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益都司法所

益都司法所

發布時間: 2022-08-14 10:19:32

⑴ 忽必烈的歷史功績

忽必烈的最大歷史功績是(實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政策略)。
1.加強了中央集權
2.平定了李憻及乃顏、海都叛亂
3.注重農桑,興修水利
4.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
5.改元建號,立都漢地
6.建立國家機構和嚴密的法律體系
7.承認和提倡以儒學為主的漢族傳統文化
8.制定蒙古新字
9.重視科技的發展
忽必烈在位期間,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完成了蒙古族的封建化過程,建立了多民族的元帝國,使經濟得到恢復並有所發展,加強了國內及與世界各國和地區間的聯系,故他的功績是卓越的。供參考。

⑵ 求教:宋朝青州益都人周沆是哪個族氏的先祖

周沆,字子真,青州益都人。第進士,知渤海縣。歲滿,縣人請留,既報可,而以親老求監州稅。通判鳳翔,初置轉運判官。沆使江西,求葬親,改知沂州。歷開封府推官。

⑶ 青州市人民醫院的基本介紹

青州市人民醫院成立於1948年,是一家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國家部頒標准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
先後榮獲「全國健康誠信醫院」、 「全國首批人民滿意醫院」、「全國政府放心、患者滿意百佳和諧醫院」、「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百姓最信賴十佳醫院」榜首、「山東省十佳誠信醫院」、「山東省惠民醫療先進單位」、「山東省醫院經濟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級文明單位」、「山東省醫患和諧示範單位」、「濰坊市十佳醫院」、「濰坊市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集體」榜首、「濰坊市醫德醫風示範醫院」、「青州市十佳單位」、「全省優質護理示範病房」等榮譽稱號。
院內設有青州市慈善醫院、青州市九州腦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天壇醫院腦科協作中心、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協作中心、中日友好醫院普外科協作中心、中日友好醫院骨外科協作中心、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胃癌協作中心、中國糖尿病防治中心青州分中心、山大甲狀腺乳腺外科研究所、山大肝膽血管外科研究所、青州市微創外科中心、青州市健康查體中心、濰坊青州法醫司法鑒定所,並設有大華、北城兩處分院。是青州市急救中心、青州市腫瘤防治中心、青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泰山醫學院教學醫院、青州市醫師協會、青州市醫療保險定點醫院、職工生育保險定點醫院、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定點醫院、各大保險公司定點查體醫院。
醫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現有職工1000餘人,其中副高級職稱以上人員68人,博士生2人、碩士生28人,碩士研究生69人,醫院現有床位720餘張,設臨床醫療、醫技科室40個,年門診量20多萬人次,年出院病人近3萬餘人次。
醫院擁有飛利浦Brilliance64排128層納米CT、飛利浦 Achieva Nova Dual 1.5T磁共振、全國二級醫院首台PET/CT、飛利浦FD20大平板數字減影血管系統、飛利浦數字胃腸機、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濰坊市首台乳腺DR、德國西門子16層螺旋CT、美國GE磁共振、德國西門子SIEMEN-2000高檔全身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直線加速器、美國產DR、CR數字攝影系統、12人位高壓氧艙、內聲場腫瘤熱療系統、數字平板DSA、數字胃腸機、德國蛇牌關節鏡、日本電子胃鏡、腹腔鏡、宮腔鏡、體外沖擊波碎石機、經顱多普勒、自凝射頻刀、腎透析機、美國產眼科超聲乳化儀、眼科手術顯微鏡、全套心電監護系統等大型先進醫療設備500餘台(件)。近年來有100多項科研項目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20項獲得國家專利,編寫醫學著作20餘部。
近年來,醫院堅持「人民醫院為人民,真誠服務到永遠」的辦院宗旨,秉承「仁愛濟世、厚德眾生」的從醫理念,立足於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服務質量的改善,醫院的規模不斷擴大、就醫流程日趨合理、院內環境更加溫馨,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的要求。 當前,醫院的經營理念已成為知名醫院最深入人心的概念。先進的經營理念已在悄悄地引起一場醫院管理觀念的變革。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醫院都制定了本醫院的服務宗旨和醫院精神或者口號,用來反映醫院的經營理念,顯示醫院的目標使命、體現醫院的行動准則,並通過這些宗旨和精神鼓勵全體員工樹立醫院良好形象。「口號」通常所指醫院理念的表現形式。山東省青州市人民醫院在社會上叫響的「人民醫院為人民」,說明了這種理念理念在醫院中經營的重要性。實踐證明,培育和弘揚醫院精神,是塑造醫院良好形象的一種很有效的形式,對醫院的發展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當然,培育醫院精神不能單一化,要與現代醫院制度建設、醫院的經營管理目標,過細的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使其成為醫院發展的精神動力。
良好的社會形象,是塑造良好醫院形象的外在表現
醫院的環境標志著現代醫院的經營管理水平,影響著醫院的社會形象。第一,醫院環境是醫院文化最基本的反映。如果說醫院是職工賴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那麼,就要有一個適合職工勞動和生活的保障設施,使職工能夠合理地、安全地、文明地進行工作和生活。第二,建設優美的醫院環境,營造富有情意的工作氛圍是塑造醫院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醫院的門診、病房、掛號、服務設施、服務流程、等都是醫院形象的窗口。因此,青州市人民醫院對醫院環境,精心設計布局,嚴格管理環境和秩序,不斷提高醫院的凈化、綠化、美化水平,努力創造優美高雅的醫院文化環境,寓管理於醫院文化建設之中,陶冶職工情操,提高醫院的社會知名度,為醫院增光添彩。
優質的服務形象,是塑造良好醫院形象的首要任務
服務形象是醫院形象的綜合體現和縮影。在現代醫院制度中,醫院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自謀生存,自求發展。而生存發展的出路。則往往取決於醫院的服務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的好壞。首先,醫院要提供優質服務,就要把質量視為醫院的生命。服務的好壞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繫到醫院聲譽、社會發展進步的政治問題,是醫院文化最直接的反映。抓好服務形象這個重點,就能帶動其他形象的同步提高。要把抓服務形象滲透到質量管理體系當中去,在幹部職工中形成人人重視服務質量,個個嚴把質量關的良好風氣。其次,要在競爭中創名醫,創名院,創名科,增強醫院的知名度,創造出醫院最佳效益。在市場經濟中,醫院必須自覺地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強化市場競爭觀念,使服務在市場中形成自身的文化優勢。同時,要加強對外宣傳,富於個性的宣傳是塑造醫院形象的重要手段。如青州市人民醫院從對員工的著裝入手,制定了包括行管後勤在內的崗位服務規范,對醫院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都制定了詳細的標准,為患者提供了標准化的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清正的領導形象,是塑造良好醫院形象的關鍵因素
醫院領導在醫院中的主導作用和自身示範能力是領導形象的具體體現,也是塑造良好醫院形象的關鍵。首先,醫院領導的作風,是醫院形象的重要標志。有什麼樣的領導者,就有什麼樣的醫院文化和醫院形象。因此,醫院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既要成為真抓實干,精通業務、善於經營、勇於創新的管理者,也要成為廉潔奉公、嚴於律己,具有獻身精神的帶頭人。其次,要提高醫院領導對醫院文化的認識程度,成為醫院文化建設的明白人。一是醫院領導要將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素養和現代管理觀念的管理者,適應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新需要,使醫院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二是要把握好醫院文化的方向和基本原則,在學習借鑒先進醫院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拓寬視野、不斷創新。近年來,青州市人民醫院院長牛建一以身作則,並在醫院各類會議上屢次強調「領導要帶頭廉潔自律」,並作為每年的工作重點提出來,足見該院對領導形象的重視。
敬業的職工形象,是塑造良好醫院形象的重要基礎
職工的整體形象是醫院內在素質的具體表現,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作為醫院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培養職工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的愛崗敬業精神;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創造一種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平等、團結、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從而增強醫院的凝聚力、向心力,以職工良好的精神風貌,贏得醫院良好的社會形象和信譽。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使醫院的文化建設達到提高全員素質,調動全員積極性服務的目的。發動職工全員參與醫院文化的實踐,應做到「三個滿足」,即滿足員工參與民主管理的需要,滿足員工渴望成才的需要,滿足員工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以此適應職工實現個人價值和物質、精神需要的意向,創造一種適應醫院發展的良好文化氛圍。青州市人民醫院還不失時機地採用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知識競賽等形式,從政治、技術、業務上培訓職工,進一步健全以基礎教育、技術教育、技能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全員培訓網路和考核管理辦法。同時還開展了各種有益於職工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努力造就一支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思想好、紀律嚴、業務強、、作風硬的職工隊伍。 大華分院(益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東至新東環,南起稷山路,北至青州經濟開發區,社區服務半徑為6公里,轄區內有居民小區27個,居民約為20002人。社區服務中心位於309國道南側,房屋建築物面積約為1500平方米,共有萬元以上儀器16件,現有專業人員32人,其中主治醫師以上職稱13人。對社區常見病、多發病有較高的診療水平,內設有急診室、全科診療室、中醫科、婦產科、計劃生育服務室、放射科、心電圖室、B超室、化驗室、社區健康教育宣傳室、兒童預防保健室、預防接種室等。
社區以便民、利民、親民為宗旨,為廣大社區居民在救助保障、醫療保障、居民教育等方面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社區內組建了各種便民利民的志願者服務隊伍,及時為轄區內居民提供各種有償、低償和無償服務,認真解決群眾的需要,同時購置救護車一台,免費接送病人。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益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以「建一流社區、創一流服務」為工作目標,以「便民利民、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難必幫」為工作原則,竭誠為社區居民提供熱情、周到、優質的服務。並努力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典範。
北城分院(益都街道北城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立於2005年,面積約270平方米,可為社區內居民提供門診接診、聯系轉診、輸液、住院、醫保刷卡等服務。 2009年,按照國家政策的要求,青州市衛生局的統一部署,成功轉型為益都街道北城社區衛生服務站,設有全科門診,理療康復門診,檢驗科,心電圖、B超室,輸液室,健康教育室、咨詢室等。現有工作人員8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含執業中醫師2人),注冊護士2人,覆蓋轄區人口9000人。
全體醫護人員竭誠為您服務!

⑷ 高新亭的主要簡歷

1965.11,歷任益都縣何官公社團委副書記,桃園公社黨委委員、團委書記;
1971.05,任昌濰地區公安處幹部;
1973.06 ,任昌濰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幹部、審判員;
1977.03 ,任昌濰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
1983.04 ,任昌濰地區、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
1991.08 ,任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
1993.09 ,任山東省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1996.11 ,任山東省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山東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1997.10 ,任山東省委政法委書記,山東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1998.04 ,任山東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山東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副部級)
1998.04,授予副總警監警銜。
2001.06 ,任山東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山東省公安廳黨委書記;
2004.04-2005.12任山東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2005.12,任山東省委副書記
2007.02-2007.06,任山東省委副書記、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07.06-2008.0,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2008.01,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後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
2010年12月,任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

⑸ 李璮之亂是什麼典故

李璮小字松壽,是金末紅襖軍首領李全和楊妙真之子(一說為其養子)。金末紅襖軍領袖楊安兒、劉二祖和郝定等先後犧牲,余部由楊安兒之妹(一說為其女)楊妙真統領。另一紅襖軍首領李全與妙真結為夫婦,隊伍逐漸恢復壯大。成吉思汗十三年(宋寧宗嘉定十一年,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李全降宋,駐軍楚州,受宋封為東京路總管。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宋理宗寶慶二年,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北上,攻佔並進駐益都。李全在益都被蒙古軍圍困一年,兵敗後投降,被任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他在蒙宋間朝秦暮楚,降蒙以換取立足之地,依宋以取得糧餉資助。「得專制山東,而歲獻金帛」,「外恭順於宋以就錢糧,往往貿貨輸大元」。同時借蒙古軍聲威南下攻宋,擴展自己的勢力。太宗二年(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佔領楚州,南攻泰州,突襲揚州,不下。次年在圍攻揚州時被宋軍襲殺,楊妙真北歸,余眾降金。

李全死後,其子李璮襲為益都行省,仍專制山東。他完全繼承乃父故技,假名攻宋,取得蒙古的糧餉和官爵,卻坐鎮山東,發展個人勢力,「盡專兵民之權」。1258年憲宗南征,向他徵兵。他卻以「益都南北要沖,兵不可撤」為由,拒不出兵,同時攻取宋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東南)、漣水(今屬江蘇)。「大張克捷之功」,以攫取軍賞,藉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中統元年,忽必烈即位,李璮果然加封江淮大都督。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給他帶來了擴張實力的機會,他謊報軍情,張大宋軍之勢以相要挾,乘機騙取糧餉,修繕城塹,自請「節制諸道所集兵馬,且請給兵器」,擴大軍權。「蓋璃專制山東三十餘年,其前後所奏凡數十事,皆恫疑虛喝,挾敵國以要朝廷,而自為完繕益兵計,其謀亦深矣」。

中統二年(1261),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事進入緊張階段,大兵集中在北征前線,內地兵力空虛,李璮加緊鑼密鼓策劃叛亂。忽必烈對李璮的陰謀雖有所覺察,因與阿里不哥的戰爭勝負未分,北方形勢嚴峻,對他也只好暫時容忍,寄希望於叛亂能延緩發生。

梅花圖李璋岳父王文統為忽必烈平章政事,能隨時了解朝廷動向;一妻為東道宗王塔察兒之妹,與蒙古貴族聯系交往亦深。惟一子彥簡,為質子住京師質子營,使其不能不有所顧忌。自京師至益都有李璮所置私驛,中統三年(1262)正月,彥簡乘私驛逃歸,李璮更無後顧之憂。

二月,璮獻漣、海等三城於宋,乘蒙古軍無備,起兵叛元,盡殺蒙古戍軍,攻佔益都,發府庫犒軍,並迅速佔領濟南。此時,北方戰事轉而對忽必烈有利,阿里不哥與察合台汗阿魯忽發生矛盾,並親率大軍前往討伐阿魯忽,正當南軍准備追襲阿里不哥時,李璮叛亂的消息傳至,忽必烈不得不急撤追襲阿里不哥之兵,發蒙古、漢軍,部署平叛。

忽必烈請姚樞分析形勢,樞稱「使追乘吾北征之釁,留後兵寡,瀕海搗燕,閉關居庸,惶駭人心,為上策;與宋連和,負固持久,令數擾邊,使吾疲於奔救,為中策;如出兵濟南,待山東諸侯應援,此成擒耳」,並斷定李璮將出下策。忽必烈在布署平叛時,重點也是防止李璮兵出山東至河北、燕地,阻止其採用上策。他命水軍萬戶解成(解誠)、張榮實、大名萬戶王文干及萬戶嚴忠范會東平,濟南萬戶張宏、歸德萬戶邸浹、武衛軍炮手元帥薛軍勝等會濱棣。詔濟南路軍民萬戶張宏、濱棣路安撫使韓世安,各修城塹,盡發管內民為兵以備。召張柔及其子弘范率兵二千詣京師。阻止叛軍自魯西和海上進軍河北。令諸王合必赤總督諸軍,以不只愛不幹及趙璧行中書省事於山東,宋子貞參議行中書省事。令真定、順天、河間、平灤、大名、沼州、河南諸路兵皆會濟南。待李璮出下策進入濟南時,消滅叛軍;以中書左丞闊闊、尚書怯烈門、宣撫游顯行宣慰司於大名,統領沼、磁、懷孟、彰德、衛輝及河南東西兩路軍,阻止叛軍勢窮向河南逃竄,與宋連和。敕元帥阿海分兵戍平灤、海口及東京、廣寧、懿州,備御任平州總管的李璮之子,阻止父子連兵或取海路逃入遼東,將他的勢力圍困在山東二地。同時,放棄息州(今河南息縣),遷其民至蔡州,令戍守息州的蒙古將領拔都抹台率戍兵趨濟南,加強平叛兵力。令東平萬戶嚴忠范留少量兵力戍守宿州(今安徽宿州市)、蘄縣,以余兵自隨加強東平防衛。及至得王文統參與策劃叛亂的實證後,誅王文統及其子蕘,以趙壁為平章政事。

不出姚樞所料,李璮果出下策。二月二十七日,李璮抵濟南,初獲小勝,後為阿術所統蒙古軍和史樞所統漢軍擊敗,被殲四千人,遂退保濟南。蒙古軍離城三十里開河築城,凡三河三城,以十七路兵馬將濟南團團圍定。自此,李璮軍與外界聯系斷絕,叛軍不得出,猶日夜拒守。李璮「取城中子女賞軍士,以悅其心;且分軍就食民家,發其蓋藏以繼,不足,則家賦之鹽,令以人為食」。六月,城中食盡,甚至截屋檐草拌鹽飼馬,即而屋檐草亦盡,將至人自相食。李璮情緒沮喪,終日昏昏沉沉,「軍伍不備,將士作亂,以至絕糧,俱不能曉」。七月十三日組織突圍,軍士已無力戰斗,復被蒙古軍殺人。於是,「人情潰散,……各什佰相結,縋城以出。」二十日,吩咐眾人各自為計尋求生路,自乘小舟入大明湖投水,水淺不死,為官軍所獲,被丞相史天澤殺死。

李璮之亂的發生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會原因。在蒙金戰爭中,河北、河東的地主武裝分成保金和投蒙兩大部分。降蒙的武裝地主在滅金戰爭中為蒙古統治者立下了不小的功勛,蒙古貴族一度依靠他們維持了在中原與金朝的相持局面,並取得了對金戰爭的優勢。為了利用他們對抗金朝,蒙古貴族不惜以高官爵位籠絡他們。凡對降蒙的金朝將領和地主武裝,蒙古統治者一律「因其日而令官」,授與行省、領省、大元帥等職位,允許他們世襲領有本勢力范圍內的軍民之權,從而形成了專制一方的強大割劇勢力。這些乘亂而起的地方割據勢力並無明確的政治目標、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在社會動盪時期,他們以武裝力量為支柱,不論是對金、對宋還是對蒙古的態度,都取決於是否有利於發展個人勢力。他們投靠蒙古貴族,也正是基於後者的軍事力量較強,能在必要的時候給他們以軍事上的支持援助;並且能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機會。他們同蒙古統治者間只存在互相利用的關系,他們的聯合是建立在各自利益基礎之上的,因此他們對蒙古統治者的離心傾向是十分明顯的;而在對金、宋的戰爭中,他們又各自發展了自己的實力,這就為他們擁兵自重甚至發動武裝叛亂提供了可能。同時,他們同蒙古貴族間也存在著爭奪土地、人口的利害沖突,因此一旦有機可乘,他們就背叛,李璮不過是他們中的典型和代表。這一點從事件的處理上也得到了反映。

祝允明所記李璮赴水未死為人救出被俘後,與嚴忠范和史天澤的一番對話即反映了當時一些漢人世侯的態度和動向。忠范首先向李璮發問說:「此是何等做作?」李璮答稱:「你每(們)與我相約,卻又不來。」嚴就在李璮肋下刺了一刀。史天澤問:「何不投降?」李璮竟不予理睬。又問:「忽必烈有甚虧你處?」李璮卻說:「你有文書約俺起兵,何故背盟?」於是史天澤命人砍去李璮兩臂、兩足,挖其心而後斬首。史天澤不待奏報而急不可待的殺死李璮,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宜即誅之,以安人心」,其真實目的極有可能是殺人滅口。這就說明當時一些漢人武裝地主對蒙古國的統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離心傾向,只是在行動上有的謹慎、有的急切而已。

正是由於漢人世侯的這種態度和動向,才使李璮敢於貿然舉兵叛亂。他錯誤地認為只要山東兵起,各路漢人世侯都會群起效法,大事可成而自己因首為天下倡而功必在諸侯上。但是,他沒有估計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戰會在短期內發生有利於南軍的轉折,他更沒有估計到漢人世侯中響應者寥寥無幾。

由於阿魯忽扣留了阿里不哥使者征調的軍需,導致阿里不哥的西征,忽必烈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頓時減輕,他可以調動大量兵力全力平叛,李璮受到了強大的軍事壓力;漢人地主武裝只有太原總管李毅奴哥、達魯花赤戴曲薛等響應,勢孤力單,也被一舉消滅。而史天澤、嚴忠范等則被派出討叛,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當然不會做叛軍的應援。李璮所統軍隊雖然也有一定的戰鬥力,但人數有限,且脫離人民,內部也存在矛盾,無法與忽必烈的蒙漢聯軍對抗。叛亂僅維持了五個月就被平定了。

李璮的叛亂雖然時間不長,但給忽必烈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對蒙古國和元朝統治的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叛亂的籌劃者之一王文統,充任中書平章的要職,深得忽必烈的信任,「總內外百司之政」,「委以更張庶務」,當忽必烈親征阿里不哥時,「凡民間差發、宣苛鹽鐵等事,一委文統裁處」,是掌握中央行政大權的實權人物。地方武裝地主則多與李璮有交往,被李璮列為叛亂的聯合力量,形勢確實十分嚴峻。忽必烈在依靠漢人治理漢地的方針中最擔心的一點——大權旁落的危險確實存在。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高度警惕。以往漢人儒士們在向忽必烈講授儒家治國思想時,曾力詆回回商人橫征暴斂、貪贓枉法之非,回回商人的勢力受到了排斥。而今,李璮的叛亂給了他們一次東山再起的機會,於是他們紛紛伏闕上言:回回雖時盜國錢物,未若秀才敢為反逆。這一切,都使忽必烈對漢臣、漢將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雖然他沒有改變以漢法治理漢地的基本方針,但在用人行政上,對漢官的信任卻有了更多的保留,在不得不利用漢官為其辦理具體事務時,卻在每一機關都分派一名蒙古正員監臨,並配置一名權位相同的古代風景畫鑒賞回回官員為同知進行防範和牽制。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至元二年,忽必烈正式頒布了「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的決定。並在至元五年,果斷地罷去了諸路女真、契丹、漢人為達魯花赤者。而回回、畏兀、乃蠻、唐兀人仍舊。從此,回回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增加,地位有所提高,中央的實權漸漸落入回回人阿合馬手中,引起了後來元朝政局的一系列矛盾和傾軋。

李璮的叛亂增加了忽必烈對來自漢人世侯離心傾向的疑慮,鑒於北方黃金家族內部人心也十分不穩,忽必烈審慎地處理了與李璮事件相涉的人和事,「他總的原則是:在迫使這些地方軍閥交出實權(特別是軍隊),消弭是以產生李璮一類叛亂的基礎的前提下,既往不咎,而且根據情況與需要,繼續任用以拉攏漢人官僚;同時,利用這一形勢,因勢利導,進行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忽必烈加強中央集權的阻力除來自蒙古貴族的抵制外,也受到漢地割據勢力的阻撓,李璮之亂的迅速徹底平定,為忽必烈解除漢人割據勢力提供了契機。為了補救自己的失誤,維護個人及其家庭的利益,表示對蒙古大汗的忠誠,漢人武裝頭目、丞相史天澤首先提出:「兵民之權,不可並居一門,行之請自臣家始。」即日,史氏子侄解兵符者十有七人。其餘如史氏的姻親、武衛親軍指揮使李伯佑以及東平嚴氏(嚴忠濟兄弟)、滿城張氏(張柔父子)、濟南張氏(張榮父子)等也效法史氏所為,忽必烈則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對前事既往不咎,對他們依然當成漢人地主階級的代表而予以優容,既解除了他們的兵權,消除了叛亂的隱患,又安定了漢人官僚,穩定了人心,維持了蒙漢統治階級的聯合,並在此基礎上,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這次解決漢地地方勢力的措施大致可歸納為六點:

(一)消除私家的權力,除本人外,罷其兄弟子侄之為官者;除真定董氏(董文炳兄弟)外,一度解除了地方軍閥的兵權。以後在滅南宋的戰爭中,史氏、張氏兄弟雖分別被任命將兵,但這時的軍隊已不再是他們的私人武裝力量。

(二)嚴格執行地方的兵民分治制度。規定官民管理民事,掌兵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統攝。這一點在太宗時耶律楚材早已提出過,但未能貫徹執行。至此,則首先在山東以董文炳領兵,撒吉思治民。其年十二月,作為定製在全國推行。

(三)罷諸侯世襲,行遷轉法,消除割據的基礎。

(四)易置將帥,使將不能擅兵。

(五)置萬戶府監戰,選宿衛士監漢軍。在中央設樞密院,作為總領軍事的機關。

(六)取消漢人官僚的封邑。如史天澤原封於衛,自動申請歸還朝廷;張柔、嚴忠濟的封戶,也於至元二年明命改為民籍。同時,加強中書省的權力,把司法、行政權集中到中央。

李璮的叛亂,使忽必烈認識到削奪漢人世侯軍權的迫切性,並為實行中央集權的改革提供了條件,從而加速了忽必烈實行中央集權的步伐。漢地分離傾向的解決使忽必烈取得了經驗,並能組織統一領導的武裝力量,平定東、西道蒙古諸王的叛亂,為元朝的建立和鞏固提供了經驗教訓。

⑹ 宋仁宗時期的宰相是哪幾位

共23位,分別:王欽若、丁謂、馮拯、王曾、李迪、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王隨、陳堯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賈昌朝、陳執中、文彥博、 宋庠、龐籍、 梁適、劉沆、韓琦、曾公亮、 富弼 。

1、王欽若

王欽若(962年—1025年),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初期奸臣,五鬼之一。宋真宗時期官至宰相、主和派代表。

王欽若為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丞、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職。澶淵之戰時,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與宰相寇準對立,出判天雄軍。

大中祥符初年,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累官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他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

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病逝,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穆」。因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2、丁謂

丁謂(公元966~公元1037),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兩浙路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河北。北宋宰相、奸臣。

與王欽若等人並稱為五鬼。先後任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封晉國公。前後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與范仲淹曾祖范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錢文奉的幕僚,任節度推官,遂為長洲人。

通籍後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加樞密直學士。後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

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謂以參知政事身份任平江軍節度使,衣錦歸里,「建節本鎮,一時為榮」。

離京時,宋真宗特賜御詩七言四韻和五言十韻,「尤為盛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書復參知政事。不久,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師。

乾興元年(1022),封為晉國公。丁謂任蘇州軍節度使時,宋真宗曾為他在蘇城西南橫山吳王拜郊台後丁家山下建造過第宅。又,藍家巷(今鈕家巷)原有丁晉公廟。

因作惡太多,丁謂最後被罷相,貶為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司戶參軍,他的四個兒子、三個弟弟全部被降黜。

抄沒家產時,從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賄賂物品,不可勝紀。景祐四年(1037)閏四月,卒於光州,歸葬蘇州城西華山習嘉原。

3、馮拯

馮拯,字道濟,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知數州。

真宗咸平四年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德二年拜參知政事。以疾罷。大中祥符四年知河南府。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陳州。

天禧四年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樞密使,進左僕射。仁宗天聖元年罷相,出判河南府(同上書),卒,年六十六。謚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4、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辭。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發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

曾規諫宋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

寶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鄆州去世,年六十一。獲贈侍中,謚號「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

5、李迪

李迪(971年-1047年 ),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遷家至濮州(今山東鄄城舊城)。北宋名臣、詩人。

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狀元及第,歷任通判、知州、知制誥、節度使等職,多次出入內外,兩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慶歷七年(1047年),李迪去世,年七十七。追贈司空、侍中,謚號「文定」,仁宗親題其碑首為「遺直之碑」。《全宋詩》錄其詩,《全宋文》錄有其文。

6、張知白

張知白(?-1028年),字用晦。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北宋宰相。

端拱二年(989年)進士,歷任龍圖閣待制、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等。後知劍、鄧、青三州等職務。又官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節度判官。

咸平年間上疏,真宗召試舍人院,權授右正言。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節儉,「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天聖六年(1028年),卒於任上。贈太傅、中書令,謚文節。

7、 張士遜

張士遜(964年—1049年),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說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政治人物、詩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舉進士第,為均州鄖鄉縣(今湖北鄖縣)主簿,除射洪(今屬四川)令,歷江南、廣東、河北轉運使、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康定元年(1040)拜太傅,封鄧國公(今河南鄧縣一帶)致仕。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謚文懿。張士遜曾經活躍於北宋政壇,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8、呂夷簡

呂夷簡(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路壽州(今安徽鳳台)人,祖籍京東路萊州(今屬山東)。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師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

天聖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僕射,封申國公。

次年,因與王曾爭事,二人同時罷相。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慶歷元年(1041年),徙封許國公,兼樞密使。其後因病以太尉致仕。

慶歷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於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輔佐年少的仁宗,在太後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社會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宋代名相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十一首。

9、王隨

王隨(約975~1039年),字子正,北宋河陽(河南孟縣)人。宋真宗時,以給事中知杭州,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語契合,竟明大法。

曾為長水子璇禪師之首楞嚴義疏注經作序,並刪次《景德傳燈錄》三十卷為《傳燈玉英集》十五卷行世。宋仁宗明道年間,出任宰相(也有史書作「丞相」)。臨終書偈而逝。

10、陳堯佐

陳堯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 ),字希元,號知餘子。閬州閬中人。北宋宰相、水利專家、書法家、詩人,左諫議大夫陳省華次子、樞密使陳堯叟之弟、天雄節度使陳堯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陳堯佐進士及第,授魏縣、中牟縣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歷四年(1044年),陳堯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兼侍中,謚號「文惠」 。

11、章得象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

咸平五年(1002年),進士及第,授大理寺評事,知玉山縣,拜大理寺丞等。天聖四年,遷翰林學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樞密院事、戶部侍郎。

寶元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歷八年(1048年),去世,贈太尉兼侍中,謚號文憲。皇祐年間,改謚文簡,著有《章文簡公詩集》等。

12、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13、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後。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進士第,補揚州觀察推官,歷知乾、揚、天雄、永興、並等州軍,以善於治獄聞名。

宋仁宗特召其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內銓。歷任知審官院、知永興軍、樞密使等職。慶歷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慶歷新政」,為相百日而罷,出知兗州。

慶歷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師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師,封祁國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後,於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獲贈司徒兼侍中,謚號「正獻」。

14、賈昌朝

賈昌朝(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人。北宋宰相、訓詁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賜同進士出身,任為國子監說書。宋仁宗朝,歷任天章閣侍講、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等職。

官至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封魏國公。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年六十八。追贈司空兼侍中,謚號「文元」。宋英宗親題其墓碑為「大儒元老之碑」。

15、 陳執中

陳執中(990-1059),字昭譽,參知政事陳恕之子,北宋洪州南昌(今屬江西)人。真宗時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累遷衛尉寺丞,知梧州。

後歷知江寧府、揚州、永興軍。仁宗寶元元年同知樞密院事。慶歷元年出知青州,改永興軍。四年,召拜參知政事。五年,同平章事兼樞密使。

皇祐元年出知陳州。五年,再入相。至和二年充鎮海軍節度使判亳州。逾年辭節,以司徒致仕。嘉祐四年卒,年七十。謚恭。

16、文彥博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天聖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因討平王則起義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

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宋哲宗即位後,經宰相司馬光舉薦,起授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紹聖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

17、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後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學家,工部尚書宋祁之兄。開封府雍丘縣雙塔鄉(今河南商丘民權縣雙塔鄉)人。

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宋庠狀元及第,成為「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鄭國公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贈太尉兼侍中,謚號「元獻」(一作元憲),英宗親題其碑首為「忠規德范之碑」。

18、龐籍

龐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北宋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後,任黃州司理參軍,深得知州夏竦的贊許,認為龐籍極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不久龐籍又先後升任為江州軍事判官,開封府司法參軍,刑部詳復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遷至樞密副使、樞密使、太子太保等,封穎國公。

龐籍不僅與韓琦、范仲淹等人交好,還提攜了司馬光、狄青等人。

嘉佑八年(1063年),龐籍去世,年七十六。追贈司空、侍中,謚號「庄敏」。

19、 梁適

梁適,字仲賢,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出生於山東東平。其父梁顥為翰林大學士,以父蔭為官。雖然「狀元父子」雙雙早逝,仲賢卻帶領家族走向繁盛。

稱「忠孝三梁」(梁顥,梁固,梁適),可與「文情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比肩。

宋代,是東原梁氏家族最為顯赫之時,其族人居朝為官宦者頗多,當時就有著「滿堂笏,梁半朝」之稱,與東漢時期梁統家族一樣輝煌盛名。

20、劉沆

劉沆,今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三門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聖八年(1030年)劉沆進士及第,名列第二。

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進士設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為首」,在位以「長於吏事」著稱。

21、韓琦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

韓琦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歷任將作監丞、開封府推官、右司諫等職。曾奉命救濟四川飢民。宋夏戰爭爆發後,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范」。

之後又與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歷新政」。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與富弼齊名,並稱「富韓」 。

熙寧八年(1075年),韓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為他御撰「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追贈尚書令,謚號「忠獻」,配享宋英宗廟庭。宋徽宗時追封魏郡王。

22、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號樂正,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刑部郎中曾會次子。

天聖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進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等,累封魯國公。

卒年八十,獲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謚「宣靖」。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3、 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8月8日),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文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富弼舉茂才異等,歷授將作監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慶歷二年(1042年)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據理力爭,拒絕割地要求。

任樞密副使時,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歷新政。新政失敗後,出知鄆州、青州等地。任內救助數十萬災民。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曾勸宋神宗「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系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

熙寧二年(1069年),再度為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亳州。拒不執行青苗法,聲稱「新法,臣所不知」。後以司空、韓國公致仕,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

元豐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累贈太師,謚號「文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宰相

⑺ 青州市法醫司法鑒定在哪裡進行

經山東省司法廳批准,濰坊青州法醫司法鑒定所日前在青州市人民醫院成立。日,來自濰坊市司法局、青州市政法委、青州市人民政府、青州市人民法院、青州市人民檢察院、青州市公安局、青州市衛生局等單位的領導,以及法學界的有關專家和該所注冊鑒定人員,在青州市人民醫院門診六樓禮堂參加了成立大會。濰坊市司法局副局長魏長增、青州市政法委書記鞠振華為該所揭牌。
濰坊青州法醫司法鑒定所是經山東省司法廳批准登記注冊的,青州市唯一具有合法執業資格,面向社會服務的法醫司法鑒定機構。該所具有法醫臨床鑒定、法醫病理鑒定、法醫毒物鑒定的職能。
青州市人民醫院自1948年建院以來,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於一體的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是青州市急救中心、青州市腫瘤防治中心、青州市牙病防治中心、青州市健康查體中心、青州市紅十字醫院、泰山醫學院教學醫院、醫療保險定點醫院等,並設有大華、北城兩處分院。地上17層28000平方的現代化的新病房大樓投入使用,成為青州市衛生事業發展的標志性建築。該院擁有美國GE產磁共振、日本產東芝螺旋CT、美國產DR、CR數字影象系統、DSA、直線加速器等先進的大型醫療設備500餘台件。現有專業技術人員500餘人,其中副高級以上人員近百人,雄厚的技術力量。對各種常見病及疑難病症的治療和危急重病人的搶救,均具有較高的診治水平。先後榮獲「山東省消費者滿意單位」、「山東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省級文明單位」、「省級青年文明號」、「濰坊市職業道德建設十佳集體」、「青州市十佳單位」等榮譽稱號。
濰坊青州法醫司法鑒定所在市人民醫院成立,標志著該院醫療服務形式實現了多樣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法醫注冊人員進行的相關鑒定,為社會各界提供了科學、客觀、獨立、公正的司法鑒定結果,從而具有了法律效力,是醫學科學和司法鑒定的有機結合,是醫學和法律建設的不斷完善,對司法鑒定工作的開展和司法制度的改革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青州市人民醫院 &; 版權所有 電話:0536-3223946
一定是人民醫院

⑻ 醉駕判緩刑後法院沒有通知單位,司法矯正後會通知單位嗎

不論因為什麼犯罪被法院判刑,除黨員外,法院不會通知單位。法院通知單位的目的,是單位要對犯罪的黨員進行黨紀處分。

法律分析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被判緩刑,法庭判決後可以通知被告人所在單位。對於被判刑的,在判決生效後,判決書是否應該送達被告人所在單位,在法律上沒有硬性規定,可以送達,但也有可能不送達所在單位,而向原戶籍地的公安派出所送達。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在五日內送達判決書。定期宣告判決的,應當在宣判前,先期公告宣判的時間和地點,傳喚當事人並通知公訴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判決宣告後,應當立即送達判決書判決書應當送達人民檢察院、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並可以送達被告人的近親屬。判決生效後,還應當送達被告人的所在單位或者原戶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被告單位的注冊登記機關。所以,如果判刑後法院沒有通知單位,司法矯正後也不會通知。但是,如果不送達單位,當事人可能被自動離職處理,所有權益都視為自動放棄,所以,通知單位對當事人是有好處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八十五條 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該法人、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受送達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簽收。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收件的人,訴訟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⑼ 宋史 仇悆傳的古文翻譯

李瓊
李瓊字子玉,幽州人。祖父李傳正,涿州刺史。父親李英,涿州從事。李瓊自幼好學,涉獵史傳。騎馬到太原去依附唐庄宗,恰遇招募勇士,就應募,與周祖等十人結為兄弟。一天聚會飲酒,李瓊仔細觀看周祖,知道不是平常人。因而舉杯祭告說:「我們共十個人,龍蛇混合,以後富貴了不要相互忘記,如果違背此言,神會給他降下懲罰。」都用刀刺臂出血為誓。周祖與李瓊的友情非常親密,曾探望李瓊,見到他端坐讀書,因而問讀的是什麽書,李瓊說:「這是《閫外春秋》,所說以正守國,以奇用兵,比較存亡治亂,記錄賢愚成敗,都在這裏。」周祖讓他讀一讀,對李瓊說:「兄長應當教給我。」從此周祖出入時常隨身攜帶,遇到空閑就閱讀,經常向李瓊詢問疑難之處,稱李瓊為老師。討伐河中時,就解除李瓊的士兵身份,讓他參與西征軍事。賊軍平定,向朝廷表奏,任朝散大夫、大理司直。年中,升為太子洗馬。周祖鎮守鄴,表奏為大名少尹。
廣順初年,任將作監,充內作坊使,賞賜金紫。連續為亳、陝二州知州,改任濟州刺史。世宗初年,升為洺州團練使,改任安州防禦使,治理州政寬厚簡易,百姓請求立碑頌揚他的功德,詔令中書舍人竇儀撰寫碑文賞賜他。
宋初,召為太子賓客。建隆三年,上奏章請求退休,改官右驍衛上將軍退休。李瓊信奉佛教,第二年四月八日,到佛寺去,得病返回,到傍晚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贈官太子少師。
郭瓊
郭瓊,平州盧龍人。祖父郭海,本州兩冶使。父親郭令奇,盧台軍使。郭瓊少年時以勇武有力著稱,在契丹任職,任蕃漢都指揮使。後唐天成年間,攜帶他的家族前來歸附,明宗任命他為亳州團練使,改任商州刺史,遷任原州刺史。清泰初年,調任階州刺史,城壘尚未修補,蜀軍多次侵犯,郭瓊為此憂慮,因而遷移州城以保平安,百姓才不再有禍患。接受詔命進攻文州,攻克二十餘座營寨,生擒數百人。
後晉天福年間,調任警州刺史,羌、渾騷亂,朔方節度使張希崇表奏郭瓊為部署,率軍共同討伐平定。連續領滑、坊、虢、衛四州。開運初年,為北面騎軍排陣使。陽城之戰,戰功最大。改任沂州刺史,充任荊口寨主兼東面行營都虞候。俘獲莫州刺史趙思獻上,改任懷州刺史。不久為北面先鋒都監。契丹佔領中原,盜賊蜂起,山東最為嚴重,契丹主命郭瓊重新擔任沂州刺史來抵禦盜賊,郭瓊當天單人匹馬前往。盜賊聽到郭瓊的威名,相繼逃走。
後漢乾佑年間,淮軍進攻密州,他被任命為行營都部署,尚未到達,淮軍解圍退去。平盧節度使劉銖依仗輔立皇帝的舊情,聲稱患疾不去朝見,將相大臣,害怕他會難以控制,預先派遣郭瓊與衛州刺史郭超率所轄軍隊駐於青州。劉銖心中不安,擺設酒宴召請郭瓊,在帳幕下面埋伏雄壯武士,想要殺害郭瓊。郭瓊知道他的陰謀,屏退隨行人員,從容坐下,毫無懼色,劉銖不敢動手。郭瓊趁機為他陳述禍福,劉銖有感於他的話,於是准備行裝。不久詔書到達,當天上路。郭瓊改任穎州團練使,又加官防禦使,當時朗州勾結荊、淮、廣南合兵進攻湖南,詔令郭瓊率本州軍隊會合王令溫的大軍進攻光州,不久因內部叛亂沒有成行。罷任回朝,派遣到河北謀劃兵器鍾甲糧草。
周祖在南郊祭祀,召他權知宗正卿事。世宗征伐劉崇,為北面行營都監,歷任絳、蔡、齊三州防禦使。在齊州,百姓飢荒,郭瓊用自己的俸祿賑濟他們。人們感念他的恩德,一同來到朝廷頌揚他的德政,下詔允許立碑。
宋建隆三年,告老,加官右領軍衛上將軍退休,返回洛陽。乾德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二歲。郭瓊雖然出自行伍,而所到之處有仁政,尊敬禮待儒士,樂於堅持行善,是武臣中的賢人。
陳承昭
陳承昭,江表人。最初事奉李景任保義軍節度使,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任命陳承昭為濠、泗、楚、海水陸都應援使。世宗攻克泗州後,率軍東進,命令太祖率領甲士數千人為先鋒,在淮河岸邊與陳承昭相遇打敗了他,追到山陽以北,宋太祖親自俘獲陳承昭進獻上去。世宗釋放了他,授右監門衛上將軍,賞賜錦袍、銀帶,改為右領軍衛上將軍,分司西京。
宋初入京朝見,太祖因陳承昭熟知水利,監督治理惠民、五丈兩條河流以便通行漕運,都城的人為此得到好處。建隆二年,治河完成,賞賜銅錢三十萬。陳承昭上言其婿王仁表在南唐,皇帝為他給李景寫信,讓他遣返京城,歷任左右神武統軍。
四年春,大規模徵發近郊壯丁數萬人,修理京城地區的河堤,命令陳承昭管理這項工程。又命令監督諸軍子弟數千人,在朱明門外開鑿池塘,用來訓練水戰。隨從征伐太原,陳承昭獻計請求阻塞汾水灌城,城非常危急,適逢班師,太原未攻下。乾德五年,升任右龍武軍統軍。開寶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贈官太子太師,宦官護喪。大中祥符元年,錄用其孫陳宗義為三班借職。
李萬超
李萬超,並州太原人。幼年喪父生活貧困,擔貨販賣以供養母親,晉祖在並門起兵,李萬超應募隸屬部下。作戰連續獲勝,提升成為軍校。跟隨李守貞在青州討伐楊光遠,奮勇率先登城,飛石打中他的頭,呼吸中斷很久。開運年間,跟隨杜重威在陽城抵禦契丹,流箭射穿手掌,李萬超拔箭又戰,神色自若。因功升為肅銳指揮使。
契丹進入中原,當時李萬超率所轄軍隊駐於潞州,主帥張從恩即將放棄城池歸附契丹,正值前驍衛將軍王守恩在家服喪,張從恩就把後事委託給他,逃走了。契丹使者到達,獨攬州中事務,王守恩於是沒有任何事可干。李萬超激憤地對他的部下說:「我們這些人是掛在虎口的食物,性命危在旦夕,現在想要殺掉使者,保住這座城。不僅是逃生,也足以建功立業,你們能這樣做嗎?」眾人都喜悅地說:「豈敢不聽從命令。」於是率領所轄部隊大聲呼喊進入州府官署,殺掉那位使者,推舉王守恩為帥,陳述情況上報。漢祖聽從他的請求,又命令史弘肇率軍首先渡過黃河到達潞州,見李萬超,對他說:「能夠光復這個州,是你的功勞。我想要殺掉王守恩,由你擔任統帥,好嗎?」李萬超回答說:「殺掉契丹使者而推舉王守恩,是為國家社稷著想。現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處,不是我本來的心願。」史弘肇感到他很不尋常,表奏為先鋒馬步軍都指揮使。途經澤州,刺史翟令奇加固城壘拒不歸降,李萬超騎馬賓士到城下,告訴他說:「現在契丹逃到北方,天下無主,並州劉公主持大義,平定中原,所到之處望風披靡,後歸服的誅族,何不及早圖謀此事。」翟令奇這才打開城門迎接。史弘肇就留李萬超代理州中事務,漢祖於是任命他為刺史。到征伐李守貞時,任命李萬超為行營壕寨使。河中平定,為懷州刺史。
周祖開國,隨從征伐慕容彥超,又為都壕寨使,因功授洺州團練使,參加收復秦、鳳,改授萊州刺史。隨從平定淮南,接連調任蘄、登二州,所到之處有政績。有詔令重新均定田租,前牟平縣令馬陶,戶籍屬於文登縣,隱瞞莊稼不上報,命令逮捕他,准備斬首以後再上報。馬陶恐懼逃走,從此境內肅然。
宋初,入朝任右武衛大將軍,升為左驍衛大將軍。開寶八年,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白重贊
白重贊,憲州樓煩人,祖先是沙陀部族。白重贊少年從軍,勇猛剛健。後漢初,從散員都虞候三次提升為護聖都指揮使。乾佑年間,李守貞占據河中叛亂,隱帝任用白重贊為行營先鋒都指揮使。河中平定,因功領端州刺史。後周初,轉為護聖左廂都指揮使。不久,出朝任鄭州防禦使,改任相州留後。廣順年間,授義成軍節度使。在藩鎮期間,黃河多次決口,白重贊親自帶領民夫,修復大程、六合二處堤壩,下詔書褒獎。
世宗征伐劉崇,任用白重贊為河東道行營馬軍都指揮使,白重贊與李重進居軍陣西側,樊愛能、何徽居軍陣東側。交戰之後,樊愛能與何徽都逃走,惟有白重贊和李重進率領所轄軍隊奮力作戰,世宗親自統率親軍合力迫近他們,並州軍隊大敗。處死了樊愛能等人,白重贊因功授保大軍節度使。世宗征伐太原時,任命河陽劉詞為隨駕都部署,任命白重贊為副職。對方的忻州監軍殺死刺史趙皋及契丹大將楊耨姑,獻城投降,然而契丹軍隊還很強大,命令白重贊及符彥卿趕走他們。世宗返回京城,改任河陽三城節度使、檢校太尉。征伐淮南,命令白重贊率領親兵三千在潁水岸邊。不久,改任淮南道行營馬步軍都虞候。隨即升彰義軍節度使。
宋初,加官檢校太師,改任涇州節度使。有馬步軍教練使李玉,本是燕人,兇狠狡詐,與白重贊有仇。李玉與部下閻承恕謀害白重贊,暗中派人購買馬纓,偽造制書說白重贊謀反,下令滅族。於是親自拿著偽造制書及馬纓,告訴都校陳延正說:「使臣送到後就離開了。」陳延正全部告知白重贊,白重贊封好制書上報。太祖非常驚駭,命令檢驗,全是偽造,於是命令六宅使陳思誨快馬趕往涇州,擒獲李玉及閻承恕進行審問,認罪處死。陳延正提升領刺史以獎賞,又詔令各州,凡接到有關機密大事的制書,要詳細檢驗印章筆跡。不久改任泰寧軍節度使。乾德四年,又任定國軍節度使。開寶二年,改官左千牛衛上將軍,奉朝請。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王仁鏑,邢州龍岡人。後唐明宗鎮守邢台,錄用為牙校,即位,提升為作坊副使,逐漸升遷為西上合門使。清泰年間,改任右領軍衛將軍。後晉天福年間,青州楊光遠將要圖謀不軌,任命王仁鎬為節度副使,觀察他的行動。過了二年,有人向朝廷誣陷王仁鏑,改任護國軍行軍司馬。王仁鎬到河中幾個月,楊光速叛亂的文書上報。後漢乾佑年間,歷任昭義、天雄二軍節度副使。
周祖鎮守鄴,表奏王仁鎬為副留守。起兵時,王仁鎬參預這個計劃。周祖即位,王仁鎬被王峻忌恨,出朝任唐州刺史,升為棣州團練使,入朝為右衛大將軍,充任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顯德初年,出朝為永興軍節度使。世宗繼承皇位,調任河中節度使。殿中丞上官瓚出使河中回朝,上言河中百姓大量隱瞞田租,於是派遣上官瓚去查田定租。百姓怨苦,大量逃亡到其他州縣,王仁鎬大聲爭論這件事,於是中止。繼母去世服喪,離職。
五年,授安國軍節度使,制文說:「所眷戀的襄國,是你的故鄉。給你龍形符節以節度使之權,成全你衣錦榮歸的美事。」州中百姓扶老攜幼,在邊界上迎接,有四個進獻錦袍的,王仁鎬都重疊穿在身上,並以金帛酬謝。處理政務的第二天,探望他祖輩父親的墳墓,環視周圍的樹木,嗚咽流淚,對親近的人說:「仲由認為不如負米快樂,確實如此。」當時的人贊美他。州內有一夥盜賊,王仁鎬派人贈送束帛,勸諭他們,全部逃走,不再做強盜。恭帝繼承皇位,調任山南東道節度使。
宋初,加官檢校太師。建隆二年,因病召回,到唐州,在驛館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王仁鎬
王仁鎬性情端謹儉朴,信奉佛教,所得俸祿多供奉神佛施捨僧人,每天早晨誦佛經五卷,有時到日晚才出來處理事務。從事劉謙責問王仁鎬說:「你貴為節度使,不勤於政事救助百姓,卻孜孜不倦地事奉佛,為什麽呢?」王仁鏑莊重地道歉,沒有惱怒之色。當時稱他為長者。
陳思讓字後己,幽州盧龍人。父親陳審確,從後唐到後晉為官,歷任檀、順、涿、均、沁、唐、祁、城八州刺史。參加征伐蜀,權利州節度使,至金州防禦使。陳思讓最初隸屬庄宗部下,庄宗即位,補為右班殿直。後晉天福年間,改任東頭供奉官,又升任作坊使。安從進在襄陽叛亂,任命陳思讓為先鋒右廂都監,跟隨武德使焦繼勛帶領軍隊前去討伐。在唐州花山下與安從進的軍隊相遇,急速出擊大敗他們,安從進僅自身逃脫。因功領獎州刺史。安從進平定,任坊州刺史。
八年冬,契丹陰謀入侵,任命陳思讓為澶州監軍,賞賜鞍勒馬、器皿布帛。在青州討伐楊光遠時,又任行營右廂兵馬都監,戰爭結束,改任磁州刺史。符彥卿北上征伐契丹,陳思讓上表請求參加出征。不久,改任衛州。父母親連續去世服喪。當時武臣很少有實行喪禮的,陳思讓不等詔書下達,就離州奔喪,聽到的人都贊美他。服喪未滿起任隨州刺史。
後漢初,調任淄州,任滿返回朝廷。淮南輿朗州馬希尊在淮南會師,進攻湖南,馬希廣請求援軍,接著發生內亂,周祖又北征,就分出兵力命令陳思讓到郢州去救援,軍隊尚未渡河馬希廣已失敗。陳思讓留在郢州。
周祖即位,派遣供奉官邢思進召陳思讓及所率軍隊返回。劉崇在太原越位稱帝,周祖想要得到有方略的人才來守衛邊境,派遣陳思讓率領軍隊到磁州,扼守澤、潞。不久,任磁州刺史,充北面兵馬巡檢。尚未出發,磁州建置升為團練州,就由陳思讓充任團練使。
廣順元年九月,劉崇派遣大將李瓌率領馬步軍各五都,鄉兵十都,從團柏出發到窘子店。陳思讓與都監向訓、張仁謙等率龍捷、吐渾軍,到虒亭以西,與李鑲的軍隊相遇,殺死三百餘人,生擒一百人,俘獲劉崇的偏將王墦、曹海金,馬五十匹。不久派遣王峻支援晉州,任命陳思讓與康延沼分別為左右廂排陣使,命令率領軍隊從烏嶺到達絳州與大軍會合。劉崇燒毀軍營逃走,陳思讓又與葯元福襲擊他。不久權知絳州。第二年春,升為絳州防禦使。
顯德元年九月,改任亳州防禦使,充昭義軍兵馬鈐轄,多次打敗並州軍隊及契丹援軍,升任安國軍節度觀察留後,充北面行營馬步軍排陣使。五年,在西山下打敗並州軍隊一千餘人,斬首五百級。當年秋,邢州官吏、老人邢銖等四十人來到朝廷,請求借留陳思讓,下詔贊揚他。十二月,改任義成軍節度觀察留後。
六年春,世宗將要北征,命令先奔赴冀州等待命令。佔領瓦橋關,設雄州時,任命陳思讓為都部署,率軍戍守。世宗患病回京,留陳思讓為關南兵馬都部署。恭帝繼承皇位,任橫海軍節度使。
宋初,加官檢校太傅。乾德二年,又為保信軍節度使。當時皇子興元尹德昭娶陳思讓的女兒為夫人。開實二年夏天,改任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七年,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贈官侍中。
陳思讓多次擔任藩鎮職務,沒有敗績,然而非常信奉佛教,所到之處大都禁止屠宰,俸祿全部用來供養僧人,人們稱為「陳佛子」。去世之後,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弟弟陳思誨,官至六宅使。兒子陳欽祚,逐步提升到香葯庫使、長州刺史。陳欽祚的兒子陳若拙。
陳若拙
陳若拙字敏之。自幼好學,陳思讓曾讓他拿著書信到晉王府去,宋太宗贊賞他應對周詳文雅,想要安排他任王府職務,陳若拙懇切推辭。太平興國五年,中進士甲科,初次任官為將作監丞、通判鄂州,改任太子右贊善大夫、單州知州。因治政之才,改任太常丞,升為監察御史,充鹽鐵判官。益州關押囚犯非常多,太宗看到奏章很驚訝,召見陳若拙當面委託他清理判決,升為殿中侍御史、通判益州。淳化三年,就地任命為西川轉運副使,不久,改任正使,召回。李至守洛都,表奏陳若拙輔助治理,改任度支員外郎,通判西京留守司。過了很久,柴禹錫鎮守涇州,又表奏為通判,升為司封員外郎,押送糧草到塞外,下詔褒獎他。
入朝為鹽鐵判官,轉任工部郎中。與三司使陳恕不融洽,請求調往其他部門,改為主判開拆司。皇帝巡視北方,任命李沆留守東京,任若拙為判官。黃河在鄆州決口,朝廷商議遷移州城來躲避水患,命令陳若拙與閻承翰前去規劃處理,不久任命權塞東轉運使,接著徵發士兵堵塞王陵口,又在齊州疏浚引導水勢,在採金山建立高大堤壩,奏請免除六州應納的短木五百萬根,百姓為此得到很大好處。黃河事務結束,實任轉運使。召回,為刑部郎中、潭州知州。當時三司使空缺,陳若拙自以為能得到。到逭時非常失望,因而請求召見,上言父母年老,不願遠出,請求交回任命。皇上很惱怒,對宰相說:「士子的操守修養,必須名實相副,常聽說陳若拙有才能,特別提陞官級委任他地方事務,然而如此貪圖進升挑選祿位。以前有叫黃觀的人,有人稱贊他有才能,選用為西川轉運使,就陳辭求免,當時貶黜到邊遠州任職。現在陳若拙又這樣,也要譴責降職。凡是用人,豈能因親近疏遠而不同,如果能鞠躬盡瘁奉行公事,有所建樹,何必擔心名聲官位不來。」於是追回陳若拙所授任命文書,貶為處州知州,徙溫州。任滿回朝,又任刑部郎中,再次任鹽鐵判官,改任兵部郎中、河東轉運使,賞賜金紫。
皇上親祀汾陰,陳若拙把所管轄地區的緡帛、糧草十萬,運到河中用來補助費用,經度制置使陳堯叟上言他任職干練,提升為右諫議大夫,改為永興軍府知府。當時鄰州飢荒,前任官不許他們買賣糧食,陳若拙到達,允許貿易,百姓賴以接濟。又移為鳳翔府知府,入朝授給事中、澶州知州。蝗災旱災之餘,勤於治政,州內百姓列出政績請求留任。天禧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錄用其子陳映為奉禮郎。
陳若拙常弄虛作假,學問很少,當時把第二名及第的人稱為榜眼,陳若拙一向沒有文采,因此被稱作「瞎榜」。
焦繼勛
焦繼勛字成績,許州長社人。少年讀書有遠大志向,曾對人說:「大丈夫應當在異域建立功勛,取萬戶侯。豈能勤苦於詩文呢?」於是放棄學業,在三晉一帶游俠,以飲酒博戲為事。晉祖鎮守太原,焦繼勛穿著儒生的衣服求見,晉祖與他交談,很喜歡他,留作部下。天福初年,授皇城兼宮苑使,升為武德使。安重榮在鎮州謀反,安從進從襄陽起兵呼應。晉祖命令焦繼勛率諸將進軍討伐。到唐州以南,遇到安從進的軍隊一萬餘人,設下伏兵擊敗他們,俘獲他們的牙將安洪義、鮑洪等五十餘人,得到山南東道官印,安從進單人匹馬逃回。安從進之弟安從貴率領軍隊千餘人,援助均州刺史蔡行遇,焦繼勛殺掉其中七百人,生擒一百人,俘獲安從貴,砍斷手腕放回城中,安從進從此不能稱雄一方。焦繼勛因功就地授齊州防禦使。少帝即位,安從進被平定,以焦繼勛的威名鎮守,調任襄陽防禦使。一年多後,入朝任右千牛衛大將軍,授宣徽北院使,升為南院使。
西入侵犯邊境,朝廷商議派出軍隊進行討伐,焦繼勛上疏請求出行,授為秦州觀察使兼諸蕃水陸轉運使。到達後,推行恩信,以方略招引勸誘,各州酋長相繼奉獻玉帛、牛酒請求結盟,邊境因此安定。不久調任陝州知州,就地升保義軍兵馬留後。
後漢初,鳳翔軍校陽彥昭據城叛亂,命令焦繼勛率領軍隊討伐,因功授保大軍節度使。召入京城,漢祖駕幸大名,留用為京城右廂巡檢使,隨即改任右羽林統軍。隱帝末年,命令焦繼勛率軍北征。周祖起兵攻打京城時,焦繼勛擁奉隱帝在留子陂迎戰,作戰失利,歸附周祖。
廣順初年,改任右龍武統軍。世宗征伐淮南,任左廂排陣使,又改任右羽林統軍、左屯衛上將軍,因戰功授彰武軍節度使。
宋初,召為右金吾衛上將軍,改授右武衛上將軍。乾德三年,權知延州。四年,判右街仗杜審瓊去世,任命焦繼勛接替他。當時向拱任西京留守,經常飲酒宴會,不管理府中事務,強盜白天進入都市搶劫財物,向拱醉酒不去追捕。太祖選用焦繼勛接替他,一個多月後,京城肅然。太祖將到洛陽,派遣庄宅使王仁珪、內供奉官李仁祚指揮修建洛陽宮,命令焦繼勛管理這項工程。皇帝回京,贊揚他干練有能力,召見褒獎賞賜,授為彰德軍節度使,仍舊知留府事。王仁珪領義州刺史,李仁祚為八作副使。焦繼勛在太平興國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贈官太尉。
焦繼勛涉獵史傳,通曉治國之道,所到之處有好的政績。然而性情吝嗇,總是節省官府費用,當時輿論輕視他。兒子焦守節。
焦守節
焦守節字秉直,最初補左班殿直,選用為江、淮南路采訪使。還朝奏報符合旨意,提升合門祗候。李順的余黨騷擾西川,命令與上官正討伐平定他們。高、溪州蠻侵擾內地,又命令前去處理,焦守節上言:「山川曲折險峻,出戰對我軍不利。」下詔允許招降。
咸平年間,設江淮南、荊湖路兵馬都監,首先被選拔。又討伐施州、夔州叛亂蠻人,用大義勸諭他們的酋長,全都悔過歸附,因而為他們劃出地域定約。回朝升任合門通事舍人,監香葯榷易院,三司上言每年賦稅增加八十餘萬。當時焦守節已任衣庫副使,應當升合門副使。真宗對輔臣說:「焦守節因財利剩餘而升武官官階,用什麼來鼓勵在邊境效命的人呢?」僅任命為宮苑副使。奉命出使契丹,館伴丁求說指著遠山對他說:「那就是黃龍府。」焦守節應聲說:「燕然山距這裹有多少路程?」求說慚愧佩服。過了很久,升為皇城副使,管勾軍頭引見司。因把官府差役借給樞密院副承旨尹德潤修建住宅,免去所任官職。三次提升為東上合門使,加官榮州刺史。多次請求任地方官,歷任襄、鄧、汝三州知州,升為四方館使,以右神武大將軍退休去世。
劉重進
劉重進,幽州人,本名晏僧。後梁末隸屬軍籍。後晉初,因通曉契丹語,應募出使北部邊疆,改右班殿直,因而賞賜這個名字。升西頭供奉官,再次出使契丹。契丹主因為他機敏智慧,留用為帳前通事;隨即向南侵犯,任命重進為忠武軍節度使。
後漢初,移鎮鄧州。後漢法律,禁用牛革非常嚴格,州中百姓崔彥、陳寶選等八人從本鎮拿著牛皮到漢祖廟去做鼓,劉重進杖責後釋放了他們。判官史在德說劉重進不善於用法,應當處死。到大理、刑部復審,劉重進所作判決是正確的。史在德定罪為故意誣陷,杖責而死。
乾佑末年,免去藩鎮之職前來朝見。周祖起兵到達封丘,詔令重進與左神武統軍袁義率軍抵禦他們,劉重進遠遠望見塵埃就撤退逃走。後周廣順初年,隨從征伐兗州。不久,封薛國公。繼而召為右神武統軍,逐步加官至檢校太師。世宗南征,為右廂排陣使。顯德三年,世宗聽說揚州沒有防禦准備,派遣宣祖、韓令坤與劉重進等前去襲擊,又擔任先鋒都部署,進軍攻克泰州。起初,楊行密的子孫居住在海陵,稱為永寧宮,後周軍隊渡過淮河,全部被李景所殺。劉重進進入他的家,得到玉硯、玉杯盤、水晶盞、瑪瑙碗、翡翠瓶進獻上去。隨即任命判廬州行府事兼行營都部署,在州境之內打敗淮軍一千餘人,又在白城湖打敗五百人。世宗第二次出征,吳軍在紫金山潰敗,有逃到束山口的,劉重進殺死三千餘人。攻克壽州後,因功授武勝軍節度使。淮南平定,改鎮邢州。世宗北征,為先鋒都指揮使。恭帝即位,封官開府儀同三司。
宋初,進封燕國公。建隆二年秋,授右羽林統軍。乾德五年,改任左領軍衛上將軍。劉重進只擅長翻譯,沒有其他才能,正值契丹入侵中原,於是官至藩鎮。任環衛官,曾隨從皇上到玉津園,太祖召見並與他交談。退下以後,對身邊的人說:「看起來劉重進應對不及常人,前朝任用為將帥,怎能重用呢?」六年,去世,享年七十歲。
袁彥
袁彥,河中河東人。年少時因矯健勇猛應募從事,隸屬奉國營。後漢乾佑年間,周祖率領軍隊討伐李守貞,把袁彥安置在麾下,到鎮守鄴,用為部直小將。後周廣順年間,世宗在澶淵,升為親事都校。世宗任京城尹,改任開封府步直指揮使。顯德初年,授內外步軍都軍頭,領泉州刺史。不久,改任岳州防禦使。隨從征伐壽州,任城北造竹龍都部署。竹龍,是用竹子數十萬竿,圍繞連接,上面設版屋,裝載甲士數百人,用來攻打其城。又命令在渦口修橋,橋梁建成,世宗到此,因而設為鎮淮軍。李繼勛因在淮河岸邊被打敗,罷免軍職,任命袁彥為武信軍節度使,權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又任命為淮南道行營馬步軍副都指揮使,賞賜衣服、金帶、鞍勒馬、鎧甲、器仗,派遣他來到軍中。
宋太祖攻克滁陽,俘虜皇甫暉、姚鳳,袁彥都有功勞,下詔褒獎。又命令率軍駐兵下蔡以便進逼壽春。劉仁贍投降,隨從世宗攻打濠、泗,又俘獲南唐將領許文縝、邊鎬等進獻。班師,實任步軍都指揮使,領彰信軍節度使。六年春,徵發近郊青壯年疏浚五丈河,命袁彥管理這項工程。恭帝繼承皇位,調任保義軍節度使。
宋初,加官檢校太尉。當年秋天前來朝見,改鎮曹州。乾德六年,為靜難軍節度使。開寶二年,調任鄜州。五年,免去藩鎮職務返回京城,去世,享年六十六歲。景德四年,特別下詔錄用其孫袁昭慶為借職。大中祥符八年,袁昭慶獻上袁彥周朝所受告敕中有二聖名諱的,特別提升為殿直。
祁廷訓
祁廷訓本名廷義,避太宗舊名而更改。河南洛陽人。父親祁珪,後梁左監門衛大將軍。祁廷訓長於文書會計、騎馬射箭,隸屬周祖部下。廣順年間,歷任東西班右蕃行首、鐵騎都虞候。世宗即位,改任東西班都指揮使,升為內殿直都指揮使,相繼領蘭、睦二州刺史。隨從征伐淮南,賞賜給他明光鈿甲,命令總領水師巡梘長江沿線。吳人把軍隊埋伏在三江口蘆草中,襲擊祁廷訓,祁廷訓奮力作戰大敗他們,俘虜斬首一千人,余黨逃走。長江以北平定,因功升吉州團練使,領鐵騎左廂都指揮使。一個多月後,升嵐州防禦使,領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宋初,為安遠軍節度觀察留後,當年秋,改任河陽。乾德二年,又改任彰德軍節度留後。不久權知鄧州。五年,就地授義武軍節度使。
開實二年,太祖征伐太原,任命祁廷訓為北面副都部署。太平興國元年前來朝見。二年冬,改授左領軍衛上將軍。五年,因私販竹木高價賣給官府,責降為本衛大將軍。不久,官復原職。六年,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祁廷訓身材高大魁梧,沒有才智謀略.,遇事經常退縮逃避,當時的人稱作「祁駱駝」,是因為他龐大而沒有可取之處。
張鐸張禹珪
張鐸,河朔人,少年時因勇武應募隸屬軍籍。後漢初,為奉國右第六軍都指揮使,領澧州刺史。周祖以樞密使身份鎮守鄴,張鐸率所轄軍隊隨從出行,起兵時,張鐸參預其事。廣順初年,張鐸為奉國左廂都指揮使,韓通為右廂都指揮使;隨即同時兼防禦使,張鐸領永州,韓通領睦州。改奉國軍馬虎捷軍時,張鐸仍舊兼領這一職務。當年冬,出朝為密州防禦使,改任亳州防禦使。三年,授鎮國軍節度使。郊祀結束,加官檢校太傅。世宗初年,調任彰義軍,不久,加官檢校太尉。顯德三年,又調任河中尹、護國軍節度使。...
翻譯字數太多貼不下,文庫里正上傳,過一兩天搜「宋史卷二百六十一列傳第二十原文加譯文」,或者你留個郵箱發給你。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
國際經濟法判斷題 發布:2025-01-16 05:29:31 瀏覽:739
兩會民法典草案 發布:2025-01-16 05:25:29 瀏覽:542
刑事訴訟法對應的實體法是 發布:2025-01-16 04:38:02 瀏覽:286
武進法院拍賣公告 發布:2025-01-16 04:28:07 瀏覽:760
中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6 04:05:03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