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過程
『壹』 我國刑法創制和完善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犯罪化與非犯罪化的
犯罪化,一般是指將以往不是犯罪的行為,作為刑法上的犯罪,使其成為刑事制裁的對象。其中,以往不是犯罪的行為,既可能是由行政法、經濟法等法律禁止而不為刑法所禁止的一般違法行為,也可能是不被任何法律所禁止的行為。由輕罪變更為重罪的,不屬於犯罪化。例如,對於明知煤礦生產設施明顯不符合安全標准,瓦斯爆炸的可能性很大,行為人依然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導致發生安全事故造成多人傷亡的案件,現在一般認定為過失類型的責任事故犯罪。即使司法機關改變態度,將其認定為爆炸罪,也不屬於犯罪化。
與之相反,非犯罪化,一般是指將迄今為止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不再以犯罪論處。其中的「不再以犯罪論處」,既可能表現為完全的合法化,也可能表現為雖不定罪量刑,但給予行政處罰或者其他法律制裁。特別法條的廢除不意味著非犯罪化。例如,日本於1995年基於平等主義的要求,刪除了有關殺害尊親屬罪、傷害尊親屬罪、遺棄尊親屬罪、監禁尊親屬罪的規定,但對於殺害、傷害、遺棄、監禁尊親屬的行為,並非不以犯罪論處,而是以普通的殺人罪、傷害罪、遺棄罪、監禁罪論處。換言之,廢除以尊親屬為被害人的犯罪,只是廢除了加重處罰的規定。再如,我國1979年舊刑法第101條(特別法條)規定了反革命殺人、傷人罪。雖然現行刑法刪除了這一規定,但並不意味著對該條規定的行為實行了非犯罪化,而是對之以普通的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論處。
犯罪化與非犯罪化的概念,給人以「大量」的犯罪化與「大量」的非犯罪化的感覺。其實,一個國家將某一個以往不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以犯罪論處時,就屬於犯罪化;反之,刑法將以往作為犯罪處理的一種行為不再以犯罪論處,就是非犯罪化。在此意義上說,刑事立法上的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基本上等同於刑法的增刪、修改。
刑法產生的歷史,就是犯罪化的歷史。20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只有犯罪化,而沒有非犯罪化。20世紀中葉的刑事立法實踐表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僅進行犯罪化,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僅進行非犯罪化。換言之,刑事立法必然不斷地、交替地進行犯罪化與非犯罪化。但是,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化、恐怖主義活動的猖獗等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際社會的刑事立法主要是在進行犯罪化。可以認為,在世界范圍內,刑事立法的趨勢已經不是非犯罪化,而是大量的犯罪化。那麼,我國司法上的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將來會呈現什麼局面呢?
(一)司法上的犯罪化應是趨勢
在筆者看來,我國在今後的相當長時間,與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相比,司法上的犯罪化應是主流趨勢。換言之,司法機關應當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的前提下,積極地推行司法上的犯罪化。
第一,當今社會非正式的社會統制減弱,因而越來越依賴刑罰。由於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思考與行為樣態的浸透,導致異質價值觀得到廣泛允許,造成非正式的社會統制力減弱、行為的規制弛緩,其結局必然不可避免地產生通過刑罰的補充完善以維持社會秩序的傾向。另一方面,凶惡犯罪、重大犯罪不斷增加,國民的體感治安惡化,必然要求擴大處罰范圍。況且,以往較弱的「市民的安全或保護的要求」,現在通過媒體更直接、更強烈、更及時地反映至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國家對市民的刑法保護,成為一項公共服務內容。
[32]所以,即使刑法文字沒有變化,司法機關也可能為了保護市民利益,而實行犯罪化
第二,當今社會犯罪的危害普遍加重,越來越需要刑法的提前介入。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科學化、高度技術化,對於個人而言,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黑匣子,不可能進行主體性的控制。人們的生活主要依賴脆弱的技術手段,與此同時,個人行為所具有的潛在危險也飛躍性地增大,人們不知瞬間會發生何種災難。這主要是因為,在當今社會,社會生活的復雜化與犯罪的高科技化,使得許多犯罪行為一旦得逞,便會造成不可估量的侵害結果;所以,不能等待造成嚴重侵害結果後再處罰,而必須對法益進行提前保護。
[33]所以,我國的司法機關有必要對於部分原本並未作為犯罪處理的預備行為,特別是對如重大犯罪的預備行為、恐怖組織的預備行為實行犯罪化(當然以具有造成法益侵害的危險為前提)。
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國際交往的增進,在本國實施某種行為卻侵犯外國國家與公民利益的現象,已相當普遍。進入90年代後,刑事實體法領域已逐漸形成了國際標准,要求各國完善國內立法與司法。事實表明,一些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已經對於我國刑法分則有關「數額較大」、「情節嚴重」之類的量的規定提出異議。雖然我國立法機關不可能完全按照外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的要求立即修改刑法,但是,司法機關完全可能接受外國政府或國際組織的建議,繼續降低部分犯罪「數額較大」、「情節嚴重」的認定標准。
第四,隨著行政管理加強,行政犯會越來越多,而且行政犯的法益侵害性也越來越明顯。例如,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日益嚴重。司法機關必然不斷地重新考慮行政犯與行政違法的界限,對以往僅以行政違法論處的行為以行政犯論處。同樣,由於社會生活事實的變化,司法機關必然重新審視一般違法行為與傳統犯罪之間界限,對以往的部分一般違法行為實行犯罪化。例如,以往車輛較少,城市的外來人員少,盜竊窨井蓋的行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顯得並不嚴重,所以一般沒有當犯罪處理。但隨著車輛的增加,人口的膨脹,盜竊窨井蓋行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程度明顯加重,所以現在一般以犯罪論處。
第五,適用刑法的過程也是解釋刑法的過程。在具有罪刑法定主義觀念的前提下,如果解釋能力低下,不能發現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必然導致原本構成犯罪的行為也不能受到應有的處罰。認為成年婦女與不滿14周歲的幼男發生性交的行為不成立猥褻兒童罪的觀點與做法,便是如此。反之,在同樣具有罪刑法定主義觀念的前提下,隨著解釋能力的不斷提高,司法機關必然能夠充分挖掘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使起草者原本未曾預料的行為也能涵攝在刑法條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之中,實現合理的犯罪化。
司法上的犯罪化趨勢是否意味著刑法與法治的退步?這是必須回答的問題。筆者認為,非犯罪化的進步,並不等於刑法的進步,更不等於法治的進步。事實上,任何國家及其國民,都不會容忍嚴重的法益侵害行為,相反總是採取某種措施禁止、制裁這種行為;在法律內不能受到制裁的法益侵害行為,總會在法律外受到制裁。否則,就沒有社會秩序與國民安定可言。由司法機關根據實體刑法與法定程序實行犯罪化,便遵循了法治的要求。而將大量的值得處罰的法益侵害行為在刑事訴訟之外由非司法機關處理,則存在兩個重大問題:其一,雖然從總體來看,刑罰是最嚴厲的制裁措施,但行政處罰完全可能重於較輕的刑罰。「在實際效果上遠甚於刑罰的行政制裁相當嚴重,將這種行政制裁不是交由法院,而是交由行政機關裁量的話,就會違反保障程序公正的憲法精神。」
[34]其二,相當多的法益侵害行為,也不一定由行政機關依照行政法處理,而是採取了其他一些非法律的途徑,這便更加違反了法治原則。當然,在司法上的犯罪化成為主流趨勢的時代,司法機關同時應避免重刑主義,應當積極地推進刑罰的輕緩化。換言之,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刑法的處罰范圍可能越來越寬,但刑罰的處罰程度應當越來越輕。
(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應呈頹勢
與司法上的犯罪化相比,我國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空間很小,應當呈現頹勢。
[35]
如前所述,我國刑法分則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具有量的限制,刑事立法上已經基本上將國際社會所稱的微罪與部分輕罪排除在犯罪之外,實行了非犯罪化。在刑法規定的犯罪大抵相當於國外刑法規定的重罪的情況下,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幾乎不可能。西方國家的非犯罪化,主要表現為對無被害人犯罪、自己是被害人的犯罪等單純違反倫理的行為的非犯罪化。但是,我國現行刑法已將單純違反倫理的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如我國刑法並沒有規定通姦、亂倫、吸毒等犯罪)。在刑事立法已經充分實行了非犯罪化的立法體例下,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必然沒有很大空間。換言之,在刑事立法已經嚴格限制了處罰范圍的情況下,刑事司法沒有理由進一步限制處罰范圍。正因為如此,刑法第3條前段的規定具有存在的理由;也因為如此,我國刑事司法機關不應當盲目進行刑事和解,片面追求提高不起訴率;還因為如此,在行為符合法定犯罪構成的前提下,濫用刑法第13條但書宣告無罪的現象,應當杜絕。
『貳』 刑法學的發展歷程
刑法學作為研究刑法的科學,是隨著刑法的產生而出現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內著人容類對犯罪和刑罰的認識不斷深入,積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遺產,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刑律十分發達,當時律學主體部分就是研究刑律的學問,也就是現在的刑法學。例如,我國春秋時期就有所謂刑名之學。但是,刑法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卻是近代才出現的。一般認為,[font]1764[/font]年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里亞《論犯罪和刑罰》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刑法學的正式誕生。此後,經費爾巴哈、龍勃羅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斷努力,先後出現了刑事古典學派與刑事實證學派(包括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創立和發展了刑法理論體系。本書屬於規范刑法學,是以我國現行刑法規范為研究對象的。規范刑法學是刑法學的基礎,也是刑法入門的基本知識。
『叄』 刑事犯罪刑法的犯罪過程,犯罪的主管方麵包括哪幾方面
犯罪最簡單的表述就是侵害他人法益的行為。
過程包括,預備階段與實施階段。
主觀方麵包括意識因素與意志因素兩方面
『肆』 我國刑法的演進過程
刑法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客觀地說,中國刑法的緣起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中國的第一朝代——夏朝。當時的夏王朝根據社會治理的需要制定了《禹刑》,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刑法典。此後,中國歷經十餘個朝代,制定了數十部成文刑法典。比較著名的法典有《呂刑》、《法經》、《唐律》、《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其中,《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中華法系的代表作,標志著中華法系走向成熟。
中國近現代刑法的變遷始於1911年。自1911年至今,先後頒布了《大清新刑律》、《暫行新刑律》、《中華民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6部刑法典和大量單行刑法、附屬刑法規范。中國現代刑法的演進始於新中國的成立,並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即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9年刑法典通過的形成階段,1979年刑法典的實施至1997年新刑法典通過的發展階段,以及1997年新刑法典實施至今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階段。三、中國現行刑法的時代特色
『伍』 漢朝的腐刑是什麼樣的刑法
腐刑又稱蠶室、宮刑、陰刑和椓刑,這些不同的名稱都反映出這一刑罰的殘酷。稱為腐刑是因為對受害者來說,不但肉體痛苦,而且心靈受辱,從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桿但不能結實。另一種說法是,宮刑的人像腐朽的木頭不能開花一樣。
過程:腐刑是指對男子或女子的陰處施刑。在古代中國,閹割術的淵源是相當久遠的。有證據表明,至遲在殷商時代就有了閹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識與行為。
當時的閹割術可能是將陰莖與睾丸一並割除的,秦漢時期的閹割技術已較為完備,並已經注意到閹割手術後的防風、保暖、靜養等護理措施。
在漢朝時代的發展:宮刑在漢朝更為普遍。漢景帝時,就曾規定某些死刑可由宮刑代替,漢武帝生性殘酷,在他的統治時期,正史上有記載的大臣受宮刑的就有司馬遷、張賀、李延年等人。
(5)刑法的過程擴展閱讀
宮刑的作用目的
宮刑的最初作用,只限於懲罰不正當的男女性關系,這在人類的婚姻制度剛剛跨入文明門檻的當時是現實的。但是,在奴隸主階級和封建統治者殘暴的統治下,宮刑的施刑范圍擴大了,擴大到與初意完全不相乾的地步,成為鎮壓平民和思想異己者的一種嚴酷手段。
從五刑的排列來看,宮刑是肉刑中最重的,僅次於大辟(斬首),顯然當時人們思想中還殘留著原始時代的初民對生殖器官崇拜的影響,生殖器官的價值僅次於頭顱。傳說中的堯舜,大致是中國的父系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期,一夫一妻制逐漸確立,所以宮刑在那時開始出現是完全可能的。
古代的刑罰帶有多麼鮮明的階級性。宮刑施用的范圍到了後世越來越大,如到了戰國時期,《列子·說符篇》載有人曾勸秦王以仁義治國,秦王處以宮刑,罪名是君主已殘暴治國。
這說明封建統治者已經用危害國家的罪名處人以宮刑了。《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造阿房宮築驪山時竟發隱宮刑徒70餘萬人服勞役,這里的「隱宮」是指宮刑。
『陸』 刑法當中犯罪的過程
犯罪過程如下:
1、嫌犯攜帶武器並未造成群眾受到傷害的,是做好犯罪准備;
2、嫌犯在涉嫌盜竊、搶劫過程中主動放棄作案的,是犯罪未遂;
3、嫌犯攜帶武器在與警方對峙時主動繳械投降或配合搜捕的,是犯罪中止;
4、嫌犯因非法剝奪他人生命逃離現場的,是肇事逃逸。(以男嫌犯毆殺無辜女性為多見)
『柒』 死刑法的執行過程有什麼重要規定
第一審人民法院在執行死刑前,應當告知罪犯有權會見其近親屬。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三條
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
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後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暫停執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
執行死刑後,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捌』 免疫刑法的基本過程包括哪三個階段
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為: 1、罪行法定原則。《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2、罪行相適應原則。《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法》第4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玖』 凌遲處死的全過程
凌遲處死過程十分直截了當,受刑人要被捆綁在一個木柱上,保證無法移動或擺脫束縛。 這時,劊子手開始在受刑人裸露的皮膚上進行切割,通常先從胸部開始,胸部和周圍的肌肉被有條不紊地去除,直到肋骨隱約可見。 之後,劊子手將遊走到受刑人的手臂,切除大部分肉塊直至血肉模糊,再移至大腿繼續切割的動作。 凌遲時一般是八刀到一百二十刀,延至明,這一數字升級到了一千刀到三千刀。
(9)刑法的過程擴展閱讀: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種類
根據《刑法》規定,我國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
主刑是對於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式。其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五種。附加刑,又稱從刑,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附加刑的種類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三種。此外,我國《刑法》還規定了對於犯罪的外國人適用驅逐出境的刑罰;《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中規定了適用於犯罪軍人的剝奪勛章、獎章和榮譽稱號,也是一種附加刑。
管制是由人民法院判決,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只限制其一定的自由,交由公安機關管束和群眾監督改造的刑罰方式只適用於罪行較輕的犯罪分子。
拘役是短期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並就近強制實行勞動改造的刑罰方式。《刑法》規定,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
有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並強制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勞動改造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實行勞動改造。有期徒刑的期限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數罪並罰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有期徒刑的刑期從判決之日起計算,判決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無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勞動改造場所執行,在執行期間,如果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可以減為有期徒刑。
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只適用於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
罰金是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刑法》規定,判處罰金,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的數額。罰金是繳納的方式有三種:一次或分期繳納;強制繳納;減少或者免除繳納。
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犯罪分子參加管理國家的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方法。
沒收財產是指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的刑罰方法。
驅逐出境是指強迫犯罪的外國人離開中國國(邊)境的處罰方法。
剝奪勛章、獎章和榮譽稱號,是指剝奪犯罪軍人政治榮譽的刑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