法院或台灣地區的法院起訴,並由兩岸有關法院同時或先後受理的情形。根據平行訴訟的一般理論,關於平行訴訟的一般理論,可以將兩岸民事司法中的平行訴訟區分為兩種最基本的類型:一是重復訴訟,即原告對同一被告就同一爭議事實向祖國大陸和台灣地區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在重復訴訟中,平行訴訟的雙方當事人相同,原告和被告是同一的,因此這種形式的平行訴訟又被稱為「原告被告共通型平行訴訟」。二是對抗訴訟,即一方當事人作為原告在祖國大陸(或台灣地區)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提起訴訟,而對方當事人又在台灣地區(或祖國大陸)作為原告以該當事人為被告提起訴訟。在對抗訴訟中,平行訴訟的雙方當事人相同,但是原告和被告的地位發生了逆轉,因此這種形式的平行訴訟又被稱為「原告被告逆轉型平行訴訟」。
(一)重復訴訟
案例1,林XX訴鄭XX侵權賠償案。原告林XX與被告鄭XX就設立在福建省永定縣永定巨和公司的股權發生糾紛,於1994年4月1日在台北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判定鄭XX賠償投資款。1994年11月30日,台北地方法院判決鄭XX故意不法侵害林XX財產權,應賠償林XX的投資款。鄭XX不服,提出上訴,台灣「高等法院」於1995年6月判決認為,林XX於1991年對鄭XX提出刑事告訴時即已知道其損害所在,但遲至1994年4月1月才提起民事訴訟,其訴訟請求已超過二年法定時效而消滅;上訴人鄭XX為時效消滅的抗辯並拒絕賠償給付有理;遂判決撤銷台北地方法院的一審判決,並駁回林XX的訴訟請求。林XX不服,提起上訴。1996年12月7日,台灣「最高法院」以事實不清為由判決發回台灣「高等法院」重審。1997年9月15日台灣「高等法院」作出重審判決,認為林XX提起民事訴訟時已逾二年法定時效,並以此為由駁回林XX的訴訟請求。林XX不服,提起上訴。林XX在台灣地區提起訴訟的同時,向福建省龍岩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龍岩中院經審理認為,原告林XX雖就同一訴訟標的於1994年4月在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並由「高等法院」作出二審判決,但因林XX不服二審判決已提起上訴,目前該案尚未終審判決,處於不確定狀態,且本案訟爭標的物永定巨和公司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龍岩中院系訟爭標的物所在地法院,對本案具有管轄權;原告林XX對就同一訴訟標的提起訴訟,應予准許;被告鄭XX提出林XX一案二告,違反「一事不再理」之慣例,應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答辯理由,不能成立。
案例2,台灣惠高運通有限公司訴台灣內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內田電器製造(廈門)有限公司侵犯財產權糾紛案。1993年10月,台灣惠高運通有限公司(下稱「惠高公司」)受台灣內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內田股份公司」)委託,作為其發運貨物的代理人,雙方約定運費到付。貨物運抵廈門後,惠高公司因內田股份公司未能支付運費經多次催討未果而訴至法院。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於1994年2月1日向內田股份公司發出支付令,責令其向惠高公司支付全部運費及利息。因內田股份公司未能按支付令支付全部款項,且該公司於1994年7月4日向台灣高雄縣「商業會」申請進行破產前和解,鑒於內田股份公司和內田電器製造(廈門)有限公司(下稱「內田廈門公司」)系日本內田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投資開辦的,惠高公司遂以內田廈門公司和內田股份公司存在欺詐性共同侵權為由向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廈門中院判決內田股份公司償還未付的運費及利息,內田廈門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一審判決後,內田廈門公司不服,向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福建省高院審理認為,本案運費糾紛已經由惠高公司向台灣高雄地方法院申請並已發布支付令,且已獲得部分履行,現惠高公司又以同一事實、不同案由再向另一法院起訴的做法,顯屬不當。據此,福建省高院於1995年8月判決撤銷廈門中院一審判決;駁回惠高公司的訴訟請求。
(二)對抗訴訟
案例3,李XX訴孫XX離婚案。原告李XX為大陸居民,被告孫XX為台灣居民。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人民法院在審理李XX訴孫XX離婚案時,因被告在原告起訴之前已向台灣有關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原告於是向該院申請撤回起訴。該院認為,原告的撤訴申請是其真實意思表示,符合有關法律規定,裁定準許撤回起訴。
案例4,林XX訴被告蔡XX離婚案。原告林XX為大陸居民,被告蔡XX為台灣居民。原告林XX向福建省東山縣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後,被告蔡XX也向台灣某法院起訴。東山縣法院以台灣法院受理案件的時間遲於該院,並參照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條的規定,對該案行使管轄權。兩地法院審理後,分別作出判決。台灣的法院先於東山縣法院作出判決,判決林XX必須履行與蔡XX的夫妻義務;東山縣法院判決不準離婚。一年後,林XX再次向東山縣法院提起訴訟,該院以原、被告雙方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又分居滿一年,互不履行夫妻義務為由,判決准予雙方離婚。判決後,雙方均沒有上訴。
案例5,黃XX訴徐XX離婚案。原告黃XX為大陸居民,被告徐XX為台灣居民。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法院依照簡易程序公開開庭審理黃XX訴徐XX離婚一案,被告徐XX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原告以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為由請求與被告離婚。被告未作答辯。原告向法院提交並經確認的證據包括被告2003年1月向台灣彰化地方法院提出的起訴離婚的民事訴狀和彰化地方法院家事法庭通知書的復印件各一份。該院依法判決原告黃XX與被告徐XX離婚。
❾ 你認為應該怎樣推動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合作
首先,要發揮民間力量,即「重民間輕官方」。受島內政治環境的變化,兩岸直接介入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可能性降低,至多是單方面的政策調整,無法相互協商與協調,這就需要量充分發揮民間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的角色與力量。一是要發揮國共協商溝通機制,通過國民黨與大陸的良好關系,為兩岸民間經濟合作提供協助。二是通過兩岸民間經濟組織舉辦兩岸各類經濟合作論壇,創造兩岸企業合作的信息與機會。三是鼓勵兩岸企業簽署民間性經濟合作協議。
其次,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就是「重市場輕政府」。在兩岸經濟關系發展進程中,市場一直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台灣當局的大陸經貿政策開放,基本上都是在市場壓力與經濟需要之下被迫開放,是被市場逼著開放,客觀上促進了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未來兩岸經濟合作應努力發揮市場的引導、調節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局調整政策,為兩岸經濟合作創造條件。
再次,要揮地方政府的功能與作用,即「重地方」。兩岸地方性經濟合作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小,可讓地方政府走到台前,在相關規定框架下主導與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由兩岸地方政府尤其是大陸地方政府組織更多的兩岸經濟合作交流會、展銷會與座談會等,充分發揮各類經濟園區的特殊政策功能,簽署地方性經濟合作協議,促進兩岸經濟合作。
第四,要發揮法治的作用。在兩岸經濟合作過程中,不論是企業,還是地方政府,或民間組織,要適應新時代,適應「以法治國」或「以法治理」的時代精神,遵守海峽兩岸的有關法規,嚴格依法辦事,可以避免過去人為項目或政策承諾,避免產生嚴重的經濟合作後遺症,可以保證兩岸經濟合作的良好秩序,減少糾紛與矛盾。當兩岸經濟合作糾紛發生時,盡可能通過行政訴訟或仲裁等法律手段解決。
第五,要發揮台商的作用。台商對兩岸經濟發展、兩岸經濟政策、市場、營商環境與商機最了解,是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橋梁。同時,台商在海峽兩岸有廣泛的人脈關系、商業關系,而且有強大的組織團隊力量,可以在兩岸關系陷入僵局情況下發揮重要的協調、促進作用。
第六,要發揮兩岸經濟合作中大陸主體市場的作用。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由於台灣當局的政策限制,在島內經濟合作比較困難,民進黨執政後變得更加困難,大陸企業入島投資、入股、並購等經營活動受到很大限制,日前台灣經濟主管部門又再次否決了大陸企業對台投資案。在這樣的形勢下,鼓勵兩岸企業將經濟合作的場域與重心放在大陸,開展更大范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
❿ 如何解決涉台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於2010年12月29日正式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的規定》(法釋[2010]19號,以下簡稱《規定》),2011年1月1日起實施。《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涉台民商事案件審判實踐的需要,依法作出的一項重要司法解釋。
近年來,隨著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的實現,海峽兩岸經貿交流、人員往來日益頻繁,涉台婚姻、繼承、經貿投資等民商事糾紛越來越多,案件涉及的法律和審判規范也越來越復雜。明確涉台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適用規范,對於人民法院准確適用法律,正確審理涉台民商事案件,切實保障兩岸當事人的正當權益,有效維護兩岸民商事交往的正常秩序,十分必要和重要。
《規定》共3條,主要解決人民法院審理各類涉台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同時對台灣地區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法律地位也作出了明確規定。
《規定》第一條是該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明確規定了涉台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根據該條第一款,人民法院審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應當適用法律和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並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中選擇適用法律的規則確定應當適用的實體法。這里所講的實體法既包括兩岸的法律,也包括其他有關國家或地區的法律。該條第二款進一步明確,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中選擇適用法律的規則,確定台灣地區法律為案件所應適用的實體法,並予以適用。同時,《規定》第三條規定,適用該有關法律不得違反國家法律的基本原則、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該條中「選擇適用法律的規則」指的是參照適用的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法律適用規則,也即沖突規范,包括民法通則第八章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通過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規定的內容。人民法院適用台灣地區民事法律,是從司法角度妥善處理法律適用難題、切實維護兩岸當事人正當權益的務實做法。
《規定》第二條對台灣地區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法律地位作了強調。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平等,外國人在訴訟中也享有同中國公民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台灣同胞作為中國特殊地域的居民,在訴訟中當然具有與大陸當事人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也一貫堅持平等保護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各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一貫重視依法保護海峽兩岸當事人的正當權益。早在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就發布了《關於人民法院處理涉台民事案件的幾個問題》的司法解釋,對審理涉台婚姻、夫妻共同財產、撫養和贍養、收養、繼承、房產、債務案件以及訴訟時效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1998年,為了進一步推動兩岸關系發展,保護兩岸同胞的正當權益,尤其是台灣同胞在大陸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人民法院認可台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規定》。隨後,為回應台灣法律界人士和民眾的訴求與期待,最高人民法院又將認可台灣地區民事判決的范圍予以擴大,對於台灣地區有關法院作出的民事調解書和支付令也予以認可。為適應新時期兩岸關系發展的新變化,發揮認可台灣地區民事判決在促進兩岸關系發展中的更大作用,2009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又公布實施了《關於人民法院認可台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補充規定》。該規定明確了人民法院裁定認可的台灣地區民事判決與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具有同等效力,同時更加詳細地規定了認可的具體程序,使台灣地區民事判決在大陸的執行得到更有力的保障。為解決涉台民商事案件審判中存在的訴訟文書送達難問題,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發布了《關於涉台民事訴訟文書送達的若干規定》。該司法解釋的出台對於兩岸法院及時、公正審理互涉民事案件具有重要意義。上述司法解釋的制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為維護兩岸同胞實體權益、平等保護兩岸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發展正常有序的兩岸關系所採取的務實而重要的舉措。
這次公布和實施《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繼制定實施上述重要司法解釋後的又一重大司法舉措,體現了人民法院服務對台工作大局,切實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的精神。今後,人民法院在涉台民商事案件的審判中,將嚴格依照該司法解釋的規定,准確適用法律,確保涉台案件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堅持公正、高效、嚴格司法,妥善處理好相關案件,促進兩岸關系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