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商法心得

商法心得

發布時間: 2020-12-24 23:33:13

1. 求一篇學習《經濟法概論》心得或體會。。。。1200字左右。。。。

試論經濟法的獨立地位

經濟法的地位問題其實就是經濟法是不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明確經濟法的概念,證明其獨立性,並在理論和現實的基礎上對相關部門法加以區分.

一、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從其萌芽至今已走過了100多年風風雨雨的歷程,它的產生以至發展都伴隨著爭吵,目前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作為理論思維的第一步就是給經濟法下定義,這也是經濟法研究學者的首要任務。前人在此已做了相當的工作,總的說來,對經濟法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觀點:一是承認經濟法是一個法部門,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定義;二是不承認經濟法的獨立地位,認為經濟法是一個學科或是一種規范的綜合等等。

否定經濟法的普遍觀點認為「經濟法沒有統一的調整對象和方法,所以無論是單個的經濟法規或是這些法規的總合,都不能構成獨立的法律部門」(1) 。而肯定派則認為經濟法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和方法,堅持經濟法的獨立法律部門地位(2)。綜觀兩方的觀點其最大的分歧就在於經濟法是否有有別於其他部門法的調整對象和方法,這也是傳統部門法的劃分標准。還有部分學者為求證經濟法的獨立地位對傳統的部門法劃分標准提出了質疑,認為法部門的劃分並非如此,現在不得不對這一傳統理論加以徹底的改造了(3)。當然還有提「法域說」和「法體制說」的。筆者以為我們沒有必要一廂情願的為建立一套理論而去任意否定已有的且被大家所公認的東西,否定這一點就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唐詩有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用來說明經濟法的發展極恰。經濟法的獨立地位應該得到肯定,如何去詮釋經濟法呢?首先還得從法談起,法律就是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那麼經濟法也是為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而存在,了解這一點給經濟法下定義就不是一件難事。從蘇聯改造過來的「縱橫統一說」在學界曾佔有相當的地位,此說認為經濟法調整的是縱向的經濟管理關系和橫向的經濟協作關系(4)。這一觀點試圖使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更加明顯,但無意間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經濟協作關系更多的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這不應屬於經濟法調整的范疇,而是民法調整的范疇。經濟法主要是從公權力入手來調整公私融合的部分,也就是公私之間的交叉關系。現在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的日益發展的經濟民主社會,公權力應該在一定的地方適可而止,不應過多的涉入私權利。因此,經濟法應定義為是調整國民經濟的管理和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一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理解:首先,經濟法調整的是縱向的經濟管理和協調關系,這區別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其次,調整的主體其中重要一方是國家相關的經濟機關,這是為擺脫行政機關對經濟的盲目干預,確定一定的機關進行經濟的管理和協調工作。雖然,經濟法是以一定的強力為基礎的,但強力並不是直接調整手段而是作為經濟管理協調的堅實後盾。

二、經濟法的獨立性

經濟法的地位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經濟法是不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問題,而進一步研究其實重要的就是經濟法的獨立性問題,這個問題是上個世紀以來法學界爭論的焦點,可以肯定的說經濟法是一個部門法。前面已對經濟法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下面具體就經濟法的獨立性進行研究。

判斷經濟法是否為部門法須確立一個明確的部門法劃分的標准,而不是不顧現實自封為部門法。部門法的劃分有對象說,對象加方法說,還有方法說,還有目的說等。按照多數的觀點認為特有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是劃分的標准。但方法相對於對象來說是次後的,特有的調整對象才是關鍵,任何法律部門都有其調整的對象,這是劃分部門的根本標志,它是指法律部門調整的特定社會關系(5)。雖然有人對這一傳統的劃分方法提出了質疑,但他還是不得不承認,對經濟法的基本界定說還是應當立足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及其根本特徵,否則經濟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異於空中樓閣,經濟法的科學性也就值得懷疑(6)。在前面的定義中已經闡述了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協調關系。這種關系的一方主體是國家經濟機關,另一方則是市場經營的主體,大到公司企業集團,小到「戶」(7) 這種經營的單位。從客觀上說,經濟法調整的的對象是一種社會關系,具體說有宏觀調控法(或者宏觀經濟法)、市場規製法、經濟組織法等方面。宏觀調控法主要包括金融財稅等,市場規製法包括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以及產品質量法等方面的內容,經濟組織法主要包括了公司企業法等方面的內容。

調整的對象基本上就決定了經濟法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在經濟的管理協調過程中會使用包括民事、行政等方面的調整手段,這並不會影響經濟法的獨立地位,現實的情況非常復雜,使得國家必須用多方面的手段進行調整。另外經濟法也不是沒有自己的調整手段和方法,如「經濟不名譽」處罰等。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經濟法有明確的調整對象並輔以一定的調整方法,它就具有作為一個法部門的獨立性,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四、經濟法與相關部門法的關系

若要進一步明確其部門法的地位,須與相鄰的部門法加以比較,不能區別就難說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涉及公私權利的問題,一方面它與民法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它的主體是行政機關,與行政聯系緊密,所以准確的區分經濟法與民法和行政法的關系才能說明經濟法的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相較而言,其他部門法就沒有什麼可比較的必要,本文由於篇幅的限制,也不打算與民法和行政法之外的部門法相比較。

與民法相比較,雙方調整關系的主體明顯是不一樣的,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而經濟法則是調整的不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管理協調關系,與人身關系無關。明確的區分經濟法和民法是為了讓公權利不幹預私權,讓市場經濟按價值規律發揮最大的作用。經濟法與民法並不是對立的,經濟法是民法的重要補充,可以說民法是經濟法的基礎,經濟法是民法的保障。

眾所周知狹義的民法不包括商法,商法是後來才出現的特別民法。盡管有民商分離和民商合一的不同,但商法屬於廣義的民法是沒有異議的,其基本的價值理念與民法是相同的,調整的對象仍然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脫離這點商法就不成其為民法。一般認為商法包括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等,但這些同時又被納入經濟法的范疇,如何具體的區分商法和經濟法呢?有的學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考證了商法的來源,認為商法本來就是一個不十分規范的叫法,也就是說沒有商法,建議把調整平等主體的部分劃入民法中,而餘下的劃歸經濟法(8)。筆者以為這完全沒有必要,保持民商法的現有提法已是共識,所以屬於商法的相關法中可以有經濟法規范,只是雙方的研究角度不同,商法可以從主體資格、權力自治等方面就以規定和研究,而經濟法則從經濟組織、競爭規范等方面進行規定和研究。商法與經濟法並不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其區分關鍵在調整的主體不同。

與行政法相比較,二者主體方面存在相似之處,行政機關有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也就是說國家一方面是統治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是管理者、組織者,在某些時候還是經營活動的參與者。其行使行政職能的由行政法調整,行使經濟職能的由經濟法加以調整。傳統的行政法內容龐雜,不利於提高行政機關的效率並規范行政行為,一些原來行政領域的東西應分離出來納入新的法律部門如經濟法來調整,而一些未成熟又沒有形成一套法律系統的法規繼續留在行政法中,最終行政法調整餘下的部分。所以行政法應該是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規定公民在受到行政機關侵害時的行政救濟(9)。因此區分經濟法和行政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從調整對象上看,行政法只調整發生在行政活動中的行政關系,如公安管理關系,人事行政關系等,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活動中的管理協調關系,包括產業政策管理關系,工商管理關系等。再是從調整的方法上看,經濟法更廣,不僅涉及有民法和行政法的方法,還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而且經濟法在宏觀調控上更多的是採用間接調控方式。最後,經濟法規范專業性更強,更復雜。

2. 司法考試通過了,可以做什麼工作

司法考試是一個艱難困苦的歷程,一路走來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好在今年有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也想寫點東西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在國外連學習帶工作生活了八年半,法律專業碩士畢業,在畢業的那一年就回國尋找發展的機會。2004年底回國,本來是想集中精力學習准備05年的司法考試,但是05年的3月份卻被一家外資公司聘去工作。05年參加了司法考試,但是由於工作太忙根本沒有時間復習,最終只考了300多一點的分數。雖然成績很不理想但是也從中看到了希望,06年為了備戰司考放棄了在外企的工作,回到老家專心復習了三個月結果卻是差20分落榜。當時的心情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在知道成績的那一刻我已經決定參加07年的司法考試,因為放棄就意味著承認自己是個失敗者,我不願當失敗者就只有繼續前行。但是,繼續參加司法考試的決定並沒有得到家人的太多支持,因為我的年令也不允許我再浪費太多的時間了,而周圍的朋友也持懷疑得態度,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今年我以411分通過,成為了司法考試中少數的成功者。但是司法考試的成功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新的開端,以後的路還很漫長,依然需要我們本著司考的精神繼續不斷的進取、前行。
下面把自己在過去的一年中的學習經驗總結出來,僅供大家參考。
1、正確分析自己的實力,不要盲目自信。這一點很重要,人貴有自知之明,如果連自己的實力都沒搞清楚,司法備考的成功率就會大大的下降。利用往年自己的考試成績來分析自己的長短處,有針對的復習會事半功倍。比如去年我的三捲成績最差,今年我就從三卷開始下手復習,同時也要搞清楚是三卷中的哪一部分最差,哪一部分還可以,是民法、商法、還是訴訟法,這很關鍵。
2、注重法學理論的學習。很多同學包括我身邊的人,大多都理論深度不夠,或者僅僅是理解了問題的表象而沒有理解法律本身的意義。例如行政法是大家公認的難點,很多人都搞不太懂,就是因為沒有搞清行政法的立法目的,即法律本身的含義,單單是背法條已不足以應付司法考試了。
3、制定復習日程表。制定日程表的意義在於使自己對自己的復習進度有一個了解,大多數人沒有這個習慣,造成的結果就是往往到最後覺得復習的時間不夠,心裡沒底,壓力就會越來越大。然後就是嚴格的執行復習日程,否則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4、記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記筆記的過程中也是加深了印象,這雖然是老調重彈,但也是很多人最不願意做的一件事,其實越笨的方法越有效。第一遍記了筆記,第二遍。第三遍復習的時候就會輕松很多,效率也會更高。不要以為書上都有就不用記筆記了,那是錯誤的想法。
5、上補習班。有人說補習班沒有用不上補習班也一樣能考上,但是老師們有現成的經驗何不借用呢。復習班的老師的能力參差不齊,那就要求在聽課的時候有取捨,同時因為各位老師所主張的學說不同,有時會給同學造成誤區,這時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司法考試的觀點或是通說,這樣一般考試的時候就不會錯了。
6、認真背法條。司法考試雖然越來越重視理論,但是法條畢竟是考試的依據。背法條不要死記硬背,要對發條後面的立法精神做到深刻的理解,理解了記起來就快多了,題型再怎麼變也可以應對自如。
7、認真做題。特別是歷年真題,真題的好處就在於它的質量高,其他一些補習班的題幾乎每一套卷子都有錯題,並且還混有大量的歷年真題,其實效果不一定好。在做題時不但要搞懂對的對在哪裡,也要搞明白錯的錯在哪裡。同時要搞一個錯題本,把自己在做題的過程中的錯誤記下來,這樣在碰到同一類型的試題時就有可能把錯誤率減到最低。
8、對重點的部門法加重力度。例如,民法、刑法、公司法、訴訟法等重點部門法最好要復習四遍以上。其實每復習一遍對法律的理解就會更進一層。
9、組織學習小組。組織學習小組的目的在於互相交流,比一個人學習的效果要好的很多
。同學之間擅長的學科往往不同,這樣就可以就自己的不太擅長的學科隨時請教,並且還有互相提高、互相促進、互相監督的作用。
10、勞逸結合,調整好心態。司法考試被稱為『神州第一考』考試的難度自然不用說,大家都承受著不同的壓力,但是一定要勞逸結合,疲勞戰術的最終結果很可能是拖垮身子,功敗垂成。調整好心態,努力使自己的心態平和的對待考試,這樣也許會更高效。我的一個同學就是因為壓力太大,在考完試出考場時就哭了,這樣的心情能考出好成績才怪了。另外就是注意鍛煉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的老父親總是告訴我『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也使我受益匪淺。
以上是本人過去一年備戰司法考試的心得,寫出來與大家共勉,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學友指正

3. 學習經濟法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通過經濟法課程的學習,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和體會,雖然我不是法律專業的,但我還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對待。它使我對法律法規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更正了自己以前許多錯誤的觀點,對我自身的經濟法律知識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同時也是法律社會的背景下,這樣的一門課程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

經濟法中的《公司法》和《合同法》是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闡述一下我的學習心得。 首先,從我個人說起,我自己比較喜歡了解一些新聞,獲取一些當前國內外的大事和報道,更喜歡對事件有深層次的了解。但是由於我個人知識的限制,我很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如果事件涉及到經濟法律知識,我就更不能做到從深層次了解經濟現象了。

而老師上課時大量的教學案例則滿足了我的這一需求,同時使我對類似案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有實際案例的教學也極大的激發了我的興趣,對上課充滿了期待,等待著老師把最近和過去一段時間涉及到經濟法律的鮮活案例展現給我們。

法條加案例的教學方式是我欣賞這門課的原因,它有效地避免現在其他經濟學科那種全是某某經濟學家的某某經濟理論,說實話,那種課程不僅枯燥而且給我一種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的感覺。所以我慶幸我學的時候老師沒有教科書式的教學,脫離了本本主義。

其次,從課堂上,我明白了公司是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形式,也是資本和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的組織形式。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如果要成為公司的經營者,你就應該要認識到----公司法是公司的生命線.公司法既保護公司的合法權益,也保護股東的合法權益,也保護公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因此,不僅所有投資者,包括社會公眾投資者,經營者、董事們、監事們、經理們都應該認真地學習公司法。必須用公司法的精神來發展公司、經營公司,使公司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斷地向前發展。

學習公司法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用於我們經濟生活的實踐,如果我們能把公司法的知識,與我國當前正進行的國有企業的改制,以及其他企業比如集體企業的改制聯系起來,和當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涉及公司法的一些案件聯系起來分析,那麼學習公司法就真的是很不錯。

在講合同法時,我明白了我們在乘坐公交車時,交上一元人名幣這就意味著我們與他們達成了一個合同;我們平時總是簽要式合同,這些常識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而這些法律知識與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了以後感覺受益很多。

在講到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時候,提到廣告商發布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一定程度上給我了很大的啟發,知道了自己對法律的運用做的還是非常的差,用法律維權更是從未有過。因為自己不是真正學習法學的,對法律的理解和使用還停留在很低的層次,以前雖然知道要使用法律保護自己,但那隻是嘴上說的,而事實上這種維權觀念從未真正進入過自己的意識中,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在一定程度上我還是一個法盲。

僅僅通過不到十八周的經濟法課的學習就想獲得足夠的法律知識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我還是可以發自內心的大聲說:我收獲很多,因為它讓我收獲了一種意識,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

4. 學習經濟法的心得體會

國際經濟法的概念、調整范圍為。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也就是調整國際經濟交往中商品、技術、資本、服務的跨國交易流通中形成的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的總和。國際經濟法調整的經濟活動范圍包括國際貨物貿易及其相關的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服務貿易;國際金融業務及間接投資活動,涉及貨幣、有價證券的跨國流通、交易;國際技術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由這些活動引起的跨國收費問題,和國際爭議解決問題。 在以上活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從而形成了國際經濟法律規范和制度:1、 有關國際貨物貿易法律制度;2、 有關國際投資的法律制度;3、有關國際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的法律制度;4、有關國際貨幣金融的法律制度;5、有關國際稅收的法律制度;6、有關國際爭議解決法律制度;這法律規范和制度是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內容和范圍,他們構成國際經濟法學研究的對象。以上是按照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活動的不同領域對這一法律制度的范圍進行界定和分類;從法律規范自身的特點看,還可以把國際經濟法分為2類:微觀的交易法,調整橫向的經濟關系,就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當事人之間地位平等,實行意思自治,這類法律例如國際貨物貿易領域中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英國1893年貨物買賣法》,屬於私法或曰任意法。第2類是宏觀經濟管理法,是政府對國際經濟領域活動進行管理與宏觀調控過程中形成的法律,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也就是縱向的關系。當事人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體現國家對國際經濟經濟活動的干預。這類法律例如,貨物貿易領域中的世界貿易法律制度,各國國內貿易管理法,它們是公法,是強製法。 微觀的交易法--調整橫向的經濟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實行意思自治--私法或曰任意法宏觀經濟管理法--縱向的關系--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不平等--政府進行管理與宏觀調控、干預--公法,是強製法。國際經濟法是具有邊緣性和綜合性的法律部門,在內容上它是綜合性的,它涉及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商法,各國國內經濟法。說它有邊緣性是指它僅涉及有關法律部門中的一部分內容,不是全部內容。國際經濟法在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調整對象、法律淵源等方面與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內經濟法、國際商法有聯系、有區別。參加農場經濟將發展。
國家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及法律淵源。先說主體問題。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指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主體,是國際經濟法律關系和法律行為的實際參與人和實施者。不是指立法主體,也不是執法主體。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個人:個人作為一般民事關系主體,有權從事國際經濟活動,在國際貨物賣、國際知識產權交易、國際稅收征管方面,在國際爭議解決中,個人的可以成為特定的法律關系主體,不過,個人受財力物力的局限,他們能在國際經濟關系中不是主要的主體。法人:包括公司、跨國公司與其他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這是國際經濟交往中最重要的主體。法人可以參與所有領域的經濟活動。 國際組織:是國家直接提供條約、公約、協議建立起來的法律實體,根據建立該組織的條約、章程行使權力和義務。國際組織有自己的資產和資金來源,具有參與特定的經濟和民事活動的能力,例如,聯合國下屬機構就從事某些采購活動。此外,國際組織制定的某些規范對國家實施的經濟管理活動產生影響。國家:是最重要的國際經濟關系主體。國家從事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管理行為,通常由其授權的政府機構實施。國家可以參加2類經濟關系:作為管理者,依據國際經濟管理法對跨國經濟活動實施宏觀調控和管制;作為一般民事主體,可以參加各種民事活動,受國際經濟交易法調整。在法律關系主體和法律調整對象方面,國家經濟法與國際公法有所不同,國際公法的主體只是國家和國際組織,它主要調整國家之間在政治、外交、軍事、領土方面的關系,經濟關系雖然也屬於其調整范圍,但不佔主導地位。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也不一樣,國際私法是沖突法,它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參加一定的民事關系,但不佔主導地位,國際私法只限於為調整跨國民事活動提供尋求准據法的指引,並不直接調整國際經濟和民事關系。再說國際經濟法的淵源。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是指國際經濟法的來源和表現形式,不同的法律,其效力也不同。主要有:國際條約:包括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正式的國際條約、協議具有國際法的效力,對於參加國有約束力,經過一定的轉化程序成為國內法的一部分,國際條約按照其內容不同,有限可以直接在司法中適用,有限不能直接適用,有的屬於強制性規范,例如,WTO規范,有的屬於任意性規范,例如GSG。國際商業慣例:是由國際組織制定的,以正式文件形式頒布的規范化的商業慣例,它不同於一般的商業習慣和習慣做法。雖然國際商業慣例本身不具有強制性,但是由於有關的國際條約和國內立法承認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也由於許多商業合同中直接並入了商業慣例,承認他們的約束力,致使國際商業慣例成為調整商事交易的,事實上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據。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廣泛地使用商業慣例,這和國內商業交往不同,是一個特點。國際商業慣例如:《國際商事合同慣例》,《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國內立法:包括國內判例法和制定法,不是所有的國內立法都屬於國際經濟法范圍,只有那些調整國際經濟領域活動的民商立法,涉外經濟立法才屬於國際經濟法的范圍。通常,一國的法律只具有域內效力,當某種國際法律關系與該國具有屬人或屬地的密切聯系時,或者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採納了某種國內法作為調整國際交易的准據法時,該國的國內法具有域外效力,於是,國內法成為國際經濟法的一部分。 國際組織決議:一項重要的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IBRD)都主持制定了某些國際協議和決議,成為國際經濟法的一般原則和規則,該組織成員國在制定國內政策法令時,應遵守國際組織制定的協議文件和發布的決議。國家經濟法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作用,通常是經過國家完成的。

5. 學習國際商法心得體會

可以去www.fanwenf.com
很多關於心得抄體會的範文的哦,然後在自己整理下,就行了,嘿嘿,給個滿意答案吧

6. 學習國際商法的自己的影響或者心得體會 要現實意義的 不要官腔套話

對國際商法的認識 俗話說,編筐編簍,貴在收口。因此,在此時縱觀本學期的商法學習就顯得 尤為重要了。本學期,通過對國際商法的學習,很是受益匪淺,雖然我是一名國 際經濟與貿易的學生,但經濟貿易與法本就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國際商法 是法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尤其是隨著中國的入世,它在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商 事往來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下面,我就談一下通過這半個學期的學習,我對國際商法的基本認識, 以及國際商法的一些基礎知識。 一、 國際商法的概念 1、國際商法的含義 國際商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是調整跨國境的貿易活動的法律制 度和法律規范的總稱, 主要包括調整平等主體間的商業交易活動的私法規范和國 家對貿易活動進行管理的公法規范。同國際經濟法的淵源一樣,國際貿易法主要 表現為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和國家或國家集團的立法、規章。 2、國際商法的特徵 主體的普遍性 調整對象的廣泛性 法律規范的多樣性 二、 國際商法的歷史淵源與發展 國際商法是一門古老的法學學科,並且不斷發展。其調整范圍由原來的商事 交易范圍擴大到貿易管理規范,從性質上已不再限於私法;由貨物買賣擴大到技 術貿易、服務貿易。與國內法相比,其淵源不僅包括國家立法、國際條約,還包 括沒有當然約束力的國際慣例。 商人之間的國際貿易越來越受到國家乃至國際組 織制定的規范的影響。自然人、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國家、國際組織,都是國 際貿易舞台上的主角。 國際商法是國家間商事交往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產生的。11 世紀起,隨 著歐洲商業的復興和發展,在地中海沿岸出現了一些國際性的商業中心城 市,這些城市中的商人從封建領主那裡買得了自治權,組建商人法庭,適 用他們在商事交往中形成的習慣規則調整商事交易關系,由此而形成的法 律被稱為「商人法」,以區別於當時佔主導地位的封建法、教會法等法律 體系。後來,隨著歐洲航海貿易的發展,商人法逐步擴及到西班牙、法國、 英國、德國等國家,實際上成了商人在歐洲各地港口或城市用以調整他們 之間經濟貿易活動的法律和國際慣例。商人法從產生之時起就與當時佔主 導地位的封建法、教會法截然不同,以自己特有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手段成 為一個特殊的、獨立的法律部門。這種打破地域限制的跨國界商事交易法 的形成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各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為各國商業的 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而國際商事交易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國際商法 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物質基礎。具有國際性的商人法被納入主權國家國內 法體系後,使得各國國內商法成為調整本國對外商事關系的重要規則。從 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直到 19 世紀末以前,在國際商事交易中,國內商事 立法一直是國際商法主要的法律淵源。國內法本質上屬於主權法的范疇, 為法學理論中的「強制性規范」,即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范。從這 一角度說,商人法的國內化實質上是從主權原則和民族主義出發的商人法 的民族化。從歷史的觀點看,這對促進本國商品交易和商品流通秩序的正 常化起了積極作用,但以發展和未來的觀點來看,卻是與商事活動的國際 性、跨國性相違背的。由於各國內商法主要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制 定的,而不是從國際商事活動的需要出發。因此,各國的商法不但很難充 分涉及國際商事方面的問題,而且其中某些法律規定甚至與傳統的國際商 事慣例背道而馳。國家法越多,各國交往中的法律沖突也越多,在發展國 際貿易方面的法律障礙也越多。盡管這些法律沖突可以按照國際私法規則 予以解決,但畢竟給順利進行國際商事交往增添了麻煩和障礙。因此,從 19 世紀末起,隨著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有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 過渡,在國際商事交易活動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各國政府都積極介入了統 一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工作,以雙邊條約或多邊公約的方式推動著國際商 事交易規則的國際統一化進程,使國家成為推動傳統國際商法變革的最重 要力量。 各國已在統一國際投資、國際貨物、服務和資本交易、國際技術 轉讓與這些活動密切相關的國際貨幣、金融和財政制度、國際民事訴訟和 國際商事仲裁規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家參與制定的條約、公約已取 代國內立法和國際商事慣例成為國際商法最重要的淵源,正是在國家的推 動下,各國之間涉外商法的差異日漸縮小,國際商法的內容也不斷豐富和 完善,國際商法統一化進程日益加快,為適應並促進國際經濟一體化發揮 了積極作用。國家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商 事關系的主導因素。國際商法淵源結構的變革推動了傳統法學的變革,正 是在國家成為推動國際商法變革的最重要力量的歷史背景下,二戰後興起 了一門專門研究國際經濟關系中「重要而突出的法律關系,即以國家為主 體的法律關系的新興的學科———國際經濟法學」。國際經濟法的發展必 將會推動國際商法在更高水平上的變革與統一化進程。目前,國際商法在 法律淵源方面已形成了國際條約、國際貿易慣例(兩者我們可合稱為國際 法淵源) 、國內法並存的局面。 三、 國際商法的作用 國際貿易法作為調整跨國貿易活動的規范,無疑具有廣泛和重要的作用。概 括起來,至少應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調整貿易活動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國際貿易界普遍接受、遵守的國際貿 易管理也都是直接調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的。這是國際貿易法的最基本 作用。 第二,調整國家間的貿易關系。 第三,促進全球共同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貿易已不再單純的局限於貿易,而逐 漸與環境、人權相聯系。 第四,為解決國際貿易爭議提供准則。 在貿易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兩種類型的貿易 爭議:一類是商事爭議,交易雙方對合同的履行、權利與義務產生爭議; 另一類是國家與國家間的貿易爭議,主要因貿易管理而引起。 討論國際商法的地位和體系, 必須把國際商事法律規范與國際商法的淵源區 分開。國際商法的淵源,指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其與國際商事法律規 范之間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我們說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基於國 際商事法律規范的內容、性質進行的分類,而非就其表現形式進行的分類。近代 以來國際商法的淵源出現了新的變化,但並不影響國際商法的獨立性。相反,法 律淵源的豐富反映了國際商法體系在隨著國際商事關系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在不 同的法律淵源間的相互作用下,國際商法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四、 從合同法看國際商法 合同是現代社會進行各種經濟活動的基本法律形式。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生 產、分配、流通領域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合同。比如,公司廠房的建造、原材料 的取得、職工的僱傭、產品的銷售、貨物的運輸與保險等,都要通過訂立合同來 實現。由於合同至關重要,無所不在的作用,決定了合同法在國際商法中的地位 合同法構成許多商事交易的基礎,其基本的制度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因此,要更 好的學習國際商法,就必須對合同法有一定的基礎了解。 2、各國的合同法 在大陸法系國家,合同法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現,如法國、德國等國的合同法 一般包含在民法典中。 在英美法系國家,合同法主要是以判例法的形式出現。這是幾個世紀以 來英國、美國等國法院以判例形式發展而成的判例法。 中國現行合同法是 1999 年 3 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 1、合同法的重要地位 該法從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的合同法中吸納了許多先進的制 度,在我國的合同法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合同的有效性及合法性 a 有效性: 各國法律通常規定, 只有合同同時符合以下四項條件, 才是有效合同: 當事人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能力; 合同的標的、內容必須合法; 合同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要求; 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 b 合法性 各國法律通常規定,當事人所訂立的合同必須合法,並且規定:凡是違反法律、 違反善良風俗與公共秩序的合同無效。 4、合同的簽訂 一般要經過要約和承諾兩個步驟。 要約:為當事人一方向他方提出訂立合同的要求或建議。提出要約的一方稱 要約人。在要約里,要約人除表示欲簽訂合同的願望外,還必須明確提出足以決 定合同內容的基本條款。要約可以向特定的人提出,亦可向不特定的人提出。要 約人可以規定要約承諾期限,即要約的有效期限。在要約的有效期限內,要約人 受其要約的約束,即有與接受要約者訂立合同的義務;出賣特定物的要約人,不 得再向第三人提出同樣的要約或訂立同樣的合同。要約沒有規定承諾期限的,可 按通常合理的時間確定。對於超過承諾期限或已被撤銷的要約,要約人則不受其 拘束。 承諾:為當事人一方對他方提出的要約表示完全同意。同意要約的一方稱要 約受領人,或受要約人。受要約人對要約表示承諾,其合同即告成立,受要約人 就要承擔履行合同的義務。對要約內容的擴張、限制或變更的承諾,一般可視為 拒絕要約而為新的要約,對方承諾新要約,合同即成立。 5、我國的合同法立法 我國合同制度的立法,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但是,特別應當 指出的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需要,我國陸續 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 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 ,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也對合同制度作了大量規定,對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後,這三部合同法的計劃 經濟色彩已顯現出來,同時,由於三部合同法並存的弊端和沖突,顯然已 經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 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切實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於 1999 年頒布和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合同法》 。 五、 小結 隨著國際之間的日漸密切合作以及經濟的進步,國際商法一定會更加完善和 全面。

熱點內容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