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刑法
① 對於刑法實施以前的行為應當如何處理
根據《刑法》第12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版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權認為是犯罪,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以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總的來說,這種情況下我國採取的從舊原則,但新法對犯罪人有利的應該適用新法。 提示:法律快車目前已是中國最大的在線法律咨詢平台之一,如果通過閱讀法律知識無法滿足您的需求,可以咨詢 刑事辯護律師 。法律快車按照專業及地區劃分律師,比如,在上海遇到刑法方面的法律問題,可到法律快車網咨詢 上海刑事辯護律師。
② 刑法的執行制度是什麼
刑法的執行制度是減刑和假釋。
1、減刑,是指對原判刑期適當減輕的一種刑法執行活動。
(1)狹義的減刑是指依法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在具有法定的減刑情節時,由負責執行刑罰的機關報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減輕原判刑罰的刑事司法活動;
(2)廣義的減刑是指凡受刑事處罰的人,在具備法定的減刑情節時,由負責執行刑罰的機關報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減輕原判刑罰的刑事司法活動,不僅包括狹義減刑的范圍,還涵蓋了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罰金、緩刑及因主刑減刑後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減刑。
2、假釋
假釋,是對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一定刑期之後,因其遵守監規,接受教育和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而附條件地將其予以提前釋放的制度。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間再犯新罪的,不構成累犯。
假釋在我國刑法中是一項重要的刑罰執行制度,正確地使用假釋,把那些經過一定服刑期間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必要繼續關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會上進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勵犯罪分子服從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復歸社會、有利於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2)實施刑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關於減刑和假釋的規定如下:
1、第七十八條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現之一的,應當減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動的;
(二)檢舉監獄內外重大犯罪活動,經查證屬實的;
(三)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捨己救人的;
(五)在抗禦自然災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現的;
(六)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
減刑以後實際執行的刑期,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十年。
2、第八十一條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後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
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3、第八十二條對於犯罪分子的假釋,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程序進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假釋。
4、第八十三條有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沒有執行完畢的刑期;無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十年。假釋考驗期限,從假釋之日起計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減刑
網路—假釋
③ 刑法執行是什麼意思
刑罰執行,是指有行刑權的司法機關將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所確定的刑罰付諸實專施的刑事司法屬活動,指執行刑罰應從實現特殊預防及一般預防的目的出發,對犯罪人及社會公眾進行積極教育,而非消極的懲罰與威懾。
刑法執行特徵:一是將刑罰付諸實施的一項刑事司法活動。他是國家對犯罪的偵察、審判、執行刑事司法活動的最後環節,這一環節是對犯罪分子實施刑法懲罰的具體施行環節;二執行的前提和基礎是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所確定的刑罰,刑罰執行機關對犯罪人執行刑罰的依據必須是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書和裁定書所確定的刑罰。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條例第23條具體內容
第二十三條 【犯罪未遂】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犯罪未遂應當同時具有以下特徵:首先,犯罪分子已經著手實行犯罪,這是同犯罪預備相區別的主要標志。已經著手實行犯罪,表明行為人已經從犯罪預備階段進入實行階段,即行為人從為實施犯罪創造條件進入了開始完成犯罪意圖的階段。其次,犯罪未得逞,即犯罪分子沒有實現本法分則規定的具體犯罪的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
這是犯罪未遂與犯罪既遂相區別的主要標志。對於未遂犯的處罰,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由於犯罪未遂的結果是犯罪未能得逞,其社會危害性要小於犯罪既遂,因此,規定對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規定「可以」從輕或減輕,是指不是一律必須從輕或減輕,而是由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從輕或減輕。
(4)實施刑法擴展閱讀:
犯罪未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特徵:
一是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也就是指行為人開始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作為某種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
二是犯罪沒有得逞,也就是犯罪的直接故意內容沒有完全實現,沒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
三是犯罪未得逞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也即行為人沒有預料到或不能控制的主客觀原因。在這三個條件中,前兩個側重於揭示犯罪未遂的客觀特徵,第三個側重於揭示犯罪未遂的主觀特徵,這三個條件以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揭示犯罪未遂的本質。
⑤ 新刑法實施後之前的案子怎樣解決
我國刑法規定:從舊兼從輕原則。適用於所有正在審理的案件,但已經生效的判決,則不適用,原判決仍然有效。
一、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用最簡單的話理解就是:「有利於被告人」的准則。
刑法的該規定主要是針對我國1979年舊刑法和1997年現行刑法之間的矛盾問題,且主要是針對新刑法溯及力的問題。即新刑法對公布之前的行為是否認為是犯罪問題,以及如何適用等問題。
二、「從舊兼從輕」原則具體舉例說明:
首先,當遇到一個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頒布以前,此時要考慮的是先適用舊刑法,即行為時的法律規定(從舊)。
其次考慮,如果是適用新的刑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處罰較輕的話,則應該對被告人使用新刑法(從輕)。
再次,如果是適用舊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舊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舊法規定的刑罰更輕時,則對被告人適用舊法。
最後,根據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適用舊法還是新法,既所謂的「從舊兼從輕」原則。
「從舊兼從輕」原則是我國處理各種法律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除了刑法適用外,其他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也都適用「從舊兼從輕」原則。
三、刑法的規定
《刑法》第1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依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新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己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根據新《刑法》第12條第2 款的規定,在新刑法施行以前,構成犯罪並正在服刑的人,仍然是有效的,同樣也不應將其提前釋放。因為根據我國刑法,新法的溯及力不能適用於己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指向的行為,當然更不適用於己經服刑完畢的犯罪行為。
⑥ 中共中央關於堅決保證刑法、刑訴法切實實施的指示
文件名叫《中共中央關於堅決保證刑法、刑訴法切實實施的指示》,也叫「64號文件」,1979年9月9日頒布的。64號文件的突破有幾個: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社會主義法治」一詞,這是有意識地使用「治」而非「制」字,和我的觀念有關系;此外,取消「公安六條」中的反革命罪和惡毒攻擊罪,還宣布已摘帽的地富反壞右和公民享有一樣的平等權利;此外,明確宣布取消黨委審批案件的制度。
⑦ 刑法九實施細則
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
(2015年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
一、在刑法第三十七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七條之一:「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從事相關職業,期限為三年至五年。
「被禁止從事相關職業的人違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規定作出的決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其從事相關職業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規定的,從其規定。」
二、將刑法第五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後執行死刑;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三、將刑法第五十三條修改為:「罰金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不繳納的,強制繳納。對於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
「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等原因繳納確實有困難的,經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繳納、酌情減少或者免除。」
四、在刑法第六十九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數罪中有判處有期徒刑和拘役的,執行有期徒刑。數罪中有判處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執行完畢後,管制仍須執行。」
原第二款作為第三款。
五、將刑法第一百二十條修改為:「組織、領導恐怖活動組織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其他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可以並處罰金。
「犯前款罪並實施殺人、爆炸、綁架等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六、將刑法第一百二十條之一修改為:「資助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的個人的,或者資助恐怖活動培訓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為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或者恐怖活動培訓招募、運送人員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七、在刑法第一百二十條之一後增加五條,作為第一百二十條之二、第一百二十條之三、第一百二十條之四、第一百二十條之五、第一百二十條之六:
「第一百二十條之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為實施恐怖活動准備凶器、危險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的;
「(二)組織恐怖活動培訓或者積極參加恐怖活動培訓的;
「(三)為實施恐怖活動與境外恐怖活動組織或者人員聯絡的;
「(四)為實施恐怖活動進行策劃或者其他准備的。「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一百二十條之三 以製作、散發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或者通過講授、發布信息等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或者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二十條之四 利用極端主義煽動、脅迫群眾破壞國家法律確立的婚姻、司法、教育、社會管理等制度實施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二十條之五 以暴力、脅迫等方式強制他人在公共場所穿著、佩戴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第一百二十條之六 明知是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而非法持有,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八、將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修改為:「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拘役,並處罰金:
「(一)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
「(二)醉酒駕駛機動車的;
「(三)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
「(四)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⑧ 國家實行刑法與處罰的目的是什麼
你好,
所謂「刑罰目的」是指國家制定、適用、執行刑罰的目的,也即國家的刑事立法採用刑罰作為對付犯罪現象的強制措施及其具體適用和執行所預期實現的效果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體制的改革和依法治國戰略的積極落實,結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我國刑法體系的特殊性,針對刑罰目的,法學界專家、學者紛談雜論:
一、絕對主義刑罰目的論
絕對主義刑罰目的論認為刑罰是對犯罪分子應有的必然性的懲治,也就是說刑罰是犯罪的必然結果,犯罪是促成刑罰的必要條件,所謂 「絕對主義」是指刑罰只是由於犯罪行為的發生才被科處,由此以外不應當在追求其他任何目的,具有一元性特徵,又叫做報復主義或報應主義。此主義又分為狹義的報應主義和贖罪主義。
狹義的報應主義主張從意思選擇與因果報應闡述,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為人只要實施了惡的行為,即應當受到與之相對應的應有懲罰。由於行為人對正義的出處持有不同的主張,又形成了神意報應主義、道德報應主義以及法律報應主義三種學說。
(1)神意報應主義認為神意就是正義,神是正義的化身,國家是神的象徵,犯罪系違反神意,理應受到神的懲治,即受到國家應有的懲罰。此觀點的代表人物德國法理學家斯塔爾。其將法律與宗教相提並論,混為一談,借用虛幻世界中的神意,來包裝國家的法律,懲罰犯罪,如今看來純屬是對人民的一種愚弄。
(2)道德報應主義認為正義存在的基礎就是道德,犯罪行為是違反道德的,亦是非正義的,行為人如果違反道德的理念當然的也就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但是道德與法律辯證聯系,但其間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只把道德行為的反駁看作是刑罰的目的,未免有些過於苛刻和形而上學了些。
(3)法律報應主義,也稱法理報應主義。認為正義的根據在於法律,犯罪是違反法律的行為,刑罰是對犯罪的法律報應,是理性上的當然要求。科處刑罰除由於犯罪的原因以外,並不追求其他目的②。
2.贖罪主義認為刑罰的目的使得犯罪人受到了科處的懲罰,犯罪人由於受到了刑罰的痛苦,可以使自己犯過罪的過去解脫出來,即刑罰有消滅罪孽的功能,故而刑罰的輕重,應當考慮到行為人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小。
二、相對主義刑罰目的論
相對主義刑罰目的論認為犯罪行為人的行為結果的處罰是相對的,不是必然性的。其認為刑罰的目的是為了預防犯罪,維護社會利益,如果行為人的犯罪行為不至於在危害社會就可能會免除不必要的刑罰。故稱之為相對主義,又稱目的主義或功利主義。
⒈一般預防主義。其認為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社會上一般人犯罪的發生,因為犯罪大都由於貪欲所引起,國家制刑、判刑和行刑就是用以使人們知道受刑之苦,大於犯罪所得的貪欲滿足,以致知所畏懼,不敢觸犯刑律③。主張此觀點的人又可分為威嚇主義、心理強制主義和警戒主義三派。
⒉特別預防主義。此派認為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已經被科處刑罰的人將來在實施某種犯罪行為。此主張主義者又可分為改善主義和防衛主義。
⒊雙面預防主義。雙面預防主義亦主張一般預防和特別主張相結合,如今對我們來說是值得借鑒的。
三、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又稱綜合主義。其調和了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主張,亦其看待刑罰時即認為刑罰中存在著報應的因素,又認為其中存在著預防的因素,但綜合以上對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分析,故看出即使兩者魚和熊掌兼得也不能達到刑罰的理想狀態。
四、我國法學界刑罰目的的觀點
我國刑罰主要有刑罰的根本目的和刑罰的直接目的及理想目的三種學說。
(一)刑罰的根本目的
對於刑罰的根本目的,我國法學學者也是眾說紛壇,其中學者甘雨沛認為「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社會關系和法律秩序,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學者何秉松認為刑罰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適用刑罰,預防犯罪,保衛社會主義社會。」當代刑法學泰斗馬克昌認為「我國指定、適用和執行刑罰的根本目的在於:保護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宗上所述我國刑罰的根本目的可以歸納是「預防犯罪,保衛社會」。
(二)刑罰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預防犯罪
我國刑罰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預防犯罪,其中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兩個方面。
1.特殊預防其認為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已被科處刑罰的人從新犯罪。
(1)改善犯過罪的人
我國《勞動改造條例》第二十五條和《監獄法》第三條都有明文規定,故可看出我國刑罰的目的一方面是將懲罰和教育相結合、教育與勞動相結合、兩者兼而取之,積極的將犯過罪的人通過刑罰的方式加以改造,然後在將其回放到社會,使其痛該前非,棄惡從善,即國傢具有使犯過罪的人悔改向善的責任,刑罰恰恰就是國家這一責任心的具體表現。
(2)淘汰適用極刑的人
現實生活中有極少數罪不可赦的敵對分子,他們對我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堪不目睹,為了使這些社會分子不在危害我國社會,刑罰在這時就必須使得他們淘汰於社會,於是對他們適用死刑也是應該的,這也是達爾文進化論 「適者生存,劣者淘汰」 的核心,保留我國社會中的合法公民,淘汰我國社會中罪惡至極的敵對分子。
2.一般預防。是指預防尚未犯罪的人實施犯罪。一般預防對象不是犯罪人,而是犯罪人以外的社會成員④。其主要包括:Ⅰ、警告、威懾社會上的不穩分子;Ⅱ、教育和鼓舞廣大群眾,預防不穩分子實施犯罪;Ⅲ、安撫被害人,防止報復。
3.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的關系。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其對立的原因是特殊預防的對象是犯罪人,而一般預防的對象則是非犯罪人,二者統一的理由是都是在預防犯罪。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助於實現刑罰達到預防犯罪的有效目的。
(三)刑罰目的的理想論
當代的中國刑罰的理想目的是為了實現我國的和諧社會。故刑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刑罰的根本目的,而我國刑罰理想目的的實現要以刑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為必要條件,刑罰的理想目的是我國依法治國的要求和目標,是我國科學發展觀的目的所在,所以要將刑罰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和理想目的區分看待,其中刑罰的理想目的應占據重要地位。
刑罰的理想目的是為了實現刑罰的預期效果,是我國的治家之本,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髓與動力,刑罰的全部環節都是為了人民的權利,以實現人民的權利作為我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由此更能彰顯我國人民權利和人民利益的真正內涵。構建和諧社會,健全法制國家,依法治國,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真正跨步。和諧社會刑罰的理想目的是刑罰和諧,是對極刑的慎重使用,即我國訴訟法泰斗陳光中先生提倡的「少殺、慎殺」,提高訴訟效率,懲治犯罪,保障人權⑤。這種觀點的提出,就足以將刑罰的理想目的表現了出來,故刑罰是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體現。刑罰的罪不可赦與慎之操作是刑罰目的的理想境界,刑罰的理想目的即而能夠更好的實現最初的法律目的,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最大化,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權,更好的建設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之存在。
⑨ 中國刑法是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
1979年7月1日,全國人復民大會第制二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該法典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對刑法進行修訂後形成了新的刑法典。
同時我國已經有八次刑法修正案:1999年的刑法修正案(一)、2001年的刑法修正案(二)(三)、2002年的刑法修正案(四)、2005年的刑法修正案(五)、2006年的刑法修正案(六)、2009年的刑法修正案(七)以及2011年的刑法修正案(八)。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正在討論中。
⑩ 刑事訴訟法對保障刑法實施的價值
刑法對刑訴法保障功能的具體表現從我國刑法典的規定看 ,刑法對刑訴版法的保障功能主要權表現在刑法的某些罪刑規定對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具有直接的保障作用「刑事訴訟的直接目的包括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兩個方面l另外是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相互的,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