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爭議
Ⅰ 近三年來《民法通則》新規定,看看有哪些爭議
《民法通則》已經由《民法總則》替代,現在談不上爭議。
《民法總則》版2017年3月15日通過,並於權201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對《民法總則》相較《民法通則》的重要變化,這是立法的一大進步。
民法是與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適用頻率最高的法律,《民法總則》生效後,對於與老《民法通則》不一致的地方,應當適用新《民法總則》的規定。
Ⅱ 民法典的實施,哪一條具有爭議性
2021年,民法典正式投入使用,民法典當中的很多內容其實都是利國利民,眾望所歸的條例,但是民法典當中的有一條,卻從最一開始被提出來的時候,一直到現在還飽受爭議,那就是離婚冷靜期。
民法典相關內容
除了離婚冷靜期之外,民法典對於夫妻之間共同財產,也進行了更詳細的劃定,個人婚前財產,都歸個人所有,全職太太離婚時可以要求另一方補償,其中一方有重大疾病隱瞞可以撤銷婚姻,女方懷孕之後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生育。除此之外,民法典的內容和我們的民生息息相關,涵蓋了婚喪嫁娶等眾多內容,除此之外,還有婆媳關系,子女贍養老人等相關內容。
Ⅲ 民事糾紛找哪個部門
民事糾紛可以找鄉鎮、村,辦事處、居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也可以向法院起訴,但是如果是勞動糾紛,需要先到勞動局或是當地的勞動仲裁委員會。
民事糾紛,又稱民事爭議,是法律糾紛和社會糾紛的一種。
所謂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民事糾紛作為法律糾紛的一種,一般來說,是因為違反了民事法律規范而引起的。民事主體違反了民事法律義務規范而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利,由此而產生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民事爭議。總的來講,民法就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的特點具體如下:
1、民事糾紛主體之間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糾紛的內容是對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
3、民事糾紛的可處分性。分別於行政爭議和刑事爭議。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復雜多樣,民事法律關系種類紛繁,難免會發生各種民事糾紛,如婚姻家庭糾紛、繼承糾紛、損害賠償糾紛、房屋產權糾紛、合同糾紛、知識產權權糾紛等。民事糾紛若不能得到妥善解決,不僅會損害當事人合法的民事權益,而且可能波及第三者甚至影響社會的安定。因此,各國都很重視民事糾紛的解決並建立了相應的處理民事糾紛的制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五百九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依法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處理。
Ⅳ 民法典規定爭議解決期間是否繼續履行合同
法律分析:合同是雙方協議的結果,在合同條款沒有明確規定爭議解決期間不得繼續履行合同時,合同當事人可以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但合同出現不能履行的情形除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第五百八十條 【非金錢債務實際履行責任及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請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請求履行。
有前款規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權利義務關系,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
Ⅳ 民法的爭議
我國民法典的起草經歷了三
起三落,首次起草是在1954年,到1957年由於反右運動而停止;第二次從1962年開始起草,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夜中止;第三次是在改革開放之後,1982年開始起草,前後共四稿,後來因為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經濟模式沒有最後確定,因此當時彭真委員長的意見是,在民事立法領域先搞單行法律,暫不制定統一的民法典。
在這之後,1986年出台了《民法通則》,《合同法》等各個單行法律也陸續出台。到了今天,我國加入了世貿組織,經濟模式也已經形成,各個單行法律也基本完備,為起草民法典奠定了基礎。《民法通則》已經對基本民事權利作了規定,但它建立的是民事權利的基本框架,是一種民事權利的宣言,缺乏具體的規定。
而民法典作出的是對公民、法人民事權利的完整規定。此次民法典起草採取了在匯編現有單行法律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編纂的方法,在原有《民法通則》和單行法律的基礎上,原有的加以保留、空白的加以補充、規定簡單的加以擴充、規定不合適的加以完善。
-訴訟時效延長充分保護權利人
「此次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草案將訴訟時效定為三年。」江教授解釋說,一直以來我國民事案件的訴訟時效為兩年,短期訴訟時效為半年,對權利人的保護不夠充分,比如債務糾紛,兩年的訴訟時效就太短了。
-降低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主要考慮到兒童入學年齡
此次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也從10歲以上調整為7歲以上,主要是考慮與兒童入學年齡相當。江教授介紹說,以前規定10歲以上為限制行為能力人,這樣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兒童就不屬於這個范圍,這些年級的教師就要承擔很重的監護責任,這樣不利於責任的統一。
-確定買房人對公共面積的所有權
對於草案中新制定的物權法,江教授介紹,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保護私人財產,物權法對公民、法人有形資產作出了詳細規定,其中包括動產和不動產。比如目前居住高層住宅的人越來越多,物權法規定了買房者對房屋有所有權,對公共面積有共同所有權,對配套的公共設施有區分所有權,這樣一來,權利歸屬就明確了,買房者就有權去進行共同管理,比如成立業主委員會。另外,物權法對土地使用權、林地使用權的內容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精神損害賠償范圍更廣
另外,現實生活中侵犯人格權、特別是隱私權的訴訟越來越多,而《民法通則》中對人格權的規定過於簡單,因此草案中人格權法規定得更加明確、詳細,特別是還加入了對隱私權的保護。在侵權責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的保護范圍增大了,人身權利、人格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而不是像以前只有人格權受到傷害才能夠要求精神賠償。
-民法典真正通過需兩三年
此次的民法草案共有1200多條,是我國目前條文最多的一部法律。江教授表示,此次只是人大常委會對草案的第一次討論,草案本身在內容上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一些內容的爭議還很大,需要聽取各方的意見,真正通過還需要兩年至三年的時間。
-民法典將是法院執法最重要的依據
「民法典的影響將是廣泛的。」江教授說,民法保護的對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此,規定一定要明確,還要便於操作、執行。民法典將來一旦實行,將是法院執法最重要的規定,過去的情況是法律簡單,而部門規章、司法解釋過多,現在應該通過完備的條文來樹立法律的權威。越是具體、越是操作性強,法庭有了統一的規定,才能杜絕枉法裁判的現象,保護當事人的權利。
Ⅵ 民事糾紛可以報警嗎
民事糾紛可以報警。
民事糾紛,可以報警,一般情況,警察是不處理民事糾紛的。警察會建議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可是即便報警,公安機關也不會受理,所以還是建議協商解決。
民事糾紛,又稱民事爭議,是法律糾紛和社會糾紛的一種。所謂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民事糾紛作為法律糾紛的一種,一般來說,是因為違反了民事法律規范而引起的。民事主體違反了民事法律義務規范而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利,由此而產生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民事爭議。總的來講,民法就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的特點:
1、民事糾紛主體之間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糾紛的內容是對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
3、民事糾紛的可處分性,分別於行政爭議和刑事爭議。
民事糾紛特點和內容,可將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包括財產所有關系的民事糾紛和財產流轉關系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包括人格權關系民事糾紛和身份關系的民事糾紛。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Ⅶ 民法爭議有什麼特徵
特徵: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民事主內體權益受到法律的平等保容護。
2、私法自治原則,民法在規范人們的民事行為方面自願原則體現了當事人意思自治;民事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和形式由當事人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
3、公平原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
4、誠實信用原則,不為欺詐行為,恪守信用尊重交易習慣;不規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條款;正當競爭,反對壟斷;尊重社會利益,不得濫用權利。
5、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不得違反社會一般道德准則和國家的一般利益。
若幫到請採納
Ⅷ 民法典有什麼爭議嗎
這個民法寶典它的爭議的話很多啊,比如說是他講述了很多的內容,對以前的法律改變許多了,因為現在像有的孩子還沒有出生或者是出生的孩子,他都有相關的規定,有相關的安排,還有相關的政治思維,這個民法寶典的話,他的那個思維還就是他的那個作用是相當的汞的飯的所以說現在在很多方面都是需要這個民法寶典來使用的,因為民法寶典的話,最近在中國的話是特別的相當的唯一靠譜的一個法律。
Ⅸ 民事糾紛調解一般多長時間
調解的程序是依照當事人的意願來決定是否進行調解。法律沒有規定調解的時間,在司法實踐中,調解程序一般是1天。
民事糾紛,又稱民事爭議,是法律糾紛和社會糾紛的一種。
所謂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民事糾紛作為法律糾紛的一種,一般來說,是因為違反了民事法律規范而引起的。民事主體違反了民事法律義務規范而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利,由此而產生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民事爭議。總的來講,民法就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的特點:
1、民事糾紛主體之間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糾紛的內容是對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
3、民事糾紛的可處分性。分別於行政爭議和刑事爭議。
根據民事糾紛特點和內容,可將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包括財產所有關系的民事糾紛和財產流轉關系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包括人格權關系民事糾紛和身份關系的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的解決途徑
1、和解:糾紛當事人就民事糾紛自行協商並達成協議,從而消滅爭議。
2、調解:由第三方(調解組織)就糾紛對雙方當時人進行調停、說和,從而解決糾紛。調解達成的協議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但是具有法律效力,其效力類似於合同,對雙方都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3、仲裁:財產糾紛雙方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委員會予以裁決。仲裁機構的性質為民間組織,但是其所作裁決書具有法律約束力,並且具有強制執行力。
4、民事訴訟:通過人民法院在平等主體之間行使國家審判權,解決平等主體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糾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