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善意

民法善意

發布時間: 2022-07-30 09:51:38

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是什麼意思

一、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

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第三人」、「善意相對人」的概念。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

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

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系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二、善意取得的成立條件

1、出讓人無權處分;

2、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善意指不知存在足以影響法律效力的事實的主觀狀態。我們這里所說的善意是指第三人不知道佔有人系非法轉讓。

善意取得,是第三人不知並不應知轉讓人是非法轉讓,一般是誤信其為所有人或其他有處分權的人。

第三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這里的善意,是指取得標的物的第三人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佔有人為非法轉讓。

這里不僅不要求第三人有出讓人有權處分的確信,而且是推定任何參加交易的第三人都具有這種善意。物權法對這種善意的保護,是公信原則的體現。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惡意第三人。

惡意就是第三人依當時的情況知道或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讓與的權利。即根據當時的環境,依交易的一般情況,可以得出讓與人無權讓與的結論,則第三人應視為惡意。

例如第三人以不正常的低價購買物品,如無相反的證據,應認為是惡意。

3、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4、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綜上所述,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指的是善於取得的人,是合同中的第三人,他們取得一定財產,並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

因此,當合同當事人向其發起請求權的時候,其有權拒絕。在日常生活中,善意取得的情況也十分普遍,構成善意取得必須符合一定條件,包括第三人是出於善意,並且支付一定價格。

(1)民法善意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善意相對人,即善意第三人。

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

區分原則的一個重要後果,是實際上允許相對人在對交易過程中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狀態的主觀認知方面存在過失,並且,這種過失不影響其「善意相對人」法律身份的成立。但是,顯然,超過一定程度的過失會導致相對人喪失「善意相對人」身份無異。

善意相對人認定標准

1、相對人存在惡意串通情形

如果存在《合同法》第52款所明令禁止的相對方與行為人之間惡意串通的情形,那麼在惡意串通情形下形成的合同無效。這是最基本的除外情形。

2、相對人具有公司內部人身份

如果交易相對人本身就是公司股東或內部人士,自然有義務也有條件對公司的基礎文件及決議事項予以了解,除非股東能證明其已無法正常獲知公司內部信息。

有判決因相對人「為公司內部資產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了解公司資產處理的許可權,應該知道法定代表人在未經資產管委會集體決議之前,不得私自處理資產」為由,判定相對人與法定代表人就公司特定資產所簽訂的合同無效。

這是因為相對方「內部人」的身份,提高了其注意義務的標准,推定他知曉公司內部管理規則。

3、基於行業規定的重大過失

在特定行業中,從業人員因其行業的特殊性而承擔著較普通相對方更為專業的注意義務。以金融行業為例,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於與之交易(如貸款、理財等)的公司有嚴格的審單程序,多數交易還要求事先進行盡職調查。若銀行或金融機構未能嚴格按照銀行業協會所規定的審單流程,應被認定為交易存在重大過失。

4、相對人在特殊交易事項中存在重大過失

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復雜,個案情況不同,不應當一概而論。但是無論如何,基本的原則是應當根據交易的特殊性、法律的強制性以及相對人對此所承擔的正常的注意義務。例如,在公司增資的情況下,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增資屬於公司重大事項,必須經過三分之二以上資本多數決或者全部同意方可實行」。

如果第三方在沒有見到公司的有效股東會決議的情況下,就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簽訂增資擴股協議,那麼第三方要主張自己是善意相對方的依據是不充分的。

究其法理,因為決定注冊資本的增減是股東的基本權利,作為交易相對方,應當知曉僅憑法定代表人簽字和公司公章不能夠在這些基礎事項中完全反映公司和股東的真實意志。因此,這種情況下,保護股東權益的急迫性已經超過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急迫性。

② 《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是什麼意思

《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三款規定,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

綜上所述,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指的是善於取得的人,是合同中的第三人,他們取得一定財產,並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

因此,當合同當事人向其發起請求權的時候,其有權拒絕。在日常生活中,善意取得的情況也十分普遍,構成善意取得必須符合一定條件,包括第三人是出於善意,並且支付一定價格。




(2)民法善意擴展閱讀:


善意相對人認定標准

1、相對人存在惡意串通情形

如果存在《合同法》第52款所明令禁止的相對方與行為人之間惡意串通的情形,那麼在惡意串通情形下形成的合同無效。這是最基本的除外情形。

2、相對人具有公司內部人身份

如果交易相對人本身就是公司股東或內部人士,自然有義務也有條件對公司的基礎文件及決議事項予以了解,除非股東能證明其已無法正常獲知公司內部信息。

有判決因相對人「為公司內部資產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了解公司資產處理的許可權,應該知道法定代表人在未經資產管委會集體決議之前,不得私自處理資產」為由,判定相對人與法定代表人就公司特定資產所簽訂的合同無效。

這是因為相對方「內部人」的身份,提高了其注意義務的標准,推定他知曉公司內部管理規則。

3、基於行業規定的重大過失

在特定行業中,從業人員因其行業的特殊性而承擔著較普通相對方更為專業的注意義務。以金融行業為例,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於與之交易(如貸款、理財等)的公司有嚴格的審單程序,多數交易還要求事先進行盡職調查。若銀行或金融機構未能嚴格按照銀行業協會所規定的審單流程,應被認定為交易存在重大過失。

4、相對人在特殊交易事項中存在重大過失

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復雜,個案情況不同,不應當一概而論。但是無論如何,基本的原則是應當根據交易的特殊性、法律的強制性以及相對人對此所承擔的正常的注意義務。例如,在公司增資的情況下,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增資屬於公司重大事項,必須經過三分之二以上資本多數決或者全部同意方可實行」。

如果第三方在沒有見到公司的有效股東會決議的情況下,就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簽訂增資擴股協議,那麼第三方要主張自己是善意相對方的依據是不充分的。

究其法理,因為決定注冊資本的增減是股東的基本權利,作為交易相對方,應當知曉僅憑法定代表人簽字和公司公章不能夠在這些基礎事項中完全反映公司和股東的真實意志。因此,這種情況下,保護股東權益的急迫性已經超過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急迫性。

③ 民法典善意取得多少條

一、什麼是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或即時時效,指動產佔有人向第三人移轉動產所有權或為第三人設定其他物權,即使動產佔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在廣泛的商品交換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往往並不知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也很難對市場出售的商品逐一調查。如果受讓人善意取得財產後,根據轉讓人的無權處分行為而使交易無效,並讓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系,而且使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時,隨時擔心買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還,這樣就會造成當事人在交易時的不安全感,也不利於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

一般認為,善意取得制度來源於日耳曼法。在日耳曼法上,區別動產是不基於所有人的意思歸他人佔有還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歸他人佔有的場合,而規定了不同的後果:

(1)在動產不基於所有人的意思歸他人佔有的場合,例如被盜、遺失,所有人仍然享有權利,動產無論轉歸何人佔有,都有權請求返還。

(2)在動產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交於他人時,如租賃、寄託,所有人只有權對其契約的相對人即承租人、受託人請求返還原物、賠償損失,對於由相對人處取得物之佔有的第三人,不得為返還原物的請求。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人雖然取得物的佔有權,但未取得物的所有權,

所有人仍然享有所有權。在契約的相對人從第三人處又取得物的佔有時,所有人還有權從其相對人處回復物之佔有權。這種基於佔有人的意思把物交於他人佔有對於第三人即不得請求返還原物的原則,後來在傳統民法中稱之為「佔有公信力」原則。《德國民法典》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就是繼承了日耳曼法的做法,在第932-935條作了詳細的規定:出讓人出讓費屬於他所有之物,善意第三人取得其所有權(第932條)。《德國民法典》較日耳曼法作了兩點變更:其一,仿效羅馬法的取得實效,以第三人的善意為條件;其二,在日耳曼法第三人不過取得不受所有人追奪的佔有,,而在德國民法典上則由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權。

二、法律是怎麼規定善意取得的

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規定,善意取得應當具備下列成立條件:

1、標的物須為動產或者不動產

2、讓與人對處分的動產或不動產無處分權

3、受讓人受讓財產時須為善意

4、受讓人須支付合理的價格

5、轉讓的動產或不動產已經交付或者登記

2016年2月23日最高法公布了《物權法司法解釋》,其中對善意取得、善意第三人作了具體規定,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經支付對價並取得佔有,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從司法實踐看,它不僅存在於物權確認糾紛、執行異議之訴等糾紛中,而且更為廣泛地遍布在為數眾多的合同、侵權乃至婚姻家庭繼承糾紛中。

《解釋(一)》第十五條規定了「善意」認定的基本標准,即「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第十六條則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不動產受讓人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一)登記簿上存在有效的異議登記;(二)預告登記有效期內,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三)登記簿上已經記載司法機關或者行政機關依法裁定、決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不動產權利的有關事項;(四)受讓人知道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主體錯誤;(五)受讓人知道他人已經依法享有不動產物權。真實權利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受讓人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的,應當認定受讓人具有重大過失。

第十七條規定:受讓人受讓動產時,交易的對象、場所或者時機等不符。

④ 民法善意佔有和善意取得的兩個問題

1.善意取得與善意佔有的主要區別在於取得與佔有的心態不同。要區分二者就要看佔有人,取得人的心理態度了,這個要看不同的情況來定的。
佔有和取得不同的地方在於當事人的心理態度是暫時的佔有還是取得所有權。
2.善意佔有是無權佔有的一種,善意佔有人對該物不具有所有權,權利人可以對善意的他主佔有人請求返還佔有物。但是,善意取得是第三人出於善意取得該物的所有權,物的所有權已經發生轉讓,為了保證交易的穩定性,不可以對善意的特定繼受人行使佔有返還請求權。
補充資料:
【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無權處分人將其財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如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即時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在受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二)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三)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四)轉讓合同有效。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善意佔有】
善意佔有,是無權佔有的再分類。善意佔有是指佔有人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自己無佔有的權利而為的佔有。在善意佔有中,根據佔有人有無過失為標准,還可以再分為過失佔有與無過失佔有,但嚴格來說,只有不知自己無佔有的權利且無重大過失者,方構成善意佔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62條規定:佔有人因使用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致使該不動產或者動產受到損害的,善意佔有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⑤ 民法里的善意是什麼意思請舉具體例子!謝謝!

民法中的善意 為在受到蒙騙不知情的狀況下進行正常符合常理的交易 《物權法》第106條對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作了明確的界定,善意取得,是指財產無權處分佔有人將其佔有的財產轉讓給第三人,如果受人取得該財產時出於善意且支付了合理的價格,則受讓人將依法取得對該財產的所有權或者他物權,原動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

⑥ 民法典中的善意相對人

法律分析:我國相關法律對善意相對人的概念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一般情況下,善意相對人即善意第三人,善意第三人一般是指,在合法交易的過程中,對交易的內容毫不知情,並且已經辦理了登記的權利人。可以善意取得的其他物權通常是:質權、留置權、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宅基地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百四十一條 流轉期限為五年以上的土地經營權,自流轉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土地經營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六百四十一條 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屬於出賣人。出賣人對標的物保留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⑦ 民法上的善意及其認定標准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指無權處分人將動產或不動產處分給他人,善意受讓人依法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傳統觀點認為,唯有動產才適用善意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第106條明確規定動產和不動產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將該制度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包括不動產在內的財產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取得。自《物權法》頒布以來,善意取得制度進一步維護了交易安全,使物的經濟效用得以充分發揮,有力保障了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
我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5條規定,善意的標准為「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法律推定受讓人為善意,由真實的權利人證明受讓人非善意。司法實踐將「重大過失」界定為「受讓人應當知道不動產處分人無處分權而不知」,並列舉了5種受讓人應知的情形。

⑧ 民法上的"善意"具體可以怎麼解釋

民法中的善意 為在受到蒙騙不知情的狀況下進行正常符合常理的交易 《物權法》第106條對善意取專得制度的屬概念作了明確的界定,善意取得,是指財產無權處分佔有人將其佔有的財產轉讓給第三人,如果受人取得該財產時出於善意且支付了合理的價格,則受讓人將依法取得對該財產的所有權或者他物權,原動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

⑨ 民法典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法律分析:1、在主體方面,轉讓人須為無權處分人,受讓人為有民事行為能力人。

2、在客體方面,善意取得的客體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動產以交付為其公示原則,不動產以登記為其公示原則。

3、就主觀方面來說,受讓人應當的善意的。

4、在客觀方面,善意取得必須依一定的法律行為而存在,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據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適用前兩款規定。

熱點內容
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4-11-17 10:03:42 瀏覽:690
怒江州司法局 發布:2024-11-17 10:02:14 瀏覽:696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用工環境的 發布:2024-11-17 09:07:22 瀏覽:152
鄧州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7 09:02:40 瀏覽:713
條例准則案例試題 發布:2024-11-17 08:49:27 瀏覽:256
有關經濟法小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7 08:48:38 瀏覽:858
該公司產生法律訴訟 發布:2024-11-17 08:42:29 瀏覽:476
漢堡店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7 08:22:08 瀏覽:562
農村換屆選舉票多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7 07:59:18 瀏覽:912
政府規章縣級 發布:2024-11-17 07:31:28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