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權威

司法權威

發布時間: 2022-07-07 17:31:36

『壹』 司法權威的介紹

司法權威是指司法機關通過公正司法活動嚴格執行憲法和法律,形成命令和服從關系,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

『貳』 如何認識和提高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切實增強司法權威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政法機關的執法能力,集中體現在執法公信力上;執法公信力來源於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來源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

人民法院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就必須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重點,全面加強法官隊伍建設。要集中抓好人民法院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作風建設、司法能力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進一步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高解決經濟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扎實推進人民法院內部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完善監督機制,建設一支明明白白審案、乾乾凈凈司法、堂堂正正做人的法官隊伍,以清廉公正高效樹立司法權威,以嚴格公正文明提高司法公信力。

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人民法院必須注重實效,大力推進人民法院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要抓住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最期待解決、人民法院工作發展最需要解決、克服一定困難有可能解決的重要問題和環節,集中力量攻堅,真正解決制約人民法院工作健康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性障礙。要堅持以審判和執行工作為重心推進司法改革,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生命線,加強司法管理,強化司法監督,規范司法行為,努力從實體上、程序上全面實現司法公正;要針對審判執行任務日益繁重復雜的現狀,積極探索提高司法效率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司法資源的整體效益;要認真分析影響司法權威的各種因素,在推動司法環境改善的同時,大力加強自身建設,讓司法裁判最終以其公正高效取信於民,贏得權威。

『叄』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如何樹立司法權威

編輯同志:當前,人們對提高司法的效率和權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怎樣理解司法權威?如何樹立司法權威? ——天津讀者 高志勇 高志勇同志:我們請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的專家回答您的問題。 ——編 者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司法權威是法制權威的重要體現。確立司法權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對於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司法的職能作用,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司法權威是指司法機關的裁判在解決爭訟的活動中所應當具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既是我們黨堅持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司法權威是確保司法權能夠成為社會糾紛最終解決機制的有力保障。司法權威與司法公正、司法高效一起,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質特徵,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的重要保障之一。 司法權威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它的構成要素和表現形式則是具體的。司法權威主要由以下要素構成:一是司法人員的廉潔性。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法官是公平與正義的化身,他們清正廉潔、秉公辦案,就能夠贏得人民群眾和當事人的信賴與信服,從而樹立起司法權威,促進全社會法律信仰的形成。二是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只有嚴格依照訴訟法規定的程序核實證據、查明事實,並在此基礎上正確適用實體法的規定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才能確保其裁判具有法律效力。三是司法裁判的穩定性。司法機關的判決、裁定一旦發生法律效力,就具有穩定性並應當得到切實的遵行,非由法定機關、非依法定程序不得更改。這既是維護司法權威的客觀需要,也是保持法律穩定性的必然要求。四是社會公眾和當事人對司法裁判的普遍認同。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能夠得到社會公眾和當事人的普遍認同,有利於樹立司法權威,而且由此樹立起的司法權威更具有積極意義。 樹立司法權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司法效率。司法不講效率,案件久拖不決,司法公正就會大打折扣,司法權威也難以樹立。二是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法官是司法活動的主體,高素質的法官群體是司法權威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一般認為,法官的素質包括專業素質和道德素質。法官一方面應當具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另一方面應當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一身正氣、秉公執法。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法律。三是促進司法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真正實現司法公正、確立司法權威,必須加大司法公開的力度,實現立案公開、庭審公開、裁判結果公開、辦案質量評價標准公開,提高審判活動透明度,使人民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訴訟權得到更好的保障;必須完善審判監督機制,建立權力制衡機制和案件流程管理制度,使激勵約束機制更為有效。四是堅持以公正樹權威。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加強保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制度建設,規范司法行為,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司法,始終堅持審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五是加大執行力度。推進執行公開,強化對執行工作的監督,加大對拒不執行法院裁判行為的處罰力度,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

『肆』 司法公信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前提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什麼

司法公信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前提,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司法公信是社會誠信的基本保障,是指在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重點圍繞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進司法公開、加強司法工作監督和司法執法能力建設等領域,加強誠信建設,促進司法公正。

司法公信力不僅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保證,而且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要以司法公開為原則,著力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執法人員信譽,進一步加強司法,檢察,警察,監獄(辦公室)事務的公開度,因此以促進司法公正和增強公眾信任。

司法公正是憲法法律對法院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核心價值目標,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和基礎。增強司法公信力,首先離不開通過履行審判執行職責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義,並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只有實實在在地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民眾才信服司法裁判,信賴人民法院,司法才有公信力可言。

『伍』 深圳市公安局司法監督中心有沒有權威

有。

司法權威本身並不是一個法律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和政治概念。 司法權威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司法應當具有至上的地位。在一個法治國家,法院應享有解決一切法律爭議的終局權力。

其核心理念是法院對國家和社會的強制權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任何公民都有權得到公正和有效的司法救濟。

二是司法應該受到絕對的尊重。一方面,國家不僅受法律和權利的約束,而且受公正有效的司法保護的約束;

另一方面公眾對司法裁判結果的普遍遵從是司法權威性的基本要義。

司法權威來源於公眾對司法的信任與認同,司法權威需要法律信仰的支持和維護。

『陸』 如何從立法上完善司法權威保障機制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會的首要原則,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最高權威。而司法權威是法律權威最重要的標志。如果司法權威不能確立起來,那麼法律權威也就根本無從談起。本文從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談起,分析了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保障司法權威,從立法上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並著重研究了設立藐視法庭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 司法權威首先來自「現行法規的確認」,在我國即來自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我國憲法和法律將司法權賦予司法機關,要求司法機關運用司法權保證法律的順利實施,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當出現違法事由時,司法機關就應當運用司法權強制違法者糾正違法行為,甚至要求違法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司法權實質上是國家強制力的一部分。沒有國家賦予司法機關這一國家強制力,司法機關就如同一民間組織,當出現違法事由時,便不能對違法主體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以維護法律的尊嚴。也就是說,沒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司法機關便無任何權威可言。 我國憲法第126條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從法律條文上看,我國法律規定的審判獨立與其他國家關於司法獨立的規定並無多大差異。從憲法條文上看,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是平等的,司法機關獨立於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不具有干涉司法的憲法依據。然而在司法的實際運行中,法院與同級行政機關在地位、作用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語。由於法院院長在黨內的地位要比行政首長低許多,使行政首長與法院院長之間平等的憲法地位得以演變,成了雖無領導之名卻有領導之實的事實不平等關系。「現行體制下,法院工作很現實;……法院工作客觀上是黨委、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 此外,我國憲法對於人民法院獨立審判雖有規定,但沒有審判獨立的保障措施,最明顯莫過於缺乏關於司法經費保障的規定。充足的司法經費是實現法院外部獨立的物質保障。目前法院的司法經費由地方財政供給,在客觀上加劇了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對法院的控制,不利於法院獨立審判。當地政府控制了法院的經費供給,基本上也就控制了法院。司法經費的短缺,迫使法院將司法的獨立性和尊言拋在一邊,處心積慮地四處「要錢」,這就為外部力量干預司法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司法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司法強制力不夠充分。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原因,在我國的國家權力結構中,長期以來行政權居於主導地位。在司法實踐中,法院、檢察院依行政區劃設置,內部實行行政化管理,人力、物力、財力受制於同級地方黨委和行政機關,對行政的司法監督在立法上被限制在具體行政行為的狹小范圍內,客觀上造成司法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司法強制力易被行政強制力所淹沒,司法強制力不夠充分。 2、社會公眾對司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持懷疑態度,甚至冷漠,司法公信力受到挑戰。現實生活中老百姓打官司難,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和效率失去信心,對司法公信力表示懷疑。「根據有關調查的推算,我國已頒布的法律和法規真正在社會發揮實效的只有近50%,公民對法律的認識程度只達到近幾年法律制定總數的5%,即使是那些廣為人知、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實效的法律法規,其效力也大打折扣。」 在上訪案件中,「40%是反映公檢法機關問題的」。 3、法院生效判決的既判力得不到有效實現,「執行難」問題突出。當前,人民群眾對執行難的反映超過對審判不公的反映,執行難問題在全國各級法院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基層法院反映尤為突出。法院生效判決的既判力得不到實現;部分敗訴的當事人不尊重甚至不執行法院的生效判決,無理纏訟;少數行政機關對其涉及行政訴訟成為被告很不理解,有的對敗訴更是難以接受,甚至不履行法院的生效裁決;「執行難」仍是困擾法院的一大難題。 4、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司法實踐中普遍被作為公訴機關,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權大大弱化。在司法改革實踐中,不斷有人議論檢察機關在司法改革中面臨「邊緣化」,不斷有人質疑檢察機關在司法體制中的「法律監督」職能。對檢察機關的性質和權力的理解就是,「檢察機關是國家的公訴機關,惟一的權力就是代表國家行使公訴權。」個別公安機關對於檢察機關發出的要求說明不立案的理由通知敷衍了事,有的不及時立案或辦了立案手續後卻以種種理由拖延辦案,對檢察機關發出的要求補充偵查或追捕、追訴決定不認真執行,有的補充偵查期限到了之後即將案件材料再原樣移送檢察機關。從而影響法律監督的效果,對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威造成損害。 5、暴力抗法,打傷打殘致死政法幹警,政法幹警正當執法權益受到侵犯。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決拒不執行,甚至發展到公然暴力抗法,司法權威已盪然無存。作為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的公安民警因執行職務遭受侮辱、毆打、誣告等侵犯民警正當執法權益的案件也屢屢發生,這些暴力抗法,侮辱、毆打、誣告等侵犯政法幹警正當履行公務案件的發生,從表面上看是對法官和警察個人的人身侵犯,實質上是對國家權威、法律權威的公然蔑視,是司法權威遭受嚴重破壞的外在表現。 三、保證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受干擾和無理追究的措施 保證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受干擾和無理追究,必須建構權威的司法體制。權威的司法體制應該是能夠有效地抵禦外界的干擾,能夠自主地依法獨立地公正司法,贏得社會公眾的認同和信任的這樣一種司法體系。建構權威的司法體制必須正確處理司法與執政黨的關系、司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司法與行政機關的關系、司法與社會傳媒的關系。 1、正確處理司法與黨領導方式的關系,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司法與黨執政方式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與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之間的矛盾,表現為黨的領導與「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矛盾。維護司法權威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各級黨組織應當將加強和改進對司法機關的領導方式作為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提上議事日程,自覺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維護憲法尊嚴,推進憲政和政治體制改革健康發展,通過提升司法權威來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 2、正確處理司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加強和改進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的方式。一是正確定位司法機關的性質和地位,不能把司法機關當作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二是地方各級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不能作為地方各級司法機關執行的必然依據,應當賦予地方司法機關審查地方法規的有限司法審查權,監督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完整實施。三是嚴格區分監督司法權的方式與監督行政權的方式,加強和改進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的方式。 3、正確處理司法與行政的關系,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要正確理解司法權的國家性,明確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各自性質的不同點。司法權主要不是地方性、地域性和行政性的,而是全國統一的整體。司法機關是「國家的」機關,司法權也非「地方的」司法權,整個司法機關體系是統一的國家機關而不是地方各級政權組成的地方機關。二要實行國家對司法的垂直領導,實現司法體制的一體化。在司法機關的設置上,建立一個司法區劃與行政區劃相分離的司法管轄區制度,司法機關的人事管理和財政保障等都應超越地方行政區劃的限制,切斷司法機關與地方政府之間非必要的聯系,在他們之間建立一個「屏障」,形成必要的距離,真正保證司法權獨立於行政權,保障司法權在全國的統一和完整。 4、正確處理司法與傳媒的關系,增強社會對司法公正的信仰。一要加強傳媒對司法的監督,以公開促公正司法。「公開審判」是憲法確立的司法原則,通過大眾傳媒客觀公正地報道司法過程,一方面能夠防止和矯正司法偏差,保證司法公正。「只有公開,才能接受群眾監督,法官的獨立才不至於變為獨斷專行。」 同時還能夠通過大眾傳媒對司法過程客觀公正地報道培養社會對法律的信仰,對司法公正的信仰。二要規范傳媒對司法的監督,維護司法權威。新聞監督司法活動應符合其內在要求和實際需要,堅持「真實、公正、合法」原則,輿論監督和批評應該是善意的和建設性的,而不是惡意的和攻擊性的。過多的不當新聞監督,不僅會破壞公眾對司法的信任,損害司法權威乃至國家形象,而且也會降低公眾對新聞媒體信任,而新聞監督與司法活動一樣都是建立在公正、真實的基礎上的,都要靠公眾的信任才有生命力。 四、保證上位法對下位法的法律效力的舉措 首先要注意從立法技術方面避免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一方面,上位法的制定不宜原則性過於寬泛,彈性不宜過大,立法用語要避免曖昧模糊。另一方面,下位法的制定要以服從上位法為前提,同時要凸顯一定的地方特色和立法創新色彩,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上位法。其次,要完善相關的備案審查制度,要在法律法規備案時審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筆者認為,對備案制度不宜作過於狹隘的理解,備案不僅僅是一種登記、存檔的形式上的備份,還應包括內容上的審查。因此,備案和審查應緊密聯系,要附帶審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否則備案制度就容易流於形式而無任何實際意義。下位法的備案其實是預防上位法和下位法沖突的一個有效機制。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地方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必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必須報國務院備案。接受備案的機關在必要時可以審查下級立法主體報送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督查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此外,要重視法院對地方性法規、規章等下位法的司法審查,充分發揮司法審查在解決上位法和下位法沖突問題方面的積極作用。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同時也是維護立法正義的重要防線。司法裁決的權威性、中立性和專業性,決定了法院是審查、判斷、選擇和解決法律規范沖突的理想機構。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有權力解釋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的解釋效力雖然低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法律的解釋效力,但以立法工作為主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實際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釋權,因而事實上最高人民法院已經成為法律最經常、最權威的解釋機關。當下位法與上位法發生沖突時,最高人民法院有權進行合法性審查,有權通過司法解釋法律判定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而使之失效。筆者認為,除了最高人民法院以外,還應賦予地方各級法院一定的下位法司法審查權,地方各級法院有權審查並裁決本級政府及其所屬職能部門發布的決定、命令等行政規范性文件是否與上位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相沖突。 五、保障司法權威在立法上的具體建議 (一)確保司法獨立 應在實踐中實現司法獨立,給司法機關強有力的司法權。這就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擺正自己的位置,行使好自己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在法律上明確、細致地規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司法機關監督的內容和程序,同時還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法律的規定有正確的理解,不能將監督權理解為干涉權。為實現司法獨立,還要求黨的領導機關明確自己是政治上的領導而不是具體業務上的領導,黨的領導機關不能對司法機關的正常業務干預過多。實現司法獨立,最主要的還是要使司法機關擺脫地方行政機關的干涉,這就要使司法機關在人、財、物等權力上完全獨立於地方行政機關,改變當前司法機關對地方政府的依附狀況。 首先,在機構獨立方面:(1)改變目前各級地方黨組織對各級司法機關的領導體制,改由黨的中央組織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的領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根據黨的中央組織上的授權代表執政黨領導全國各地的司法機關。(2)在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上,結合我國的國情並結合國外的經驗,將目前地方司法機關的司法人員由地方權力機關選舉和任免的做法,改為由國家元首或由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長官根據一定的程序任命。(3)在財政體制上,將目前由地方政府負擔地方司法機關財政的做法,改為由中央政府負擔,並由最高司法機關集中統一管理全國各級司法機關的財政經費。 其次,在法官獨立方面:(1)嚴格推行對現行法官的專業知識考試,不合格的堅決另行安置,同時嚴格控制新任法官的任職資格,從而保證法官的資質;(2)在法官的經濟保障上,可提高其薪金水準,以相當於或高於公務員的標准發放;(3)在法官的裁判獨立上,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同時改革同一法院內部以及上下法院間的「請示匯報」、「提前介入」的習慣做法,保障法官的獨立審判。最後,建立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包括法官的外部約束——即對法官違法的懲戒制度,以及法官的內部約束——樹立對自身所處的法官職業共同體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二) 維護司法公正 公正司法,維護公民合法權益,贏得公民對司法權的信賴。司法權的運作過程即為司法人員的辦案過程,所以司法公正,無論是實體公正還是程序公正,首先涉及的是司法人員的素質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司法人員的法律專業素質和忠於法律、維護正義的職業道德素質。為實現公正司法,司法系統應把好司法隊伍的人員入口關,在聘用工作中通過公開考試錄取具備較高學歷的、敬業精神強的法律專業人才。另外,由於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接觸的人層次、類型多樣,思想上易受腐蝕,所以加強對司法隊伍的監督管理和教育整頓是非常必要的。司法公正除人的因素外,還有制度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程序規則,因為程序具有保證實體公正的價值。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法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訴訟程序基本上持程序工具主義立場,認為程序不是作為獨立自主的實體存在,它沒有任何從其自身品質上可找到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因素,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為實現某一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這種程序工具主義立場必然導致程序設計和運作中的實用主義和程序虛無主義,在實踐中就表現為程序設計上的不合理和程序運行過程中不公正。而沒有程序的公正實體上的公正也將大受影響,所以要在制度上制約司法權,實現司法公正,就要求程序設計者和運行者樹立正確的程序價值觀,認識到程序具有其自身的獨立的內在價值,即程序本身具有符合程序要求的內在品質,設計的程序應具有參與性、中立性、對等性、合理性,並在司法過程中充分體現程序價值。 (三)提高司法效率 終局性要求司法程序的有一定的效率性,司法權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於司法效率。歷史上有多種糾紛解決方式,某一種糾紛方式的存續,即取決於糾紛的性質也取決於解決糾紛的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公正的司法裁判所體現出的效率性是司法權威的一個重要標志。最有效率的司法應當是及時、有效且公正地解決社會糾紛的司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正當的司法程序可以實現正義和效率的兼容,在正義和效率這兩大理念的互動中,實現正義和效率這兩大價值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件久拖不決、超審限結案就是有悖於程序正義理念和違反程序法的司法行為,既犧牲了司法的效率,同時也背離了司法公正原則。所以說,完整意義上的司法效率主要指,公正判決能夠及時地作出和執行;作出判決和執行判決所需的費用、時間、人力等社會成本較低,並與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能夠保障大多數人接近和利用法院的審判權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公正判決的執行率較高。 及時裁判和裁決的及時執行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必備條件。司法權威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要求社會主體對司法的信任和信賴,而這種信任感來自於法律的高效率的實施。只有通過法律的高效率的實施,才能使社會主體將訴訟作為保護自己權利,解決糾紛的正常的、正規的途徑,民眾也才能在心理上體驗到法律的重要、公正和可信賴,司法權威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法律實施的低效率、審判的不合理延遲必然導致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全面貫徹,人們的權利不能通過司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司法沒有提供應有的救濟渠道,這種狀況也就會導致人們難以形成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的感情,而對司法途徑持一種懷疑或漠不關心的態度,法律信仰就無從建立。重視效率已成為當代司法的一個重要觀念,司法效率體現在及時裁決糾紛上,案件久拖不決勢必會增加訴訟成本,往往會給訴訟當事人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傷害,使訴訟當事人飽受訴訟之苦。司法效率還要求公正的裁判要能得到完全的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得到切實的維護。這為司法權威所必需。如果裁判得不到執行,體現法律尊嚴的判決書成了當事人權利的「白條」,人們就會對法律由困惑到失望直至蔑視,就會消極地否認法律的權威。 在保障司法權威方面,我們認為,我國司法的程序保障權力不足。在司法權威程度較高的國家,法院一般擁有藐視法庭制裁權,通過對藐視法庭行為的即時懲罰,保障對法庭應有的尊重。英國的法律就對侵犯法庭權威與尊嚴的行為,規定了一系列罪名,包括蔑視法庭罪,侵害證人罪,侮辱法官罪,違抗法庭命令罪,損害公平審判罪等。這對英國司法權威的樹立和維護,無疑發揮巨大的作用。我國目前的法律雖然規定了對擾亂法庭秩序、妨礙訴訟順利進行和拒不執行司法裁判的行為可以採取罰款、拘留等司法強制措施。但是,即使是最嚴厲的司法強制措施,也只能對藐視法庭者拘留15天,這種強制力度,顯然不足以對藐視法庭的行為造成威懾。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拒不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罪由公安機關偵查,檢察機關移送起訴。這實際上是剝奪了人民法院對拒不執行司法裁判行為的即時懲罰權。而且根據現行刑訴法,追究抗判者的刑事責任,遠未達到促使有關當事人積極履行司法裁判的理想效果。而實際上,法院在執行過程中遭遇的暴力抗法行為遠不止一件,還有許多案件在移送公安機關偵查之後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現在之所以造成執行難的現狀,就是因為沒有對那些不執行裁判的義務人和妨礙執行的責任人罰當其罪,嚴懲不貸。這種狀況不僅使藐視法庭者增強了對法院的藐視,也使民眾對司法的權威性產生了懷疑。 我國司法的程序保障權力不足,法院缺乏藐視法庭制裁權,面對干涉獨立審判的行為顯得軟弱無力。由於法律沒有將即時懲罰權賦予司法機關,使得我們的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面對各種各樣妨礙司法的行為時,無力捍衛自己的尊嚴,他們或忍受或迎合、或被迫屈服,其後果是妨礙司法的行為大行其逆。軟弱的司法,一個任何人都敢於挑釁的司法是得不到尊重的,也談不上被公眾信任。因為往往公眾在權利受到比他強勢的力量侵害時,才導致司法的救濟。如果司法本身軟弱無力,那有何尊嚴、權威可言?公眾又如何信任?據此,我們認為,在立法上增設藐視法庭罪已成當務之急。

『柒』 如何樹立真正的司法權威

為了築牢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應當像建造百年大計的宏偉建築那般,來精心打造一支值得人們信賴的司法隊伍。否則,真正的司法權威是不可能樹立起來的 □苗勇 社會總是處在矛盾之中的,人們之間的交往,每天都在發生這樣那樣的糾紛。許多彼此之間的隔閡通過了鄰里鄉親、民間組織、中介機構以及政府部門的調解和處理,得到了有效化解。但是,無論哪一個國家,必然有一些無法或者不能通過上述途徑和方法加以解決的矛盾,所有這些或大或小的沖突,比如刑事的、民事的和行政的,需要由司法進行裁決。司法人員站在矛盾對立雙方中間位置,查明案件事實,准確適用法律,做出正確裁決,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們才把司法機關稱作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然而,這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清醒地看到另一面,如果司法過程沒有踐行自己宗旨,褻瀆法律,就會對人們造成無法估量的傷害,正如潘恩所言:「當官吏在法律應用到個人行動上時破壞法律,即構成壓迫。」可以說,司法人員違法,是一種對司法權威的顛覆性戕害。 當某個民事糾紛發生之後,當事人一方固然可以採取不少方法來加以解決,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訴訟手段——這是他的權利,將對方告到了法院。原告這個行為,假如完全是基於對司法人員充分信任而採取的,司法無疑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假如不是如此,原告之所以要起訴對方,並不是基於對司法人員的信服,只不過再也沒有其他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地方可以主張自己的權利,所以才別無選擇地走上了法庭,那麼,他對司法的公正性總會抱有很大懷疑。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他的精力並不完全傾注在案件事實的證明和相關法律的理解上,還有他以為的極為復雜的案外因素需考慮,這往往要耗費他不少時間和金錢。 無疑,盡管在這兩種情形中,訴訟形式是完全相同的,但是,訴訟參與人的心理卻截然不同。總對法官的公正性持有懷疑態度的人,就會對一切訴訟決定、裁定和判決提出自己的置疑。且不要說訴訟瑕疵會引起他們種種猜疑,即便是正確裁判,一些人也會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理由很簡單,因為「我不信」!相反,假如是基於對司法人員品質毫無保留地信賴而參與訴訟,他們就不會對訴訟的過程和結果產生疑惑,更多的時候,能夠心悅誠服地接受處理結果,並自覺履行判決所確定的義務。既然法官是大公無私的,嚴格依照程序法和實體法的規定,根據案件事實做出了裁判,那麼,再抱有懷疑心理,就是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甚至是蠻不講理了。這就好像醫術高明的大夫做出了診斷,患者就會依照他的醫囑認真進行治療一樣。 民事訴訟是如此,其他訴訟概莫例外。因為司法人員是公正的,所以司法才有權威。也就是說,司法權威並非僅僅依靠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就能夠樹立起來的,盡管司法需要這樣的支撐。如果以為司法權威指的就是國家暴力——僅此而已,那麼,由於缺少司法人員正義力量的主導,這樣的權威最終必將蛻變為暴政。相反,即便在制度上是殘暴的封建衙門,如果有清廉官員主持,也可以有權威的存在。古人常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講,不要怕什麼關系不關系的,更不要怕什麼後手不後手的,只要有包青天在,就會獲得公正的處理結果。可見,老百姓與其說是對衙門的恭敬,倒不如說是對個人的崇拜;因為人們對司法人員信任,所以才信賴司法機關。事實的確如此,當人們看到不為鮮見的說情風時,這樣的反問也就不無道理:一個已經被公認為清正的司法人員,難道還會遇到這般無所顧忌、明目張膽地請客送禮的腐蝕?行賄人是不會拉攏潔身自好的掌權者。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乃是一個生活常識。於是,當我們不時耳聞「打官司就是打關系」的「經驗之談」時,難道還不該產生沉重的內疚心理:我們離黨和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要求,還有多麼大的差距呀! 一味責怪一些當事人不當行為,不僅是懵懂的表現,更是在為我們自己的差錯進行極為愚蠢地掩飾,這對司法權威的樹立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不能將一切責任歸咎於在強大國家機器面前相對弱勢的人們,而需要捫心自問的是,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主要在何方。筆者以為,尋找這個結論其實並不難。當老百姓看到一個又一個司法人員因為貪贓枉法、徇私舞弊被繩之以法的時候,對心靈上的沖擊將是何等巨大,在心理中的烙印又將是何等深刻。怎能不叫人觸目驚心,這個曾經站在審判長席位上鄭重其事宣讀應當是正義判決的道貌岸然的法官,靈魂深處竟然是如此骯臟不堪。人們越是無法相信,就越是肯定得徹底——司法將不再主張正義!要知道,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盡管這樣的司法人員在整個司法隊伍中肯定不是主流,甚至是極個別的,但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難道人們沒有理由懷疑辦理自己這個案件的司法人員就一定是正人君子嗎?於是,司法權威也正是在這種濃重的懷疑氛圍中,逐漸削弱了…… 柏拉圖說得好:「立法工作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安置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去執行那些制定得很好的法律,那麼這些法律的價值就被掠奪了,並使得荒謬的事情大大增多,而且最嚴重的政治破壞和惡行也會從中滋長。」因此,為了築牢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應當像建造百年大計的宏偉建築那般,來精心打造一支值得人們信賴的司法隊伍。否則,出現在司法活動中見怪不怪的現象就會依然如故,真正的司法權威是不可能樹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在司法隊伍中,絕對不能再出現諸如像黃松有之類的墮落者。司法權威與司法腐敗,水火不容,勢不兩立;任何具有權威的司法,無不都是清正司法的必然結果。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不僅要強化司法職業道德建設,就當下而言,更重要的還是加大懲處貪贓枉法者的力度。只有將已經存在著的司法腐敗清除干凈——一種需要花費大力氣追求的目標,司法才能成為一方凈土,才能真正樹立起無可置疑的權威。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人們參與訴訟活動才不再有多餘的但在當前卻是一種很現實的顧慮。他們深知,不要找關系,更不要請客送禮,不然,便是對司法人員的極大侮辱。他們確信,司法人員代表國家的裁決,是完全值得信賴的。

『捌』 如何認識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

司法公信力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樹立司法公信力是為了增強人們對司法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對構建社會法律秩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司法權威是通過嚴格的司法程序、規范的司法行為向當事人和全社會展示的一種威望、一種公信力。司法權威作為國家權威重要組成部分,是司法公正高效的生成基礎。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的必由之路。確保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事業發展的生命和靈魂。司法效率是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滿意與否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司法權威不是憑空而來的,甚至也不是外部力量給與的,最終還是要依靠公正、高效的司法活動來實現,靠廉潔、清正的法官隊伍來保證。法律只有被公正、高效地適用,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自覺擁護和一體遵從,才能真正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厭訟、「青天情結」等非理性的社會心理客觀存在,導致一方面人們對司法不信任,法院的社會公信力下降,民眾失去司法信仰,另一方面也促使人們對司法不尊重,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通過非司法程序解決沖突的途徑上,甚至於把純粹的法律問題也通過非司法途徑來解決,司法權存在的必要性成了疑問,上訪、鬧事成了必然。一些案件剛起訴到法院,一方或雙方訴訟當事人就開始信訪,要求人大或者黨政機關監督法院公正司法。公民中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亦損害了司法權威。打官司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但是在當前一些人的言談舉止中,存在著很多的錯誤觀念:把本應自己承擔的訴訟風險責任,推卸給司法機關;不懂得訴訟權利是一種「過時不候」的時效性權利;不懂得司法審判權是一種終局性權力;不懂得司法權力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權力。一些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對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提出具體處理意見,其中個別代表和委員本身是案件當事人,在「兩會」上反映具體案件,並要求法院的接待人員予以解釋和答復,也有個別身份是律師的代表和委員,將本人在代理訴訟中敗訴的案件帶到會上反映,公開批評法院辦案不公。甚至一些人大代表更是把個人凌駕於法律之上。媒體對司法活動的提前介入以及所謂的「媒體審判」更是影響了公眾對司法公正的判斷。媒體對司法機關開展新聞批評,對司法機關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和工作缺陷提出批評,予以揭露,進而形成對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人員的名譽、人格進行攻擊,甚至是惡意的或攻擊性的對司法機關中違法違紀人員進行曝光,對庭審報道片面追求新聞效果,過分地介入並不加分析地詳細報道案情,易誤導社會輿論和公眾看法出現偏差。
建設和諧誠信社會的最大特點是對違背誠信行為進行及時和適當的制裁,使違背誠信所付出的代價要大於守信的成本,而建立以司法公正為核心的司法信用體系——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是建立和諧誠信社會的首要前提。當前,行政權干預司法、司法腐敗、執行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原本脆弱的司法誠信體系造成一次次嚴重的沖擊,司法公信力已成為制約構建和諧社會的瓶頸,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已成為亟待解決之問題。
增強司法權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僅僅依靠黨的領導,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所謂權威的司法體制是指司法機關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雖然不贊成西方的「三權分立」,但「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卻是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所提倡的司法獨立,與西方有很大不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司法從屬於立法。但現在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越是從事法律職業的人,從事的時間越長,對法律越感失望。這是在太多權力干擾和世俗壓迫下而產生的惡性循環。當前,主要有兩種錯誤的傾向比較突出。一是司法權力行政化傾向;二是司法權力地方化、行業化傾向。兩者嚴重干擾著司法獨立和司法統一,是司法不公甚至司法腐敗的誘因之一,對公眾的司法信仰造成嚴重的打擊。因此,司法體制中立、統一、公正,司法機關依法獨立統一行使司法權,其它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司法機關的權威地位提供製度性的尊重和維護,營造獨立的司法環境,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至關重要。
第二,努力提高司法者自身的司法能力。對正義的實現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質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內容更為重要,法要得到公眾的認可,司法者的司法能力必須不斷提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司法能力則是司法者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完成運用法律處理案件,體現司法職能的專門活動的本領。1、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法官必須具備形式邏輯知識,明晰概念、判斷和推理的規律,注重培養自己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2、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法官必須具有深厚的法律知識功底,才能准確掌握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基本規定,才能全面了解每個具體條文的立法願意和立法背景,才能熟知每個條文或具體制度在該法律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准確運用法律,去正確裁判每一起案件。3、嫻熟的審判技術運用能力。審判技術運用能力包括聽訟能力、駕馭庭審能力、歸納爭議焦點能力、認證能力、適用法律能力、調解能力、應變能力等。法官只有具備較強的審判技術運用能力,才能明辨是非。4、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法官所有的裁判活動必須通過有聲語言和書面文字來完成。這種語言和文字載體必須傳達法律原則和精神、表達法律意志、明確當事人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因此,這種語言和文字必須具有鮮明的職業特點,即法言法語。法言法語具有邏輯性、功能性和權威性,它不僅是法官與當事人之間交流的工具,而且能將模糊的社會問題轉化成明確的法律問題,同時排除了非法律的思考,保證法官思維的理性化。規范、准確、簡潔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是法官審理案件的必備素質之一。5、自覺的創新發展能力。法官應當具備自覺的創新發展能力,即由單純的適用法律的機器向總結司法經驗和審判規律的層面發展。法官必須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豐富理論,從而實現從適用型法官向創新型法官的轉變,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積極、適度地拓展裁判的功能,,實現對社會的責在立法不能觸及的領域通過裁判充分發揮對社會的調控和整合作用任。
第三,提高辦案的質量和效率。公正與效率相輔相成,共同體現著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價值追求,沒有公正的效率就失去了司法的根本,而沒有效率的公正也不是完全的公正。我們既不能以犧牲實體公正來求得效率,盲目追求審限內結案率;也不能無視法律的明確規定,無視當事人縮短周期、減少訟累的期盼,造成訴訟遲延,久拖不決。因此,要牢固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和辦案質量第一的觀念,用最大的人力投入、最有力的措施、最優良的條件,確保程序合法,最大限度杜絕錯判案件的發生。同時,要牢固樹立司法效率的意識,確保在法定期限內審結案件,這也是嚴肅執法的體現。
第四,強化法官對法律的忠誠和自律意識。法官對法律的信仰,對法律的忠誠,對公正、高效和權威的追求是天經地義的。法官最大的恥辱就是枉法裁判。一個對法律不忠的人、一個法律的背叛者,是沒有資格擔當法官重任的。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在一定時間內,法律是一成不變的,而法律關系則千變萬化。法官不應該滿足於充當法律條文的復印機。法官不僅要模範地遵守法律,而且要善於運用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創造性地執行法律;法官不僅要服從現有的法律,更要服從法律的基本價值——正義和良知。法官必須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其次要戒貪,貪有多種形式,有貪財的,有貪利的,有貪名的,有貪色的。
第五,建立支持司法權威的現代司法理念。現代司法理念與現代民主憲政、市場經濟、現代法律精神及國際社會公認的司法原則相一致,其核心是公正。現代司法理念是司法權威的觀念支持,它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司法人員的理念,他們是司法活動的主體;二是領導者的理念,他們掌有領導權、立法權、監督權和管理權,引導控制著司法活動的方向;三是社會公眾的理念,他們是司法活動的參與者。首先領導幹部要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執政能力護憲法的自覺性。其次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建立以司法公正為核心的社會誠信體系。
第六,要加強司法宣傳。社會公眾對法院和法官的評價,往往並不是來源於對審判工作的全面了解,而是來源於對個案處理結果的觀察和感受。在任何一個社會,當事人對個案不公都有一種本能的「放大」效應。但是,把少數法官的腐敗行為渲染擴大為整個司法隊伍的腐敗行為,把少數案件的處理不當渲染擴大為全部司法活動的不公,也是有失偏頗的。

『玖』 如何認識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

所謂司法公信力,依筆者的理解是指,廣大公眾對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所給予的信賴程度。所謂司法權威,是指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在廣大公眾心目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及絕對執行的效力。司法公信力與司法權威二者之間,司法公信力是前因,司法權威是後果,兩者互相聯系、相輔相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司法公信力若是很高,反映在社會層面上則是社會秩序井然,廣大公眾普遍地崇尚法律、敬仰法律;一旦出現糾紛和爭端,大家便想到的是依靠法律手段來解決。而作為司法官員,在廣大公眾的心目中那就是公平和正義的象徵,就是會說話的法律,其司法權威之高不言而喻。從目前我國的司法現狀來看,司法公信力較低,司法權威較差。主要表現在:案件服判息訴的比例不高,往往形成「官了民不了、案了事不了」的局面,涉法信訪、上訪事件年年不斷激增;在普通老百姓甚至於黨委、政府領導的心目中,司法官員與行政官員沒有什麼區別,當事人哄鬧法庭,威脅、毆打、辱罵司法工作人員,阻撓執行、抗拒執行的現象時常發生;新聞媒體及社會輿論對司法案件的辦理過程及裁判結果隨意地品頭論足,評論是非,否定其效力;在各地方開展的評滿意(或不滿意)單位時,司法部門很難躋身於滿意單位的行列之中……探究我國目前司法現狀的原因,筆者認為,首先與我們國家的民主法制進程有著重大的關系。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人治歷史的國家,行政權力長期凌駕於司法權力之上,「權大於法、以權壓法」現象比比皆是,故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敬重大官更甚於敬重法制。人們有了冤屈,習慣地寄希望於大官為自己伸張正義、主持公道,而不是訴諸於法律來解決。其次,司法公信力較低的這一現狀還與我們國家的司法水平普遍偏低有著必然的聯系。司法水平的高低情況又取決於司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如何。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司法隊伍整體素質不容樂觀。在業務素質方面,雖然十多年來司法工作人員基本普及了大專、本科文憑,著力於提升其法律素質,但他們的實際司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值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在職業道德素養方面,司法部門對隊伍的管理和監督雖不斷地在加強,但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不少的司法工作人員仍然存在著不注重職業道德,工作作風差,司法行為不廉潔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司法水平的正常發揮。再者,有關我國司法領域運行方式的一些改革舉措脫離了現實的司法環境,單純追求法律效果,無視社會效果,導致司法裁判結果與廣大民眾奉行的道德評判結果相去甚遠,導致廣大民眾對司法裁判結果不認同、不滿意,這也是當前司法公信力較低的原因之一。最後,司法管理體制亦決定著司法部門的公信力大小。當前,我國司法部門的人、財、物權均受制於地方黨委、政府。這種管理體制決定了司法權不能獨立、正常地行使,司法裁判往往要奉行地方黨委、政府的旨意,地方保護主義客觀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地影響到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在充分認識到上述影響司法公信力及司法權威的因素之後,對症下葯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歷史因素、管理體制等不是輕易隨便就能改變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當且必須做的是從力所能及的地方抓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做起。依筆者的淺見,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強司法權威,必須從司法職能的定位、司法運行方式、司法審判效果、法官隊伍建設和司法外部環境等五個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實效。一、正確認識和了解當前的司法工作職能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期,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多發凸現期。各種利益之爭、矛盾糾紛層出不窮。這些矛盾糾紛能否及時化解,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問題。因此,客觀社會現實對司法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司法工作的主要職能就是化解社會矛盾、平息紛爭,充分運用法律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司法方面的努力。每位司法工作人員必須清楚地了解這一點。將「定紛止爭、案結事了」作為自己辦理每一個案件的終極目標。也只有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的司法,才能取信於民,才能推進法治,而不是成為涉訴信訪的對象。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所言「人民法院只有在滿足人民群眾司法需求、解決社會矛盾方面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才能進一步樹立起來。」二、結合我國的國情,注重司法運行的方式司法運行的方式是指司法部門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司法運行方式充分體現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司法理念(或者說指導方針),也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在司法領域方面的國情。符合國情的司法運行方式,能充分發揮其司法職能,從而實現司法的最終目的。相反,違背國情的司法運行方式則會阻礙司法工作應有職能的發揮,難以建立起穩定和諧的社會局面,其司法行為是不受廣大公眾歡迎和認同的。目前,我國的國情是,公民的維權意識逐漸在增強,大量的矛盾糾紛涌至司法機關尋求解決,而公民的法律知識普遍欠缺、對司法的運行程序知之甚少,訴訟技能普遍較差。因此,我們的司法運行方式必須結合這一國情,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從而建立起司法公信力,進一步樹立起司法權威。「司法為民」就是我們應有的司法理念。這一司法理念是我們司法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宗旨,它必須貫穿於司法工作的始終。如何實踐這一司法理念?筆者認為,一要保障民眾的司法知情權。即司法活動的全過程要向社會全面公開,譬如:對當事人進行熱心、負責地訴訟指導;有關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要認真、悉數地告知;司法過程中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語言;裁判文書要充分地論證說理;對民眾廣泛關注的案件信息適時對外公布等等。二要保障民眾的司法參與權。即司法活動要尊重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落實人民陪審制度,同時要依靠工會、婦聯、基層組織和群團組織來參與解決糾紛,不能獨立特行、單打獨斗。三要保障民眾對司法的監督權。司法工作應廣泛地收集社情民意,主動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司法工作的建議和意見,暢通當事人的信訪申訴渠道。四要樹立和諧司法的觀念。在司法活動中和裁判結果上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司法救助體系,對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施必要的司法救助措施;適時開展巡迴審理,就地辦案等便民司法工作方式;增強司法的親和力,注重運用調解方式開展司法工作。總而言之,司法運行的方式必須貼近民眾、服務民眾,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民眾對司法工作滿意,才能談得上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的問題。三、努力實現司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司法效果是單純從法制角度來看的效果。一個案件的裁判既嚴格遵循了程序法的規定,又准確運用了實體法的條款,那就是最佳司法效果。而社會效果則是從司法裁判的結果是否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一致來看的效果。一個案件的處理達到了定紛止爭、讓黨委、政府滿意,得到民眾認同的目的,那就算取得了最佳的社會效果。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單純追求法制意義上的司法效果,不注重社會效果,則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司法,純理想主義的司法,人民群眾不會感到滿意、不會認同其司法效果。因此,司法工作必須尊重民意、善待民意、吸收民意,准確把握司法裁判與民意的最佳結合點,才能實現司法審判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當然,要做到這個「統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法官不斷增強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調解技能和裁判藝術,讓案件的裁判結果更加貼近民眾、貼近社會。四、提高法官業務素質,狠抓隊伍建設不放鬆法官是司法工作的主導者,是聯系民眾的橋梁和紐帶。因此,要提高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提高法官的素質是關鍵。一名法官,若是講不清道理,釋不明法律,寫不出有質量的裁判文書,這樣的法官在民眾的心目中肯定是沒有公信力的,亦談不上司法權威。因此,加強培養法官的業務素質是第一要務。一名法官,若是對當事人的正當訴求採取「生冷橫推」的態度,漠視甚至壓制當事人應享有的訴訟權利,這樣的法官同樣是建立不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的。因此,第二要樹立法官的親民、護民形象,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一名法官,若是與一方當事人親、對另一方當事人疏,或者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吃請和財物,這樣的法官同樣在民眾的心目中是沒有公信力的,亦談不上司法權威。因此,還要不斷地提高法官的職業道德素養,努力維護法官的清廉形象。唯有如此,法官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黨和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提出的全方位的司法需求,進一步發揮好職能作用。五、努力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助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一個地方,黨委、政府及權力機關對司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如何,對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司法工作不能僅注重獨立行使司法權,還應適當地延伸司法職能,做出卓有成效的服務保障工作,才能贏得黨委、政府的高度認可,在建立司法公信力方面得到他們強有力地幫助。同時,還要適時開展對廣大民眾的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活動,讓他們學法、懂法,進而相信司法,尊重司法和維護司法。此外,還必須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系、交流、溝通,正確把握住對司法工作的輿論導向,為建立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搭建有力的宣傳平台。還要積極探索與律師之間交流、溝通的方式和機制,共同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樹立和維護良好的司法形象,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熱點內容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紹信 發布:2025-01-18 04:53:05 瀏覽:908
復工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4:33:25 瀏覽:158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
商業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 發布:2025-01-18 03:44:47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