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謙抑
『壹』 刑法的謙抑性是什麼呢
刑法的謙抑性是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的法律。
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貳』 刑法的謙抑性是什麼啊
刑法的謙抑性是指立法者應當力求以最少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謙抑性已經成為現代刑法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確定某個罪名的行為時,通常是將該罪名所涉及的領域、行業中社會危害性最為突出的行為類型納入刑罰打擊的目標對象,對於其他具有社會危害性行為如果其他法規能加以規制,就並不必然升格到刑罰的高度。
二是即使對於已經納入刑罰打擊的目標對象的行為類型,仍然通過「情節嚴重」、「數額較大」「情節惡劣」等限制來進一步減少刑罰打擊的范圍。
在司法實踐中,刑法的謙抑性原則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定罪指導原則,也就意味著不能隨意擴大刑法用語的含義,擴大刑罰打擊的目標對象。
刑法的特徵有:
1、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
2、刑法所調整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
3、刑法具有補充性,即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等。
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1、罪刑法定原則;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3、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4、最新相適應是指刑罰的輕重;
5、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
6、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叄』 什麼是刑法的謙抑性
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一般而言,下列情況沒有設置刑事立法的必要:第一,刑罰無效果。就是說,假如某種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後,仍然不能達到預防與控制該項犯罪行為的效果,則該項立法無可行性。其二,可以他法替代。如果某項刑法規范的禁止性內容,可以用民事、商事、經濟或其他行政處分手段來有效控制和防範,則該項刑事立法可謂無必要性。英國哲學家邊沁有一句名言,稱「溫和的法律能使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會在公民中間得到尊重。」這句話可謂刑法所以要奉行「謙抑性」原則的法哲學依據。故而,那種將群眾的違法行為動輒規定為犯罪的立法法不可取。其三,無效益。指立法、司法與執法的耗出要大於其所得收益。
由此可見,所謂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然而,有人卻誤認為,當某種經濟違法行為因其情節或後果嚴重而同時觸犯刑法時,可根據刑法的「謙抑性原則」直接適用經濟行政制裁,毋須啟動刑罰。例如,曾有來自刑事實務部門的人士談及,說現在全國各地發生了近百餘起濫砍電纜的行為,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屢禁不止。其中有的人已觸犯刑律,本可適用刑法。但是,既然有關電信行政管理條例已經對其作出了行政處罰設置;其他經濟行政法也對其作出了相應的行政罰則規定,那就應當根據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在可以適用經濟法、其他行政法的時候,不要動用刑罰。按照這種觀點,對此類人等,僅由有關電信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行政處理即可,毋須再動用刑法。我們認為,這個觀點可謂對刑法謙抑性原則的重大誤解。如上所述,謙抑性原則主要發生於刑事立法環節。立法過程中,的確存在當其刑事立法與民商或經濟行政立法「等效」時,即不作刑法設置的「謙抑性」立法選擇。然而,在司法、執法環節,假若某行為因其危害程度嚴重,不僅觸犯了有關民商或經濟法規范,更觸犯了刑法規范之際,司法機關豈能「謙抑」地不去適用刑法而僅適用民商法或經濟法?可見,司法實踐中必須明確:當其某一行為同時觸犯兩種輕重不一的部門法時,司法適用上首當選擇的是「重法優於輕法」原則而非「謙抑性」原則;而當其同時觸犯的兩種部門法之中含有刑法規范時,刑法理所當然地優於其他部門法的適用。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說並非一般性地否認謙抑性原則也可適用於刑事司法過程。但是,在司法環節,這一過程僅僅體現在適用「刑法」這同一部門法過程之中。此時,司法機關宜在充分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人人平等原則的前提下,去適度克減不必要的犯罪認定或抑制不必要的重刑主義傾向。顯然,這一處理方式與行為已經觸犯刑律、卻撇開刑法不去適用而去「謙抑性」地適用行政法的「克減」辦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是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依罪刑法定原則行事的表現;而後者——對犯罪行為只作行政處理的司法、執法法,實屬有職不守的瀆職行為。
『肆』 刑法的謙抑性是什麼
通俗的說就是能用其他法律解決的就不用適用刑法了。立法者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他刑罰替代措施),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抗制犯罪。
刑法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刑法像民法一樣被廣泛的運用與於我們生活,必然會導致人人自危的局面。因此,才會主張刑法的謙抑性。
謙抑性也就是刑法的必要性,刑法歉抑是適應社會矛盾變化、構建和諧社會及保障人類自由權益的需要,它是一種信念,而非法定意義上的原則。體現出來就是非罪化和輕刑化。
『伍』 法律中的謙抑性是什麼意思...
一、法律中的謙抑性的含義:
1、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2、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3、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
二、一般而言,下列情況沒有設置刑事立法的必要:
1、刑罰無效果:即假如某種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後,仍然不能達到預防與控制該項犯罪行為的效果,則該項立法無可行性。
2、可以他法替代:如果某項刑法規范的禁止性內容,可以用民事、商事、經濟或其他行政處分手段來有效控制和防範,則該項刑事立法可謂無必要性。將群眾的違法行為動輒規定為犯罪的立法法不可取。
3、無效益。指立法、司法與執法的耗出要大於其所得收益。
(5)刑法的謙抑擴展閱讀:
法律中的謙抑性的解讀:
1、謙抑性原則主要發生於刑事立法環節。
立法過程中,的確存在當其刑事立法與民商或經濟行政立法「等效」時,即不作刑法設置的「謙抑性」立法選擇。
2、但是在司法、執法環節,假若某行為因其危害程度嚴重,不僅觸犯了有關民商或經濟法規范,更觸犯了刑法規范之際,司法機關不能「謙抑」地不去適用刑法而僅適用民商法或經濟法。
可見,司法實踐中必須明確:當其某一行為同時觸犯兩種輕重不一的部門法時,司法適用上首當選擇的是「重法優於輕法」原則而非「謙抑性」原則;而當其同時觸犯的兩種部門法之中含有刑法規范時,刑法理所當然地優於其他部門法的適用。
3、需要指出的是,這樣說並非一般性地否認謙抑性原則也可適用於刑事司法過程。但是,在司法環節,這一過程僅僅體現在適用「刑法」這同一部門法過程之中。
司法機關宜在充分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人人平等原則的前提下,去適度克減不必要的犯罪認定或抑制不必要的重刑主義傾向。
顯然,這一處理方式與行為已經觸犯刑律、卻撇開刑法不去適用而去「謙抑性」地適用行政法的「克減」辦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是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依罪刑法定原則行事的表現;而後者——對犯罪行為只作行政處理的司法、執法法,實屬有職不守的瀆職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謙抑性原則
『陸』 刑法謙抑性原則是什麼意思
刑法謙抑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刑法作為懲治犯罪的手段,是法律的最後一道防線,要求刑罰不能過於廣泛的介入社會生活,要本能的保持「謙虛」,不能一有違法行為就馬上動用刑法對其進行處罰,必須有所抑制。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第二條
【本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柒』 刑法的謙抑性原則是什麼意思
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如下:
1、罪刑法定原則;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3、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4、最新相適應是指刑罰的輕重;
5、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
6、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條 【本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第五條 【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第十二條 【刑法溯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捌』 刑法的謙抑性是什麼
刑法的謙抑性是
通俗的說就是能用其他法律解決的就不用適用刑法了。立法者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他刑罰替代措施,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抗制犯罪。
刑法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刑法像民法一樣被廣泛的運用與於我們生活,必然會導致人人自危的局面。因此,才會主張刑法的謙抑性。
刑法的特點
刑法解釋的理念對於解釋具有無形的指引作用。即使在風險的語境下,風險刑法觀也並不是我國刑法解釋理念的基礎。出於形式法治優先的基本立場傾向以及刑法教義學被期待的法治保障功能,應當將謙抑性作為我國刑法解釋的基本理念。
並在此基礎上倡導謙抑理念的具體功能,切實發揮謙抑理念在刑法解釋過程中的功能。以謙抑性作為刑法解釋的理念符合刑法人文關懷的精神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訴求。
其有利於防止因不當解釋刑法而出現侵犯人權的不利後果,也有利於刑法教義學適當發揮批判現行立法的功能,從而促進刑法結構的適當完善,並推動刑法教義學方法論的不斷發展。
『玖』 刑法謙抑性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在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 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七十六條 由於泄憤報復或者其他個人目的,毀壞機器設備、殘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壞生產經營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拾』 什麼叫做刑法謙抑性
謙抑性,來又稱必要性。指立法機關只源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10)刑法的謙抑擴展閱讀
下列情況沒有設置刑事立法的必要:
第一,刑罰無效果。就是說,假如某種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後,仍然不能達到預防與控制該項犯罪行為的效果,則該項立法無可行性。
其二,可以他法替代。如果某項刑法規范的禁止性內容,可以用民事、商事、經濟或其他行政處分手段來有效控制和防範,則該項刑事立法可謂無必要性。
英國哲學家邊沁有一句名言,稱「溫和的法律能使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會在公民中間得到尊重。」這句話可謂刑法所以要奉行「謙抑性」原則的法哲學依據。故而,那種將群眾的違法行為動輒規定為犯罪的立法法不可取。
其三,無效益。指立法、司法與執法的耗出要大於其所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