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調整的對象是

民法調整的對象是

發布時間: 2020-12-24 19:34:48

A. 民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一、民法的概念在民法慈母般地眼神下,每一個公民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1、定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2.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2.3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3.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3.2民法為文明法;
3.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3.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3.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3.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3.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4.1實質意義的民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4.1.1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4.1.2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4.2形式意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於我國民法典尚未編纂,所以嚴格地說,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但因我國《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5.民法的調整對象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
5.1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在民法中,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
從主體的地位上說,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間有隸屬關系;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間並無隸屬關系。前者如財政稅收關系,俗稱為縱向經濟關系;後者如借款關系,俗稱為橫向經濟關系。只有主體地位平等的財產關系,才是民法的調整對象。
2)一般是當事人自願發生的
財產關系,有的是根據主體自己的意願發生的,有的並不是主體自願發生的,因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各自獨立,任何一方都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因此這種財產關系一般是主體在自願基礎上確立的。
3)受價值規律支配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因大多是當事人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設立的,因此一般遵循價值規律。正因為如此,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多是等價有償的。
5.2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人身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一、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二、與民事權力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例如,基於自然人的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屬於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而基於選民身分或者基於某一黨團成員身分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無關,則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價格和身分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無任何內容。有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無直接的聯系,卻是主體存在的條件,是主體取得財產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關系;有的人身關系是與財產關系有直接聯系的,如基於自然人的發明、發現而發生的人身關系。

B.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

  1.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回民法所調整的答社會關系包括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兼有財產、人身二重性質的知識產權關系。

  2. 其中財產關系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關系,一般具有平等自願和等價有償的性質。

  3.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C. 下列屬於民法調整的對象是 ( )

下列屬於民法調整的對象是D。

1.A、B、C都不在民法調整的范疇,只有D才是屬於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以財產歸屬和財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3)民法調整的對象是擴展閱讀

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

1.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關系,一般具有平等自願和等價有償的性質。

2.民法調整對象隨民法的發展而變化,在與公法分離而成為獨立法律部門之初,民法所調整的是旨在實現私人利益的社會關系,包括民事主體人格、婚姻家庭、物權、財產繼承、債權、民事侵權(即「私犯」,包括盜竊、搶劫)和民事訴訟等關系。

D. 1、我國民法調整對象的是( )

我國民法調整對象的是:(A、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B、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回)。

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可以答概括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當事人主體平等,人身關系中那些領導與被領導、支配與被支配、平等與不平等的關系,不屬於民法調整范圍。



(4)民法調整的對象是擴展閱讀:

由於這種人身關系反映著存在於特定人格或身份上的利益,因而與人身不可分離,具有專屬性。財產關系的主體可以依法或依約定變更、繼承,但是除法律規定外,人身關系卻不可與特定主體相分離而變更、繼承。

有人認為知識產權中也有身份權的內容,如作者的署名權、發表權等。身份權中的身份,是一種長期的相對穩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狀態,如父子關系、監護身份等。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從種類上看,應當屬於人格權的范疇。

E. 我國民法調整的對象是什麼

你好,每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都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解決特定的社會矛盾,從面與其他部門相區別。由於我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而使我國民法具有其他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內容和特點。
一、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根據《民法通則》第2條的規定,我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所謂財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產口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經濟內容的關系。財產關系是以社會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涉及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各類性質不同的關系。我國民法只是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即發生在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以財產所有和交換為內容。平等主體羊的財產關系具有如下特點:(1)民事腐朽 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任何主體進入市場從事交易活動,彼此間的關系應當是平等的、互利的,當詹財產利益受到損害時,應該得到同價值的補償。(2)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自由。這是民事主體地位平等的特點決定的。既然地位平等,當事人的表示就應當是自由的。不論雙方的經濟實力差別如何懸殊,也不論雙方在行政管理關系中處理何種地位,都不允許他方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非經雙方自願協商,都不能締結協議。(3)等價有償。這是民事認本法律地位什和自身經濟利益。因此,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大部分都應貫徹價有償的原則。但是,當事人依法形成贈與、借用、無償保管、無償代理等民事關系,也是法律所允許的。當然,形成此類關系,也必須堅持商品經濟所要求和決定的平等、自願原則。
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包括財產所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所有關系是指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財產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指因轉移財產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這兩類財產關系有著緊密的聯系。財產所有關系往往是發生財產流轉關系的前提條件,通常只有財產所有人才能對財產實施法律上的處分,與對方發生債務的關系;而財產流轉關系通常又是實現財產所有關系的方法以即財產所有人通過債的關系取得或行使財產的所有權。這兩種財產關系,只要發是生在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都應該由我 國民法調整。這是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的統一性以及民法對商品經濟關系進行統一調所決定的。
我國民法統一調整平等主體這間的財產關系,反映了社會說義市場經濟的本質需要。所法固有的屬性決定了它是保護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利益,保護他(它)們發揮獨立性,並允許和鼓勵主體依法從事廣泛的經濟活動,保障主體依法對其行為進行選擇的自由。為了保障交換者對於交換的產品擁有法律上的支配權利,使交易雙方通過合意來完成交換行為,我國民法所有權制度確認財產的歸屬,利用債權制度保障瓷缸的正常秩序。為了使進入市場的商品交換者,彼此把對方視為商品氖者,並基於其自主自願而發生推土等價有償的交換行為,《民法通則》所確立的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就成為市場活動的最基本的法律准則。此外,為了調整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中各種紛紜復雜的商品交換關系,我國民法的法律行為制度也精密地控制著交換的秩序,力求使各種交換行為在法律上有所依歸。民法許多體現平等、公平和誠實信用等原則的規范,有助於協調商品交換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引導其按照社會主義原則從事正常的交換活動,開展公平的競爭。尤其應該看到,我國民法的許多制度均為商品交換提供了便利條件。債權制度確認了讓渡商品和實現商品價值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確認了商品在交換時可以發生價值和使用價值、現在利益和示來利益的分離,確認了商品在交換時可以發生價值和使用價值、現在利益和未來利益的分離,使商品交換超出了地域的、時間的和個人能力的限制,從而使商品交換更為迅速、財產的權能分離更為復

F. 民法調整的對象包括哪些

一、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專法律規范的總稱。屬
二、調整對象: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一)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
1、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具體的經濟關系;
2、民法調整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
3、民法調整以平等自願為基礎的財產關系;
(二)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人身關系包括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

G. 我國民法調整的對象是什麼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兼有財產、人身二重性質的知識產權關系

H. 屬於民法調整對象的法律關系是

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回
關於民法的調整對象答,我國法律有明確規定:《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事訴訟法》第三條也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所謂平等主體,是指雙方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平等,這就區別於刑事法律關系中公安司法機關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間的關系,也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值得一提的是,當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之間發生買賣、租賃等民事活動時,雙方的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
需要強調的是,民法並非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所有關系,而是只調整他們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比如雙方因感情、信仰等發生的不能歸屬於人身關系、財產關系的糾紛並不適用民法。

I. 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

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B

民法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法律關系主體「地位」不平等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一般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如,國家(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征稅屬於財產關系,但不由民法調整,而由稅收征管法規(屬於經濟法部門)調整,再例如,行政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的行政獎勵,行政賠償(包括國家賠償)、補償,罰款、沒收財產等行政處罰均蘊含財產關系,但由行政法等調整。

本題中,工商行政主體與李某簽訂買賣合同並非履行行政管理職能,而是作為市場主體充當民事權利義務人,而稅務機關征稅則是履行稅收征管的行政職能,屬於行政行為。

(9)民法調整的對象是擴展閱讀: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一)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二)與民事權力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

例如,基於自然人的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屬於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而基於選民身分或者基於某一黨團成員身分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無關,則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價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無任何內容。

有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無直接的聯系,卻是主體存在的條件,是主體取得財產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關系;有的人身關系是與財產關系有直接聯系的,如基於自然人的發明、發現而發生的人身關系

熱點內容
經濟法稅收試題答案 發布:2025-02-08 02:26:36 瀏覽:237
民法典的法治 發布:2025-02-08 02:17:37 瀏覽:688
廣東省生育保險條例2016 發布:2025-02-08 02:13:09 瀏覽:848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麼處理 發布:2025-02-08 02:05:07 瀏覽:524
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 發布:2025-02-08 01:50:53 瀏覽:255
合同法債權規定 發布:2025-02-08 01:47:23 瀏覽:453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發布:2025-02-08 01:06:26 瀏覽:654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
道德經都 發布:2025-02-08 00:20:03 瀏覽:489
民事訴訟法判決給錢沒錢 發布:2025-02-08 00:04:29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