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個人合夥

民法總則個人合夥

發布時間: 2020-12-24 20:24:34

A. 民法總則沒有個人合夥的約定,那麼個人合夥適用什麼法律來約束

1.因為個人合夥和聯營,本身就是合同關系。我國合同法已經非常成熟,內有合同法調整就行了,容無需民法總則再行規定。

2.有關合夥企業的法律是公司法商法、經濟法規定的。與民法總則無關。

3.第三十條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4.第三十一條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5.第三十三條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B. 為什麼《民法總則》取消了《民法通則》中的個人合夥和聯營

您好!這應該是因為個人合夥和聯營,本身就是合同關系。我國合同法已經非常成熟,有合同法調整就行了,無需民法總則再行規定。
《民法通則》中,和城市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一起並列的,還有一個組織,就是個人合夥。在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之後,又單列一節「聯營」。
新頒行的《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就三個類型: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民法總則》中,和自然人並列的,只有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但取消了「個人合夥」。
《民法總則》「非法人組織」之後 ,取消了《民法通則》原有的「聯營」一節。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C. 民法總則為什麼沒有規定個人合夥

有關合夥企業的法律是公司法、商法、經濟法規定的。與民法總則無關

D. 根據《民法總則》規定非法人組織是指什麼

根據《民法總則》第四章 非法人組織

第一百零二條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

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

第一百零三條非法人組織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登記。

設立非法人組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有關機關批準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零四條非法人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其出資人或者設立人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零五條非法人組織可以確定一人或者數人代表該組織從事民事活動。

第一百零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非法人組織解散:

(一)章程規定的存續期間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

(二)出資人或者設立人決定解散;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零七條非法人組織解散的,應當依法進行清算。

第一百零八條非法人組織除適用本章規定外,參照適用本法第三章第一節的有關規定。

(4)民法總則個人合夥擴展閱讀:

在我國,法人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和民事訴訟主體資格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非法人組織是否具有民事主體資格,能否作為民事訴訟主體參加訴訟活動則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長期以來,在人們的頭腦中始終存在著這樣一種較為片面的觀點:民事主體即為民事訴訟主體。

訂立經濟合同的主體,必須具有民事主體資格。法人具有民事主體資格,故其簽約主體合格,所簽合同也才能夠被確認為有效,在發生合同糾紛後,也只有公民和法人這種法定的民事主體才有起訴、應訴等參與訴訟活動的民事訴訟主體資格。

在涉及分支機構等非法人組織民事責任的訴訟中,因非法人組織不具有法人資格,不是民事主體,沒有民事權利能力,因而既不能簽約也不能履約,更不可能具有民事訴訟的主體資格和參加起訴、應訴等訴訟活動的能力,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一度時期。

司法實踐中只把法人作為唯一的原告或被告,由其享有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根本不考慮非法人組織的訴訟地位。其實,這種觀點和認識的存在具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因為建國以來,我國在民法理論上是一脈相承地照搬了前蘇聯受大陸法系民法理論的影響。

在民事立法中對民事主體採取自然人和法人兩分法,不承認非法人組織主體地位的傳統理論,所以在我國也不承認非法人組織的民事主體地位,在我國有關民法論著中幾乎也見不著關於對非法人組織的理論研究及其闡述。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迅速發展。

非法人組織大量地客觀存在,而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還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雖然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它們也是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者(從前述關於非法人組織的要件及特徵可見),它們以自己的名義與對方發生民事、經濟關系,享受和承擔著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同時,在對外交往中,難免不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糾紛,形成訴訟,如果不賦予其民事主體資格和民事訴訟主體資格,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這就使得我國民事立法不能再對此保持沉默。故,《民法通則》的頒布,才正式以立法的形式。

在民事主體部分開創了承認 「兩戶一夥」及「合夥型聯營」這類介於公民和法人之間的特殊民事主體的先例,從立法上明確了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作為訴訟主體時,是個人經營的,以個人名義參加訴訟,是家庭經營的,以所起字型大小為訴訟主體。

合夥組織可以以自己的字型大小,由其組織為訴訟主體,其負責人作為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這就以法律的形式,從實體方面明確了幾類特殊的民事主體有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經營活動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從而既確立了其民事主體地位,又確立了其民事訴訟主體地位。

並為非法人組織的獨立民事主體地位的確立打下了基礎。繼《民法通則》之後,我國陸續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也打破了傳統民法理論的束縛,從不同的立法角度,明確了非法人組織的民事訴訟地位和民事主體地位。

如我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五條及其實施細則規定:企業法人設立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支機構,由國家核撥經費的事業單位,科技性的社會團體從事經營活動或者設立不具備法人條件的企業,由該單位申請登記,經登記主管機關核准。

領取《營業執照》;對不具備法人條件,但具備經營條件的企業和經營單位,核發《營業執照》,憑此可以刻制公章,開立銀行帳戶,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濟活動。這就明確地賦予非法人組織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也應該與法人相同。

即始於成立,終於解散或被撤銷、終止時,其權利范圍及於依法經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及依法批準的業務范圍。《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行政訴訟法》第二條也從程序法上明確賦予非法人組織民事訴訟主體地位。

綜上所述,我國非法人組織依法經核准登記、領取了《營業執照》,即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在核準的經營范圍內對外發生民事經濟往來,享受其權利,承擔其義務,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其合法權益也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一旦在對外交往中涉訟。

也能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具有民事訴訟的主體資格。其民事主體地位和民事訴訟主體地位的確立,具有充分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法條依據。法律上賦予非法人組織的民事主體地位和民事訴訟主體地位,既利於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也利於非法人組織涉訟後,人民法院及時的查清案件事實,正確的審結案件,依法保護非法人組織的合法權益。

E. 民法總則與合同法沖突有哪些

一、關於監護,取消了訴前指定及否定「按順序」指定

民法總則第31條規定: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指定監護人前,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處於無人保護狀態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

監護人被指定後,不得擅自變更;擅自變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監護人的責任。

本條第一款取消了《民法通則》第16條和《民通意見》第16條規定的訴前指定程序。同時,《民通意見》第17條規定,「有關組織依照民法通則規定指定監護人,以書面或者口頭通知了被指定人的,應當認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應當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起訴的,按變更監護關系處理。」而本款規定有關當事人對居委會、村委會或民政部門指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指定監護人。注意這里將起訴改變成了申請。

本法第28條明確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按照順序擔任監護人,如果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具有監護資格的人,都願意擔任監護人,也可以按照該條規定的順序確定監護人,或者依照本法第30條規定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按照本條規定的監護爭議解決程序處理,由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指定監護人,不受本法第28條規定的「順序」的限制,但仍可作為依據。

而《民通意見》第14條,規定了「將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二款及第十七條第一款的相關規定視為指定監護人的順序」,我們認為民法總則的規定是對其的否定。

二、實際上否定了宣告死亡的「順序」限制

民法總則第46條規定:第四十六條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

(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二年。

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時間的限制。

《民通意見》第25條規定,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的順序是:(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四)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對於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要不要有順序上的限制,歷來存在爭議。

三、違法是否導致行為無效

民法總則第143條規定: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本條第三項規定了「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關於違法與行為效力的關系,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不盡一致。

根據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5項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根據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與民法通則將一切違法行為均認定無效的規定相比,合同法將違反任意性規范的合同排除在無效范圍之外,且將民法通則中的「法律」修改為「法律、行政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在合同法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強制性規定」作了限定,其第十四條規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無效與不生效

民法總則第145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民事法律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民通意見》第67條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本條規定與其不同,規定為不生效,更加保護交易安全。

五、訴訟時效期間3年,特別規定以及保證期間

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本條第一款將原來的訴訟時效2年調整為3年,同時「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是允許特別法對訴訟時效作出不同於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如海商法第260條規定,有關海上拖航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保險法第26條第2款規定,人壽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險人請求給付保險金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五年,自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

另外,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2條規定的保證期間2年,因是參考訴訟時效2年的規定,以後應該也會隨著民法總則的精神相應修改,但是在修改之前,仍應按照2年適用。

六、個人合夥的依據哪裡尋

民法總則第二章刪除了「個人合夥」。

本章刪除了民法通則的「個人合夥」一節。在起草過程中,對於是否刪除這一節,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個人合夥糾紛在實踐中大量存在,民法總則應當保留民法通則有關個人合夥的規定,以規范其入伙、退夥、債務承擔等問題。

另一種意見認為,普通的民事合夥是合同關系,應當由合同法調整,商事合夥如合夥企業可以歸為「非法人組織」,民法總則不應當再規定個人合夥。

經立法工作的同志研究,認為,民法通則對個人合夥作出規定,是為了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實踐中存在的合夥行為予以規范。民法通則將個人合夥分為起字型大小的與不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二者區別在於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從事經營活動需經登記。

隨著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1997年頒布的合夥企業法對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已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基本取代了民法通則關於這類合夥的規定,合同法也可以對民事合夥合同作出規范。

從境外立法例看,多將民事合夥作為合同關系放在債編中加以規定。基於此,民法總則不再專門規定個人合夥。

對現有的合夥,可以分兩種情況進行處理:一是對於民事合夥,可以考慮在民法典合同編專門規定「合夥合同」,對相關問題作出規范;二是對於商事合夥企業,民法總則已將其納入「非法人組織」一章予以規范,具體規則仍由合夥企業法等相關單行法規定。

F. 民法總則關於個人合夥的規定

一、個人合夥的概念和特徵
1、概念
民法通則第30條規定: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含義:
(1)指兩個以上的自然人為了某種共同的目的的相互約定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一種協議。
(2)指兩個以上的自然人基於合夥協議為共同目的而組成的組織體。
合夥除了自然人以外,還有法人之間的合夥,對於法人合夥,民法通則稱之為「法人聯營」。
2、特徵
(1)個人合夥是兩個以上的自然人基於出資而形成的經營體
A、合夥具有團體性,而區別於單一自然人;
B、合夥以互為出資、共同經營為目的,也有別於家庭,後者以夫妻和親屬關系為紐帶,而且也不以經營為目的;
C、合夥不具備法人資格,從而又有別於法人。
D、合夥雖然有成員、有組織,在這一點上類似社團法人,但是它僅僅是「准團體」,其組織程度相當低,尚不足以在成員之外或者之上,升華出獨立的法律人格。因而個人合夥在性質上仍然屬於自然人范疇。
(2)個人合夥依合夥合同形成
個人合夥基於合夥人的意思表示產生,這與農村承包經營戶不同,承包經營戶往往由父母子女組成,他們的共同經營是由親屬關系形成的
(3)共同勞動、共同經營
民法通則第30條規定合夥人須共同勞動、共同經營,但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46條已作擴大解釋,出資不勞動、不經營者,也可作為合夥人。
(4)合夥人對於合夥債務負無限和連帶責任
這里的合夥債務,指合夥資產所不足清償的債務。對於該債務,合夥人須負個人責任,亦即不以出資為限的責任,故稱無限責任。全體合夥人對於債權人,又須共同地連帶負責,故稱連帶責任。但各合夥人之間,仍按份額或者平等地分配該責任。
(5)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
在民事活動中,可以以商號名義出現。而在民事訴訟中,商號也有當事人地位,以負責人作為代表人。
3、個人合夥與合夥企業的區別
(1)是否必須簽訂書面協議
(2)是否必須經過登記
(3)是否必須有名稱
(4)財產歸屬——企業合夥:投入和積累都共有;個人合夥:積累共有
(5)目的事業——企業合夥:盈利為目的;個人合夥:無要求合法即可

G. 為什麼民法總則沒有個人合夥的相關規定

在國外個人合夥是由商法調整的。所以民法總則沒有寫入。這個是專家們的理解,你我是沒有辦法的咧。

H. 民法總則沒有個人合夥的約定,那麼個人合夥適用什麼法律來約束

1.因為個人合夥和聯營,本身就是合同關系。我國合同法已經非常成熟,有專合同法調整就行了,無需民屬法總則再行規定。

2.有關合夥企業的法律是公司法、商法、經濟法規定的。與民法總則無關。

3.第三十條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4.第三十一條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5.第三十三條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熱點內容
一村居一法律顧問ppt 發布:2025-02-08 06:16:45 瀏覽:441
社會與法頻道普法劇 發布:2025-02-08 06:16:23 瀏覽:963
合同法關於合同有失 發布:2025-02-08 05:36:27 瀏覽:433
司法考試怎麼繳費 發布:2025-02-08 05:21:06 瀏覽:906
刑法評判 發布:2025-02-08 05:16:56 瀏覽:881
改革開放四十年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08 05:05:21 瀏覽:681
合同法糾紛涉及到家人嗎 發布:2025-02-08 04:54:10 瀏覽:102
世俗道德 發布:2025-02-08 04:52:35 瀏覽:96
民事訴訟法申請法院調取證據的規定 發布:2025-02-08 04:44:01 瀏覽:802
軍事情報條例 發布:2025-02-08 04:29:39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