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246條

刑法246條

發布時間: 2020-12-24 06:43:43

『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46條內容是什麼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1、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侮辱罪客觀上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敗壞他人名譽;主觀上只能是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為會造成敗壞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2、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刑法246條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規定,只有情節嚴重的侮辱、誹謗行為才構成犯罪。沒有構成犯罪的處拘留和罰款。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貳』 刑法246條的司法解釋

不是抄146條,是246條襲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印象中沒有司法解釋,實務中本條的應用也不是很多
「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要求一定是捏造的,如果是散布真實事實,不構成本罪

侮辱必須是公然的,私下的不符合本罪的犯罪構成,但可能構成其他的罪,比如造成人身傷害的可能構成故意傷害或過失傷害。也可能是民法中的侵權行為。

『叄』 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46條

刑法第抄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襲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的,應承擔刑事責任。對於侮辱罪,刑法第246條規定,「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除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犯侮辱罪的,只有告訴的才予處理。因此,可以人民法院提起自訴,要求追究侮辱罪的刑事責任,同時要求賠償其精神損失。 侮辱罪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譽,是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高銘暄)。按照我國風俗習慣,對於祖先的靈墓、遺骨、骨灰、遺物等 向來甚為尊敬,後代對其祖先靈墓的完整性極為重視,按中國古老的習俗,後人每至特定年節,應對祖先的墳墓進行祭掃。對於祖靈,中國人有特殊的情感,任何對於祖先名譽與尊嚴損害,國人皆視同己身受辱,感情上會受到嚴重傷害。其行為顯然屬於以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構成侮辱罪。

『肆』 刑法246條內容

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版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權,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條文注釋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客觀表現為行為人採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如言詞、文字、圖畫等),當著被害人的面公然貶低其人格,毀壞其名譽。若行為人使用暴力的方法侮辱他人,過失致人重傷死亡的,應擇一重罪定罪處罰。

誹謗罪,是指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損害他人人格和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客觀表現為行為人無中生有的編造損害他人人格、名譽的虛假事實並向眾人擴散的行為。「情節嚴重」是指誹謗他人手段惡劣、後果嚴重或者影響極壞等情況。本條規定的兩個罪名都是告訴才處理的犯罪。若受害人未告訴,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關聯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和利用邪教組織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3、4條

『伍』 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46條

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內實誹謗他人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條文注釋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客觀表現為行為人採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如言詞、文字、圖畫等),當著被害人的面公然貶低其人格,毀壞其名譽。若行為人使用暴力的方法侮辱他人,過失致人重傷死亡的,應擇一重罪定罪處罰。

誹謗罪,是指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損害他人人格和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客觀表現為行為人無中生有的編造損害他人人格、名譽的虛假事實並向眾人擴散的行為。「情節嚴重」是指誹謗他人手段惡劣、後果嚴重或者影響極壞等情況。本條規定的兩個罪名都是告訴才處理的犯罪。若受害人未告訴,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陸』 刑法246條是什麼內容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1、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侮辱罪客觀上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敗壞他人名譽;主觀上只能是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為會造成敗壞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2、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6)刑法246條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規定,只有情節嚴重的侮辱、誹謗行為才構成犯罪。沒有構成犯罪的處拘留和罰款。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柒』 什麼是公然侮辱他人的行為

公然侮辱他人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公民的人格權。侵犯的對象是特定的自然人。

人格權包括人格尊嚴以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以侮辱方式侵害他人姓名權的行為,一般表現為漫罵、羞辱他人的姓名,對他人的姓名進行有損人格的惡意解釋,以使他人的人格、名譽受到損害。肖像權是公民對自己的肖像利用和保護的權利。

肖像與人的人格不可分離,直接關繫到公民的形象的社會評價和人格尊嚴。侮辱肖像的行為也一定會侵害他人的人格。

名譽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名望聲譽,是一個公民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

根據我國民法規定,公民自出生之日起,即平等地享有人格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人身權利。

『捌』 如何適用刑法第246條第2款「但書」規定的意見

不多復制粘貼了,說白了就是這一條的存在導致了公民無法自由行使對於政府的批評建議權,造成了很多公權力濫用!!學者以及民間呼籲修改甚至廢除這一條的太多了,可是沒辦法,現在政府還不願意徹底放開,其實這一條「但書」違反了憲法、違背了刑法關於此類不告不究案件的基本理論。
------------
自2006年重慶「彭水詩案」曝光後,安徽、山西、河南又相繼曝光了「五河簡訊案」、「稷山文案」和「孟州書禍案」。這些因言獲罪的案件一方面暴露出我國司法權力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和公權力為私人操縱的問題,一方面也暴露出《刑法》第246條所規定的誹謗罪的法律缺陷。
在第二款中,法條首先明確了「侮辱罪」和「誹謗罪」均屬於「告訴才處理」的刑事自訴案件,然而其後的「但書」中,卻又規定「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該條規定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但書」後面的「除外」。

我國刑法畫蛇添足,規定「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檢察機關可以提起公訴。這一規定不僅徹底顛覆了刑法的基本理論,而且在現實生活中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首先,侮辱和誹謗侵犯的主體只能是公民,而不可能是國家機關;其次,侮辱和誹謗罪的犯罪客體是公民的隱私權和人格尊嚴權利,各國的法律表明,國家機關不具有隱私權和人格尊嚴的權利;第三,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和人格尊嚴權,不會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把侵犯公民民事權利的行為等同於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家國不分的傳統專制思想在作怪。少數人把自己等同於國家,或者把個人的利益等同於國家利益,實際上是把個人利益置於全體公民利益之上。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有批評監督政府的權利。公民在批評監督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信息不準確的現象,只要政府公開澄清事實真相,就能避免錯誤信息產生的危害。如果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動用國家的強制力,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或者強迫公民閉嘴,那麼就會侵害公民憲法上的基本權利。
廢除刑法第246條第二款,絲毫不影響犯罪構成,恰恰相反,只有完全摒棄錯誤的規定,才能體現對憲法公民權利的尊重。
------------
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玖』 法律,誹謗罪,誣陷罪的內容是什麼

一、《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二、我國刑法中沒有誣陷罪這一罪名,其全稱為誣告陷害罪。

第二百四十三條誣告陷害罪: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9)刑法246條擴展閱讀:

誣告陷害罪和誣陷罪區別

1、客體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後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譽。

2、主觀方面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後者的目的是破壞他人名譽。

3、客觀行為不同: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實,通常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告發;後者是捏造有損他人名譽的事實,散布於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告發。如果行為人雖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實,但並不告發,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損害他人名譽,就構成誹謗罪。

4、處罰不同:誣告陷害罪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熱點內容
2017婚姻法婚前買房 發布:2025-02-06 23:41:18 瀏覽:868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