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承諾
㈠ 想請教關於刑法中被害人承諾的問題。
被害人承諾的本質是放棄自己的利益。有效的被害人承諾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被害單位可以對其合法利益予以承諾放棄;作為承諾主體的自然人不必是民事上的完全行為能力人,只要是年滿16周歲精神正常的人即可;生命權盡管現在普遍認為不能承諾放棄,但是從長遠來看,承認生命權可以放棄將是未來必然的選擇;婚姻不能承諾放棄,配偶一方承諾他(她)方與第三人結婚的,不能排除重婚方行為的危害性;承諾時間應在結果發生前,至少在結果發生時有承諾存在;承諾意思只要能夠讓行為人認識到被害人承諾存在即可。被害人承諾在我國刑法分則和相關司法解釋中都有所體現。
被害人承諾的本質:所謂本質,是指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最主要的方面。被害人承諾,是指法益主體對他人損害自己可以支配的法益行為的允許。簡言之,就是被害人允許他人對自己合法權益進行限制或者剝奪,是被害人對其權益的自我限制或者放棄。{2}根據提出損害法益要求的主體的不同,被害人承諾可以分為依被害人請求的承諾和依被害人允諾的承諾。前者是被害人積極向行為人提出損害自己法益的請求,由行為人對被害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法益予以限制或者剝奪。如A因賭博而資財耗盡,為了向家人謝罪並斷指發誓戒賭,但不敢自己動手,便請求B幫忙將他的一隻手指切除。這種情形即是被害人積極請求的承諾。後一情形則是行為人向被害人提出侵害請求,被害人予以同意的情況。如某重病患者S長期卧病不起,其親人W為了擺脫看護之勞累,遂向其提出結束其生命之請求,S認為自己活著也受累,遂同意由W實施結束其生命之行為,即是被害人允諾的行為。一般來說,依被害人請求的行為人,其主觀惡性較被害人允諾的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小,因為後者是行為人積極的請求實施危害行為,前者則是行為人基於被害人的請求而實施危害行為的。但無論是被害人請求的行為還是被害人允諾的行為,都是基於被害人的合意而實施的行為。
㈡ 刑法違法阻卻事由經權利人承諾的行為
1、被害人承諾抄。
2、被害人承諾是指襲基於被害人允許他人侵害自己可支配的權益的承諾而實施的阻卻犯罪的損害行為,其對於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的承擔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降低行為的可責性,甚至可以排除行為人行為的違法性。
3、被害人必須滿足:具有承諾能力、真實的意思表示、只能對其有處分權的事項作出承諾、有效承諾只能在實行行為發生前或者行為發生時做出、對被害人權益的損害應當在承諾的范圍內進行。
㈢ 關於刑法中的承諾....
你說的情況應該很多了,這個你可以從犯罪的構成上去找到答案的。
㈣ 關於刑法中的「被害人承諾」
你看看大本吧,上面的說法是變性手術不屬於醫療行為,故不能免責
㈤ 被害人承諾的成立要件
並非所有被害人承諾的行為都可以阻卻違法,被害人承諾阻卻違法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被害人承諾的成立要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被害人承諾只能對其有自我決定權的法益作出,即被害人只能對其有處分權的事項作出承諾。如果承諾人對其不具有處分權的事項進行承諾,則是無效的承諾。按照刑法理論,刑法法益分為個人法益和超個人的法益。超個人的法益還可細分為國家法益和社會法益。國家法益和社會法益都是刑法所保護的公共利益,個人沒有處分權。因此,被害人承諾的范圍僅限於自己可以支配和處分的個人法益,同時不得侵犯社會法益和國家法益。
1、生命法益
生命是最重要的法益,刑法對其採用絕對保護原則,剝奪他人生命或者嚴重威脅他人生命的行為都被認為是犯罪。生命不是自己可以隨意處分的利益,深層原因是,生命是個人的基礎,而個人是國家的一員,故個人生命對國家也是重要的利益。[8]生命法益不屬於被害人可以承諾的對象,因此,得到被害人承諾的故意殺人行為仍然構成犯罪,但是在量刑時可以考慮被害人承諾這個因素而酌情從輕、減輕處罰。 《德國刑法典》第216條對受囑托殺人規定了比普通殺人較輕的法定刑就是基於被害人承諾這個因素考慮的。
2、身體健康法益
身體健康法益是僅僅次於生命法益的重要個人法益。刑法上的身體健康法益,一般是指身體的完整性、身體的不可侵犯性、生理機能的健全和心理狀態的健康等。傷害只有在一定情形下才具有承諾性,因為嚴重威脅健康保護效果的自身傷害承諾會給刑法的健康保護規范帶來很大的副作用。基於上述考慮,被害人不能承諾可能造成其身體永久性傷殘的傷害行為,也不能承諾違背法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的傷害行為。
3、個人的自由權、人格權和財產權法益。對於這幾項個人法益,個人一般有承諾權,但以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始得阻卻違法性。 行為人對被害人的承諾要有明確的認識,對被害人權益的損害應當在承諾的范圍內進行,對於超出承諾范圍造成的損害,不能阻卻行為的違法性。這是因為超出承諾范圍的損害與未予承諾的損害一樣,完全是行為人單方面作出的加害行為,對此應當以犯罪論處。因此,行為人實施行為的內容應當與被害人承諾的內容一致,如果被害人對損害的程度、手段等有要求的,損害行為則必須滿足這些要求,這也是對被害人本人意志自由的充分尊重。
㈥ 刑法上關於被害人基於錯誤的承諾的問題
你忽視了被害人承諾的另一個問題,動機錯誤雖不影響承諾的效力,但承版諾的內容與承諾權的效力息息相關:
第一,根據刑法理論通說觀點,被害人對重傷的承諾是無效的,而對輕傷的承諾是有效的。
第二,在器官捐獻、競技體育、醫療手術中的承諾是有效的。
你的第一個例子,因為是輕傷的承諾,所以是有效的,而第二個例子,眼角膜是重傷,如果不構成器官捐獻的話其承諾是無效的。誠如案例中所言,甲將乙的角膜改作他用,並不屬於器官捐獻,所以這種導致重傷的承諾是無效的,構成故意傷害罪。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刑法中的'被害人承諾'怎麼理解
被害人承諾是指基於被害人允許他人侵害自己可支配的權益的承諾而實施的阻卻犯罪的損害行為,
其對於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的承擔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降低行為的可責性,甚至可以排除行為人行為
的違法性。
被害人的承諾表明作為利益主體的被害人一方面放棄了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放棄了法律的保
護;在這種情況下,刑法仍然進行干涉,就違反了刑法的目的。」被害人承諾阻卻違法性的理論根
據主要在於:被害人對於自己有權支配和處分的利益在不侵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放棄了刑法的保
護。也就是說,如果被害人放棄了刑法所保護的個人有權支配和處分的法益,則加害人根據被害人
的承諾而實施的侵害法益的行為在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不構成實質違法。
(7)刑法承諾擴展閱讀:
被害人承諾的成立要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承諾的主體要件:承諾能力。
被害人承諾的主體要件,即被害人的承諾能力,是指理解承諾的內容和意義並做出承諾的能力,即
承諾人應當能夠明確認識到其承諾行為的性質、後果、意義等。
二、承諾的主觀要件:意思表示的真實性。
承諾必須是出於被害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基於欺騙、脅迫、利誘等的承諾不阻卻違法性。由於承諾
是被害人自我決定權的行使,所以不能有任何意思瑕疵。承諾的意思必須通過語言、行動等方式向
行為人表示出來。
三、承諾的許可權要件:個人法益的有限承諾。
被害人承諾只能對其有自我決定權的法益作出,即被害人只能對其有處分權的事項作出承諾。如果
承諾人對其不具有處分權的事項進行承諾,則是無效的承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被害人承諾
㈧ 刑法中的被害人承諾問題有哪些方面可以進行討論
這個問題可來以探討的方面有:實源踐中如何鑒定被害人對承諾的處分有瑕疵?是單憑被害人的被害人陳述還是結合其他證據?受脅迫的被害人承諾是否一律無效?具體要怎樣程度的脅迫才算無效?事後的被害人承諾與事前的被害人承諾效果不被法律認可的原因?強奸罪的事後承諾在法律上的荒唐表現-----你事後不能夠用口說出原諒被告人,而是用身體和被告人形成和姦,這樣才能夠形成被害人承諾....
只要是涉及人的生命和重大健康,也就是說做成輕傷之上的後果的,就不能對其進行被害人承諾,而且除了針對人的犯罪之外,其他犯罪是不能夠被害人承諾的,如對國家,對環境等.....
被害人成立的要件:承諾主體有行為能力,對承諾的事實有清晰的認識,對承諾的後果有了解,承諾的後果不能夠超出法律監管的層面
論文還是自己寫比較好,要不上中國知網那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