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反壟斷法司法解釋

反壟斷法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8-06 14:03:52

❶ 簡述反壟斷的法理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反壟斷的法律基礎是自由、效率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是維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充分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整體福利、保護公共利益的功能。提高效率和消費者福利是保持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手段。
反壟斷是禁止壟斷和貿易限制的行為。它是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在公司營銷呈現壟斷或有壟斷趨勢時採取的一種干預手段。 19世紀末,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反壟斷已經成為各國監管的對象。所有國家都通過嚴格的立法來規范反壟斷。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也積極承擔了反壟斷的責任。
拓展資料:
一、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就寬頻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反壟斷調查。如果屬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會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罰款。 2021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規劃(2021-2025年)》,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重點措施,將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適時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明確規范各類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市場封鎖,促進公平競爭。妥善處理互聯網領域壟斷糾紛,完善平台經濟反壟斷裁判規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平台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政府在國內外對反壟斷也有不同的態度。對內提倡競爭的概念,很少對其利弊進行實證分析;對外,我們根據國家利益調整平衡競爭和壟斷的規模。 對壟斷的判斷有兩個視角:全球和局部。比如,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在中國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但在國際市場佔比不足5%;美國佔全球份額的20%以上,但在一個地方市場上並沒有實現絕對控制。從整體來看,中國電信還遠未實現壟斷,其規模需要持續增長才能與國際巨頭競爭;從本土來看,中國電信明顯處於壟斷地位,需要分離。發達國家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強調局部,忽視全局;中國政府從國家利益出發,兼並大型國有企業組建航母,這是全局的視角。

❷ 反不正當競爭法 和 反壟斷法 是同一部法案嗎

1993年9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次會議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至今也還沒頒布《反壟斷法》。總的來說,《反壟斷法》屬於公法范疇,主要是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公平競爭機制;《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私法范疇,主要是維護商業倫理道德、以及保護經營者合法權益。反壟斷立法與執法,具有宏觀特點和政策性,反不正當競爭立法與執法,則屬於......
如有時間,請參考下文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就開始著手制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經反復修改後,2005年底其通過中國法院網,向全社會徵求意見。2006年12月30日,《解釋》在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12次會議上,獲得通過,並於2007年2月1日起,開始實施。
《解釋》的出台,對遏制我國目前眾多的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真正保護知識產權人,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事救濟,也使侵權人大大增加了侵權成本。
《反不正當競爭法》存在的問題及《解釋》出台背景《解釋》出台的目標,是要解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重點法條的司法適用問題。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於1993年底出台,那時我國的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市場不規范問題,急需一部法律對其予以規范,這就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出台的時代背景。該法也是我國目前為數不多的、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之一。
眾所周知,完整的競爭法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西方國家一般是將二者合一,但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缺乏對大多數壟斷行為的規定,而《反壟斷法》還沒有出台,這使許多行為出現了實踐中的法律真空。
《反不正當競爭法》涉及的內容包括:市場交易中的知識產權侵權、行政性壟斷、獨佔地位企業壟斷、商業賄賂、侵犯商業秘密、不正當低價銷售、虛假廣告、損害競爭對手商譽、虛假招投標等11種行為。對這些行為的法律規范從目前來看,有的可歸入亟待出台的《反壟斷法》,如壟斷行為和低價銷售行為;有的需要單獨立法,如虛假廣告行為、侵害他人商業秘密和虛假招投標行為;有的可歸入將來出台的《侵權行為法》,如侵犯商譽行為。但還要看具體問題,如對於濫用訴權侵犯知識產權人商譽的行為,《法國知識產權法》對此就作了專門規定,對一般濫用訴權行為,可在《民事訴訟法》中加以規定。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內容,一般都可歸入其他法律。在我國法律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反不正當競爭法》還有沒有存在必要?應該說仍有存在必要,而且應當通過對該法的修訂加以完善,因為其他法律目前沒有規制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都可拿過來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以減少立法成本。而且有相當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不能放到其他法律中去的,必須單獨立法規定,日本和德國等國家,都是採取《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單獨立法的二元立法結構,澳大利亞、匈牙利及我國台灣地區,將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合並立法,採取一元制立法結構,我國採取的二元立法結構。
我國目前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立法定位有缺陷,到底為公法還是為私法不明晰。
《反不正當競爭法》從整體來看,側重於公法性質,尤其是行政法性質。如規定了監督檢查部門的行政執法、法律責任多數規定了刑事責任和罰款等行政責任,只是在該法的第20條,簡單規定了根本無法實施的私法救濟責任。但從該法規定的內容來看,大部分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是企業以假冒、虛假廣告、竊取商業秘密等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競爭優勢,是對同業經營者的一種侵權行為,損害的主要是私人利益,但同時也涉及到消費者利益即公共利益,所以《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以私法為主,公法為輔,體現在法律責任上,即主要是通過私人訴訟,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國家對其採取不告不理態度。
美國等判例法系國家,主要是通過判例法的方式,對不正當競爭適用侵權關系,即私法關系。《反壟斷法》正好相反,主要保護的是公共利益,常通過行政程序來制止壟斷行為,甚至用刑罰來懲罰性質嚴重的壟斷行為,但也涉及到個體經營者利益,如對個人進行賠償等,所以《反壟斷法》是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總的來說,《反壟斷法》屬於公法范疇,主要是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公平競爭機制;《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私法范疇,主要是維護商業倫理道德、以及保護經營者合法權益。反壟斷立法與執法,具有宏觀特點和政策性,反不正當競爭立法與執法,則屬於微觀領域,限於經營者或消費者。
二是規定的不正當行為混亂、既不完全也不明確。
首先是不正當行為混亂問題,一些壟斷行為卻被規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和7條中的部分行為,而這些行為應適用於《反壟斷法》;
其次是規定的反不正當行為不完全。
在國外,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其廣泛且不確定而著稱。而我國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只根據當時經濟領域不正當競爭的情形,規定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致使許多新出現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無法納入現行法律的調整范圍。對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也限制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商標、專利、版權法的後盾法的作用發揮。商標、專利、版權法管不到的違法行為,由《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管,而許多國家一般在商標、專利、版權法中,單獨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但我國相應法律中,卻沒有對此作規定。我國著名知識產權專家鄭成思曾說過:「對知識產權不正當行為的規定,是對知識產權的附加保護。如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雖然為專利法保護不到的發明創造,提供了更寬保護,但仍比較弱。而如何在版權法之外提供更寬的保護,還沒有相應的規定」。
《反不正當競爭法》本應保護到商標法所管不到的違背誠實信用的商業行為,僅以假冒他人注冊商標作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例,其既不是《商標法》調整對象,也不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范圍,因此影響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法律效力的發揮。同時在規定的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中,許多行為內容並不明確,如何謂「知名商品」?何謂特有名稱、包裝、裝潢?何謂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何謂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等等。這些規定簡單而模糊,即不能指導行為人的行為,也難以指導執法機關正確執法,更難以指導法院判案。
三是法律責任不明確。《反不正當競爭法》重點規定了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卻基本沒有規定對私人的私法賠償責任,而該法是以私法為主公法為輔,這使該法法律責任的規定,有些本末倒置,不利於對不正當行為的規制。
如該法將低於成本銷售、搭售及商業詆毀行為等,列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但卻未規定相應罰則,使追究這些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出現真空。該法對某些不正當競爭行為,也只規定了責令停止違法,最高罰款10元萬或20萬元的處罰,卻沒有規定沒收違法所得、非法財物,致使一些經營者為了獲取高額利潤,願意接受罰款的現象。
對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人的罰款數額依據,也難以涵蓋所有違法行為。
實踐中違法行為人由於種種原因,如為逃避打擊故意低價銷售、或確實因經營不善,未有盈利,甚至虧損;有的案件在調查時,違法行為人不提供物品購銷發票及成本核算、銷售價格等計算違法所得的證據,致使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其違法所得,無法核實,難以計算。《解釋》出台後,增加了以違法經營額計算罰款的依據,這不僅可加重追究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而且比較簡便、易操作。
四是執法效果差強人意。
由於該法本身存在上述缺陷,造成違法現象增多,但執法人員和司法人員卻不能對此准確執法。
《反不正當競爭法》在頒布後的十幾年中,基本沒有發揮應有的法律效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部因時代發展所限,尚顯幼稚的紙面法律。
《解釋》包含的內容
《解釋》共19條,涉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9條、第10條、第14條的規定,對傍名牌、虛假宣傳、侵犯商業秘密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判斷標准,進行了明確界定,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第一個涉及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的司法解釋。主要體現為以下內容:一是《解釋》中的1~7條,是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中、部分內容的補充和解釋,對目前市場上大量發生的傍名牌現象,如何進行法律規制提供了法律依據。
《解釋》第1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的「知名商品」的內涵;第5條第(二)項的原告,負舉證責任及適用的例外,如在不同地域范圍內,使用相同或近似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如使用者能證明其是善意使用,將不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二)項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解釋》第2條採取列舉式,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的「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的內容。
《解釋》第3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的「裝潢」的內涵。
《解釋》第4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的「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解釋》第5條規定:商品名稱、包裝和裝潢,屬於商標法第10條第一款規定的不得作為商標使用的標志,當事人請求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予以保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解釋》第6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三)項規定的「企業名稱」和「姓名」的含義。
《解釋》第7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使用」的含義。
二是《解釋》中的第8條,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第9條關於產品宣傳中的虛假宣稱,進行了解釋。
《解釋》第8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第一款規定的「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的含義。
三是《解釋》的第8~17條,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進行了內容解釋和擴充。
《解釋》第9、10和11條,分別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三款規定的「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和「保密措施」的含義。
《解釋》第12條規定:通過自行開發研製、或以反向工程等方式獲得的商業秘密,不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一)、(二)項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並對反向工程進行了界定。
《解釋》第13條解釋了「客戶名單」的含義,並規定了職工離職後,與原客戶進行商業交易,非侵犯商業秘密的規定。
《解釋》第14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訴訟的舉證責任和對證據的要求。
《解釋》第15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訴訟的原告要求。
《解釋》第16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中,「停止侵害的時間」的確定。
《解釋》第17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的賠償標准。
四是《解釋》第18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9條、第10條、第14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民事第一審案件的一般法院級別管轄及例外。
《解釋》出台等同於知識產權的附加保護
從《解釋》出台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有關知識產權方面的條款,對其進行了解釋和擴充,即對反不正當行為的界定、民事賠償標准和法律責任,進行了准確規定。傍名牌、虛假宣傳、侵犯商業秘密和侵犯知識產權商譽的不正當行為,在我國國內市場上大量存在,這些行為都發生在知識產權領域,但我國目前的相關知識產權法中,並沒有對這些行為進行規定,而國外的知識產權法中,一般都對此作了規定,我國卻不規范地將其規定在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但規定的又十分原則,難以指導具體行為和司法實踐,沒有起到應有作用。
《解釋》的出台,是在我國相關知識產權法進行修訂和完善之前,在已經嚴重落後了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前,對於目前市場上發生的大量而嚴重的侵犯知識產權現象,無疑提供了及時而重要的附加保護。以近兩年我國出現的一些國外知識產權人在我國進行的通過在報刊上發布侵權申明、向客戶發侵權函、濫用訴權等形式、侵犯我國經營者的商譽行為為例,由於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對此規定不明確,而且沒有明確的民事賠償等法律責任,使該條形同虛設。但此次《解釋》也沒有對此進行規定,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可見《解釋》只是部分彌補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缺陷,《反不正當競爭法》要想真正發揮應有效力,必須全面重新修訂。

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本規定所稱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以下簡稱壟斷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因壟斷行為受到損失以及因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而發生爭議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訴訟案件。第二條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在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處理決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並符合法律規定的其他受理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第三條第一審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計劃單列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基層人民法院可以管轄第一審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第四條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的地域管轄,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依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侵權糾紛、合同糾紛等的管轄規定確定。第五條民事糾紛案件立案時的案由並非壟斷糾紛,被告以原告實施了壟斷行為為由提出抗辯或者反訴且有證據支持,或者案件需要依據反壟斷法作出裁判,但受訴人民法院沒有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管轄權的,應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第六條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原告因同一壟斷行為向有管轄權的同一法院分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原告因同一壟斷行為向有管轄權的不同法院分別提起訴訟的,後立案的法院在得知有關法院先立案的情況後,應當在七日內裁定將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受移送的法院可以合並審理。被告應當在答辯階段主動向受訴人民法院提供其因同一行為在其他法院涉訴的相關信息。第七條被訴壟斷行為屬於反壟斷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的壟斷協議的,被告應對該協議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承擔舉證責任。第八條被訴壟斷行為屬於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原告應當對被告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和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承擔舉證責任。
被告以其行為具有正當性為由進行抗辯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第九條被訴壟斷行為屬於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市場結構和競爭狀況的具體情況,認定被告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條原告可以以被告對外發布的信息作為證明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證據。被告對外發布的信息能夠證明其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可以據此作出認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一條證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或者其他依法應當保密的內容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或者當事人的申請採取不公開開庭、限制或者禁止復制、僅對代理律師展示、責令簽署保密承諾書等保護措施。第十二條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一至二名具有相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第十三條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委託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作出市場調查或者經濟分析報告。經人民法院同意,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確定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人民法院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鑒定結論的規定,對前款規定的市場調查或者經濟分析報告進行審查判斷。第十四條被告實施壟斷行為,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查明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令被告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根據原告的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將原告因調查、制止壟斷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計入損失賠償范圍。第十五條被訴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認定其無效。第十六條因壟斷行為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受侵害之日起計算。
原告向反壟斷執法機構舉報被訴壟斷行為的,訴訟時效從其舉報之日起中斷。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決定終止調查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終止調查之日起重新計算。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後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處理決定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重新計算。
原告起訴時被訴壟斷行為已經持續超過二年,被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損害賠償應當自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

❹ 中國有沒有反壟斷法

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2008年生效的。

問題是目前反壟斷法不成熟。雖然立法借鑒了外國的實踐經驗,但是本身還是有很多規定不合理,而且沒有相應的程序法和司法解釋支持。

❺ 1890年美國國會頒發了世界第一部反壟斷法是什麼

1890年美國的《謝爾曼法》(Sherman Act),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法。

謝爾曼法是1890年,美國國會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授權聯邦政府控制、干預經濟的法案。該法規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訂立契約、實行合並或陰謀限制貿易的行為,旨在壟斷州際商業和貿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壟斷或試圖壟斷、聯合或共謀犯罪的行為,均屬違法。違反該法的個人或組織,將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該法奠定了反壟斷法的堅實基礎,至今仍然是美國反壟斷的基本准則。但是,該法對什麼是壟斷行為、什麼是限制貿易活動沒做出明確解釋,為司法解釋留下了廣泛的空間,而且這種司法解釋要受到經濟背景的深刻影響。

❻ 急求一個與《反不正當競爭法》或者是《反壟斷法》有關的案例分析

最典型的是目前國家發改委針對電信部門啟動的反壟斷審查,然後被內電信無緣無故斷了電話的容案例,不過尚無最終處理結果。或者是360與騰 訊當初的互掐,也啟動了反不正當競爭程序的。網上關於這兩件事的案例分析很多,也很典型,直接輸入關鍵字搜索就可以了

❼ 天涯雜談民事訴訟法解釋88條 最高法院關於民訴法解釋88條違反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應當立即

提問者,首先確認是否為,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即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2015年2月4日)第八十八條是這樣規定的:訴訟代理人除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提交授權委託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關材料:

(一)律師應當提交律師執業證、律師事務所證明材料;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委託人有近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四)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證明材料;

(五)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推薦材料和當事人屬於該社區、單位的證明材料;

(六)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符合本解釋第八十七條規定條件的證明材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2008)第三十七條 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

如果是新民事訴訟司法解釋對訴訟代理人代理條件規定,不屬於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2008)第三十七條的情形。
司法活動區別一般的民商經營行為,司法部門相關規定,屬於司法權范疇,不屬於「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2015年3月15日新修訂)第一百零四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第四十五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提示:如果必需民商公民代理,可以盡量實現相關機關要求即可,未必是自己親為,其他親屬朋友和律師也可以。

❽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第四條國家制定和實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規則,完善宏觀調控,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第五條經營者可以通過公平競爭、自願聯合,依法實施集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第六條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
第七條國有經濟占控制地位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予以保護,並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及其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依法實施監管和調控,維護消費者利益,促進技術進步。
前款規定行業的經營者應當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嚴格自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專營專賣地位損害消費者利益。
第八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第九條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研究擬訂有關競爭政策;
(二)組織調查、評估市場總體競爭狀況,發布評估報告;
(三)制定、發布反壟斷指南;
(四)協調反壟斷行政執法工作;
(五)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的組成和工作規則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條國務院規定的承擔反壟斷執法職責的機構(以下統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反壟斷執法工作。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相應的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有關反壟斷執法工作。
第十一條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引導本行業的經營者依法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第十二條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本法所稱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以下統稱商品)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

第二章壟斷協議

第十三條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三)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四)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五)聯合抵制交易;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本法所稱壟斷協議,是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第十四條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
(二)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三)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第十五條經營者能夠證明所達成的協議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本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的規定:
(一)為改進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的;
(二)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進效率,統一產品規格、標准或者實行專業化分工的;
(三)為提高中小經營者經營效率,增強中小經營者競爭力的;
(四)為實現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救災救助等社會公共利益的;
(五)因經濟不景氣,為緩解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的;
(六)為保障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中的正當利益的;
(七)法律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
屬於前款第一項至第五項情形,不適用本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的,經營者還應當證明所達成的協議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並且能夠使消費者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
第十六條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

第三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七條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下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一)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
(二)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三)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
(四)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五)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六)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七)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本法所稱市場支配地位,是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
第十八條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下列因素:
(一)該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
(二)該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
(三)該經營者的財力和技術條件;
(四)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
(五)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
(六)與認定該經營者市場支配地位有關的其他因素。
第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
(二)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十分之一的,不應當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有證據證明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應當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第四章經營者集中

第二十條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經營者合並;
(二)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第二十一條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第二十二條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
(一)參與集中的一個經營者擁有其他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的;
(二)參與集中的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被同一個未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擁有的。
第二十三條經營者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集中,應當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一)申報書;
(二)集中對相關市場競爭狀況影響的說明;
(三)集中協議;
(四)參與集中的經營者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上一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報告;
(五)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
申報書應當載明參與集中的經營者的名稱、住所、經營范圍、預定實施集中的日期和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二十四條經營者提交的文件、資料不完備的,應當在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期限內補交文件、資料。經營者逾期未補交文件、資料的,視為未申報。
第二十五條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自收到經營者提交的符合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文件、資料之日起三十日內,對申報的經營者集中進行初步審查,作出是否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經營者。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決定前,經營者不得實施集中。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不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決定或者逾期未作出決定的,經營者可以實施集中。
第二十六條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應當自決定之日起九十日內審查完畢,作出是否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經營者。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應當說明理由。審查期間,經營者不得實施集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經書面通知經營者,可以延長前款規定的審查期限,但最長不得超過六十日:
(一)經營者同意延長審查期限的;
(二)經營者提交的文件、資料不準確,需要進一步核實的;
(三)經營者申報後有關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逾期未作出決定的,經營者可以實施集中。
第二十七條審查經營者集中,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及其對市場的控制力;
(二)相關市場的市場集中度;
(三)經營者集中對市場進入、技術進步的影響;
(四)經營者集中對消費者和其他有關經營者的影響;
(五)經營者集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為應當考慮的影響市場競爭的其他因素。
第二十八條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但是,經營者能夠證明該集中對競爭產生的有利影響明顯大於不利影響,或者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作出對經營者集中不予禁止的決定。
第二十九條對不予禁止的經營者集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決定附加減少集中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的限制性條件。
第三十條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將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或者對經營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條件的決定,及時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一條對外資並購境內企業或者以其他方式參與經營者集中,涉及國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經營者集中審查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國家安全審查。

第五章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第三十二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
第三十三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實施下列行為,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的自由流通:
(一)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或者規定歧視性價格;
(二)對外地商品規定與本地同類商品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或者對外地商品採取重復檢驗、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三)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的行政許可,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四)設置關卡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或者本地商品運出;
(五)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四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以設定歧視性資質要求、評審標准或者不依法發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的招標投標活動。
第三十五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採取與本地經營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
第三十六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強制經營者從事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
第三十七條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

第六章對涉嫌壟斷行為的調查

第三十八條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對涉嫌壟斷行為進行調查。
對涉嫌壟斷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反壟斷執法機構舉報。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為舉報人保密。
舉報採用書面形式並提供相關事實和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查。
第三十九條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涉嫌壟斷行為,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進入被調查的經營者的營業場所或者其他有關場所進行檢查;
(二)詢問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要求其說明有關情況;
(三)查閱、復制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或者個人的有關單證、協議、會計賬簿、業務函電、電子數據等文件、資料;
(四)查封、扣押相關證據;
(五)查詢經營者的銀行賬戶。
採取前款規定的措施,應當向反壟斷執法機構主要負責人書面報告,並經批准。
第四十條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涉嫌壟斷行為,執法人員不得少於二人,並應當出示執法證件。
執法人員進行詢問和調查,應當製作筆錄,並由被詢問人或者被調查人簽字。
第四十一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執法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第四十二條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配合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拒絕、阻礙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調查。
第四十三條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有權陳述意見。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對被調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進行核實。
第四十四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對涉嫌壟斷行為調查核實後,認為構成壟斷行為的,應當依法作出處理決定,並可以向社會公布。
第四十五條對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的涉嫌壟斷行為,被調查的經營者承諾在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可的期限內採取具體措施消除該行為後果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決定中止調查。中止調查的決定應當載明被調查的經營者承諾的具體內容。
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中止調查的,應當對經營者履行承諾的情況進行監督。經營者履行承諾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決定終止調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恢復調查:
(一)經營者未履行承諾的;
(二)作出中止調查決定所依據的事實發生重大變化的;
(三)中止調查的決定是基於經營者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不真實的信息作出的。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
行業協會違反本法規定,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依法撤銷登記。
第四十七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實施集中的,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實施集中、限期處分股份或者資產、限期轉讓營業以及採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復到集中前的狀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對本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罰款,反壟斷執法機構確定具體罰款數額時,應當考慮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和持續的時間等因素。
第五十條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由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向有關上級機關提出依法處理的建議。
法律、行政法規對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處理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十二條對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實施的審查和調查,拒絕提供有關材料、信息,或者提供虛假材料、信息,或者隱匿、銷毀、轉移證據,或者有其他拒絕、阻礙調查行為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改正,對個人可以處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可以處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個人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三條對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據本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作出的決定不服的,可以先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對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的前款規定以外的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五十四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執法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八章附則

第五十五條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
第五十六條農業生產者及農村經濟組織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運輸、儲存等經營活動中實施的聯合或者協同行為,不適用本法。
第五十七條本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葛鵬起律師 發布:2024-11-17 06:44:25 瀏覽:393
工商法中是否有試業期 發布:2024-11-17 05:47:28 瀏覽:560
企業法律顧問公示 發布:2024-11-17 05:37:34 瀏覽:986
經濟法基礎教材電子書非廣告 發布:2024-11-17 05:22:41 瀏覽:101
參與傳銷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7 05:21:48 瀏覽:149
工廠寢室規章 發布:2024-11-17 04:54:42 瀏覽:179
幼兒園職業道德 發布:2024-11-17 04:30:51 瀏覽:37
新婚姻法課件免費 發布:2024-11-17 04:25:02 瀏覽:725
法律責任的比喻句 發布:2024-11-17 04:24:12 瀏覽:955
公務員遴選法律知識匯總 發布:2024-11-17 04:05:12 瀏覽: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