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思維讀後感

民法思維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2-07-05 06:35:24

Ⅰ 民事訴訟法程序保障的理論視角的讀後感

導語: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的復習方法,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既能熟練、系統、准確地掌握民事訴訟法以及仲裁法的相關內容,又能適應司法考試對考生的要求,從而取得滿意的成績,順利通過司法考試就成為眾多考生熱切關心的問題。
一、熟悉考試內容與題型規律
司法考試對於民事訴訟法學與仲裁製度的考查雖然還是以對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的考查為主,輔之以基本理論知識的考查,但是隨著司法考試的逐年深入,其具體考試特點也呈現出兩大主要變化法\律教育網\趨勢:第一,由對知識點單一法律規定的考查逐漸轉變為對知識點的綜合性法律規定的考查。第二,由對單一知識點的考查逐漸轉變為對具有一定關聯性的綜合性知識點的考查。這就要求考生在復習過程中注意知識的系統性以及比較思維的運用。
從司法資格考試的發展趨勢來看,即使在試卷設計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也還是呈現出傾向於考核考生的法學基本理論功底與對訴訟理論研究與司法改革動態的關注,既讓真正具有高素質且關注訴訟理論研究與司法改革的考生脫穎而出,也讓真正熱愛法律職業並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法學人才充實到我國的法律職業者群體中去。
二、復習方法
學好民事訴訟法學與仲裁製度並融會貫通地理解與掌握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需注意以下幾點基本內容:
(一)理解學科知識體系及其理論基礎
1.理解民事訴訟法學的學科知識體系及其理論基礎。
當事人有限處分與法院審判行為的有機結合是建構民事訴訟法整個知識體系的理論基礎,可以以此為基點貫通民事訴訟法學的相關知識及法律與司法解釋的具體規定。具體如下:
法\律教育網\
第一,民事訴訟程序的開始體現當事人的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結合。
第二,訴訟請求的確定與審理體現當事人的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結合。
第三,一審的結案方式體現當事人的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結合。
第四,對於允許上訴的裁判,二審程序的進行也體現了當事人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結合。
第五,對於已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申請再審也體現了當事人的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結合。
第六,申請執行已生效法律文書也體現了當事人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結合。
綜上所述,考生可以以當事人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相結合這一主線,將民事訴訟法的主幹內容組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當然,在這一知識體系中,還包括對上述訴訟案件的審判程序予以保障的程序制度。
2.理解仲裁法的學科知識體系及其理論基礎。
仲裁作為與民事訴訟相並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爭議解決制度,其核心特點在於當事人的自願性。考生可以當事人的自願性為理論基礎將仲裁法中的重要內容組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以便於系統地掌握。
第一,對於法定允許仲裁的爭議事項,是否提請仲裁由當事人自願協商。
第二,將爭議事項提請哪一個仲裁委員會仲裁由當事人自願協商。
第三,仲裁庭的組成形式以及組成仲裁庭的首席仲裁員與獨任仲裁員由當事人自願協商確定。
法\律教育網\
第四,仲裁審理方式與結案方式由當事人自願協商。
以當事人自願原則為基礎,可以將仲裁法的相關內容組成仲裁法知識體系的主幹。當然,除此之外,為保障仲裁解決爭議案件的公正性,仲裁法還設置了以撤銷仲裁裁決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為內容的監督制度。
(二)總結並掌握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相區別的內容
考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要善於總結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的區別之處,這些內容往往是歷年司法考試中重點考查的內容。其中主要包括:受理案件的范圍不同、管轄不同、審理組織的確定方式不同、審理人員的確定程序不同、迴避的具體情形不同、證據保全與財產保全的程序不同、審理方式不同、和解的效力不同、調解的開始方式以及調解達成協議後所製作的法律文書不同、判決書與裁決書的製作程序不同、審理人員有無拒絕署名權不同、當事人對審理涉外案件所適用的程序規則以及適用的語言有無選擇權不同、能否由外籍人員審理涉外案件不同、審級不同等等。
(三)以知識點建立學科內知識群
體系是為了理解和掌握知識點,零散的知識點不容易掌握,如果將知識點附著於體系及其結構之上,從而將知識點體系化,便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點。例如民事訴訟解決爭議的私權性質使得意思自治在民事訴訟中得以運用,也就是說,當事人享有程序選擇權,具體表現為訴訟程序與非訟程序的選擇(通常程序與特別程序、通常程序與督促程序、通常程序與公示催告程序)——不同訴訟程序的選法\律教育網\擇(普通程序與簡易程序)——具體程序制度的選擇(法定管轄與協議管轄、審理方式的選擇——公開與不公開、處理方式的選擇——和解與調解以及調解與判決等)。
三、法律條文的學習技巧
經過長期的分析與思考,經驗和直覺都告訴筆者,要想有效掌握現行有關民事訴訟法律的眾多規定,不適宜採取逐個法律文件、逐條記憶的方法,而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立足於民事訴訟法,結合司法解釋
考生必須確立一種觀念,即立足於民事訴訟法,結合司法解釋中的相關規定,而不能將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看作各自獨立的法律文件。也就是說,考生應當先根據考試規律,特別是最近四、五年的考試真題試卷,將民事訴訟法中經常考查以及偶爾考查的內容按照民事訴訟中的具體程序制度確定出來,然後再將各個司法解釋中的有關該內容的規定與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內容結合在一起,形成關於該具法\律教育網\體程序制度的完整的法律條文的內容。
此外,考生需注意體系與知識點的結合,以知識點為歸宿。
(二)應採取理解記憶的方法
在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眾多具體制度中,因具體制度的不同,法律的具體規定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考生應針對具體制度規定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去理解、掌握法律規定。具體有兩種主要情況:
1.既在民事訴訟法中作出了具體規定,同時又在相關司法解釋中作出了更加詳細的補充性規定。例如特殊地域管轄中關於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問題,如果考生了解協議管轄的基本含義,對相關法律條文規定進行綜合分析後,即可從規定中總結出以下確定合同糾紛案件管轄的一般規律:
(1)有效協議管轄優先於法定管轄適用。
(2)協議管轄約定無效或者雙方當事人未作出協議管轄約定時,即應按照下列確定法定管轄的方法確定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法院:第一,被告住所地有管轄權。第二,合同履行地的確定。
2.僅在民事訴訟法中對某一具體程序問題作出了相應的規定,並沒有相關司法解釋予以補充。這種情況考生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一些,只要能夠理解該法律條文規定,並掌握條文中的核心內容即可。
3.對某一具體程序問題,《民事訴訟法》並未直接作出規定,而只是在《民訴意見》中作出了相關的規定。這種情況同上一種情況相似,只要考生分析理解該法律條文即可。
四、習題練習與自我模擬測試的方法
為了鞏固所復習和掌握的學科基礎知識和相關法律規定,進行習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而為了使自己積累一定的考試經驗,進行一定的模擬測試也是極其重要的,但關鍵是要適度,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五、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重點知識
(一)民事訴訟法重點知識
民事訴訟法一般有以下重點知識:
1.主管與管轄部分。如主管、級別管轄、地域管轄中的一般地域管轄和專屬管轄、移送管轄、指定管轄以及管轄權異議問題、地域管轄中的特殊地域管轄問題。
2.當事人與訴訟代理人。
3.民事證據部分。如證據的立法種類中書證、物證等在實際案例中的鑒別、證據的理論分類中本證與反證等的鑒別、案件中具體證明對象的確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依據的證據的法定情形、證人確有困難不出庭的法定情形、無需證明對象的法定情形、舉證時限制度、二審程序與再審程序中新證據的具體情形等。
4.通常審判程序,即普通程序、簡易程序、二審程序與審判監督程序。該部分的考查很明顯側重於法律條文的具體規定。
5.民事執行程序。
6.其他審判程序。即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涉外民事訴訟程序。
7.其他制度。在民事訴訟中,還存在一些程序保障性制度。
(二)仲裁法重點知識
仲裁法一般有以下重點知識:
1.仲裁協議。
2.仲裁裁決的撤銷與不予執行。
3.仲裁程序。如仲裁程序中向雙方當事人送達的特殊文件、仲裁庭的組成。
4.其他內容。如獨立仲裁製度、一裁終局制度、仲裁委員會的設立程序與條件、仲裁員的任職資格、中國仲裁協會的性質等。
5.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如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的機構,簡易程序法\律教育網\的適用范圍以及審理方式的特殊性等。

民法理論與實踐 於政文 讀後感

遺忘不能使之沉睡,因為上帝賦予我們永恆的力量。 ——題記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是伴隨著社會進步,藉助於不斷成熟的上層建築的發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律之於多數人,浩瀚、復雜甚至艱澀成為其最初的感性認知,關於法律的書籍則更是讓人尤其是非法律專業的人士望而卻步。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律學者,他從自己習慣的歷史角度俯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法律思想史,別有況味。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幕幕歷史畫卷的瞬間,用游記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他從中華民族的起源黃河出發,在汾水斜陽下,尋找獬豸神獸的依稀足印;在壺口細雨中,聆聽洛陽舊事,感慨鄭國子產"鑄刑鼎"的傳奇;在齊魯曉風里,徜徉徘徊,靜觀"百家爭鳴"的雄奇壯闊;踏上八百里秦川,與秦始皇虛擬對話,看法家的潮起潮落;回首未央宮,再閱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磅礴大氣。
一路的追尋中,余先生為我們勾勒出中國古代法學跌宕起伏的印跡,並最終指出中國古代法學發展中的詬病,只有與時俱進才是根本出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世界著名的法學泰斗陳光中教授稱贊余定宇先生:"一位在法學的激流中,為中國的現實和改革出力的纖夫。
我想,所謂纖夫,就是在一路奔波中,不流連勝景而負重前行的踐行者。
細細品味,其實春秋之前,我國古代法學與西方"古典自然法學"的道路是不謀而合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就是中國"自然法學"的典型。可是,戰國以後,在《法經》所代表的以"刑"為核心的法律文化推動下,漸漸形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中華法系"。這種重刑輕民、法德結合的法系與以民法為核心的西方"大陸法系",在核心淵源、法律結構、訴訟程序等方面都大相徑庭。
到了隋唐宋,中國古代法學可謂到達鼎盛時期。唐高宗主持制定的《唐律疏議》,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是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也標志"中華法系"最終形成。此後,中華法系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和伊斯蘭法系一起,並稱為世界的五大法系。不過,自南宋以後直至明清,當"西學東漸"、"西法東來"的歷史潮流,浩浩盪盪地席捲而過,落後的法律制度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中華法系"漸漸動搖。直至清朝末年,隨著宣統下台,傳承千年的"中華法系"最終被歷史的塵埃埋沒。
"中華法系"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化在法學領域的集中體現,可為何行至清末就舉步維艱了呢?
清朝末年,世界范圍內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已是"車輪"前行的主流,但清朝統治者固守君主至上等一系列"祖宗家法",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統治。後來迫不得已變法修律,只是生硬地東拆西補直至完全穿上西方法系的"大鞋",始終都沒有意識到以法律為代表的上層建築應由經濟基礎決定,徒有其表的改變只會南轅北轍。
之後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是中國第一部提出"主權在民"的憲法性文獻,但同樣沒有為"車輪"加上合適的"鏈條",變成一紙空文,很快被淹沒。
掩卷而思,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印跡,指的是前人腳踏的地方,也暗示了未來的方向。如果選擇一味傳承,清末統
治者墨守成規的敗北,意味著歷史早已將道路堵死;如果選擇一味照搬,建國後硬套前蘇聯法學造成的"寒流",已讓聞者不寒而慄。那追尋的意義何在?我想,書中給出了答案。
一位法學家曾經說過:別的發明讓人類學會駕馭自然,而法律的發明,則令人類學會如何駕馭自己。作為一名學習了粗淺的法律知識,仰望法律殿堂的初學者,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厚蘊意。法律知識讓我對社會進步、經濟運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因為物質文明進步的過程,也是精神文明不斷發揮作用的過程,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一種,是社會基本的行為規范,約束和保障著各項行為的合規化。正是這種有章可循的制度模式,使得人們的行為被合理的調節,進而使人類社會各個領域有序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是我們掌控了社會,不如說是我們掌控了自己。
有人曾說過:櫻花是一種非常殘忍的花,它下面埋的屍體越多,它的花就開的越燦爛。這樣的一個說法不禁讓我想到了法律,回味它的發展歷程,我不禁感慨,人類在學會和平共處,公平正義地駕馭自身社會的道路上,竟然要留那麼多的鮮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這條法律之路將會越走越寬闊。
閱讀了世界的法律,不僅會想到我國的法治建設。我們都知道,法律應該是公正的,它不僅僅是「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更不是統治者與執法官們可以隨心所欲的胡作非為,面對這樣一個鮮明的對比,我們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反思:什麼時候,我們中國各地的法院門前,也會矗立起一尊正義女神的雕像,或,給我們的獨角神獸雙目蒙上一條毛巾?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信仰以德化眾,以理服人的國家,並且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歲月,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們國家的大多數人都信奉中庸之道,以所謂的「容忍」為美德,殊不知,在這樣一個中庸之道的背後,折射的是一個國家人民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律不同於道德,於是,我們的國家施行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國策,以德來教化人民,以法來約束人民,但是,我不禁要問:一個信奉中庸之道的民族,能夠創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健全的國家嗎?恐怕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吧。
新一輪的社會主義司法改革正在緊鑼密鼓進行,雖然經過三十年建設,中國社會大踏步地走向"依法治國",走向"民主法治";但是在"車輪"的前行中,法律制度仍有滯後與不完善。只有順應"車輪"前進的方向,不斷改革與創新,才能通向文明、走向進步。法治的社會,法治的精神,始終是現代文明社會孜孜不倦的追求。從《尋找法律的印跡》這本書中,我們回望歷史,感慨於古人的先知,更啟迪了我們的混沌。自由、公平和正義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步而衍生的,並將會在人類社會前行的歷程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歷史的悲歌,發人深省。我們不僅要「憶往昔崢嶸歲月」,更要相信,遺忘並不能使之沉睡,因為上帝賦予了我們永恆的力量。

Ⅲ 《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讀後感

《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讀後感
"在這個世界裡你永遠不要相信一種變革的力量或者永遠不要設想別人特別是領導者懂得他們在做什麼——不是因為變革者和領導者具有欺騙性或能力不濟——只是因為變革的過程是如此的復雜和充滿著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於我們大家必須警惕我們還要致力於調查和解決問題".《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們主要對過去30年裡各國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探討尤其對教育變革的動力變革過程的復雜性以及變革的內在機制等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許多觀點都很大膽前衛但又讓人有一針見血的快意非常具啟發意義.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國家都在嘗試著在教育改革中對宏觀的整體改革與微觀的局部改革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並不斷努力使每一項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從多數國家的實踐結果來看這些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的來說由於各方的牽牽絆絆太多許多變革都在轟轟烈烈開展之後無疾而終.而"當我們期待的結果與實施的現實相去甚遠時我們簡直大失所望."(邁克爾·富蘭語見《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因此當前許多國家期待在一種結構基本上難以變革的情況下採取一個又一個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舉措來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現實的甚至只能給教師家長兒童帶來更多的問題. 《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就此告誡我們:僅僅是對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敗進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了而把按計劃實施的變革

從自然發生的變革中分離出來也不再被人們接受.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一切重大的變革和破壞都隨時可能發生.簡單的說就是變革的力量到了一個臨界點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探討大多數教育變革的深層動因和規律性的東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為變革的力量而不是變革的犧牲品.那麼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到底是什麼呢 答案讓人吃驚也耐人尋味.那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統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使之對待變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樣使變革不是與最新的政策相關而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我們如何去理解"一種生活方式"的內涵呢 書中一位教師朴實的話語其實就對之進行了極為形象地闡釋:"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夠走進教室使一個孩子的生活發生變化……這樣我活得就有意義了". 顯然使"變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主導思想在常人眼裡無疑是有點膽大妄為異想天開了但邁克爾·富蘭在書中卻認真考察了這種變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覺得:新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對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個非常鮮明且有人情味的觀點就是:教師是變革的主動力但不能讓教育工作者單獨去完成任務因為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已經太多了.因此變革的焦點應該匯聚到所有的機構及其相互關繫上但教育在與其他部門的合作中要起領路的作用.而當在預期的目標與真實的變革中矛盾掙扎時要謹記以下8項基本啟示: 啟示(一):你不能強制決定什麼是重要的(變革越復雜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設立標准並監督其實施時強制是重要的.但是要達到

某種目標——在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標你不能強制決定什麼是重要的.因為對於變革的復雜目標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創造性思維和投入行動.如果你把他們敘述得越詳細目標和手段變的越狹窄.有成效的變革就是個人與小組提高了開發技能和對新的解決辦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強制可以改變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響其重要性. 啟示(二):變革是一項旅程而不是一張藍圖(變革是非直線的充滿著不確定性有時還違反常理) 在變化復雜條件下變革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命題你不能強制規定什麼是重要的起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麼將事關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變革好比"一次有計劃的旅程和一夥叛變的水手在一隻漏水的船上駛進了沒有海圖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變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樣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們起步就能到達目的地. 啟示(三):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問題不可避免要出現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沒有問題你就學不到東西也不能成功) 問題發生在進行任何認真變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現問題是很少去嘗試的跡象.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因為我們只要深入到問題之中才能夠提出創造性的解決辦法.問題是通向更加深入的變革和達到更為滿意的途徑.有效率的組織機構"抓住問題"而而不是迴避問題. 啟示(四):願景和戰略規劃稍後形成(不成熟的願景和盲目計劃) 願景來自於行動而不是先於行動並且總是暫時的.願景稍後形成是因為個人的願景和共同的願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時間.集體願景的形成是一個逐漸深化"不斷增強清晰度熱情交流和責任的過程".共同願

景不能是強制的而是團體中成員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個人的願景.因此在變革的新範例中機構將必須改變習慣上持有的關於願景和規劃的設想. 啟示(五):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對於孤獨性和小集團思想沒有單方面的解決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變革盡管不屈從於小集團的思想也是一個克服孤獨的過程.在變革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個人主義"好的一面".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對於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產生於多樣性和在團體邊緣的人.對個人和個人的願景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是一個重視探索的機構不斷更新的源泉.沒有個人的學習也就沒有機構的學習.孤獨不好團體控制更壞同時尊重對立面:個人主義和同事關系.

Ⅳ 讀梁慧星《怎樣進行法律思維》有感

讀梁慧星《怎樣進行法律思維》有感

讀完梁星慧教授的演講稿《怎樣進行法律思維》後,給我最深的感受是法律人怎樣進行法律思維關鍵還是對法律知識及法律精神的系統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並且要葆有一個理性自然人最淳樸的正義感和公平感。

構成法律思維主要因素或者說決定法律人與其他職業人的區別的主要因素在於能否正確認識法律的規范性、社會性、邏輯性、概念性、目的性、正義性等在法律思維中的作用,而要正確地認識以上的各個因素,關鍵還要有系統的法律知識的沉澱和對法律精神的深刻的理解。

情況分析

關於法律規范的作用,正如《怎樣進行法律思維》一文中所述,一方面的作用是指引法官裁判案件,另一方面的作用是約束法官裁判案件。這是最容易看得到的,但是法律規范的作用不僅在於指引法官和約束法官,也當然地指引著和約束著律師進行相關的法律從業活動。

律師在代理案件的從業活動中,在接受了當事人的委託之後,先要弄清楚本案的事實並為在法庭上證明本案事實准備各種證據,然後就要從現行法律、法規中找到本案應當適用的法律規范,建議審理本案的法官採用這一法律規范,作為裁判本案的裁判基準。此項法律規范,理論上稱為「請求權基礎」。

Ⅳ 蔣四金刑法筆記怎麼寫

一.首先列出這本書的基本資料——書名、作著、出版著、出版年月。有時也內可以不拘形式、容不用條列而在文張中敘述介紹。

二.再寫出這本書的內容大意——這本書主要在描述什麼人?發生了什麼事?結果如何?摘要性的簡介即可,千萬不要冗長復敘,本末倒置。

三.接著說說自己得讀後感想——令你印像最深刻的地方是什麼?看完這本書你會想到什麼?喜不喜歡這本書?為什麼?

四.最後提出建意或批評——作者的寫作技巧有哪些特色?你覺得怎樣做,這本書會更好?畫中的人物角色,你認同或修正的意見是什麼?

五.還可以寫出對這本書有意、有利的話,或著是你從這本書學到什麼?這本書對自己有什麼幫助。

Ⅵ 自考漢語言(專科)

我這次考完就畢業了,考試從來就花一兩個星期准備,每次都過四五門,所以我的方法應該是有用的。首先一本書來不及看沒關系,先對著書後的考試大綱把書的重點劃出來,死背,這就是大題目的分了,選擇題你不要去作練一,在你沒有看書的情況下第一映象如果是錯誤的答案會影響考試,所以把正確答案鉤出來,只看題目和正確答案。對了,最後的歷年考試真題不要劃,在考試前一天做做,把不會的當知識分子漏洞再給被被就行了。別緊張,我每次都是突擊也都過了

Ⅶ 為什麼喜歡民法的理由

我們喜歡民法,一方面是保證我們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我國法律法規的公平公正公開,人人平等,讓我們有法可依。

Ⅷ 學習經濟法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通過經濟法課程的學習,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和體會,雖然我不是法律專業的,但我還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對待。它使我對法律法規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更正了自己以前許多錯誤的觀點,對我自身的經濟法律知識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同時也是法律社會的背景下,這樣的一門課程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

經濟法中的《公司法》和《合同法》是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闡述一下我的學習心得。 首先,從我個人說起,我自己比較喜歡了解一些新聞,獲取一些當前國內外的大事和報道,更喜歡對事件有深層次的了解。但是由於我個人知識的限制,我很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如果事件涉及到經濟法律知識,我就更不能做到從深層次了解經濟現象了。

而老師上課時大量的教學案例則滿足了我的這一需求,同時使我對類似案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有實際案例的教學也極大的激發了我的興趣,對上課充滿了期待,等待著老師把最近和過去一段時間涉及到經濟法律的鮮活案例展現給我們。

法條加案例的教學方式是我欣賞這門課的原因,它有效地避免現在其他經濟學科那種全是某某經濟學家的某某經濟理論,說實話,那種課程不僅枯燥而且給我一種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的感覺。所以我慶幸我學的時候老師沒有教科書式的教學,脫離了本本主義。

其次,從課堂上,我明白了公司是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形式,也是資本和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的組織形式。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如果要成為公司的經營者,你就應該要認識到----公司法是公司的生命線.公司法既保護公司的合法權益,也保護股東的合法權益,也保護公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因此,不僅所有投資者,包括社會公眾投資者,經營者、董事們、監事們、經理們都應該認真地學習公司法。必須用公司法的精神來發展公司、經營公司,使公司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斷地向前發展。

學習公司法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用於我們經濟生活的實踐,如果我們能把公司法的知識,與我國當前正進行的國有企業的改制,以及其他企業比如集體企業的改制聯系起來,和當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涉及公司法的一些案件聯系起來分析,那麼學習公司法就真的是很不錯。

在講合同法時,我明白了我們在乘坐公交車時,交上一元人名幣這就意味著我們與他們達成了一個合同;我們平時總是簽要式合同,這些常識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而這些法律知識與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了以後感覺受益很多。

在講到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時候,提到廣告商發布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一定程度上給我了很大的啟發,知道了自己對法律的運用做的還是非常的差,用法律維權更是從未有過。因為自己不是真正學習法學的,對法律的理解和使用還停留在很低的層次,以前雖然知道要使用法律保護自己,但那隻是嘴上說的,而事實上這種維權觀念從未真正進入過自己的意識中,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在一定程度上我還是一個法盲。

僅僅通過不到十八周的經濟法課的學習就想獲得足夠的法律知識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我還是可以發自內心的大聲說:我收獲很多,因為它讓我收獲了一種意識,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

Ⅸ 劉作翔的法理學定位讀後感

法理學是一門獨立的法學學科,它有其自己的知識體系及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但多少年來,法理學被賦予了同它的學科性質不太相符的學科定位,使它遭到很多誤解與責難。本文試從以下幾層關系來看看法理學應該如何准確定位。
一法理學與部門法學的關系
多少年來,在法理學的研究以及法理學教科書中,我們給法理學這門學科賦予了一個不恰當的定位,總是認為法理學與部門法學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這樣的定位使我們陷入了一個認識誤區,也是法理學者自己給自己下了一個「套」,使中國的法理學研究一直受到部門法學的責難,成為部門法學經常「攻擊」的口實。其中一個最大的且經常性的責難是「法理學無用論」,認為法理學對部門法學乃至法律實踐提供不了什麼可指導性的理論和學說。其實,這樣一種責難根源於對法理學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的認識上。
法理學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學科?它有哪些研究特點?在這些問題上至今仍有爭議。在總體上,國家教育部學科目錄表上將法學學科定位為「應用學科」,也可叫實踐性學科。這樣的定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法律及其法律現象,而法律及其法律現象是實踐性極強的社會規范和制度體系。但具體到法學學科體系內部,它又有不同的屬性和特點,宏觀上可以分為「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這一分類)。法理學則屬於「理論法學」中的牽頭性學科。理論法學屬於思想性、思維性學科,它相對區別於法學中的直接以具體法律制度為研究對象的部門法學。當然,這樣講並不意味著部門法學不需要理論性,而是就其主要特點和功能而言。法理學中的「理」字,本身就標明了這門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學科。這里的「理論性」,主要是指它的「思維性」,說明它是一門思維性學科。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它具有哲學的特點。法理學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比如案件如何審理,程序如何進行,引用何種法律,適用何種制裁等等,它所關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問題,而對這些原理性問題的分析說明,則必然是理論性的和思維性的。
對於法理學的研究特點,我過去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以及概而言之的理論性是這門學科的應有屬性和特色」。[1]對於法理學的研究特點,國外一些著名的法理學家也有論述,如在美國法學家德沃金教授的法理學觀點中,就用十分肯定的語氣指出:「法律的一般理論肯定是抽象的,因為它們旨在闡釋法律實踐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結構而不是法律實踐的某一具體方面或具體部分。」[2]抽象性是「法律的一般理論」即法理學的顯著特點,這種抽象性是同法律實踐的具體性相對而言的。法律實踐一般而言是具體的,它或者涉及某一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或者涉及某類具體的案件或某一具體的個案。而法理學所關涉的則是對整個法律現象、法律實踐的闡釋,這種闡釋也可能是對制度本身的抽象思考,也可能是對制度之外、制度背後因素的抽象思考。
對法理學抽象性特點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把握法理學這門法學基礎學科的一些本質屬性或規定性。這些年來,在實用功利主義學術思潮的影響下,加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以致用」的深厚積淀,一切都追求「有用性」,而將這種「有用性」又具體地闡釋為對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具體的實際的功效上面,有時甚至就等同於經濟效用。這種思潮不加區別地要求一切學問、學術、學科都要為實踐服務,要求產生一種「立竿見影」的直接效用,而忽略了各種學問、學術、學科性質間的差別。比如忽略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差別,在社會科學中又忽略了基礎性理論科學和實用性應用科學之間的差別。並且,在「有用性」的追求上,也嚴重忽略了「直接有用」、「直接效用」和「間接有用」、「間接效用」的區別,用一把尺子來度量所有的學問和學術的價值,自然會導致對理論學科的非難和無端指責。所謂「理論無用論」、「法理學無用論」等正是這種學術思潮影響下的當然產物。似乎一切抽象的、不能為實踐帶來直接效用的學問、學術和學科都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法理學就其學科本性而言,是理論思維科學,而這種理論思維科學必定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它具有較濃厚的哲學色彩。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法理學有時也被稱之為「法哲學」。但法理學的抽象性並非是空想性,它不是空靈之物,而是有其堅實的基礎,這個堅實的基礎便是豐富的法律實踐;法理學正是在對大量豐富的法律實踐和法律現象考察的基礎上,抽象出其帶有共同性和規律性的理論來。因此,任何對法理學的指責和非難,要麼是對法理學抽象性特點的不甚了解,要麼是從實用功利主義思潮角度對法理學的苛刻要求,而這種苛刻要求無助於發展這一具抽象性思維性特徵的學科,同時也反映了對法理學學科性質認識上的盲區。
而法理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概括性。法理學的概括性是指它將許許多多個別的、具體的法律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從中概括出一些帶有共性的、普遍性的結論,這種結論對那些具體的、個別的法律現象具有普遍性的闡釋作用。概括性在法理學學科和研究中處處體現出來。比如,關於權力學說,法律實踐中所呈現的是一個個具體的、個別的權力形態,如立法權力、司法權力、行政權力、監督權力等等;而法理學則在這種多樣性的具體的權力形態基礎上,概括出、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特徵的一般權力理論,而對許多具體權力形態的研究則分屬於具體法學。再比如關於權利學說,法律規范所規定的權利形態有許多種類,僅公民基本權利形態就自成為一個龐大的權利體系,如財產權利,選舉權利和被選舉權利,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權利,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人身自由權利,人格尊嚴權利,住宅不受侵犯權利,通信自由權利,勞動權利,休息權利,受教育權利,科學研究和創作自由權利,男女平等權利,婚姻家庭自由權利,等等。再比如關於法律關系理論,在法律實踐中有憲法法律關系、民法法律關系、刑法法律關系、行政法法律關系等等,而法理學范疇中的法律關系理論,既要建立在這些具體的法律關系理論基礎之上,又要從其中抽象出帶有共性的,能夠說明、闡釋各具體法律關系形態的一般法律關系理論,這才真正稱得上是法理學的法律關系理論。
不僅僅上述一些具體的法理學問題具有概括性,法理學所使用的概念、命題均具有概括性。如法律、法律的起源、法律的本質、法律的作用、法律的價值、法律的發展規律等等,這些概念和命題都是一些概括性的概念和命題。比如,法理學在研究「法律的作用」時,並不具體地去闡釋刑法的作用、民法的作用、憲法的作用等,而是研究作為整體的法律的作用。法理學在研究法律價值時,也並不研究具體的法律諸如刑法、民法、憲法、商法等法律價值,而是研究作為整體形態的法律價值。

Ⅹ 《波蘭民法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讀後感

[《已經發生的未來》讀後感]初探作為社會生態工作者的德魯克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及其理念和思想--讀《已經發生的未來》有悟《已經發生的未來》【又譯為《明日地標》(或未來的里程碑)】初版於1957年,正如德魯克自己在1996年再版序言中所說的:"本書既迥異於我早期的社會分析作品(主要指《經濟人的終結》、《工業人的未來》、《公司的概念》、《新社會》等),也不同於此後整個30年中我那些為人熟知的管理學作品(指《管理的實踐》、《成果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務、責任、實務》、《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非營利組織的管理》等),…本書的確確定了一種模式和方法,被我以後那些社會分析作品所遵循,包括《不連續的時代》(1969)、《看不見的革命》(1976)、《管理新現實》(1989)、《後資本主義社會》(1993),《已經發生的未來》讀後感.所有這些作品都涉及社會基礎的根本變化,力圖完成本書最初想要嘗試的事情,那就是展現已經發生的未來."其實德魯克終其一生,正是在展現"已經發生的未來"過程中,為了解決"已經發生的未來"可能將帶給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才開始了管理學及組織學的研究並"陰差陽錯"地成為了一個"管理大師中的大師!"所以從本書開始所確定的德魯克的思維方式(一種模式)和思想方法對理解他的管理哲學及思想甚至全面理解德魯克更廣泛和深刻的其它思想和其一生的行為都極為重要!那麼德魯克展現出的思維方式及思想方法最主要的是什麼?在這些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下,反映出德魯克最深刻的理念和思想又是什麼?對我們今天在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和企業管理又有怎樣的啟發和幫助呢?本人不憚才陋學淺,不怕貽笑大方,在本文中斗膽初步探討一下.一、作為社會觀察家的德魯克的思維方式、方法:德魯克作為一個充滿了責任感、使命感的一代偉人、智者,始終關注現實,研究當下,其時代意識之強,洞察力之深,使其成為了當代最深刻、最敏銳的社會觀察家,他是怎麼觀察我們這個社會的呢?1、首先他從對歷史的深刻理解中觀察、了解現實.德魯克的歷史知識極其豐富,他不僅熟諳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還對技術史、哲學史、甚至宗教、藝術等歷史都有深刻的了解和獨特的解讀,正是由於這一深厚的歷史底蘊,使得他早在1957年就已經觀察到現代社會已經悄然開始向"後現代"社會轉型,人類社會又開始了一次"劇變"!正如其多次論述的,西方歷史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一次大變革,而每次大變革即其所謂的"時代分水嶺"經過幾十年的嬗變,社會都會自行重組其世界觀、價值觀、社會與政治架構、技術和重要部門等等.2、他不僅透過歷史來觀察現實,更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看到這些現象的根源,在本書中使用他所說的"早期診斷"的方法,發現19世紀自發的進步向成體系、有目的和有組織的創新的轉變;向作為新重要資源的知識的轉變;多元化社會組織的出現;現代政府的效能危機;經濟向全球經濟轉變,世界最終向全球社會轉變!3、而能夠如此深刻、如此超前的觀察到這些"已經發生的長遠未來",得宜於他的,即本書所初步論述的"新世界觀".事實上他以前和以後的很多思想及觀點都兼顧了外部的歷史(或文化)大背景和內部的整體、系統演變;德魯克的思維既不為孤立的事實所左右,也不為機械的因果解釋所束縛,他往往把獨立、隨機的現象融入到更宏大的背景中或與更宏大的事實相聯結;他既運用邏輯的力量,又能把萬花筒般的事實進行聯系和聯想;邏輯推理不失為一種認清這個廣闊而又復雜世界的有力手段,但系統、全面、縝密、不錯過任何細節的觀察以及洞察力可能是更重要的!所以德魯克不僅僅是個社會觀察家,更是個頂尖的社會分析家.二、作為社會分析家的德魯克的思維方式及方法:1、終其一生,德魯克有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可能是我們平時都容易忽略的,即界定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或重要得多!他在本書第一章最後一段說道:"不要擔心是否能找到正確的答案,關鍵是能否提出合適的問題.在哲學、科學和方法論中,甚至更可能在藝術中,一旦能界定問題,一旦恰當地質疑,一旦獲知與答案相互切合的細節,那麼問題也就開始獲得解決."正是因為准確、正確、明確地界定了當下哲學、思想、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教育等方面和東方文明乃至於人類精神層面的很多新問題,德魯克在本書上驚人准確地分析出了人類社會特別是西方社會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大趨勢,運用這一銳利武器也使他建立了自己的社會思想、管理和組織理論,成為"大師中的大師"!2、探舊究新是德魯克分析一切問題的基本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因為對人類前途、人類文明的異常關注,對每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終極關懷,德魯克對人類出現的新世界觀、新觀念、乃至於新能力歷來充滿熱情和極盡謳歌,對新現實即他所謂的新領域、新任務和新機遇更是激情滿懷地加以關注、研究和盡力揭示,對人類面臨的新境遇,即他所謂的新精神實在更是給予最深情的關懷;他對既往的一切研究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是為了展現"已經發生的未來",他深知人類社會只有經歷不斷的變化和變革才能不斷發展,而在目前再次充滿變化的新時代里,"個體既是無能為力的也是無所不能的,如果他認為能夠強加自己的意願和掌控歷史的潮流,那麼他就是無能為力的,無論地位有多尊貴.如果他知道自己要擔負的責任,那麼他就是無所不能的,無論地位有多低微."所以他永遠與時俱進,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充滿創新的精神!不過他還認為未來都是歷史和現實的沿續,所以動態的平衡,在繼承和變革中的恰當匹配才能保證變革成功,所以對過去的探究,對現實的關注,對未來的期待在德魯克思維中是三位一體的!當然德魯克並不認為通過分析預見未來是重要的,他認為:3、順應未來,把握未來,通過認識到"已經發生的未來"抓住機遇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即使在其這本非常早期的著作中,他已經在為政府、為社會的各種其他組織、為經濟發展乃至於為每個人的前途建言建策,分析各種新機遇以及為把握好這些新機遇應該如何思考、如何工作、如何生活乃至於如何創造!而且在這個問題上,德魯克並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觀察家,甚至分析家和思想家,他更把自己當成實踐家,亦即他所謂的"社會生態工作者"而一生踐行自己的思想!三、作為"社會實踐家"的德魯克思維方式及方法:德魯克真正不容易的地方在於他終身踐行自己的理念和思想,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作為社會實踐家的思維方式對我們可能有更大的啟發性.1、在本書第二章第三節中他開篇就說:"創新即冒險."敢於承擔巨大的風險、必須承擔未知的風險、善於處理可能的風險是德魯克始終鼓勵處於新時代的人們必須要承擔的責任.他甚至說:"創新最好的界定是:人們通過承擔風險和創造風險,力圖在他們的思想和周圍世界中創造秩序.它也可以被界定為,通過系統地--實際上是有意識地--尋找風險來取代現代社會之前的盲目和取代較為新近但仍然落伍的\'必然的進步\'之觀念"."創新是大膽的且非常大膽的舉動.這要承擔巨大的風險不是一個,而是三個:被創新趕超的風險,可以稱為創新暴露的風險;創新失敗的風險;創新成功的風險,此為三者之重."2、德魯克還認為,未來是不可以預測的,預言是沒有意義的,重要是"創造未來".他在書中寫道:"今天,我們越來越相信存在一種從想像世界躍向未知世界的自覺原則….我們正在為創造性的認知制定嚴格的方法.與以往的科學不同,它的基礎不是組織我們已知的知識領域,而是未知的知識領域."(見24頁)"我們今天僅能理解的秩序是一種有活力的移動和變化的秩序.因為變化本身界定著我們所能看到的秩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變化能夠被預料和預見甚至可以被控制."(見19頁)"新觀念往往是規則制定者這樣的人才會有的,他們的工作就是持續預見、控制和引導變化.""創新是通過系統研究(我們稱之為科學方法)和由此獲得的知識而導致的有目的的變化."(以上均見20頁)最後德魯克說:"必要的不是新方法而是新觀念.此種新觀念認為,在我們的宇宙中、想像中和知識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在著某種規則.此觀念進一步認為,這種規則是一種模式,所以在它被獲知以前可以被感知.它還認為對規則的認知是創新的基礎.最後,這種新觀念堅稱我們可以通過對未知世界的系統條理化\'蛙跳\'到對規則的認知,而對未知世界的系統條理化會有助於我們發展必要的新知識和新方法."3、在各種范疇中,人本身也是一個范疇,而且是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范疇,而人最重要的是精神存在,這是鼓勵德魯克一生不懈追求的堅定信仰.他論證道:"摧毀人類本性的知識或許比催毀人類物質生活的知識對人類境況有著更大的影響力.""無論在何時何地開始反省時,人類往往宣稱人與純粹的動物是有區別的,也就是人的生活要不只是生理上的存活.秉持這樣的觀點,人類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文化、文明、藝術、科學和政府--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它們並不隨著人類個體的死亡而消逝."(見197頁)"科學知識突破所產生的問題對人類存在的核心來說並非政治性的,而是精神的和純粹哲學的.""我們需要的是回歸精神價值和回歸宗教了."(以上見199頁)"每個人都需要回歸到精神價值,因為只有明確人並非只是生理和心理存在物,也是精神存在物,也就是上帝的創造物,為上帝的意志而存在並服從於他,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人類今日之境遇中生存.唯有如此,個體才能明白,人類的瞬間物質毀滅帶來的威脅並未否定自身存在及其意義和責任.最重要的是,唯有如此,個體才能作為真正的人而存在."以上討論的是德魯克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在這一思維方式下,本書中還揭示了德魯克一以貫之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思想,這些思想迄今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我們的很多工作仍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在此也對這些理念和思想做個初步概括.四、在本書中展示出的德魯克的核心理念及思想:1、新的認知、新的觀念、新的概念、特別是新的世界觀是最重要的."對我們--後現代世界的第一代人來說,最緊要相關的是基本世界觀的轉變…它是藝術鑒賞、哲學分析和技術語匯的基礎."(見2頁)新世界觀的基礎首先是新概念:"今天的每個學科、科學和藝術都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礎之上."(見3頁)新概念是產生於各種新觀念之中的,而基礎是關於秩序的統一認識,而且它並非動因而是目的,而目的是建立在假設和認知之上的!2、新的認知即新知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正是由於知識應用於不同的領域而產生了不同的社會變化,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德魯克認為正是由於"知識被用來改變生產工具、流程和產品,結果就產生了工業革命,但同時也產生了新階級與階級斗爭;知識被應用來解決工作的問題(即泰勒的科學管理),這就引發了\'生產力革命\',並讓無產階級變成了中產階級;而知識開始運用在知識本身之上,就引發了\'管理革命\',從而使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進而使人類進入了知識社會"."今日社會要想進步、發展甚至生存就必須是一個\'知識型社會\'".(見93頁)而知識的變化,引起了教育、經濟、政治最後導致了社會的變化,出現了新組織及新的社會結構.3、在新社會下,多元化的新組織成為了新現實,而職業專家和職業經理人成為最重要的社會力量,新社會要想良好運作,管理成為組織社會最核心的工作."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問題、社會倫理和社會知識都是關於新組織的問題、倫理和知識."(見59頁)"新的組織能力使被僱用的專家很快成為具有權威和責任的核心人物,也是我們社會成就的象徵.有兩種受僱用的專家,一種是技術專家,另一種是職業管理者,他們相互依賴."(見60頁)"技術專家離不開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將不同專家的不同領域整合在一起,使它們相互融合,有效地發揮作用.管理者的專業知識就是組織能力,他當然依賴於專家,但專家同樣離不開管理者.""管理者是新的組織能力的承載者."(以上見62頁)"管理即系統的、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持續工作."(見72頁)"現代組織中的任何職業人士,不論他是一個管理者,還是獨立的專家,都具有三大同等重要的職責,讀後感《《已經發生的未來》讀後感》.每一種職責都需要各自的權威.他有責任保證下屬最有效的工作,他要對整個組織負責,他還要對那些與他沒有任何權力關系的人負責,這些人在其他領域從事著其他工作,他們當然需要他提供知識、信息、建議、觀點或指導."(見77頁)"管理學需要探索的核心領域是組織如何發揮作用.""管理學必須真正是人類學的--人們有著共同的願景和價值觀,為共同的目標而工作,但仍然是獨立行事.它必須將信息、知識、判斷、價值、理想和期望集中於決斷、行為、表現和結果.它必須將他們知識的、情感的、審美的和倫理的知識匯總起來.因此,管理學必須既要吸收人類經歷的所有知識領域的精華,反過來也要為所有這些領域提供新知識."(以上見73頁)德魯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學習了這么多新知識,對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是什麼?五、在變化和繼承中尋找平衡,在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重塑自我、再造自我."在《德魯克看中國與日本》一書中,德魯克說:"今天,我們可以期待人們工作50年,這不僅僅意味著我們早期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等方面的儲備已經不足以滿足現在的工作和需要.人們在那麼長的時間跨度里會變化很多.他們會變成具有不同需要、不同能力和不同觀點的不同的人,因此需要\'重塑自我\'."德魯克更以自己一生中的7堂課告訴我們如何重塑自我,甚至再造自我,而不僅僅是"自我更新",即他所言:"你必須從自我中開發出一些新東西,而不僅僅是充充電而已".下面讓德魯克的七堂課結束本次學習吧!第一堂課--由朱瑟貝威爾弟教授18歲高中畢業在漢堡讀大學期間有次去歌劇院聽了19世紀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於1893年80歲高齡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法斯塔夫》,後來他研究這個歌劇,對威爾第:"作為一個音樂家,我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是追求不到.所以我有義務去進行新的嘗試."這番話給德魯克極其深刻的印象,他說:"當時我也決定,無論未來工作怎樣,威爾第的話都是我的指路明燈.那時我也決定,如果到了很高的年齡,我也一定不放棄工作,繼續奮斗.同時也要追求完美,雖然總是差強人意."第二堂課--由菲狄亞斯教授菲狄亞斯是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在大約公元前440年,菲狄亞斯被委託做一些雕像,這些雕像至今還屹立在雅典衛城帕特儂神的屋頂上.當菲狄亞斯提交帳單時,雅典城邦的會計卻拒付,他說:"這些雕像站在神廟的屋頂上,而神廟又建在雅典最高的山上.所有人都不能看見雕像的後面.你要求付費的雕像包括了他們的後背,這些地方人們是看不到的.""你錯了",菲狄亞斯反駁說:"上帝會看到的."這也是德魯克還在漢堡做學徒工時讀到的一個故事,他說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完美是什麼意思".他還說:"當人們問我,我認為我哪本作品最好時,我微笑著回答\'下一部\'.但我這么回答並非玩笑.我的意思跟威爾第回答\'80歲時還在創作歌劇以追求難以企及的\'完美\'時一樣."第三堂課--開發自己的學習方法德魯克20多歲轉學到了法蘭克福,後來在一家報社當新聞記者,他寫道:"我一直牢記威爾第和菲狄亞斯給我的啟示.一個新聞記者要寫作許多題材的文章,所以我決心多學學相關學科的知識."他在報社早上6點上班,下午2點多下班後,就強迫自己在下午和晚上學習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社會制度史和法律制度史、通史以及金融學等,漸漸地形成了一個知識系統.德魯克說:"我現在還依靠它.每隔三四年我就開始一門新學科,也許是統計學,也許是中世紀史,也許是日本的藝術,也許是經濟學.3年的時間不足以掌握一門學科,但可以了解這門學科.在60多年的時間里,我一直在定期學習新學科.這不僅僅給了我一個豐富的知識寶庫,也強迫我接受新知識、新思路和新方法--因為我所學過的每門新學科,都基於不同的理論假設,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第四堂課--由報社主編教授在法蘭克福的報社裡,報社主編每周都要同每個人討論德魯克他們這些年輕編輯的工作.每年兩次,就在新年後和6月份的暑假開始之前,他都要花費星期六下午和整個星期天的時間跟他們討論前半年的工作情況.德魯克回憶道:"主編總是從我們的成績開始談起,然後回顧我們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最後,他會讓我們把自己沒有做到的和做得很糟的地方進行自我檢討.會議的最後2小時里我們要拿出下半年的工作計劃:我們要集中力量解決什麼問題?哪些方面我們需要提高?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什麼新東西?一周後,我們每個人都要向主編提交此後半年的學習計劃和工作計劃.""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會議.但是遺憾的是我一離開報社就忘記了這些會議的作用.""幾乎是10年以後,那時我已到了美國,我想起了這些會議.--從此,我每個夏天都要抽出兩周時間,來回顧上一年的工作,從我取得的成績開始談起--但是應該做得更好,然後談到我做得很糟的地方和應該做到但卻沒有做到的地方.""我從沒有嚴格按照8月份制訂的計劃去工作過,但這個計劃使我堅持了威爾第的信條\'追求完美\',雖然\'完美\'過去總是達不到,以後也差強人意."第五堂課--由高級合夥人教授德魯克從德國去英國先在一家保險公司做證券分析師,後到一家私人銀行擔任三個合夥人的執行秘書.一天,其中一個創始人,70歲的老人在他工作了大約三個月後,把他叫進了自己的辦公室,跟他說:"在你來這里的時候我沒怎麼注意到你,現在還是沒有注意到你,你比我想像的還要笨一些,你不應該這么笨的."然後,老人說:"我知道你在保險公司是個很好的證券分析師.但如果我們想讓你繼續做證券分析工作就沒必要提拔你.你現在是合夥人的執行秘書,但你做的還是證券分析工作.為了提高新工作的效率,你現在應該做什麼?"德魯克說:"我當時非常惱火,但是意識到老人說的話是對的.從那以後我徹底改變了我的行為方式和工作風格.從此,每當我擔任一個新的職位,我就會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了在新的崗位上提高效率,需要我做什麼?\'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樣."德魯克後來還發現:"在所有的組織里,我所見到的最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就是提拔錯誤.那些被提拔起來、擔任新崗位的干將,沒有幾個人是真正成功的.為數不少的人遭遇了徹底的失敗.大多數人既不成功也不失敗,成了平庸之才.成才者屈指可數."為什麼呢?德魯克說:"他們在新的崗位上繼續沿用在舊崗位屢試不爽的經驗,用老瓶裝新酒,然後他們就變得平庸無能了,不是因為他們不勝任,而是因為他們做了錯誤的事情."而要成功條件是什麼呢?德魯克回憶道:"多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要問問那些真正高效的客戶--尤其是大型組織中真正保持高效的執行者,他們把自己的高效歸功於什麼方面.他們總是告訴我說,他們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一個有長遠眼光的領導,就像倫敦的那位紳士對我做的那樣:逼迫我認真思考新崗位提出的新要求.沒有人能夠發現自己身上的這些不足,都需要別人指點迷津.一旦人們知道了這些不足就不會忘記,然後無一例外地都在新的崗位上取得新的成功.不需要超常的知識或超常的能力,只需要關註:新崗位有什麼新要求,新挑戰、新工作和新任務的要點是什麼."第六堂課--由耶穌會士和加爾文主義者教授大約1945年,德魯克到美國後選修了早期的歐洲現代史,在此發現有兩個歐洲機製成為歐洲發展的動力:南方天主教的耶穌會和北方新教的加爾文教會.兩者都把成功歸功於同一個因素,兩者從開始都採用了同樣的學習方法.這方法是什麼呢?德魯克回憶道:"每當一個耶穌會牧師或新教牧師做重要的事情,舉個例子,做一個關鍵性的決策,他們都會把所期待的結果寫在筆記本上.9個月後,他們會把實際的結果跟原先的期待做對比.這會很快展現他哪個地方做得好,他的優勢在什麼地方.這也展現了他下一步還要學習什麼,要改變什麼習慣.還能展現他不擅長的地方和做不好的地方.我自己沿用這個習慣已經50年了.這樣能發現一個人的優勢在什麼地方--這對\'一個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很重要.因為這樣可以顯示出什麼地方需要提高、完善.最後,也顯示出了一個人不能做什麼,因此以後就不要去逞強.知道個人的優勢所在,知道怎樣提高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的軟肋在哪兒--所有這些都是進一步學習的關鍵所在.第七堂課--由熊彼特教授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了.1950年元旦,在熊彼特去世前幾天,德魯克陪父親去拜訪熊彼特,兩位老人閑話中談到年輕時的趣事,那時的熊彼特立志要做歐洲漂亮女人最好的情人,歐洲最佳的騎手和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德魯克父親開玩笑問熊彼特是否實現自己的理想時,熊彼特回答說:"是的,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仍然很重要,但我現在的答案跟原來可不一樣了.我希望被人記住的是:我是把幾個傑出的學生變成一流經濟學家的一個老師."看到德魯克父親吃驚的表情,他繼續說:"你知道,到我現在這個年齡,我已經明白,僅僅記住個人的著作和理論已經遠遠不夠了.除非一個人給別人的生命帶來了不同,否則他做的也沒什麼稀罕之處".五天後,熊彼特與世長辭.德魯克說到:"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對話.從中得到了三點啟發:第一,人必須自問,希望他人在自己身後記住他什麼.第二,人應該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不僅是個人的成熟度要有所改變,同時也要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第三,能讓他人的生命變得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後人記住的事."我們能從德魯克一生中的七堂課中學到什麼呢?德魯克告訴我們說:"首先,要有一個目標或願景,就像威爾第作品《法斯培夫》給我們的啟示那樣.一直在奮斗,這意味著一個人在漸漸成熟而不是老化."其次,要有與菲狄亞斯一樣的觀點:上帝能看見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滿足於完成工作,還要把工作做得更好.要崇尚工作的完美,尊重自我,要要強.再次,要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去進行不斷的學習,要願意去嘗試,不滿足於重復昨天所做的事情,對自己的最低要求不僅僅是做得更好,更多的是要做得與眾不同.另外,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成長,經常回顧自己工作中的成敗得失.每換了新工作、走向新崗位、接到新任務,都要認真思考新工作、新崗位和新任務有什麼新的要求,要知道這些新要求一般都跟以往的工作要求和崗位職責不同.最後,最重要的基礎是個人,尤其是從事知識工作的個人,保持高效、一直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個人,要對自己的發展和崗位負起責任.單個的知識員工要開發自己,要找好自己的位置,這個責任要由個體自己來承擔.每個個人有責任捫心自問:"我現在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工作職位?我現在需要學習什麼樣的經驗、知識和技能?當然這些決策不能從個體本身出發,要反復考慮組織的需要,要基於對個人優勢、能力和績效的一個外在的總體評價".最後讓我們記住德魯克給我們的忠告:個人發展的責任已經變成了自我發展的責任.個人定位的責任已經變成了自我定位的責任.否則,知識社會中的人們不大可能在我們現在所期望的工作年限中保持高效、不斷成長、屢創佳績!2010年5月26日[陳先生]()〔《已經發生的未來》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熱點內容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
公司瞞報收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8:00:38 瀏覽:602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