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122

民法122

發布時間: 2022-08-08 23:34:25

民法典118條解讀

法律分析:債的關系中給付可以是給付一定的標的物或貨幣,完成一定的工作,以及提供服務或勞務等。如果當事人一方不能履行給付,應向另一方賠償損失,學理上稱為損害賠償之債。根據本條對債權產生原因以及債權定義的規定,並結合《民法典》第119條、第120條、第121條、第122條規定,債權人享有合同請求權、無因管理請求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及其他侵權請求權,例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賠禮道歉請求權等。

關於債權的發生原因,除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這四種典型之債外,由於法律規定也能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債權債務關系。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不履行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此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和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依據法律的規定享有債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八條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 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② 原合同法122條變更為民法典多少條了

原合同法122條變更為民法典186條。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③ 報122後不撤銷有影響嗎

法律分析: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可以即行撤離現場,恢復交通,自行協商處理損害賠償事宜; 對於已經報警一事,可以再打個電話給交警:稱事故輕微,雙方已自行處理完畢,以減少交警往來時間及其他消耗。 如果交警還要求去六分局處理,是需要到交警隊辦理相關手續銷案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④ 不當得利的民法總則規定是怎樣的

民法通則規定不當得利的一方有義務將原物返還。對方擁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依據《民法通則》:

第九十二條 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該法律條款中包含了構成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成立的四項基本要件,即一方獲利;一方受損;獲利無法律上原因;獲利與受損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四項要件,是檢驗不當得利是否成立的基本標准,也是確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基本法律事實。

(4)民法122擴展閱讀:

不當得利是一種法定債權,屬於准法律行為。但是並不是所有成立不當得利的情況,都會產生返還請求權。如下兩種情況:

(一)履行道德義務產生的不當得利

因履行道德義務產生的債務,被認為是自然債務的一種。一般來說,當債務人不履行時,債權人可以通過訴訟的方式請求法律強制債務人履行債務。而自然債務屬於不完全債權,一般在請求力或者執行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履行道德義務所產生的債被認為欠缺請求效力。如侄女撫養叔父之債。

(二)給付未到期債務

兩者之間存在債權債務,但未到期。債務人在債務未到期時,主動給付債務,使債權債務消滅。在債務消滅後,債務人主張歸還了未到期債務,請求依據不當得利返還原始本金和因提前給付而遭受的利息損失。

就本金部分,不論債務人是否提前歸還債務,本金部分始終要歸還給債權人,所以對債權人而言不存在獲利,也就不存在不當得利的返還。關於利息部分,表面上看債務人遭受了損失,債權人獲得一定利息利益,但該給付非無法律上原因,系債務人自願行為。

從另一方面說,因債務提前給付,債權人並非都能得到利息利益,也有給債權人帶來提前保管、保存債權的負擔,故此種情形,不能主張不當得利的返還。

⑤ 民事訴訟法第24章122條是

民事訴訟法二十四章的內容如下

第二百六十五條因合同糾紛或內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容領域內沒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簽訂或者履行,或者訴訟標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有可供扣押的財產,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有代表機構,可以由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財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者代表機構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百六十六條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履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122條如下
第一百二十二條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⑥ 民法典合同編把原合同法第122條刪掉了嗎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為: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回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答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此條規定放在了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八章 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六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文字表述有細微的差別。

⑦ 民事案由規定122條的理解

你好,筆者根據您的問題給出解釋:
勞動合同糾紛、確認勞動關系糾紛、集體勞動合同糾紛、勞務派遣合同糾紛、非全日制用工糾紛
追索勞動報酬糾紛、經濟補償金糾紛
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到 大律師網 過問律師。

⑧ 民事訴訟法122條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一、查明侵權基本事實明確侵權行為人(被告)侵權與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不同,具有侵權方式隱蔽、侵權人數眾多、侵權手段復雜等特性。二、估算侵權利益損失確定侵權賠償數額有具體、明確的訴訟請求是提起侵權民事訴訟的基本條件。除了按照上述方式確定侵權賠償數額外,人民法院根據權利人的請求以及具體案情,可以將權利人因調查、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計算在賠償數額范圍之內。因此,應當根據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證據材料,選擇侵權賠償數額的最佳計算方式,以使自己的主張能得到法院最大限度的支持,從而使自己的損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二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⑨ 民法上「不當得利」指什麼

一,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

《民法典》第122條規定:「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以及民法學通說原理,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使他人受到損失而自己獲得利益的事實,因此不當得利是指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相對應遭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這是對於不當得利的基本理解。

根據我國《民法典》第985條的規定,認定不當得利成立需要符合以下四個構成要件:一方獲得利益、他方受有損失、獲得利益與收到損失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獲得利益沒有法律上的原因。

首先,所謂一方獲得利益,是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財產積極增加,指財產本不應增加而增加;第二種情況,財產消極增加,指財產本應減少而未減少。

其次,他方受有損失。同樣這里的損失並不是侵權賠償中的損失,而是相對於取得利益方而言,另一方的利益因為利益轉移導致的利益減少,或者債務增加。

第三,一方獲得利益與另一方受到損失之間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這是司法實踐中認定不當得利之債是否成立的一個重要依據,獲益的另一面必然有他人的損失作為一個對等關系。如果一方獲得的利益並不損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則不構成法律上的不當得利。

第四,獲得利益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如果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是不成立不當得利的。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甲把房屋出租給乙,月租金是2000元,租期是5年。在租期內,乙未經甲同意,將房屋轉租給丙,月租金4000元,租期4年。第一個問題,對於乙獲得的2000元差價,甲能否對乙主張不當得利?答案是不能。因為乙獲得該利益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法律依據來自甲乙之間有效的房屋租賃合同,這一合法有效的房屋租賃合同,就是我們所說的法律上的原因。在甲乙租賃合同存續期間,根據《民法典》第720條,乙對房屋享有收益的權能。乙雖擅自轉租,但乙每個月取得租金4000元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所以對甲不構成不當得利。

那什麼時候構成不當得利呢?若甲因乙擅自轉租,甲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乙擅自轉租之日起6個月,通知乙解除甲乙的租賃合同。解除合同後,乙拒不返還房屋,繼續出租房屋給丙,則自合同解除之日起,乙對房屋喪失佔有使用收益的權能,其收取的租金差價就不具有法律上的原因,甲據此對乙享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二,不當得利的排除情形

《民法典》第985條專門針對排除不當得利的情況進行了規定:「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

以下三種情形都屬於給付型不當得利的范疇:

①因履行道德義務的給付排除在不當得利之債外,目的在於調和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使法律規定符合一般的道德觀念。

舉個小例子,乙被收養,乙的親生母親老年之後缺乏生活能力,沒有生活來源,乙誤以為自己對於親生母親負有贍養義務,乙就對缺乏生活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親生母親按月支付贍養費,支付了5年以後,親生母親訂立遺囑將財產遺贈給他人。乙心裡不是滋味,就找到律師,詢問自己到底有沒有贍養親生母親的義務,律師說,你沒有,你被收養了,你和她之間的母女關系已經解除了。乙才知道原來沒有贍養義務,要求對親生母親主張不當得利返還。這種情況,確實是構成不當得利,乙沒有贍養義務而誤以為有。但支付贍養費,屬於非債清償,雖然自始缺乏給付目的,但屬於履行道德義務而為給付,因此,雙方間雖成立不當得利關系但是排除了利益受損人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②債務人為清償未到期債務而提前給付也排除在不當得利之債的適用范圍外,主要原因是債務未屆清償期的抗辯並不是永久性抗辯,債務到期前的清償,債務並非不存在,債權人受領給付,不能稱之為無法律上的原因。

例如,甲在債務屆滿前6個月償還了借乙的一個億,後來覺得一個億,提前六個月歸還太虧了,理財可以理出好多呢,由此依據不當得利之債要求乙再還回來。甲提前歸還債務的情形雖然符合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但法律對於這種情況明確排除了受損失一方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甲不能主張不當得利之債。

③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目的在於維護誠實信用,禁止當事人出爾反爾,理論基礎在於禁反言原則。

例如,生效判決已經確認雙方的債務不存在、無效或被撤銷,給付人明知判決生效的情況下依然清償了本不應給付的債務,則屬於明知無給付義務的債務清償。這里的重點在於「明知」而非「誤解」,明知無給付義務而向對方支付相關錢款,這是其對自己財產的合法處分,錢款支付至對方,處分完畢,所有權已發生轉移,給付人不得以不當得利為由主張返還。

這里我們還需注意區分第三人代為清償問題,第三人清償債務後不能因為其與債權人之間沒有債務,而主張不當得利返還,而只能取得原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兩者分屬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適用亦不一樣。《民法典》在第524條新增加了第三人代為清償制度,即:「債權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後,其對債務人的債權轉讓給第三人,但是債務人和第三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此處債權轉讓的規定就排除了第三人向原債權人主張不當得利的可能。

三,不當得利的司法認定

一、對不當得利的性質予以准確定性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不當得利制度的適用並不普遍,主要原因是不當得利請求權經常會與物權請求權、侵權請求權競合,而當事人往往會選擇其他請求權。由於我國並沒有採納物權行為獨立性和無因性理論,在合同被宣告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後,受損失的人一般會直接依據物權請求權要求受領給付的一方當事人返還,而不會再去行使佔有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在因權益侵害發生的不當得利中,當事人和法官通常都會直接適用侵權責任制度規則。並且,在不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情況下,為了公平,法院也會以誠實信用原則或者公平原則作出裁判,其實是一種向一般條款逃逸的現象。所以,在司法實踐中,首先要重視不當得利的價值和功能,明確不當得利的性質,與其他請求權基礎進行區分。

二、不當得利的舉證責任

不當得利的一方獲利、使他方利益受損兩個要件屬於權利發生要件,應由不當得利債權人承擔證明責任,這一點在理論和實務界都是毫無爭議的,而有關不當得利的證明責任分配的難點問題,集中在沒有法律上的原因這一點上。沒有法律上的原因作為一個消極事實,其是否可以定性為請求權發生要件,需要我們從實體法出發進行綜合分析。

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主張權利的一方就對其有利的權利發生要件負有證明責任。因此不當得利的請求權人應對沒有法律上的原因這一要件承擔證明責任。而這一觀點的反對者們提出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屬於消極事實,依照證明責任的消極事實學說,為消極的事實陳述的人不負證明責任。

我們認為,應將給付型不當得利的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給原告,主要出於以下考量:首先,誰主張,誰舉證是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的總體原則,對於舉證責任倒置應以法律的明文規定為准。我國立法並未規定不當得利糾紛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告既然主張被告系不當得利,就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其次,認為應當由被告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的觀點,其主要的論據是一方獲益沒有法律根據屬於消極事實,消極事實不易舉證。然而,仔細分析可以發現,沒有法律根據並非全部為消極事實,也存在積極事實。例如因給付目的嗣後不存在形成的不當得利,原告當初進行給付的原因以及事後法律關系發生變化導致給付目的不存在的事實均屬於積極事實,原告對此舉證並無大礙。退一步講,即便是存在消極事實的情形,例如原告因輸入號碼有誤而向他人手機賬號存入話費,原告可以通過證明自己的手機號與被告的手機號有多位數字一致、極易混淆予以主張,可見原告並非無法證明。

再次,不當得利訴訟其實是對已發生給付行為的一種撤銷,從某種意義上,也屬於對以往交易往來和社會經濟秩序的擾動,原告作為訴訟的發起者,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以此來督促原告謹慎起訴。假如由作為受益人的被告來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原告只需要起訴,被告就被拉入訴訟並且要承擔舉證不能即敗訴的重責,如此之低的訴訟成本極易導致原告濫訴,對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造成損害。

三、不當得利的返還內容

無法律上原因而受有利益,應當返還的是得利人所取得之利益。我們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則是:1.原物存在的,返還原物以及因為原物而取得的其他利益(包括原物的孳息以及使用利益);2.原物不存在的,折價賠償;3.原物毀損後存在代位物的,比如因原物毀損而獲得的保險金、補償金、賠償金,應返還原物的代位物。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關於原物折價後償還的價值額的計算,在理論上存在「主觀說」與「客觀說」兩種不同的觀點。舉例而言,當得利人所受領的利益為某物的所有權時,該物的市場價值為5萬元,當得利人以6萬元或4萬元的價格將該物轉賣給善意的第三人時,因第三人善意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得利人不能原物返還。此時,依據「客觀說」,得利人應當返還的是該物的市場價值5萬元,而不論得利人轉讓該物時的價額為6萬元或4萬元;而依據「主觀說」,則認為得利人應當償還的為其轉賣該物所得價款,如所得價款為6萬元,則應當償還6萬元,所得價款為4萬元則應當償還4萬元。目前,通常採用客觀說,因為受領人以原物為手段、依據法律行為所取得的對價,不屬於其所有利益以及基於該利益產生的孳息。

熱點內容
天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16 13:05:15 瀏覽:960
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6 12:56:01 瀏覽:516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16 11:19:34 瀏覽:342
刑法理論論文 發布:2025-01-16 11:19:31 瀏覽:782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 發布:2025-01-16 11:17:46 瀏覽:401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