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主體
Ⅰ 民法總則民事主體包括哪些
在民法通則規定的自然人、法人基礎之上,民法總則根據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將個人獨資企業等非法人組織納入民事主體范疇,規定了三類民事主體: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
1、關於自然人制度
一是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二是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這樣規定是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
三是完善了監護制度。監護是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彌補其民事行為能力不足的法律制度。草案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對監護制度作了完善。
明確了父母子女間的撫養、贍養等義務,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並就監護人的確定、監護職責的履行、撤銷監護等制度作出明確規定。
2、關於法人制度
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的一項基本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組織形式不斷出現,法人形態發生了較大變化,民法通則關於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的分類已難以適應新的情況。
為適應社會組織改革發展要求,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3類。對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只列舉了幾種比較典型的具體類型,對現實生活中已經存在或者可能出現的其他法人組織,可以按照其特徵,分別歸入營利法人或者非營利法人。
對特別法人,規定了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機關法人。機關設立的目的是履行公共管理等職能,這與其他法人組織存在明顯差別。
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賦予其法人地位符合黨中央有關改革精神,有利於完善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三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設立、變更和終止以及行使職能和責任承擔上都有其特殊性。四是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這類合作經濟組織對內具有共益性或者互益性,對外也可以從事經營活動,依照法律的規定取得法人資格後,作為特別法人。
3、關於非法人組織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實際生活中,大量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各種民事活動。賦予這些組織民事主體地位有利於其開展民事活動,也與其他法律的規定相銜接。
據此,總則規定,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總則還規定,非法人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其出資人或者設立人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1)民法主體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受法律保護的權利:
依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和其他合法的權利受法律的保護,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
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Ⅱ 民事主體的種類
民事主體,即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我國法律,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以及個別情形下的國家(如國家成為無主財產的所有人)。
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主體可以都是單一的;也可以一方是單一的,而另一方是多數;也可以雙方都是多數的。在某些民事法律關系中,義務主體是特定的人,例如債權債務關系;在另一些民事法律關系中,義務主體則是不特定的任何人,例如所有權關系。
(2)民法主體擴展閱讀
構成要件
通過對自然人和法人的共同特點的分析,可以得出民事主體的構成要件:
第一,名義獨立。自然人和法人能以自己的名義為民事行為,與第三人發生法律關系。「對組織體特別意味著能夠用組織的名稱與第三人為民事法律行為,而不是以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組織成員的名義」。
第二,意志獨立。即按照自己的意願,通過自己的選擇來活動。自然人能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為民事法律行為,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對於法人而言,應該是其共同意志,而不是其成員的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
第三,財產獨立。即「民事主體必須擁有作為一個實體獨立的財產」。自然人對其擁有的財產享有完全的、排他性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法人的財產獨立於其成員的財產,為法人的共同利益所支配。
第四,責任獨立。即要求民事主體具有責任能力。自然人和法人都以其全部財產對外承擔責任,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以其財產獨立為前提。
Ⅲ 民事主體是什麼
民事主體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法人包括:企業法人、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其他組織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
Ⅳ 什麼是民事主體資格
民事主體資格也可以稱為民事主體能力。
其具體的法律含義是: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法律對這種能力分為兩個種類,即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的差別,取決於人們的認識和判決能力。按照人的智力發育的不同、年齡階段和精神是否正常,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分為有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
(4)民法主體擴展閱讀:
民事責任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別:
(一)民事責任能力不是民事行為能力的下位概念
因為當義務不完全履行可能會造成權利人的利益不能實現的異態情形故,法律必須做出以國家強制力來制止或補救的否定性評價,這就是責任,所以責任以義務為前提,是義務在實體法上的延伸。所以,受法律責任的條件是需有責任能力。
(二)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責任能力的作用領域不同
如前所述,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功能是為保護意志薄弱、意思能力不完全者從而使民事活動公平合法有效地進行。其核心在於行為源出自意思表示,且為追求法律的正當性評價,其作用領域是民事法律行為。而民事責任的產生,是以違反法定義務為前提,背離於法的正當價值,應發生於在侵權行為領域和違約領域。
(三)民事行為能力與民事責任能力的要件不同
二者在意識層次上實有高下之別,而且差別明顯。其次,識別能力僅要求一旦造成損害後果,據生活常識和起碼道德能夠做出判斷即可。而意思能力是在判斷基礎上形成的推理,不僅要求內心意思形成和以行為將其表現出來,還要求對法律上的評價做出預測。
Ⅳ 民法上的「人」是指民事主體,包括哪些
民事主體,是指根據法律規定,能夠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當事人。
能夠充當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Ⅵ 什麼是民法民事主體包括哪些
1、民法即規定並抄調整公襲民之間、法人之間及公民與法人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
(1)民事主體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2)法人包括:企業法人、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3)其他組織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
Ⅶ 民法的平等主體
民法的比平等主體民法的平等主體他倆是人民和人民在一起的更貴人民提供的法律所以是人人平等的
Ⅷ 什麼是民法民事主體包括哪些
一、法學復理論上的體系
(一)小民法制
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親屬(婚姻、繼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識產權法(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還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體系
總則:民法通則
物權:物權法
債權:合同法、侵權責任法
親屬:婚姻法、繼承法
知產: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海商法、擔保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