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人

刑法人

發布時間: 2020-12-17 10:04:13

刑法人物問題

菲得: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06055
義大利犯罪學家菲利先前曾是龍布羅梭的學生,後轉為刑事社會學派,是刑事社會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刑法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犯罪三元論:他放棄了刑事古典學派「自由意志」 與「行為選擇」的觀念,認為,某人犯罪,絕非由於自願,而是必然存在另外的原因。他將導致犯罪的原因分為三類:人類學因素(生理、心理、種族方面的個性特徵)、自然因素(氣候、土壤狀況、晝夜相對長度、四季平均氣溫、氣象情況、農業狀況等)和社會因素(促使人們生活不誠實、不完滿的社會環境)。這些原因可以說是犯罪人人身危險性表徵的描述,其理論特色是「綜合作用」。反對僅用其中某一類去解釋犯罪,與其師龍氏有別。提出「犯罪飽和法則」來解釋社會全部犯罪。認為: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原因十分復雜,在一定的條件下,它的產生具有某種必然性。對於犯罪,不能指望通過刑罰予以消滅,而只能盡可能地將其控制在不危及社會根本生存條件的限度之內。大部分犯罪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盡管「犯罪飽和」。他也主張刑罰個別化,對待犯人及預防犯罪,要對症下葯。

二、身危險性與犯罪類型說:在研究和理解犯罪之前,必先了解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犯罪人分為五類:1天生犯罪人;2精神病犯罪人;3習慣性犯罪人;4機會性犯罪人;5激情犯罪人。犯罪預防對策是建立在「退化與進化」「二分法」基礎之上。退化型犯罪是出於利己動機,進化型犯罪是基於利他動機的。

三、社會責任論:否定舊刑法學體系中的道義責任論,提出社會責任論。刑事責任的根據是行為人反社會的危險性格,應受社會防衛的是行為者,不是行為。刑事責任的本質是防衛社會。刑事責任就是依據刑罰的方法可以達到防衛社會目的的能力,即刑罰適應能力。對於實施犯罪、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之人,給予刑罰處罰;對於實施犯罪、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之人,給予防衛社會的處分,即保安處分。

四、個別預防與「刑罰替代物」:由於古典學派的刑罰威嚇無效,所以他否定一般預防,主張個別預防。刑罰效力有限,只是社會用以自衛的次要手段。強調建立刑罰之外的補充策略。在刑罰學說上,否認國傢具有懲罰犯罪人的刑罰權,主張根據造成犯罪人不同人格的社會情形,用不同的方法取代刑罰,此即「刑罰替代物論」。

這個是關於費爾巴哈的,不能粘貼,給個鏈接:
http://www.cnlyjd.com/falv/Article/yuwaisifa/200605/548084.html

貝卡利亞:http://www.puhra.cn/chinese/printpage.asp?ArticleID=665
是義大利刑法學家.
近代資產階級刑法學鼻祖,於1738年出生於米蘭的沒落貴族家庭,
從小在帕爾馬的教會學校讀書,青年時代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正如
他在1766年寫給他的著作的法文譯者莫雷萊(Moree-llet)的信中所
講: 「我把一切都歸功於法國人所寫的書。這些書喚起了我心靈中8
年來一直遭受溺信教育扼制的人道情感。僅僅 5年的功夫,我就完全
轉而相信這些哲理,並且成為(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的信徒。
促使我完成頭腦中革命的第二本書是愛爾維修的著作。是他猛然把我
推向追求真理的道路,他第一次喚起我對人類的迷惘和災難的注意。」
(轉引自《貝卡利亞及其刑法思想》,黃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87年,第23頁)23歲加入「拳頭社」, 於1763年3月到1764年1月
寫出了《論犯罪與刑罰》。1768年被授予米蘭宮廷學校的政治經濟學
教授,1771年被任命為最高經濟委員會顧問,幾年後又擔任了財政法
官,接著又接受了朱塞培二世的任命,領導國務委員會第三廳的工作。
雖然在此期間寫了幾部美學和經濟學的著作及一些有關刑法改革方面
的諮詢意見,但再也沒有寫出像《論犯罪與刑罰》那樣的傳世之作。
《論犯罪與刑罰》在世界許多地區版本和譯本很多。

本書包括序言和47篇專題。作者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抨擊了封
建社會以罪刑擅斷、司法專橫為主要特徵的刑法制度,闡述了資產階
級的刑法原則,宣告了近代刑法學的誕生。

貝卡利亞在本書中是從刑罰權的問題開始入手探討的,解決刑罰
的根據問題。在封建社會,刑罰以封建統治階級的個人好惡為轉移,
罪刑擅斷。要建立資產階級刑罰,首先必須解決刑罰是建立在什麼基
礎之上,他引述了孟德斯鳩的一句話:任何刑罰只要不是絕對必要的,
都是專制的。他指出:「主權者懲治犯罪的權力是以必須維護公共福
利的保護機構,使它不受人們的侵犯為基礎的。而安全愈是神聖不可
侵犯,主權者所保護的國民的自由愈多,刑罰也就愈公正。」(見本
書第 2篇)所以刑罰存在的根據不能從已經發生的犯罪中去尋找,而
應從公共福利的保護的需要中去尋找。他還系統地提出了罪刑法定主
義理論,即只有法律禁止的行為才能稱作犯罪,只有法律才能規定懲
治犯罪的刑罰。為實現罪刑法定,他又提出了立法權問題、法律的解
釋權、法律的准確性問題,他認為「頒布法律的權力只能屬於立法者
——根據社會契約形成的整個社會的代表。任何法官——他只是社會
的一個成員——都不可能既為社會的其他成員規定刑罰而又不違背公
正的精神」。(見第3篇) 「法官不是立法者,只根據這一點,解釋
刑事法律的權力就不能屬於法官。法律不是從我們的祖先那裡作為家
庭的傳說或者遺囑——它讓後代只是服從——傳給法官的」。(見第
4篇) 「如果說解釋法律是一種弊害,那麼很顯然,促使人們進行這
種解釋的法律的含混不清也是一種弊害。如果法律是用人民難以理解
的語言寫成的,而這種語言又把法律書籍由大家的公共財富變成私有
的家庭財富,而且使人民不能判斷出自己的自由與別人的自由的界限,
並從屬於少數人,那麼這種弊害就將達到極點。」(見第5篇) 他還
提出了衡量犯罪輕重的唯一標尺就是社會遭受到的危害程序,指出:
「使民族遭受到的危害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准。因此,那些認為犯罪
人的意圖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準的人的想法是錯誤的。」同時還批判
了以被害人的身份和罪孽的輕重作為犯罪標準的錯誤做法。 (見第7
篇)他也提出了刑罰與犯罪相適應的思想,「在這兩端中間,由上到
下排列著一切違反公共福利的犯罪行為—由最大的一直到最輕微的犯
罪行為。如果幾何學可以應用到人類行為的無數模糊不清的結合上面。
那麼就應當有一個相應的刑罰—由最重的到最輕的—階梯」。(見第
6篇) 根據罪刑相適應原理,因此犯罪人不論社會地位如何,同樣的
罪應受同樣的刑罰,不能因犯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同罪異刑。他
還提出了預防主義的刑罰目的論和刑罰人道主義的思想,指出:「刑
罰的目的並不是要使人受到折磨和痛苦,也不是要使已實施的犯罪成
為不存在。……刑罰的目的,只是阻止有罪的人再使社會遭受到危害
並制止其他人實施同樣的行為。因此,應當採用的只是這樣的刑罰,
即在保持刑罰同犯罪行為相均衡的條件下,它給人們的精神上的影響
是最強烈和最持久的,而使罪犯的身體受到的痛苦是最少的。」(見
本書第12篇)他還提出了犯罪分類的思想:「有些犯罪行為是直接破
壞社會或使它的代表者死亡的;而另一些犯罪行為是侵犯公民的個人
安全、生命、財產和榮譽的;第三種罪行是同法律為了社會的福利而
規定的每一個公民應當作或不應作的事情相抵觸的行為。」(見本書
第8篇) 此理論對後來資產階級刑法岔體系的建立有重要影響。在結
論篇中,他把他所有的刑法理論歸結為一句話,又稱之為定理:「要
使刑罰不成為一個人或許多人對個別公民的暴力行為;刑罰必須是公
開的、即時的、必要的,在該種情況下可能判處的刑罰中最輕的、同
所犯的罪相均衡的、在法律中有明文規定的。」

貝卡利亞的刑法思想為資產階級刑法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徹底否定了封建專制主義的刑法理論體系,完成了刑法史上一次重要
革命。

⑵ 我國刑法人道性的具體提現有哪些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科學的刑罰體系,我國刑罰主要限於自由刑、財專產刑,在各種刑罰屬方法中不存在摧殘身體和造成皮肉痛苦的肉刑,也沒有貶低、侮辱犯罪人人格的羞辱刑等,表明了我國刑罰制度的進步。盡管如此,我國刑罰體系仍有許多亟待完善之處,需要進行改革。在刑罰的制定上,要以保障人權為核心內容,力求罪刑規范的設置明確化、具體化,對不利於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制度,諸如有罪推定、重罰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不定期刑、習慣法、模糊用語等,均絕對排斥。逐步確立疑罪從無原則,進一步推行刑罰個別化,逐步完善酷刑受害人的及時救濟機制。要突出完善我國的死刑立法,適當削減或廢除非暴力犯罪、經濟、財產犯罪的死刑適用,設立死刑犯的減刑或赦免制度。結合國情立法機關應公正、合理地制定統一的刑罰體系和合理的法定刑幅度,以切實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另外,還有必要考慮將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犯罪置於分則首章,以彰顯我國刑法在新時代條件下的價值取向。這些都體現了刑罰制度的設置由偏重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向保護社會整體利益與保障個人權利並重轉變的價值要求,體現了刑罰人道主義的精神。

⑶ 怎麼理解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

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第4條明文規定了該原則。平等適用刑法,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要求,是實現價值追求的要求,是作為規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
平等適用刑法的具體要求是: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的保護;對於實施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認定犯罪;對於任何犯罪人,都必須根據其犯罪事實與法律規定量刑;對於被判處刑罰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刑罰。
基本內容與具體實現:
平等適用刑法原則,所追求的不只是多數人或絕大多數人在刑法面前的平等,而是一切人、任何人在刑法面前的平等。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的基本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平等地保護法益。其次,平等地認定犯罪。再次,平等地裁量刑罰。最後,平等地執行刑罰。
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的真正實現,需要改革司法體制,保證司法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素質並且能夠獨立依法審理刑事案件;需要改革刑事審判方式,保證審判程序有利於查清案件事實;需要改變執法觀念,保證以平等的執法觀指導刑法的適用;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配合,保證刑事案件能夠順利、迅速移送司法機關;需要杜絕地方保護主義,保證刑法能夠適用於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需要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率先增強法治觀念,保證司法機關平等適用刑法;需要所有公民樹立平等觀念,保證平等適用刑法有牢固的思想基礎。
追求平等的歷程幾乎沒有終點,因為某一方面的平等會在其他方面產生明顯的不平等。實現了一個平等,就會引起另一個不平等。但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對平等的追求。

⑷ 刑法的3個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復3個基本原則是罪制行法定原則,罪行相適應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依據為《刑法》第3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2、罪行相適應原則。依據為《刑法》第5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據為我國《刑法》第4條: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⑸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⑹ 我國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全部刑法規范,指導和制約刑法適用活動的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意義的准則。其主要特徵有三個:

  • 第一,刑法基本原則必須是貫穿全部刑法規范的原則;

  • 第二,刑法基本原則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義;

  • 第三,刑法基本原則必須體現我國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質和基本精神。刑法第3條至第5條明確規定了我國刑法的三項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次會議來通過的那部,在之自後的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
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這就是刑法學理論上所謂的「79刑法」和「97刑法」。可以說,二者在立法思想、具體條文設置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後者對前者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如取消「反革命罪」這一章,又新立「危害國家安全罪」一章,更取消了諸如反革命殺人罪、流氓罪、投機倒把罪等罪名,更符合時代潮流和我國的社會情況。
但是,立法的滯後性是天然的,故於1997年後,我國又開始用刑法修正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部分落後於司法實踐的刑法條文進行修正。修正案只需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即可,無需每年開一次的全會審議,這就降低了立法成本。

⑻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是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刑法的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的根本性准則。我國刑法規定回的基本原則是:答
(1)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是指什麼行為構成犯罪、構成什麼罪及處何種刑罰,均須由法律明文規定。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對於所有的犯罪人,不論其社會地位、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財產狀況如何,在適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任何人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權。
(3)罪刑相適應原則。罪刑相適應,是指根據行為人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性的大小,決定所處刑罰的輕重,即罪輕刑輕,罪重刑重,罪刑相當,罰當其罪

⑼ 刑法有哪些原則

刑法有三大原則,分別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內則。
1、罪刑容法定原則,是指犯罪及其刑罰都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法律沒有規定的不得定罪處罰。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法律依據是: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罪行法定原則的內容排斥習慣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類推解釋、禁止絕對的不定期刑、刑法的規定要適當和明確性原則。
2、罪刑相適應原則,是指犯多大的罪,便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就判處輕重相當的刑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法。法律依據:刑法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指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是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定罪平等、量刑平等、行刑平等。法律依據:刑法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定罪平等、量刑平等、行刑平等。

熱點內容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
法官講理 發布:2024-11-15 08:41:50 瀏覽:196
港中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5 08:41:08 瀏覽:712
從本質上說法律責任分哪幾種 發布:2024-11-15 08:35:07 瀏覽:334
北京勞動法陪產假規定2015 發布:2024-11-15 08:33:41 瀏覽:576
日本庭倫理道德電影 發布:2024-11-15 07:34:38 瀏覽:599
法治觀後感200字 發布:2024-11-15 07:09:44 瀏覽:519
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法律形態 發布:2024-11-15 06:52:35 瀏覽:834
淄川司法所 發布:2024-11-15 06:51:45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