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年會
① 劉俊海的簡介
1985 年畢業於泊頭市第一中學85屆高中56 班,1989年畢業於河北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獲經濟法碩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獲民商法博士學位。同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從事商法經濟法研究工作。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商法經濟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所長助理兼所務辦公室主任社會法研究室主任等職。2006年9月,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任教。1996年至1997年,赴挪威奧斯陸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年9月,受歐盟資助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法學院從事訪問研究。2000年1月至2001年5月,受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和堪薩斯大學作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司法、證券法。參加了《公司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合夥企業法》、《政府采購法》等商事經濟法律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自1996年以來,多次赴荷蘭、德國、芬蘭、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和中國港台地區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提交英語論文並發表英語演講。
自1987年起,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公司的社會責任》、《歐盟公司法指令全譯》等專著或譯著12部,在美國《哥倫比亞商法評論》(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和《中國法學》等學術刊物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00餘篇。《電子商務中的信任機制研究》(英文)在美國商法學會(the Academy of Legal Studies in Business)2001年年會上榮獲拉爾夫?邦奇獎(the Ralphe Bunche Award)。1999年9月被北京市法學會授予「優秀中青年法學家」稱號。2003年被《財經時報》評選為全國「2003年度十大意見領袖」。2005年4月,《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一書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法學會和全國青聯舉辦的「第一屆中國青年法律學術獎(法鼎獎)」評選中榮獲金鼎獎(一等獎)。2005年10月,獲得《中國消費者報》社頒發的「三一五文化貢獻獎」。
1996年11月至1997年11月,赴挪威奧斯陸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研究課題為公司的社會責任。1998年9月,受歐盟資助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法學院從事訪問研究,研究課題為歐盟公司法。2000年1月至2001年5月,受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和堪薩斯大學作訪問學者,研究課題為美國公司法。2009年7月至8月,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做訪問研究。《電子商務中的信任機制研究》(英文)在美國商法學會(the Academy of Legal Studies in Business)2001年年會上榮獲拉爾夫·邦奇獎(the Ralphe Bunche Award)。多次前往中國港澳台地區參加學術研討會、發表學術演講。
主要研究專長為公司法、證券法和其他商法經濟法前沿問題。作為核心咨詢專家或起草工作小組成員,參加了《公司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合夥企業法》、《政府采購法》和《企業國有資產法》等商事經濟法律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多次參加立法機關組織的專家座談會,並多次向立法機關提供咨詢建議,多項立法建議被採納。獨立承擔或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規范、健全、發展資本市場的法律問題研究》等多項課題研究項目。
1999年被北京市法學會授予「優秀中青年法學家」稱號。2003年被《財經時報》評選為全國「2003年度十大意見領袖」。2005年《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一書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法學會和全國青聯舉辦的第一屆「中國青年法律學術獎(法鼎獎)」評選中獲金鼎獎(一等獎)。2006年被中國法學會評選為第五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8年,當選為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
央視采訪時稱:我注意到蘋果logo上缺一塊東西,缺乏的是感恩之心
② 王涌的學術著作
現代公司法人人格的本質與結構,2001中國商法學會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憲法與私法的關系的兩個基本問題,私法研究第1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權利的結構,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第4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論民法上權利設定的幾個基本問題,金陵法律評論第1卷 2001
案例分析:恆升(遠東)電子計算機集團訴王洪名譽侵權案,北大法律評論第3卷第2輯 2001
私權救濟的一般原理,人大法律評論第1卷第1輯2000
所有權概念分析,中外法學2000/4
權利沖突:類型及其解決方法,載民商法縱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私權的概念,公法第1卷 1999
作為民法方法論的分析法學導論,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9年秋季號
尋找法律概念的最小公分母:霍菲爾德法律概念分析思想研究,比較法研究1998/2
法律關系的元形式,北大法律評論,1998/2
一人公司導論,法律科學,1997/4
分析法學與中國民法的發展,比較法研究,1997/4
社會法學與當代中國法的理念與實踐,中外法學,1996/1
當代中國經濟立法的回顧與展望,1996年民法經濟法學會年會論文集,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私有財產的法律風險,南方周末,2003年1月9日
私有財產保護:從物權法到憲法,南方周末,12月5日
WTO:中國百年開放史上的重大事件,21世紀經濟報道2001年8月13日、20日、27日
民法學不能不談方法,比較法研究,2000/4
被倒置的和被省略的法律推理,法制日報,2000/2/27
背叛正義的技巧,南方周末,2000/1/14
現代公司法人人格的本質和結構,《中國商法年刊創刊號(2001)》
樓市迷局中的房地產稅,《中國改革》 2010年08期
十八大後的民營企業生存環境及政策風向解讀,《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3年第07期,第一作者
③ 高宇的學術科研
1.《危險增加的類型化與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2期,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2年第7期全文轉載,被《中國民商法精粹》2003年第2輯全文轉載,第二作者。
2.《論無效保證合同中保證人的締約過失責任》,載《松遼學刊》2002年第1期,第一作者。
3.《西方世界信用危機的商法思考》,載《中國商法年刊(第2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作者。
4.《論我國保險法上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載《商法基本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獨著。
5.《論我國保險法上受益人之變更》,載《當代法學》2004年第6期,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5年第2期全文轉載,獨著。
6.《論被保險人及其同意權》,載《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獨著。
7.《意思自治原則的治理技術分析——來自保險法視角的考察》,載《法學理論前沿論壇》(三),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獨著。
8.《商事登記效力的法律構造與立法選擇》,載《中國商法年刊》(第4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獨著。
9.《保險人在追償訴訟中的代位權》,載《保險研究》2005年第5期,獨著。
10.《被保險人與受益人同時死亡時保險金之給付》,載《當代法學》2005年第6期,獨著。
11.《保險合同權利結構與保險利益歸附之主體》,載《當代法學》2006年第4期。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6年第10期全文轉載,獨著。
12.《被保險人同意與保險合同之效力》,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13.《研究型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學術能力培養與學術論文寫作》,《創新、改革與實踐》(第2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獨著。
14.《保險法的精神關照與保險合同的權利結構》,《當代法學》2007年第6期,第一作者。
15.《意思自治原則與法規范之構造——關於私法精神與技術的一般原理》,載於瑩主編:《法學微言——趙新華教授花甲紀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獨著。
16.《保險法修訂草案中的精神和技術》,《當代法學》2008年第3期,獨著。
17.《我國‹保險法›修訂草案的若干問題》,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獨著。
18.《論保險法上的半強行性規范——保險法精神與技術的一般原理》,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二作者。
19.《對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反思與展望——中國法學教育2008年年會綜述》,《當代法學》2008年第6期,第二作者。
20.《中國法學教育30年:回顧與評鑒》,《當代法學》2009年第1期,獨著。 1.副主編,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法學系列《保險法學》,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副主編,《保險法學》,科學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
3. 撰稿人:《商法學與經濟法學》(國家司法考試全程輔導教材2006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4.撰稿人:《電子商務法》(21世紀全國應用型本科電子商務與信息管理系列實用規劃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副主編:《保險法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1.保險合同法總則研究(2003XX013)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2.吉林大學遠程教育網路課程建設項目《保險法》網路課程(YC-WK-20030529),負責人,已結項。
3.保險合同法總則修訂建議(2006024),2006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4.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權配置研究,吉林省環境保護局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5.商法中的誠信原則研究(02SFB3009);2002年度司法部專項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6.新時期維護高校穩定工作體系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委託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7.吉林大學遠程教育網路課程建設項目《保險法》網路課程(YC-WK-20081001),負責人,已結項。
8.保險合同法的修訂與完善,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2007QN005),負責人,在研。
9.2004年吉林大學精品課程《商法學》,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0.2005年吉林省精品課程《商法學》,主要參加人,在研。
11.吉林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的法規體系研究,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軟科學類),主要參加人,在研。
12.起草‹長春市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條例›的理論與實務,長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託立法項目,聯合負責人,已結項。
13.法學本科精英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吉林大學第二批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4.法學本科精英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重點),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5. 商法系列課程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研究,吉林大學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6.《保險法學》,吉林大學本科教材建設項目;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項目,副主編,已結項。
17.商法系列課程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研究,2005年吉林省重點教學改革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18.2008年國家級精品課程《商法學》,主要參加人,在研。
19.東北亞區域國際貿易法律問題研究,校企聯合項目,參加人,在研。
20. 我國新聞出版層級管理制度研究,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出版立法調研課題[總署法規司],聯合負責人,已結項。
21.公司資本制度法律保護問題研究(2003BS014),吉林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主要參加人,已結項。
④ 國內海商法研究生武大好還是海事好
選擇兩個學校看你看重什麼,因為縱然都是海商法,兩個學校風格是完全不一樣的,海大的海商法是傳統學科,但是海大的海商法偏實務性,說實在的,海大的出來做法律的很少的,多是做航運的。因為海大非常偏科海商法,而且老師大多都是做航運實務的,所以這所學校沒有大法學的理論根基,在老師在學生與武大比都是大大欠缺的。但是航運裡面,上海和大連海事還是老大。
那武大的法學二級學科裡面最強的就是他們家的國際法了,武大是傳統的法學院校,而海大今年才建的法學院,以前都是在交運學院里,在專業設置上也可窺見一斑吧,既然你在海大讀了四年本科,這個應該是清楚地,武大的國際法是全國排名第一的,這個你查得到,海商法說實話只是國際法中國經濟法中國際運輸的這么小小一部分。
如果你想出國深造再繼續讀博的話,選武大吧,這個國際影響力武大研究生豈是海大研究生能比,更重要的是武大這個平台,海大研究生國際交流項目或者是與其他國家院校的聯系,呵呵,怎麼可能比得上武大涅,當然這是就事論事,單單從學校的角度來說的,這應該也是你想要知道的,因為我們不能排除,海大研究生畢業的出國留學!因為海大在航運界是老大,但是出了航運界,影響力非常有限,很多人都沒聽過,在法律界~呵呵,微妙,比如,每年的國際法年會,海大是不參加的,明白不。
不過,雖然武大是更好選擇,但是考研要從實際角度出發的,明白?就是是不是適合自己,從你看來,並無太多准備,我可以斷定你在海大讀的四年不足以支撐你去考武大,明白嗎,因為武大的專業課要考③611綜合知識(含法理、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國際法與國際經濟法,光這個綜合知識,呵呵,海大的小朋友就掂量掂量吧,武大考幾本書海大考幾本,而且武大招幾個,海大招幾個,難度根本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這個是客觀說話,不是要打擊小朋友的信心,就是說武大固然好,但是小朋友要看自己實力夠不夠,當然如果你是當作一個夢想,今年輸了明年再來就是除外,否則,我們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嘛。選擇了海大也是可以出國深造的嘛,比如世界海事大學,南安普頓~
但是如果小朋友實力夠的話我們就祝福小朋友,加油加油,凡事都有風險的,要有信心,不過現在一定要開始准備了哦!!!!只有3個月了也
祝你有個好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⑤ 2022民商法年會將在哪裡舉辦
亭湖法院
4月6日下午,亭湖法院召開民商法研究會2022年度第一次會議,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羅濤主持會議,院黨組成員、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蔡雲剛及全體法學會成員參加會議。
⑥ 連鎖起源紀錄片是傳銷嗎
連鎖起源紀錄片是傳銷,這個紀錄片是「1040陽光工程」的組織者偽造出來的,為了給這個傳銷活動打掩護而胡亂編造的片子。而「1040陽光工程」,是新式傳銷組織,其活動方式明顯符合拉人頭、交納會員、發展下線牟取非法利益的特徵,被確認為傳銷活動。
從2007年開始,南寧、武漢、合肥、貴陽等地就有這個組織的成員在活動,甚至還建了個官方網站。
2014年9月得到線索後警方就開始了摸排工作。10月17日,警方成立了專案組,摸清了這個傳銷組織在諸暨的40多個落腳點和暫住處。
2015年02月10日,「1040陽光工程」在紹興諸暨的一家咖啡館里開了一場年會,十幾位區域老總都來了,人人都戴著手指粗細的金項鏈,開的不是寶馬就是賓士、奧迪。可沒等年會結束,這十幾號人就被諸暨一鍋端。
2018年7月,香河警方經過十餘天工作,一舉抓獲「1040工程」傳銷組織「商務商會」22名骨幹成員,搗毀傳銷窩點47個,遣返下線人員200餘人。
(6)商法年會擴展閱讀:
何謂「1040工程」?簡單說,就是入伙時先交69800元,購買21份、每份3800元的份額,入伙次月,「組織」會退19000元,實際出資額即為50800元。然後你的任務就是發展3個下線,3個下線再分別發展3個下線,當發展到29人的時候,即可晉升為老總,開始每月拿「工資」,直到拿滿1040萬元,就從「組織」里出局,完成「資本運作」。
參考資料來源:新京報-「1040陽光工程」14名傳銷「老總」在貴陽被捕
⑦ 消費者知情權的意義
第一章 消費者知情權概述
第一節 消費者知情權的概念
消費者知情權和知情權一樣,在不同學者的著作中有多種稱呼,如消費者知悉權、消費者信息權、消費者獲知權等,但由於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知情權有明確的規定,對其定義的實質內容並無太大分歧。概括而言,消費者知情權是指,消費者享有的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充分、准確、適當信息的權利。我國《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作了如下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內容、費用等有關情況」。
所謂「知悉」,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消費者在不明了商品情況時有權主動詢問,了解其所購買、使用商品的真實情況;二是向消費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真實地記載或說明該商品或服務的情況,不經消費者詢問即使消費者一目瞭然。
所謂「真實」,也同樣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全面、正確的有關某商品或者服務的情況,既不避實就虛,也不編造謊言。二是誠實可信不帶有任何欺詐的情節。
消費者每購買一種商品和使用一種服務,都是同商品的出售者和服務的提供者訂立和履行一項相應的合同,而訂立合同的基本要求是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明確。為了做到這一點,消費者就需要充分地了解商品和服務,這是他們實現消費權利的基礎。因為消費者產生某種慾望,以及真正實施該種行為,是建立在對有關情況有一定了解基礎之上的。任何一個消費者都不花錢去進行一種自己一無所知的消費。如到商店購買某種商品,一般都得看看產地、名稱、商品說明書等等,這便是對商品的了解過程。由於生產消費品的品種繁多,每一種商品都有其獨特的使用價值,以及與該使用價值相應的特點,即便是同種類型的商品,還存在著價格、牌號、質量等差異,在服務領域中,也不斷開發出新的項目,這使得消費者若不對商品和服務做一定的了解,就無法做出消費選擇。因此,在不知悉真實情況下所進行的消費活動,往往與消費者本來的願望相去甚遠,達不到真正追求的消費目的,甚至上當受騙,所以知情權在消費活動中是消費者不可缺少的。保證消費者有充分的機會了解商品和服務的確切情況,就成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費者的一項重要權利。
「消費者知情權,也是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之間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一種體現。這既是社會主義商業道德觀念的一種滲透,也是長期以來市場經濟自身形成的一種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賴於商品交易過程中雙方講誠實、守信用,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社會主義制度下,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沒有根本利益的沖突,為實現消費者的知情權提供了保障。
第二節 消費者知情權的內容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生產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分、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根據上述規定,消費者知情權的內容大體有三個方面:
1.2.1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基本情況
商品或者服務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商品的名稱、注冊商標、商品產地、生產者名稱、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消費者應當特別關注商品的注冊商標、產地和生產者的名稱、住所。商標是一種產品與其他產品區分開來的重要標志,它隱含著產品的質量、信譽、售後服務等等情況,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商標的選擇。
對於某些商品來說其出產於何地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你購買中葯材當然希望要那些地道的商品,這就不能不注意產地,其它商品也是如此。此外,對生產者的名稱也要注意,特別是名牌產品不同廠家的產品質量有時並不完全相同,即使是非名牌產品不同廠家的產品質量也有異。另外,如果商品上未標明廠家姓名,一旦發生質量問題就難以向生產者索賠。
1.2.2有關商品的技術指標情況
商品的技術指標情況主要包括商品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分、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等等。
購買商品是為了使用、了解該商品的使用用途和性能是非常主要的。主要是有些商品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給消費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帶來危害,例如某些電器產品、數碼產品等等。
了解商品的主要成分對消費者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論該商品是食品、葯品、化妝品還是衣料、用具,標清楚它的主要成分不僅對消費者的健康有利,還可以避免經濟上的損失。對商品的保存或使用的有效期限,消費者一般在購買食品、葯品、化妝品類的商品時都要了解清楚。這主要是由於上述三類商品與人身健康有直接的關系,食用或使用超過保存期的食品、葯品、化妝品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危害。有些商品沒有使用期限,是因為使用該商品的環境、條件不同,其使用壽命也不相同,很難有確切的期限。對這類商品,消費者應當在購買和使用前多做了解,增加有關方面的知識。如電線外皮老化造成漏電現象時有發生,消費者在使用時應當具備這方面的知識,以防事故發生。
1.2.3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以及商品的售後服務情況
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是商品、服務交易的關鍵性內容,直接關繫到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消費者應當對價格有確切的了解,尤其是對提供的服務的價格。
有無售後服務與消費者的利益有切身關系。了解售後服務,主要是看其有無質量保證期、服務的方式、服務是否收費等。實行售後服務一般要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
充分了解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情況,是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前提。只有對某種消費的情況了解之後,才會產生這方面的慾望並附諸實施。任何一個消費者都不會花錢去進行一種一無所知的消費。如果消費者不能在知悉真實情況的條件下進行消費活動,就會與他的本來願望相去甚遠,達不到預計的消費目的。不真實的消費信息不但不能保證消費者合理、科學地消費,甚至會使消費者蒙受人身、財產方面的損失。
第三節 消費者知情權的特徵
1.3.1消費者知情權主體的特定性
消費者知情權的主體只能是消費者,且僅為生活消費者。正如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那樣:「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保護」。生活消費是指人們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質產品或消耗勞動服務的行為。它是人們為滿足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消耗各種生活資料、勞務和精神產品的過程和行為。 它既是社會生產的對象和動力,又是恢復和發展勞動力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保證生產過程不斷進行的前提。之所以只將生活消費者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范圍,而不包括生產消費,是因為生產消費是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消費,它屬於生產過程本身。生產的結果是生產出了新產品,因而人們一般不將其作為消費,而是作為生產本身。盡管生產消費也要影響到生活消費,但它對消費者來說只是一種間接的影響。對生產消費活動和行為的調整原則和方法,在很多方面與對生活消費的調整有著很大的區別,因而一般不將其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所以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僅調整生活消費,不調整生產消費。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附則第五十四條中規定:「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參照本法執行」。盡管參照不同於適用,但也應引起注意。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樣規定是因為:雖然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在性質上應屬於生產消費,本不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范圍,但考慮到我國目前農民和農業的實際情況,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普通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情況下,一方面,農村生產力還很不發達,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社會化生產的程度很低,基本上還是農戶的分散經營,這使農業的生產消費與工業生產消費差別很大,而與生活消費的情況更接近,聯系也更緊密。與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者相比,農民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面,農民購買、使用的農業生產資料如種子、農葯、化肥等的假冒偽劣情況非常嚴重,在不少地方因此造成了范圍廣泛、後果嚴重的損害,而農民受損害後又往往缺少適當的途徑和方式尋求到有力的保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做出這樣的特殊規定,使得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的農民也受到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但也應注意,只有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才參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能漫無邊際地擴大保護的范圍。即除農民之外,只有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的消費者才適用本法保護。
消費者知情權中的消費者必須是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人而不是經營者,他購買商品、接受服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活需要。這里的為生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消費者是指為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自然人。國際標准化組織也將消費者定義為「以個人消費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的個體社會成員」。個人作為主體,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這無庸置疑。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單位是否可以也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在制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過程中,這方面不同意見的爭論是非常激烈的,曾經是討論的熱點之一。一種觀點認為:單位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的目的可大致分為兩種,一是為生產經營,二是為本單位成員滿足物質、文化需要。當單位處於第二種情況時,就是當單位為本單位成員滿足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也應同樣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而與此種觀點相對的觀點則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保護在市場交易中處於弱者地位的個體社會成員,而單位是有組織的群體,並不像個人那樣處於弱者地位。單位在其合法權益受侵害時,可以依照有關《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尋求保護。單位本身是不能直接進行生活消費的,最終仍表現為個人消費,承擔消費者權益的主體仍然是個人,並且單位本身也承擔著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義務。故消費者僅指個人消費者。其實消費者之所以受到保護是因為其在社會中的弱者地位,這也是消費者保護思想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許多人認為消費者不限於自然人,單位或法人也可以成為消費者,其實這種觀點並未完全把握消費者保護法的實質。法人或其他組織作為自然人的集合體,即使其購買的商品最終由自然人使用,但這種使用通常不以生活消費為目的。某些特殊情況下,法人或其他組織所購買的商品即使最終由自然人用於生活消費,如公司購買日用品作為福利發放給職工,但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從事交易活動時不具有弱者地位,在其與經營者有可能發生的利益沖突之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或團體力量與之抗衡,由此,法律上無給予特殊保護的必要。所以應將消費者知情權的主體限定於個體社會成員。國際標准化組織消費者委員會在 1978 年 5 月的首屆年會上便將消費者定義為「以個人消費為目的而購買或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個體社會成員」。英國 1974 年頒布的《消費者信用法》中的消費者,也以個人為限。所以說,消費者知情權的主體應是為生活消費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自然人,這即是消費者知情權主體上的特徵。
1.3.2消費者知情權的客體具有抽象性和相對可確定性
消費者知情權的客體是消費信息,它和其他類別的信息一樣,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對於信息的定義,各個不同領域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有多種說法。例如:資訊理論中的信息是指「用符號傳送的報道,報道的內容是接受符號者預先不知道的」;傳播學當中認為「信息是物質和能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一定意義的圖象集合或符號系列」;經濟學當中普遍將信息視為是一種資源,它具有稀缺性也具備有用性,通過對人們決策的影響而體現自身價值。作為消費者知情權客體的消費信息,本身即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它屬於「無體物」。相對於信息的抽象性,信息的載體則多具有實在的物質屬性(如說明書、產品合格證等),這就保證了消費信息能夠以各種方式被確定下來,更方便地為消費者所用。
作為消費者知情權客體的消費信息,除了其自然屬性之外,還應當具有符合法律及消費現實需要的某些特性,主要是真實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這些特性要求能讓高度抽象的消費信息具備相對可確定性。
第一,真實性。這是消費信息必須具備的首要性質。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第一款就強調了消費者有權知悉商品或服務的「真實情況」。該法第四十九條對欺詐行為加倍賠償的規定,更說明對消費信息的真實性不可忽視。真實性實際包括不虛假和不誤導兩方面的要求,但我國法律只注重對虛假(欺詐)行為的打擊,對誤導行為的規制基本空缺。虛假是指信息與真實情況完全相違背;而誤導則指信息的表述真假混淆、語意模糊,結果導致消費者產生了與事實不同的理解。在現實生活中,因信息誤導給消費者造成的危害已經顯而易見,今後立法中應當增加對該類行為的規制。
第二,充分性。充分性主要是指消費信息應當完整並足以包含重要的實質性內容。對經營者來說,信息充分性要求他們在履行法定的披露義務時不得有所隱瞞,也不得避重就輕。對信息是否包含「重要的實質性內容」的判斷標准,應該是看該信息是否會對消費者決策產生決定性影響、是否會阻礙消費者正當行使權利或正常使用商品、接受服務。例如,某房地產商出售一棟別墅,但他並沒有告知購買該房的消費者曾經有人在該房裡自殺,雖然不說明此信息並不會阻礙消費者正常使用該房屋,但購房者若得知該信息就不會購買此房。那麼,這項信息就具有實質性內容,而售房者就因為隱瞞該信息而違反了對信息充分性的要求,需要承擔相關責任。
第三,有效性。有效性包括明白易懂和及時傳遞兩個層次的要求。消費者並非鑒別產品質量的專家,他們對於商品信息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經營者相比要低得多。因此,在提供消費信息時,經營者應該盡量使用淺顯易懂、清晰直白的語言,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和抽象晦澀的技術名詞,這樣才能幫助消費者有效地接受相關信息。另外,消費信息要具有及時性,不能在消費行為終結之後才傳遞,也不能傳遞已經失效的信息。
1.3.3消費者知情權利的行使的特殊性
消費者只對自己准備購買或已購買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享有了解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的過程正是消費者消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如今社會分工更加多樣化、更加精細,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實現自給自足,都要通過交換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通過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等手段來實現。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每個人生活需要的實現都要藉助他人的商品或服務。消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只有通過消費這一手段消費者才能實現其預期目的。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行為屬於消費活動,將其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它們都表現為消費者以支付貨幣為條件而直接從對方獲得商品或服務。但對於使用商品這一消費形式,是否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在世界上也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當然,提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商品的購買者和使用者並不是同一個人,如將購買的生活消費品贈與他人使用、在別人家裡看電視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商品的使用者在使用商品的過程中,服務的接受者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因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問題而受到損害。 消費者保護法的立法宗旨在於對社會弱者權利的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對象以消費者為核心,所以也應將商品的使用者、服務接受者納入其調整范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情形,有些消費者購買產品時往往並非供自己使用,如建築商將蓋好的新房屋賣給消費者,而購買房屋的消費者又將房屋轉讓他人。此時附著於房屋的設備若有瑕疵致人身財產受損害時,與原買主不同,房屋的買受人與零售商或開發商之間不存在任何契約上的關系,依照美國《統一商法典》第 2-318 條修正款的規定:「出賣人對於合理情形下被認為使用消費品或受產品影響的人,因產品的瑕疵導致個人生命傷害時,均應該承擔明示或默示的保證責任,而不是任意排除此適用」。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將這種情形納入調整范圍,這種對消費者的保護是全方位的、充分的。同樣在接受服務的時候,也存在支付費用者與實際接受服務者不一致的問題。這種情況同樣可看作是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之中,這就是消費者知情權客體和實現手段上的特殊性。
1.3.4消費者知情權實現時間上的特殊性
消費者只有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才享有知情權,其他時間段不具備知情權行使的條件。固然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消費者,每個人都離不開消費,然而同時消費並不是人生活的全部。人們在生活中除了扮演消費者這一角色外,還會以其他面目出現,如學習、生活、工作、交往、休息等。在這些場合下,人們不再是消費者,盡管具有成為消費者的可能性,但並未實然地享有消費者知情權。只有當人們以消費者身份出現,現實地進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才實然地享有、實現消費者知情權。所以,不能因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了消費者知情權,人們就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強調自己的知情權,否則就會導致權利的濫用,而這樣最終結果也不能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權利行使的起始時間應該是消費者開始以作為方式實踐其消費意圖或者經營者主動發出要約誘使消費者與之進行交易的時刻,如消費者為了購買商品在特定交易場所向經營者咨詢有關情況就可以視為是消費行為開始;
第二,交易完結不等於消費已經完成,如消費者在使用商品過程中發現經營者曾侵害了其知情權,只要不超過法定的時效期間仍可行使權利。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
⑧ 什麼叫做股東會
什麼是股東大會
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利機關,它由全體股東組成,對公司重大事項進行決策,有權選任和解除董事,並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有廣泛的決定權。
股東大會既是一種定期或臨時舉行的由全體股東出席的會議,又是一種非常設的由全體股東所組成的公司制企業的最高權力機關。它是股東作為企業財產的所有者,對企業行使財產管理權的組織。企業一切重大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經營決策一般都得股東會認可和批准方才有效。
股東大會的類型
股東大會有三種:
1、法定大會
凡是公開招股的股份公司,從它開始營業之日算起,一般規定在最短不少於一個月,最長不超過三個月的時期內舉行一次公司全體股東大會。會議主要任務是審查公司董事在開會之前14天向公司各股東提出的法定報告。目的在於命讓所有股東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全部概況以及進行重要業務是否具有牢固的基礎。
2、年度大會
股東大會定期會議又稱為股東大會年會,一般每年召開一次,通常是在每一會計年度終結的6個月內召開。由於股東大會定期大會的召開大都為法律的強制,所以世界各國一般不對該會議的召集條件做出具體規定。
年度大會內容包括:選舉董事,變更公司章程,宣布股息,討論增加或者減少公司資本,審查董事會提出的營業報告,等等。
3、臨時大會
臨時大會討論臨時的緊迫問題。除了上述三種大會外,還有特種股東會議。
股東大會臨時會議通常是由於發生了涉及公司及股東利益的重大事項,無法等到股東大會年會召開而臨時召集的股東會議。
關於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條件,世界主要國家大致有三種立法體例:列舉式、抽象式和結合式。我國採取的是列舉式,《公司法》第101條規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在兩個月內召開股東會:
(一)董事人數不足本法規定人數或者公司章程所定人數的三分之二時;
(二)公司未彌補的虧損達實收股本總額三分之一時;
(三)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請求時;
(四)董事會認為必要時;
(五)監事會提議召開時;
(六)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情形。
德國、日本等國家的法律則採取的是抽象式的立法例,即不具體列舉召集條件,而將決定權交由召集權人根據需要確定。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21條第1款規定:「股東大會應當在法律或章程規定的情形下以及在公司的利益需要時召集。」日本《商法典》也規定:「臨時全會於必要時隨時召集。」而英國公司法在規定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條件時,則採取了結合式的辦法,即在規定抽象的召集條件之後,對法律認為重要的事項進行列舉。其規定為:股東臨時會可於必要時隨時召集,尤其是涉及到章程變更、公司的轉化、限制股份轉讓
股東大會的性質
股東大會的性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體現股東意志
股東大會是由全體股東組成的權力機關、它是全體股東參加的全會,而不應是股東代表大會。現代企業股權分散,股東上萬甚至幾十萬,不可能全部出席股東會。因此,股東不能親自到會的,應委託他人代為出席投票,以體現全體股東的意志。
2、企業最高權力機關
股東大會是企業經營管理和股東利益的最高決策機關,不僅要選舉或任免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而且企業的重大經營決策和股東的利益分配等都要得到股東大會的批准。但股東大會並不具體和直接介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它既不對外代表企業與任何單位發生關系,也不對內執行具體業務,本身不能成為企業法人代表。
股東大會的職權
股東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1、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2、選舉和更換董事,決定有關董事的報酬。
3、選舉和更換由股東代表出任的監事,決定有關監事的報酬事項,審議批准董事會的報告。
4、審議批准監事會的報告:審議批推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5、審議批准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6、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做出決議。
7、對公司發行債券做出決議。
8、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做出決議(本項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議特有的職權)。
9、對公司合並、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項做出決議。
10、修改公司章程,以及公司章程規定需由股東大會決定購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