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刑法
㈠ 西周時期的主要刑法原則對於現代刑法有何意義
影響深遠,意義非凡。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斷承的國家。沒有斷傳承,這是啥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刑罰是繼承了其中的精華和思想的。
一、西周刑罰歷程
西周歷代君主,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明德慎罰,簡單說就是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這一主張到現在依然如此。
首先,周工制禮,周公旦將夏商以來的法律進行了總結,形成周禮,稱之為周公制禮。
其次,是呂刑。西周時期周王朝司寇呂侯所作,又稱甫刑,而尚書記載的呂刑篇是對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記錄。
又次,九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到了西周後期禮崩樂壞,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刑法制度更為發展,罪名和刑名更多了。其罪名有:放弒君王罪,違犯王命罪,不孝不友罪,暴亂罪,殺人罪,殺人劫財罪,竊盜拐騙奴隸罪,聚眾飲酒罪,等等,就製作了九刑,墨、劓、宮、刖、殺、流、贖、鞭、撲九種刑罰。
二、西周刑法內容
1、刑罰體系,死刑、和肉刑;贖刑;圜土之制:相當於後世的監獄制度;嘉石之制類似於拘役刑。
2、刑罰的適用制度:三赦之法: 對年幼無知的未成年人、年邁體衰的老人和有精神障礙的精神病者等三種人的違法犯罪,除故意殺人的重罪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
三宥之法:對不能正確識別犯罪客體的誤傷、不能恰當預見行為後果的誤犯以及沒有主觀故意的過失等三種違法犯罪行為,可以給予減輕刑事責任的寬宥處理。 就是視其情節犯罪行為區別對待,是我國古代刑罰適用制度的重大發展。
疑罪從輕惟赦制度:對犯罪事實或罪行情節的認定以及定罪量刑有疑義或有爭論的案件施行從輕處罰或予以赦免的制度。
同罪異罰制度: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犯同樣罪行,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適用的處罰結果也有別。
上述西周的刑罰思想和特點,在今天的司法中都能看到其影子。疑犯從無思想,保護兒童、智障者,視其情節區別對待等等思想都在沿用。而且現代刑罰就是保護公序良俗原則的。而這些思想在西周已經趨於完善。對現代刑罰,乃至世界法律都是根源和可追溯的源頭作用。
㈡ 西周除了《九刑》外,還有哪些
我國西周時期有嚴格刑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且強調「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於是,從大方向來講,統治者主張崇尚德治,提倡德教;從細節講就主張用刑罰來控制、鎮壓平民,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贖刑等刑罰以及一套訴訟審判制度,主要律法為《九刑》。
同罪異罰:《周禮?秋官?掌戮》載:「凡殺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刑盜於市。凡罪之麗於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殺之於甸師氏。」
從「同罪異罰」的原則,可見西周法律的階級性還是十分明顯的。為了照顧貴族、功臣和有賢才的人,當時還施行了「八議法」。
只要周王室的宗親故舊、王公大臣、賢人能人、功臣貴族、勤政者八種人犯罪後,可根據他們的功勞大小和親疏關系來處理,重罪輕罰,請罪從無。
㈢ 西周時期的主要刑罰原則有哪些
1.區分犯罪的故意和過失、慣犯與偶犯原則
由於周朝宣揚一慎刑」原則,因而在刑法中初步劃分了故意和過失、慣犯和偶犯的區別。《尚書·康誥》說;「人有小罪,非,乃惟終,……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催災,……時乃不可殺」。這里的非青、青、惟終、非終分別是指故意、過失、慣犯和偶犯。在處刑上,故意和慣犯,雖是小罪也處重刑,過失和偶犯,雖大罪亦可減刑。此刑法原則表明了西周刑法打擊的重點,同時也反映了西周統治者在定罪量刑時,是考慮到犯罪者的主觀動機的,這說明西周時期在刑法理論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2.刑罰世輕世重原則
所謂「世輕世重」,即刑罰要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取輕重不同的靈活手段。《周禮·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就是說,對於新征服的地區,為收取民心,要用輕刑;對於統治時間較長,治理情況較好的地區,要用中刑;對於不服從統治,犯上作亂較多的地區,要用重刑。西周的統治者已認識到,只有區別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用刑,才能使刑罰鎮壓更有力。這種思想後來被融人中國傳統的政治理論中,對以後各封建王朝影響很大。
3.赦宥原則
西周定罪量刑時體現三赦三宥的原則,體現了矜老、憐幼的寬容。所謂三赦,即「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合愚」。幼弱指七歲以下,老耄指八十歲以上,蠢愚指白痴、這三種人犯罪可以赦免其罪。所謂三宥,即「一曰宥不識,二曰宥過失,三曰宥遺忘」。對此三種情況皆可寬宥原諒。
4.罪疑從輕、罪疑從赦原則
西周時期為進一步體現慎刑原則,謹慎適用法律,凡是疑案難案,都採取從輕處斷或加以赦免的辦法。按《尚書·呂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與罪疑從效相聯系的還建立了贖刑制度,因疑而赦,須繳納木同數量的贖金。
5.寬嚴適中
西周時期,在定罪量刑上強調「中罰」,即實行寬嚴適中原則。
㈣ 西周時期只用於有罪貴族和官員的刑法是
西周時期只用於有罪貴族和官員的刑法是鞭刑。
鞭刑,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產生,但是鞭刑做為有實體文字記載的刑罰,則出現在西周中期。
西周的鞭刑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關於鞭刑的行刑工具和行刑的部位。
行刑的工具是荊條,行刑的部位是背部。
二、西周鞭刑的適用對象。
《尚書.舜典》說:「鞭做官刑」;《尚書.孔傳》載:鞭是「治官事之刑」;馬融《史記五帝本紀集解》載:鞭是「辦治官事者之刑」;朱熹認為它是「官府之刑」。從這些言論中可以看出:鞭刑與官府、官吏有關。因此西周的鞭刑可以稱作治吏刑。
三、鞭是從刑,鞭撲不分。
西周的鞭刑實與撲刑無異,是一種用以為教的撲刑,是一種最輕的刑罰。其實西周鞭刑名為「鞭」是為「撲」,是針對奴隸主貴族犯罪而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刑罰,因此,又可以稱作官刑或教刑。
四、除了做為主刑附加刑以外,還可用作刑訊拷囚。
參考資料:摘自張秋華《中國古代鞭刑考》
㈤ 簡述西周刑法的主要內容
西周的刑法原則主要有:1.區分故意還是過失:2.區分慣犯和偶犯;3.因地因時制宜;4.疑罪從赦;5.嚴寬適中;鄙視復制狗,支持原創
㈥ 西周時期刑法的發展
西周時來期,墨、劓、
、宮自、大辟等五刑仍被作為主體刑而廣泛使用。除此以外,徒刑、拘役、流刑也是當時的重要刑罰手段。
(1)徒刑
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把犯罪較輕、不夠處五刑的罪人,關在監獄中「任之以事而收教之」,即進行勞動改造,而且不準犯人像正常人那西半球戴冠飾。「其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即按罪行輕重而關押不同時間。史稱這種制度為「圜士之制」。這說明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了與身體刑、財產刑不同的勞役刑,即有期徒刑。
(2)拘役
史籍記載,西周時把犯罪情節輕微的人罪犯縛手足,放在朝門之左的大石上,令其思過,然後送到司空那裡作短期勞役,時間最長為九個月。這種處罰近似於後世的拘役,史稱「嘉石之制」。
(3)贖刑
贖刑是一種刑罰執行的交通辦法,既允許受刑人拿出一定金錢或物品折抵刑罰。贖刑在夏朝時即已存在,西周時曾廣泛使用,贖刑金額根據刑種不同而大小不一。
(4)流刑
流刑即流放。西周時期流刑大多針對貴族使用。
㈦ 西周的刑罰有哪些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繼承神權,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提出的一種法制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即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
西周各代統治者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3、刑法世輕世重:(西周)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具體內容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西周立法概況:
1、周公制禮:西周時期周公將夏商時期的禮制加以整理編撰而成。
2、西周時期的禮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宗法關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以及言行規范的總稱,是一種綜合性的行為規范。
禮的內容:「親親」與「尊尊」是禮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影響中國古代法律的兩項重要制度。「親親」「尊尊」、維護的是以父權為主的家族關系和以君權為主的等級關系。
3、呂刑。西周時期周王朝司寇呂侯所作,又稱甫刑,注意尚書中的呂刑篇不是成文法典,而是對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記錄。
4、九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有兩種含意:一是指周朝的刑書,另一種含義是西周的刑法。
5、遺訓、段彝。「遺訓」是指先王留下的遺制,「段彝」是指商朝的習慣法。
刑事司法政策,是刑事政策的司法化,是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對於刑事司法政策的考察,離不開對刑事政策歷史發展過程的考察。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刑事政策的不同,主要是對不同的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具體反映,刑事政策的變化反映了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而中國刑事政策發展的歷史無疑也蘊含在中國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之中,體現在刑事司法過程的法律適用之中。自先秦中華法系初成直至晚清法制改革之前,中國歷代的成文法典始終處於民刑不分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諸法合體」,但又以刑為主。中華法系的成文法典,大都以維護其封建統治政權為中心,將不利於其政權穩定、不利於其封建統治的行為統統禁止於法律之中,行為性質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領域,國家對於違反法律的行為一律規定為犯罪,科以刑罰,國家司法機關也沒有明確的民、刑劃分。因此,對於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有關於刑事法制思想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國刑事法律政策的變遷。
㈧ 西周實行什麼樣的刑罰
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周法》九章,或稱《九刑》。周穆王時,又命甫侯作《甫刑》。但兩部刑法今天已佚失,詳細內容無法考知,只能從《史記·周本紀》中得知「黥、劓、臏、宮和大辟」五刑,有細則三千條。
五刑之外,鞭刑也是肉刑的一種,在當時應用很廣,凡是刑法不大、觸犯刑律的人,都用施以鞭刑。鞭刑最高可以抽打一千下,鞭刑是一種比較殘酷的刑法。贖刑也是當時比較常用的一種刑法,贖刑分兩種,一是罪行確定後,可以拿錢贖罪,一是證據不足的嫌疑罪人交納一部分錢可以被無罪釋放。
連坐法也可是施行,當時把五宗或十宗組成一個小團體,其中每家互相擔保,有榮譽可以相互享受,一旦一家有罪,其他幾家也跟著受牽連。
為了照顧貴族、功臣和有賢才的人,當時還施行了「八議法」,其主要內容是對周王室的宗親故舊、賢人能人、功臣貴族、勤政者,以及以賓客對待的王公大臣進行減刑或赦免,這八種人有罪以後,可根據他們的功勞大小和親疏關系來處理,重罪輕罰,請罪從無,「八議法」是當時統治者實行特權的一種表現。
西周統治者吸取了商代濫用刑法和殘酷執法的教訓,提出了以德治國、明德慎罰的治國綱領,為了防止冤假錯案,還制定了「五惟法」,即惟官、惟反、惟內、惟貨和惟來。
惟官就是以官勢壓人,惟反是對反對過自己的人打擊報復,惟內就是搞裙帶關系,惟貨是收取他人的賄賂,惟來是受人之託對犯人進行照顧,凡辦案人員有犯此五種罪行者與所判罪犯同罪。這也是對辦案人員的一種監督。
㈨ 西周九刑的意思都是啥
墨、劓、宮、刖、殺、流、贖、鞭、撲九種刑罰。
西周時,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刑法制度更為發展,罪名和刑名更多了。其罪名有:放弒君王罪,違犯王命罪,不孝不友罪,暴亂罪,殺人罪,殺人劫財罪,竊盜拐騙奴隸罪,聚眾飲酒罪,等等。
《九刑》是西周時期成文刑書的總稱,全書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襲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劓、剕、宮、大辟共五刑),又增加了贖、鞭、撲、流等四種刑罰,稱以上的九種刑罰為為西周的九刑。西周,出現「九刑」,認為是墨、劓、宮、刖、殺、流、贖、鞭、撲九種刑罰。
(9)西周的刑法擴展閱讀:
增加四種刑罰,即流、贖、鞭、撲。流是流放,贖是用銅贖刑,鞭是用鞭子打,撲是用木板打。共有九種刑罰。有「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之說。
為了掠奪財富,穆王命令司寇呂侯修訂《九刑》,製作用銅贖刑的刑書,稱為《呂刑》。它規定可以用黃銅贖五種刑罰。墨刑罰100鍰〔huan環〕(古代銅貨幣單位,一鍰重六兩);劓刑加倍,即200鍰;剕刑罰500鍰;宮刑罰600鍰,死刑罰1000鍰。
贖刑的制定,給中國古代刑罰制度增添了新的內容,不過,贖刑只是貴族的一種特權。
㈩ 古代周王的刑法有哪些
周王朝有嚴格刑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以父系社會體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為基礎,用以調解和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關系。刑罰是用來控制、鎮壓平民,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贖刑等刑罰和一套訴訟審判制度。
1、西周在《禹刑》和《湯刑》的基礎上,制定了《九刑》。
《九刑》的主要內容,就是在於嚴厲懲治那些所謂「盜」、「賊」的行為,維護奴隸制度的基本法則和奴隸主貴族的根本利益。據《尚書·呂刑》所記,周代的刑罰,有墨(臉上刺字塗青)、劓(割鼻)、刖(斷足)、宮(男去勢,女禁錮)、大辟(斬首)五刑。此外,還有鞭刑和流放。判處五刑的律條,共有三千條。法網嚴密,遠遠超過了前代。
西周法律有明顯的階級性質。據《周禮·小司寇》,貴族犯罪可受特殊處理,即所謂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即使死刑,也要特別交由甸人執行。只要是有官爵的命夫、命婦,獄訟時不必親自出庭,「不躬坐獄訟」。西周中期的曶記載曶效父間的訟事,曶派遣其下屬代表出庭,取得勝訴,是很好的實例。同一鼎銘還記述在一個荒年,匡氏家眾與奴隸二十人盜取了曶穀物十秭,曶出訴訟,匡季以七田、五人作為賠償,五人成為曶奴隸。這一案例表明,當時的法律目的在於維護奴隸制的所有關系。
2、東周中後期,各國變法進一步使法律系統化。
魏國李悝所編《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盜法治偷竊,賊法治殺人。囚法和捕法是對盜賊偵查和逮捕的處理程序。雜法是對盜、賊以外犯罪的懲罰規定。具法是根據情況對犯罪予以減輕或加重處罰的規定。秦國本來就有族誅之刑。商鞅變法,設連坐之法,更制定了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其它各國也競相制定嚴刑酷法。如齊有烹、殺、醞、金刀等刑,楚國有戮、肢解、烹、貫耳、鞭,笞、刖、宮、梏、礫、滅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獄、劓等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