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專項答題

民法典專項答題

發布時間: 2022-08-14 00:11:36

民法學簡答題匯總

1 、答: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公共秩序是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指 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高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原則是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通行的原則。我國《 民法通則 》 第 7 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該條規定的原則與公序良俗原則的邏輯內涵基本一致。
2 、答: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應遵守誠實守信的原則,以求達到當事人之間利益和當事人利益與杜會利益之間的平衡。其具體含義包括:(1)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2 ) 在合同解釋上。應依誠實信用原則: ( 3 )依誠實信用原則彌補法律規定之不足,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一樣賦予司法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其在法律規定不足時。從民法的目的出發,依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
3、答: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事法律規范所確認和保護的社會關系。民事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徵: ( l )民事法律關系是主體之問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關系。( 2 )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3 )民事法律關系的保護措施具有補償性和財產性。
4 、答:財產法律關系是與財產有關的民事法律關系,它是民事主體之間因財產的歸屬和流轉而形成的、具有直接物質利益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人身法律關系是指民事主體之間因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人身法律關系不具有直接的物質利益內容。這是它與財產法律關系的根本區別。除此之外。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還有以下區別: ( l )兩類關系中的權利性質不同。在財產法律關系中。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是財產權利,通常權利可以依其意志轉讓,而在人身法律關系中。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是人格權或身份權。權利人一般不能將其轉讓給他人。( 2 〕 對這兩類關系的保護方法不同。在財產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對加害人主要適用財產性質的責任。而在人身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對加害人則主要適用非財產性質的責任。
5 、答:物的法律特徵包括: ( 1 )物存在於人身之外。民法上所稱之物,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之一,具有非人格性。只能是存在於人身之外的一切有體物。( 2 )物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民法上的物,必須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一定的社會需要。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不能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物。社會需要可以分為社會物質生活需要和社會精神生活需要,具有經濟價值和用途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同樣,其有精神價值,如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等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生話需要,也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 3 )物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能夠為民事主體所實際控制或支配的物質客體才能成為民法上的物。( 4 )物以有體物為限。我國民法將物限於有體物。所說有體物,是指具有一定空間且具有某種形體的物。近年來,學理上對有體物逐漸采擴大解釋,認為有體物不必具有一定形狀或固定的體積,不論固體、液體或氣體,均為有體物。
6 、答: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從而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 ( l )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的 一種可能性。還沒有為民本主體帶來實際利益。民事權利則楚民事主體參加到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後才能實際享有的。( 2 )民事權利能力包括民事主體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而民事權利則僅指民事主體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實際取得利益的可能性。( 3 )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和范圍由法律加以規定,與民事主體的個人意見沒有直接關系。而民事權利則是民事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其意願實際參加到民事活動時取得的,它直接反映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 4 )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主體人身的存在是不可分離的,民事主體不能轉讓或放棄。他人也無許可權制或剝奪:民事權利則不同。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民事主體可以轉讓或放棄某項民事權利,也可以依法被限制行使或被剝奪其原來享有的某項民事權利。
7 、答: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約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的行為或組織形式。合夥的法律特徵是: ( l )個人合夥是兩個以上公民組成的聯合體; ( 2 )個人合夥是以合夥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為基礎的: ( 3 )個人合夥由合夥人共同投資而成立; ( 4 )個人合夥的財產屬於合夥人共有: ( 5 )個人合夥 由合夥人共同經營管理:( 6 )個人合夥以其名義獨立從事民事話動。
8 、答: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從而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律確認的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從事民事活動。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別主要在於:( l )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而民事行為能力則不是。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要具備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至少須為10 周歲以上。(2 )民事權利能力表現為民事主體所具有的一種資格。與人的實際狀況無關。而民事行為能力則是行為人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它與人智力水平和精神狀況有關。
9 、答:宣告失蹤。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的申請。由法院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限的公民為失蹤人的民事法律制度。宣告死亡。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判決宣告下落不明滿-定期限的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l )兩者適用的條件不同。宣告失蹤為公民下 落不明的狀況超過2 年期限。宣告死亡是公民在一般情況下離開其住所地或最後的居住地下落不明滿4 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 起滿2 年。(2 )兩者的法律後果不同。宣告失蹤的法律後果是為失蹤設立財產管理人。宣告死亡的法律後果是結束以宣告死亡住所地為中心的民事關系。(3 )兩者公告期不同。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 為半年。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l 年。
10 、答:合夥債務。指合夥關系存續期間合夥以全體合夥人名義從事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債務。合夥債務產生的原因是合夥對第二人的合同行為或侵權行為。履行債務的擔保或承擔債務的財產范圍則是合夥的共有財產和每個合夥人的個人財產。對合夥的債務。合夥人應按照其出資比例或合夥協議的約定。以其個人財產清償合夥債務。合夥的性質、出資方式和合夥財產的規模決定合夥人承擔的是無限責任。在對外關繫上。全體合夥人對於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即每一合夥人都有義務清償合夥的全部債務。而不受各合夥人對合夥財產的出資比例或合夥協議中約定的債務承擔份額的限制。就債權人而言。既可以對某一個、也可以對某幾個或全體合夥人先後或同時提出履行全部或一部分債務的請求。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11 、答:法人的終止也稱法人的消滅。即法人喪失民事主體資格。不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狀態。法人終止的原因主要包括:( 1 )依法被撤銷:( 2 )自行解散;( 3 )依法宣告破產;( 4 )其他原因。
12 、答: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是根據法人內部結構的不同對私法人進行的分類。社團法人是以人的存在為成立基礎。並以捐助的目的和設立的章程為活動依據的法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的區別在於:( 1 )成立的基礎不同 ; ( 2 )設立人的地位不同;( 3 )設立行為不同;( 4 )有無意思機關不同。(5 )目的不同。
13 、答:(1 )兩者的性質不同。法人的設立是一種准備行為。這種准備行為既有法律性質上的,也有非法律性質的:而法人的成立則不同。它屬於法人產生的形成階段。其行為性質均屬於法律意義上的法律行為。(2 )兩者的要件不同。法人的設立一般要有合法的設立人。存在設立基礎和設立行為本身合法等要件:而法人的成立一般應具備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或經費以及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等要件。因此。法人的設立並不當然導致法人的成立。當設立無效時,法人就不能成立。(3 )兩者的效力不同。法人在設立階段。仍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其行為是法人設立人的行為。所發生的債權債務。由法人設立人享有和承擔:而法人成立後。即享有民事主體資格。所發生的債權和債務。由法人享有和承擔。
1 4。 答:法人,自然人是兩種不同的民事主體。其民事主體資格的享有均是法律賦予的。二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l ) 享有的時間不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享有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而自然人的生死是自然現象。法人則不一 樣。法人的成立於終止不是自然現象,是行為的結果。因此。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享有的時間不由自然人自己所左右,而法人的成立,終止則是一系列行為的結果。(2 )享有的范圍不同。自然人是生命體。因此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能力范圍較廣。既包括一般財產權,也包括與自然人生命密不可分的人身權。如生命健康權。肖像權。而法人是組織體。不享有與生命密切相關的生命健康權、肖像權等人身權內容。(3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差異性。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不因自然人的性別、年齡、智力、健康狀況等不同而有所區別。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其有差異性。不同的法人。其民事權利能力的范圍是不一樣的。各類依法登記的法人應在核准登記的范圍內從事活動。享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而非登記法人即依法不需辦理法人登記的法人,則 應嚴格按照法人成立的目的、活動范圍等享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

② 簡答題,民法的本質

民法調整復的財產關系和人身制關系是與一定社會發展時期中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從本質上講,民法就是把一定社會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的。
民法,是調整民事主體間發生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在民法學研究領域,可將民法區分為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和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僅指系統編纂的民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則包括民法典和其他一切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在我國,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又可稱為廣義上的民法,包括《民法通則》和物權法、債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海商法、保障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③ 民法典業主委員會的權利與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業主委員會的權利:
1、制定和修改業主大會議事規則;
2、制定和修改管理規約;
3、選舉業主委員會或者更換業主委員會成員;
4、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
5、籌集和使用專項維修資金;
6、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7、有關共有和共同管理權利的其他重大事項。
業主委員會義務:
1、召集業主大會會議,報告物業管理的實施情況;
2、代表業主與業主大會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物業服務合同;
3、及時了解業主,物業使用人的意見和建議,監督和協助物業服務企業履行物業服務合同;
4、監督管理規約的實施;
5、業主大會賦予的其他職責。
業主委員會由以下兩種產生方式:
1、首屆業主委員會由小區全體業主投票選舉產生;
2、根據小區業主大會議事規則約定的規則進行選舉產生。
業主委員會是指由物業管理區域內由業主選舉出的業主代表組成,通過執行業主大會的決定代表業主的利益,向社會各方反映業主意願和要求,並監督和協助物業服務企業或其他管理人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的業主大會執行機構,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七十八條 下列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
(一)制定和修改業主大會議事規則;
(二)制定和修改管理規約;
(三)選舉業主委員會或者更換業主委員會成員;
(四)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
(五)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
(六)籌集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
(七)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八)改變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從事經營活動;
(九)有關共有和共同管理權利的其他重大事項。
業主共同決定事項,應當由專有部分面積佔比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人數佔比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參與表決。決定前款第六項至第八項規定的事項,應當經參與表決專有部分面積四分之三以上的業主且參與表決人數四分之三以上的業主同意。決定前款其他事項,應當經參與表決專有部分面積過半數的業主且參與表決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同意。

④ 從民法總分則體系、法律規范的構造、法律行為概念等范疇,簡述近代民法典

民法的意義與近代民法的形成 http://www.lawyeronline.cn/news/list.asp?id=379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展。總的來說,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1]本文闡述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徵和發展過程,並力爭指出這一發展背後的力量和啟示。

一.什麼是民法的人文精神?

一部民法史,就是市民社會、民法、人文精神互動的關系史,一部弘揚民法的人文精神和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歷史。在民法文明這一個歷史形態中,人終於或多或少地發現了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及對人的本質的佔有。雖然作為歷史范疇的民法文明會因歷史傳統、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地理環境等諸因素影響具有歷史局限性,但是只要人文精神是它的精神和追求,那麼它引導人民走提升主體性及高揚自由平等精神的本質就不會改變,否則它不成其為民法。因此作為歷史范疇的民法所抽象的"民法人",一方面具有歷史局限性,他要反映並記錄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歷史進步性,他要弘揚和實現民法的人文精神,這是人類認識非至上性與至上性、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在民法文明中的矛盾表現。民法的崇高正在於它以人文精神喚醒人去做一個"民法人",從而使他在人的解放的道路上前進。所以耶林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羅馬法律對世界的征服之所以最為持久,既在於其私法制度的相對完備,更在於其私法精神對人的權利的肯定、對人的關懷已蘊涵了近代、現代民法人文精神的胚胎。

我們認為,民法的人文精神是民法文明內在、深層的精髓與內核,是民法文明的價值追求和終極關懷,是民法的最高原則。一方面,它旨在高揚人的主體性,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肯定人-物關系中人的主體地位,對這一關系作出民法回答;另一方面,它旨在弘揚自由的精髓,肯定有限制的自由主義的價值,肯定人-人關系中的自由與平等,對這一關系作出民法回答。簡言之,民法的人文精神就是主體精神與自由精神。

我們可以說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市民社會及哲學革命矛盾運動的產物。首先,近代民法肯定提升了人的主體性,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把所有人生而平等享有權利寫進了法典,承認了人的獨立性與平等性,使人從等級、身份制度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它是以尊重人、肯定人、解放人為己任的;但另一方面,它對人的獨立性與平等性的關懷又是形式上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這導致了近代民法關注形式正義、整體正義而忽視實質正義、個別正義和重物輕人、重客體輕主體的現象,使民法降格為單純的財產法。其次,近代民法以唯理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其靈魂,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為圭臬,與此同時它的革命性又把辯證法的另一面丟掉了,缺少應有的相對的一面和節制精神。所以說,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矛盾的統一,它具有二律背反和形而上學的色彩。一言以蔽之,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片面主體性與絕對自由主義,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近代民法正是這一矛盾在制度上的展開。

二.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所以說,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一) 現代民法人文精神之全面主體性

1.實質正義

締造近代民法的先驅們曾在理性主義耀眼的光環下滿懷信心地為打造無所不包、能充分預見未來的民法機器而努力。他們相信"只有立法者制定的才是法律,而其他的都不是",法官只是一台自動售貨機,他的任務就是單純地運用已制定好的毫無漏洞的法律規則。這種認為法律無所不包的立法理念是法律形式理性發達的表現之一,而這往往傷害了實質正義和個別正義。隨著哲學史上對科學主義、唯理主義、實證主義的批判,科學與人文再度聯姻以及現實法律生活中對形式正義、法典化運動的反思與批判,一場民法學者、立法者和法官們拋棄絕對規則主義、法律無漏洞之說而尋求將理性與人文、理性與經驗在民法中統一起來的運動開始了。現代民法對近代民法揚棄的表現之一便在於認識到對人的關懷不僅是理性的而且是人文的,雖然理性也為人文開辟道路,但過度至上的理性顯然割斷了民法的終極關懷與民法制度之間的臍帶。現代民法正在逐漸擺脫近代民法中單面的一般正義,形式上的平等與自由,而努力將一般正義與個別正義、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結合起來,它既肯定所有人平等、自由的價值,又肯定單個人尊嚴、自由的價值,反對犧牲任何一方。從而努力使民法所關懷的人在制度面前不再被異化,相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句話,現代民法在近代民法基礎上使人從單面人走向完整人,從理性人、經濟人走向經濟人與倫理人的結合,從而使人的主體性由片面走向全面。現代民法的這一努力通過許多方面表現出來,例如兩大法系的合流趨勢、方法論意義上的歸納法與演繹法的結合等等,但是縱觀現代民法的發展趨勢,這兩點最能反映現代民法的發展趨勢和人文關懷:一是"從具體到抽象",表現為現代民法中一般條款的出現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擴大;二是"從一般到個別",表現為現代民法在揚棄近代民法"抽象的人格"的基礎之上對"具體的人格"的規定。現代民法的這兩大趨勢從側面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初步融合。

對於個人法律權利倫理化、人文化的關懷,民法典那種邏輯嚴密的規定常常提供不了充分的可能,於是在法典中出現了一些"強調相對的社會責任的傾向"。其中一般條款的規定特別引人注目,它作為安全閥的作用眾所周知。從這個意義上講,《德國民法典》第242條的規定應是現代民法范疇的,無論是在其認識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中。該法條規定:"債務人有義務依誠實和信用,並參照交易習慣,履行給付。"學者認為,德國民法典第242條著名的一般條款曾經而且現在仍然是契約關系倫理化的突破口。這一條款規定了 "情勢變更原則","交易基礎喪失","濫用權利"等原則性規定一起修正了民法典契約法中最初的個人主義的僵硬性。[2]因此一般條款被證明是契約法適應變化了的社會倫理觀念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法律與倫理由分化走向統一的標志之一。瑞士民法典曾被人看作是20世紀第一部民法典,是民法由近代向現代演進的一塊里程碑。在這部20世紀的民法典中,歐根·胡貝爾將這樣兩條規定寫在了法典的最前面:第1條第2款:如法無相應規定時,法官應根據慣例;如無慣例時,依據自己作為立法人所提出的規則裁判,第2條:任何人都必須誠實、信用地行?谷ɡ

⑤ 民法典從第一條開始,按照哪四個

總則編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對《民法典》其他各編起統領作用。

總則編共10章,包括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共204條。

其中,總則編第一章為基本規定,共12條。第一章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及依據(第1條)和民法的調整范圍及對象(第2條);第二部分,民法的基本原則(第3條至第9條);第三部分,民法的法源(第10條)、法律適用(第11條)及效力范圍(第12條)。

一、關於調整主體及調整范圍的理解(第2條)

【條文】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學習總結】

基於上述規定,第二條涉及民法的調整主體及調整范圍,調整主體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調整范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一)就調整主體而言

1.自然人

這一概念區別於《民法通則》中「公民」的概念,自然人的概念更為廣泛,也更符合現實需要。自然人是與法人相對應的民事主體,包括本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藉助人體胚胎、生殖輔助技術出生的人,同樣屬於自然人。

按照《民法典》總則編中的第16條規定,胎兒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雖然沒有出生,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自然人。作為民事主體的自然人需要法律承認。機器人不具有自然生物屬性,在現階段法律不承認其為自然人。

2.法人(有法律人格的組織)

法人作為一種組織,其既可以是人的結合團體,也可以是依特殊目的所組織的財產。與自然人相較而言,雖然法人、自然人都是民事主體,但法人是集合的民事主體,即法人是自然人的集合體。

《民法典》將法人分為三類:(1)營利法人。是指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2)非營利法人。是指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3)特別法人。是指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

3.非法人組織(不具有法律人格的組織)

非法人組織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組織,亦稱非法人團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

非法人組織的主要特徵是:(1)從性質來看,非法人組織不具有擬制的法人資格,是介於自然人與法人之間的特殊民事主體。(2)從是否具有營利性來看,個人獨資企業、部分合夥企業具有營利性特徵,大部分專業服務機構屬於非營利性質組織。(3)從承擔法律責任來看,非法人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其出資人或設立人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二)就調整范圍而言

1.人身關系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包括三類:(1)基於民事主體人格產生的人身關系。主要是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的人格權,包括自然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2)基於民事主體一定身份產生的人身關系。如自然人基於親屬關系產生的親權(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的身份權),基於監護關系產生的監護權;民事主體基於知識產權獲得的權利(如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中的人身權)。(3)基於其他社會關系產生的身份權,如榮譽權。

2.財產關系

財產關系主要表現為兩種:一種是財產所有關系,另一種是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所有關系是民事主體在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物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表明財產的歸屬關系,體現財產歸誰所有,以及其他人就該財產與財產權利人之間的利用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民事主體在轉移物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是動態的財產關系,包括物的流轉關系、遺產流轉關系以及其他財產流轉關系,其中物(商品)的流轉關系是最主要的財產流轉關系。

財產所有關系著眼於利益的享有,是享有的自由和安全,主要由民法中的物權制度來保障。財產流轉關系著眼於利益的獲得,是交易的自由和安全,主要由民法中債和合同制度來保障。民法調整財產所有關系的目的在於維護財產的歸屬秩序,以保護財產的靜態的安全;調整財產的流轉關系的目的在於維護財產的交易安全和秩序,以保護財產的動態的安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以所有權為核心的物權制度和以合同為核心的債法制度,是一個國家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是支撐市場經濟的兩大法律基石。

二、關於民法基本原則的理解(第3條至第9條)

(一)私權神聖原則(第3條)

【條文】

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⑥ 雲南憲法知識在線答題找不到

雲南憲法知識在線答題入口方法如下:
1、關注「雲南發布」公眾號,並在公眾號主頁點擊菜單欄中的「在線答題」。
2、關注「雲南普法」微信公眾號,點擊菜單欄中的「民法典」進入答題頁面即可答題。累計答題正確的優勝者將得到獎勵,發放證書。

⑦ 2020民法典編纂熱點問題:護航美好生活

【導讀】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要求以來,從立法機關到法律實務部門,從專家學者到社會公眾,新中國歷史上首部民法典的編纂,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2020民法典編纂熱點問題:護航美好生活。

以人為本,完善法律體系:

「民法典的編纂緊密圍繞基本民事權利的確立、實現、保障和救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事法律制度體系進行了豐富和完善,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峰表示。

王俊峰認為,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從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民事權利、維護社會關系和諧穩定出發,對緊急情況下財產徵用、有關合同權利義務、物業服務企業職責和業主義務、侵權責任等條款,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建議,將民事權利法定化、法定權利具體化,在總結既往立法經驗基礎上有許多新的突破,亮點很多。

以社會普遍關注的「高空拋物墜物」傷人事件為例,侵權責任編草案明確了各方責任的劃分,對於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同時,還規定了建築物管理人應當履行安全保障義務以及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這有利於充分保障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引導公民自覺提升社會公德和法律意識,有利於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王俊峰說。

民法典單獨設立人格權編,突出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王俊峰認為,這是民法典的重大創新,體現了國家對加強人格權保護的重視,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順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呼聲。人格權編草案三審稿將「隱私」定義為「自然人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等」,擴大了隱私權保護范圍;將同樣具有識別特定自然人功能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納入個人信息范圍,使個人信息保護更加全面、嚴謹、細微。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婚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婚姻家庭糾紛逐漸增多,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規定了離婚冷靜期制度。「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設立,有利於盡可能挽救當事人的婚姻,避免當事人因為一時沖動而草率離婚,並強化當事人的家庭責任感,維護和促進婚姻家庭關系的穩定。」王俊峰表示,承載著人民期待、凝結著幾代法律人夢想的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也必將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匯集眾智,各方高度認可: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一項重大立法任務。根據工作安排,民法典編纂採取「兩步走」,即首先制定民法總則,其次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最終形成統一的民法典。面對這部「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立法機關是如何「精雕細琢」的?

「民法典的立法過程是一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生動實踐。」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主任黃薇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自2015年啟動以來,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具體部署,立法工作機構認真開展研究,廣泛深入調研,採取多種形式聽取意見建議,不斷對草案進行完善。

「匯集眾智」是民法典編纂中一個明顯的特點。黃薇舉例說,在婚姻家庭編起草過程中,針對社會廣泛關注的法定婚齡問題,除認真研究各方面意見建議外,為進一步提高立法決策的科學性、准確性,立法工作機構還委託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對公民的結婚意向年齡開展專項調查。

事實上,相關草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立法工作機構均通過中國人大網全文公開草案,徵求社會公眾意見。據初步統計,自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常委會審議至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7次公布各分編及民法典草案,累計收到410349人提出的951607條意見建議。針對這些意見建議所涉及的問題,立法工作機構認真研究,並在草案修改過程中加以體現。

立法要實事求是,符合社會實際。黃薇介紹,立法工作機構多次赴地方開展立法調研,聽取地方有關方面對法律草案的意見建議。在民法總則起草和民法典各分編編纂過程中,多次赴不同地方開展立法調研,召開座談會,深入小區、居委會、企業、高校等基層一線,聽取意見建議,並認真加以吸收。與此同時,根據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還成立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牽頭,最高法、最高檢、司法部、中國社科院、中國法學會參加的民法典編纂工作協調小組,定期召開專門會議。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編纂過程中,如何完善高空拋物墜物的相關規則引起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黃薇說,針對高空拋物墜物事件頻發、嚴重侵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狀況,立法工作機構在原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國外有關立法規定,召開由有關部門、專家學者、物業服務企業、業主代表等各方參加的座談會,並赴有關地方進行專題調研,最終對草案的相關規定進行了完善,取得了各方的高度認可。

編纂法典,填補立法空白:

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說,制定中國自己的民法典,是幾代民法學者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就要實現了——即將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審議民法典草案。

「這是新中國立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王利明說,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具有基礎性的民事法律規范。民法典草案分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7編,立足中國實踐、借鑒吸收各國立法經驗、體現了我國民事立法的應有水平。

據王利明介紹,我國立法機關曾多次啟動制定民法典,但因為受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對民法典制定採取了「先零售後批發」的策略,也就是先制定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單行法,然後在此基礎上再編纂民法典。但編纂民法典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要用科學合理的、富有邏輯性和內在一致性的體系來整合現有民事單行法的全部內容,並填補一些領域的立法空白。

「法典化有助於解決單行法律不全面、不系統、不協調等問題,解決顧此失彼的法律沖突。」王利明說,編纂民法典對司法機關來說,將提供全面、權威、系統的裁判規則;對公眾來說,將指引和規范各種各樣的民事行為。

「民法典草案單獨設立人格權編,是我國民法典編纂的一大亮點。它適應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對人格權保護的需要,回應了當前人格權保護面臨的各種挑戰,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智慧。」王利明舉例說,民法典草案建立了對侵害人格權的禁令制度,由法院對侵害人格權的行為及時發布禁令,有利於及時救濟受害人。

王利明表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編纂民法典的決定後,立法機關做了大量工作,法學界、法律界積極建言獻策、襄助立法。民法典各編都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修改,目前,完整的民法典草案已經成熟。編纂民法典是為民立法,把人民願望置於首位,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訴求,最大化地謀求人民的利益。期待民法典早日頒行,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有力制度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奠定基石,保障經濟發展:

「民法典為法院做好民商事審判執行提供了基本遵循。」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劉貴祥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民法典在法律體系中居於重要的基本法地位,是促進和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法律基石,也是法院審理和執行民商事案件最重要的實體法依據。

通過編纂民法典,完善了我國民商事領域的基本規則,既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民商事活動提供基本遵循,也在供給側為人民法院做好民商事審判執行工作提供了全面詳實的法律依據。「民法典是一部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為人民法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基本指引。」劉貴祥說,民法典調整和規范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以權利為本位,系統規定了權利確認規則、權利行使規則和權利保護規則。例如,民法總則第五章對民事權利作出了具體規定,通過對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知識產權等民事權利的一一列舉,凸顯了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加強了對民事權利的保護。

「民法典鮮明體現和弘揚了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時又是健全市場秩序,維護交易安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法律。」劉貴祥說,例如,誠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民法之所以能夠成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就在於市場經濟是以誠信為基礎的契約經濟。民法典草案在總則編中倡導誠信的價值原則,同時在物權編、合同編的許多具體條款中建立起誠信導向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既為市場經濟提供了司法審判和執行指引,也營造誠信價值觀的法治環境。

在劉貴祥看來,民法典與國家其他領域的法律規范一起,共同支撐著國家治理體系。通過民法典編纂,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法律規范體系,為推進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也為不斷滿足各類市場主體多元司法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依據和規則支撐。

⑧ 民法典規定如何行使業主權利

民法典規定應以管理規約、物業服務合同為基礎行使業主權利,對房屋及其配套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物業管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活動。
【法律依據】
《物業管理條例》第六條
房屋的所有權人為業主。業主在物業管理活動中,享有下列權利:
(一)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接受物業服務企業提供的服務;
(二)提議召開業主大會會議,並就物業管理的有關事項提出建議;
(三)提出制定和修改管理規約、業主大會議事規則的建議;
(四)參加業主大會會議,行使投票權;
(五)選舉業主委員會成員,並享有被選舉權;
(六)監督業主委員會的工作;
(七)監督物業服務企業履行物業服務合同;
(八)對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使用情況享有知情權和監督權;
(九)監督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專項維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
國際經濟法判斷題 發布:2025-01-16 05:29:31 瀏覽:739
兩會民法典草案 發布:2025-01-16 05:25:29 瀏覽:542
刑事訴訟法對應的實體法是 發布:2025-01-16 04:38:02 瀏覽:286
武進法院拍賣公告 發布:2025-01-16 04:28:07 瀏覽:760
中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6 04:05:03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