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眾刑法
❶ 聚眾鬧事罪如何量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聚眾哄搶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九十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聚眾沖擊國家機關,致使國家機關工作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第二百九十一條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九十二條聚眾斗毆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眾斗毆的;
(二)聚眾斗毆人數多,規模大,社會影響惡劣的;
(三)在公共場所或者交通要道聚眾斗毆,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
(四)持械聚眾斗毆的。
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九十三條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
(二)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四)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1)聚眾刑法擴展閱讀:
案例:懷疑企業污染海水致鮑魚死亡16人聚眾鬧事獲刑
因為養殖的鮑魚死亡,鄭某福等16人懷疑是沿海企業污染海水所致,於是群體鬧事索賠。昨天這起備受關注的案件在羅源縣法院一審宣判。該院分別判處鄭某福等11名被告人1年2個月至1年9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判處林某等5名被告人相應的有期徒刑,並適用緩刑。
經羅源縣法院審理查明,2014年8月以來,羅源縣碧里鄉農戶養殖的鮑魚出現大面積死亡。部分碧里鄉村民認為鮑魚死亡是因為福建華東造船廠、福州港羅源灣碼頭等沿海企業排放廢棄物造成海水污染所致。
為了索取鮑魚死亡賠償款,鄭某福、黃某樂等部分村民於2014年9月至11月間,到華東造船廠及3萬噸碼頭處實施打砸、阻止生產施工,對縣政府、起步高速路口進行圍堵。他們的行為招致圍觀群眾聚集,嚴重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
該院認為,被告人鄭某福、黃某樂等16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生產無法進行,並造成嚴重損失,其行為均已構成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遂作出上述判決。
❷ 刑法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具體有什麼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二百六十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是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工作、生產、營業、教學、科研和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行為。
❸ 中國刑法規定多少人算聚眾
「眾」是三人為「眾」,"聚眾"至少不得少於3人。
聚眾斗毆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糾專集眾人結伙毆斗的行為。聚屬眾斗毆主要是指出於私仇、爭霸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而成伙結幫地毆斗。"聚眾",一般是指人數眾多,至少不得少於三人。聚眾斗毆罪是指拉幫結伙,人數一般達三人以上,有聚眾斗毆故意的互相毆斗的行為。要嚴格掌握聚眾斗毆行為的定罪標准,防止把一些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以犯罪論處。
❹ 聚眾共同犯罪和聚眾犯罪有什麼區別
聚眾共同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組織、策劃、指揮眾人所實施的共同犯罪。
認識內聚眾犯罪容是認識聚眾共同犯罪的前提。聚眾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組織策劃、聚集糾合多人所實施的犯罪。「聚眾」是實施犯罪的形式。聚眾犯罪有如下特點:(1)參與人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必須有首要分子,即在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必須有三人以上參與,參與人可能隨時增加或減少,而非處於固定狀態。參與人雖為三人以上,但參與人不一定是犯罪人。(2)行為的公然性。聚眾犯罪由於人多勢眾,常使犯罪處於可見可聞的情況,首要分子正是要利用這一點來實現自己的犯罪意圖。(3)行為的多樣性。由於參與人復雜,使得聚眾犯罪行為呈現多樣性的特點。
聚眾犯罪與聚眾共同犯罪不是等同的概念。根據刑法規定,聚眾犯罪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屬於共同犯罪的聚眾犯罪。另一類聚眾犯罪是否屬於共同犯罪,則要依案件的具體情況而定。
❺ 聚眾鬧事會有什麼樣的法律懲罰
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聚眾斗毆罪】聚眾斗毆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眾斗毆的;
(二)聚眾斗毆人數多,規模大,社會影響惡劣的;
(三)在公共場所或者交通要道聚眾斗毆,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
(四)持械聚眾斗毆的。
我國刑法第二百九十條規定: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5)聚眾刑法擴展閱讀
(一)聚眾斗毆沒有造成重傷或死亡後果的,聚眾斗毆的參加者,均明知自己的行為有可能產生傷害他人以及自己被他人的行為傷害的後果,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刑事和民事責任。
(二)參加聚眾斗毆受重傷或者死亡的,受重傷不構成犯罪的行為人及死亡行為人的近親屬可以向聚眾斗毆的對方被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死亡行為人明顯構成犯罪的除外。
(三)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或死亡的,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適用混合過錯責任原則確定賠償數額。犯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的被告人承擔全部或主要賠償責任;依法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的犯聚眾斗毆罪的被告人和其他共同致害人承擔次要賠償責任。同一罪名共同犯罪的被告人之間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❻ 聚眾斗毆刑法
最好是找律師起訴,因為他們在簽諒解書時對你存在隱瞞真相,欺詐威脅。所以我肯定你通過法律是可維權的。並且你被誘簽的諒解書是無效的。
❼ 刑法中的聚眾犯罪刑法中的聚眾犯罪有多少個
我國《刑法》來第25條規定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從這個概念出發,構成共犯的條件是共同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共同的故意,在客觀上共同行為人的實施行為必須符合特定的一個犯罪要件。
對於聚眾犯罪是不是共同犯罪這一問題目前還有爭議部分,聚眾犯罪並非必然都是共同犯罪,而且我國刑法第九十七條關於「首要分子」的規定之所以以我國刑法「其他規定」的形式出現而沒有規定在刑法關於「共同犯罪」這一章節中,就是一個證明.
聚眾犯罪是必要的共同犯罪,而我國刑法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是針對任意的共同犯罪而言的,兩者當然不能放在一起予以規定。從實體法上看,就聚眾犯罪來說,我國刑法規定的聚眾犯罪有三種:(1)以首要分子為加重處罰構成要件的聚眾犯罪;(2)以首要分子為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聚眾犯罪:(3)以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為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聚眾犯罪。
後者觀點居比較主導的地位.
❽ 聚眾遊行超過多少人算是觸犯刑法
《刑法》沒有明確規定聚眾遊行達到多少人構成犯罪。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構成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舉行集會、遊行、示威,未依照法律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的構成非法集會、遊行示威罪。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條【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九十六條【非法集會、遊行示威罪】舉行集會、遊行、示威,未依照法律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或者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又拒不服從解散命令,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對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第二百九十七條【非法攜帶武器、管制刀具、爆炸物參加集會、遊行、示威罪】違反法律規定,攜帶武器、管制刀具或者爆炸物參加集會、遊行、示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8)聚眾刑法擴展閱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
第四條 公民行使集會、遊行、示威的權利的時候,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不得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第五條 集會、遊行、示威應當和平地進行,不得攜帶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動使用暴力。
第六條 集會、遊行、示威的主管機關,是集會、遊行、示威舉行地的市、縣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遊行、示威路線經過兩個以上區、縣的,主管機關為所經過區、縣的公安機關的共同上一級公安機關。
第七條 舉行集會、遊行、示威,必須依照本法規定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並獲得許可。下列活動不需申請:
(1)國家舉行或者根據國家決定舉行的慶祝、紀念等活動;
(2)國家機關、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依照法律、組織章程舉行的集會。
❾ 聚眾犯罪是什麼意思
聚眾犯罪是否屬於共同犯罪,則要依案件的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刑版法第291條規定的聚眾權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刑法規定只處罰首要分子,故只有首要分子的組織、策劃、指揮行為是犯罪行為。當首要分子為二人以上,共同組織、策劃、指揮聚眾犯罪時,構成共同犯罪自不待言。但當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時,就是一人以聚眾方式犯罪,無共同犯罪可言。由此可見,聚眾犯罪不一定是共同犯罪。有人認為,聚眾犯罪都是共同犯罪,在上述情況下也存在主犯、從犯與脅從犯的區別,其中的首要分子是主犯,其餘的參加者是從犯或脅從犯,但立法者根據打擊少數、爭取教育改造多數的刑事政策,只規定處罰首要分子。可是,從法律上判定某種行為是否犯罪的標志,是法律是否對該行為規定了刑罰後果(法定刑);如果沒有規定刑罰後果,即使明文禁止,也不是犯罪。既然刑法沒有規定處罰其他參加者,就表明其他參加行為不是犯罪行為,參加者也不可能是從犯與脅從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