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日本民法

日本民法

發布時間: 2020-12-24 04:38:56

❶ 日本民法典的結語

一個抄落後的國家(社會)為了擺脫落後狀態,或者趕上先進國家,甚至避免因自己落後而挨打或受人欺凌,必然要「變法圖強」。這種先例,歷史上極多。在變法圖強中,繼受先進的政治法律(以及其他)制度,因而接受(移植)外國的法律,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也沒有什麼不合理。移植外國法律,必然有內在的和外在的各種原因(完全被迫的,如被征服,不能算是移植,那完全是征服者強制推行自己的法律到被征服地,如香港)。純粹的「被迫」或純粹的「自覺」都是極少的。不過在有的情形,被迫的成分大一些;有的情形,自覺的成分多一些。日本繼受外國法,可說屬於前者。明治維新時是這樣,二次戰敗後更是這樣。明治年間的那一次,固然是迫於外界的壓力(條約改革的必要),但日本民族為此而下的決心與所作的努力,仍是難得的,艱巨的,是值得贊許與令人敬佩的。

❷ 請問一下有誰了解日本人的財產是怎麼繼承的,謝謝!

一、《明治民法》以來的變化――擺脫家父長制家族法走向近代法日本民法總的來說採取的是法典主義,日本民法典包括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五篇。日本採取的是大陸法主義而非英美的判例法主義,所以日本是潘得克頓體系得民法。日本最早的民法典是1898年製成的《明治民法》即明治時期的民法。《明治民法》分成五大篇,即總則篇、債權篇、物權篇、親屬篇和繼承篇。其中總則、債權與物權合稱為財產法,親屬與繼承則合稱為家族法又稱為身份法。應該說。總則篇中的內容應包括債權、物權、繼承三部分,但是在日本總則的內容主要是關於物權和債權的,所以明治民法中總則、債權和物權合稱為財產法而繼承與親屬則統稱為身份法。明治時期的民法中財產法方面主要參考了法國民法和德國民法的第一草案,所以財產法的原則是近代法的原則,而家族法則有所不同。明治時期以前的江戶時期,一般人所適用的家族法與武士即武家所適用的武家法是不同的,明治民法將武家法納入其中採取了家父長制。按照武家法的原則日本家族法的特點可概括為:男尊女卑、長幼尊卑、戶主制度。家督繼承以及大家族的戶籍制度。在同一民法典中財產法與家族法的原則不同。日本戰敗後,在憲法中主張男女平等、個人獨立,家族法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1947年民法典第一條第二款規定,本法的解釋以個人的尊嚴及兩性平等為宗旨。親屬和繼承篇廢除以家父長制度為基礎的戶主制度、家長繼承和大家族的戶籍制度。進行以男女平等,個人的尊嚴(憲法13條)為原則的法律修改。以下簡要介紹以下日本的大家族戶籍制度和男尊女卑制度。1、大家族戶籍制度:日本在二戰以前為增加戰斗能力鼓勵生育,一戶家庭中有夫妻二人和多個(如六個)子女的情況較常見。如在一戶家庭中,父親為戶主,在戶籍登記中會將其家中全部成員全部登記。父親即戶主去世之後,按照家督繼承由最大的兒子即長子繼承而不能由長女繼承,而且家中女兒出嫁之後即應從戶籍中遷出。戶主享有很大的權利,如長男成為戶主之後,次男的兒子如果要結婚在其三十歲之前要經過父母的同意,而不管其何時結婚都必須經過戶主的意見。如果長男(戶主)過世,那麼長男的長男又成為戶主,則戶主的叔叔要結婚也要通過戶主的同意,由此可見戶主的權利非常之大。2、男尊女卑:在日本如果一家之中夫與妻所生全部為女兒,那麼丈夫可與其他女子生一兒子,在日本稱為庶子,當丈夫將庶子認領之後庶子便成為庶男子,其妻子成為庶男子的嫡母,夫即戶主死亡後,戶主的繼承即家督繼承由庶男子來繼承而不是他的妻子和女兒,甚至戶主的財產也是由庶男子來繼承,根本不考慮妻子的權利。 二、《親屬法》的近況戰後憲法修改之後,民法也相應的進行了改正,財產法本來是現代法因而沒有進行修改,而家族法則進行了全面的修改,以前的那些舊的制度都被廢除,1947年日本對家族法全面修改之後就未進行過較大的改動。 1、 法律修改及外圍情況(1)47年之後日本社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即人口的高齡化。47年民法修改時,人們認為一個人最長壽命為50年(人生50年)而現代人則認為人生80年或90年。為此民法典總則篇及親屬篇對成人監護制度進行了修改(1999年12月8日公布,2000年4月1日實施),廢除了禁治產和准禁治產制度。其目的在於適應高齡社會,尊重高齡者的意願,修改為後見,保佐和輔助的三種類型。 (2)最近的法律修改提綱草案在1996年曾經有過《有關民法部分內容修改的法律提綱草案》(1996年2月26日向法務大臣提出報告),但由於草案中增加了夫妻選擇異姓制度,而日本自民黨反對採取此種制度,所以該草案未向國會提出。該草案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A、婚姻的成立 草案中將男女的婚姻年齡一律提高到18歲,女性提高了2歲(成人年齡為20歲)。在日本民法典中男性婚齡為18歲女性為16歲,有人批評這體現了男女不平等。同時,將妻子的再婚禁止期間從6個月縮短為100天。 B、婚姻的效力 新增加夫妻選擇異姓制度。大家族戶籍制度被廢除後,男女要結婚必須從父母戶籍中分出,此時要選擇一個姓,或者是丈夫的或這是妻子的,孩子出生之後也要同父母同姓。原來的大家族戶籍制度要求女子從夫姓,因而在早先女子選擇丈夫的姓佔90%以上。但是在現代日本女性參加工作的也非常多,大多女性不願意改姓。但是反對的人認為草案中加入這一內容,即不僅要求夫妻選擇異姓而且要求在孩子出生之前先定下孩子的姓,有人認為如果這么規定會使人認為結婚即是為了生子,使人反感。日本自民黨認為,家庭成員通過同姓結合的制度已延續了一百多年,現改為異姓的話,會使家族觀念淡漠,促使現有的家庭崩潰現象更惡化。 C、離婚 日本民法離婚原因中關於破裂的規定不是很明確,在草案明確規定下來,同時追加5年以上分居,苛酷,信義原則條款。 D、繼承的效力 在日本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的繼承順位是同樣的,但非婚生子女的份額是婚生子女的二分之一,草案中將非婚生子女的繼承額同等化。 三、《親屬、繼承法》的今後的主要課題及問題點1、婚姻法(1)夫妻選擇異姓制度(參見前文) (2)簽訂夫妻財產協議者極少-1898年至1999年的約100年力僅479件。日本的法定夫妻財產制是分產制,以個人名義取得的財產都為個人,財產是形式上的平等規定。但是在日本,目前仍是丈夫的收入較多而婦女一般多為家庭主婦或收入很低,因而實質上並不公平,對女性的保護就成為一個問題。所以,這方面有修改的必要,但是目前尚無修改的動向。 2、離婚法的問題日本有協議離婚制度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手續上,不必本人到場,可通過他人代為申請或郵送。有人開玩笑說,想離婚時右手寫上有關自己的內容蓋上章,左手寫上有關配偶的內容蓋上章就可以了,在日本,章有兩種。一種是實印,要登記保存,但離婚時不用這種印。離婚蓋的章到文具店都可買到。離婚時隨便到文具店買個章蓋上送到

❸ 高分求日本民法

大哥你也太有才了,日本民法典完全不具備做成電子書的的條件。
學者研究日本民法,根本也不可能在網上找資料,全都去買書。需求量太低了,根本不會有人花時間傳到網上的。要是寫論文去圖書館借吧,要想長期看,買一本日本民法典吧,不貴,30元左右。

只能說樓上的爺們太強悍了

❹ 亞洲第一部民法典是日本民法典嗎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都是整個國家。」民法總是充滿平等包容的精神,前所未有地關注著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項權利,閃耀著人本主義的法思想。而民法典的出生更是一場法律的成人禮,它彰顯了一個國家光明而寬廣的未來。下面,請跟著仙檢君來學習民法典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誕生簡史以更深刻地理解民法典的重要意義。

世界第一部民法典是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倫王國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等制度作出規定。

世界第一部大陸法系民法典是1804年法國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又名《法蘭西人的民法典》、《拿破崙法典》。

大陸法系國家第二部民法典是1896年頒布,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

亞洲第一部民法典是1898年頒布的《日本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修訂時參考了《德國民法典》。

中國第一部民法典是1931年國民黨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民法典》,修訂時參考了《日本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民事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於1950年5月1日公布實施。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它倡導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是反對包辦婚姻、提倡婚姻自由的先鋒。

這些法條將女性從封建婚姻制度的壓迫中解放出來,推動了中國整體性的社會變遷,並在促進我國民法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頒布的第一部民事法律,是我國民事法律發展的起點,也是國家改革婚姻家庭制度,倡導一夫一妻制、反對封建婚姻的重大立法舉措,為今後中國婚姻法制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於1986年頒布,1987年1月1日實施。

這一時期正是中國經濟變革較為激盪的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也經歷了由雛形到壯大再到確立的過程。

市場經濟從逐漸發展到確立、私營經濟法律地位的不斷變化,都需要大量的法律來加以規范、調整和保護。

無論是發展市場經濟保障公民的權利還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都離不開民法。

在這種環境下,大量的民事單行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如《合同法》、《外資企業法》、《公司法》、《繼承法》、《保險法》等。

在此基礎上,對於民事立法中一些不宜由單行法分別規定的宏觀基本原則和制度及條款,被整合制定成《民法通則》。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通過,2017年10月1日實施。《民法總則》的頒布讓人們對民法典的成典之日充滿了期待,《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其內容較《民法通則》有一定的修改調整,較之以前有許多進步之處和亮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將於2021年1月1日實施。民法典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其頒布實施具有里程牌式的重大意義。

整部法典內容涵蓋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拼圖,它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將對依法維護人民利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重要作用,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保障。

法律是國之重器,而法典則是重中之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必將成為呵護所有人的國之重器,在她慈母般的眼神下,中國人民將生活得更加舒心、自由。

❺ 日本民法採用的法定夫妻財產制是什麼

聯合財產制。即妻之原有財產歸妻所有,但應由夫行使管理權。這一制度與統一財產制在實質上一樣,都剝奪了妻之財產所有權。許多原來採用這一制度的國家,如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已改采新制。

❻ 日本民法學者有哪些

1、中川善之助(中川 善之助,なかがわ ぜんのすけ)
2、星野英一(ほしの えいいち)
3、小口彥太

❼ 日本公民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日本民法(不再稱「新民法」)的各部分存在著嚴重的矛盾。
就民法的全部說,其中的兩大部分即財產法和身份法(親屬編和繼承編)是矛盾的。財產法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自由經濟的基礎上、以近代民法中的所有權不可侵犯、契約自由、個人責任的三大原則為指導的,符合於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近代法律。身份法則是建立在封建的、家長制的家族制度基礎之上的,不承認家族成員(包括家屬、妻、子女)的獨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法律。表面上,似乎這兩部分互不相關,兩部分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不同的原則上,互不影響。實際上,經濟關系和身份關系是密切相關的,身份上的支配關系與經濟上的平等關系是互不相容的。在中世紀的農奴制之上不可能存在自由平等的身份關系,就是這個道理。
親屬法
日本親屬法的基本在家制。家的核心是戶主(家長),戶主為進行其對全家族的支配(統治),擁有強大的戶主權。在日本舊民法中,稍稍受到削弱的戶主權,在新民法中得到加強。戶主權的內容主要有:⑴對家屬的居所指定權(明治民法第749條);⑵對家屬入家去家的同意權(第735、737、738、743條);⑶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同意權(第750、776、848條);⑷對不服從統治的家屬進行制裁的離籍權與復籍拒絕權(第741、749Ⅲ、750條);⑸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撤銷權(第780條)等。明治民法中規定的戶主權,較之明治維新前封建社會家族制度中的強大的戶主權當然略有不同,但仍足以對家族進行統治,加上舊日習慣力量的影響,戶主事實上具有較民法規定的更強大的統治力。戶主的這種地位,又因家督繼承中的全部財產獨占繼承而得到加強。
在這種家族制度之下,婚姻關系、親子關系都從屬於維持「家」這—最終目的。在法律上必然表現為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等等。法國民法典中原來也有許多限制妻的能力的規定,例如要夫經夫的許可不得進行訴訟(第215條),妻未經夫同意,不得為某些法律行為(第217條),但法律同時規定了補救辦法(如審判員得許可妻進行訴訟,法院得經妻的請求許可其實施法律行為,第218、219條)。但日本民法硬性規定妻的能力是受限制的。因而在日本民法里,妻與未成年人、禁治產人並列為無能力人。
日本民法里的家制自始至終是新舊思潮的斗爭焦點。這是因為,這不僅僅是民法中的問題,而且聯繫到憲法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政治性問題。在明治憲法的整體體制之下,家為國之本,家長(戶主)制與天皇制是一脈相承的。忠孝一本,否定對家長的孝,也是否定對天皇的忠。「民法出而忠孝亡」,當然是絕對不可以的。
財產法
在財產法的內部,也存在著矛盾。日本民法物構權編里的永佃權就是從封建的地主佃農關系沿襲下來的封建的不平等關系。永佃權(永久耕作權)稱為「永」,而民法規定不得超過50年(第278條),這實際上是對農民的剝奪(德川時代還允許農民對自己開墾的土地有永久耕作權)。在永佃權里,有許多不利於農民或對農民極其苛酷的規定,如永佃權人只要繼續兩年怠付佃租或受破產宣告時,地主就可請求消滅永佃權(第276條),又如永佃權人即使因不可抗力而減少收益受到損失,仍不得請求減免佃租(第274條),第275條規定,永佃權人因不可抗力連續3年全無收益,或在5年以上期內收益少於佃租時,可以拋棄其權利。這一條表面上是授與永佃權人一種「權利」(拋棄),實際上是將土地交給地主。第272條又規定,地主可以約定禁止永佃權人將永佃權讓與他人或將土地出租。總之,永佃權人完全是—個無權者。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是違反近代民法的精神的,只能說它是一種變相的封建關系。[3]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充滿封建氣息的民法典,仍然不能見容於日本的一些衛道士。原來,在個人主義的財產法之下,承認家屬個人享有財產而且准許其積累財產,家屬在經濟上有了地位和實力就會發生「獨立」思想,他們對戶主的「恭順意識」和孝心就減弱了,這當然是對封建家族制度的沖擊。大正8年(1919年),日本政府根據臨時教育會議的建議,設置臨時法制審議會,著手對民法的親屬繼承兩編進行修改,主要是要恢復日本自古以來的「淳風美俗」。法制審議會於大正14年(1925年)和昭和2年(1927年)先後提出對兩編的「改正要綱」。日本政府設立民法改正調查委員會對民法進行修改。正在要進行修改時,日本戰敗,這個工作被擱置了。如果不是這樣,真正不知這個「新民法」又會改成什麼樣。[4]

❽ 日本民法典的背景

在這次對西方法制的繼受中,日本在短短的十年內,制定公布了8部法律或法專典:刑法屬(1880年)、刑事訴訟法(1880年)、(明治)憲法(1889年)、法院組織法(1889年)、行政訴訟法(1890年)、商法(1890年)、民事訴訟法(1890年)和民法(舊民法、1890年)。其中有的簡直就是外國法律的翻譯。例如民事訴訟法幾乎就是那時的德國民事訴訟法的翻譯本。即使是這樣,這種立法的規模和速度也是令人驚異的。一個東方的封建國家,原來什麼近代法律也沒有,在十年內一變而與歐洲的一些先進國家(如法國、德國)「並立」(這一點正是當時日本的先進志士所企求的),當然是非同小可的。而且這些法律中,如明治憲法(以普魯士憲法為藍本)一直施行到二次大戰之後才被迫廢除;民事訴訟法施行了三十餘年,到1926年才加以修改。這些清形都成為研究日本法制史和比較法學的人們注意的焦點。
在這8部法律中,只有民法很是特別,是上述情形的一個例外,這一點更引人注意。圍繞著民法發生的「法典論爭」,被人們以之與發生在德國的法典論爭相提並論,議論不休。

❾ [日翻中]日本民法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的法學文章。

針對這個問題,在法典調查會的審議中,有一個修正案被提了出來。這個修專正案的內容就是屬:在原來的表述中間,追加一個「根據時間」的表述。這個修正案最終被採用了。
另外,關於但書的原方案第168條,關於所有權以外的權利的消滅時效,其期間定為20年。
因此,僅看這段起草過程,明顯可以知道,起草者的立場是第724條應該是對2種時效期間的具體規定。並且,關於草案第168條中的20年最後縮短為10年,其經緯,前文已經敘述。包括本條在內的,所有規定20年期間的規定(第126條等)都是為配合上述動作,同時被修改了。

熱點內容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
僱傭律師 發布:2025-02-06 15:30:25 瀏覽:278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5-02-06 15:09:35 瀏覽:271
法考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主 發布:2025-02-06 15:08:22 瀏覽:724
勞動法福建哺乳期 發布:2025-02-06 14:58:58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