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輿情

司法輿情

發布時間: 2020-12-24 04:19:36

『壹』 司法需不需要受輿論影響

原則上說,法院的判決是需要考慮社會和輿論的影響,而且法官肯定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輿論的影響。 具體而言,大概有這么幾個層面: (1)法律是固定不變的,社會生活則是不斷發展的。法律的原有規定脫離社會現實的情況是很可能發生的,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對原有法律作出變通的闡釋或者更加復雜的技術處理,使其符合社會現實生活是必須的; (2)有一些法條本身已經規定了,在審判過程中需要考慮社會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考慮社會輿論是依法辦事,自然也是可行的。當然這樣的法條本身是否合理可以探討; (3)司法審判的結果不是封閉的,有些審判會反過來對社會產生影響。所以在判決一些社會共同關注的案件時,考慮判決可能導致的社會影響也是必要的。舉個可能有點敏感的例子,南京彭宇案的判詞從純法律上看可能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卻產生了非常壞的社會影響。盡管輿論的解讀都是建立在對判詞誤讀的基礎之上,但判詞本身其實也可能斟酌的更好。 (4)法官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肯定會讀報、看電視,可能還會刷微薄,盡管法官本人可能不一定能夠意識到,但輿論對於法官的影響在客觀上肯定是存在的。說到底法官所有的經歷、受到的教育、意識形態,心情好壞都有可能對於一個具體審判產生影響,這一點是無需諱言的。 回到問題本身,法官當然不應該因為輿論就作出偏離法律規定的事情,但也不能矯枉過正,要求法官拒絕考慮社會輿論。法官在審判的時候,絕不僅僅是找一個法條,套到事實上面那麼簡單,相反一個法官需要考慮許多不同的因素,當然對於法官來說,這也是更加高的要求了

『貳』 有哪些社會輿論影響司法判決的案例

楊達才,男,漢族,1957年月生,陝西鎮坪人,1982年1月參加工作,197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大學文化(延安大學政教系哲學專業),原任陝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2012年8月26日,楊達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現場,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網,引發爭議並被網友指出楊達才有多塊名表。2012年09月21日,陝西省研究決定:撤銷楊達才陝西省第十二屆紀委委員、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2013年8月30日,西安中級人民法院在3號法庭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楊達才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同年9月5日獲刑14年。

葯家鑫,西安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駕車撞人後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後駕車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時再次撞傷行人,逃逸時被附近群眾抓獲。後被公安機關釋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對葯家鑫提起了公訴。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葯家鑫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賠償被害人家屬經濟損失45498.5元。5月20日,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葯家鑫案二審維持一審死刑判決。2011年6月7日上午,葯家鑫被執行死刑。

『叄』 如何正確處理輿論與司法公正的關系

您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通過立法規范新聞監督,使新內聞監督法治容化。首先,維護司法的權威性。維護法律與司法的權威,這是新聞媒體監督司法工作的基本准則。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堅持客觀、准確、公正的原則,從客觀的角度,以還原事實真相的方式來進行報道,僅對事實上的客觀性的事件本身經過進行描述,對其是非曲直不進行任何評判。其次,要加強對輿論監督的檢查與糾偏,除了新聞立法,還應從外部加強對新聞媒體報道活動的監督和制約。
二、 完善司法獨立制度。我國的司法獨立也正處在初級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國司法獨立運作行政化,司法權力地方化,行政干預司法現象嚴重。同時我國的司法獨立還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完善司法獨立,使司法獨立真正的遠離立法與行政的干涉,才能使公眾更加信任司法,更加相信司法的公正性,從而保持司法的權威,減輕輿論對司法獨立不利的一面,保證輿論對司法獨立的干擾較小到最少的地步。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肆』 有哪些社會輿論影響司法判決的案例

現在這樣的判決被社會輿論影響的案例太多了 各個地方都有 這個也是中國司法改革的重要問題 司法的獨立性 已經經常受到挑戰和威脅了 而且短期內還會存在

『伍』 小案件引發大輿情,司法機關准備好了嗎

消極影響
我國現行《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專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屬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憲法》的這一規定要求法官在審理案件的時候要秉承法律至上的原則,獨立於行政機關、社會組織、個人和傳媒輿論,追求正義的價值,公正合理地行使審判權。但是網路輿論引發的預測性媒體報道,可能形成比較大的傾向性言論,很可能會使法官違背無罪推定的法律原則,給犯罪嫌疑人定罪,給法院的審判造成相當大的困擾,從而影響司法的獨立性。
此外,網路輿情對於司法權威也會構成一定的威脅。公眾對司法活動隨意地進行揣測和評判,甚至是過度貶低和攻擊司法工作人員,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導向和過激行為都使得司法公信力銳減,嚴重影響和損害了司法權威,並且讓法官無法完全在「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情況下正確行使審判權。法官是人而不是神,一旦其做出的判決是因為輿論的壓力,便會動搖司法的權威性,大大降低法律的公信力。

『陸』 怎樣理解司法審判與輿論之間的關系

新聞審判也可以理解為 媒介審判, 就是說某個事件,在沒有經司法機關審專判前,媒介先對此事發屬表觀點,進而影響了社會輿論,對此事可能造成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媒介的這種行為要分兩方面看1 發揮其監督作用,同立法,司法,行政部門一起促進民主法制的進步2 超越了本身的職權,越俎代庖,干擾了正常司法程序

『柒』 證明輿情對司法的關注有多必要

從傳統的社會學理論上講,輿情本身是民意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種綜合反映。但是,從現代輿情理論的嚴格意義上講,輿情本身並不是對民意規律的簡單概括,而是對「民意及其作用於執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規律」的一種描述。一般來說,所謂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輿情因變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執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或簡述為,輿情是輿情因變事項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民眾所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
「輿情」的基本介紹
上述這個關於輿情的概念比較抽象,要想真正弄明白也非易事。對於基層輿情信息工作者而言,無須刻意追求它的更深奧秘所在,只要有所了解就行了。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對輿情概念的理解,必須把握這樣幾層涵義:一是輿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換句話說,民意是形成輿情的始源,沒有民意,就沒有輿情;二是輿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對執政者決策行為能夠產生影響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三是輿情因變事項是輿情產生的基礎,研究、分析輿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輿情因變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四是輿情空間對輿情傳播及其對執政者決策行為的影響有重要作用。 這里特別強調的是,輿情定義中的「民眾社會政治態度」,是指民眾對執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見和態度。民眾的這種社會政治態度說到底是對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種訴求和表達,它不僅包括民眾對國家政治的看法、意見和態度,對社會政治的看法、意見和態度,同時還包括民眾對社會事物的看法、意見和態度。一句話,「民眾社會政治態度」是民眾要求執政者不斷改善民情狀況的一種訴求和意願的集合。換句話說,作為「民眾社會政治態度」的輿情,就是民意的集合。

熱點內容
僱傭律師 發布:2025-02-06 15:30:25 瀏覽:278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5-02-06 15:09:35 瀏覽:271
法考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主 發布:2025-02-06 15:08:22 瀏覽:724
勞動法福建哺乳期 發布:2025-02-06 14:58:58 瀏覽:94
審議環保條例發言 發布:2025-02-06 14:57:38 瀏覽:757
信訪聽證會結論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4:35:04 瀏覽:602
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多久可以消除 發布:2025-02-06 14:32:33 瀏覽:576
去法院起訴去哪個法院 發布:2025-02-06 13:47:16 瀏覽:736
法考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發布:2025-02-06 13:46:41 瀏覽:24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