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資料
『壹』 學習民法要看那些資料書
對於民法學初學者而言,首先,選一本好的民法教材,重要的吃是透教材的基本知識,然後對民事的案例進行分析學習與適用民法條文結合,努力鍛煉學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處理各類事務的實務能力。
一、必讀教材
王澤鑒著:《民法總則》
鄭玉波著:《民法總則》
王利明著:《民法總論研究》
梁慧星著:《民法總論》
龍衛球著:《民法總論》
郭明瑞等:《民商法原理》(第一卷)
李永軍:《民法總論》
江平主編:《民法學》
余延滿馬俊駒:《民法原論》
魏振瀛主編:《民法學》
彭萬林主編:《民法學》
王利明 主編 :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總則 篇)修訂本
二、擴讀的民事法典及民事立法草案
1、法國民法典
2、德國民法典
3、瑞士民法典
4、日本民法典
『貳』 民法的性質是什麼
一、民法的定義
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二、民法的含義
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3、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三、民法的性質
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2、民法為文明法;
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四、民法的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1、實質意義的民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1)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2)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2、形式意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於我國民法典尚未編纂,所以嚴格地說,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但因我國《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叄』 民法總則民事主體包括哪些
在民法通則規定的自然人、法人基礎之上,民法總則根據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將個人獨資企業等非法人組織納入民事主體范疇,規定了三類民事主體: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
1、關於自然人制度
一是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二是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這樣規定是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
三是完善了監護制度。監護是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彌補其民事行為能力不足的法律制度。草案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對監護制度作了完善。
明確了父母子女間的撫養、贍養等義務,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並就監護人的確定、監護職責的履行、撤銷監護等制度作出明確規定。
2、關於法人制度
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的一項基本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組織形式不斷出現,法人形態發生了較大變化,民法通則關於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的分類已難以適應新的情況。
為適應社會組織改革發展要求,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3類。對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只列舉了幾種比較典型的具體類型,對現實生活中已經存在或者可能出現的其他法人組織,可以按照其特徵,分別歸入營利法人或者非營利法人。
對特別法人,規定了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機關法人。機關設立的目的是履行公共管理等職能,這與其他法人組織存在明顯差別。
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賦予其法人地位符合黨中央有關改革精神,有利於完善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三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設立、變更和終止以及行使職能和責任承擔上都有其特殊性。四是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這類合作經濟組織對內具有共益性或者互益性,對外也可以從事經營活動,依照法律的規定取得法人資格後,作為特別法人。
3、關於非法人組織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實際生活中,大量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各種民事活動。賦予這些組織民事主體地位有利於其開展民事活動,也與其他法律的規定相銜接。
據此,總則規定,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總則還規定,非法人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其出資人或者設立人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3)民法資料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受法律保護的權利:
依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和其他合法的權利受法律的保護,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
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肆』 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
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B
民法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法律關系主體「地位」不平等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一般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如,國家(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征稅屬於財產關系,但不由民法調整,而由稅收征管法規(屬於經濟法部門)調整,再例如,行政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的行政獎勵,行政賠償(包括國家賠償)、補償,罰款、沒收財產等行政處罰均蘊含財產關系,但由行政法等調整。
本題中,工商行政主體與李某簽訂買賣合同並非履行行政管理職能,而是作為市場主體充當民事權利義務人,而稅務機關征稅則是履行稅收征管的行政職能,屬於行政行為。
(4)民法資料擴展閱讀: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一)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二)與民事權力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
例如,基於自然人的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屬於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而基於選民身分或者基於某一黨團成員身分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無關,則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價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無任何內容。
有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無直接的聯系,卻是主體存在的條件,是主體取得財產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關系;有的人身關系是與財產關系有直接聯系的,如基於自然人的發明、發現而發生的人身關系
『伍』 民法中,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是什麼意思舉例說明
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意思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依利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以下四類:
1、物
物在民法中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與物有密切聯系,有的以物為客體,如所有權、擔保物權等,有的雖以行為為客體,但仍以物為利益體現,如交付物的買賣合同。
2、行為
行為主要作為債這一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因為債權是請求權,債權人只能就自己的利益請求債務人為給付,如交付物、完成工作,而不能對債務人的物或其他財產直接加以支配。
3、智力成果
智力成果作為人腦力勞動創造的精神財富,是知識產權的客體,包括文學、藝術、科技作品、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以及商標等。
4、人身利益
人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譽、尊嚴、榮譽、身份等等,雖然與主體人身不能分離,但並非主體本身,而只作為能夠滿足主體人身需求的客觀事物,因此它是人身權關系的客體。
(5)民法資料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關系明細
對於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來說,其中關系的相關分類如下:
1、按照是否直接具有財產利益的內容,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
①財產法律關系直接與財產有關,具有財產內容;
②人身法律關系與主體不可分離,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
2、根據義務主體的范圍,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絕對法律關系和相對法律關系。
①絕對法律關系義務主體不特定,權利人以外的一切人均為義務人;
②相對法律關系義務主體為特定人。
3、根據內容的復雜程度,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單一民事法律關系和復合民事法律關系。
①單一民事法律關系只有一組對應的權利義務;
②復合民事法律關系有兩組以上對應的權利義務。
4、根據形成和實現的特點,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和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
①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由民事主體依其合法行為而形成,能夠正常實現;
②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因不法行為而發生。
『陸』 民法包括哪些法律
民法包括: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民法性質:
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2、民法為文明法。
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6)民法資料擴展閱讀
民法通則民事財產權相關規定: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七十三條 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
第七十四條 勞動群眾集體組織的財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包括:
(1)法律規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
(2)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
(3)集體所有的建築物、水庫、農田水利設施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4)集體所有的其他財產。
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由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可以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五條 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六條 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
第七十七條 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第七十八條 財產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
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
按份共有財產的每個共有人有權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者轉讓。但在出售時,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柒』 民法中應收集哪些證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民事證據有以下七種: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這里所指的證據種類是指作為證據資料的不同表現形式。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證據的提交,舉證的責任分配等進行地規范。
一、書證
(一)書證的概念與特徵
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形等形式所記載的內容或表達的思想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例如各種書面文件或紙面文字材料,如合同文本、各種信函、電報、傳真、圖紙、圖表、文件等。但書證內容的物質載體並不限於紙面材料,非紙類的物質亦可成為載體,如木、竹、石、金屬等。
書證具有以下特徵:(1)書證以其表達的思想內容證明案件的事實,而不是以其外形、質量等來證明案件的事實;(2)書證往往能夠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3)書證的真實性較強,不易偽造。
(二)文書的種類
文書是證書的抽象載體,為了便於運用書證和核實書證的真實性,可以根據各類文書的特點加以分類:
1.公文書和私文書。根據製作者的身份不同,文書可以分為公文書和私文書。公文書通常是指國家公務人員在其職權范圍內製作的文書。我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其許可權范圍內製作的文書也被稱為公文書。私文書是指公民個人製作的文書。區分公文書和私文書的意義主要在於判斷各自真實性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對公文書真實性的判斷側重於看該文書是否系有關單位及其公職人員在其職權范圍內製作的,而對私文書則主要看文書是否由製作人本人簽名或蓋章。質疑公文書的真實性時,可採用向製作單位調查詢問的方式加以核實。質疑私文書時,則需要通過核對筆跡、印章以及其他文書鑒定方法加以核實。理論上,提出公文書作為書證的人無須對該公文書的真實性加以證明。而提出私文書的人則應當對該私文書的真實性加以證明,對方無疑議的除外。
2.處分性文書與報道性文書。處分性文書是指記載以設立、變更或終止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的文書,如合同文本、變更合同的協議書、遺囑、授權委託書等。報道性文書是指僅記載某事實,而無產生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目的的文書,如記載有能夠反映案件事實的信件、日記等。有關聯的處分性書證能夠直接證明有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因而通常具有較強的證明力。有關聯的報道性文書雖然對案件事實有一定的證明作用,但其證明通常具有間接性。
3.普通文書與特別文書。普通文書是在製作方式和程序方面沒有特別的要求,僅僅記載某些事實的文書,如信件、日記、借據、收條等。特別文書是指按照法律規定必須按照特定形式或程序製作的文書,如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經公證證明的合同文書等。由於特別文書的製作具有一定要求,文書記載的內容比較完善,真實性程度更高,因此具有更強的證明力。
4.文書根據其不同的製作方法及相互關系,可以分為原本、副本、繕本、影本、節錄本、譯本、認證本。原本是指由文書製作人最初製作的原始文書。副本是指該文書的全部內容照原本製作,對外具有與原本同樣效力的文書。繕本是指抄繕原本全部內容的文書。影本是指影印原本全部內容的文書。繕本和影印本都不具有與原本同等的效力。節錄本是指摘錄原本部分內容的文書。譯本是指將外文的原本翻譯為我國文字的文書。認證本是指通過認證程序對其真實性加以證明的文書。
(三)書證的提出
當書證為提出證據的一方當事人持有時,持有該書證的當事人可直接將其提交給法院,但如果該書證為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持有時,在我國的訴訟實踐中,允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請,將該書證作為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收集的證據,由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予以收集。另外,有證據證明該書證確實為對方當事人持有,而該當事人又拒不提供的,根據《證據規定》一第75條的規定,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
(四)書證的證據力
書證要具有證據力,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其一,書證是真實的;其二,書證所反映的內容對待證事實能起到證明的作用。據此,根據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可以把書證的證據力分為形式上的證據力和實質上的證據力。書證形式上的證據力是指該書證中所表達的意思或思想確系製作該文書的人所為,是否具有形式上的證據力涉及書證的真偽問題。所謂實質上的證據力是指該書證的內容有證明待證事實真偽的作用。書證要有實質上的證據力,首先必須具有形式上的證據力,沒有形式上的證據力,不可能存在實質上的證據力,而僅有形式上的證據力未必一定有實質上的證據力。
二、視聽資料
(一)視聽資料的概念
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反映的聲音、圖像以及電子計算機儲存的數據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視聽資料作為一種新的證據方法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結果,隨著電子產品日益普及化,在訴訟中人們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視聽資料。常見的視聽資料如錄像帶,錄音帶,膠卷,儲存於軟盤、光碟、硬碟中的電腦數據等。
視聽資料利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儲存音像和數據,因此具有易於保存的特點。視聽資料中反映音像的資料還具有生動逼真的特點,比較直觀地再現了案件當時發生的過程,但另一方面,視聽資料也容易被人利用技術手段加以篡改。
(二)視聽資料在訴訟中的運用
1.視聽資料由於易於通過技術手段加以篡改,因此,法院審判中就不能將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如有經過偽造、剪輯、拼接的跡象,模糊難以辨認的音像資料等作為認定案件的依據。經過技術處理能夠消除疑點的視聽資料仍然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
2.視聽資料必須是合法取得的,才具有證據效力。雖然證據都必須具有合法性,但由於視聽資料的獲得與其他形式的證據相比較,在其收集過程中常有侵害合法權利或違反法律的現象發生,因此更強調其合法性。《證據規定》也強調了視聽資料的合法性。非法獲得的視聽資料包括使用法律、法規禁止的手段竊聽、竊照所獲得的視聽資料,以侵害他人隱私權的方式取得的視聽資料等。對於所謂「偷錄、偷拍證據」的合法性問題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判斷,不能簡單地認為一概合法或一概非法。
三、證人證言
(一)證人證言的概念
證人是指了解案件情況並向法院或當事人提供證詞的人。證言是指證人將其了解的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或證詞。在我國,證人包括兩類:一類是單位證人,另一類是作為自然人的證人。單位作為證人要出庭作證時,應當由單位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經其授權的人代表單位作證。
(二)證人證言的運用
1.證言與其他證據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證言真實性的程度易受證人主觀意識的干擾。因此,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盡量排除證人作證的主觀臆斷、猜測或推斷,在作證時也不得適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證人是聾啞人的,可以其他表達方式作證。
2.以下幾類人不能作為證人:(1)證人證言是證人對案件真實情況的陳述,因此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項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作為證人。(2)訴訟代理人與證人的地位是沖突的,因此訴訟代理人不能在一個案件中既做代理人又作證人。(3)審判員、陪審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和參與民事訴訟的檢察人員如果在自己參與的案件中作為證人就可能影響審判的公正性,因此這些人不能在案件中作為證人。
3.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和其他密切關系的人雖然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由於上述關系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這些人作為證人所作的證言在證明力上要小於其他的證人證言。
4.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因為如果證人不出庭作證,當事人就無法對其進行質詢,不易判斷證言的真實性。如果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根據民事訴訟法和《證據規定》的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詞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這里所指的視聽資料應當是證人作證的音像資料。所謂「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主要是指以下情形:(1)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2)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3)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4)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5)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5.證人證言一般是由一方當事人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6.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從合理性上講,應當由當事人先行對證人進行詢問,然後,審判人員認為有必要的,再向證人詢問。為了防止受法庭審理的干擾,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讓證人進行對質。
7.證人出庭作證的費用如何負擔是訴訟實踐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根據《證據規定》,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何謂「合理費用」在沒有法律規定時,應當由審判人員根據實際情況,依據其常識予以判斷。
四、當事人陳述
(一)當事人陳述的概念與特徵
當事人陳述,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本案的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當事人在訴訟中向法院所作的陳述中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如關於訴訟請求的陳述、關於訴訟請求根據的陳述、反駁訴訟請求的陳述、反駁對方證據的陳述、關於其他程序事項的陳述等。而作為證據的當事人陳述是指那些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如關於爭議法律關系形成事實的陳述。基於趨利避害的特性,當事人的陳述與其他證據比較,易夾帶虛假的成分,為了追求勝訴,當事人可能向法院做一些不真實的陳述,這是當事人陳述的特點。
(二)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力
鑒於當事人陳述不同於其他證據的特點,因此,一方面,法院在認定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力時往往還需要藉助其他證據來證明當事人陳述本身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只有提出主張的一方當事人的陳述時,不能證明其主張。《證據規定》第76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只有本人陳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關證據的,其主張不予支持。但對方當事人認可的除外。由於當事人陳述的證明作用需要藉助其他證據,因此當事人陳述的證明力就要弱得多。
五、鑒定結論
1.鑒定結論是證據的一種,因此,當事人申請鑒定的,也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只有在申請重新鑒定,並經人民法院同意時除外。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2.基於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員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如果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3.重復鑒定是過去鑒定製度運行中比較大的問題。為了避免無必要的重復鑒定,《證據規定》明確只有在下列情形,人民法院才能准予申請重新鑒定。這些情形是:(1)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4)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一情形。
對於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一方當事人自行委託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並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4.鑒定結論通常是通過鑒定書的形式加以表達的。鑒定書是否具有相應規定的內容將直接影響鑒定結論的證據力。按照《證據規定》的要求,鑒定書應當具有下列內容:(1)委託人姓名或者名稱、委託鑒定的內容;(2)委託鑒定的材料;(3)鑒定的依據及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對鑒定過程的說明;(5)明確的鑒定結論;(6)對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7)鑒定人員及鑒定機構簽名蓋章。
『捌』 民法上物的概念
民法上物的概念物來包括金源錢和有價證券。
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徵:
1、須存在於人身之外;
2、須能夠為人力所實際控制或支配;
3、須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
4、須為獨成一體的有體物。
(8)民法資料擴展閱讀:
關於標的與物的區分:
標的或訴訟標的是一種法律關系,沒有實體存在,而物有實體存在。訴訟標的有時可能會涉及標的物,也可能不涉及任何標的物。每一個訴都有訴訟標的,但不是每一個訴都有訴訟標的物。舉例說明,因為房屋租賃產生了爭議,訴訟標的是當事人之間的房屋租賃關系,標的物是所租賃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