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則案例
㈠ 刑法分論案例:拒付車費脅迫司機
1.包括。
2.甲應定性為搶劫罪。
3.應該負責,但並不屬於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情回形。
4.司機乙應答當定性為交通肇事罪,存在避險過當的法定減輕情節,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因為乙做為一名經過培訓的司機,應當知道車輛失控後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為了保護自己較小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而致使了他人較大的合法權益(生命權)遭到侵害,屬於避險過當。
㈡ 有刑法分則重點法條詳解的書嗎
可以參見《刑法教學案例》(高等院校法學案例叢書)/趙秉志,2003-10-1版
侵犯財產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2003-3-1版
擾亂公共秩序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2003-3-1版
妨害司法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等,2003-3-1版
毒品犯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 於志剛,2003-1-1版
刑法新教程/趙秉志,2001-2-1版
新千年刑法熱點問題研究與適用(上/下)/趙秉志,2001-7-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沈立城、民主權利/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侵犯財產罪/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總則篇(下)/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總則篇(上)/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下)/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破壞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罪(上)/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危害國家安全罪等/趙秉志,2001-4-1版
㈢ 刑法分論案例分析,關於搶竊罪和敲詐勒索罪界限的問題。
應該說,二審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劉某構成敲詐勒索罪而不是搶劫罪
首先,兩版個罪名權雖然都是侵財為目的,但敲詐勒索是以威脅,脅迫等方式,而搶劫是以暴力
區分兩罪,僅從字面看,「威脅」既是搶劫罪的手段之一,又是敲詐勒索罪的基本行為方式。但是,其威脅的特定內涵不同:(1)從威脅的方式看,搶劫罪的威脅,是當著被害人的面直接發出的;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可以當面發出,也可以通過書信、電話或第三者轉達。(2)從實現威脅的時間看,搶劫罪的威脅表現為揚言如不交出財物,就要當場實現所威脅的內容;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則一般表現為,如不答應要求將在以後某個時間實現威脅的內容。(3)從威脅的內容看,搶劫罪的威脅,都是以殺害、傷害等侵害人身相威脅;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內容則比較廣泛,包括對人身的加害行為或者毀壞財物、名譽等。(4)從非法取得財物的時間看,搶劫罪是實施威脅當場取得財物;而敲詐勒索則可以在當場,也可以在事後取得。
對應的:首先,劉某對丁某的侵害,本身目的是「捉姦」而不是搶劫丁某財物,主觀目的與搶劫不同,其次,劉某毆打丁某致使為輕微傷,也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素而不是搶劫
㈣ 刑法總論案例分析
1、構成,不屬於正當防衛,算事後防衛
2、共同成立一個未逐的故意殺人,於某另有一個單獨既逐的故意殺人。
㈤ 兩道簡單的《刑法分論》案例分析題 萬分感謝
這個 估計沒人給你寫現成的 給你列個提綱吧 你可以照著抄書或者網路一個內都行 然後結合案例往容里套用就行了 3百字也就分分鍾的事 再一個 你這也不全是刑法分論的
案例一
甲的行為構成綁架罪與故意殺人罪
主體 客體 主觀方面 客觀方面
1 構成綁架罪 犯罪中止 犯罪中 自動停止
2 構成故意殺人 既遂
案例二
意外事件 不構成犯罪
什麼是意外事件?
主體 客體 主觀 客觀
㈥ 刑法分論案例:關於躁狂症
1、由於現有證據,鑒定情況只能反應被害人死因是腦出血,而發生爭執時情緒內激動是容腦出血的誘發因素。但證據未顯示被告人毆打所致的外傷由導致腦出血的情況,所以不能推定被告人的毆打行為跟被害人死因有因果關系。(說得不好聽,你跟一個患有腦動脈硬化及高血壓的人吵架,要是你把氣死他,難道可以判你謀殺?故意傷害?誰都不知道病人什麼程度的話會把他氣死,要證明你蓄意氣死他,還是蠻難的。哈哈)
2、這個毆打行為,屬於故意傷害。如果經傷情鑒定,發現被害人的頭部及胸部因此造成了"輕傷",那麼定罪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3、...這個問題,我看得怪怪的,本題好像沒有文字顯示出被告人有對被害人死亡有什麼情緒。不會答...
4、陳某,雖然是限制責任能力者,但是本題沒有顯示他處於精神病發期間犯罪,只是說他酒後犯案。所以,我依據本題的意思推定被告人陳某處於正常狀態作案,理應為自己的行為負完全責任。如果被害人被毆打部位的傷情鑒定為輕傷,其所犯的是故意傷害罪。
㈦ 急求刑法分論案例分析解答。300字左右謝謝
您好!
王某就故意傷害承擔刑責(重傷),無殺人故意,因為把人打殘專廢的意圖,包括重傷屬的直接故意或放任,結果被害人死亡。死亡是殺人故意的結果,王某對殺人不負刑責,但要負死亡之前的重傷刑責。根據《刑法》第234條,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陶某在故意傷害的基礎上,有殺人故意,是故意殺人主犯,雖然殺錯人,但人的生命是同價的,應按故意殺人(既遂)追究,對殺人後果負總責。《刑法》第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李某是故意殺人同謀、共犯,積極參與殺人,對殺人後果負總責,應列為故意殺人(既遂)主犯,按《刑法》第232條規定,應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張某被迫參與,屬於故意殺人脅從犯,根據《刑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㈧ 刑法分論案例分析題,在線等答案
私分國有資產罪,是抄指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違反國家規定,以單位名義將國有資產集體私分給個人,數額較大的行為。
本罪的行為對象不一定是錢款。國有資產除國有資金外,還包括國有的生產資料、生產資料乃至屬於國有的產品、商品等,基於此,本罪私分的對象既可以是國有的錢、股份、其他有價證券,也可以是國有的其他固定資產。
第三百九十六條第一款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違反國家規定,以單位名義將國有資產集體私分給個人,數額較大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㈨ 刑法的案例分析論文怎樣寫
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據所給案例,對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是否應當追究行為人的刑事專責任,以及如屬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二是如果構成犯罪,構成什麼罪;三是闡述定罪量刑的原則。
㈩ 用犯罪構成的 理論完整地分析一則案例(最新刑法案例)
黃某原系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某支公司聘用電腦員。該人壽保險公司因總公司集團股份制改制於二OO三年十一月份變更為中國人壽股份有限公司某支公司。黃某利用其先後在上述公司擔任電腦員,公司給予其電腦查詢、列印付款收據許可權以及公司電腦系統存在缺陷等有利作案條件,採用在電腦上沖正業務、更換投保人、被保險人姓名、編造虛假賠案,重復列印付款收據等手段,作案108起,騙取或冒用領取保險賠款及保險金共計229646.15元。其中:改制前,涉案金額2萬元;改制後,涉案金額20餘萬元。現就該案定性 ,產生了三種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黃某系國有保險公司聘用職工,雖非正式職工,但根據《刑法》第三百八十條第二款及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採用騙取、侵吞、竊取、騙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物,以貪污論。黃是國有公司單位聘用電腦員,屬受委託從事公務人員,其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採用騙取手段非法佔有公司保險金和理賠款,應定貪污罪。二OO三年十一月份,公司改制為國有股份有限公司,由於仍然是國有控股,應仍認定該公司為國有公司。至於改制後黃的貪污金額,以現已查證的黃改制後的作案金額與公司占國有股份比例數相乘計算。剩下的作案金額,不以貪污論處,以非法所得予以追繳。
第二種意見認為:黃某行為已構成職務侵佔罪。2OO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國有資本控股或參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非法佔有本公司財物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規定:在國有資本控股、參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除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從事公務的以外,不屬於國家工作人員。對其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已有,數額較大的,應當依照《刑法》第271條第三款的規定,以職務侵佔罪定罪處罰。該規定明確規定,國有公司改制為股份公司後,只有上級國有公司或主管部門任命的、代表國有公司行使監督、管理國有資產的這一部分人算國家工作人員。其他人,包括中層的那一塊,一般不視為國家工作人員。黃某系原國有公司聘用職工,當然不是國家工作人員。因此,黃某的行為只能定職務侵佔罪。黃在改制前的行為定貪污罪。理由同第一種意見一致。同時,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工作中具體適用修訂《刑法》第12條若干問題的通知第二條規定,如果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認為是犯罪,修訂刑法也認為是犯罪的,按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具體為:1、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沒有變化的,適用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2、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已經變化的,根據從輕原則,確定適用當時的法律或者修訂刑法追究刑事責任。本案改制後罪名發生了變化,且貪污罪量刑比職務侵佔罪更重,根據該通知中所說的從舊兼從輕原則,因此對黃改制前的行為也應以職務侵佔罪論處。
第三種意見認為:對黃改制前的行為以貪污罪論處,改制後的行為以職務侵佔罪論處。對黃改制後行為以職務侵佔罪論,理由同第二種意見一致,不贅重述。但對改制前的行為不同第二種意見,認為定貪污罪。最高人民檢察院1998年《關於對跨越修訂刑法施行日期的繼續犯罪、連續犯罪以及其他同種數罪應如何具體適用刑法問題的批復》對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工作中具體適用修訂《刑法》第12條若干問題的通知進行了補充解釋。但應清醒看到這一解釋是對跨越修訂刑法施行日期的繼續犯罪、連續犯罪等如何適用法律所作出的解釋。本案黃某作案時間是在1997年以後,不存在適用該解釋的空間。本案黃某實質是隨公司性質變化犯罪侵犯的客體予以改變。改制前侵害的客體是雙重客體。一是國家廉潔性,另一是國有財產。改制後侵害的客體是單一客體。如對其改制前後的行為一概以職務侵佔罪論處,就不能正確適用刑法定罪量刑原則,也就不能更好地打擊犯罪。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