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
Ⅰ 對比論述西方近代與現代民法的特點
現代民法抄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展。總的來說,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
Ⅱ 民法的近代模式和現代模式是什麼意思
近代民法模式
由歐洲大陸法所確立的近代民法模式,其集中表現為:其一,抽象的人格。近代民法對於民事主體,僅作極抽象的規定,即規定民事主體為「人」。它是對於一切人,不分國籍、年齡、性別、職業的高度抽象的規定。當時,在資本主義體制下作為商品交換主體的勞動者、消費者、大企業、中小企業等具體類型,在民法典上,被抽象為「人」這一法人格。「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當然是指有血肉之軀、有理智和感情的人類,但它是一個抽象概念,把各人的具體情況,如男女老幼、富裕貧窮、文化程度、政治地位、經濟實力的差別,以及是僱用人或者受僱人、生產者或者消費者等等,全都抽象掉了,只剩下一個抽象符號「自然人」。規定自然人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權利能力完全平等。對於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組織體,也是如此,生產企業、商業企業、金融企業、大企業、小企業的差別,以及非從事生產經營的組織體如各種學會、協會、學校、醫院、慈善機構等等,抽象為一個法律資格「法人」。法人的權利能力,被認為與自然人相同,僅法人格的取得,因公益法人、營利法人而有不同。這樣,就把社會生活中千差萬別的民事主體,簡單化了,高度地劃一了。其二,財產權保護的絕對化。私的所有制,是近代社會的基礎,民法典規定的以所有權為中心的物權制度,使私的所有製法律化,是近代法的輝煌成果。此物權,被視為絕對權,具有可以對抗一切人的絕對性,法律上給予絕對的保護。如果這塊土地屬於某人所有,則他不僅可以支配地表進行耕作或者建築,而且向上直到高空和向下直達地心,都歸他支配,任何人不得侵犯。其三,私法自治。在民事生活領域,要獲得權利、承擔義務,進行一切民事行為,完全取決於當事人自己的意思,不受國家和他人的干預,此即私法自治,為近代民法的根本原則。私法自治,是維持市場自由競爭的法律原則。作為私法自治原則的下位的原則,有契約自由、遺囑自由、團體設立的自由諸原則。其中,以契約自由原則為最重要。私法自治的實質,在於民事生活領域的一切法律關系,由獨立、自由、平等的個人通過協商決定,國家不作干預,只在當事人發生糾紛不能解決時,國家才以法院的身份出面進行裁決,而法院進行裁決時仍然以當事人的約定為基準,不得對當事人的約定任意變更。其四,自己責任。按照私法自治原則,自由平等的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思,通過民事法律行為去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如果因此發生損害,亦應由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叫做自己責任,亦即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由他人負責,個人也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對他人的行為負責,並且,只對因自己具有故意過失的行為造成的損害負責,雖然造成損害,如果不具有故意過失,則依法不承擔責任。因此,自己責任又稱為過失責任。
現代民法模式
所謂民法的現代模式,其集中表現為:第一,具體的人格。鑒於20世紀社會經濟生活所發生的根本變化,傳統民法所規定的抽象的人格,對一切民事主體作抽象的對待,於是在企業主與勞動者、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法律關系中,造成了經濟地位上的強者,對經濟上的弱者在實質上的支配,反過來動搖了民法的基礎。因此,現代民法在維持民法典關於抽象的人格的規定的同時,又從抽象的法人格中,分化出若干具體的法人格。其代表的例子是勞動法上,形成勞動者的具體人格,使僱傭契約的主體成為服從團體法理的勞動法的主體。其次,為了阻止大企業獨占的弊害,經濟法、反壟斷法,成為著眼於企業的規模、業種的獨立的法域。此外,消費者及公害的受害者,也作為一定的法人格類型,出現在特別法上。在這方面,我國頒布了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正在起草的統一合同法草案中注意區分經營者之間的關系,與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第二,財產所有權的限制。保護財產所有權不僅是近代法的基本任務,也是現代法的基本任務。只是現代法對財產所有權的保護不像近代法那樣絕對化。按照現代民法思想,認為財產所有權應受一定的限制,認為財產所有權具有社會性。基於這樣的思想,各國對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設有公法規制措施,對重要生活物資實行統制,在民法上要求權利的行使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禁止權利濫用。第三,對私法自治或契約自由的限制。現代民法上,變化最大的莫過私法自治原則,特別是契約自由原則。私法自治或契約自由,其實質是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近代民法對契約自由不加限制,反映經濟政策上的放任主義,其結果在促進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在現代法上,私法自治或契約自由雖仍然是民法基本原則,但已不再是從前的狀況,私法自治或契約自由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公法上對交易的規制,即所謂「私法的公法化」,在民法上則通過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對私法自治或契約自由進行限制,以及由法律直接規定某些契約條款無效等。我國民法也是如此,例如起草中的統一合同法草案,在涉及經營者與經營者的關系時,著重體現私法自治和契約自由,而一旦涉及經營者與消費者或勞動者的關系時,則著重考慮對消費者和勞動者的特殊保護。第四,社會責任。現代社會是高度的風險社會,企業事故、交通事故、缺陷產品致損、環境污染公害等,很難從個人行為的可歸責性上獲得倫理根據,使自己責任即過失責任的倫理基礎發生動搖。現代民法雖在違約責任及一般侵權行為責任中仍然堅持自己責任即過失責任原則,但對於許多特殊侵權行為規定了無過失責任即嚴格責任,此外還導入了與民事責任無關的損害補償制度。例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22條和產品質量法第四章參考歐共體關於產品責任的指令和美國的嚴格產品責任法制,對於產品缺陷致損規定了無過失責任.
Ⅲ 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的區別
近代民法的物質基礎是19世紀的社會經濟生活,而現代民法的物質基礎是20世紀的社會經濟生活。總的看來,19世紀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平穩發展的世紀。政治上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的平穩發展,要求法律秩序的穩定,要求確保法的安定性,使市場參加者可以進行計劃,預見自己行為在法律上的後果。近代民法正是反映了這種要求。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世紀恰好是一個極度動盪的、急劇變化的、各種矛盾沖突空前激化和各種嚴重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極不穩定的世紀。首先是30年代席捲全球的空前的經濟危機,使多少人陷於失業、飢餓、貧困,使主要國家的生產力倒退幾十年。然後是兩次世界大戰,使數千萬人喪失生命,使許許多多城市變成廢墟,造成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物質匱乏、住房恐慌,成為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慘劇。再有,人類社會在20世紀分裂為兩大陣營,一個是資本主義陣營,一個是社會主義陣營,到了世紀末社會主義陣營的大部分又改變了顏色即所謂蘇東巨變,這在人類史上都是驚心動魄的場面。同時,20世紀又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的世紀,各種科學技術成果的採用,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們能夠享受到空前的物質文明。由於技術進步,促進了工業交通事業的發展,出現了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勞動者與企業主的對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以及企業事故、交通事故、環境污染、缺陷產品致損等各種嚴重社會問題。此外,20世紀還發生了規模浩大的民主運動、民權運動、女權運動、消費者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在這種條件下,法院面臨許許多多新的問題和新型案件,對於這些案件或者缺乏法律規定,或者像過去那樣機械地適用法律無法解決問題,迫使法官、學者和立法者改變法學思想,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最終促成了民法制度和民法思想的變遷,由近代民法發展演變為現代民法。
從法律分類來說,中世紀民法與近代民法,是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法律類型。但近代民法與現代民法之間則不存在這種區別。所謂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延續和發展,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近代民法。現代民法,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9對於現代民法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Ⅳ 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民法的發展呈現出哪些特點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展。總的來說,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1]本文闡述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徵和發展過程,並力爭指出這一發展背後的力量和啟示。
Ⅳ 近現代民法上債的發展趨勢
的概念和債法體系起源於羅馬法。羅馬法上沒有債與責任的區別。「債權、債務、債之關系僅此三種不同之名詞,拉丁文均作「obligatio」〔3〕該拉丁文又有「法鎖」(Vinculum)的意思〔4〕。「羅馬債的歷史起源產生於對私犯(ex delicto)的罰金責任;契約責任在初期從屬於這一概念」〔5〕。羅馬法上「債(obligatio)」這個詞原來是指保障履行義務的法律約束。在《法學階梯》中債的定義是:「債是一種迫使我們必須根據我們城邦的法律制度履行某種給付義務的法律約束」〔6〕「後來人們也用它來表述負債人的義務,有時(至少在優士丁尼法的文獻中)還指權利享有人的權利」〔7〕。「依優帝法典之定義,債權雲者,當事人之一方依法得請求他方為一定給付之法律關系也」〔8〕。有譯為「債者,依國法而應負擔履行義務之法鎖也」〔9〕。學者對債的概念闡述有所不同,對羅馬法上債的概念闡述較為周全的是義大利學者彼德羅·彭梵得在其所著的《羅馬法教科書》中所說:「債是這樣一種法律關系:一方面,一個或數個主體有權根據它要求一定的給付即要求實施一個或一系列對其有利的行為或者給予應有的財產清償,另一方面,一個或數個主體有義務履行這種給付或者以自己的財產對不履行情況負責」〔10〕。
Ⅵ 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內容上的主要區別
您好,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建立在對當時社會生活所作出的兩個基本判斷之上的,社專會背屬景不同,則決定了其內容也具有差異性。
這兩個基本判斷,是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制度、理論的基石。近代民法第一個基本判斷,叫平等性。在當時不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民事法律關系主體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小業主、小作坊主。法學者和立法者對當時的社會生活作出一個基本判斷,一切民事主體都是平等的,叫做平等性。第二個基本判斷,叫互換性。所謂互換性,是指民事主體在市場交易中,在民事活動中頻繁地互換其位置,在這個交易中作為出賣人與相對人發生交換關系,在另一個交易中則作為買受人與相對人建立交換關系。於是,主體之間存在的並不顯著的在經濟實力的差別或優勢,因為主體不斷地互換其地位而被抵銷。在平等性上的不足,因互換性的存在而得到彌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