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物權論
『壹』 跪求陳華彬《民法物權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pdf掃面版,謝謝!
『貳』 債權法的區別
[摘要]在民法中物權與債權的區別、物權法與財產法之爭、債權的不可侵性等爭議源於物權與債權的關系不夠明確,物權的內涵和外延不甚清楚,有人把這歸結為在現代社會中物權債權化、債權物權化引起的特例。本文通過從現行的法律規定中即《擔保權》中規定的權利質權來分析物權與債權及其其他一些權利的關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答上述爭議。
[關鍵詞]物權 物 物的客體 債權 財產 財產法 債的不可侵性《擔保法》第七十五條規定:下列權利可以質押:(一)匯票、支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二)依法可以轉讓的股份、股票;(三)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四)依法可以質押的其他權利。
這里以權利為客體設立質權,而質權是他物權中的一種。我們來看他物權的定義:是財產非所有人根據法律的規定或所有人的意思對他人所有的財產享有的進行有限支配的物權,又稱定限物權。自物權為原始物權,他物權為派生的物權是所有權部分權能與所有權分離的結果;自物權是完全物權他物權是定限物權;①所有權是一切定限物權的基礎。定限物權為所有權所派生,無所有權也就無定限物權。②物權是債權產生前提。從單個交易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正常的商品交換,首先要求主題堆砌交換的財產享有所有權,否則就不能將該項財產進行交換,從而也就不能產生債權。從定義及自物權與他物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他物權是以自物權(所有權)為基礎,是從所有權上分離出來的,換一種說法就是,沒有所有權就無從產生他物權。那麼是擔保法規定有誤還是江平先生的定義不盡合理還是另有原因?
我認為,江平先生的定義是合理的也是眼下的通說,擔保法也不是規定不合法理,權利質權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的一種經濟現象,保證了我們交易的安全,促進了我們市場經濟的繁榮,何錯之有?既然定義是合理的,法律規定也是有益的,那麼我認為只有我們在理解物權是發生了錯覺。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來認識一下物權及物的概念。當前的通說是:物權是指直接支配特定的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物指能夠為人力所控制並具有價值的有體物。③,上面列舉權利有債權、知識產權及其他不屬於物權的權利,但我們是否能讓其轉變成物權呢?債權作為特定的「物」能夠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的干涉,債權可以轉讓,可以設立他物權,可以拋棄,我認為就是對其的一種直接支配,同時其作為一種權利當然可以排除他人的干涉。其實關鍵在於作為物權的「物」是有其特別規定,即能夠為人力所控制並具有價值的有體物。債權當然能為人力所控制並具有價值,但作為一種權利他是無體的,這么說債權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物權呢?其實不然,債權轉變成物權是有先例的,那就是貨幣和無記名證券。梁慧星先生的《建議稿》里就有這樣的規定:第六目 貨幣與有價證券所有權第一百七十五條 佔有貨幣者取得貨幣的所有權。
第一百七十六條 無記名證券所有權的取得,准用第一百七十五條的規定。記名有價證券與指示有價證券所有權的取得,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
貨幣與有價證券從外觀來看像是一種自然物,而其本質是一種債權。只是這種債權被紙張固定下來了,加上他們具有的一種高流通性,使記載權利的憑證成為權利本身的代表,權利和憑證融為一體,權利就是憑證,憑證就是權利,人們擁有憑證就等於擁有了憑證上記載的權利,而憑證是一種自然物、有體物,就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在它上面成立物權,而使這種債權成為物權的客體——物,也就在債權上成立了物權。這里能使債權成為物權的客體的關鍵就是債權的有體化,通過一種外在有體的形式固定債權,使其成為債權的代表。推理,當任何一種債權通過某種有體憑證來作為其代表,憑證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那麼就等於憑證上記載的債權也就成了物權的客體。有人可能認為憑證只是憑證,他成為物權客體並不表示債權就是物權的客體。其實憑證只是單純的作為一張紙或其他物品時,並不是物權的真正權利,因為憑證作為一張紙可能一文不值,真正的利益是在於其記載的權利。就好象是貨幣一樣,那張紙並不是其物權的客體,而是其記載的權利,那張紙只是其外觀有體的體現,假幣就是一個反例。也就是說只有記載了權利的憑證,就象真正的貨幣一樣,才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憑證就是權利,是權利的外在有體表現,因而憑證記載的權利也就成為物權的客體。也許有人又懷疑憑證就是權利嗎?既然為權利創設了憑證,就是用憑證來代表權利。要是憑證丟失呢,象一般債權丟失憑證並沒有喪失其真正權利,有如何解釋?只有貨幣及無記名證券丟失就等於喪失了其真正權利,而一般債權雖然丟失了憑證但還是有真正的權利是因為,當一般債權憑證的丟失以後,他人並沒取得憑證的所有權,不象貨幣具有高流通性、無記名,自己也沒有喪失憑證記載的權利,憑證就是權利,但並不表示權利就是憑證,因為他不象貨幣那樣具有高流通性,無記名,因而當憑證消失時,只是債權的外在有體表現不復存在,也就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
物權是債權產生前提。從單個交易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正常的商品交換,首先要求主體對其交換的財產享有所有權,否則就不能將該項財產進行交換,從而也就不能產生債權。④這也就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債權既然可以轉讓,那麼應當以對其享有所有權為前提。孫憲忠在《德國物權法》中也說到:第398條規定的債權讓於就是債權人對其債權進行處分,而處分行為是典型的行使物權。故從這一現象來看,債權人對其債權也是一種支配權,即對債權的「所有權」,故在處分債權時,債權人的地位與所有權者地位並無本質區別。⑤既然債權在取得外在有體化後能成為物權的客體,在債權上設立物權,同屬於無形權利的知識產權也就可以在取得外在有體形式後成為物權的客體,在知識產權上設立物權。
既然能在這些權利上設立物權,當然就可以以它們為客體設立所有權,那麼肯定就有人會提出疑問,債權與所有權是格格不入的,所有權具有全面性(完全性)、恆久性(無期性),而債權、知識產權的相對性、期限性怎麼能相融合呢?
我並不否認債權、知識產權的相對性、期限性,而是我們在這里錯誤的把債權和知識產權平等起來,在這里債權和知識產權與物權不是同一位階,而是物權的客體。我首先來分析物權的全面性。所有權是最典型的支配權,所有人對所有物的支配,不限於佔有、使用、收益,凡實際上可能而未被法律予禁止的支配行為均應包括在內,特別是包括了對物的最終處分權,表現出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一般性全面支配的最完全最充分的物權。⑥而當債權通過外在有體化表現出一定的物質形態,這種物質形態我們當然可以直接佔有,而且對他的佔有就實際上擁有了債權;也可以使用,我們可以拿出來,比如債券,向債務人行使權利,請求債務人償還債務,也可以出質,擔保債務;而至於收益是針對耐用品,債權一經行使就不存在,不是耐用品,所以就不會有所謂的收益;對重要的處分權,我們可以轉讓我們的債權,也可以設立質權,甚至拋棄。雖然債權本身只是一種相對權,只能請求債務人為一定的行為,而不能去直接支配債務人的行為,但債權在這里只是物權的客體,物權的客體多種多樣,客體的功能也就各不相同,飛機能飛,你也就不能要求汽車也飛到天上去,也不能拿個汽車要求別人還債,同理,債權只能要求別人還債,是不能飛的。知識產權一樣,作為物權的客體可以佔有、使用、收益、處分。
再來看所有權的無期限性,我們應當正確認識無期限性,不是說只要一旦擁有物權就可以永遠擁有,任何東西不可能無期限的存在,總有消失的一天,既然客體都已經消失,建立客體之上的物權也就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說所有權的無期限性是只要客體有存在的一天,所有權就不會消失。債權、知識產權是有存在的期限,但只要債權知識產權存在一天,不管是一年還是十年、一百年…以他們為客體的物權就跟隨存在。就象一輛汽車,你才開一天就毀了,所有權也就只存在一天了,或許你可以用十年,百年,只要你的車還存在,那麼所有權就不會消滅。
同時以有體化權利為客體的所有權同樣具有整體性、彈力性,同時更反應了近代以來所有權表現的一種觀念性。近代以來所有權的客體雖然一般都是有體物,但客體物質的有體性,只是單純的表現在外部的現象,其本質乃是觀念上的價值。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的物均具有商品的性質,而商品是以價值加以衡量的。所有權的客體的價值化的極端即是貨幣,單貨幣的本身價值是極其微小的,其價值乃在於交換價值。故貨幣所有權不過是價值所有權,其所有的實體不過是觀念的產物而已。⑦債權、知識產權以一種外在物質形式成為物權的客體,實際上是一種反向運動,不是由物質轉向價值,而是由價值轉向物質,但結果卻趨於一致,即客體的有體性只是單純的外在表象,本質是觀念上的價值。例如,生產者生產出一輛汽車,對他而言,不是這車可以用來做什麼,而是可以賣多少錢,所有權對他來說就是錢、價值。就好象一個把自己的所有財產全部轉化成存款或股票後,他不是一無「所有」(所有權),他還有(所有權)債權。
這樣一來,我們對債權成為物權的客體,可以在債權上成立物權似乎相當的煩瑣,債權已經作為一種權利由債法來規定了,在這里又來規定權利的權利有沒有必要?謝在全在《民法物權論》中也說到債權之歸屬,也以債之關系處理為足,而無當作債權所有權之必要。⑧我認為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債也是有歸屬的,那麼就可以在債權上成立所有權;而是,債權已為債法規定,而無須再在物權中規定。本人也認為,債權已在債法中規定,其中有關於債之歸屬、轉讓、拋棄等處分行為,無須在物權中重復,但並不能因此否認債權也可以成為物權之客體。我們只需就物權的客體物作出一種正確的解釋,擴大物的外延,就可以使債權的歸屬、轉讓、拋棄、設立他物權按照物權法的規定,以符合其本質。否則,債權就不能得到法律應有的保證,也是民法嚴密的邏輯受損,不按邏輯而去對其作出一種例外的規定。所以以這種理由來反對債權是物權的客體理由也是不充分的。
眼下有一種爭論,就是我們應該立物權法還是財產法。我認為爭論的起由還是物權與知識產權、債權、財產權的關系的爭論。我們來看鄭成思教授的文章:有學者主張「財產權」是上位概念,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十分廣泛的具有財產價值的權利。用「財產權」代替「物權」,將把除人身權以外的全部權利囊括其中,就不應該有獨立的債和合同制度。我們認為,主張用來代替「物權」的「財產權」顯然並非所謂上位的「財產權」。把財產權定義為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之上的總的權利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觀點,而且這種提法有很令人費解之處。⑨有的學者斷言「債」也屬於「財產權」,同時有指出:財產法是規范財產歸屬的、債權法是規范財產流轉的。至於轉移這種動態自身又怎麼成了「財產」了?⑩我們建議,設立「財產法」而非「物權法」。其根本理由在於,「物」在財產中的比重已經很小,「物」又是一個缺乏彈性和延伸性的概念。如果以「物權」為起點立法,就會造成調整社會財富關系的基本法律制度將社會財富的主要部分排除在外的結果。(11)假設一個富人把自己的全部房地產、汽車、電器、時裝、首飾等一股腦都換成現金,然後存入銀行,換成定期存單和旅行支票,難道鄭成思教授就真的認為他變成了「無產者」?!(12)我認為應當正確理解財產和財產法的區別,財產就是能為人力所控制並具有價值的物(廣義物,包括有體的,無形的),有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等,債權作為一種財產也是無可置疑的,就象梁慧星所說。但財產包括債權並不意味財產法也包括債法。理由就是鄭成思教授說的債法是規范財產流轉的,一種財產的流轉、運動是不可能成為財產的。我們來看債法的規定主要是債的產生,債的履行,債的消滅。而沒有規定債權作為財產他的價值,使用收益。債法嚴格來講應當是規定財產是如何流轉,所以債法不叫債權法,就是要區別債法和債權。至於由於財產流轉產生的債權才能成為財產的一種。因此本人認為嚴格來說債法不是財產法,也不能用財產法來取代物權法、知識產權法。因為財產里除了物權、知識產權還有繼承權、債權。但由於債法里也規定有債權效力、轉讓等,也可以算是財產法的一部分,不然財產法了里的債權又是在那裡呢?
認清物權與債權的區別同時可以解釋債權的不可侵性。債權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在債權上可以成立物權,對債權歸屬的侵害其實是對以債權作為客體的物權的侵害。只有物權具有的絕對權並可以排除他人干涉,才能解釋債權的不可侵性。而所謂通過侵害債務人或者債權標的來侵害債權,我認為是不存在的。債權作為一種相對權,不管他人有沒有知悉,都不可能對他人產生排除干涉的權利。如果認為其有這種效力的話,我們可以設想:假如第三人明知債務人為債權人設計一種機器設備,為了自己產品的銷售而綁架債務人,致使債權人不能如期得到設計圖樣而延誤生產,而債權人也就無法如期向其訂購者叫貨,訂購者不能如期生產出產品又無法如期向消費者供貨,那麼這個第三人是否要向債權人、訂貨者、消費者承擔侵權責任?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網路,廣泛的聯系,只怕到大最後他都要向自己主張侵權了。債權人在與債務人成立債時應充分想到債務人不能履行的各種的情況,債權作為一種請求權,不是現實的權利,必然有風險,這是不可避免。當債務人不能履行時,只能要求債務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不能直接要求第三人來賠償,債務人以其損失要求第三人賠償,即使債務人沒有賠償能力,也不向第三人追償,這時可以適用代位權規則,向第三人行使債務人的債權。如果直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法理根據是什麼呢,第三人和債務人的關系是連帶責任嗎?如果不是,那麼就等於債務人不要承擔違約責任了,合同法中規定的嚴格責任是不是也要改寫了?
結語:民法自《德國民法典》,物和物權的概念出現以來,一直以邏輯嚴密為其驕傲,民法的發展取得了質的突破。我們不應當逆流而動,而是應當來不斷完善他的邏輯體系。我認為承認債權的「物」性,將使民法的發展更進一步!
『叄』 什麼是物權,它的優先效力是什麼
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涵義是指權利效力的強弱,即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權利並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或先於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考察物權相互之間以及物權與債權之間的關系,物權的優先效力都是存在的。這種物權的優先權是物權因對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權而具有的排他性的表現,是法律根據物權的特性而對之賦予的強烈的法律效力。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是指依物權效力的強弱,具有較強效力的物權或者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物權的存在或者先於具有較弱效力的物權得到實現。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是以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物權效力的差異。從一般原則上講,先成立的物權的效力要優先於後成立的物權,即先成立的物權效力較強,後成立的物權效力較弱。例如甲先在自己的土地上為乙設定了通行地役,又在該同一塊供役地上為丙設定了汲水地役。因該汲水地役權的行使,丙亦得通行該供役地。但是,由於乙的地役權設定在先,具有強於丙的汲水地役權的效力,因而丙只有在不妨礙乙的地役權的行使的情況下才可以利用供役地。物權相互間以成立時間之先後確定其效力的強弱,本質上是對現存的、既得的物之支配權的保護。任何一種物權作為對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權,它確定了物權人依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對其標的物的支配范圍。任何人都必須尊重物權人的該支配范圍,不得侵入該支配范圍干涉物權人的權利行使。這也包括在同一標的物上後成立的物權只有在不侵入、干涉先成立的物權的支配范圍的條件下才能得以成立。否則,時間在後的物權根本就不能成立。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的表現,依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而異其效果。一般說來兩個排他性極強的在性質上不能共存的物權不能同時存在於同一個標的物上,因而在有先設定的該種物權時,則後發生的物權當然不能成立。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權的房屋上,他人不能同時再設立所有權。如果他人依買賣、取得時效等法律事實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則必然導致原所有人的所有權消滅。再如已於一塊土地上為他人設定地上權時,就不能再為人設定一個永佃權。另外,如果物權的排他性表現為在性質上並非不能共存,則同一標的物上可以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這樣的物權。但成立在先的物權優先行使,即後發生的物權不得不讓先發生的物權居於優先地位,並僅於不妨礙先發生的物權的范圍內才得以成立。例如,同一供役地上有足夠水源,供役地人先後為兩個人設定了汲水地役。如果以後發生水源不足的情況,則設定在先的地役權人優先享受其權利。只有在其行使權利後,設定在後的地役權人才可以享受其權利。再如地上權人在自己的地上權上為人設定抵押權後,又為人設定地上權的,則該次地上權在抵押權實行時可以請求將之除去。但於地上權上設定次地上權後,又為他人設定抵押權的,則該抵押權實行時不可以請求除去該次地上權。
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根據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並依物權成立之先後而確定其優先的效力,這是一般原則。但是這一原則的例外情況,就是限制物權(定限物權)的效力優先於所有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除了在一些極特別的情形(如所有人地上權、抵押權)外,限制物權都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權利。所以在同一標的物上,限制物權成立於所有權之後。但是,限制物權是根據所有權人的意志設定的所有權上的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有較所有權為優的效力。
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
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是指物權與債權在因同一標的物而有關聯時,不論各自的種類為何,也不問各自成立的時間的先後,物權均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這具體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已為債權的給付標的,如就該物再成立物權時,則物權具有優先的效力。例如一物數賣,但在後的買受人已經接受了出賣物(動產已交付,或已就不動產辦理了所有權移轉登記手續),則該買受人即取得了出賣物的所有權,即使不動產已交付給在先的買受人亦然。此時該買受人的所有權當然優先於在先的買受人的債權。
(2)用益物權人對於標的物的價金或補償金、賠償金,有較其他債權人優先受償的權利。例如在一棟房屋上設定抵押權後,再設定了典權。在抵押權人實行抵押權時,如果附有典權的房屋所有權無人願意購買或其出價低於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額時,可以除去典權將房屋出賣。在賣得的價金清償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以後尚有餘額的,典權人有權優先於一般債權人(當然還包括登記在後的其他物權人)而受償;
(3)在債務人的財產上設有擔保物權的,擔保物權人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這即為別除權。例如在債務人房屋上設定了抵押權,在實行該抵押時,無論該債務人的財產是否夠清償債務,抵押權人對於抵押房屋的賣得價金享有優先受償權。即使該債務人宣告破產,也不影響抵押權的優先效力;
(4)非屬於債務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該物的權利,這即為取回權。例如出賣人已將出賣物發送,買受人尚未收到,也沒有付清價款而宣告破產時,出賣人可以解除買賣合同,並取回其標的物。
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這是一般的原則,但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不動產租賃在各國民法立法例上均屬於債權,但大多都規定承租使用權優先於租賃物受讓人的所有權及在租賃物上後設定的他物權。
物權的物上請求權
(一)物權的物上請求權的概念和性質
物權的物上請求權(以下簡稱為用益物權請求權),是在物權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或可能會發生某種妨害時,物權人有權對於造成妨害其權利事由發生的人請求排除此等妨害。這種請求權是物權基於絕對權、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第三人的性質而發生的法律效力。它賦予物權人各種請求權,以排除物權的享有和行使過程中的各種妨害,從而恢復物權人對其標的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
由於物上請求權作為物權的效力,與債權、侵權行為、訴權等存在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其性質,因而有不同的觀點:(1)物權作用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作用(效用),而非獨立的權利,其依存於物權而存在、消滅;(2)純債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系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排除妨害)之權利,為行為請求權。故性質上是純粹的債權,應適用有關債的規定;(3)准債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不同於債權,但又類似於債權,即為一種准債權之特殊請求權。所謂類似於債權即物上請求權系請求特定的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不是以直接支配標的物為內容,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一種類似於債權的獨立權利。所謂不同於債權,是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其命運從屬於物權,因而又不同於債權。就上述特性看,物上請求權系僅可以准用債權的規定之權利,故是一種准債權;(4)非純粹債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系對人的請求權,故非物權本身,而系獨立的權利,但其命運與物權同,於物權的存續期間不斷地派生,故不適用消滅時效。這種請求權雖是對特定人的請求,但在破產程序和強制執行程序中較一般債權優先,強烈地表現出其系自物權派生的特徵,故非純粹之債權;(5)物權效力所生請求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乃物權效力上所生之請求權,與物權不可分離。物權如有移轉,此請求權亦當然隨之移轉;(6)物權派生之請求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由物權所派生,而經常依存於物權之另一權利;(7)所有權動的現象說,認為這種請求權系觀念的、絕對的近代所有權,對於特定人主張的一種動的現象形態而已。(註: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
台灣1990年版,第39-40頁。)
以上諸說中,第一說與第七說完全否認物上請求權的獨立權,而第二說又把物上請求權完全看作債權,這與物上請求權的性質是不相符的,均不足取。至於其他諸說,都是從物上請求權的不同方面的觀察得出的結論,只是各自的著重點不同而已。例如第三、四說著重於物上請求權准用債權的規定,而第五、六說則是從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予以觀察得出的結論。因此,綜合言之,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的一種獨立請求權。對此定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之:
(1)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所謂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要求他人(特定的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在物權受到妨害時發生,它是物權人請求特定的人(妨害物權的人)為特定行為(除去妨害)之權利,為行為請求權。它不以對物權標的物的支配為內容,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獨立於物權的一種請求權。作為請求權,物上請求權有與債權相類似的性質,因而在不與物上請求權性質相抵觸的范圍內,可以對之適用債權的有關規定,例如過失相抵、給付遲延、債的履行及轉讓等。
(2)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物權作為一種法律上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於受到妨害時,物權人即有除去該等妨害的請求權。因此,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它以恢復物權的支配狀態為目的,在物權存續期間因有對物權的妨害而不斷地發生。
(3)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這是物上請求權作為物權的效用的必然結果。物上請求權派生於物權效力,其命運與物權相同,即其發生、移轉與消滅均從屬於物權。因而物上請求權不同於債權等請求權,它不能與物權分離而單獨被移轉。至於讓與物上請求權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交付方法,這是因為已經有了物權移轉的合意,僅依此方法而發生物權移轉的效力,並不是與物權分離而單獨讓與物上請求權。
與物上請求權的以物權為基礎的獨立請求權性質相關的還有其是否為消滅時效之客體,即消滅時效是否適用於物上請求權問題,對此立法例和學說上均有較大分歧。《德國民法典》一般性地規定請求權因30年的消滅時效而消滅(第194條第1款),但已登記而生的請求權除外(第902條第1款)。物上請求權作為請求權的一種,依德國民法除已登記的(不動產)物權外,其他物權的物上請求權均應適用消滅時效。
《日本民法典》對物上請求權是否適用消滅時效問題,依其第167條的規定債權因1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債權或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因2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似乎是應當適用消滅時效的。但日本在審判實務上強調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力,無消滅時效之適用。其判例明確指出:基於所有權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系物權的一個作用,非由此所發生的獨立的權利,因此不得不認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與所有權本身一樣,不罹於消滅時效
『肆』 求謝在全《民法物權論》和劉貴祥《合同效力研究》電子版
鳩摩搜書上可以搜到
『伍』 怎樣區別用益物權中的地上權、地役權、典權
地上權、地役權兩者同屬於用益物權。
1地上權是因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國家或集體土地的權利;地役權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權利。
2產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因土地劃撥,鄉村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轉讓而產生;後者則是基於供役地的存在,一般是設定地役權的合同,也有根據遺囑的單獨行為的。
3消滅事由不同,前者是基於年限的規定;後者則是由於土地滅失,目的事實不能,拋棄,存續期間屆滿或其他預定事項的發生。
4權力不同,前者可以進行轉讓,抵押,出租等權利處分;後者則僅具有使用和為附屬行為的權利
5義務不同,地役權人在供役地上建設的設施可供供役地人使用。地上權人則無此義務。
關於典權
1、典權是中國固有的一種物權,屬於用益物權的一種。所謂典權,是指承典人支付典價而佔有、使用、收益出典人的財產,出典人在一定期間內有權回贖的一種民事權利。(佟柔主編《中國民法》,第278頁,法律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2、典權是典權人支付典價,對他人的不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他具有以下的特徵:(1)典權是不動產物權;(2)典權是以支付典價而成立的物權;(3)典權是佔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動產的物權。(錢明星著《物權法原理》,第307-30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3、典權是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限制物權。在典權關系中,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者,為典權人;其相對人,即取得典價而以自己的不動產供典權人用益者為出典人。該項不動產稱為典物。典權人交付於出典人的價金叫作典價。(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第416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修訂版)
4、典權,是指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並為使用收益的權利。其法律特徵為:(1)典權為不動產物權,在動產或其他權利上不能設定典權;(2)典權以對典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3)典權以權利人佔有典物為要件;(4)典權因支付典價而成立。(溫世揚著《物權法要論》,第153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5、所謂典權,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1)典權為習慣法上的物權;(2)典權為不動產物權;(3)典權為他物權;(4)典權為定限物權;(5)典權為用益物權;(6)典權為有期限物權。(梁慧星、陳華彬編著《物權法》,第284-285頁,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6、典權制度是我國特有的法律制度。典權一詞有兩種含義。廣義的典權的標的不限於不動產,也包括動產。民間所用的典當、典質即是從廣義上來理解典權的。狹義的典權,其標的僅限於不動產,其含義是指典權人支付典價而佔有出典人的不動產、並進行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從我國建國以來政府和司法部門頒布的有關政策、法規及司法解釋來看,我國法律和政策所認可的典權指狹義的典權。(王利明著《物權法論》,第659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7、稱典權者,謂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之權。(1)典權系存在於他人不動產上之物權;(2)典權系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之物權;(3)典權系支付典價而成立之物權。(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上冊),第453—456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8、所謂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在典權關系中,佔有他人不動產而享有使用收益權利的一方,稱為典權人;收取典價而將自己的不動產交給典權人使用收益的一方,稱為出典人;作為典權客體的不動產,稱為典物。(郭明瑞、唐廣良、房紹坤著《民商法原理(二)——物權法 知識產權法》,第21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9、典權是以支付典價為對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他物權。(1)典權是在他人的不動產上設定的有期限的用益物權;(2)典權以支付典價,佔有典物為要件;(3)典權是得以回贖的限制物權。(彭萬林主編《民法學》,第287-288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0、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的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前款所稱不動產,僅指建築物。(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第83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陸』 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是幾月版的
2
『柒』 什麼是物權,它的優先效力是什麼
優先效力物權的優先效力,也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主要含義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沖突的權利並存時,效力強的權利排斥效力弱的權利的實現。這種效力的強弱既體現在物權與債權之間,也體現在物權與物權之間。
『捌』 學習民法應讀那些課外著作
民法總論:王澤鑒《民法總則》、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
物權回法:謝在全《答民法物權論》、王澤鑒《民法物權》、王利明《物權法研究》
債法總論: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史尚寬《債法總論》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崔建遠《合同法總論》、韓世遠《合同法總論》
侵權法:王澤鑒《侵權行為法》、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楊立新《侵權法論》
民商法體系書: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學》
民法方法論: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梁慧星《民法解釋學》
『玖』 謝在全的名著《民法物權論》(第五版)(全三冊)正式出版上市。
乾哥哥
『拾』 民法物權論
民法總論:王澤鑒《來民法總則》、王利自明《民法總則研究》、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
物權法:謝在全《民法物權論》、王澤鑒《民法物權》、王利明《物權法研究》
債法總論: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史尚寬《債法總論》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崔建遠《合同法總論》、韓世遠《合同法總論》
侵權法:王澤鑒《侵權行為法(1)》、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楊立新《侵權法論》
民商法體系書: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學》
民法方法論: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梁慧星《民法解釋學》《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
專題研究書(須根據個人研究興趣選擇,後面這些是本人比較喜歡的):王軼《物權變動論》、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王利明《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無權處分》
最後,希望你能摒棄浮躁、潛心讀書、踏實為學、勤於思考,使研究生階段過得充實而豐富,而不只是為了拿到一個學位作為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