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第一課

民法第一課

發布時間: 2022-07-13 20:57:39

Ⅰ 「民法第一課」讀後感

一、寫讀後感的要訣
1、重視「讀」
「感」是從讀中產生的,讀是感的基礎.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中心,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如果拿過書來,走馬觀花地翻上一遍,僅僅憑著一個初步的印象,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寫感想,這個「感想」往往寫不好.
舉例來說.有這么一個故事,說的是古代魯國的國王得到一隻海鳥.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鳥,就把它當做是神鳥了.為了表示自己對「神鳥」 的愛護和尊重,他吩咐把鳥供養在殿堂里,把宮廷里最美妙的音樂奏給它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它吃.可是鳥呢,卻被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三天功夫,這只鳥就活活地餓死了.
看了這個故事,怎樣寫一篇心得筆記呢?你如果在魯王不懂得養鳥的技術,鳥應該如何養的問題上大發議論,即使寫得再詳盡也不行.為什麼呢? 因為你從根本上把這個故事理解錯了.這個故事其實是說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否則,盡管主觀願望是好的,也難免要失敗.只有抓住了這一點,去聯想、去議論,才能把感想寫得深刻、動人.
怎麼讀呢?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我們首先必須熟悉下列情況:(1)寫作時間.(2)寫的什麼,即作品的內容.要把作品中的時、地、人、事、物這幾方面弄清楚,不能囫圇吞棗.寫故事梗概,列提綱,這些都是熟悉作品內容的輔助手段.(3)為什麼而寫,即作者的寫作目的.其次,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要放過去.要反復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中心,聯系自己生活的體驗,加以對照、比較.為「感」做好准備.
2、「感」要專一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就拿《小馬過河》這篇我們都知道的故事來說.它雖然短小,但仔細體會,就會使人產生幾方面的感想:①遇事要多動腦筋、認真分析,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②實踐出真知,水是深是淺,要親自去試一試,「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親口嘗一嘗.」③老馬教子有方,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愛,不嬌慣;當孩子沒有完成任務時,不諷刺,不責怪,而是循循善誘,耐心指導.
僅就對這三方面的感想來說.一篇心得筆記最好只選擇其中的一兩個方面寫透徹,寫深刻.
3、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
「讀後感」當然是先「讀」而後有「感」.你讀的是哪本書?你是對這本書中的哪個問題發表感想,這些都需要交代一下.如果對原文一字不提,上去就寫感想,就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你的感想是怎麼來的.另一方面,有的同學在寫讀後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復述原作的內容或事例,只在結尾發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會變成向別人介紹某一本書.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但文章的「感」一定要比「文」多.
二、讀後感的寫作
1、寫作方法:
寫體會式的讀後感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分幾點具體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另一種是先概括原文的主要內容或情節,再抓住主要內容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寫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2、寫作順序:
在結構上,常見的有這兩種寫作順序:
概括式提示「讀」→抒寫感受→回扣到「讀」
或者簡單介紹文章之後,把主要內容分散寫,夾敘夾議.用一處原文來談一點感想,這種方法必須注意前後銜接.
3、寫作技巧:
(1)讀後感的題目.
最簡單的題目是「讀《××××》有感」.你想醒目一點,可以抓體會中最深的一點自擬題目.如《見義勇為是一種美德》就是如此.
(2)「感」的內容.
首先提醒大家,感受一定要和文章的主要內容相符,否則就會鬧笑話,文章的主要內容假如是講的認真學習,可你談的體會卻是熱愛勞動,文不對題,完全不符要求,這一點也是寫讀後感難把握的一點.另外在聯系實際談感受時,可以打開你想像的閘門,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中國到外國,從自己到別人,看到的、聽到的、正面的、反面的,只要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關系,能夠幫你說明問題的都可以寫.
讓我們舉例來說:
例1、《凡卡》讀後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凡卡》這篇課文,我感受很深.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在一八八六年寫的,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九歲的凡卡·茹科夫,三個月前被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里奇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裡做學徒,他在這三個月里受盡了折磨,睡在過道里,老闆和老闆娘為一點小事就要毒打他,伙計們也捉弄他,每天只能吃一點麵包渣,他沒有衣服和鞋穿,沒有親人,沒有快樂.他給爺爺寫信,請求爺爺把他接回去,但這只是夢想.凡卡的生活多麼悲慘呀!
讀完這篇課文我很受教育.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簡評】
看了這篇讀後感同學們會有一個共同的反應,這文章寫得太空洞了.讀後感,重在寫讀後的感受,而不是對原文的介紹,而本文的小作者所描述的大部分是課文中的內容,至於看到這些現象聯系實際,與自己進行對照比較則一點沒談.盡管開頭結尾都分別高呼讀了這篇課文很受教育,感受很深,但卻見不到下文,給人以風大雨點小的感覺.
例2、《凡卡》讀後感
我一口氣讀完了《凡卡》這篇課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為九歲的凡卡過著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彷彿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罵.
凡卡太可憐了,他才九歲,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兒童,卻受著這么多的折磨,老闆、老闆娘動不動就打他,伙計們想方設法捉弄他.誰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斷地增加營養身體才會長得結實,才會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點兒麵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麵包渣,至於菜啊、茶啊,根本沒有.到了晚上睡覺時,他沒有床,而是睡在過道里.這還不算,每當老闆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搖那個搖籃,如果睡著了,還會挨老闆的打.凡卡總是回想在鄉下的那一段日子,雖然清苦,但身邊有爺爺、有小夥伴,而現在誰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請求爺爺接他回去.
讀到這兒,我腦海里浮現出凡卡遙望故鄉向蒼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裡真不是滋味.
如今,我們也是十來歲的少年兒童,可和凡卡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們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們都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老師像辛勤的園丁,精心教育我們.學校為了讓我們全面提高素質還給我們建立了計算機房、閱覽室、語音教室、自然實驗室等,每天我們都能學到許多新知識、新技能.父母為了讓我們身體長得結實,天天為我們准備營養豐富的食品,我們多幸福呀!
讀過《凡卡》之後,我又陷入了沉思,為什麼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兒童卻過著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們不是生長在同一社會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統治之下,那裡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富人終日花天酒地而窮人卻度日如年窮困潦倒.我們呢?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我們兒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國家還為我們少年兒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起到了保證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作用.人們常說,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們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學習,長大更好地建設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讓更多的兒童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評析】
同前一篇讀後感相比,此文內容顯然是豐富多了.首先小作者注重在讀文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小作者以自己現實生活狀況與凡卡一一進行對照,感受到自己生活環境的優越,深知自己猶如生活在蜜罐中.另外,這篇讀書筆記反映出小作者認識問題的深度,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了社會制度的不同,進而激發了努力學習長大建設好祖國的願望,他的感受顯得更加充實、深刻.

Ⅱ 九上歷史復習提綱

U1跨入近代社會的門檻
文藝復興運動
1出現原因: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2時間:14世紀—16世紀。
3范圍:從義大利到歐洲。
4旗幟: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5核心:人文主義,
6目的:推翻封建教會的思想禁錮。
7性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8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
義大利:但丁《神曲》(歐洲由中世紀到近代過渡的標志)
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英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9影響: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歐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奠定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
10啟示:解放思想,才能與時俱進。
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
根本:Ⅰ西歐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的發展。
主要:Ⅱ《馬可波羅游記》的推動。
Ⅲ對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長期壟斷東西方貿易財富的嫉妒。
直接:Ⅳ奧斯曼土耳其阻斷了東西貿易。
2條件:
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提高,指南針的發明,地圓學說的流行。
3目的:
到東方尋求黃金和市場。
4主導國:西班牙,葡萄牙
4內容:
葡萄牙:
1487年,迪亞士發現好望角
1497年,達·伽馬航行到印度
西班牙:
1492年,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資助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
1519-1522年,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資助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從而在實踐上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5影響:
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市場經濟開始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
使歐洲的航運中心、商業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西歐大西洋沿岸。促進了大西洋沿岸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原因:
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
17世紀中期,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政治力量:國王為首的封建勢力←↔→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盟
3 導火線:1639年,蘇格蘭人民起義。
4經過:
Ⅰ爆發:1640年,議會的重新召開。
Ⅱ內戰:1642年,查尼一世挑起內戰。
Ⅲ共和:1649.1,處死查理一世,英國進入共和時代。
Ⅳ獨裁:年,克倫威爾自任「護國主」,建立資產階級軍事獨裁統治。
Ⅴ復辟: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威廉瑪麗出任英國國王。
ⅵ結束:1688年,光榮革命。
5結果: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目的:為限制王權,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6影響:
英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率先進行工業革命,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歐洲范圍的革命)

美國資產階級革命
1原因:英國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美利堅民族獨立和資本主義發展
2導火線:波士頓傾茶事件。
3經過
Ⅰ爆發:1775.4,來剋星頓的槍聲
Ⅱ建國:1776.7.4,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誕生。
Ⅲ建軍:1775.5, 第二屆大陸會議組建大陸軍任華盛頓為總司令。
Ⅳ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
Ⅴ軍事結束:1781年,約克鎮大捷
Ⅵ結束: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5結果:
《1781憲法》,美國建立聯邦制資本主義國家
6性質:
北美獨立戰爭既是一場民族解放運動,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7影響:
美國的獨立戰爭使美國贏得了獨立,美國的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奠定了美國發展前提,推動美洲獨立運動發展。
5美國勝利的原因:
美國進行的獨立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華盛頓的正確領導和大陸軍的英勇作戰;北美人民的積極支持和配合;法國、荷蘭等國的資助。
7華盛頓:
領導美國獨立運動做出了重大貢獻;又開創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先河。
法國大革命
1法國大革命爆發原因:
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封建統治阻礙;
2經過:
導火線:三級會議(三個等級1是教士2是貴族3是平民);
爆發時間:1789.7.14,攻佔巴士底獄,
1792.9.22,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年,處死路易十六,以羅比斯比爾為首的雅各賓派掌握國家主權,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成為一次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1789年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
意義:《人權宣言》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是引導法國走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指針。

殖民掠奪
1背景:
新航路開辟以後,西歐國家先後入侵美洲、非洲、亞洲地區,進行殖民擴張。
殖民擴張方式:掠奪土地,搶劫財物,屠殺和奴役當地居民,還瘋狂販賣黑人奴隸。
2三角貿易:
殖民者把歐洲廉價的紡織品、果酒、煙草製品及其它雜貨運到非洲,交換黑奴,再把黑奴運到美洲,高價賣給種植園主,然後又從美洲購進棉花、蔗糖、煙草和礦產品等運反歐洲作為原料出售。
4三角貿易的影響:
罪惡的黑奴貿易是殖民者獲得了驚人的財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巨額的資金。而給殖民地,特別是非洲人民卻是深重的災難。
5反殖民斗爭:
玻利瓦爾獲得「拉丁美洲解放者的稱號」
1857—1859,章西女王領導起義軍起義。

拿破崙
1奪權:
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
2上台背景:
物價上漲,糧食短缺,國內王黨勢力伺機反撲,國外反法同盟策劃侵入法國。
3建立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實行軍事獨裁。
4帝國的覆亡:
1812年,法國遠征俄國失敗。1814年,歐洲反法同盟軍開進巴黎,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封建王朝復辟。
5對拿破崙及其對外戰爭的評價:
他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傳奇人物,傑出的資產階級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軍事獨裁者。他前期對外打擊了歐洲反法同盟對法國革命的干涉,具有正義的民族戰爭的性質,後期控制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又具有侵略爭霸戰爭的性質。
他的對外戰爭,既捍衛了大革命的成果,又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動搖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傳播了資本主義的積極成分,但是,也具有侵略的一面,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消極成分)。
美國內戰
1領土的擴張:
購買,侵佔,吞並。
2美國內戰爆發原因:
根本原因:北方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發展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
焦點:南北雙方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的矛盾日益加劇;
3經過:
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
過程:戰爭初期,南方准備充分,北方軍隊連連戰敗,人民要求政府採取措施,扭轉戰局。
轉折: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迅速高漲,戰爭形勢驟然改觀。
結束:1865年4月,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
4性質:
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5作用:
它維護了美國的統一,美國廢除了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美國經濟迅速超過英、法等國創造了條件。
6中國與美國的西部大開發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中國是為了促進西部經濟的發展,而美國是為了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廣到西部,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俄國1861年改革
1改革前的俄國:
農奴制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19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根本原因:
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目的:挽救統治危機,鞏固統治。
3改革前提:
盡力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製法令。法令規定農奴有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農民有佔有不動產和動產、從事工商業活動等權利;農民獲得解放時可以從地主那裡贖買一塊份地。影響(性質):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農奴制的廢除使俄國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進步性)。但並不徹底,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局限性)
日本明治維新
1民族危機:
西方列強的侵入,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
因為幕府的封建統治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和下級武士要求改變日本現狀。
2經過:
1968.1,幕府以討伐叛逆為借口,首先挑起戰爭(在鳥羽、伏見激戰)
4月,德川慶喜投降,隨後江戶改稱東京。
1869.3,明治政府遷都東京。
5月,幕府殘余勢力被消滅,戰爭結束。
3明治維新內容:
政治上:「廢藩置縣」
經濟上:引進西方技術,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文化教育:採用歐美學制,設立新式學校,實行小學義務教育,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生活上:革除舊習,提倡歐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軍事上:廢除武士制,實行徵兵制,
4影響:
明治維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這次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來。
英國的工業革命
1前提:
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廣闊的市場。
3開始的時間:
18世紀60年代,最早出現於棉紡織業,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使用,標志著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
4過程:
珍妮紡紗機(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
5工業革命的標志:
1769年,瓦特製成了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6結束:
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基本上被大機器生產所取代。
7交通運輸的變革: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造了第一艘汽船。
1825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
輪船和火車的發明促進了陸上運輸業和水上運輸業的飛躍發展,是世界交通運輸進入了「汽輪時代」和「鐵路時代」
8影響:
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上劃時代的變革,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直接導致了工廠企業形式的出現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
第二次工業革命
1開始時間:
19世紀下半葉;
2原因: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
3主要發明:
內燃機:戴姆勒(德)汽油機 1883年;
狄賽爾(德)柴油機 1892年
交通工具的革新:卡爾·本茨(德)製成第一輛汽車 1885年;
福特(美)製成第一輛四輪汽車 1896年;
萊特兄弟(美)製成飛機 1903年。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①經濟條件—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②奠定了思想基礎—空想社會主義理論;
③階級條件—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2產生:
馬克思、恩格斯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意義:
《共產黨宣言》是國際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戰斗綱領,從此無產階級有了自已強大的思想武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Ⅲ 開學第一課法治安全看後感作文

今天我們觀看了「開學第一課」,其內容為:以學法制為主,以憲法、刑法、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識教育為載體,以法制素養培養為重點,使我們了解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國旗、國徽、國歌等知識,並培養我們的愛國意識。具體來說,以學習初步的憲法法律意識、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啟蒙教育為主,使我們具備初步的法律觀念和規則意識,掌握初步的自我保護方法。 「第一課」中講了一個事例:小東家的空調漏水了,影響到了樓下住戶的休息,因此,樓下住戶在網上發表了言辭不當的信息,小東家因此對樓下住戶不滿,並對其進行了毆打,並將其家玻璃打碎,造成樓下住戶的人身傷害及財產損失。
以這個事例來警示著我們--正處於花樣年華的青少年們,正享受著生活的美好與生命的可貴,要從小樹立法律意識,遵紀守法。做一個社會上的好公民。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但今年來,由於各種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所以我們要與法律做朋友,要知法、懂法和用法。 未成年人犯罪呈直線上升,最主要的是他們法律意識淡薄,或是不懂法,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自己應有的權利,什麼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沒能真正理解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不能在社會行為中自覺的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與一切違法犯罪的現象作斗爭。 總而言之,我們要積極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的人。

Ⅳ 請問誰有梁慧星編著的民法第一課的電子書

為權利而斗爭《民法總論》書評 「為權利而斗爭」,這已在法學界耳熟能詳的六字真言,源自於120多年前德國偉大的民法學家耶林同名著述《為權利而斗爭》。「法的目標是和平,而實現和平的手段是斗爭」,「法不僅是思想,而是活的力量。因此,正義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權利的天平,另一隻手握有為主張權利而准備的寶劍。無天平的寶劍是赤裸裸的暴力,無寶劍的天平則意味著法的軟弱可欺。」[1]耶林如是說。然而耶林似乎已經遙遠,我們僅僅嗅到的是那種詩歌式的論述,斗爭式的激情,自信的國民感情。但梁先生卻是親近的,梁先生的《民法總論》中處處都體現著作為一名學者的使命——「為權利而斗爭」。自己真正理解「為權利而斗爭」的精髓是在三讀梁慧星先生《民法總論》之後的,確切說,我已記不清咀嚼《民法總論》中國遍了,但卻可以肯定的是每每讀過此著,思想上依然可以時時翻新,而這些翻新與提升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於是成為了「三讀」。眾所周知的王國維在論治學之道時談到的著名三個境界,竊以為,研讀梁先生的書亦不外如此:一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自己拿著三百多業的小薄冊子,避開喧囂的人群,獨處一室,著實品嘗一番,於是走進了民法的殿堂;二讀,「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突然發現,文縐的語言,細致的情感,已經超越了知識和教材的約定,便不得釋手、帶著激動的心情反復研讀了;三讀,「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知不覺,帶著問題讀了學多民法著述,重新翻閱梁先生的《民法總論》,讀到的卻是作為一個學者孜孜不倦的、為中國民法而斗爭的決心和氣魄。 一 、佈道者說:什麼是民法、什麼是權利 九州之民法進程,緩慢而艱難,經數次編纂,觀目前,漸成體系。然仍需進一步完善,應采民商合一,權利本位,繁榮市民生活。[2]梁先生在這本著述里猶如一名佈道者,告訴人們民法雖然是個舶來品,就連它的名稱也取自東瀛[3],但是關於市民生活的法是世界各國都規定,不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不論是近代民法還是現代民法,只要存在市民生活,存在理性的人就應該存在民法。梁先生沒有直接告訴人們民法是什麼,沒有像其他教科書似的注釋法條的規定說,「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他先給人們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告訴人們這幅圖畫的由來,這幅圖畫的布景,這幅圖畫採用的手法,用的材料,所體現的意義,帶領人們去欣賞她,使人們在不知不覺地陶醉中領略了民法的要義。就是這樣,絲毫沒有強權的灌輸,沒有權威的厲色,使讀者們更多的是法學的愛好者們儼然是漫步在民法花園之中,循著民法的語源、外延、民法的發展、構造、編纂、法源的足跡追溯,來到一棟奇妙樓閣面前,帶著好奇心想進去。於是,梁先生如武林高手稍加論理似的點撥,民法的本質赫然在讀者的面前。 首先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按照黑格爾所說的市民,就是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的「經濟人」,「因此,把它所說的市民社會理解為經濟人社會,亦無不可」,(頁31)馬克思所謂的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相對應,「社會中每一個獨立的人也就擔當著雙重角色,他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也政治國家的成員。在市民社會中,人作為私人進行活動。」(頁32)然後民法又是私法。這是相對於公法的劃分,「易於確定法律關系性質,應適用何種法律規定,應採用何種救濟方法或制裁手段,以及案件應由何種性質的法院或審判庭受審,應適用何種訴訟程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廣告法中,廣告發布者、廣告經營者雖然沒違反廣告審查的義務和核實義務,對消費者的損失依然承擔責任,除為證明自己沒有過錯,但絕對不能以沒違反廣告法上的義務為抗辯事由,因為違反廣告法的義務應承擔公法上的責任,不能用公法上責任的承擔代替私法上責任的承擔。而非「打了不罰,罰了不打」,怎能不使讀者們聯想到我國目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時,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請求,這是一個多大的歪曲和疏漏呀。書中強調,要提倡私法自治,「即在民事生活、經濟生活領域,由當事人自己協商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原則上國家不直接干預,只在當事人間發生糾紛不能通過協商解決時,國家才出面進行『第二次性的干預』,亦即由司法機關以仲裁者身份對當事人間的糾紛作出裁判。」(頁36)最後,書中指出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民法為實體法。於是乎,人們可以真切的體會到民法這一奇妙樓閣的韻味。尋求民法發展的歷史,梁先生自然而然的道出我們現在民法應堅持以權利為本位,輔之以社會本位。 在梁先生的這本著述里,權利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不論是民法的構造,還是民法的本質;不論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還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不論是權利的客體——物,還是權利的變動——行為等等,都與權利休戚相關。那麼,權利是什麼?梁先生作出了正面的回答,「所謂權利,指得享受特定利益之法律上之力也。」(頁76)進而用比較的方法解構權利的本質,從切實的眼光透視給我們權利必須結合「法律之力」才能保護「特定的利益」,絕非引用自然法上的權利抑或應然上的權利。解構的目的是進行組合,於是闡釋了民法中權利最重要的兩大權利,「物權為直接支配其標的物而享有其利益的排他性的權利。其中『支配其標的物而享受其利益』,即所謂的特定利益,而『直接支配』和『排他性』,即法律上之力。再如,債權為請求特定認為特定行為之權利。其中『特定人為特定行為』,即特定利益,而『請求』及法律上之力。各種權利,莫不如此。」(頁78)財產法就是從這兩大權利演繹開來,形成了物權法體系和債權法體系,他們與親屬繼承法一起構成了民法的體系。可以說,權利是民法的精髓,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在市場經濟建設的今天,要堅持「以權利本位為主,社會本位為輔的立法思想」。(頁46)在著述中,梁先生闡釋了民法的基本理念與基本原則,認為民法應倡導私法自治,強調當事人平等,在市場經濟中遵循合同自由的原則,允許當事人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思決定締結合同關系,為自己設定權利或對他人承擔義務,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然決不能違反公序良俗,倡導民事生活的誠實信用,醇化社會道德、經濟道德,禁止濫用法律賦予的權利,從而達到個人、社會、國家協調的發展。(頁46-53)游刃在這奇妙的花園中,使我們忘卻了民法、權利教科書式的概念,但卻把民法的精神、權利的精神銘記在心,園子中的芬芳、樓閣的美麗已經不可磨滅的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中。這時,又有誰會去不適時宜的宣揚民法、權利教科書似的概念,它們在你的心中,在每個讀過這本著作的人們的心中就足夠了。 然而佈道者並沒就此嘎然而止,或循序善誘或醍醐灌頂。我們初拿這本書都會有天生的愛好,區區的三百二十頁,只要花些許時間就能走過一遍。這未嘗不是佈道者的良苦用心,他不希望用資料的堆砌來換得別人送來的博學多識,更希望的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理解、最後產生動力去自我更新。因此這本著述成為了經典,經典是因為字字珠璣。這是毫不誇張的,梁先生每拋出一種觀點或一段說理都背後都蘊含著大量的理論支持。比如在談到誠實信用時先生著有《誠實信用原則與漏洞補充》[4]一文,在談到近現代民法時先生有《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二十世紀民法回顧》[5]一文,在談到物、物權行為及區分原則、取得實效時先生有《制定中國物權法的若干問題》[6]和《物權法的立法思考》[7]兩文,同時還有合著的《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8],在談到我國民法典的編纂及所採用的體系時有《當前關於民法典編纂的三條思路》[9]、《制定民法典的設想》[10]等文。在本著最後一章談到民法的解釋時已著有《民法解釋學》[11]。同時梁先生不遺餘力的擔任《民商法論叢》的主編,《法學研究》雜志主編,潛心著述了《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12]、《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一二卷[13]、《中國物權法研究(上、下)》[14](合著)。而這些學術活動及論著使得梁先生的這本《民法總論》得以提升和概括,每一句話與都是經過充分的學術論證和討論的結果,每一部分都考慮到當代最先進的民法學成果。就像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述東家之子的相貌時說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梁先生此著篇章恰當好處,文字經典,不可不謂「一字千金」。 佈道繼續著。梁先生在此著中專設一節談民法學及其學習方法[15],這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對於初學者來說,猶如大海里的燈塔,指引航行的方向。這便是著者與讀者最為貼近的交流,這便是佈道者與受道者深情的對話。梁先生把民法學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者對民法規則(民法立法、習慣、判例)進行整理並依一定的邏輯順序所構成的體系。」學習這部分「我們可以了解什麼是民法,民法的性質、人物、作用,特別是掌握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體系」,第二部分是,「關於解釋適用民法的方法和規則的理論,叫做方法論」,「無論是從是民法教學和理論研究的學者,或者是從民法裁判和訴訟實務的法官律師,其民法素養和民法實務能力的高低,載具有了比較扎實的民法知識基礎上,關鍵就看他(她)是否熟練掌握了解釋適用法律的方法、規則和理論,亦即看他(她)是否掌握了現代民法方法論」,第三部分是,「學者運用民法方法針對假設的或者實有的案例,所提出的具體解釋意見」。這三部分分別被稱作法源論、方法論、解釋論。在梁先生受讀者以「魚」時,又授給讀者以「漁」,已經超越了佈道。他提倡交替採用 「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特殊的學習方法」和「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方法」,「為了掌握民法的基本結構和整個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體系,須采第一種學習方法,精讀一、二中較好的法學教材或者體系書。在此基礎上再採用第二種方法,閱讀一些民法實例演習著作」,「然後再讀一些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專題研究著作和專題研究論文」,「並且,在具有比較扎實的民法知識的基礎上,應閱讀民法方法論著作和民法判例研究論文」。這已經超脫了教材和論述,我們讀到的是作為中國民法大家對後來者的諄諄教導,甚至他在你的耳邊告訴你,在學習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學而時習之」。我們更讀到的是作為學者的那種使命感,要讓讀者真正領會它的精神,真正在讀書,用心良苦。 這一讀,如春暖花開,又如醍醐灌頂。摩西帶著它的子民穿越了神的恩典,把追來的敵兵留在合攏的滔滔海水之中,走出了埃及。民法是什麼?權利是什麼?這無須去解釋了。讀者眼前是無窮的希望,他們已經走出了對民法無知的沙漠。 二、善待理性、自由和權利 中國的民法體系與德國式的體系有著不可割捨的淵源。從清末以來中國公布的民法典均為德國式的,或由於學習日本,而日本又仿效德國,或由於新中國成立後學習蘇聯,而蘇聯又參照德國法典。在德國,他們崇尚結構主義、理性主義,相信通過嚴密的邏輯推導便會得出正確的東西。然而理性並不是絕對的、完全可信的,人類社會的很多事情並不能夠用理性說得清。民法最極端的形式是它假設了兩個前提:它假設每一個人都是合理的利己主義者,既合理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它假設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利己主義者,即每個人對個人的利益進行最佳的判斷。然而這也導致了一些正確觀點的忽視,比如馬克思•韋伯認為的市場社會中的合同自由已經造成生活中的強制性程式化的增加,在不可避免的完全冷酷的形式中,必須融入到市場斗爭的純經濟「規律」之中;凱爾森認為的,「保持這種觀念是正確的,即法律主體作為主觀權利的載體而存在,換言之,主觀權利應為私人所有權,其系客觀的即實證的、經由人類創造並可變更的權利,此中存在應是一個先驗范疇、應是一項制度,在該項制度中,法律制度的內容具有不可逾越的框架」。[16]誠如現代民法要求的修正那樣,完全的依賴人類理性塑造成的民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經濟、社會生活的要求。抽象出來的人格讓位於具體的人格,「其典型的例子,是在勞動法上形成了勞動者的具體人格,由僱傭契約的主體成為服從團體法理的勞動法的主體」、「為了阻止大企業壟斷的弊害,經濟法和反壟斷法,成為著眼於企業的規模、業種的獨立的法域。此外,在消費者保護法及環境保護法上,消費者和公害的受害者,成為獨特的法人格類型。」因此,似乎應當善待理性。不要賦予「理性」太大的使命,使得「理性」不堪重負。 論著中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可以說明梁先生是要求人們善待理性的,那就是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無因行為與有因行為的闡述。物權行為一直被德國的民法學界稱之為一個創舉,這是純粹理論抽象的產物,它可以很好的對應債權法和物權法的劃分,對法律行為的概念進行了很大的支撐。並且把意思表示分析得淋漓盡致,用公示代替表示行為,這完全是嚴密邏輯的推導。然而梁先生並沒有完全繼受這種理性,提出了物權變動與原因行為區分的原則,對「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一體把握,將處分行為納入債權合同,將物權變動作為債權合同直接發生的效力。」(頁183)我們姑且不問物權行為這一目前討論十分熱烈且又不能定論的理論能否寫進我們的民法典,我們也姑且不論物權行為到底能給我們的經濟生活帶來什麼,單是從善待理性的角度出發,物權行為在中國是否有適用的餘地、是否符合中國人民的法感情、是否有替代的原則加以彌補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缺失。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也是這本專著提出的問題。不可置否,梁先生雖然不承認物權行為應採納與國家立法之中,但是他沒有放棄私法自治的理念,「在私法自治范圍內,法律對於當事人之意思表示,即以其意思爾夫與法律效果;以其表示而賦予拘束力;以其意思表示之內容,遂成為規律當事人行為之規范。」(頁176) 這給物權行為成立創造了空間,並沒有完全的否認它,僅僅是拋磚引玉,更多的是留給讀者廣闊的空間去加以思考,留給後來人去填補。 這本著作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就是用專節來講法律行為的解釋。「法律行為的解釋亦即意思表示的解釋,即對於意思表示內容含義所作解釋」,(頁211)然而「人們傾向於話語制度觀點。依據此種觀點:話語處在宗教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學的基礎在登記的關系之中。根據話語理論,不受控制的交互行為作為一種機會,其保障的是那些在合同談判中甚至在法庭上亦可展開的內容。」[17]有時候語言決定了行為的後果,很多時候不是個人的理性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或者說一個人的理性想要達到的結果卻因為語言的歪曲、對方的誤解、傳輸的失誤而大相徑庭。比如,一個北方人在福建買地瓜(在北方一般指紅薯),然而福建人卻給了他一個馬鈴薯(因為馬鈴薯在福建許多地方稱作地瓜),顯然這是雙方當事人理性不能夠達到結果,因為向各地方的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進而導致這樣的結果;再如,傳說三國的諸葛亮為了祭瀘水的鬼神,又不想勞民傷財,於是創造了滿頭(即用麵包住肉餡做成頭的形狀)祭奠,最後平息了瀘水洶濤。但是,按照很多北方的語言文化,饅頭是指那種實心的沒有餡的麵食,然而至今那方很多城市仍沿用諸葛氏的那個定義,結果避免不了誤解。此著繼續闡述,「解釋法律行為之目的,在探求當事人於意思表示中所表示的真意。惟需注意,此所謂當事人之真意,非指當事人內心之效果意思,而是指表示上的意思表示。……在解釋方法上一方面規定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另一方面又規定不可拘泥於所使用之詞句。」(頁211)這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情況下由於語言的問題使得理性受到限制,而法律確切說是人們對理性認知決不能達到絕對真實的境界,於是就要設定義中規則,這就是對人們理性所謂的法律行為進行一定的解釋,最終達到法律所要求的效果。於是應該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善待人們的理性,解釋法律行為。首先需要文義解釋,即通過對法律行為所使用的文字詞句的含義的解釋,以探求法律行為所表達當事人的真實意思。然後是整體解釋,指對合同各個條款作相互解釋,以確定各個條款在整個合同中所具有的正確意思。還不行的話,目的解釋就浮出了水面,如果法律行為所使用的文字或某個條款可能作兩種解釋時,應採取最適合於法律行為目的的解釋。還有習慣解釋,即法律行為如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有疑義時,應參照當事人的習慣解釋;公平解釋,以法律行為所使用文字詞句,有兩種不同的含義時,若是無償法律行為,應按對債務人義務較輕的含義解釋,反之若是有償法律行為,則應按對雙方均較公平的含義解釋。如是格式條款應按對決定條款一方不利的含義解釋;誠信解釋,解釋法律行為時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頁212-216)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了下去,也許或者是一定沒有窮盡絕對的真意,無法完全依靠理性,那麼,法律只能做到這些了,法學要求我們做到這些就足夠了。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承認不可絕對探知法律行為的真意,但是我們卻可以用科學的方法或者法學認可的方法(如上面法律行為解釋的方法)來最大限度的達到或者達到法律認可、當事人心服口服的程度,這完全是對理性的善待,這決不同於空喊尊重理性卻不去探知它。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把自由和權利「混為一談」,就是在法學中的自由和權利兩個概念也往往交織在一起,「可以把權利理解為自由,即法律允許的自由——有限制、但受到法律保護的自由,每一個真正的權利就是一種自由;包括權利主體的意志自由和行動自由,主體在行使權利是不受法律上的干涉,主體做或不做一定行為不受他人的強使。」[18]德國羅馬法學者溫特夏德認為,權利的本質為意思之自由,或意思之支配。即權利為個人意思所能自由活動或所能自由支配的范圍。可以看出,即使在法學專家看來,這種權利和自由都是分不開的。根據哈耶克的觀點,自由是「價值」上的東西。[19]而權利從某種意義上是現實的被法律所認可和保護的利益,這種利益具有自由的屬性。 我們從梁先生這本專著中可以見微知著地看出,真正理解民法是需要樹立善待自由與善待權利的理念。首先,現代民法的發展出現了合同自由的限制和所有權絕對的限制。自由競爭,為近代社會之活力源泉,但也帶來社會的許多弊害。所謂「私法的公法化」,即為了防止和糾正這些弊害而對交易進行公法的規制,造成了契約制度衰退的印象。而對土地所有權的公法規制,即對某些生活物資的統制,使所有權具有社會性。即所謂所有權附有義務。禁止權利濫用的法理之發達,也突顯出所有權的社會性。(頁5)而在闡釋合同自由原則是立於平等原則之後的第二個原則,可謂平等是民法中的最高原則,而合同自由是指「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自由,並非不受限制的自由,不允許濫用合同自由以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益」。(頁50)善待自由和權利要求每個人決不能放縱自由和權利的行使,必須遵守誠實信用原則、禁止權力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因而這三個原則成為了民法中具有裁判性的原則,這類原則不僅表明了憲法的態度,如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第5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同時,它還告訴人們自由和權利是有一定限度的而非恣意妄為的。沒有絕對的權利和自由,只有遵守這些原則的自由和權利才是真正的自由和權利,才是民法得以倡導和維護的自由和權利,否則必會得到放縱的代價(自己責任、過錯責任就從此來)。同時這種善待的自由和權利將成為解釋民事法律法規的依據、補充法律漏洞、發展學說判例的基礎。民法之所以需要規定公序良俗原則,是因為立法當時不可能預見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道德秩序的行為而作出詳盡的禁止性規定,故設公序良俗原則,以彌補禁止性規定之不足。公序良俗原則,性質上為授權型規定。目的在於,遇有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社會道德秩序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法律規定時,法院可直接依據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頁229)而誠實信用具有指導當事人行使權利義務的功能,同時還具有「解釋、評價和補充法律行為的功能;解釋和補充法律的功能」。如果適用誠信原則,與適用判例,得出相反的結論,則應適用誠信原則,而不適用判例。此種情形,應依法定程序變更原有的判例。(頁293-295)權力禁止濫用原則具有這樣的功能:第一,作為侵權行為的判斷基準,第二,使民事權力的范圍明確化,第三,據以縮小民事權利的范圍,第四,強制調停權利人與他人的利益沖突。權利濫用之效果,以承認權利存在而否認其行使為原則,而以權利喪失為例外。[20] 在此著中,有一個例子可以形象地說明,要善待自由和權利,否則將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權利,將受到民法否定性的評價。在介紹目前炙手可熱的名譽權時,論著提到創作自由與名譽侵害的問題,認為「作家的創作自由和人民的人格權均受法律保護。法律也不僅指作家以社會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為創作素材,甚至不禁止所謂紀實小說,但法律要求作家在將這些真人真事寫入小說時,應盡合理的主意義務以盡可能地避免給所涉及的人的名譽、隱私等人格權益造成損害。……保護人民的人格權不受損害,不僅是作者在行使創作自由時應負的義務,也是出版社在行使出版自由時應負的義務,」否則,承擔侵權的責任。[21]「我以這樣的角度討論和主張言論自由,並非完全免除了言論者的責任;相反,這種分析恰恰提出了文學藝術、新聞報道以及其他有權有勢的知識界和職業界人士(包括本文作者)在行使言論自由權時更應當注意職業的道德自律。……他們必須理解到,社會之所以將初始權利配置給了他們,並不是由於他們個人有什麼天然的優越,而是社會為了避免一種更大的傷害;他們應珍惜這種自由和理解自身的責任,應當格外注重職業道德和道德自律,這並不是要限制他們的權利,而恰恰是為了更好地行使這種自由權。」[22] 這一讀,為讀者懵懂的眼睛照亮了畫面的色彩。開始了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煥發出無窮的興趣,才發現原來看到的條條框框的概念以及自認為公理性的東西都應該加以懷疑,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理性,善待自由和權利,退一步真的是豁然開朗、海闊天空。 三、為權利而斗爭便是為法律而斗爭(代結語) 我國古代著名的理學家張載曾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一直被人們廣為引用的並經常作為知識分子的座右銘,喊出了知識分子的豪情壯語,體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德國的大哲學家費希特還在耶拿大學對學者的使命做了專門演講,並著有曠世之名著《論學者的使命》,他提出,「就學者的使命來說,學者就是人類的教師」,學者「應當成為他的時代道德最好的人,他應當代表他的時代可能達到的道德發展的最高水平」。梁先生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他堅信「為權利而斗爭就是為法律而斗爭」,在論著中他借用了耶林這一「名言」並論述了如何為權利而斗爭,借他人之語來抒發自我的感情。「無論是個人的權利,民族的權利,或一切權利,無論是私法,公法或國際法,都需要用斗爭去抵抗對權力的侵害,都需要用斗爭去使紙上的法變成獲的法、具有生命的法。」(頁89)張載似乎柔和一些,作為末儒僅僅是一種內心獨白。而費希特似乎更直白一些,「學者影響著社會,而社會是基於自由概念的。社會及其每個成員都是自由的。學者只能用道德手段影響社會。學者不會受到誘惑,用強制手段,用體力去迫使人們接受他的信念……社會的每一個體都應當根據自由選擇,根據他認為最充足的信念去行動。他在自己的每一個行動中都應當把自己當作目標,也應當被社會的每個成員當作這樣的目標。誰受到欺騙,誰就是被當作單純的手段。」 [23]梁先生卻選擇了「斗爭」,他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著學者的使命,他告訴人們「為權利而斗爭,這是權力這對自己的義務……權利主張,是人的精神的存在條件!不敢於主張權利,等於自貶其人格!權利的完全放棄,等於精神的自殺!」「為權利而斗爭,也是權利者對社會的義務。……他已不再是為一己之利而斗爭,而是為法律的實現而斗爭!為法律的生命而斗爭!為國家的法律秩序而斗爭!」梁先生語重心長有道出「目前中國正處在立法高峰時期,在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的同時,充分重視人民發感情與法意思的培育,充分重視法律的實現問題,無疑具有格外重大的意義!切切不可以紙上的法律之完善為追求目標!」(頁89-90) 這個不知道是第幾版的 參考資料: 中國至美.law-lib中國/flsp/sp_view.asp?id=261

Ⅳ 梁慧星的 民法第一課 txt或pdf誰有啊

09年的嗎。

Ⅵ 求《法律基礎知識》的教案

法律基礎知識教學大綱(試行)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有關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牛了解和掌握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基本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僅做到自覺守法、依法辦事,而且還能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依法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公民。
二、課程教學總體目標
1.教育學生了解憲法、行政法、民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中與學生關系密切的有關基礎知識,初步做到知法、懂法。
2.指導學生提高對有關法律問題的理解能力,對是與非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護權益、依法問違法行為作斗爭的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增強適應依法治國所必需的法律意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三、教學內容及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
法律基礎知識課介紹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法律基礎知識課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法,懂得學習法律基礎知識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熱情。
(一)憲法 。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憲法的特徵,了解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了解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體系;努力做到維護憲法尊嚴,保障憲法實施。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我國的國家性質和政權組織形式;人權的涵義;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體系。
2.識記:我國憲法關於治國方略的規定;我國的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
3.理解: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國家保障我國公民的基本人權.
運用
1.舉例說明:列舉實例表明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廣泛性。
2.分析判斷:根據實例分析判斷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憲政原則。
教學內容
1.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
(1)規定國家根本制度與基本國策
(2)規定和保障墓本人權
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確認。
我國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
(3)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
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機構體系。
國家機關的相互關系。
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二)行政法
教學日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行政機關的構成及行政機關管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明確行政違法的構成要件,掌握行政處罰的有關知識,提高遵守行政法規、依法監督行政的自覺性。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行政主體的范圍,行政機關管理國家的墓本方式;行政許可的涵義;行政處罰的基本程序;行政違法的構成要件。
2.識記:行政處罰的設定權;行政違法的特徵。
3.理解: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
運用
1.舉例說明:通過實例區分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
2.分析判斷:根據實例分析判斷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合法.
教學內容
1.行政機關是國家實施行政管理的機關
(1)行政與行政法
(2)我國的行政機關體系
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
(3)行政法律關系及其要素
行政法律關系;行政管理關系和行政監督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的要素:主體、客體、內容。
2.行政機關管理國家的基本方式
(1)通過抽象行政行為規范和調整社會事務
抽象行政行為的插義。
抽象行政行為的形式。
(2)通過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維護行政管理秩序
具體行政行為的特徵。
具體行政行為的種類。
(3)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行政許可的涵義和種類。
行政處罰的種類、設定權、處罰程序。
3.制裁行政違法,維護社會秩序
(1)行政地違法及其特徵
行政違法的涵義。
行政違法的特徵。
(2).行政違法的制裁
行政違法制裁的涵義。
行政法律責任
(三1民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內容,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明確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主要民事權利;自覺依法進行民事活動,提高保護自身民事合法權益的能力.
教學要求
認識
1.了解:民法調整的對象;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2.識記: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民事權利的主要內容;合同的訂立程序;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的條件。
3.理解:我國民法的摹本原則;民事行為能力分類的意義;合同擔保的形式和作用.
運用
1.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違反平等原則的現象;結合生活實際,指出侵犯公民、法人人身權利的行為主要有哪些,怎樣運用民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合同擔保的運用。
2.分析判斷:根據實例,區分承擔民事責任的具體方式。
3.實踐體驗:根據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模擬合同簽訂;收集有關資料,結合個人學習體會,說明公民合法財產受到侵犯如何尋求民事司法救濟。
教學內容
1.民法的墓本原則
(1)民法的涵義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平等原則
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
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權益的原則。
遵守法律和國家政策原則。
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原則。
2.民事主體
(1)自然人
自然人的涵義,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監護。
(2)法人
法人應具備的條件。
法人的分類。
法定代表人。
3.民事權利
(1)民事權利的主要內容
物權及其種類。
債權及其種類;合同的訂立、履行、擔保。
知識產權及其種類。
人身權及其種類。
(2)取得民事權利的途徑
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
4.民事責任
(1)民事責任的種類
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
(2)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和方式
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3)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
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的過錯,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四)經濟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的企業法律制度、產品質量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以及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明確企業設立的條件、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勞動合同的內容和勞動爭議的解決方式,依法從事經濟活動。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企業的分類;產品質量的監督方式;稅收的種類;訂立勞動合同的基本程序;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
2.識記:企業設立的條件;構成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條件;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勞動合同的基本內容。
3.理解:企業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承扒法律責任;依法納稅的重要意義;訂立勞動合同的重要性;違反勞動法應承擔法律責任。
運用
1.舉例說明:企業與其他法人的主要區別;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和征稅對象;發生勞動爭議的解決途徑主要有哪些。
2.分析判斷:結合有關資料或者個人生活經歷,分析產品質量對人們生產、學習、生活的重要性;在什麼情況下,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列舉事例,說明國家對女職工和未成年人實行特殊勞動保護的重要意義。
3.實踐體驗:根據個人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模擬一份個人與用人單位訂立的勞動合同。
教學內容
1.規范市場主體 依法設立企業
(1)企業設立的條件
企業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
設立企業的必備條件。
設立企業的禁止條件。
(2)企業的法律責任
企業法律責任的主體。
企業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
2.加強質量監督 保證產品質量
(1)產品質量法概說
產品質量法的制定。
產品質量法的基本原則。
(2)產品質量的監督
監督主體。
監督形式。
(3)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生產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4)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法律責任
構成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條件。
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范圍。
3.加強稅務管理 自覺依法納稅
(1)稅收與稅法
稅收的種類。、稅收法律關系。
(2)稅收徵收法
流轉稅法。
所得稅法。
(3)稅收徵收管理法
稅務管理。
稅款徵收。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
4.履行勞動合同 強化社會保障
(1)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勞動法的制定。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2)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勞動者的基本義務。
(3)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的訂立。
勞動合同的內容。
(4)勞動爭議的解決
協商解決;申請調解;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5)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社會保障的內容。
社會保障的立法。
(五)刑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犯罪的特徵和構成要件,明確罪與非罪的界限;理解刑罰在打擊犯罪中的作用;認識幾種常見犯罪的危害發生性,提高同犯罪作斗爭的自覺性。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分類;累犯、自首和立功的構成條件;常見的幾種犯罪。
2.識記:犯罪的特徵;刑罰的種類;刑事責任年齡。
3.理解:犯罪的構成要件;區分罪與非罪的原則界限;刑事責任能力。
運用
1.舉例說明:聯系具體犯罪案例,指出犯罪嫌疑人所觸犯的罪名。
2.實踐體驗:收集案例,體會打擊經濟犯罪的意義。
教學內容
1.犯罪
(1)犯罪的構成要件
犯罪及其特徵。
犯罪的構成要件。
區分罪與非罪的原則界限。
(2)犯罪的分類
根據犯罪客體不同進行分類。
根據犯罪主體不同進行分類。
根據犯罪主觀方面不同進行分類。
2.刑罰
(1)刑罰的種類
主刑和附加刑。
(2)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
(3)累犯、自首、立功
3.與犯罪行為作斗爭
(1)打擊與職務有關的犯罪
(2)打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犯罪
(六)專業法規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與自己所學專業有關的專業法規的主要內容;樹立忠於職守、嚴格依法辦事的觀念;提高依法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
(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由各校根據相關行業特點自行確定。)
(七)訴訟法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訴訟途徑的種類及其各自的管轄范圍,知道非訴訟途徑的特徵及法律服務機構的種類;掌握幾種主要非訴訟途徑的運行過程;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訴訟的種類;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行政沂訟的受案范圍。
2.識記:非訴訟途徑的種類;法律服務的機構。
運用
1.舉例說明: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具體糾紛,選擇恰當的解決途徑。
2.分析判斷:結合訴訟案例材料,分析判斷應適用的訴訟程序及確定應管轄的具體機關。
3.實踐體驗: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旁聽審判、實地參觀等活動,體驗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教學內容
1.訴訟途徑
(1)訴訟的種類
(2)受案范圍和管轄
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
(3)審判程序和舉證責任
2.非訴訟途徑,
(1)非訴訟途徑概說
非訴訟途徑的涵義。
非訴訟途徑的特徵。
(2)非訴訟途徑的種類
投訴、調解、裁決、仲裁、復議、申訴。
3.法律幫助
(1)法律服務
法律服務的涵義。
法律服務的機構: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服務所。
(2)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條件、法律援助的機構、法律援助的程序。
四、教學原則和方式方法
1.教學原則
(1)方向性原則。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向。教學中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與解釋問題,確保理論觀點的正確性。
(2)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向學生普及法律基礎知識是法制教育的基本任務,應當努力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我國憲法和一些主要的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法制觀念教育,讓學生在學法的基礎上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法制觀念,做到自覺遵紀守法。
(3)學科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與其他德育課程相比,法律基礎知識足由多門法學分支組成的專業性很強的課程,也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在教學內容上不能過分強調學科的專業性、完整性、系統性,而應強調和體現它作為德育課的綜合性。要從德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出教學要求,把學科性和綜合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4)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與公民日常活動的聯系非常緊密。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同時,應注意教育和指導學生用法,做到學以致用。
要多選用典型事例和案例進行教學,適度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旁聽審判、模擬法庭、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等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學習,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做事、依法維權、依法問違法犯罪作斗爭等實踐能力。
2.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及思想狀況的差異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採用學生主體參與的啟發式、直觀式、討論式及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特別要注意採用以例說法的方法,有條件的應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
(3)教學方法的評價。評價教學方法要以實現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鼓勵有所創新並取得實效的教學方法。
3.活動建議
配合教學內容,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或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有計劃地舉辦各種法制講座,組織學生開展旁聽審判、模擬法庭、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並通過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及總結等形式考核成績。
4.教學用具
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及教學參考提供的資料開展教學活動,並恰當使用電影、幻燈、照片、錄音、錄像及計算機教學軟體和校園網等進行輔助教學。

5.課時計劃及分配建議
┌———┬—————————┬———┐
│序 號│ 課 程 內 容│學 時│
├———┼—————————┼———┤
│ │法律基礎知識課介紹│ 2 │
├———┼—————————┼———┤
│ (一)│憲法 │ 2 │
├———┼—————————┼———┤
│ (二)│行政法 │ 3 │
├———┼—————————┼———┤
│ (三)│民法 │ 6 │
├———┼—————————┼———┤
│ (四)│經濟法5 │ │
├———┼—————————┼———┤
│ (五)│刑法 │ 5 │
├———┼—————————┼———┤
│ (六)│專業法 │ 3 │
├———┼—————————┼———┤
│ (七)│訴訟法 │ 6 │
├———┴—————————┼———┤
│ 復習考試 │ 2 │
├—————————————┼———┤
│ 機動 │ 2 │
├—————————————┼———┤
│ 合 計 │ 36│
└—————————————┴———┘
法律基礎知識一般每周2學時,總時數為36課時,其叫J教學時間32學時,復習考試2學時,機動2學時。
五、教材編寫和選用
1.教材的編寫、審查和選用
法律基礎知識課教材,由教育部統—組織編寫,在部分職業學校試用後由教育部組織審定。
各中等職業學校應選用國家審定通過的教材。未經批准,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組織編寫和推薦教材
2.教材的范圍
教材包括:課本、教學參考書、教學掛圖、音像教材、多媒體教學軟體、多媒體教學資料。
3.課本的規格
課本作為實施教學大綱的基本工具,必須按照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反映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課本作為教與學的基本工具,應該圖文並茂,既有正文也有輔文、事例,應採用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敘述方式,提供新穎活潑的版式設計,文中穿插思考題、判斷題,力求有利於教師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便於學生學習理解。
六、學習評價與考核
1.評價目的
學習評價是通過確認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水平、行為轉變的情況,以考查教學效果,為調節和控制教學過程提供決策依據。
2.評價原則
學習評價應遵循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評價的范圍應包括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識記、理解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評價途徑
評價應採用書畫測評考試與日常觀察相結合的途徑進行。具體方式包括筆試、口試、具體案例分析、法律文書撰寫和實踐活動考查等。
4.評價標准
學習評價標准分為認知水平評價和運用能力評價。
認知水平評價分為「了解」、「識記」和「理解」三個層次,「了解」指知道有關知識和原理;「識記」指對有關的知識和原理能正確認識和表述;「理解」指在識記的基礎上,對有關知識和原理能較全面、深入地把握。
運用能力分為「舉列說明」、「分析判斷」和「實踐體驗」三個層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恰當地舉出事例說明所學的知識和原理,並能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原理分析、解決所接觸到的實際問題。

Ⅶ 人教版八年級下政治的知識點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政治知識點.txt沒有不疼的傷口,只有流著血卻微笑的人有時候 給別人最簡單的建議 卻是自己最難做到的。 八年級(下)思想品德一~十課復習提綱

第一課 國家的主人廣泛的權利

1、我國的國家性質:答: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我國現階段,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在內的全體人民,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2、公民基本權利的含義(P5頁第二段)

答:指的是由憲法和法律確認並賦予公民享有的某種權益。

由於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權利,所以稱之為公民的基本權利

3、人民和公民的區別

答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階級內容。

公民則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國國籍並依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中國公民:必須要有中國的國籍才能算是中國公民。

中國人民: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所以,屬於中國的公民但不屬於中國的人民的有:①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②擁有中國國籍的外國人③分裂國家的人④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

4、我國的權利保障體制(P7頁)答:我國以憲法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障公民的權利。

立法保障:就是將公民的權利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下來,運用國家強制力加以維護。

司法保障:是指通過法律制裁各種侵權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

5、我國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P9頁第一段)

答:公民的基本權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涵蓋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①平等權②政治權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權利⑤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取得賠償權;⑥社會經濟權利;⑦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⑧婦女的權利,婚姻、家庭、兒童和老人受國家保護;⑨華僑、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憲法是公民基本權利的確認書和保證書。

6、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利?(P10—11)答:①公民在行使權利時要尊重他人權利。

②公民在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利。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權利。

7、如何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P11頁)

答: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論自由來侮辱、誹謗他人。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論自由教唆、煽動他人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民族團結、破壞社會公德、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第二課 我們應盡的義務

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

1、為什麼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P14—15頁)

答:①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②對於法定義務,我們必須履行,因為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的③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因此,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

2、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P16頁第1段)

答: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是法定義務,也是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具體內容在課本上劃記

3、法定義務、道德義務的含義

法定義務: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P14頁)

道德義務:指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願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P17頁第一段)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積極履行方方面面的道德義務。

4、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答:課本17頁的相關鏈接部分在課本上劃記。P19-1

5、如何忠實履行義務?

答:①法律鼓勵做的,我們積極去做;②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③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

6、什麼是違法行為?(P21頁第一段)

答:凡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

7、我們只有做到正確地行使權利,忠實地履行義務,才是一個具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第三課 生命健康權與我同在

生命健康權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利。是人格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1、什麼是人格權?(25頁)人格權就是做人的權利。

2、人格權包含哪些內容?(25頁)

人格權包括:(1)物質性人格權 (生命健康權);(2)精神性人格權 (自由權.姓名權.肖像權. 名譽權.隱私權 )

3、什麼是首要的人格權?(25頁第2段)在公民人格權中,生命健康權居於首要地位

4、人格權的特點(24、25頁)

答:①人格權是人把自己與社會聯結在一起並與他人發生各種聯系與交往的前提。如果不享有人格權,人就不可能具有獨立的人格,人的尊嚴和價值也就不復存在,現代社會生活也就無法正常進行。②人格權與生命相伴,從出生起就伴隨著我們;③它由每個人單獨享有,不得轉讓、拋棄、繼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與我們的人身分離。

5、人身自由權包括哪些內容?(P26頁)

答:①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②公民的身體不受非法搜查;③公民的身體不受非法禁閉;④公民的身體不受非法拘禁。

人身自由權的重要性:人身自由權是我們參加各種活動,充分享受其他各種權利的基本保障。沒有人身自由,其他的自由也難以享受。

6、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有何特殊保護?(26頁第2段)

答:①我國法律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棄嬰。②禁止用工單位非法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③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勞動者)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勞動強度大的勞動。

7、我國保護公民生命健康權的法律有哪些?

答:《憲法》《刑法》《民法通則》《治安管理處罰法》

8、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9、公民行使健康權有哪些方式?(28頁)答:①我們有權珍愛生命,維護健康,積極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②有權在患病時及時醫治,恢復健康,增強體質;③當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時,有權依法自衛和請求法律保護④注意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不得輕生或自殘等。

10、怎樣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

(1)我們在享有生命健康權的同時,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一個生命比地球還重」。任何人不得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即使大義滅親也不允許,因為這是侵害生命權的行為;任何人不得故意或者過失造成他人受傷、生病,因為這是侵害健康權的行為。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傷害他人就是傷害自己,尊重他人就是保護自己。在人生旅途中,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話:「利人就是利己,虧人就是虧己,讓人就是讓己,害人就是害己,君子以讓人為榮。」

結合身邊生活實際,從尊重他人生命健康權的一些事例來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內在含義。

(3)我們要關愛生靈,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遠離暴力,做一個既遵守法律又樂於助人的人。

注意不要觀看含有暴力的電影、電視、電子游戲、書報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第四課 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

一、名譽權1、人格尊嚴權包括哪些內容?(35頁)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等。

2、名譽權的含義及表現(P38頁)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

主要表現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

3、侵犯名譽權的行為有哪些?①侮辱:指語言、文字或暴力手段貶損他人人格、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分為口頭侮辱、文字侮辱和暴力侮辱。②誹謗:指無中生有、捏造並散布虛假的事實,惡意中傷他人的行為,分為口頭誹謗和文字誹謗。③新聞報道失實。④誣告。

二 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

一、我有肖像權
(一)、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標志

1、肖像是以容貌為中心的人體形象的再現。

2、肖像的表現方式有:繪畫(自畫像)、雕塑、剪紙、照相、攝像等。

3、肖像(的地位)也是每個人人格的基本標志。

4、肖像權包括肖像製作權、使用權和獲酬權。

含義:是自然人以其肖像所體現的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肖像權所體現的人格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

(二)侵害肖像權的行為構成要件:
1凡是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廣告、雜志封面、掛歷),就須取得肖像權本人的同意,否則就構成侵權。

2,惡意毀損、玷污、醜化公民肖像。

3,以肖像進行人身攻擊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第一百二十條 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根據法律規定,以營利為目的的,未經本人同意或以欺詐手段取得本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的行為,是侵犯肖像權的行為。

常見的有:未經本人同意而以其肖像製作商業廣告、商品包裝、印製掛歷、用做期刊封面等等。另外,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出於侮辱他人人格、打擊報復等目的,惡意損壞、醜化他人肖像的行為,或者出於不正當動機偷拍、翻印、懸掛他人肖像的行為,也屬侵犯肖像權,公民可以依法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清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由此所受到的損失。

另外在司法實踐中,不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如果有貶損、歪曲,和影響原照片的主要內容的情況,雖然不構成侵犯肖像權,但根據當前法律的規定,可以認定為侵犯名譽權

民法明確規定了公民的肖像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4、不屬侵犯肖像權的行為

(1)為新聞報道需要使用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的肖像 如政治家、外交官、知名學者、藝術家、運動員。
(2)國家機關執行公務而強制使用公民的肖像如通緝令上嫌疑犯的肖像
(3)使用在特定場合會出席特定活動的人物的肖像 如參加集會、游慶典等活動的人的肖像
(4)為了本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而使用 如尋人啟示上的照片;行使正當輿論監督而使用
(5)為了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目的而在一定范圍內使用他人肖像如出於臨床醫學教學研究在專業報刊上展示病人照片等。

(6)違反道德和法律的行為的照片、錄像。

二、維護姓名權

1.姓名權是人們相互區別的文字元號

姓名權是自然人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姓名的權利,主要包括姓名決定權、姓名使用權.姓名變更權。

2、姓名權是對自己姓名的支配權

(1)、姓名包括正式姓名、曾用名、筆名和藝名。

(2)、姓名是每個人人格的基本標志。

(3)、姓名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決定、使用、變更姓名,並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

民法通則 第99條: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有權自主決定自己起什麼名字;有權決定、使用自己的姓名、筆名、藝名;有權依照規定變更姓名。

但是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權由其監護人代為行使。

侵害姓名權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公民的姓名權被侵害後可以通過訴訟等法律方式去維護。

侵害姓名權的行為構成要件:(一般表現形式:)

——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權。(決定,使用,改變姓名)

——盜用他人姓名(未經同意授權,擅自實施活動,抬高身價,牟取利益。)

——冒用他人姓名(冒充他人姓名,達成某種目的)

干涉他人使用姓名、盜用和假冒他人姓名、

不使用或歪曲使用他人姓名、以侮辱方式

使用他人姓名、故意錯誤使用他人姓名、

給他人取「渾名」或「綽號」等,均屬於侵害

他人姓名權的行為;盜用或假冒他人姓名上大學,或者發函電欺騙或愚弄他人的,

也屬於侵害姓名權的行為

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法編(草案建議稿)》在第三十三條[侵害姓名權、名稱權]中對此作了規定,「採取盜用、假冒、非法干涉、不當使用等方式,侵害他人姓名權、名稱權的,應當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侵害姓名權、名稱權獲得利益的,受害人有權在獲利范圍內請求賠償損失。

第五課 隱私受保護

1、 隱私的含義P46 隱私是指公民不願意為人所知或不願意公開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私生活秘密。

它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私人信息、個人私事、私人空間(P46頁)

2.保護隱私的意義(必要性)(1).是人獨立自由的需要(2).是人們對自身安寧和安全的需要

(3).是建設以人為本、崇尚人性與個性的現代社會的需要。

3.隱私權的含義P48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權利。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4、隱私權的內容:(1) 私人生活安寧權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派出所在沒有搜查證的情況下,搜查公民住宅是非法的,侵犯了公民的住宅權。(搜查權的相關知識P 49)

(2) 個人信息保密權 (3) 私人通信保密權

明白公民有權對自己的通信內容保密,個人通信保密受法律保護。
5、如何尊重別人的隱私權?

(1)樹立隱私意識

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我們不能幹涉他人的私事,不打聽、不傳播別人秘密,矯正不尊重他人隱私的陋習。

強化責任與信譽意識

(2)明白尊重他人的隱私,需要強化責任與信譽意識,要替親人、朋友保守秘密。

侵害隱私權表現

監視、窺視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記、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計刺探他人的秘密,道聽途說傳播他人的隱私,非法利用他人的個人信息等,都屬於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6、保護隱私權的方法

(1)運用法律保護隱私權。

當隱私權受到侵害時,我們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採取自行與侵權人協商,請求司法保護等方式,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若因此造成較大的精神痛苦,還有權要求精神賠償。

(2)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給自己的隱私上把鎖。

第六課 終身收益的權利

一、知識助我成長
1、教育的含義: P58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活動和催化活動,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中介。
2、教育的作用:對個人和國家的意義。
①P59對個人來講,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個人生活的准備。它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人超越一己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驗,分享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喚起人的潛能,不斷提高和革新自己,從而開辟人性發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來的基礎。總之,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
②P60對國家來說,教育能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對於民族、國家來說,教育成就未來。
3、教育權的含義:P60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4、義務教育含義:P61所謂義務教育,是依照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5、義務教育的三個特徵:P61①強制性,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推行和實施;②普遍性,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要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③免費性,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免收學費
二、珍惜學習機會
1、如何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利受教育——作為我們的權利,一我們不得隨意放棄;二在它受到侵犯時我們必須盡力維護,可採用訴訟和非訴訟方式以維護。同時也告訴我們作為中國小公民,適齡的少年,我們還必須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2、履行受教育義務P63
(1).受教育機會對自己和國家民族而言都是非常珍貴的
(2).如何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參考課本第64頁。共有主要有三項:
其一、認真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
其二、認真履行接受規定年限義務教育的義,不得中途輟學;
其三、認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
3、初中學生應如何珍惜學習機會?P65
①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②我們不僅要現在學、還要將來學。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③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我們樹立遠大的志向,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以勤奮和智慧去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絢麗奪目的光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建功立業。
第七課 擁有財產的權利
一、財產屬於誰
1、財產歸屬的種類:p68我們可以將財產分為個人所有、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
2、在我國法律中明確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p69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這個規定強調合法性。
3、公民的合法財產的含義:公民正當的、合法的途徑獲得的財產。
4、公民的財產所有權:p70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具有經濟利益的權利,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5、現實生活中保護公民合法財產的具體手段有那些呢:p72p73(1)民法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的重要武器。國家審判機關依據民事法律,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往往採用責令侵權人將毀壞的財物恢復原狀、賠償受害人經濟損失等方式,保護公民合法財產的所有權。
(2)、刑法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最為嚴厲、最有力、最有效的法律武器。國家審判機關依據刑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通常採用判處侵犯財產的罪犯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等刑罰手段,保護公民財產所有權不受侵犯。
6、當財產所有權受到侵害時,我們應當怎樣做:p74
①所有人無法行使所有權,請求確認所有權②財產被他人非法佔有,請求賠償損失; ③所有人的財產被毀壞或滅失,請求恢復原狀 ④所有權的歸屬問題發生爭議,請求排除妨害⑤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行政違法現象。當其違法實施沒收財產、對財產採取查封等強制措施時,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依法撤消裁決,或予以行政賠償,以維護自己的財產所有權。
二、財產留給誰
1、法律上將遺留財產的死者稱為被繼承人,法律上將依法繼承死者遺產的人稱為繼承人
2、p76被繼承人遺留的個人的合法財產稱為遺產。遺產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一、必須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財產;二、必須是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三、必須是合法的財產。
3、繼承人是根據血緣關系、婚姻關系和扶養關系確立的,我國繼承法在第二章「法第繼承」中規定,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為法定繼承人,享有繼承權。
4、繼承法規定,遺產要按繼承順序繼承。P77第一順序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繼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5、繼承權實現的方式:p78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法定繼承:指既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的范圍和繼承順序,又有法律直接規定遺產份額分配原則的繼承方式。遺囑繼承:指繼承人按照被繼承人所立遺囑,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方式。(遺囑繼承的最大優點在於被繼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分配自己達到財產。遺囑繼承優先於法定繼承)
6、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獲得遺囑中指定的遺產,p79屬於遺囑繼承,是遺贈。
7、當繼承權發生爭議的時候:p80(1)繼承人應當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商處理繼承問題(2)當財產繼承權受到侵犯時,要增強維權意識,要學會依靠社會力量,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三、無形的財產
1、智力成果的含義:指依靠人類腦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表現為科學技術成就、發明創造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等。
2、為了激勵人們創造無形財產,各個國家先後通過立法保護智力成果所有人的權利,也就是智力成果權。
3、智力成果權也稱知識產權,通常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以及反不正當競爭中的商業秘密等。
4、維護智力成果權方面的重要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
5、依法保護智力成果權:①鼓勵未成年人發揚創新精神,善於發明創造②國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權、榮譽權不受侵犯③積極參與社會對智力成果的保護,尊重他人的腦力勞動,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第八課 消費者的權益

一、我們享有「上帝」的權利
1、我們購買商品或者享用服務時,我們便成了消費者
2、消費者與經營者的關系:我們選擇、購買商品,等於對市場上的商品及其經營者投票,因而對於經營者來說,顧客就是「上帝」,消費者決定著商品及其經營者能否被認可。
3、為什麼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p87因為在經營者與消費者的關系中,經營者處於有利地位。有個別經營者見利忘義,利用自己所處的有利地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4、消費者在社會生產中處於什麼地位?p89充當最後購買和消費的角色。
5、消費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權益有哪些?p90p91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安全權);對消費和服務真實情況的知悉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結社權;獲得教育權;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獲得尊重權;監督權等。

Ⅷ 民法第一課有木有

非民事法律行為,理由是是算命是違背公序良俗的,是非法行為,而民事法律行為首先是合法行為.沒什麼好爭論的.

Ⅸ 好的 法律書籍

看法律書基本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實用性,即了解當下我國的法制運行機制、了解回與自身相關的答法律規定,這樣可以看一看一些普法類圖書,選擇與自身相關的部門找相應的圖書,這類書很多,質量也都差不多,主要的對象是普通公民; 另一種是對法律、法律思想、民主精神有興趣的,這樣可以多看一些法律文化類的書籍,其中也可能涉及政治、歷史、經濟等內容,可以選擇的書有很多,在此先推薦法律出版社的圖書給你:《尋找法律的印跡》《法槌十七聲》《34座里程碑》《民法第一課》《民法好讀》《濃縮法學》《西窗法雨》《法意3000年》《正義的歷史映像》《致年輕律師的信》……這些書都是比較有趣的入門讀物,可以作為「法學初步」,僅供參考!如果你喜歡看法律電影,可以加入「法律電影」小組,另外《影像中的正義》這本書是相當好的一本解讀法律電影的書籍,比《法眼》好太多太多了。。。

熱點內容
上海市司法行政 發布:2025-01-17 21:16:34 瀏覽:361
杏花嶺區法院 發布:2025-01-17 20:20:07 瀏覽:881
銅仁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7 18:27:24 瀏覽:131
特工殺法官 發布:2025-01-17 18:10:34 瀏覽:469
深圳沙井律師 發布:2025-01-17 17:02:14 瀏覽:438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7 16:40:52 瀏覽:607
魔法學院游戲下載 發布:2025-01-17 16:19:20 瀏覽:634
交通事故法院判決後保險公司 發布:2025-01-17 15:51:32 瀏覽:960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發布:2025-01-17 15:12:29 瀏覽:359
中獎不領取要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14:42:33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