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領域
Ⅰ 如何在司法活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從國家層面,發揮司法職能構建和諧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把和諧作為天道追求。構建和諧國家,從法院角度,除了通過依法打擊犯罪、保障人權,釐清責任、明辨是非,發揮司法的評價和指引功能,引導全體公民切實增強法律意識、規則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行使權利,主動履行義務外,也要倡導調解理念,多元化化解矛盾糾紛,引導當事人更多地使用協商、和解等方式定分止爭,防止「一朝官司十年仇」,構建起人與人和睦相處、和諧共處的局面。
二、從社會層面,發揮司法職能實現公正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正是關鍵,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靈魂。實現公正要用社會整體的公正力量、特別是司法活動職能,使公眾的利益能得到保障。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就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從兩個維度實現司法公正:
一是程序公正。尊重程序、注重程序是司法公正的根本。刑事案件給予被告人充分抗辯權,大到對事實、對證據、對定罪和量刑,小到庭審不穿囚服,都體現程序的公正。民事訴訟中雙方針鋒相對是主旋律,但必須尊重對方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杜絕人身攻擊等言辭、行為,尊重他人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權利。
二是實體公正。首先嚴格依法辦事。將覆蓋整個審判流程的立案規范、聽證規范、庭審規范、裁判文書規范、執行規范、工作行為規范、業外行為規范全部嚴格執行起來,正確理解和貫徹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等原則,堅持非法證據排除原則,在各個審判領域堅決防止冤假錯案。其次要進一步提高審判質量。每一起案件都切實把好事實認定關、證據採信關、法律適用關、文書製作關、服判息訴關,健全完善預防和糾正錯案機制,盡最大努力保證公正裁判,確保案件審判經得起法律、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三、從公民層面,發揮司法職能倡樹誠信
「信,國之寶也。」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當以誠信為核心。尊重事實,真誠待人;忠於良心,信守諾言;真誠不假,說到做到。然而現實中人們為趨利避害違背誠信原則的情況比比皆是,表現在司法領域里,則是個別法官徇私舞弊、當事人虛假訴訟、律師取假證據、證人提供假證言、鑒定部門出具不實報告等等。司法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實踐中,要堅持誠信為先的司法價值取向,以誠信司法引領社會誠信法治意識,以倡導誠信訴訟引申至誠信交易、誠信交往、誠信履約。
首先要建立訴訟誠信承諾體系。構架起法官、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其他訴訟參與人3個主體支撐的訴訟誠信體系:一是法官誠信。作為司法者,法官的誠信是司法誠信的關鍵,是所有訴訟參加人的誠信導引,法官應將誠信承諾作為執法辦案的必要程序,公開承諾在執法辦案中嚴格依法公正辦案,依法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採取執行措施,處理程序合法;不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沒有「冷、硬、橫、推」等不良行為,用承諾接受監督。二是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誠信。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只有在法庭上如實陳述,誠信於己,誠信於法,才有可能得到法律公正的結果,應當在司法活動中亮出自己的誠信承諾。遵守法庭紀律,如實陳述案件事實、提供相關證據,提供虛假陳述、提供假證、隱匿、偽造證據願接受相應法律制裁。三是其他訴訟參與人誠信。訴訟案件證人、偵查人員、鑒定人員等在司法活動中需要亮出自己的誠信承諾,出庭宣誓「以人格和良知保證,忠於憲法和法律,如實作證,作偽證願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其次要在司法中保護誠信主體。人民法院應以積極的態度通過案件審理倡導誠信,旗幟鮮明地向全社會展示保護誠信、善意行為的立場。一是在判決中支持誠信。鼓勵誠信交易,倡導互信合作,對於誠實、守信、善意的民事行為給予法律上的支持。對於民事活動中的惡意串通、恣意違約毀約、不正當競爭、隱瞞重病投保等失信行為堅決予以打壓,保護誠實守信者合法權益。二是在調解中維護誠信。把誠實信用作為當事人達成調解的觀念基礎,且要保證當事人誠信履行調解協議。若原告放棄部分權利與被告達成調解協議,調解書應載明:如果被告未按調解書規定的期限自動履行義務,被告應按照原告原來的訴訟請求,依法支付錢款或履行相關義務。三是在輿論上倡導誠信。進一步拓展司法公開的深度和廣度,積極通過以案說法形式輻射影響,對媒體廣泛關注的涉及社會誠信、企業誠信、公民誠信的個案及時回應,引導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
再次制裁非誠信行為。一是打擊社會活動中的非誠信行為。堅決打擊有損社會誠信的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危害食品葯品安全、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刑事犯罪。在審理涉及消費者權益、商品房買賣、追要勞動報酬、合同違約等民商案件中,加大財產保全力度和不利於違約方的裁判導向,提高失信成本,打擊背信棄義者的非分之利。二是嚴懲訴訟中的不誠信行為。對於虛假訴訟、偽造證據、隱匿財產等不誠信的訴訟行為進行懲處。三是懲戒失信拒執行為。建立失信被執行人曝光機制,凡是符合條件的失信被執行人一律錄入名單庫對外公開發布,並在工商登記、貸款、招投標、出境、購房等方面予以限制,加大被執行人失信成本。對拒絕申報或虛假申報財產的人員,堅決採取罰款、拘留等措施;嚴懲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暴力抗拒執行犯罪行為。
司法作為法律實施和社會控制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具有引領社會風尚的功能和作用。社會風氣、公民行為都需要司法通過價值評判、強制規范、教育引導來樹立和規制,司法正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來向社會揭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應當提倡弘揚的,什麼是應當摒棄的。當人們在摔倒的老人面前裹足不前時,當人們誠實守信卻遭受損失時,當被誤讀的真相和被操作的同情心泛濫時,司法必須更加勇敢地亮劍、發聲,幫助民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准則。法院推進核心價值觀建設,需要用規范的訴訟程序、公正的司法裁判、清廉的司法作風來引導社會公眾認同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凝聚建設和維護公平正義、理性文明的社會環境的價值共識和奮鬥力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實有力的法治保障。
Ⅱ 現在司法領域特別重視「程序正義」,那麼立法者(立程序者)是如何判斷某個程序是否正義的
程序正義是說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不違反法律規定,而不是說真的用「正義」去衡量。
最著名的,引起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輕重討論的辛普森殺妻案,民事訴訟中認定辛普森殺了他的妻子,並要求向其妻子的家人支付巨額賠償金,但是刑事上卻沒有認定,就是因為刑事偵查程序存在瑕疵,提取關鍵證據的時候沒有按照法定程序,存在程序的不正義,所以該證據不具有證明力,所以辛普森無罪。
有一位法學家說,正義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這里「看得見」的方式就是程序。
程序正義是保障實體正義實現的條件,但程序正義並不一定指向實體正義。
就是如此。
Ⅲ 在司法領域,--------用英語怎麼說
in the judicature field
Ⅳ 司法部門是干什麼的主要負責什麼工作
司法部門的工作就是維護法律、確保法律被正確的執行、解決爭議;但「司法」的具體定義和司法部門的權力在不同法制里有些不同。
主要承擔以下職能:
(一)擬訂司法行政工作方針、政策,起草有關法律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制定司法行政工作的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全國監獄管理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監督管理刑罰執行、改造罪犯的工作。
(三)負責指導、監督司法行政系統戒毒場所的管理工作。
(四)擬訂全民普及法律常識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各地方、各行業法制宣傳、依法治理工作和對外法制宣傳。
(五)負責指導監督律師工作、公證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負責港澳的律師擔任委託公證人的委託和管理工作。
(六)監督管理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
(七)指導、監督基層司法所建設和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基層法律服務和幫教安置工作。
(八)組織實施國家司法考試工作。
(九)主管全國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
(十)參與有關國際司法協助條約的草擬、談判,履行司法協助條約中指定的中央機關有關職責。
(十一)指導司法行政系統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組織參與聯合國預防犯罪組織和刑事司法領域的交流活動,承辦涉港澳台的司法行政事務。
(十二)負責司法行政系統槍支、彈葯、服裝和警車管理工作,指導、監督司法行政系統計劃財務工作。
(十三)指導、監督司法行政隊伍建設和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建設,負責司法行政系統的警務管理和警務督察工作,協助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司法廳(局)領導幹部。
(十四)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Ⅳ 區塊鏈存證是怎麼在司法領域中應用的
在互聯網案件抄中,電子證據因為存證難、取證難、公證難成為互聯網審判中的難題。易保全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電子證據從產生、存證,到公證、舉證等全鏈路可信問題:上鏈時,利用區塊鏈保障存證數據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上鏈後,利用保全鏈上的各司法節點保障數據的可信任與安全性;訴訟時,證據直通互聯網法院提高維權效率。
易保全從2014年就一直深耕區塊鏈底層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創新,通過拓展司法服務渠道,成功將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互聯網法院、仲裁委、版權保護中心等權威機構作為保全鏈的重要節點,讓電子數據從產生、存證、到最後的使用都有相關司法機構做同步的監督與公證,增強區塊鏈存證數據的公信力。
Ⅵ 在司法領域中是否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
6月7日訊,內蒙古商都縣法院積極推進「區塊鏈+法治」創新模式,在立案階段通過「區塊鏈證據核驗平台」驗證電子證據並出具核驗報告,巧妙利用區塊鏈防篡改技術提升了司法公信力,提高了證據認定的效率和質量。
易保全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有效防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等技術特性,打造司法區塊鏈存證系統,幫助公證處、仲裁委、司法鑒定所實現電子證據全鏈條存證固化,證據可驗、流程可溯、結果可信,提高司法服務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助力司法服務向智慧化發展。
Ⅶ 司法體制改革的意義
司法體制改革不僅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把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賦予司法體制改革在整個政治體制改革中更加重要的地位,承載起探索依法治國條件下在法治軌道上用法治方式完善中國政治體制的使命,探索依法循序漸進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
1、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才能在全社會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的法治秩序,才能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
2、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線,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只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實現長久穩定的和諧。必須加大司法體制改革力度,拓展司法體制改革深度,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3、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由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我們國家政權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維護社會穩定,而且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要求實體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僅要求享有知情權、表達權,而且要求享有參與權、監督權。
Ⅷ 司法領域是程序正義還是事實正義
摘要 2014年1月7日第一,程序正義是實質(或實體)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我們不能說有了程序上的正義,就一定會實現實體的正義,但沒有程序的正義,就一定沒有實質的正義
Ⅸ 談如何在司法領域堅持實事求是的
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實事求是」將一直是決定發展的關鍵版因素,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權仍然是。
同樣的道理,我們毫無疑問也離不開實事求是,正如我們在治黨治國中離不開實事求是,我們都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前提來解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問題。事物的客觀規律不會改變,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必須把握客觀規律,尊重客觀規律,才有望把問題解決。
實事求是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主觀認識同客觀世界相統一。
Ⅹ 現階段,我國司法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司法機關受制於地方,導致了司法審判權的地方化。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我國的各級司法機關作為一級政府的組成部分並完全隸屬於人民政府。到1954年9月我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才使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獨立於人民政府之外,從而使司法機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文革結束後,1982年我國又頒布了新憲法,憲法規定了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地位的獨立性。但是我國從1980年以來,基本上實行的是以「分灶吃飯」為主要內容的財政體制。這種財政體制調動了各地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但與此同時,一方面我國的行政機關掌握著整個國家的財政,各級司法機關的經費必須由同級政府決定。另一方面,司法機關的裝備、辦公、辦案經費等因各地經濟發展及財政狀況不同而不同,導致了司法機關的財政與地方的財政融為一體,這種情況下,地方司法機關更多地傾向於從發展地方經濟的角度去執行法律和行使司法權,而不是著眼於國家法治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司法機關除了在財政上依賴於地方外,在人事制度等方面,不僅地方司法機關的司法行政職務由地方各級權力機關選舉、委任和罷免,而且司法人員也由地方權力機關任免。由於地方各級司法機關的財政和人事權隸屬於地方,這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隸屬、依附關系,使得地方司法機關的獨立性受到地方干預,其結果是破壞了國家司法獨立和國家法治的統一,還導致了司法審判權的地方化。
(二)司法機關缺乏制約與監督機制。
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的規定,在我國的國家機關體系中,「兩院一府」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並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但在實踐中,各級權力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僅在選舉或罷免同級司法機關的負責人,各級權力機關對司法人員的任免僅屬履行法律手續,沒有把對司法人員的任免與對他的具體執法情況的考察有機地結合起來,各級權力機關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只表現為工作監督,聽取和審議司法機關的年度工作報告以及視察或檢查司法機關的執法情況。因此,我國憲法雖然賦予了國家權力機關廣泛的權力,但是目前國家權力機關尚無行使權力的具體程序,特別是國家權力機關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問題上更是如此。由於缺乏對司法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程序性規定,一方面導致了國家權力機關特別是地方權力機關輕司法監督的傾向,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司法機關特別是地方司法機關以司法獨立來對抗權力機關的監督。由於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不力,再加上我國現行司法體制中司法機關相互制約疲軟,檢察監督的作用發揮不充分,上下級司法機關更是和善相處,這就使得司法機關中的許多問題難以通過現行的監督機制予以解決,並在客觀上為司法機關濫用權力以及司法腐敗等現象的產生提供了便利。從司法機關內部的監督來看,目前,主要由檢察機關對審判機關的檢察監督和上級審判機關對下級審判機關的審級監督。人民檢察院作為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它有權對國家審判機關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但是在實踐中,檢察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從來就沒有真正確立和實現。一是檢察監督的力度軟化,檢察機關執法監督意識和監督行為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困擾和束縛,致使檢察監督難以展開;二是從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看,檢察機關對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所實施的監督只是一種事後監督,在實踐中檢察機關發現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違法時,只能以抗訴的形式要求審判機關糾正。如果審判機關拒絕糾正,檢察機關也無能為力;三是檢察機關也是司法機關,我國現行法律已確定檢察機關有權監督其他司法機關,至於如何監督檢察機關的檢察權問題,除了國家權力機關的工作監督外,目前尚無其他明確規定,從而為檢察機關濫用權力提供了便利。就審級監督而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上級審判機關有權對下級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實行審級監督。在實踐中,上級審判機關通過審級監督的形式對下級審判機關的違法行為的確也進行了有效糾正。但是審級監督是審判機關內部的監督,由於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再加上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困擾,因此,在有些地方,上級審判機關對下級審判機關進行審判監督的著眼點已不再是法治的統一和國家法律的有效實施,而是地方利益是否受到充分的保護。
(三)司法人員專業水平低,嚴重影響公正司法。
首先,與法治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法官、檢察官任職資格條件的要求比較低。我國《法官法》、《檢察官法》規定法官、檢察官的專業學歷起點為大學本科以上。然而,我國現有司法人員學歷的實際情況離這一要求卻相去甚遠。在20多萬法官中本科層次的只佔5.6%,研究生學歷僅佔0.3%。而在全國20餘萬檢察官中,本科層次的更少,只佔4%。我國司法隊伍的絕大部分人員是1979年後到司法機關的,主要一是政法院校的畢業生;二是復轉軍人;三是通過社會招干考入司法機關的高中畢業生。從人數上看,後兩部分的人數居多。另外,效率低下是目前司法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案件久拖不決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有資料表明,1992年,中國平均8328人中有一名法官,而英國每11萬人中才有一名法官。可見,我國現行司法隊伍中非專業化的傾向十分嚴重,再加上司法效率低下,嚴重影響公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