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刑法
『壹』 伊斯蘭刑法中有火燒這一行刑手段嗎
不一定,信奉伊斯蘭教和有伊斯蘭文化背景的人不太一樣。據我所知,有的人是對宗教是不感興趣的,但會保留所受宗教教育給他帶來的習慣,比如不吃豬肉,不拜佛教和道教的神等。
『貳』 汶萊本周出台的《伊斯蘭刑法》規定,同性戀者可被處以鞭刑或者石刑,這是酷刑嗎
各個國家有自己的法律,我們也干涉不了人家啊
『叄』 是不是所有伊斯蘭國家都實行伊斯蘭刑法
並都不是。很多伊斯蘭國家,例如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都比較開明。土耳其進行回了政教答分離,實行世俗法,沒有將伊斯蘭教法作為判據。而很多伊斯蘭國家都將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極大地縮小伊斯蘭教法的司法適用范圍,取而代之的是引入西方民主法律。目前只有伊朗和沙特兩個國家還在嚴格執行伊斯蘭教法。另外塔利班、基地組織、「伊斯蘭國」也嚴格執行伊斯蘭教法。
『肆』 伊斯蘭教後世里妄言會受到什麼刑法
後世的刑罰是未知的,由造物主審判,造物主定奪。
『伍』 簡述在伊斯蘭刑法的特點。
伊斯蘭刑法原則
世界各地現行的法律關於刑法原則的制定,無非是對數千年人類法制文化史上通行的法理的概括,各大文明不約而同地將這些指導性的原則規定寫入了自己的法典。
《古蘭》天經囊括了現行大陸法系及海洋法系的各項刑法原則(大陸法是以成文法為基礎,由羅馬日爾曼法發展而來的一個法系,它是相對於英美判例法系又稱海洋法系而言的)。
下面我們將目前世界上最為通用的、最為流行的三項刑法原則與中世紀伊斯蘭法作一個比較,以證實伊斯蘭法的前瞻性,從而使人們認識到伊斯蘭法的巨大潛在力。
第一、罪行法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是:什麼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種犯罪的構成條件是什麼,有哪些刑種,各個刑種如何適用,以及各種具體罪的具體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刑名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不得處罰。概括起來說,就是「法無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歐洲人認為:罪刑法定的思想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約瀚簽署的《大憲章》第39條的規定,即「凡是自由民除經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這里就蘊含著罪刑法定,保障自由民權利的思想。到了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針對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斷、踐踏人權的黑暗現實,更加明確地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張,使罪刑法定的思想更為系統,內容更加豐富。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罪刑法定這一思想由學說轉變為法律,在資產階級憲法和刑法中得到確認。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法律只應規定確實需要和顯然不可少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犯罪前已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不得處罰任何人」。在《人權宣言》這一內容的指導下,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4條首次以刑事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由於這一原則符合現代社會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趨勢,至今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的世界各國刑法中最普通、最重要的一項原則。
實際上,在七世紀就已形成的《古蘭經》伊斯蘭刑法中,早已明確地規定了這項刑法的首要原則。
「誰不依據安拉降示的經典(法律)而判決,誰屬不信道之人。」(《古蘭經》5:44)
「誰不依據安拉降示的經典(法律)而判決,誰屬不義之人。」(《古蘭經》5:45)
「凡不依據安拉降示的經典(法律)進行判決的人,都是犯罪的。」(《古蘭經》5:47)
穆聖還訓諭道:「安拉不承領不依安拉降示的經典(法律)處理事物者的拜功。」(哈克姆)
並進一步總結說:「法官分三種,一種進樂園,兩種下火獄。前者,明法理,秉公判斷;後者或明法理而徇私枉法,或無知而亂作判斷」。有人問之:何為無知之罪?穆聖答曰:
「無知而任法官,罪責大矣。」(艾布·達吾德)
七、八世紀整理匯編的《古蘭經》、《聖訓》已經對罪刑法定做出了明確無誤的規定。
二戰之後,全球以歐美為中心,形成了以英美海洋法系與羅馬日爾曼大陸法系為核心的二大法系。它們在科學技術、社會管理等領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弱小民族要想發展,想與之交往,就不得不學習他們的法律,不得不遵崇他們的游戲規則,尤其是一些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趕上世界發展的潮流,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只好大量學習西方的東西。這樣一來,本民族已有的和其他民族早已創造的文明往往會被忽視、遺忘……
但是,從世界法律發展史上看,各大文明間區別最小的就是有關刑法的規定。他們關於刑法原理與刑法原則的制度都有驚人的相似性。七世紀伊斯蘭刑法原則就囊括了現行的世界各國通行的刑法原則,這不禁使人驚嘆。從以上歐洲人將英國1215年頒布的《大憲章》列為罪刑法定之思想的起源,乃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產生的《人權宣言》真正以國家成文法形式確立為其公論,比阿拉伯帝國的罪刑法定成文法晚了近600年。也就是說,伊斯蘭世界的人們,要早於歐洲人數百年就享有了鋼性的法律上的人身保護。
第二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含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當今世界各國憲法確立的維護社會法制的基本原則。一般都要在憲法中 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
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需予以追究。為了使這一原則進一步得到貫徹執,世界各國一些基本法律也規定了這一原則,如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都規定了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刑法作為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基本法律,更應當貫徹這一原則。我國刑法典第4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就使憲法確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結合刑法的特殊內容,具體化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這樣一項刑法基本原則。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不論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職業性質、財產狀況、政治面貌、才能業績如何,都應追究刑事責任,一律平地適用刑法,依法定罪、量行和行刑,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聖妻阿依莎傳述說:一個買赫祖米部族的婦女借債而不還,穆聖命斷其手,其親人烏薩曼向穆聖求情。穆聖說:「烏薩曼!我看你不要在真主的法度之內求情」。然後穆聖站起來演講道:「你們之前的先民之所以毀滅,只因為他們執法時放過貴人,專治平民。以掌握我的生命的真主發誓,假如穆罕默德之女法蒂麥犯有盜竊罪,我定斷其手。」隨後命人砍去那個買赫租米婦女的手。(布哈里、穆斯林《聖訓》)
這無疑是對刑法平等原則不打折扣的最好例證。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無數民族抗爭數千年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但是,在他們力求得到或至今還末得到這種人權上的平等要求時,中世紀的阿拉伯人就早早地享有了它。當然,這種法制概念,本源於伊斯蘭教義平等的社會理念、本源於穆斯林皆兄弟的超前的社會公平觀。在伊斯蘭看來,人生與人死是平等的,即在安拉麵前人人平等。基於此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貫穿於伊斯蘭的民法、刑法等各部門法之中。在伊斯蘭社會,對人的道德要求要遠遠高於其對法律的認識,在這種個人品質的教化中,不難得出也不難實現其於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第三、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
我國新刑法典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條規定的就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指:犯多大的罪,就應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也應判處其相應輕重的刑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在分析罪重罪輕和刑事責任大小時,不僅要看犯罪的客觀社會危害性,而且要結合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綜合體現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從而確定其刑事責任程度,適用相應輕重的刑罰。
從上述含義可以看出,刑罰的輕重不是單純地與犯罪分子所犯罪刑相適應,而且也與犯罪分子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也即在犯罪與刑罰之間通過刑事責任這個中介來調節。因此,稱之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比稱之為罪刑相適應原則更准確些、貼切些。罪刑相適應原則是否包容刑罰個別化在內,存在著爭論,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肯定是把刑罰個別化包容在內的。
歐洲人認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從傳統的罪刑相適應原則發展而來的。罪刑相適應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同態復仇和奴隸社會的等量復仇。「以血還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罪刑相適應思想最原始、最粗俗的表現形式。罪刑相適應成為刑法的基本原則,則是17、18實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和法學家倡導的結果。孟德斯鳩指出:「懲罰應有程度之分,按罪大小,定懲罰輕重。」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形式古典學派創始人貝卡里亞在其傳世之作《論犯罪與刑法》一書中指出:「犯罪對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們犯罪的意識越強,制止人們犯罪的手段就應該越強有力。這就需要刑法與犯罪相對稱。」貝卡里亞還獨具匠心地提出了罪刑階梯論,試圖確定一個與犯罪輕重相適應的刑法階梯,以實現罪刑均衡的思想。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罪刑相適應原則被寫進了法律。傳統的罪刑相適應原則,以報應主義刑法觀為基礎,機械的強調刑法與已然之罪、犯罪客觀行為或犯罪客觀危害相適應。從19世紀末開始,隨著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的崛起,傳統的罪刑相適應原則受到了有力的挑戰。最突出的表現,是行為人中心論和人身危險性論的出現,保安處分和不定期刑制度的推行,使傳統的罪刑相適應原則在刑事立法上受到削弱和排擠,但實際上並未動搖其作為刑法基本原則的地位。從當今世界各國的刑事立法來看,罪刑相適應原則內容已得到修正:既注重刑罰與犯罪行為相適應,又注重刑罰與犯罪人個人情況(主觀惡性與人身危險性)相適應。這就把古典學派所主張的傳統罪刑相適應原則與新派所主張的刑罰個別化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正是罪刑相適應發展為罪責刑相適應的歷史趨勢。我國刑法典第5條規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正是順應了這樣一種趨勢。所以它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
「誰犯罪,誰自食其果」。《古蘭經》[4:111]
「誰犯過或犯罪,然後以那種罪過侮蔑無辜者,誰已負誹謗和明顯的罪惡的責任」。《古蘭經》[4:112]
《古蘭經》以上二節就是對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理性規定。
「以血還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確實是古代希伯來人的刑法原則。
這項原則可以直接追溯到3100多年前的猶太經典《討拉特》舊約中,這一原則無疑早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重刑思想700多年。當商鞅說「禁奸止過,莫過重刑」、「輕罪重刑」、「刑將於過」的時候,其以重刑罰輕罪的變法改革行動在秦國取得了碩大成就,而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地區是以一種對等原則進行對傷害人身罪的懲罰。毫無疑問,在歷史同期中國刑法不比中東文明。孟德斯鳩、貝卡里亞的對稱刑罰觀無一不是來源與受啟於《聖經》和《古蘭經》刑罰思想對他們的啟示。僅僅研究歐美法的他國學者們,往往忽視或者根本不知要從更加遠古的文明中去尋找世界文明的淵源。大多數人錯誤地以歐洲為中心去觀察整個世界,熟不知歐洲人在看待歷史時首先是從地中海東南岸的埃及,東岸的巴勒斯坦以及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去尋根溯源的。即使他們在自己的大部分著作中不願提及古巴比倫、腓尼基、古波斯,(他們中許多人的思想巨著,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仍然熠熠閃光)而他們的法律思想無一不是從楔形文字法律中找尋自己的源頭活水。當他們站在《烏爾納姆法典》和《漢莫拉比法典》面前久久不願離去時 ,當他們因此而懷疑起自己民族文化的歷史時,他們何敢以原始與粗俗之穢語來形容早於他們祖先的文明呢?
一神論思想,是地中海岸的亞洲裔人傳播給遠西的歐洲人的,這種簡單明易的哲學思想,使他們擺脫了原古的灌木叢式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真正地能夠在認識世界萬物時有了基礎的思想模式,使其混亂的思緒,在之後他們所形成的有序的邏輯思維方式中起到了絕定性的作用,邏輯性有主幹線的思想無疑會指導人們在從事社會實踐中朝向正確的道路上邁進(它不象玄學那樣叫人耗時廢勁而無功效)。歐洲的進步根本上沒有離開其從宗教中學到的東西。
中國古代史上對此原則從末真正執行過,重法思想往往使之超過了犯罪應負的刑事責任,而禮教派又會偏於輕刑,而使應受懲罰之人輕松逃過法網。中庸之道又往往為粉飾太平,以太平之世用輕刑來掩蓋其社會的混亂與動盪,而使人民遭受不應有的苦難。
刑法三大原如能不打折扣地執行下來,對社會的穩定及人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當今阿拉伯國家犯罪率來看,其法律的對等思想,與量刑的重罰思想確實為這一社會環境的實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陸』 在汶萊,單身男女共處一室都會被逮捕是真的嗎
在汶萊有規定單身男女不能共處一室,而且還頒布了專門的刑法。同時頒布的還有各種無厘頭的要求,不能隨意喝酒,夜生活更是想都別想,要是觸及這些就懲罰或者判刑。這些刑法一頒布出來就讓一些在汶萊的外國遊客很恐慌,感覺走一步都好像是進入了雷區。
汶萊這個地方是真的很小,如果計劃去這邊旅遊的話我們要學會時刻約束自己,像當地人那樣呆著,不要去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