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脅迫

民法的脅迫

發布時間: 2020-12-16 17:18:41

1. 是不是構成了民法上的脅迫行為

《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脅迫是民事行為無效的事由【下列民事行為無效:…版…(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權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合同法》第52條規定脅迫+損害國家利益是合同無效的事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合同法》第54條規定脅迫是撤銷或變更合同的事由【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新法優於舊法,《合同法》相對於《民法通則》是新法,因此應當依據《合同法》的規定來認定脅迫所導致的法律後果:1、僅有脅迫,沒有損害國家利益,則受害方有權撤銷或變更合同;2、脅迫,並且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無效;3、因脅迫而實施的處分行為等單方法律行為無效。

2. 為什麼民法中受脅迫簽訂的合同是可撤銷的,而在勞動法中受脅迫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

簡言之,當法律有特別規定,且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相沖突時,應當適用特別規內定。
具體容言之,
首先,法律對勞動合同的效力有特別規定。員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合同關系,有專門的勞動合同法約束,勞動合同法為經濟法中的特別規定,根據勞動合同法,如簽訂勞動合同時受脅迫,則合同無效。
其次,勞動合同法的特別規定與民法對一般合同的約束有不同。民法(包括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約束民事活動中的一般的合同關系,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如簽訂一般的合同受到脅迫,是可撤銷的。
因此,適用特別規定。

3. 怎麼理解欺詐 脅迫在民法中無效 在合同法中可撤銷

欺詐是指以使人發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故意行為。當事人由於他人的故意的錯誤陳述,發生認識上的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即構成因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為了保護受欺詐的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詐而為的意思表示的約束,法律允許受欺詐的一方當事人撤銷該項民事行為, 欺詐也是致使民事行為無效的行為。我國相關法律機構對「欺詐」做出的法律解釋是:欺詐,是行為人故意製造假相、隱瞞事實真相並可能使他人誤解上當的行為。只要欺詐行為人有故意實施欺詐行為並有導致他人誤解上當的可能性,就構成欺詐。欺詐行為人實施的欺詐行為必須有導致他誤解上當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對現實社會關系的威脅,具有社會危害性,至於是否產生了他人受騙的結果,則不影響欺詐的構成。如果引起他人誤解而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行為人達到了目的,產生了行為人追求的結果,則是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這里必須弄清楚「欺詐」與「欺詐的民事責任」也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其構成要件也就自然不同。在欺詐手段上,「故意製造假相」既包括了口頭的即「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的欺詐手段,又包括了以書面或行為等方式為欺詐行為的欺詐手段,其涵蓋面更為准確和全面。
脅迫,指為達到非法的目的,採用某種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壓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例如,甲以對乙造成人身傷害相威脅,強迫乙與之訂立房屋買賣合同。因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違背了一方當事人的真實的意志,對於這種行為,受脅迫的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撤銷。

4. 如何認定民事法律行為中的脅迫

脅迫一般包括以下兩種情形:(l)以將要發生的、會造成被脅迫人生命、財產、名譽、自由、專信譽的損害進行脅屬迫;(2)以直接對被脅迫人或其親友實施不法行為,造成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生命、財產、名譽、自由、信譽的損害進行脅迫。此種情形下,不僅合同無效,而且脅迫人直接侵犯了被脅迫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應承擔侵權行為責任。

5. 民法中的脅迫與刑法中的脅迫怎樣區分

脅迫威脅同意思 區別 脅迫已經著手實施犯罪,強迫受害做願意做事,比搶錢回拿刀架再脖叫拿錢 威脅理答解著手犯罪沒著手犯罪,概念比脅迫.比搶錢,攔住,用口叫吧錢拿,打死.實際沒手實施任何行,例,比敲詐,電打給說給錢殺全家,實際沒實施殺,打電行再律已經叫做實施犯罪行預

6. 民法上的脅迫和刑罰敲詐勒索的區別

民法上復的脅迫和刑罰敲詐制勒索的區別就是性質不同脅迫屬於民事行為,敲詐勒索屬於違法犯罪。
《民通意見》第六十九條規定:「已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 榮譽 名譽 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 名譽 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以脅迫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7. 民法問題 意思表達不自由的脅迫和無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不自由,指在意思表示形成階段,因遭受外在不當行為的影響,使得表意人不能按照自己內心的真實意願自由、自主地形成意思表示,以致表意人表示出來的意思並非真實意願的情形。意思表示的不自由包括四種:①欺詐;②脅迫;③乘人之危;④顯失公平。
(一)欺詐
《民通意見》68.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欺詐的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
(1)欺詐的構成要件有四:①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②對方因此陷入錯誤認識(欺詐與錯誤具有因果關系)(見【例1】);③對方因此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④欺詐具有不正當性(《民通意見》第68條)。
(2)因欺詐所實施的法律行為的效力:①因欺詐訂立且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無效(《合同法》第52條)。②因欺詐訂立但未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為可撤銷的合同(《合同法》第54條)。③因欺詐訂立的遺囑無效(《繼承法》第22條)。
二、意思表示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為是私法自治的實踐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義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為。比如:說夢話。

8.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以下哪些民事法律行為可以被

您好,你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如您所問為如下問題:根據《民法總則》規定,以下哪些民事法律行為可以被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ABCD)
A.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
B.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
C.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
D.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
【解析】《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七條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2016合同法pdf 發布:2024-09-19 22:42:11 瀏覽:606
建發集團法律顧問年薪 發布:2024-09-19 22:24:40 瀏覽:409
反對永居條例 發布:2024-09-19 21:41:27 瀏覽:602
民法315 發布:2024-09-19 21:33:56 瀏覽:483
刑法的根基與哲學 發布:2024-09-19 20:59:19 瀏覽:462
潮州基層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09-19 20:45:47 瀏覽:552
蘋果售後條例 發布:2024-09-19 19:51:38 瀏覽:510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是什麼 發布:2024-09-19 19:15:50 瀏覽:488
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事 發布:2024-09-19 16:35:44 瀏覽:350
民事訴訟法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條 發布:2024-09-19 16:34:45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