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商法總論結構圖

商法總論結構圖

發布時間: 2022-07-16 09:35:06

『壹』 商經法完全看不懂看不進去,怎麼破

希望對你有幫助:
商經:是商法經濟法的簡稱。其中,商法是由公司法、合夥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破產法、票據法、證券法、保險法以及海商法八門學科構成。經濟法是由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審計法、勞動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鄉規劃法以及環境保護法十六門小法構成。對於這些眾多的法律,我們應當把握主次,從歷年的司法考試考點來看,公司法佔的分值最大,其次比較重要的部門法有合夥企業法、破產法、保險法、票據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證券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等,對此要予以重點把握。

二、如何使用教材、法條、真題等復習資料

首先,我們進行第一遍復習時,必須要對教材了解。要先把教材看一遍,把教材中的重點章節掌握。
其次,商經有眾多的部門法,裡麵包含大量的法律條文,因此,對法條的掌握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比如,公司法以及新頒布的公司法解釋,對裡面的重點條文必須准確掌握。
再次,配套真題。這不是單獨進行的一個環節,做真題必須要和前面的教材、法條結合在一起。拿到一個真題要看涉及到教材中的哪個知識點、相對應的法條是什麼。這樣才能夠准確的把握考點,並且可以節省時間,不用在眾多的部門法中漫無目的的復習。
三、學科復習方法
由於商經內容繁多復雜,復習起來比較費時費力,所以建議考生在復習該部分時,一定要把法條與真題結合起來。做真題的同時查找涉及到的法條和教材中的知識點。這樣會比較有效率。建議考生做歷年真題分類解析,這種解析是按知識點的分類將歷年真題中涉及該知識點的試題集中到一起來解析的。這種解析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從出題量和出題頻率上可以清晰的看出的重點和高頻考點;二是通過對該考點的反復梳理和解析,以重復記憶的方法將該考點進行灌輸。
做好真題,首先可以掌握解題思路,培養解題技巧——歷年真題充分體現該題命題思路和意圖,讀者通過分析題目的關鍵要點,學會從命題者的角度分析問題,尋找切入點,培養「題感」。其次可以感悟司法考試命題側重點和命題技術的變化——司法考試的重點每年差不多(相對於近五年考試的考點而言),但是每年都有相當的變化,所以作為考生應當關注這些細微的變化。只有通過做不同年份的歷年真題,才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其變化。
強化記憶,由於涉及法律多,該部分需要記憶大量的法條,所以在復習中考生要反復記憶這些常考的法律條文。對於近年來新增的法律法規更要准確記憶,因為新法必考也是司法考試的一個規律。
四、學科復習計劃
商法部分最為重要的是公司法,在復習時可以有計劃的在此部分多下功夫,例如,第一天可以先學習公司法的概述、公司設立的內容。理解公司法概念、特徵、分類及基本特徵,理解公司的獨立財產和責任,一人公司的相關規定。了解公司章程的性質和效力,理解公司設立登記的效力,重點掌握發起人人數的限制,公司資本三原則,公司的增資減字通過程序,出資方式、出資瑕疵等內容。第二天,先回顧第一天的內容,然後再學習股份發行、公司債券、公司財務、會計制度等內容。理解掌握股份的含義及分類,公司債券的分類;掌握公積金的提取、構成和用途;掌握公司的收益分配和利潤分配。這里只是舉例說明,考生可以針對自身的情況,按照教材章節制定適合自己的復習計劃。
對於經濟法的復習計劃可以參照商法。對其重要部門法進行重點記憶。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證券法等要重點復習。
五、如何進行記憶
在司法考試的復習當中,需要大家保持良好的記憶能力。那麼怎樣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呢?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記憶呢?對此,建議大家,首先要有記筆記的習慣,這就要靠平時的努力。那麼怎樣記筆記呢?要將各科的知識體系整理清楚,畫出結構圖,將各個重要的知識點填充。其次,在中後期的每天早上拿出各科的知識體系,進行聯想記憶,這樣反復的進行幾十分鍾。再次,一定要注意重點,在對思維導圖進行整體記憶的基礎之上,找出重點。最後,在睡前,反復的再現重點內容。
六、學習注意
司法考試和其他的考試一樣,需要大家付出很大的精力,因此考生在復習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應當在全面的復習後對各科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建立起各科的知識體系。但是後期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抓住重點即可。
其次,一定要重復的看歷年真題並注重總結。真題就是最好的復習資料,一定要充分利用。最後,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要知識點強化、反復記憶。
七、結束語
在司法考試當中,商經法相對比較簡單,並非有民法刑法那樣深刻的理論,只要准確的記憶法條並認真總結真題就可以。
請各位考生堅信只要有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並輔之以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再加上自己勤奮努力,在商經法的司法考試中一定會勝利!

『貳』 公司組織結構框架圖怎麼畫

企業組織結構圖怎麼畫?作為一名辦公人員,學會繪制企業組織結構圖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組織結構圖可以讓我們很快的了解行政結構與人事體系。很多的朋友或許對這些結構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想要做的整齊美觀是比較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如果可以做出一張漂亮的組織結構圖,不僅能讓我們充分的了解一些事情,說不定還可以得到領導的肯定。以下帶領大家看一下企業組織結構圖是怎麼繪制的吧!

方法:在線網站進行繪制

如果我們對企業組織結構圖不怎麼了解的話,可以在瀏覽器中搜索迅捷畫圖在線網站,點擊並進入該網站就可以進行組織結構圖的繪制了。為了更有效率的繪制組織結構圖,我們可以選擇模板庫。

『叄』 法國商法和德國商法的異同

法國商法典和德國商法典

(一)法國商法:

1.立法基點的客觀主義:其一,這一立法體系強調商行為概念的基礎作用,並試圖依此確定商主體的范圍、商法的適用范圍和商法規則體;其二,這一立法體例強調商事主體資格對於商行為的依存性

2.發展與現狀:第一,原法典大多數條款都已經廢除或修改,特別是頒布了眾多商事單行法;第二,在立法基點上,從單純的客觀主義轉向折中主義;第三,加強對商行為的特別調控和專門規范。

(二)德國商法:

基本內容:

(1)立法基點的主觀主義,又稱「新商人主義」:其一,這一立法體系強調商事主體的資格確定,並將其作為商法適用的一般;其二,這一立法體系強調對商行為內涵的一般概括,並通過「營業」概念的引入,使之成為商人身份確定的基本標准;其三,這一立法體例強調商法中對一切商事關系具有普遍適用意義的基本規則的抽象,從而形成科學的「總——分」結構。

異同

1.法國商法典:1807年頒布。4編共648條。在拿破崙指導下制定,開大陸法系民商分立的先河。
德國商法典:1897年頒布,1900年同民法典同時生效。4編共905條。

2.法國商法法系和德國商法法系
法國商法法系:行為主義和客觀主義為特徵。
只要行為活動屬於商行為、其行為人就是商人,則適用商法。 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巴西、阿根廷等。

德國商法:屬人主義和主觀主義。
商人是商法的中心,同一行為,商人為之則適用商法,若非商人為之則適用民法或其他法律。奧地利、瑞典、挪威、丹麥、清末的中國。

『肆』 國際商法的主要內容

國際商法內容

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國際商法有自己特有的體系結構。對於國際商法體系應包括哪些內容,國內學者並無一致的看法。筆者認為,要深入研究、正確闡述國際商法的體系首先應理解國際商法體系的涵義,其次要找到決定國際商法體系的依據。 理解和確定國際商法的體系,應當從形式和內容入手。在形式上,應考慮以下三方面:

一、是國際商法就目前而言涉及哪些國際商事關系領域,如國際貨物買賣、國際貨物運輸、產品責任等;

二、是在這些領域內國際商事法律規范做了哪些方面的規定,這些規定是以國際法淵源還是以國內法淵源表現出來,以及這些淵源間的關系機制;

三、是國際商法體系中各部分內容的結構,即不同領域法律規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內容編排的依據。

國際商法是關於商務的國際私法。是指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務關系中,通過選擇准據法來解決商務沖突,保障國際上商務民事往來的安全和順利進行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是沖突法,這是因為各國商務立法不同,要解決國際商務糾紛首先就必須解決選擇和適用哪一國法律的問題,即解決當事人所在國的法律沖突。

所以,它與在實質和內容上規定商務往來關系的實體法不同,它不直接解決實體上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只解決選擇准據法(即以哪國法律為依據)來解決國際性的商務糾紛。由於商務活動的世界性,現在有關國際組織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謀求統一的國際商法,一旦實現商法的國際統一,作為沖突法的國際商法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4)商法總論結構圖擴展閱讀:

具有國際性的商人法被納入主權國家國內法體系後,使得各國國內商法成為調整本國對外商事關系的重要規則。從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直到19世紀末以前,在國際商事交易中,國內商事立法一直是國際商法主要的法律淵源。國內法本質上屬於主權法的范疇,為法學理論中的「強制性規范」,即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范。從這一角度說,商人法的國內化實質上是從主權原則和民族主義出發的商人法的民族化。

從歷史的觀點看,這對促進本國商品交易和商品流通秩序的正常化起了積極作用,但以發展和未來的觀點來看,卻是與商事活動的國際性、跨國性相違背的。由於各國內商法主要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的,而不是從國際商事活動的需要出發。因此,各國的商法不但很難充分涉及國際商事方面的問題,而且其中某些法律規定甚至與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背道而馳。

國家法越多,各國交往中的法律沖突也越多,在發展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障礙也越多。盡管這些法律沖突可以按照國際私法規則予以解決,但畢竟給順利進行國際商事交往增添了麻煩和障礙。

因此,從19世紀末起,隨著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在國際商事交易活動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各國政府都積極介入了統一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工作,以雙邊條約或多邊公約的方式推動著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國際統一化進程,使國家成為推動傳統國際商法變革的最重要力量。

『伍』 民法分論,刑法分論和商法的知識結構圖

民事法律行為比較記憶圖
民事行為種類 條件 / 類型 備 注
有效民事法律行為 1. 相應民事行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實。
3. 標的合法。
4. 標的可能。 當事人以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形式實施的民事行為,如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作為證人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該民事行為符合左邊條件的,可以認定有效。
無效民事行為 1. 不具民事行為能力。
2. 意思表示不自由(涉及國家利益才為無效)
3.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
4. 標的違法。
a.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b. 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5. 標的不可能。 1. 特殊無效民事行為:
a. 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
b. 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
c. 凡依法或依雙方的約定必須由本人親自實施的民事行為,本人未親自實施的,應認定行為無效。
2.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3. 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附條件的民事行為 1. 延緩條件和解除條件。附解除條件的行為,當條件不成就時,視為不再附條件。
2. 肯定條件和否定條件。 1. 條件特徵:將來、不確定、約定、合法。
2. 如果所附條件違背法律或不可能發生,應認定該民事行為無效。
3. 不當阻止(用誠實信用原則判斷)條件成立,視為條件成立,反之亦然。 區別:期限是確定的,將來一定能到來的;而條件在將來是否發生不確定。
附期限的民事行為 1. 延緩期限和解除期限。
2. 確定期限和不確定期限。 死亡應該為期限
可變更、撤銷的民事行為(損害國家利益時為無效) 1. 欺詐。
2. 脅迫。(打官司屬於合法施壓)
3. 乘人之危。
4. 重大誤解。
5. 顯失公平。 1. 請求變更的,法院應當變更;請求撤銷的,法院應當酌情撤銷。
2. 撤銷後民事行為自始無效。
3. 撤銷權行使期限: 自行為成立時1年(除斥期間)。 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1. 行為能力欠缺。
2. 處分權欠缺。
3. 代理權欠缺。
4. 債權人同意的欠缺。 1. 追認:明示,向有權相對人作出。
2. 相對人的催告權:一個月內追認。
3. 相對人的撤銷權:明示、未追認前行使、善意。

『陸』 商法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及作用

「商」在現今的中國,是一個倍受歡迎的字眼。經過長期的重農抑商的文化壓抑,經歷建國初期「割資本主義尾巴」式的遏制商業時期以及長期計劃經濟時代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發展包括商業在內的第三產業,民眾對「商」的期望甚高。然而「商」在我國現實中,實在是承受著太多的神話,彷彿任何事物和「商」沾上就靈了。在法學的研究中,商法也同樣是很熱門的一個話題。

本文對商法的學習研究,不僅僅是因為商法的熱門,更多的是緣起於學術上對商法性質定位等問題的爭論:如學者普遍認為民法和商法都是私法,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是民法的一部分[1];而有的學者否認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認為商法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商人習慣法,從一開始就和民法毫無關系[2];大部分的學者贊成商法並非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而有的學者主張商法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或者說是眾多法律部門中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4]。此外,對於民商合一還是民商分立、商法的精神等問題也是爭議的焦點。本文試圖通過對商法的考察,研究商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

一、商法概念的再澄清

商法概念在現實中著實混亂。與之相關的有商法、商人法、商業法、商事法、商貿法等,英文有Law Merchant、Business Law、Commercial Law等,盡管在《論商法》[5]一文中作者已經作了詳細的辨析和論述,但是在此還是有必要進一步強調。

(一)商人法和商法

所謂商人法,是「中世紀期間有關商人、商業事務的習慣法規和原則的總稱。」[6]因此,商人法是一個歷史形成的概念,是對歷史上形成的商人習慣法的總稱。相對來講,商法的概念更多的用於法律部門的劃分爭議以及法典的制定上,一般人們認為商法是「傳統上指與民法並列,並互為補充的部門法,即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商業組織和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7]或者是「規范商人、商業組織和商業行為的特別法律」[8]。因此商人法和商法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商人法是一個歷史上的概念,更為准確的稱謂應該是商人習慣法,而商法是一個現實的法典意義上的概念,其最為本質的特點就是直接或者間接的依靠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因此,如果嚴格按照法的定義來講,商人法是習慣法而不是法,因為其沒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這一結論可以從後文對於商人法的發展歷史考察中得出。

其次,商人法和商法的本質精神是不同的。從我們對商人法的歷史考察中可以得知,商人法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貫穿著實事求是、務實創新的精神。由於歐洲中世紀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商業行為不被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認可,商業活動無法獲得當時的既有法律保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商業在地中海沿岸或者整個歐洲大陸的復興,需要有調整商人活動的規范,因此商人自發的從羅馬法的萬民法中尋求依據,並且直接適用到中世紀的商業活動中。這種活動完全是有了客觀的需要以後才發掘相應的制度,是一種客觀的活動。

但是與商人法這種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活動相反的是,商法的產生可以說是一種主觀的活動,缺乏客觀的現實基礎。盡管在關於商法特點的論述中都提及商法規范的技術型、制度的有效性、方法的靈活性和適用的廣泛性,但是考察商法產生的現實,其就是拿破崙為了解決軍火供應中經常出現差錯而影響其軍事活動的問題,一怒之下制定的,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拍腦袋」法典。因此,法國商法典從一開始就不是從社會需要這塊肥沃的土壤上開出的花,其到現在雖幾經修改,但只有數十條有效的條文。從這一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到商法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或者說僅僅是個別人主觀活動的產物,並不是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

(二)商法和商業法

在外文的翻譯中,我們經常遇到英美法中的Business Law一詞,此外還有Commercial Law。對於這兩個詞語的准確翻譯,應該是這里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

應該說商法是大陸法系的一個概念,在英美法系國家中,並不區分法律部門,因而沒有法律部門劃分意義上的商法的概念,而僅僅有Business Law的概念,其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與企業或者經營有關的法律。如果說將其翻譯成為商事法還勉強說的過去,可以理解為與商業事務有關的法律,翻譯成商法則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考察英美法國家中的Business Law的概念,可以發現其中不僅規定了大陸法系商法中的公司或商事組織的內容,更多的是關於反托拉斯法、稅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內容,甚至包含了不動產和共有、遺囑、信託、知識產權等內容,完全不是大陸法系所說的商法的概念。[9]如果強行的將Business Law與商法對應,則更多的情況下是會產生誤解的。所以應該用商貿法的概念來表達Business Law,同時也區別商業法。

商業法概念的使用在我國也是一個不太准確的概念,因為我國使用商業法實際上是指「計劃型經濟商業法」的概念。「商業法通常指計劃型經濟商業法」,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的商業立法。其立法的范圍僅限於國內商業,其內容與傳統的商法截然不同。它規定:(1)商業的作用和地位;(2)商業的基本任務和目的;(3)國家對商業工作的領導和監督;(4)商業行為要在國家政策和計劃指導下進行;(5)維護消費者的利益。」[10]從其內容可以看出商業法和商法的內容迥異。商業法在實質意義上應該是以產業政策法為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再者,對於Commercial Law的翻譯,有的稱之為「商業法」,而有的直接稱為「商法」。對商業法的概念前面我們已經進行了分析,不再贅述。而對於將Commercial Law翻譯成商法的做法,有一點是必須要澄清的。現在有的學者將美國的《統一商法典》(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也稱為商法,並且將其作為商法法典化的例證,[11]這是一種誤區。盡管在翻譯上我們可以籠統的稱為「商法典」,但是就連這些學者自己都承認美國統一商法典「內容、體系與法、德、日等大陸法國家各異其趣」,怎麼可以僅憑名稱的類同而就簡單的認為其是商法?事實上,美國《統一商法典》的內容龐雜,既包括了商業票據、銀行收款和存款、信用證、艙單、提單和其他所有權單據、投資證券等,又包括了貨物銷售(主要是關於合同的內容)、擔保交易的內容,實則是關於商貿法規的總匯,而絕不是像某些學者稱贊的那樣是「現代商法產生的標志」[12]。

二、商法的存抑或亡

明確了商法的相關概念,進一步對於商法的考察,自然離不開對商法產生的歷史進行考察。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從商法的歷史中得到很多內容,直接論證商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問題。無論是主張商法在現代社會中還有用武之地,甚至有必要制定專門的商法典的論點,還是主張商法在現代泛商化情況下逐漸消亡、民商合一、私法一體化的論點,都會從歷史上商法產生的原因和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考察的,只不過其對於材料的掌握和分析不同,才會有不同的結論。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考察歷史,然後回頭看現代社會生活的情況。同時我們希望能夠不再依託於法學教材中對商法發展的歷史陳述進行分析,因為我們發現法學領域中對其的論述,大體上是使用的相同的材料。我們希望能夠借用歷史學考察的結論對這一過程作更為明晰的考察。同時,由於對這一過程的歷史考察是一個極為宏觀的視角,因此必須借鑒社會學的分析研究方法,更為明確的說就是使用社會結構理論進行指導。

(一)從歷史考察商法的存在

1、近代商法的產生和發展

論及到近代商法的產生,通行的觀點認為是商法起源於十一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各個自治城市。這個時間是處於歐洲中世紀的黑暗統治中,是封建制度和教會制度極其盛行的時期,怎麼會產生與封建法和教會法格格不入的商法,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由於歷史的原因,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到七世紀伊斯蘭教徒入侵地中海盆地,使得地中海這個原來「羅馬帝國的內陸湖」從東南西三面被封鎖,歐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紀時期。「七世紀伊斯蘭教擴張造成的地中海封鎖,必然使上述商業活動迅速衰落。八世紀中的商業停頓使商人消失,由商人所維系的城市生活也同時趨於衰落。當然,羅馬的城市還在繼續存在,因為他們是教區行政的中心,……不過,這些羅馬城市已經失去了經濟的重要性與市區行政的意義。」[13]無論是試圖從地中海北岸少數的朝聖者經過地中海到麥加朝聖的行為,還是在北海、波羅的海附近的海盜活動證明這個時期的商業存在,都是徒勞無益的。「從各種觀點來看,九世紀以後,西歐在本質上是一個農業社會。」[14] 與這個農業社會相適應的就是封建勢力、教會勢力的昌盛,而商業在這個社會中是完全沒有地位的。但是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也發現了歐洲中世紀城市可以分為教區行政、市區行政和經濟區三層意義。

但是商業的沖動是人類抑制不住的,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商業消亡以後,地中海、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商業活動都在九世紀以後慢慢復興,這種復興活動從南北兩部刺激著西歐大陸的商業活動,而最早的商業復興還是來自於地中海沿岸,也就是近代商法的發源地。

無論最初的商人是怎麼出現的,由於歷史材料的缺乏難以准確的回溯,但是有一點事實是可以知道的:根據Norman J.G. Pounds的估計,在1050年,西歐商人階級數量達到幾千人,而到1200年,它的數量竟達到幾十萬人。[15]在漫長的黑暗中世紀,商人作為地中海沿岸唯一的繼續活躍的經濟,是地中海沿岸唯一的顯現出一絲人類文明曙光,但是其發展是經歷了千辛萬苦。主要的表現就是:

第一,商人在經濟上擁有一定數量的財富,但是其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地位,被排除在社會之外。由於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主要是依據城市為主的農業社會,所以城市生活對於人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商人進行商業活動、謀取商業利益的行為是不符合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所以在亨利·皮朗所說的作為教區行政中心的城市中,沒有商人生存的環境。但是商人並沒有因此而消亡,而是自己創造了商業場所,並由此演變成為商業城市。這些城市通常是自治的,因為封建或者宗教的勢力通常不涉及到此地,或者說有時封建或者宗教勢力還需要依靠這些商人的幫助:一方面教會所需要的香料、奢侈品等需要從商人處得到,另一方面歐洲中世紀的分裂狀況也不容許封建勢力過多得干預這些自治的城市。因此商人在這些自治城市中如魚得水,飛速的發展起來。

第二,在意識形態上,歐洲中世紀教會法是禁止牟利行為的,這對商人的打擊是巨大的。在奧里臘克的聖·格臘爾的傳記中記載了的一段故事,表明了教會的道德標准和商業行為是不能相容的:聖·格臘爾從羅馬進香回來,在帕維亞遇到一些向他兜售東方貨物的威尼斯商人。他趁機將他在羅馬購買的一件主教袍展示給商人,並且說明了是花多少錢買來的。商人們祝賀他作了一比合算的生意,因為他們認為同樣的主教袍在君士坦丁堡要花更多的錢。格臘爾責備自己欺騙了賣主,立即將差額寄回去,因為他不願意貪便宜而犯貪婪的罪過。[16]

商業行為謀取商業利益是違背教會法的,因此商人在經營商業的活動中在意識上並不是很坦然的。很多銀行家和投機家的遺囑中都說明了應該對那些曾經受他們欺騙的窮人賠償並且將他們的一部分產業捐贈給教會。如康布雷主教記載的魏令波爾的故事:魏令波爾和一個富商的女兒結婚,並且將富商的經營大為擴充,他包攬了一個城門的稅收,而且自己花錢修築了橋梁,但是在死後還是將自己大部分財產捐獻給教會。[17]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宗教宣揚的最終審判中得到赦

『柒』 如何確定法學畢業論文的題目

我錠的話,一定要原創的,。否則過不了,不會寫,就不要自己寫了,找專業的,我

『捌』 民法學包括總論,物權,債權,知識產權,婚姻家庭,人身權,侵權責任法構成。各個法律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呢

有不少學生問我,學習民法學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知識結構?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但卻並不好回答。因為它所涉及到的問題,往小的方面說,涉及到民法學在私法領域的一般法性質;而往大的方面談,則涉及到民法學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甚至是關繫到市民社會的孕育、成長與構成。前者涉及民法學的內部關系,後者涉及民法學的外部關系。而事實上,除此之外,它還涉及到民法思維及其研究方法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可就更加寬泛和宏大了,這里我們先放在一邊。

先讓我們從民法學內部知識體系談起。

民法(Bürgerliches Recht,Civil Law)是調整私人之間一般社會生活的法律,是私法的一般法。"民法規定的主要內容為權利義務主體(自然人與法人)、財產關系(以所有權、契約及各種交易為中心)、身份關系(以婚姻、家庭制度為中心),以及權利義務的變動。"[1] 因此,傳統民法學的研習主要集中在民法總則、物權法、債的關系法(以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為主)、親屬法和繼承法。過去,研習民法學專業的必修課一般要求有三門,即民法總則、物權法和債法,就是建立在這種基本看法之上的。但我認為,由於民事責任和法律關系理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侵權行為法也應該作為一門單獨的必修課予以重視和研習。同時,隨著近年來人格權的擴張,人格權法也逐漸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聯繫到我們自己的實際生活,從規范內容上看,這些也的確應該成為私法領域中最重要的"普通法"。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國家教育部門最近將民法學學科名稱定名為"民商法學";法院系統也將過去所謂的"經濟審判庭"統統改為"民事審判庭",其實這是對過去盛行的"經濟法"觀念的一種"矯枉過正"。國家教育部門將民法稱為民商法,是意在強調有關商事法的內容並不當然地是"關涉經濟的",也並不當然地就是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而是要將商事法的內容明確地納入民法學的研究之中。[2] 自然,民法學與民商法學兩說,也並無二端。

德國法學大師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1878-1949年)說過,"商法是基於個人主義的私法本質,為那些精於識別自己的利益並且毫無顧忌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極端自私和聰明的人而設計的。"因此,"至少在個人主義的法律時代,商法總在不斷扮演一般私法的開拓者和急先鋒的角色。"[3] 更有甚者,自從1894年德國學者李查(Jakob Riesser,1853-1932年)撰文《德國民法草案關於商法的理念及其影響》提出"民法的商化" [4](Komuerzialiscerung des buger luheu Rechts)之後,在日本學者的倡導之下,民法與商法相互浸潤、交融,甚至在商業社會中大有"本末倒置"之虞。但潛心於具體制度的研習者們卻認為,商事法兼有公法的性質:"在商事法中,已有甚多公法的規定,例如公司法上之登記程序及各項罰則、保險法中有關保險業的罰則等,已形成商法公法化。"[5]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其實是一致的:極大的自由導致極度的不安,要求用明確的形式抽象於實質之外,以便利於社會經濟和貿易交往;而經濟交往的便捷又對交易安全、秩序穩定和公共利益形成一定的威脅。商法就是在個人與社會兩極中發展和變化著的。實際上,在洛克、休謨等啟蒙思想家開創的自由主義或個人主義理論中,在大的社會背景下,私權從來就沒有"絕對"過,只不過在討論問題的出發點或"本位"的時候,我們將之定位為"權利",稱之為個人主義或自由主義。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可以理解拉德布魯赫的這一論斷:"商法與勞動法構成現代私法兩個對立的極點,即個人主義和社會的極點"[6] 。當然,在瑞士民法典出台以後,經過對民商合一問題的長時間、反復地討論,商法作為私法一般法的情形並未出現,而民法淪為私法的"特別法"的危險也已經基本上消除了。但這種現象卻提示了我們,即使是在研習傳統民法學的時候,對商事法學的學習和關注確實是不可缺少的。

經濟法(Recht der wirtschaft,Economic Law)概念為德國學者倡導提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高度集中,出現了大量的"卡特爾"(cartel)、"托拉斯"(trust)、"康采恩"(Konzern)等獨占或聯營的經濟形式,這種情況不僅損害了其他的競爭者和消費者的利益,而且對於民主與自由的經濟競爭秩序也構成了威脅。於是,各國紛紛出台對經濟實行積極干預和統制政策,從而出現了一些經濟規制方面的立法。另外也有人認為,這種規模龐大的經濟組織的日益壯大,也最終會影響到了平民政治的社會基礎。這就是提出經濟法概念的社會背景。不過,由於這種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與資本主義自由精神是不相容的,因此雖然它在戰時經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經濟法的明確概念和地位一直處於某種未定狀態。拉德布魯赫教授說,"經濟法究竟是一個新的法律領域,或者不過是一種法律思想方法在各個領域的適用,尚可爭辯。"[7] 但是,在經濟轉軌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種國家規制經濟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促使經濟法學在這些國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值得欣慰的是,由於經濟法之"獨立性"在於"促進經濟發展中關於企業及其經濟行為的特別法"[8] ,這與民事主體制度、商法中企業組織及活動(特別是公司法)發生交叉現象,影響到商事法律體系的周延性,而且因為它在本質上不能與商事法進行區別,因而經濟法大有"回歸"民商法的趨勢。

另外,大多數學者從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確立了經濟法的核心內容――即反壟斷法與限制競爭法的法律地位。但在我看來,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雖然利用了公權力對民事主體及其市場行為進行了干預,但其價值目標依然是為了追求其他民事主體的自由而真實的意思表示,以及由此形成的有效的個人主義競爭秩序。商務部最近草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23稿)第1條說明了"反壟斷"的目的,即"為制止壟斷,維護公平競爭,保護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草擬稿第3條具體列舉的禁止壟斷情形為,"是指下列排除或者限制競爭,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權益,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一)經營者之間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調一致的行為;(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三)企業過度集中;(四)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的行為。"可見,在反壟斷法(即與競爭秩序相關的經濟法)的價值追求中,同樣體現著市民法所蘊含的"私法精神"。說明這些,不是為了跟經濟法學去"搶地盤",相反,是意在說明經濟法學的研究與民法學關系緊密,甚至是密不可分,也是我們不得不研習的內容;同時,它還是我們對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觀察和理解的新的視角。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公法與私法之間,還存在"社會法"(Sozialrecht,Social Law),例如上面提到的經濟法,以及工會法、勞動法、社會保險法和社會保障法等。這種法律觀點認為,公法關注的是國家,私法關注個人,而社會法則關注社會本身。由此產生的相關法域研究也可以稱之為"社會法學"。梅迪庫斯教授認為,私法和公法之間存在的實體性質的差異在於:在私法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通常是那些自由的、不需要說明理由的決定;而在公法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則是那些受約束的決定。並且,只有在權利被濫用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例外的規定。而換一個角度說就是,將私法中受到約束的那一部分分離出來,單獨稱之為"社會法"是沒有必要的,其後果就是,"大概就難以確定私法中是否存在一些可資明確界定的部分了。因為在私法中,也到處存在著對權利濫用行為的監督審查。"[9] 這種社會法學的提法,不同於我們經常談到的法學流派意義上的"法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或"社會法學"(社會法律學)(Sociological Jurisprudence)。社會法的產生是國家在社會化加劇以後推行社會政策(Social Policy)的結果。這里,以社會保險為例,來說明這種社會法產生的情況。1845年普魯士工業法設立勞工強制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險立法的開端。1883年,鐵血宰相俾斯麥(Karl 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1898年)在德國推行《疾病保險法》(Krankenversicherungsgesetz),次年頒布了《勞工傷害保險法》(Unfallvericherungsgesetz)。1988年又頒布新法,對公務人員、軍人的災害加以扶助。至1889年另行頒布《殘疾老年保險法》(Invalidit?ts und Altersvessecherungsgestz),德國社會保險法的基礎奠定。在西方諸國之中,德國向來以保守、注重國家和社會利益為其傳統,因此這種社會保險政策在19世紀末就基本上確立了。相較而言,其他西方國家,大多數是在20世紀上半葉才陸續推行的。法國的社會保險,肇始於1930年舉辦的綜合性社會保險,如疾病給付、生育給付、殘廢給付、年老給付、死亡給付等,但最初並不包括失業和勞動傷害保險。不過,其後又逐漸增進,凡65歲以上退職及勞動傷害的補償,均列入社會保險之列。英國在1912年實施國民健康保險(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及失業保險(unemployment insurance),在1925年又實施國民共醵年金(contributory pensions)。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便將這些保險統合為"國民保險"(National Insurance),並於1946年8月制定《國民保險法》。美國在1935年才有《社會安全法》(Social Security Act),聯邦政府除了資助各州進行失業保險以外,同時進行全國性的老年、遺囑及殘廢保險(old-age survivors and disability insurance,ASDI)。日本1927年1月1日施行《健康保險法》;其後,船員保險(1939年)、勞動者年金保險(1942年,現改為"厚生年金"),也相繼實施。[10]

當此之時,我國正處在戰亂頻仍之際,政府無力推行這些社會福利政策。而新中國成立之後,計劃體制之下,一切仰賴單位和政府,也無需什麼社會保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包括社會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其實,除去行業管理以外,這些社會政策,從法律關繫上多涉及僱傭合同、保險合同和損害賠償等問題,是屬於民法學的基本內容,只不過其中有一些特殊的條款或規定而已。[11]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國家教育部門將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也明確地放在了民商法學研究之中。我記得1999年我在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時候,我的畢業證書上就已經很復雜地進行了這種注釋:"民商法學專業(含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方向)"。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在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中,是作為經濟法學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而從另外一種角度看,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事實上也不過是一種經濟政策,也應該是作為社會法的一種。當然,理順這些關系,還需要一段時間,但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即使現在仍然有些模糊、不清晰的地方,研究其中的內容卻是民法學不可忽視的部分。

環境法學和科技法學是較為獨特的兩個學科。從自然資源所有和利用、環境侵權與救濟的角度來說,作為民法學的一個分支,是完全沒有什麼問題的。為了保持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公共利益,像2003年9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12] 第3章對建設單位附加一些社會義務,也並非有礙私法本身的性質。最近,我們提出了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法》的建議,認為氣候資源也是一種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13] 但是,在這些相關規范中,不少是行政性規范。而且,有大量的訴訟(特別是集團訴訟)問題,雜揉其間。這是我們在理解環境法學的時候需要有清醒認識的。同時,國家教育部門對這個學科的正式定名為"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法"(?),其目的是出於對日益惡化的自然資源、生態系統和環境的保護政策。

在科技與法律問題的討論中,各國政府都以科研自由和促進本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宗旨。我國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也是意在推行科技發展的促進政策。在最近參加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法制建設研究中,我建議考慮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基本法》。不過,無論這個建議是否被採納,一種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發展納入國家科技發展和國家安全框架的新的發展觀,將日漸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之中,而且會見之於不久的將來。例如,我認為,即使在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問題中,我們也要樹立一種大的科技安全觀和發展觀。比如對於國家信息安全問題,要像2000年《俄羅斯聯邦信息安全構想》[14] 一樣,突破了傳統消極信息安全觀的狹隘內涵,著眼於各種利益――即個人、社會、國家的利益之間的平衡,建立了積極信息安全觀和信息安全保障的理念。從宏觀上,將公民權利、信息產業、政務公開和信息系統等與信息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相關的內容整合起來,不僅符合信息社會發展的特徵,也反映一個走向權利時代的新的價值取向。這種變化體現在國家信息安全政策和法律制定的指導思想上,即由過去的"管理法"向管理、指導、服務相結合的法律保障體系轉變。其實,科技發展中也同樣存在技術犯罪,但由於其間沒有多少特殊的法律上(――多為技術方面)的問題,而國家頒行中小型企業技術促進法、國立科學研究組織法、風險投資基金法、科技創新條例等,以及網路侵權、電子合同和基因隱私等問題,實則是屬於民商事制度的延展。作為一種國家促進科技進步的社會政策,也可以納入"社會法"的譜系。但令人遺憾的是,國家教育部門將這一學科納入了行政法學的范圍,另外一些關於技術證據的問題納入了訴訟法學。這種考慮,大約也是因為早期科技法學的教學與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行政性質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但近年來的科技法學研究正在逐漸改變這種現象。

知識產權法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門新型學科。現在,人們已經不再為知識產權是否具有"國家授予性"和行政法特徵進行爭論,基本上確立了其權利性質為私權,是一種民事權利。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行政審查(特別是一些實質性審查)和程序性規范,確實是令研習民法學的人感到一些不適應或難以理解的現象。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一是強調知識產權與傳統財產權的統合,試圖建立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新的財產權權利體系;一是強調知識產權法的獨特性,試圖在權利客體、內容、方法和價值取向方面尋找知識產權法的獨立品格。另外還有一個引起政府和企業高度關注的問題,就是國家或企業知識產權發展戰略。這個問題更多地涉及國家促進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政策,應該是科技法學(或社會法學)研究的問題。一位政府官員的話,能夠形象地說明兩者的關系。科學技術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兩位官員在一起聊天,科技部的仁兄說,"如果我國科技創新不夠、產業技術發展乏力、專利申請少,國務院就要打我們的板子;如果我們知識產權法制不健全、專利申請審查有問題,那麼國務院就要打你們的板子了。"這話雖然不一定十分符合法治原則,但大致意思也即如此。

盡管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推動下(特別是由於TRIPS的影響),知識產權法在財產和貿易領域的研究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知識產權所具有的身份性質,不應該成為學者們越來越忽視的問題。而且由於知識產權在財產法和身份法兩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契合傳統民法學的分類和研究方法,知識產權法學一直是作為民商法學專業下的一個研究方向。誠然,最近知識產權法學者們(特別是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的一些學者)提出要將知識產權法學作為法學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獨立於民商法學之外(最近在上海召開的中國高校知識產權研究會還向全國發出了一個倡議和呼籲),甚至是上海市提出"知識產權興市"戰略、並試圖將知識產權作為與法學一級學科並列的一個學科,但是,這種學科本位主義和國家或地方發展戰略不會影響到民法學作為一個知識體系的內容和構成。

民事交往中的涉外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從國際法的角度看,往往稱為"國際私法"問題。其中,其基礎性規范為沖突法規范。在時下制定中國民法典的討論中,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較多的討論。晚近國際私法的集中化的發展趨勢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保留國際私法作為民法典的一部分設專篇專章的立法形式;另一種是制定專門性的國際私法法典,即法典化。韓德培先生建議不納入民法典而單獨進行"法典化",並主持了起草了"國際私法示範法",六易其稿,凡5章166條:總則;管轄權;法律適用;司法協助;附則。[15] 國際上採取這種模式的,典型的有瑞士、羅馬尼亞、義大利、列之敦士登和突尼西亞等。但我國2002年12月提交人大審議的民法草案並沒有採納這種建議,這也是許多國家採取的一種立法模式。誠然,立法與學科研究是有區別的。這種討論,也不影響民法學必須對此予以研究。就我個人來看,"從具體內容上看,國際私法不外乎包括法律適用、管轄權和外國判決的承認與執行三大部分,這些都是民事法律適用的基本規范。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早先的國際私法方面的立法大都是散見在《民法典》或單行的民事法與商事法之中。即使是今天國際私法領域出現了集中化的發展趨勢,而其中之一的立法形式仍然是在《民法典》中設專篇專章規范,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國民議會1991年12月18日通過的新的《民法典》第十卷、美國路易斯安那州1992年生效的《民法典》第四篇等。"[16]

大家聽了我的這些觀點以後,可能會覺得其中有一點、甚至是含有不少"學科沙文主義"的味道。其實我只是想說明,在民法學學科內部的知識體系中,需要研習的內容非常寬泛。而且,事實上我還只是從一個橫斷面說明了民法學的知識結構問題,如果我們從縱向來看,它還包括我們習慣於將它們看成是歷史學范疇的法律史問題(特別是羅馬法)。關於私法史,既是民法學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又是一種方法論的學問。就我個人的觀點,僅從橫斷面或平面的角度來看,民法學的內部知識結構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當然,必須特別指出的是,這種劃分,並不表明民法學內部就存在這樣一個涇渭分明的知識體系,它們之間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彼此交叉或游離於這一框架之外的現象。這種劃分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從民法學的角度出發,釐清相關學科關注的方向和視角,並為民法知識的梳理提供一個可以參照、甚至是可以進行批判的坐標。如此而已!

一、 傳統民法學

(一) 民法總論

(二) 人格權法

(三) 親屬法

(四) 繼承法

(五) 物權法

(六) 債的關系法總則

(七) 合同法

(八) 侵權行為法

(九)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二、 商事法學

(一) 商法總論

(二) 公司法

(三) 票據法

(四) 保險法

(五) 金融法

(六) 證券法

(七) 海商法

三、 知識產權法學

(一) 知識產權法總論

(二) 專利法

(三) 著作權法

(四) 商標法

四、 經濟法學

(一) 經濟法學基礎理論

(二) 反壟斷法

(三) 反不正當競爭法

五、 社會法學

(一) 社會法學基礎理論

(二) 勞動法

(三) 社會保障法

(四) 環境法學

(五) 科技法學

(2003年11月12日初稿於武漢;同年12月28日修改、定稿於北京)

作者簡介:易繼明,男,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私法》編輯部主編。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1] 施啟揚:《民法總則》,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6月增訂10版,第1頁。

[2] 我國台灣學者對我們過去的學科劃分和研究內容,幾乎形成了一種普遍看法:"商事法系指一切有關商業事務的法律。由於商業事務涵蓋於各類型企業的經濟生活之內,故有以經濟法替代傳統上商事法的名稱者,舉凡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銀行法、證券交易法、公平交易法等,統稱為經濟法,如中國大陸是。"參見劉渝生:《商事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再修訂初版,第1頁。

[3] 參見〔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米健、朱林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72-73頁。

[4] Der. Enfluss. Haudelsrechtlicher Ideen, auf den, Entwurf, eines burger-lichen Gesetzbuchs fur das. Deutsche Reich, 1894.

[5] 劉興善:《商事法》,台北: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初版,第3-4頁。

[6] 〔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米健、朱林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76頁。

[7] 〔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米健、朱林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80頁。

[8] Kaskel, Gegenstand und Systematisher Anfbau des Wirtschaftser echts als Rechtsdisziplirs und Lehefach. JW. 1926. S. 11. ff, insbes S.12.

[9] 參加〔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7-11頁。

[10] 參見何孝元(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六冊•法律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月初版,第172頁。

[11] 例如,拉德布魯赫教授認為,勞動法以民法的思想取向為前提條件。但是,民法單單規定了具體的締約人和具體的勞動契約,對企業的聯合一致也毫無所知;勞動法不同於抽象的民法,它把人具體化為企業主、工人、雇員,不僅有個人,還有工會和企業,不只有自由訂立的契約,還有構成所謂自由契約背景的重大經濟上的權力斗爭。因此,"勞動法的特徵恰恰在此:更接近生活真實。"參見〔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米健、朱林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80-81頁。

[12] 2002年10月28日9屆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通過;同日,第77號主席令頒布。

[13] 這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中科技發展法制和政策研究專題組"未來20年我國科技法制建設的主要任務"課題研究(本人主持)的子課題研究報告成果。專題組組長為羅玉中教授;子課題報告人為國家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王志強高級工程師。

[14] 該《框架》於2000年6月23日由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通過,2000年9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發布。該《構想》分為4部分共11章,是一個綱領性文件(或稱"概念性的文件")。《框架》雖然是基於發展本國信息產業和避免對國外計算機、電信技術裝備以及軟體的依賴,但實際也是在信息領域實現俄憲法中關於公民私生活、個人機密和書信秘密不得侵犯等規定。在西方國家的信息安全領域,一般也要將保障公民個人權利(如隱私權、言論自由等)與政府政策的信息安全、信息系統的安全,以及保障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聯系起來。例如關於個人數據保護的立法,從1970年年代就以歐美為中心展開了討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1995年10月發布《個人隱私權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白皮書,它就比較全面地闡發了利用市場機制保護個人隱私的新思路。

[15] 參見中國國際私法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私法示範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16] 易繼明:《將私法作為一個整體的學問》,載易繼明(主編):《私法》第1輯第2卷/總第2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28-29頁。
易繼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教授

『玖』 商法總論的介紹

《商法總論》通過使用大量圖片,對商法基本概念、基本知識進行形象、生動地介紹和說明,使學生通過學習,對國內外商法的發展和現狀,以及商法的基本知識結構有一個系統地了解,對商法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避免了理論說教的枯燥乏味,可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商法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學生以後在此基礎上,對商法進行更加深入地學習和研究。該教材是商法學基礎知識教材,適合於初學商法的法學本科學生和非法學本科學生使用。

『拾』 美國統一商法典的中文版 只需要第二篇 買賣法 即可

第二篇 買 賣

第一章 簡稱、解釋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2—101條 簡稱
本篇稱為並可被引用為「統一商法典——買賣」。

第2—102條 適用范圍;某些不包括在本篇內的擔保交易和其它交易
除上下文另有所指外,本篇適用於涉及貨物的交易;本篇不適用於採用無保留銷售合同形式或現售形式而實質上純屬擔保交易的交易,本篇也不損害或廢除任何其它的有關向消費者、農業生產者或其他特定種類買方出售貨物的法律。

第2—103條 定義和定義索引
1.除上下文另有所指外,在本篇中,
a.「買方」指買進貨物或訂立買進貨物合同的人。
b.涉及商人時,「善意」指事實上的誠實和遵守同行中有關公平交易的合理商業准則。
c.「收到」貨物,指實際取得對貨物的佔有。
d.「賣方」指出售貨物或訂立出售貨物合同的人。
2.適用於本篇或本篇某些章的其它定義及其索引:
「接受」 第2—606條
「銀行信用證」 第2—325條
「商人之間」 第2—104條
「解除」 第2—106條第4款。
「商業單位」 第2—105條
「保兌信用證」 第2—325條
「符合合同」 第2—106條
「買賣合同」 第2—106條
「補進」 第2—712條
「委託」 第2—403條
「融資機構」 第2—104條
「期貨」 第2—105條
「貨物」 第2—105條
「特定化」 第2—501條
「分批交貨合同」 第2—612條
「信用證」 第2—325條
「一宗」 第2—105條
「商人」 第2—104條
「海外」 第2—323條
「處於賣方地位的人」 第2—707條
「現售」 第2—106條
「買賣」 第2—106條
「試用」 第2—326條
「試銷」 第2—326條
「終止」 第2—106條
3.其它各篇中適用於本篇的定義:
「支票」 第3—104條
「收貨人」 第7—102條
「發貨人」 第7—102條
「消費品」 第9—109條
「拒付」 第3—507條
「匯票」 第3—104條
4.此外,第一篇中的一般定義和解釋原則適用於本篇通篇。

第2—104條 定義:「商人」;「商人之間」;「融資機構」
1.「商人」指從事某類貨物交易業務或因職業關系以其它方式表明其對交易所涉及的貨物或作法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人,也指僱傭因職業關系表明其具有此種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代理人、經紀人或其他中介人的人。
2.「融資機構」指任何銀行、融資公司或其他人,只要它在正常業務中以貨物或所有權憑證為憑提供貸款,或只要它依據與賣方或買方達成的協議以正常方式參與支付或收取買賣合同中已到期或已規定的款項,如購買或支付賣方的匯票,或為購買或支付該匯票提供貸款,或為收款單純取得匯票,而不論匯票是否同時附有所有權憑證。「融資機構」還包括以同樣方式介入就貨物處於賣方和買方地位之當事方(第2—707條)之間的銀行或其他人。
3.「商人之間」指交易的當事雙方均可被視為具有商人之專門知識或技能。

第2—105條 定義:可轉讓性;「貨物」;「期貨」;「一宗」;「商業單位」
1.「貨物」指除作為支付價款之手段的金錢、投資證券(第八篇)和訴權物以外的所有在特定於買賣合同項下時可以移動的物品(包括特別製造的貨物)。「貨物」還包括尚未出生的動物幼仔、生長中的農作物和有關將與不動產分離之貨物的第2—107條所規定的其它附著於不動產但已特定化的物品。
2.貨物必須同時是現實存在並已特定化,其權益才能轉讓。不是現實存在並已特定化的貨物稱為「期貨」。對期貨或期貨中任何權益作出的現售,效力上相當於銷售合同。
3.可以僅出售現實存在並已特定化之貨物中的部分權益。
4.特定化的一批種類物,即使總量未知,其中已定量的任何部分仍可在未與整批貨物分離的情況下被視為已特定化而用於出售。該批種類物中以數量、重量或其它標准計算的任何已議定的部分或數量,可在賣方所擁有之權益的范圍內出售給買方。買方因此成為該批種類物的共同所有人。
5.「一宗」指構成單獨一次出售或交貨的一組或一件物品,不論它是否足以履行整個合同。
6.「商業單位」指商業慣例中貨物的基本銷售單位,即如果將此單位分割,將損害貨物的特性或損害其使用價值或銷售價值。一個「商業單位」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台機器),可以是一組物品(如一套傢具或一套尺寸不同的物品),可以是一定數量(如一包、一羅、一車),也可以是在使用中或在有關市場上被視作單一整體的任何或它單位。

第2—106條 定義:「合同」;「協議」;「買賣合同」;「買賣」;「現售」;「符合合同」;「終止」;「解除」
1.除上下文另有所指外,在本篇中,「合同」與「協議」僅指與貨物的現售或未來銷售有關的合同與協議。「買賣合同」既包括貨物的現售,也包括在未來某一時間出售貨物的合同;「買賣」(或「出售」、「銷售」)指賣方在取得價款的條件下將貨物所有權轉移至買方(第2—401條);「現售」指訂立合同與出售貨物同時完成的買賣。
2.貨物或行為,包括履約中的任何步驟,如果符合合同所規定的義務,即為「符合」合同。
3.如果任何一方非因違約,而是根據協議規定或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力結束合同,該合同即告「終止」。合同一旦「終止」,當事方尚待履行的各項義務即被解除,但在此之前因對方違約或已方履約而產生的權利仍然存在。
4.由於一方違約致使另一方結束合同時,合同即告「解除」。解除的效力與終止相同,但解除合同的一方保留因他方全部或部分違反合同而應得到的救濟。

第2—107條 將與不動產分離的貨物:登記
1.出售將與不動產分離的礦物或類似物質(包括石油和天然氣)的合同,以及出售將與不動產分離的建築結構或其材料的合同,屬於本篇范圍內的貨物買賣合同,只要此種物品與不動產的分離系由賣方進行;但在分離之前,如果賣方的現售不能構成土地上所存權益的有效轉讓,則該現售在效力上只相當於一項銷售合同。
2.出售正在長於土地上的農作物或本條第1款中未作規定的其它附著於不動產但分離後又不至造成實質損害的物品的合同,或出售待砍伐樹木的合同,屬於本篇所規定的貨物買賣合同,而不論分離系由買方還是由賣方進行,也不論物品在訂立合同時仍為不動產的組成部分。對此種物品,當事方可在分離前通過特定化而完成現售。
3.第三方根據有關不動產登記的法律所取得的權利,優於本條各款的效力;但上述買賣合同可作為轉讓土地上所存權益的文件,經簽名和登記,構成對第三方有關買方依買賣合同所取得的權利的通知。

第二章 合同的形式、訂立和修改

第2—201條 形式要求;反欺詐法
1.除本條另有規定外,價款達到或超過500美元的貨物買賣合同,如果缺乏充足的書面材料,表明當事方已達成買賣合同,且合同已由被要求強制執行的當事方或其授權代理人或經紀人簽名,合同即不得通過訴訟或抗辯強制執行。一份書面材料,即使疏漏或錯誤書寫一項業經商定的合同條款,也不因此失去證明效力,但合同只能在不超出此種書面材料所標明之貨物數量的范圍內強制執行。
2.在商人之間,如果一方寄送出足以對抗自己的用以確認合同的書面文件,且書面文件在合理時間內由另一方收到,且收到方有理由知道其內容,則收到方如果未在收到後10天之內以書面形式拒絕其內容,該書面文件在對抗收到方時即滿足本條第1款的要求。
3.不符合本條第1款要求但在其它方面有效的合同,在下列情況下可以強制執行:
a.貨物系專門為買方製造,且不適於賣方在正常業務中向他人出售,且賣方在得知對方毀棄合同之前,已經實質上開始其製造活動或已為履行此合同而另外承擔了義務,且情況合理地表明貨物確系為買方而准備;或
b.被要求強制執行的一方在法庭上以答辯、作證或其它形式承認已訂立買賣合同;但在這種情況下,強制執行的程度不得超過該方所承認的貨物數量;或
c.貨款已支付且已被接受,或貨物已收到且已被接受(第2—606條);但在這種情況下,合同只能就有關部分貨物進行強制執行。

第2—202條 書面文件構成最終意思表示:口頭證據或外部證據
當事方在確認性備忘錄中所同意的條款或當事方以其它方式在書面文件中規定的表示當事方所商定的最終協議的條款,不得以任何前存協議或同時達成的口頭協議加以反駁,但可以用下列材料加以解釋或補充:
a.交易過程或行業慣例(第1—205條),或履約過程(第2—208條);以及
b.與書面條款含義一致的補充條款,除非法院認為上述書面文件已被當事方作為完整的協議而排除任何其它條款。

第2—203條 蠟印無效
證明買賣合同或證明買進或出售貨物之要約的書面文件,即使加蓋蠟印,也不構成蠟封文件,有關蠟封文件的法律也不適用於此種合同或要約。

第2—204條 訂立合同的一般要求
1.貨物買賣合同可以通過任何足以表明當事方已達成協議的方式訂立,包括通過承認合同存在的雙方的行為而訂立。
2.即使達成協議的時刻無法確定,協議仍可構成買賣合同。
3.一項買賣合同,即使缺少某些條款,只要當事方確有訂立合同的意圖,並且存在合理確定的辦法,可以提供適當的救濟,合同即不因缺乏確定性而不能成立。

第2—205條 不可撤銷的要約
如果商人在簽名的書面函件中提出出售或買進貨物的要約,且函件保證該要約將保持有效,則即使無對價,在要約規定的有效時間內,或如果未規定時間,在合理時間內,要約不可撤銷。在任何情況下,此種要約不可撤銷的時間都不超過3個月。而且,如果此種保證條款載於受要約人所提供的表格上,則該條款必須由要約人另加簽名。

第2—206條 訂立合同的要約與承諾
1.除非當事方所使用的語言和客觀環境明確地另有所指,
a.要求訂立合同的要約,應被解釋為邀請以當時情況下為合理的任何方式和通過當時情況下為合理的任何媒介作出承諾;
b.請求迅速或立刻發貨的訂貨要求或其它有關買進貨物的要約,應被解釋為邀請以迅速作出發貨許諾或實際上將符合或不符合要約之貨物迅速或立刻發出來作出承諾;但如果發運的貨物不符合要約且賣方及時通知買方該貨物僅供選購,則賣方的發運不構成承諾。
2.即使受要約人已依要約的要求開始作為,且此種作為屬於構成承諾的合理方式,只要要約人在合理時間內未收到此種承諾的通知,他仍可認為要約未在有效期間內得到承諾而失效。

第2—207條 承諾或確認中的補充條款
1.在合理時間內寄送的承諾表示或確認書,只要確定並且及時,即使與原要約或原同意的條款有所不同或對其有所補充,仍具有承諾的效力,除非承諾中明確規定,以要約人同意這些不同的或補充的條款為承諾的生效條件。
2.補充條款應被解釋為是對合同的補充建議。在商人之間,除下列情況外,這些條款構成合同的組成部分:
a.要約明確規定,承諾必須符合原要約條款;
b.補充條款對合同作了實質性改變;或
c.在收到此種補充條款後的合理時間內,要約人通知受要約人,拒絕此種補充條款。
3.如果當事方的行為構成對合同存在的承認,則即使當事方的書面材料尚不足以訂立合同,買賣合同亦告成立。在這種情況下,該特定合同的條款由當事方在書面材料中同意的條款加上依本法其它有關規定而成立的補充條款構成。

第2—208條 履約過程或實踐解釋
1.如果買賣合同涉及任何一方重復進行履約活動,且他了解此種履約活動的性質並知道對方有機會對其加以拒絕,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未經拒絕而被接受或默認的履約過程,均可用於確定協議的含義。
2.協議的明示條款和任何履約過程,以及交易過程和行業慣例,在合理的情況下,應作一致解釋。如果此種解釋不合理,明示條款的效力優於履約過程,履約過程的效力優於交易過程和行業慣例(第1—205條)。
3.除下條對修改合同和放棄合同權利另有規定外,此種履約過程可以用於表明對與履約過程有矛盾的條款的修改或放棄。
殊不知
第2—209條 修改或取消合同;放棄合同權利
1.修改本篇范圍內之合同的協議,即使缺少對價,仍可具有約束力。
2.如果業經簽名的協議規定,該協議的修改或取消必須通過另行簽署書面協議作出,該協議即不得用其它方法修改或取消;但除去在商人之間,如果此種規定載於商人一方提供的表格上,此種規定必須由另一方另加簽名。
3.如果修改後的合同在本篇反欺詐法的范圍之內(第2—201條),該條的規定必須得到遵守。
4.修改或取消協議的行為,即使達不到本條第2款或第3款的要求,仍可作為放棄權利的行為。
5.一方作出涉及合同尚未履行部分的棄權後,可以撤回此種棄權,但應使對方收到合理通知,說明要求對方嚴格履行已被放棄的任何條款;但是,如果對方已本著對該棄權的信賴從事而嚴重改變了處境,則為公平起見,棄權不得撤回。

第2—210條 委託履約;權利的讓與
1.當事方可以委託他人代為履約,除非另有協議,或除非為保證另一方的根本權益,需要原始許諾人親自履行或控制合同所規定的行為。當事方即使委託他人代為履約,也不能解除自己的履約義務或違約責任。
2.除非另有協議,賣方或買方的全部權利均可讓與,除非此種讓與將嚴重改變另一方的義務,或大大增加另一方合同項下的負擔或危險,或嚴重損害另一方獲得對等履約的機會。一方在對方違反整個合同後所獲得的要求賠償的權利,或一方在適當履行自己之全部義務後所獲得的權利,不論是否另有協議,均可向他人讓與。
3.除非客觀情況作出相反表示,禁止讓與「合同」,應解釋為僅僅禁止將讓與人的履約義務向他人讓與。
4.「合同」的讓與或「我在合同中的所有權利」的讓與,或以類似的概括性條款作出的讓與,只是權利的讓與;且除非當事方的用語或客觀情況(例如為擔保債務而作出的讓與)作出相反表示,此種讓與具有讓與人委託受讓與人履行義務的效果,受讓與人接受讓與,即構成對履行此種義務的允諾。此種允諾可以由讓與人或原始合同的另一方強制執行。
5.一方委託他人履行義務,構成另一方認為自己處於不安全狀況中的合理理由,使他可以要求受讓與人提供履約保證(第2—609條),並且不因提出此種要求而損害其對抗讓與人的權利。

熱點內容
上海市司法行政 發布:2025-01-17 21:16:34 瀏覽:361
杏花嶺區法院 發布:2025-01-17 20:20:07 瀏覽:881
銅仁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7 18:27:24 瀏覽:131
特工殺法官 發布:2025-01-17 18:10:34 瀏覽:469
深圳沙井律師 發布:2025-01-17 17:02:14 瀏覽:438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7 16:40:52 瀏覽:607
魔法學院游戲下載 發布:2025-01-17 16:19:20 瀏覽:634
交通事故法院判決後保險公司 發布:2025-01-17 15:51:32 瀏覽:960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發布:2025-01-17 15:12:29 瀏覽:359
中獎不領取要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14:42:33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