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要素

刑法要素

發布時間: 2020-12-24 11:12:58

① 德日刑法的三要素理論,詳細點,求

德日犯罪構成要件理論創始於貝林格,發展到今天被認為已經成熟。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是德日犯罪論體系的一個基本框架。構成要件是指在刑罰法規中除去法律效果(法定刑)之外的部分。而違法性是指行為違反刑法法規,即行為為刑法所不允許。有責性是指就犯罪行為對行為人的非難。
依照貝林格的設想,構成要件是純客觀的,記述性的,也就是說,構成要件是刑法法規所規定的行為類型,但是這種類型專門體現在行為的客觀方面,暫且與規范意義無關。一方面承認構成要件是刑法規范所規定的行為類型,一方面有認為這種類型專門體現在行為的客觀方面與規范意義無關。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如果單純把構成要件當作一個純理論的東西,倒是可以接受這種純客觀的,記述性的說法。但是,如果脫離了法規范,其自身也就失去了研究意義。既然不能脫離法規范,當然在構成要件中就不能忽略違法要素和主觀要素的存在。麥耶爾承認在法律上的構成要件中,有規范要素即違法要素和主觀要素。認為構成要件相符性是違法性的認識根據和憑證。也就是說,如果有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僅此即可以推定為違法,二者的關系就和煙與火的關系一樣。麥耶爾是以「文化規范」的概念為基礎來考慮法規范的。法規范即是國家的文化規范,因而所說的違法,無非是違反了此種意義上的法規范。既然如此,國家是怎樣來確認文化規范的呢?那就是通過刑事立法,由刑法法規規定構成要件。因此,我們就可以說構成要件是違法性的認識根據。只要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一般情況下就可以確認違法。鮑姆戈爾登在他的《犯罪論的構成》中,構想了一種取消構成要件符合性與違法性的差別界限的犯罪論。(P24)
雖然許多德日刑法學者早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而且爭論也不小,但是卻對貝林格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即所謂的三段論卻還是情有獨鍾,在德日學術界有一種傾向,即要把構成要件從實定法的規定中解放出來,專門強調它的類型意義。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與其傳統理論不無關系。但是筆者認為關鍵的問題是對構成要件的內容還沒有真正的釐清,以至於這種理論傳到我國還是貝林格時代的所謂的「純正的」三段論。之所以說是純正的,在我國大多數刑法教材中或者論文中,都把構成要件符合性當成是純客觀的,記述性的。而且以此認為德日的三段論具有層次性,具有開放性,這不能說不是一種誤解。有唯體系論的傾向。
但是自梅茨凱爾提出了新的三段論,即行為+構成要件+有責性,佐伯千仞、瀧川幸辰、井上正治等都沿用了這種體系,發展到現在,違法類型(構成要件)基本上得到了德日刑法學界的認可。
只要承認構成要件與刑法法規之間的密切聯系,構成要件符合性也就是違法性的征表,所以構成要件符合性也是違法類型。如果還堅持原來的「三段論」那就會形成先入為主的傾向。按照現在德日所流行的犯罪判斷過程三段論,構成要件符合性是認定違法性和有責性的事實依據,行為只要符合構成要件,原則上就可以積極地推定其有違法性和有責性,而在違法性和有責性的階段上,只要消極的探討什麼樣的行為不是違法和有責行為就夠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如在違法性的論述上,重點探討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排除違法事由;在有責性的階段上,重點探討期待可能性以及違法性意識等排除責任事由)。這樣,違法性階段和有責性階段的任務,只是說明什麼樣的行為不違法和沒有責任,而不用積極的探討什麼樣的行為違法和什麼樣的行為有責。
在責任阻卻事由這一問題上,根據新三階段的理論,把故意和過失納入犯罪構成中,阻卻了故意和過失自然也就否定了犯罪構成。所以這與本文論證違法阻卻事由的理由差不多,這里不再具體的展開論述。但是關於期待可能性到底如何定位,還是有必要闡述一下,期待可能性的理論認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其他適法行為,就不能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至於期待可能性在構成要件理論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德日刑法大概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期待可能性是包含在故意、過失中的要素,或者說是故意過失的要素。第二種觀點認為,期待可能性是與責任能力,故意、過失相並列的第三個責任要素。第三種觀點認為,責任能力、故意、過失是責任的原則要素,期待可能性則是責任要素的例外要素,因此,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一種責任阻卻事由。所以雖然上面三種觀點存在著差異,但是把期待可能性作為一種責任阻卻事由是不容否定的。
雖然德日的犯罪構成在形式上還在堅持著貝林格遺留下來的三段論,但是,在實質上,三者之間的界線已經模糊不清,犯罪構成的客觀性和記述性已經悄悄變質,構成要件的屬性已經產生結構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並非僅為量的變化,而是質的變化。構成要件已經不再是框架性的,而是有了「評價」這一實質性意義,使得違法性,有責性已為構成要件所包容。

② 犯罪的四要素有哪些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應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

1.說明某種犯內罪危害了什麼樣容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客體。

2.說明犯罪是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的客觀方面。

3.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主體。

4.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的主觀方面。

(2)刑法要素擴展閱讀:

關於犯罪要素的其他說法:

(1)二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分為行為要件和狀態要件;

(2)三要件說(老版本),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主體、危害行為、客體;

(3)新理論: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為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

③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要素包括哪些內容

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這四個方面用來分析犯罪,所回答的問題就是:侵犯了什麼怎樣侵犯的誰侵犯的由於什麼侵犯的分析犯罪構成,不外乎從這四個方面去分析查明構成要件。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

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3)刑法要素擴展閱讀: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提供根據。

第二,為劃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提供標准。

第三,為無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因此,嚴格按照刑法規定分析犯罪構成,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所要求的。

④ 我國刑法中構成犯罪的四要件

1、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得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觀罪過等要素。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

四要件說認為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可認定行為構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後也可因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原因而對犯罪認定進行排除。

(4)刑法要素擴展閱讀

四要件說中,主觀判斷和客觀評價同時地、一次性地完成。客觀判斷涉及危害社會的行為(作為及不作為)、危害社會的結果及犯罪的時間、地點、犯罪所使用的工具等附隨情況。主觀判斷涉及罪過,即故意、過失。

存在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不清晰、犯罪主體與犯罪構成要件的關系糾纏不清這些問題。缺乏評價的層次性,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同等重要,在平面式結構中看不出哪一個要件需要優先評價,也就無法防止人們先判斷主觀要件符合性是否存在。

這種理論構架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們在考慮主觀要件之後才考慮客觀要件,容易將沒有法益侵害但行為人主觀上有惡性的身體動靜(但不是實行行為)認定為犯罪,從而人為擴大未遂犯的成立範圍,刑法就可能在某些問題上無可避免地陷入主觀主義的陷阱之中。

⑤ 刑法的犯罪構成是三階層好還是四要素好

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構成,這些條件就是所謂的要件。過去刑法理論和法律條文都是持四要件說,即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體即行為的實施者,就是誰乾的,分一般主體,特殊主體等。客體即行為侵犯的對象,例如強奸罪的客體只能是女性。主觀方面指行為主體主觀上的動機。客觀方面是指具體的行為和造成的結果,有行為犯(只要實施了某種行為就構成,如持有毒品)和結果犯(產生了一定的後果才構成,例如交通肇事)之分。其中主觀方面即犯罪的動機,是區分主觀惡性大小以及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依據。例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過失殺人,意外事件,都可以造成致人死亡的結果,但罪名和處罰是大不相同的。很顯然,主體、客體;主觀、客觀的四要件說是符合辯證法的,或者說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物。
因為三要件理論還比較新,所了解的人不是很多。所謂三要件,大約是「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也有說是「犯罪主體、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主體的符合性,行為的違法性,結果的有責性。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四要件和三要件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很大,四要件理論認為構成犯罪的行為,按三要件理論則可能認為無罪。如果仔細看一下,就不難發現,三要件中沒有主觀方面,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白糖殺人案:某人(主體)錯把白糖當成毒葯下在(客觀方面)別人(客體)飲水中企圖謀殺(主觀方面),結果沒有得逞(客觀方面)。按照四要件論,這是故意殺人未遂。而根據三要件說,則不構成犯罪。因為沒有犯罪的結果。
四要件是一切行為的構成要素。而三要件中第二項卻是犯罪行為,或是行為的違法性。既然是行為,那麼必然就包括有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四個要素。所以要分析三要件的第二項,必然要繞回到四要件上來,這不是很滑稽的事嗎?

⑥ 我國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要素包括哪些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版罪是一個人實施的權,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⑦ 如何具體運用三要素和四要件分析具體的刑法案例犯罪

四要件歸罪是平行的,同時用四要件考量一個行為,而三階層是遞進的,一個要件一個要件的排除,就類似扒皮一樣,一層一層的考理,其中一層不符合,那就不用往下評價了,該行為即不構成犯罪,當層層下來,都符合,該行為即構成罪。

一、四要件:

四要件是我國從前蘇聯刑法理論中介鑒過來的,目前在我國刑事司法理論及實踐中仍占具主流,它認為考量一個行為是符構成犯罪,應包括四個條件:

1、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得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觀罪過等要素。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

四要件認為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可認定行為構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後也可因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原因而對犯罪認定進行排除。

二、三要素:

三要素即以德、日為代表的大陸法系遞進式犯罪(三階層)論體系,包括構成要件的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情。

1、犯罪構成該當性。犯罪構成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規定的內容要相一致。具體來說該當性中包括了行為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幾個要素。

2、違法性。違法性要求犯罪行為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實質上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即必須是違法的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准在於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

違法阻卻事由是排除具有該當性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被害人承諾等。

3、有責性。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一是違法性認識,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三要素說認為,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除了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並屬於違法之外,行為人還必須負有責任,也即是說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必須符合三個遞進式組合的條件。

(7)刑法要素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要件,因此,也稱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雖然各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將各種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歸納、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話,任何犯罪構成都包括四個方面的要件:

1、二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分為行為要件和狀態要件。

2、三要件說(老版本),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主體、危害行為、客體。

3、四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應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

4、新理論: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為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

⑧ 刑法四要件 是哪一些 .

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刑法四要件如下:

1、犯罪主體

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2、犯罪的主觀方面

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

3、犯罪的客觀方面

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4、犯罪客體

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8)刑法要素擴展閱讀

刑法與其他部門法相比有兩大顯著特點:

其一,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更具廣泛性。刑法的調整對象不限於某一類社會關系;任何一種社會關系只要受到犯罪行為的侵犯,均歸入刑法的調整范圍。

其二,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其他部門法也具有強制性,對於違法行為而言,它們可以說是「第一道防線」;

刑法則充當「第二道防線」,它是針對違法行為情節嚴重已轉化成為犯罪行為,從而需要追究其刑事責任,適用最為嚴厲的制裁方法——刑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刑法是其他部門法的保護法,沒有刑法作後盾、作保障,其他部門法往往難以順利地得到貫徹實施。

參考資料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網路—刑法

⑨ 刑法中構成要件要素具體都有哪些

犯罪構成由客抄觀要件、主體要件與襲主觀要件有機統一而組成,同樣,各個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構成要件要素。

對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分類:

  1.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2. 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3. 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4. 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

  5. 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9)刑法要素擴展閱讀: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方面的要素即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表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方面的要素即為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等。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包括行為主體、特殊身份、行為、結果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對應。

作為責任類型的構成要件要素基本上是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適發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即屬於這一類。刑法條文中需要參照一般文化、社會評價的詞語屬於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⑩ 如何運用三要素和四要件分析具體的刑法案例犯罪

四要件歸罪復是平行的,同時用四要製件考量一個行為,而三階層是遞進的,一個要件一個要件的排除。

熱點內容
遲到罰款是否違反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2-07 08:46:07 瀏覽:824
辯論賽依法治國 發布:2025-02-07 08:40:02 瀏覽:80
南京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7 08:39:27 瀏覽:956
銀行貸款不還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8:27:03 瀏覽:498
婚姻法測題目加答案 發布:2025-02-07 08:00:00 瀏覽:165
行政法判決 發布:2025-02-07 07:45:44 瀏覽:420
遺產糾紛律師 發布:2025-02-07 07:43:41 瀏覽:476
婚姻方面的法律服務熱線 發布:2025-02-07 07:16:02 瀏覽:671
2017法律碩士10月聯考 發布:2025-02-07 06:42:54 瀏覽:967
騰訊控制立法 發布:2025-02-07 06:31:03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