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理念導讀

刑法理念導讀

發布時間: 2022-08-15 13:44:01

① 陳興良一些資料

陳興良 個人簡介

陳興良,男,1957年3月21日生,浙江義烏人。1977年12月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1981年12月本科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考上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專業博士研究生,1987年12月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幹事、中國比較法研究會幹事、北京
市刑法學研究會常委理事兼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成果:

個人專著
《正當防衛論》、《共同犯罪論》、《遺傳與犯罪》等;主編《刑
法全書》等20多部;合著《刑法學原理》等30多部;合譯《立法
論——刑法典原理》等4部。

陳興良 法學專著(同名著者未經篩選)

□刑事法判解(第9卷)/陳興良,2005-7-1版
□刑事法判解(第8卷)/陳興良,2005-5-1版
□潤物無聲:刑事一體化與刑事政策/陳興良,2005-3-1版
□刑事法評論(2004)(第15卷)/陳興良,2004-12-1版
□刑事疑案評析/陳興良,2004-11-1版
□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第2卷.2004年度)(上/下冊)/陳興良,2004-9-1版
□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第1卷.死刑問題研究)(2004年度)(上/下冊)/陳興良,2004-9-1版
□中國刑事政策檢討/陳興良,2004-7-1版
□刑事法評論(第14卷)(2004年)/陳興良,2004-7-1版
□公法(第5卷)/陳興良,2004-7-1版
法治的言說/陳興良,2004-5-1版
□刑事法判解(第7卷)/陳興良,2004-4-1版
□中國刑事司法解釋檢討-以姦淫幼女司法解釋為視角/陳興良,2003-1-1版
□法外說法(陳興良序跋集I)/陳興良,2004-3-1版
□書外說書(陳興良序跋集II)/陳興良,2004-3-1版
□中青年法學文庫:刑法哲學(修訂三版)/陳興良,2004-2-1版
□刑事法評論(2003)(第13卷)/陳興良,2003-9-1版
□刑事法判解(第6卷)/陳興良,2003-10-1版
□陳興良刑法學教科書之規范刑法學/陳興良66,2003-8-1版
□刑法學(博學法學系列)/陳興良,2003-8-1版
□刑法理念導讀/陳興良,2003-8-1版
□中國死刑檢討(第1輯)(中國法治檢討叢書)/陳興良,2003-5-1版
□刑事法評論(第12卷)/陳興良,2003-4-1版
□刑法案例教程(面向21世紀法學案例系列教材)/陳興良,2003-4-1版
□刑法的啟蒙(法學學術隨筆)/陳興良,2003-2-1版
□法治的界面/陳興良,2003-1-1版
□刑事法判解(第5卷)/陳興良,2002-11-5版
□刑事法評論(第11卷)/陳興良,2002-9-5版
□刑事簡易程序研究(刑事法文庫6)/陳興良,2002-8-13版
□當代中國刑法新境域/陳興良,2002-3-1版
□刑事法評論(2002年)(第10卷)/陳興良,2002-3-1版
□刑法總論(北京大學遠程教育法學試用教材)/陳興良,2002-3-1版
□刑法疑案研究/陳興良,2002-2-1版
□本體刑法學/陳興良,2001-8-1版
□刑事法評論(2001年)(第9卷)/陳興良,2001-12-1版
□法治的使命/陳興良,2001-12-1版
□刑事法判解(第4卷)/陳興良,2001-10-1版
□刑事法評論(2001年)(第8卷)/陳興良,2001-8-1版
□刑事法判解(第3卷)/陳興良,2001-2-1版
□刑事司法研究-情節.判例.解釋.裁量/陳興良,2000-9-1版
□刑事法評論(第7卷)/陳興良,2000-10-1版
□刑事法評論(第6卷)/陳興良,2000-6-1版
□刑事法判解(第2卷)/陳興良,2000-4-1版
□刑法學(全國律師資格考試指定用書)/陳興良,2000-5-1版
□刑事法總論(中國刑事法學研究叢書)/陳興良,2000-1-1版
□罪名指南(上下)/陳興良,2000-1-1版
□刑事法評論 (第5卷)/陳興良,2000-1-1版
□刑法的人性基礎/陳興良,1999-8-1版
□走向哲學的刑法學/陳興良,1999-9-1版
□刑法適用總論 (上下)/陳興良,1999-6-1版
□刑事法評論 (第4卷)/陳興良,1999-8-1版
□刑事法判解(第1卷)1999/陳興良,1999-7-1版
□當代中國刑法新視界/陳興良,1999-4-1版
□刑事法評論(第3卷)/陳興良,1999-1-1版
□刑法全書(97刑法叢書)/陳興良,1997-4-1版
□刑法疑難案例評釋/陳興良,1998-7-1版
□刑事訴訟中的公訴人/陳興良,1998-6-1版
□刑事法評論(第2卷)/陳興良編,1998-4-1版
□刑法的啟蒙/陳興良,1998-1-1版
□刑事法評論(第1卷)/陳興良,1997-7-1版

陳興良 法學論文(同名作者未經篩選)

□名師名作惠及吾輩――讀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 /陳興良,周光權,

引文索引(陳興良的論著被以下論文引用僅限本網不完全收錄,未經篩選)

□情節犯新論 /王國平,,
□論對向犯 /侯斌,,
□論情節犯 /王國平,,
□論集資詐騙罪 /秦德良,,
□論「嚴打」中死刑的合理控制 /秦德良,,
□我國期貨刑法的重構 /秦德良,,
□現實至理想的回歸—對我國訴訟調解制度的理性思考 /趙曉林,,
□試論非法經營罪 /何雲,,
□死刑存廢之比較 /楊帆,,
□監獄法的法律地位及價值評估 /周介昆,陳柏安,
□竊電犯罪初論 /張明慧,閆海,
□論我國單位犯罪制度及其立法完善 /羅廣建,,
□略論少年犯罪刑事一體化預防機制 /曾明生,,
□論刑罰的目的 /李磊,,
□北京市首例涉嫌違法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案引發的意見分歧和法條競合的法理沖突 /李旺城,郭小鋒,
□檢察人員的執法觀念——多維視野下的分析 /李翊,,
□論起訴便宜主義的存在合理性及其借鑒 /鄭銘勛,,
□法律職業與法學教育——法律碩士前景探析 /羅許生,,
□混合身份共犯研究 /張連華,聞靜,
□論刑法基本原則確立 /黃建華,,
□刑罰目的論 /李英偉,,
□對違法阻卻事由的一些思考 /齊匯,,
□司法解釋「立法化」現象探微 /袁明聖,,
□正當防衛的自我解讀 /陶蘇鵬,,
□無被害人「犯罪」的視角轉換:安樂死之非犯罪化 /王曉輝,,
□正當防衛法律價值的理性思考 /包雯,胡利敏,
□對正當防衛中不法侵害的界定 /朱永德,,
□論被告人承擔證明責任的不適用性 /葉良芳,,
□淺析刑法條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 /黃立輝,,
□簡議清末刑法變革 /李秉勇,,
□從新的角度論犯罪客體 /郭銳林,,
□受賄罪的本質及其要件 /釗作俊,,
□關於搶劫罪的幾點思考 /葛利江,,
□關於協會組織的法律問題----"龔建平黑哨案"的法律分析 /韓榮和,,
□犯罪構成事實研究 /郭銳林,,
□侵佔罪若干問題研究 /李秉勇,,
□由一個案例引發的思考——詐騙罪與盜竊罪的區別 /周珺婭,,
□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實然分析與應然思考 /陳清浦,,
□黑社會性質犯罪成因及控制體系研究 /梁華仁,陳清浦,
□單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 /孟奇勛,,
□試論貪污受賄犯罪的畸形需要及其抑制 /苗勇,,
□搶劫罪行為對象若干問題研究 /陳清浦,,
□動產善意取得制度邏輯前提之重構 /梅瑞琦,,
□試論我國司法改革中的越位問題 /王超,周菁,
□普通程序簡易審改革質疑 /王超,,
□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不可轉換——對一項司法解釋的質疑 /楊忠民,,
□中德刑事案件不起訴制度比較研究 /閻利國,,
□洗錢犯罪研究 /釗作俊,,
□試論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罪 /釗作俊,,
□論死刑罪名與死刑限制 /釗作俊,,
□我國現行戒毒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姚建龍,,
□賣淫女的被害性及其合法權益保護 /姚建龍,,
□論刑法的民法化 /姚建龍,,
□論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 /吳政,,
□死刑的司法現狀及其展望 /釗作俊,,
□「人質型」犯罪的適用問題辨析 /柯明泉,陳志凡,
□針對網路犯罪之認定探討——兼評刑法相應立法的完善 /范德繁,,
□試論對重婚罪名的認定及其審理程序中的幾個問題 /鄧曉霞,,
□刑法上的不作為研究 /朱鐵軍,,
□罪行法定原則的選擇與適用 /韓克芳,,
□論綁架罪的認定 /王宗光,,
□論刑法中的禁止不當評價 /肖中華,周軍,閻穎
□勞動教養制度及其改革 /劉仁文,,

② 死緩和無期徒刑又有什麼區別呢

1、死緩,是指對應當判處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在判處死刑的同時宣告死緩執行,實行勞動改造,以觀後效。
2、無期徒刑是介於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間的一種嚴厲的刑罰。無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的刑罰方法。無期徒刑的刑期從判決宣判之日起計算,判決宣判前先行羈押的日期不能折抵刑期,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後,執行有期徒刑,先行羈押的日期也不予折抵刑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五節死刑

第四十八條【死刑、死緩的適用對象及核准程序】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緩期執行的,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准。
第四十九條【死刑適用對象的限制】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第五十條【死緩變更】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後執行死刑;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第五十一條【死緩期間及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計算】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從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之日起計算。

③ 闡述西方刑法的理念與制度!2000字左右

1. 古希臘時期對罪與罰的認識
2. 中世紀的刑法與懲罰
3. 近代西方對刑罰和犯罪的新理解
4. 當代對刑罰和犯罪的爭論

④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刑事訴訟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刑事訴訟是行使國家刑罰權的活動。刑事訴訟的中心內容是解決被追訴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刑事訴訟法與刑法關系密切,學習刑事訴訟法必須對刑法有所了解。
2.刑事訴訟由國家專門機關負責進行。刑事訴訟活動主要由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負責進行。其中,享有偵查權的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軍隊的保衛部門、監獄和走私犯罪偵查局。在考試中,一般以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偵查許可權為考察重點。人民檢察院是唯一享有檢察權的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權貫穿始終,如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監督;自偵案件的偵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抗訴;執行監督;等等。人民法院是唯一享有審判權的機關。根據第12條規定,審判階段是確定公民有罪的必經階段。因此,審判程序一直是律考的重點。
3.刑事訴訟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在刑事訴訟中,訴訟主體除包括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外,還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自訴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被告和證人、鑒定人、書記員、翻譯人員等訴訟參與人。各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訴訟地位及其權利義務關系是刑事訴訟學習的重點。
4.刑事訴訟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這是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特徵。與其它社會活動不同,刑事訴訟活動是刑事訴訟法的產物。只有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活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刑事訴訟案件的流轉程序一直是律考關心的重點。

⑤ 刑法概念有哪些

(一)刑法的概念、淵源、分類
1、刑法概念:規定犯罪及刑罰的法
注意:這里的「犯罪」不僅僅是事實描述,而更是一種價值評價
2、刑法淵源:刑法典(修正案是刑法典的組成部分);
1個單行刑法(創立騙購外匯罪;將逃匯罪的主體由國有單位擴大到所有中國的單位;將非法買賣外匯定為非法經營罪);
附屬刑法:其他法律中的刑法規定;(中國沒有明確的附屬刑法)
3、刑法分類:狹義刑法與廣義刑法、普通刑法與特殊刑法
(二)刑法之法律特徵
1、調整和保護利益的廣泛性與不完整性
2、最後手段性(其他部門法的補充性)
3、保障性(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
(三)刑法之機能
刑法的機能實際上就是指刑法的作用,具體是指刑法在客觀上可能發揮的作用和主觀上人們希望和追求刑法發揮的作用
1、行為規制機能:指刑法具有使對犯罪行為的規范評價得以明確的機能。
刑法是面向未來的,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而不是報復犯罪
指的是禁止自我重復和禁止別人模仿。
例1:如張三偷錢,沒人管,那麼別人也會去模仿,所以要禁止,防止犯罪傳染。
例2:精神病人不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法律不能禁止精神病人模仿、復制自己以前的行為。(其本身無正常意識)。
用處: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極為罕見的行為即使是社會危害性極大也是不能當作犯罪來處理,否則就違反了行為規制機能(如刑法第17條規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負刑責的情形)。
國民得以自由活動的前提條件,是確立公正且透明的行為規范,使其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在此規范的范圍內,人們的自由活動將被保障,同時,當違反規范侵害他人利益時,將被追究責任。
2、保護法益機能:刑法能夠保護而且值得保護的利益。
例如:刑法認為男子的性權利不值得保護。
當侵害的法益發生變化時,罪名也隨之發生變化。(轉化犯)
3、自由保障機能:保障公民個人自由不受國家刑罰權不當侵害的機能;
使國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預測可能性;
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又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四)刑法的目的
1、第一層次:刑法的整體目的:保護法益
2、第二層次:分則各章規定的目的(同類客體)。
3、第三層次:各個條文的目的。對各個條文目的的理解不應超出規定該條文的「章」的目的范圍。例外:刑法分則第四章中的重婚罪
(五)刑法的解釋→任何解釋都必須符合刑法的目的
按解釋的效力分為:有權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無權解釋(學理解釋)
按解釋的方法分為:文理解釋(平義解釋)、論理解釋
文理解釋指根據刑法用語的文義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闡釋刑法意義的解釋方法。文理解釋的根據主要是語詞的含義、語法、標點及標題。文理解釋是一種基本的但並非簡單的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合理,則沒有必要採取論理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不合理或產生多種結論,則必須進行論理解釋。
論理解釋是指參酌刑法產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擴大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窄,於是擴張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341條中「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將刑法第116條中的「汽車」解釋為包括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機,則是一種擴大解釋。擴大解釋是對用語通常含義的擴張,不能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如果完全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則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類推解釋。應否做出擴大解釋,還必須考慮處罰的必要性;對於一個行為而言,其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將其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行為離刑法用語核心含義的距離越遠,則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小。換言之,「解釋的實質的容許范圍,與實質的正當性(處罰的必要性)成正比,與法律條文通常語義的距離成反比。」因此,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做出擴大解釋的可能性就越大;處罰的必要性越大,擴大解釋的擴張程度便越寬。
(2)縮小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廣,於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111條規定的「情報」限定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應公開的事項」,則是縮小解釋。罪刑法定原則的保障人權的思想,並非意味著在任何場合都盡可能做出縮小解釋;事實上,任意做出縮小解釋反而可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例如,將刑法第232條中的「故意殺人」的「人」限制解釋為「精神正常的人」或者「年滿1周歲以上的人」,可謂縮小解釋,但嚴重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精神。不是限制字面含義,而是在刑法規定之外附加條件的,不是縮小解釋,可能是目的性限縮。
(3)當然解釋。即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如刑法第201條規定,「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認為因偷稅被給予三次、四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則是當然解釋。(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
(4)反對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含義的解釋方法。如刑法第50條前段規定,判處死緩在緩期執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滿後,減為無期徒刑」。據此,沒有滿2年的不得減為無期徒刑,此即反對解釋。反對解釋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採用:一是法條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全部條件;二是法律規定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必要條件。
(5)補正解釋。即在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統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如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則是補正解釋。補正解釋必須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體規定。在刑法解釋中,補正解釋不意味著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解釋為犯罪。這是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
(6)體系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規范意旨的解釋方法。體系解釋的目的在於避免斷章取義,以便刑法整體協調。刑法是存在於法律體系中的一個整體,它不僅要與憲法協調,而且本身也是協調的。因為刑法體現正義,要對相同的案件作相同的處理,對相似的案件作相似的處理,對不同的案件作不同的處理,絕對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做出不協調的解釋,必然有損刑法的正義性。所以,使刑法相協調是最好的解釋方法。「對一個本文某一部分的詮釋如果為同一本文的其他部分所證實的話,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能。則應舍棄。」遇到不明確的規定時,應當通過明確的規定來闡釋不明確的部分,而不應當以某種規定不明確為由而否定明確的規定。體系解釋並不意味著對刑法中的任何用語都必須做出完全一致的解釋,更不意味著刑法用語必須與其他法律用語的含義相吻合。由於語言的特點等原因,刑法中的許多用語也具有相對性,即同一用語在不同條款甚至在同一條款中可能具有不同含義。同時,肯定刑法用語的相對性是為了實現刑法的協調與正義,所以,對用語作相對解釋,實質上也是體系解釋。
(7)歷史解釋。即根據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歷史解釋並不意味著只是探討立法原意,而是要根據歷史參考資料得出符合時代的結論。歷史解釋也不意味著必須永遠按照過去的觀念解釋現行刑法或對舊刑法的解釋必須仍然適用於新刑法,而是應注重刑法變更的歷史原因。例如,私自開拆、隱藏、毀棄郵件、電報罪,已由舊刑法中的瀆職罪調整到新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解釋者應當把握這種調整的理由並做出新的解釋,而不能按瀆職罪解釋本罪的構成要件。
(8)比較解釋。即將刑法的相關規定或外國立法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藉以闡明刑法規定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在進行比較解釋時,不可忽視中外刑法在實質、內容、體例上的差異,不能只看文字上的表述與犯罪的名稱,而應注重規定某種犯罪的條文在刑法體系中的地位,從而了解相同用語在不同國家的刑法中所具有的不同含義。例如,日本刑法第246條規定了詐騙罪,第246條之二規定了使用計算機詐騙罪,第248條規定了准詐騙罪,而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後兩種罪名。不能認為,使用計算機詐騙與准詐騙的行為,沒有被我國刑法規定為犯罪,因而不得定罪處刑;相反只能認為,這些行為包含在我國刑法第264條、第266條規定的盜竊罪、詐騙罪之中。
(9)目的解釋。即根據刑法規范的目的,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任何解釋都或多或少包含了目的解釋;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多種結論或不能得出妥當結論時,就以目的解釋來最終決定;刑法分則規定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條文,都有其特定的法益保護目的;在確定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必須以其保護法益為指導。目的解釋的前提是正確確定刑法規范的目的。就刑法而言,難以確定的是分則具體條文的目的。例如,規定盜竊罪的第264條的目的,是保護財產的所有權,還是保護財產的佔有?規定受賄罪的第385條的目的,是保護職務行為的公正性,還是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對此,又需要根據憲法原則和刑法理念與現實,採取多種解釋方法來確定。
在對刑法條文進行解釋時,既可能採取某一種解釋方法,也可能同時採取某幾種解釋方法,對不同條文可能採取不同的解釋方法(如對A條進行擴大解釋,對B條進行縮小解釋),但解釋必須符合刑法目的。
對於一個詞語的解釋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它的判斷標準是:對一個概念的解釋是否超出了國民對於這個詞語含義的預測可能性

⑥ 什麼是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

你好。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涵蓋叄個方面的內容:
1、既要懲罰犯罪,又要尊重和保障人權;
2、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程序公正的內容包括程序公開、程序中立、程序平等、程序安定、程序保障;
3、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一、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人權

所謂懲罰犯罪,是指通過刑事訴訟活動,在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對構成犯罪的被告人公正適用刑法,以抑制犯罪,以及通過刑事訴訟程序本身的作用來抑制犯罪。所謂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指在通過刑事訴訟懲罰犯罪的過程中,保證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具體包括:(1)無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有罪的人受到公正處罰;(3)訴訟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和行使。

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關系是,既統一又對立。一方面,正確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無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是統一的;另一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權也不能脫離懲罰犯罪;一般認為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人權應當並重。

二、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

訴訟公正包括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即結果公正,指案件的結局處理所體現的公正。刑事案件的實體公正,具體要求是:(1)據以定罪量刑的犯罪事實的認定,應當做到證據確實、充分;(2)正確適用刑法,准確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及罪名;(3)按照罪刑相適應原則,依法適度判處刑罰;(4)對於錯誤處理的案件,採取救濟方法及時糾正、及時補償。刑事案件的程序公正,具體要求是:(1)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的規定;(2)認真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權利;(3)嚴禁刑訊逼供和其它非法手段取證;(4)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5)保障訴訟程序的公開性和透明度;(6)按照法定期限辦案、結案。

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各有其獨立的內涵和標准,不能互相代替。

三、訴訟效率

追求訴訟效率,意味著應當降低訴訟成本,加速訴訟運作,減少案件拖延和積壓。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是:公正第一,效率第二。公正優先,兼顧效率。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⑦ 現代社會的刑事司法理念是什麼

現代刑事司法理念是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被中外長期司法實踐證明了的司法活動必須遵循的一系列理性觀念。它的內涵十分豐富,獨立、平等、中立、透明、公正、高效、文明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本文側重於僅就公正與效率、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文明司法以及刑罰輕刑化等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科學內涵進行闡述,並就如何進一步樹立和貫徹這些理念進行理性思考。
一、公正與效率的理念———「現代刑事司法的永恆主題」
「公正與效率」意味著司法不僅要追求公正,而且要追求有效率的公正;訴訟不僅要講求公正,而且要講究效率。它反映了司法的本質及特徵,是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內容。只有正確把握二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實踐這一永恆主題。
1.公正與效率理念是一個法制化的命題。「公正」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其古老在於它是哲學、政治學和法學的一個永恆命題;其常新在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圈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其概念既有歷史內涵又有現實意義,可謂見仁見智。正如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所言:「正義具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之形狀,並具極不相同的面貌。」①而司法公正主要指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解決紛爭的公正。它是「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它包括與司法權運作有關的各種因素,從主體到客體,從內容到形式,從實體到程序,從靜態到動態,均達到合理而有序的狀態。」②
「效率」的概念也如此,被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廣泛應用而又賦予不同的內涵。它既有時間和速度的內涵,又有成本和效果的內涵。而司法效率是指通過充分、合理運用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成本,以最小的司法成本獲得最大的成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司法領域已逐漸認識到法院講的公正與社會上及傳統觀念中的公正內涵是不同的。法院講的公正就是「司法的公正」,這個公正是由法律來規范和調整的,是以法律真實為標準的,是以證據裁判為原則的,是以法律事實為依據的。而一般道德觀念意義上的公正則不同,如通常說的「殺人償命」就是一般道德觀念上的公正。但是就司法公正而言,當殺人這一事實進入訴訟程序以後,還要看案件事實,看犯罪情節,純看定案的證據等等,總之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不能認為,法院對殺人者不判處死刑就是司法不公;相反,法院對有法定從輕情節或證據有問題的殺人者不判處死刑則恰恰體現了司法公正。可見,我們講的司法公正與德觀觀念中的公正有時也會存在很大的反差。因此,從事刑事審判的法官要樹立現代刑事司法理念,首先必須把什麼是司法公正這一問題搞清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司法公正。
2.公正與效率理念是一個科學化的命題。公正與效率理念的科學性在於它反映了法院工作的特殊性和規律性,即法院必須奉行被動性,遵循「不告不理」原則,法院不能主動要求當事人來打官司,更不能「無案找案」甚至「無案造案」;同時,司法審判還奉行中立性原則,法院和法官相對訴訟雙方,應該不偏不倚。
3.正確把握公正與效率的辯證關系。公正是法律的首要價值。刑事審判必須做到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正確應用法律,嚴格執行罪行法定、罪行相適應及無罪推定等原則,做到定罪准確,量刑適當,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也就是首先應當確保公正。效率理念則要求以最小的司法投入獲得最大的司法效果,以最短的訴訟時間實現訴訟目的。公正與效率是辯證統一的。沒有公正,效率沒有任何意義;沒有效率,公正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因為「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正義被耽擱等於正義被剝奪」。由於刑事審判涉及可能剝奪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甚至生命,因此在刑事審判中,公正是第一位的,效率是第二位的。公正是訴訟的靈魂和生命。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相對於公正而言,效率只是「魚」而不是「熊掌」,故決不能用通過犧牲公正的方法來提高效率。所以效率應當絕對服從並服務於公正。如果只是片面地追求效率,案件的質量就很有可能得不到保證,最終還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司法資源進行糾錯,這不僅有損公正,而且效率價值本身也得不到實現。所以,「只有公正的司法才是最有效率。而不公的裁判甚至枉法的裁判不僅不能及時解決沖突和糾紛,而且會誘發社會的情緒和行為,導致社會的無序和混亂狀態的加劇。因此它是最沒有效率的」。③
同時,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下,必須強化效率意識,盡可能地提高審判效率。在新世紀之初,最高人民法院著重提出司法效率問題是具有時代特徵的,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之所以說它具有時代特徵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講究高效率,人們追求的是高效率的司法;之所以說它符合世界潮流,是因為世界各國司法改革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提高司法效率。因為面臨大量的訴訟案件,提高效率是社會的需求。所以,不講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
公正與效率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公正,效率就失去意義;沒有效率,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正。二者必須協調發展,單純追求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都是對整個司法價值的損害。
二、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有罪則判,無罪放人」
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同是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不僅要依法懲治犯罪,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維護社會正常秩序,而且要依法保障人權,尊重和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全國人大已經批准我國加入《國際人權最低保障公約》,「尊重和保障人權」也已載入憲法。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我們必須強化人權保障意識。我們樹立這一理念,就是一要堅持「有罪則判,無罪放人」的原則;二要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三要做到嚴格執行審限,防止「兩超」案件發生。
1.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堅持「有罪則判,無罪放人」原則。「有罪則判,無罪放人」是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即法院對於刑事案件經過審理後,若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依照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依法作出有罪判決;依照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依法作出無罪判決;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以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特別是應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申請迴避、辯護、舉證、最後陳述、上訴等各項訴訟權利,在整個審判活動中真正體現依法保障人權。為充分體現依法保障人權,兩高兩部制定了《關於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其實質就是通過法律援助的形式進一步落實辯護制度,強化人權保障意識,促進司法公正。
3.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嚴格執行審理期限,嚴防「兩超」案件發生。人民法院依法懲罰犯罪,必須在法定時限內審結案件,才能確保刑罰產生預期的打擊和威懾作用;同時,對於在法定時限內,沒有足夠的證據指控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必須依法終止訴訟程序,宣告被告人無罪。這是法律保障被告人人權的具體措施,也是人民法院嚴格依法辦案的必然要求。嚴禁隨意延長羈押期限或者變相超期羈押被告人。
貫徹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切實解決超審限和超期羈押問題。造成「兩超」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上不重視的原因,有審限意識淡薄的原因,有防範機制不全的原因,但筆者認為立法上的不足也是造成「兩超」現象的重要原因:一是我國刑訴法規定的審限非常短,一般案件的審限僅一個半月。若扣除雙休日,一般案件的實際工作日僅有23天;二是審判期限與羈押期限相聯系,因此在審限內不能審結案件也就自然對被告人造成了超期羈押;三是無論案件的繁簡,都實行一樣的審限,很不科學。上述因素造成的後果就是表面上看起來法院老是違法,總是出現超審限和超期羈押問題。但深究原因,與立法不完善息息相關。為此,筆者建議在修改刑訴法時應從立法層面對此加以解決:一是延長審理期限。縱觀世界各國,英美法系的國家沒有審判期限,辦理一個案件法官需要多長時間就可以用多長時間;大陸法系國家雖有審判期限,但它比我國的審限要長得多。因此,我國的刑事審判期限應該有所延長。二是建立除依法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犯罪嫌疑人外,以保釋為主、羈押為輔的強制措施制度。三是將審理期限與羈押期限相分離,並根據繁簡分流的原則改革、完善審限制度。四是建立刑事預審程序,嚴格案件交付審判的條件。當然,在刑訴法沒有修改之前,解決的辦法就是進行繁簡分流,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深化普通程序簡化審,進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的理念———「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
人民法院審判刑事案件,不僅要嚴格依照刑法的規定,而且要嚴格執行刑訴法的規定,這是公正司法的起碼要求。司法公正不僅包括實體公正,而且包括程序公正。西方有句古老的格言,即「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能夠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刑事實體公正表現為有罪必罰,無罪不罰,罪刑相適,罰當其罪。而程序公正則表現為訴訟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合法性。我國傳統刑事訴訟觀念將程序僅僅視為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和工具,其自身的價值長期受到漠視。實際上,程序公正是現代法治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理念,程序不僅僅是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和保障,而且還具有自身獨有的價值內涵,它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正義。馬克思曾對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關系作過精闢論述,指出:「審判程序和法二者的關系如此密切,就象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聯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聯系一樣。審判程序和法律就該具有同樣的精神,因為審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內部生命的表現。」④這一論述非常清楚地說明,刑訴法和刑法之間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也說明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是方法和任務的統一。
從一定意義上講,刑事程序法律的精神就在於在懲罰犯罪的過程中突出注重人權保障。從目前的現狀看,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因此,「二五改革綱要」提出要制定刑事證據規則,依法排除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獲得的言辭證據,強化證人、鑒定人出庭,進一步落實保障人權和無罪推定原則。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建立和完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探索和研究。
四、獨立審判和居中裁判的理念———「不唯書不唯上只唯法」
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憲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司法原則,既是司法公正的必要保障,又是人民法院的法律職責。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必須站在中立的立場,強化中立裁判意識,既重視控方的意見,又重視辯方的意見,保持不偏不倚,平等地對待控辯雙方,居中裁判,才能充分體現公平和正義。為保證獨立審判和居中裁判,對具體案件不能搞公、檢、法「聯合辦案」,因為這不符合司法審判的中立性原則,也不利於公正司法;法院也不能搞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提前介入。
五、文明司法的理念———「形象公正同樣重要」
刑事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的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刑事司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刑事審判法官應當牢固樹立文明司法的理念,無論是開庭審判、調查取證還是宣判、執行都要注意文明司法,在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同時,要做到形象公正。由於刑事被告人具有特殊的訴訟角色和社會身份,法官在語言、表情上表現出來的先入為主的情緒,都有可能給人以不公正的感覺,影響裁判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因此要把形象公正作為轉變審判作風、展示文明形象的重要內容,採取切實措施抓出實效。
要做到形象公正,要做到文明司法,首先在程序上必須公正,做到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審判案件,做到依法保障人權和居中裁判。其次,就是要堅決擯棄和杜絕司法活動中不文明的做法。過去,有的地方通過捆綁、遊街等形式,來營造「嚴打」聲勢,展示「嚴打」的威力,其做法已不適應歷史進步和法治文明的要求,應當堅決擯棄和杜絕。集中統一宣判、集中統一執行死刑等不文明做法,也要堅決廢止。
六、樹立正確的刑罰理念———「寬嚴相濟,罰當其罪」
如何正確適用刑罰不僅是個嚴肅執法的問題,也是一個刑罰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為此,必須樹立正確的刑罰指導思想和科學進步的刑罰觀,樹立正確的刑罰價值取向。
1、樹立正確的刑罰觀必須高度重視量刑問題。長期以來,重定罪輕量刑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人認為刑事案件只要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程序合法,在法定刑幅度內輕一點、重一點沒關系,特別是在「嚴打」中,認為重是方法問題,輕是立場問題,不論對象,一律從重判處,沒有做到罰當其罪,這是錯誤的。量刑是適用法律的重要方面,同樣關繫到案件的公正與否,量刑失當,該重而輕,該輕而重,或者同一類案件在不同地區量刑結果出現較大差異,甚至同一法院對同一類案件作出差異較大的判決,都會削弱和降低刑罰的適用效果及功能。只有嚴格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准確量刑,才能充分發揮刑罰的效能,實現刑罰的目的。
2、樹立正確的刑罰理念就是要逐步走輕刑化的道路。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里亞曾指出的:「歷史上任何最新的酷刑都從未使決心侵犯社會的人回心轉意。」⑤一種正確的刑罰,它的強度只要足以阻止人們犯罪就夠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刑罰的輕刑化是一種必然。產生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犯罪的增加決非判得不狠、不重。嚴刑峻法固然有其威懾犯罪的作用,但並不能從根本上防止和杜絕犯罪的發生。長期實行重刑主義,必然會使刑罰的負面作用逐步積累起來,形成危及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如果處罰不當,尤其是輕罪重判,很容易使罪犯及其家屬、親友對國家、社會產生不滿甚至仇視心理。這些人集聚得越多,對國家和社會的威脅也越大。所以我們必須從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高度,正確地運用刑罰這一手段。
首先應當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並逐步減少死刑,是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也是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權,也正在於此。死刑問題,人命關天,必須慎之又慎。因為「迄今為止,人類設計的司法制度還不盡完善,而且永遠也不可能完美,無論標榜多麼公正的法官,都可能會因為錯誤的證據、虛假的事實而作出錯誤的死刑判決。」而死刑是剝奪被告人生命的刑罰,一旦用錯,將無法彌補和回轉,因為人死不能復生。毛澤東曾指出:「凡介於可殺可不殺之間的人一定不要殺,如果殺了就是犯錯誤。」⑥在刑事審判中,我們一定要堅決貫徹「少殺、慎殺」的死刑政策,把每一起死刑案件都辦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鐵案」。依法應當判處死刑的案件,只能是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於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於判處死刑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緩。不能為了所謂「平民憤」就把可殺可不殺的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於論罪應當判處死刑,但還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案件,要注意宣傳法律和刑事政策精神,引導社會公眾觀念的轉變。
其次,要依法充分適用管制、緩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等非監禁刑罰。無論是主刑還是附加刑、監禁性還是非監禁刑,都是我國刑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同犯罪作斗爭的有效手段。對於那些罪行嚴重、社會危害性大的犯罪分子適用監禁刑甚至生命刑是必要的,而對於一些罪行較輕、社會危害性小且有悔改表現、不關押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依法適用非監禁刑,同樣有利於貫徹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消除罪犯的對立情緒,增強其接受教育改造的自覺性,達到教育改造的目的;也有利於減少犯罪分子交叉感染和重新犯罪的機會,對社會的長治久安也有著長遠的重要意義。同時,還可以減輕監押負擔,降低刑罰成本,合理分配有限的刑罰資源。對此我們應及時更新觀念,對於那些罪行較輕,主觀惡性不是很深,或者確有悔罪表現,不關押也不致於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特別是罪行較輕的初犯、偶犯和未成年罪犯,應當嚴格依照法定條件,充分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等非監禁刑罰。

⑧ 現代刑法的理念是什麼(論文參考,請高手進)

今天的中國正在走向現代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刑法必須進行現代化的變革。中國刑法的現代化首先是刑法觀念的現代化.形式意義上的罪刑法定主義實質是社會本位,只能「入罪」而不能「出罪」的犯罪構成缺失人權保障,過於追求報應或社會效應的重刑主義濃厚。這些觀念問題反映出重社會利益輕個人利益、重國家權力輕個人權利的傾向.以以人為本、關注個人權利保障的基本理念為導向來構建中國現代化刑法應該是中國刑法的基本路徑和必然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舉辦了「現代法治社會的刑法理念」學術講座,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主講。陳興良認為,理解刑法理念的重要性超越了對刑法條文、刑法原理的研習,他分別闡述了人權保障、刑法謙抑和形式理性等刑法理念。
陳興良認為,人權保障的刑法理念在現代法治社會中指的是對被告、罪犯的權利的保障。這種保護是法治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是通過罪刑法定原則實現的。謙抑是削減、壓縮的意思,意在防止刑法的濫用。刑法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應用盡量少的刑法達到好的威懾效果。當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發生沖突時應以追求法律效果為目標,即以形式理性為上。法治文明的社會應該能夠忍受住實質理性的部分缺失而守住形式理性的陣地。

還有一個論文網站 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http://www.59165.com/fileshow.asp?id=12876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4992/1330156.html

⑨ 刑法的基本理念有沒有法律約束力

有的,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刑法的核心和精髓,其不僅能體現刑法的根本精神,而且能指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適用。刑法基本原則應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屬性

⑩ 死緩和無期徒刑又有什麼區別

無期徒刑與死緩的區別主要有:1、在刑罰的變更上(1)對於被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的有以下三種處理方法: 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後執行死刑;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2)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認罪服法、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立功表現的,可獲得減刑,由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在司法實踐中,一般也以實際服刑兩年為考驗期。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減為有期徒刑,而死緩兩年考驗期滿,如無故意犯罪,則是必須減刑。2、在考驗期限的計算上死緩兩年考驗期從生效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一般是終審判決書的日期起滿兩年;無期徒刑的「考驗期」(實際上在法條定義上是沒有所謂無期徒刑的考驗期的,但司法實踐中往往應用較多)一般是從入監之日起計算。無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只適用於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死緩判決後兩年內無再犯罪的,不再執行死刑,一般轉為無期。

熱點內容
合同法法條釋義第二十二條 發布:2024-11-17 00:32:20 瀏覽:971
法學專業好找工作 發布:2024-11-16 23:56:47 瀏覽:835
刑法專題課件 發布:2024-11-16 22:30:08 瀏覽:487
海商法中的承運人義務 發布:2024-11-16 22:20:05 瀏覽:463
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018 發布:2024-11-16 22:19:06 瀏覽:331
按勞動法工資怎麼算的 發布:2024-11-16 21:33:30 瀏覽:158
刑訴應當法律援助的對象 發布:2024-11-16 21:25:37 瀏覽:118
2011年社會保險費法 發布:2024-11-16 21:09:42 瀏覽:252
司法局開展民法典贈書儀式 發布:2024-11-16 21:07:53 瀏覽:196
勞動法做六休一 發布:2024-11-16 20:54:10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