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新公司法詳論

新公司法詳論

發布時間: 2022-08-16 02:52:05

A. 法國民法典的思想內容

根據上面所說,對法國民法典的研究,應該著重於它的思想內容。以下分為4點說明:
(一)法國民法典規定了近代民族國家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石。
法國民法典前面有一部分,標題為《前編?法律的公布、生效以及一般適用》,有6個條文。這6條規定的實際上不只是民法的問題,而是一切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而且這個《前編》(Titre Preliminaire)沒有與以下各編統一編號。據說,這6條在當時制定時不是只作為民法的前6條,而是作為當時計劃中的包括幾個法典(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的一個總法典的《前編》的。[4]這6條只列於民法典之首(其他幾個法典大多經過了很大的變動),使人以為這只是民法典的前編了。
這6條的內容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則(除第3條是國際私法性質的規定外),也是對封建法的改變。
1.法律統一原則。第1條規定:經國王(共和國總統)公布的法律,在法國全境內施行。這個條文包含兩點:(1)法律須經公布。公布是法律對外生效和施行的要件。(2)法律公布後,在全國施行。全國的法律是統一的,這與封建法律的地域性和分散性是正相反對的。
公布的作用在於使人民知悉法律,至少是可得知悉。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是公開性。對於這一點,中國人是深有體會的。在中國,不久前還有所謂內部規定,那就是不公布的規定,也就是不讓人民知悉的規定。
一個統一的國家必須有統一的法律,這一點在今天是不言而喻的。在封建社會,情況不是這樣。這就難怪凡是研究法國民法典的人,莫不首先把統一全國私法作為這部法典的偉大成就。例如澳大利亞法學家瑞安說:伏爾泰曾說,在法國旅行需要經常更換法律,就像經常更換馬匹一樣。他的俏皮話與事實相差並不遠。法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法典頒布之後,才成為一個法律上的整體[5]。又說拿破崙法典的目標是要統一法國的私法,從這方面看,它取得了輝煌的成就[6]。這就是這個第1條的意義。
2.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第2條規定,法律只對將來生效,沒有溯及的效力。封建社會的法律,由帝王制定,可以任意追究過去的事情,可以侵犯或剝奪人民的既得權利,可以肆意改變人民的已有的法律關系.近代法律以不溯既往為原則(當然有例外),不僅民法如此,刑法也如此。這一原則的首要作用在於維護人民的既得權利與原有的法律地位,使人民在行為時只須注意並遵守當時有效的法律,不須顧慮行為後法律的變動(因為行為後法律的變動,只能影響以後的行為,對法律施行前的行為或事沒有影響),從而有安全感。
3.立法司法分離的原則。第5條規定,裁判官對於其審理的案件,不得用確立一般規則的方式進行裁判。確立行為的一般規則,是立法的范圍。司法官只能對其審理的個別案件,進行個別的裁判,不得將其裁判作為一般的規則而當然適用於其他案件。這也就是立法權與司法權分離,亦即三權分立的原則。
法國在大革命之前,由於沒有統一的法律,各地區存在著分散的、彼此不一致的習慣法,於是法院就有對這些習慣進行解釋,從而使之取得法律效力的權力。各地區的法院常常公布一些具有立法性質的判決,使司法判決成為一般規則[7]。法國民法典的第5條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定的。
司法權的作用既然是裁判個別案件,法官就不能拒絕裁判。第4條規定:法官借口沒有法律或法律不明確不完備而拒絕裁判時,得依拒絕裁判罪而追訴之。如果法官可以因法律之故而對人民間的糾紛不予裁判,必將使人民的糾紛無從得到解決,而陷社會於混亂與不安。
本條是原則規定。詳細的處理辦法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和刑法之中。
4.公私權(公私法)相互獨立的原則。第7條(不屬於前編)原來的文字是,(民事)權利的行使,與市民資格相互獨立,後者依憲法取得並保有之。1889年改成的條文 [8],即:民事權利的行使與依憲法和選舉法取得並保有的政治上的權利的行使是相互獨立的。這一條規定民事權利與政治權利相互獨立,二者不互相依賴,不互相影響,民事權利以民法(私法)為依據,政治權利(公民的資格、選舉權)以憲法與選舉法(公法)為依據。被剝奪公權(政治權利)的人仍可享有並行使其民事權利。
劃分公私法,這是近代法律的原則。資產階級啟蒙學者主張,私權是天賦的人權,與政治權利不同,行使私權並不以享有公權為條件(前提)。
(二)一切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法國大革命解放了在封建制度下被壓迫、被奴役的一切人,把所有法國人置於同等(平等)的地位,這一點表現在民法上就是承認所有的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這就是第8條的內容。這一點的意義,今天已經不必多說了。從此以後,這一條已成為任何一個國家民法的最根本的原則。當然,在各國民法典里,盡管所用的文字和詞語有所不同,例如德國民法典第l條,蘇俄民法典第9條等等,但都毫無例外地接受了這種原則。
對法國民法典苛求的人可以說,法國民法典的這一條只說到法國人,與德國民法典第1條只說人相比似乎差了一點。但應該注意到,在那個時代,民族國家是人類最高的生活共同體,用法國人這個字眼是完全正當的。何況就是1964年(一個半世紀以後)的蘇俄民法典也還是說蘇俄公民呢
法典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第13條規定:外國人經政府許可設立住所於法國者,在其繼續居住期間,享有一切民事權利。前者與第8條合起來奠定了近代民法自然人能力制度的基礎。第13條奠定了近代民法與國際公法中外國人地位的制度的基礎。
法典還就兩項特別能力作了明文規定,第1123條規定:凡未被法律宣告為無能力之人均得訂立契約。第1594條規定:一切法律並未禁止其為買賣行為之人,均得買受或出賣。訂立契約和買賣物品。在封建社會是有嚴格限制的。法國民法典特別規定這兩條,也是解放人的表現。這些規定在今天看來,似乎沒有必要。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中國在解放後,在農村土地改革後,要特別申明農村借貸自由和買賣自由,就可以理解,法國民法典的這些規定,對剛從封建社會解放出來的人們是多麼重要了。
(三)法國民法典奠定了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
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即所有權絕對和契約自由,在法國民法典得到完成。封建的財產制度和封建性的財產權利,在法國民法典中被清除得乾乾凈凈。在這一點,德國民法典也不如法國民法典做得好。
關於這一方面,只要舉出幾個原則性的條文就夠了,用不著詳加闡述。第537條第1款規定: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處分屬於其所有的財產。第545條規定:任何入不得被強判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並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限。中國制定某些法律時,對於類似於第545條的規定,還要反復討論。這時,不禁令人感到,200年前通過這樣的條文,要有多大的勇氣。
法典第967條規定:任何人均得或以指定繼承人的方式、或以遺贈的方式、或以其他適於表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以遺囑處分其遺產。
其次關於契約自由。法典第1101條規定,契約為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負擔給付、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第1119條規定,任何人,原則上僅得為自己接受約束並以自己名義訂立契約。第113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
契約自由也擴及於夫妻之間。第1387條規定:夫妻間的財產關系,僅在無特別約定時,始適用法律的規定;夫與妻只須不違背善良風俗,並依後述各條規定的限制,得隨意訂立契約。
法國民法典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民法,貫穿了意思自治原則。意思自治包含有幾層含意。第一,廢除古代的形式主義。第二,不許國家干預個人的意思自由。第三,講求個人的真實意思。法國民法典的意思主義(典型的規定是第1583條,買賣的合意成立後,即使標的物尚未交付,價金尚未交付,合同即告成立,標的物所有權即移轉),是近代民法法律行為理論的核心。
總之,人們可以指出法國民法典在身份法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之處甚至是缺點,但很少能在財產法方面指出什麼大的問題。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一方面繼承了羅馬法的一些優良的制度和規定,一方面貫徹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主張。為了說明這一點,還可以舉出以下幾條規定。第一,法國民法典把關於國有財產的規定納入民法典(第538-542條),具有特殊意義。在這種規定下,國有財產與私有財產立於同等地位,受到同等對待。第二,法國民法典對契約的解釋作了詳細規定(共9條)。第三,在買賣中,法國民法典只保留了買回而廢除了先買制度。對於買回,法國民法典對買回的期限規定不得超過5年,法院也不能將之延長(第1660條、第1661條)。與此不同,德國民法典規定了買回與先買兩種,而且把土地的買回期定為30年(第503條)。兩相比較,法國民法典的規定在當時更具有進步的意義。第四,法國民法典第1674條關於買賣有失公平時不動產出賣人可取消買賣的規定及其整個辦法(第1675條以下),為以後的各國民法典開啟了先例。把法國民法典的規定與其他國家民法典的類似規定比較研究後,不能不承認法國民法典的規定仍有其獨到之處。因為第一,限於不動產,第二,規定了嚴格的評估鑒定辦法。
法國民法典財產法中的某些規定,因其為當然之理,以後各國民法典多不作規定。但正因如此,這種規定就成為對中國民法學生十分重要的知識。例如第2092條規定:負擔債務的人,以其現在所有及將來取得的一切動產及不動產,負履行其債務的責任。第2093條規定:「債務人的財產為其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因此其財產的價金應依債權人債權額分配之,但債權人中如基於合法原因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存在時,不在此限。」這種規定,特別是前一條的規定;由於在別的國家民法典中已經沒有,因此,今天在對中國民法學生說明什麼是債務人的無限責任時,仍要引用它。因為必須明白了無限責任後,才能明了有限責任。
(四)法國民法典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的成就
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的成就遠較財產法方面遜色。大革命後在這方面的一些激進的、先進的法律——例如廢除家父制度,准許協議的甚至單方面的離婚,長子繼承製的廢止,遺產的平均繼承等——在法典中受到了限制或得到了緩和,有的甚至回復到舊制度的原樣,以致有人說這是對革命的反動的法典 [9]。所以會如此,當然有復雜的原因,對此,本文不去詳論。
但是與革命前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法比起來,法國民法典並不是沒有成就,它仍舊對舊制度(封建制度)作了極大的變革。首先是婚姻法的世俗化。中世紀末期,國王和教會爭奪對婚姻家庭的司法管轄權的斗爭,到法國民法典終於確定。民族國家對婚姻家庭取得了絕對的管轄權,教會完全失去了它在這方面的權力。法典第165條規定:婚姻儀式,於當事人一方的住所,在身份吏前公開舉行之。以國家的身份吏代替宗教的教士和神父,從此,婚姻世俗化的過程完成了[10]。法國民法典早於德國民法典100年,卻不像德國民法典那樣,仍然在法典中承認教會的地位[11]。這一點表明,法國民法典在婚姻世俗化這一點,比德國民法典還要先進。
法典也否定了在結婚方面的家父的絕對權力。法典規定了復雜的結婚同意制度,以緩和對家父權的沖擊,但在經過了多次以「尊敬證書」請求同意後,法典於第152條、第153條規定,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不再需要家父的同意而結婚,這樣最終地擊敗了家父的同意權這個封建力量的強大堡壘。
法典第326條規定,民事法院對於有關身份的訴訟,有專屬管轄權。這一條規定的意義,有的學者只解釋說,它排除了刑事法院對身份問題的裁判[12] 。但是不能否認,這一規定也同樣排除了教會對身份問題的干預,因而也具有世俗化的意義。
法典保留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規定,保留了不自由的離婚制度。這些都一直要到許多年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隨西方國家的普遍的家庭法的改革而得到糾正。
在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質。首先,法典只承認財產繼承,只承認繼承是一種取得財產的方法,因而將之規定在第三編之首。法典完全不承認身份繼承,也不承認特殊的貴族財產繼承製度,實行不分男女的均分繼承製度,否定了封建制度下的男性繼承與長子繼承。第732條規定:「法律之規定財產的繼承,不考慮財產的性質與來源。」原來在封建時代,遺產區分為貴族財產、傳來財產與取得財產。對貴族財產實行獨占繼承製度(長子繼承,以後長子不獨占繼承,但享有較大份額),對傳來財產實行兩系分別繼承製度(父系和母系分別繼承),對取得財產實行兩系均分繼承。民法典廢除了這種劃分,只在第733條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分系繼承。第745條規定:子女與其他直系卑親屬,不問性別與長幼,亦不問其是否出生於同一的婚姻,得繼承其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直系等血親的遺產。如繼承人均為被繼承人的一親等直系卑血親,且以自己的名義繼承時,應依人數平均繼承;如繼承人全部或一部代位繼承時,應依房數繼承。這些規定,建立了近代法上的法定繼承製度,開以後各國民法里的法定繼承製度之先河。
(五)法國民法典樹立了近代法中的個人責任原則
在封建法中,由於封建領主制與家長制的關系,民事責任與民事行為是分開的。有時,行為人不是責任人,而非行為人卻要對他人的行為負責。刑事方面的株連制度在民事方面也有所表現。法國民法典既然承認每個成年人都有平等的能力和自主的意思,當然也就承認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失而致行為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以下各條又規定了侵權行為的各種情形。法典關於侵權行為的5條構成以後大陸法國家民法整個侵權法的基礎。
上面列舉的5個方面,當然不能說完全是法國民法典的創造,不是由法國民法典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的。它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文化積累的成果。但是法國民法典把這一些成果完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立下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也為個人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一個新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個法典的保護之下發展成長起來。人類文明也被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這是法國民法典的偉大的思想意義和光輝業績。
三、法國民法典的編制、體例與語言
像法國民法典這樣古老的法典,它的編制和體例自然帶有時代的特點,不應該用後代的眼光去評論。所以指摘法國民法典結構不合理,說;任何科學的安排方法都不會在一編之中把繼承和贈與、契約和侵權行為、婚姻財產、抵押和時效等這些毫不相乾的內容都放在'取得財產的不同方法'之下[13] 。甚至說法典的第三編完全是異類題材的大雜燴[14] 。這都是不適當的。法國民法典承繼了《法學階梯》的編法而稍加調整,分為人法、物法和債法,今天看來,無可厚非。
相反地,法國民法典的教科書式的體例有獨到之處。例如第二編第一章《財產分類》,第三編第三章第一節關於契約的《通則》,就可以當作財產和契約的教科書來讀而得到應有的知識。
法國民法典的語言一直受後人的稱贊。或說它淺顯易懂、生動明朗,有人甚至說法典是一部出色的法國文學著作[15] 。
據說,拿破崙希望這部法典能為全體法國人民讀懂,法國人民能人手一冊。這一點差不多做到了。而這應歸功於法典的淺近的和優美的文字。
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與德國民法典完全相反。這是兩種文化的產物,很難比較其優劣。但是這畢竟是後世制定法典的人所應注意的。
四結論
法國民法典是影響及於全世界的一部大法典。奧地利普通民法典就產生在它的旁邊,卻相形見絀,不為後世所重。至今我們仍不能不研究它,仍從它那裡得到啟示。
法國民法典所表現的啟蒙思想和解放精神,對於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尋求自由與解放的人民,都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極大的益處。
真難怪法國人民對這部法典充滿著愛好和感情,幾次想要改造它而又捨不得它,還是保留它的原貌。世界人民也把它作為一部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著作。中國商務印書館將之與《法學階梯》一並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完全是應該的。
在中國,研究法國民法典,深刻領會其革命的精神與思想史上的價值,用以促進中國自己的民法典的制定,是這一代法學者的任務。

B. 1請問知識產權是什麼呀

概括地說,我國知識產權學術界對知識產權的定義主要有三種觀點:

其一,范圍說或列舉說。知識產權概念的范圍說或列舉式說,源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第2條(8)款,又被對世界經貿影響力更大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 TRIPS)的第一部分第一條所重復。上述兩個國際公約對知識產權劃定的范圍,是當今世界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通例,"迄今為止,多數國家的法理專著、法律,乃至國際條約,都是從劃定范圍出發,來明確知識產權這個概念,或給知識產權下定議的"(注13)。

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第2條(8)款規定的知識產權定義,知識產權包括下列權利:1、與文學、藝術及科學作品有關的權利,即版權或著作權。2、與表演藝術家的表演活動、與錄音製品及廣播有關的權利,即鄰接權。3、與人類創造性活動的一切領域的發明有關的權利,即專利權(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非專利發明的權利)。4、與科學發現有關的權利。5、與工業品外觀設計有關的權利。 6、與商品商標、服務商標、商號及其他商業標記有關的權利。7、與防止不正當競爭有關的權利。8、一切其他來自工業、科學及文學藝術領域的智力創作活動所產生的權利(注14)。TRIPS協議第一部分第1條2規定本協議知識產權是指本協議第二部分第1至7節中所包括所有權利,即1、版權與鄰接權;2、商標權;3、地理標志權;4、工業品外觀設計權;5、專利權、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7、未披露過的信息權。(注15)根據上述國際公約給知識產權下的定義,知識產權是指發明、發現、作品、商標、商號、反不正當競爭等一切智力創作活動所產生的權利,"這是各國真正專家們多年討論的結果" 。(注16)
其二,概括說。我國不少學者採用以概括式的方法對知識產權進行定義。如高等學校法學統編教材《知識產權法教程》所下定義為:"知識產權指的是人們可以就其智力創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又如《知識產權法詳論》(注17)對知識產權的定義是指知識產權所有人對其從事智力活動而創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權利;再如《知識產權侵害賠償》中使用的知識產權概念,是指智力成果的創造人依法享有的對其智力成果的權利和工商業活動中商業標記所有人對其商業標記的權利的總稱,包括工業產權和著作權(注18)。

其三,無形財產體系說。近幾年來,有的學者認為以知識產權名義統領下的各項權利,並非都是來自知識領域,亦非都是基於智力成果而產生,知識產權的"知識"一詞似乎是名不符實(注19)。因此該學者建議,參照無形資產的類別,在民法學研究中建立一個大於知識產權范圍的無形財產權體系,以包容一切基於非物質形態(包括知識經驗形態、商業信譽形態、經營資格形態)所產生的權利。該無形財產權包括創造性成果權、經營性標記權和經營性資信權等3類權利(注20)。

C. 談談你對德國民法典的認識

(一)關於對民法自身的認識

如前所述,清末繼受外國民法和國民政府制定民法典,其直接動因是為了廢除領事裁判權,新中國成立後因意識形態和經濟政治的原因而繼受蘇聯民法,直到1978年後民法經濟法論爭中將民法理解為「商品經濟法」[70],及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制定統一合同法和物權法,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法學一直為某種政治功利目的所左右,是否因而長期遮蔽了中國民法學對自身的認識和理解?例如,什麼是民法的理念、民法的精神、民法的目標或者民法的本位?民法究竟是私法還是公法?為什麼中國民法學已經存在了一百年,而中國社會仍然處於公法觀念支配之下?為什麼很少涉及私法、私權、私法觀念、私權觀念,而一旦涉及這些個概念時總是顯得理不直、氣不壯?

中國繼受外國民法學,時值西方社會法學和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思潮高漲之時,所謂「社會本位」、「民法公法化」、「民法社會化」被視為民法學發展之必然趨勢。中國民法學自誕生之始即深受影響,甚至一些民法學者將所謂「社會本位」誤解為歷史上「義務本位」之回歸。此種所謂民法發展趨勢和發展潮流,恰好與中國在1949年後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意識形態暗合,更促成民法和民法學的「異化」,因片面強調社會公益、否定私權、私益,而否定了民法自身。最終「社會公益」也異化了。「公益」、「公益」,多少違法、惡行假汝之名以行!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公法與私法、公權與私權、公益與私益的關系,恐怕是中國民法學必須面對的最大課題。

(二)關於民法的「本土化」

中國民法和民法學,是從外國民法繼受而來,因此決定了中國民法學始終面對

「本土化」的命題。如果說,「法律移植(繼受)是法律進步、發展的永恆的主題」 ,則同樣可以說,如何實現繼受而來的法律的本土化,是中國民法學進步、發展的永恆的主題,也是中國數代民法學者最終的目標。

在繼受外國法的過程中,繼受的外國法與本國國情不合甚至沖突的可能性是始終存在的,因而在學界內外引發爭論,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日本的法典論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自清末繼受外國民法之始即發生過類似的爭論。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法立法也始終伴隨著這樣的爭論。關鍵問題是如何判斷所謂「國情」,及對那種「國情」應持何種態度。究竟什麼是「淳風美俗」?中國歷史上的「一夫多妻」,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否「淳風美俗」?女人纏足、男人蓄長辮、三跪九叩首,是不是「淳風美俗」?改革開放前在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形成的習慣做法是否「淳風美俗」?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和輕視個人自由和個人利益的傳統,加之新中國建立後曾長期實行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究竟有多少值得保存的「遺產」、「習慣」和「本土資源」?這些問題都必須首先澄清。

謝懷栻先生指出,不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要敢於接受,善於研究,不斷修改,這是繼受外國法律很重要的原則。

我們不僅繼受外國法的制度、條文,還要繼受制度和條文背後的民法理論。這就是日本學者北川善太郎所謂「立法繼受」與「學說繼受」。鑒於德國民法(包括法律和理論兩方面)在成文法國家的重要地位,加上中國民法和民法學主要是繼受德國民法,德國民法的影響在近期會更加擴大,在將來也會長期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因此,研究、探討德國民法典,從其中取得經驗教訓,以促進我國的立法工作和研究工作,仍不失為中國民法學者的重要任務。當然不限於德國民法。我們一定要密切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實際,廣泛參考借鑒包括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內的發達國家的民法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堅持參考借鑒我國台灣地區、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才能最終使中國民法和民法學不斷發展,與時俱進!

(三)關於中國民法典編纂

中國民法學的第一項使命,當然是制定中國民法典。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開始後,常要做兩件大事,一是為前朝修史,二是為本朝修律。這兩件事的意義都很重大,皇帝都派重臣主持,並親自過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三次起草民法典均未成功。1998年八屆全國人大王漢斌副委員長決定恢復民法典起草,並委託九位學者專家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組,負責民法典和物權法的起草。民法起草工作小組決定:第一步,制定合同法;第二步,制定物權法;第三步,編纂中國民法典。2002年1月,九屆全國人大李鵬委員長指示加快民法典起草,同月即委託學者起草[76],當年即完成一部民法典草案,並於同年12月經人大常委會審議一次。因此,鼓動了中國民法學界的激情和關於民法典編纂思路的論爭。2004年6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變更立法計劃,擱置民法典草案的審議修改工作,恢復物權法草案的修改、審議。現今物權法已經頒布,按照法制工作委員會透露的信息,還將依次制定侵權行為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和民法總則,待民法總則頒布之後,再編纂民法典。

對於法典編纂而言,政治因素必定是重要的,當法典問世之時,也必定有適當的政治環境。中華民族這位老人,背著沉重的包袱,雖然有點步履蹣跚,卻在向前奮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說的正是如今。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取得偉大成就並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今天,已經具備編纂民法典的政治經濟條件,應當是沒有異議的。問題在於,中國民法學為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使命而做的理論准備是否充分?

為什麼一定要編纂民法典?不僅因為,相對於刑法典、訴訟法典甚至憲法法典而言,民法典更足以代表一個民族的文明高度,而且唯有一部科學、進步、完善的中國民法典,才能表明中華民族已經攀上歷史的高峰!

(四)造就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

中國民法學的百年史,是一部民法繼受史。無論歷史上繼受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1949年後繼受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民法,或者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元繼受」即廣泛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民法,都是圍繞一個目的,就是學習外國經驗。質言之,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始終是扮演「學生」的角色。當然,將來即使制定了一部進步、科學、完善的民法典,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也還要繼續研究外國民法、繼續汲取外國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亦即還要繼續扮演「學生」的角色。

問題在於,何時中國民法學才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法學術之林,與一切國家的民法學比肩而立?何時才有不以參考借鑒外國經驗為目的的對外國民法的學術研究?何時才有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這樣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將經常出席國際的和外國的學術會議,與外國民法學者平起平坐,共同研討外國民法面臨的重大課題,報告其研究外國民法的學術成果。這樣的民法學者,將不同於現今及此前所有的中國民法學者。中國民法學,只有造就出這樣一批專門研究外國民法的學者,才能終結中國民法學單純扮演「學生」角色的歷史,屆時中國民法學既當「學生」也當「先生」,也就在世界民法學術之林,為中國民法學爭得了「一席之地」!

(五)「全方位」的外國民法研究

現今中國民法學界已經有了一些研究外國法的學者,雖不是專門研究外國法,雖其研究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學習外國經驗,產生了一批研究外國法的學術著作。但其研究的對象,仍局限於「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范圍,這是由前面提到的「指導思想」決定的。現在看來,中國民法學不應繼續將研究對象局限於「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國家已經舊貌換新顏,正在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要求中國民法學放眼世界,不僅密切關注和研究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民法,而且密切關注和研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民法。凡有中國商品、中國旅遊者、中國投資者和中國企業到達的國家,就有必要密切關注和認真研究該國民法。遺憾的是,中國民法學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且不說研究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中亞國家民法,就是對周邊鄰國包括對俄羅斯的民法,也缺乏關注和研究。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要本著一貫對國家、民族、人民負責的精神,跟上國家、民族復興的步伐,勇於承擔國家、民族、人民和歷史賦予的使命,敞開胸懷,放開眼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實施「全方位」的外國民法研究!

結語

中國民法學,這條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已經流淌了一百年的河流,雖然歷經曲折、艱險、轉向、停滯,終究沒有改變前進的方向。因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機遇,中國民法學以其長足的進步、優異的成就和卓越的貢獻,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尊重,已成為一門「顯學」。一位研究中國民法學史的學者說過,當「民法學這條大河沸騰起來的同時,也是從容思考的空間突然失去的時候」。願中國民法學能夠從容面對各種誘惑,排除各種干擾,朝著既定方向,奮勇前進!

D. 能不能簡單解釋一下佛教第九識,越簡單直接越好。

佛教 九識

過去你們經常聽師父講第八意識,實際上佛講了九個意識,九識,今天師父給你們講九識。

佛講「九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阿摩羅識(第九意識),後面的三個意識是超越人間的意識。這就是一個多層次的意識,人對一個事物的意識產生之後是多層次的,菩薩在兩千五百年前已經能講這些東西,菩薩絕對是天上的超天人的智慧。眼睛看見東西,有意識;耳朵聽見,人家告訴你什麼事情,你腦子在想「這是真的嗎,是假的嗎」,意識就產生了;鼻子聞到東西,「這東西真香啊」,是不是有意識;舌頭吃到東西了,有意識了,「這是辣的」,「好像這個雞蛋不新鮮嘛」,嘴巴里舌頭感覺的,舌頭是一個「味」;接下來是身,身體有意識嗎?盲人完全靠自己身體感覺,他眼睛看不見,所以他的感覺是很敏感的,他跟你握手可以知道你什麼性格,可以知道你多少年紀,他從你手的骨頭、皮膚可以知道你幾歲;意就是你的意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就是六個意識。

末那識(第七意識),人有一個意識之後會到自己的心裡和腦子里有一種分別意識,叫分別識,你會歸類的,「我今天碰到這件事情是屬於什麼意識」,這個末那識是本無定體,是飄忽不定的,它是根據你反映到大腦皮層的一種意識來定應該歸於哪類,是儲存,還是有反映,還是慢慢消化掉,還是怎樣怎樣……這是分別識,把它分別出來了。

這個末那識——第七意識,是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染分。阿賴耶識是很深層的在內心深處的,非常深層,基本上這個意識只要進入第八意識就消不掉了。末那識是阿賴耶識的染分,就是開始分別善與惡了。第七意識末那識,用現代話說就是一個檢察官,來判別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在第八意識沒有做之前就辨別,法庭上講的就是檢察院,檢查完之後,第八意識就是上法庭了,就是法官。「而執為我」,第七意識末那識是在分別當中,還有個「我」在裡面,還有「我」字,還有執著的「我」,「我」在分別,「我」在決定這個是好事還是壞事,沒有完全用你的本性和良心。

而且第七意識還經常轉到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粗淺的潛意識,人家告訴你這個人很壞,你一下子接受了「他很壞」,你沒有經過加工,沒有經過第七意識末那識「檢察官」的檢查,還有善惡緣的染凈——意識中污染和干凈的成分,不是完全乾凈也不是完全骯臟的,所以自己有自己的意識,第七意識末那識就是這個意識。今天跟你們講第七意識,就是告訴你們人在初識——剛剛開始接接觸事物意識的時候,進入第七意識的時候,在轉境轉識的時候,就是在判斷「我現在收到的這個意識是好是壞」,我自己來判斷,「我」還在。

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是屬於深層意識。意識生成了,這個事情要初審,法院裡面初審。第八意識是藏識,藏在你心中的意識,就是染凈同源,進入第八意識的時候,好的干凈的和污染的同時進入腦子里,由第七意識分別,然後進入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生滅和合,生出來和滅掉全部都在一起。今天生出來的意識已經在阿賴耶識中了,滅掉的意識也在你的阿賴耶識中,所以進入了阿賴耶識是去不掉的。比如,很多人說:「你讓我原諒他,我也原諒不了他,你讓我不恨他,我也不能不恨他,因為他太讓我恨了,因為他太讓我傷心了,我這輩子怎麼都不會原諒他的。」就是進入深層意識阿賴耶識中。

實際上第六意識就是感覺,第六感,今天我去看房子,一看很好很舒服,第六感覺特別舒服,就是你的感覺出來的,第六意識已經受控於天了,很多人第六意識特別好的人就很有靈感——「我和他一接觸就感覺這個人很好很開心」,「我和這個人一接觸就很不喜歡他」,你的自我感覺就是第六意識在起作用。我今天感覺開車要闖禍,就不開車了;過去有很多偉人,我今天出去不要坐這個車,要換輛車坐坐,結果那輛車就發生爆炸要被別人暗殺了,他就躲過了,自古以來很多人都這樣。你的第六意識已經受控於天和地了,就是第六靈感。

現在講第八靈感,第八意識具有:「相分」——看見之後心中就會自然分別。「見分」——看見這個事情心中馬上就能分出是好是壞,這個人實際上已經修到第八意識了。因為你在自己的第八意識中已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辨別模式。我一看到這個人就知道他是好人,我一看到這個人就知道他是壞人,我不想和他多接觸。「自證分」,自己來證明這個事物的存在,我認為他是好的、不好的,用不著別人,自己自動會分了,叫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證實自己的分析,證明它分的是對的。

阿賴耶識就是已經進入深層意識,很難去除。對一個人的印象,「這個人沒救了,我不想跟他交朋友了」,就已經百分之百進入第八意識了,你再怎麼做得好,他說你是假的,你再怎麼改毛病,他說你是假的虛的,你就是在騙我,因為他的這個意識已經存在心中,用現代話將就是已經「戴著眼鏡看人」了,看出去永遠是「有色眼鏡」,人家真的在改了,他也不會相信,因為意識已經進入第八意識當中。

-----恭錄:白話佛 法 意識的深層禪定

E. 中式風格知多少 詳論中式古典風格的設計理念

中式風格有古典跟現代之分。相比較現代中式風格,中式古典風格的設計理念,更多人不了解。
中式古典風格的室內設計,是在室內布置、線形、色調及傢具、陳設的造型等方面,吸取傳統裝飾「形」、「神」的特徵。例如吸取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室內的藻井、天棚、掛落、雀替的構成和裝飾,明、清傢具造型和款式特徵。

中式古典風格常給人以歷史延續和地域文脈的感受,它使室內環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徵。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所以談及中式古典風格實際上還包含民族風格,各民族由於地區、氣候、環境、生活習慣、風俗、宗教信仰以及當地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不同,具有獨特形式和風格,主要反映在布局、形體、外觀、色彩、質感和處理手法等方面。

中式古典風格主要特徵,是以木材為主要建材,充分發揮木材的物理性能,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或穿斗式結構,講究構架制的原則,建築構件規格化,重視橫向布局,利用庭院組織空間,用裝修構件分合空間,注重環境與建築的協調,善於用環境創造氣氛。運用色彩裝飾手段,如彩畫、雕刻、書法和工藝美術、傢具陳設等藝術手段來營造意境。

F. 怎麼修心

明心見性以前,任你修什麼法門,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煉」的范疇!以未悟真心,於修法即不能無疑。雖亦努力用功,但有疑慮留礙胸中,不安之相即無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雖對治功深,不為真修。普照禪師《修心訣》雲:「修在悟前,雖則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著著生疑,未能無礙,如有一物礙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現在前。日久月深,對治功熟,則身心客塵,恰似輕安。雖復輕安,疑根未斷,如石壓草,猶於生死界不得自在。」故雲:「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但任何人都免不了有此一段盲修瞎煉的過程。待打開桶底明識本來後,就路還家,隨緣了習,任運雙修定慧,天真無作,動靜常禪,方是無修之真修。《修心訣》雲:「即或劣機,見性後煩惱濃厚,習染深重,對境而念念生情,遇緣而心心作有,甚或被境緣昏亂淆惑,昧卻本來者,雖亦藉種種對治方便,除其劣習,去其污染,不無有功之修,但以念念無疑,不落留礙,日久月深,力極功純,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運寂知,與前勝機,更無差別。」故學佛者,必先以明心見性為期,待明心後除斷習氣,方為真修。亦余之所以大聲疾呼,不須參究刻板死煞話頭,只由師家直接指示心性,令學人當下悟去,再著手真修,以免唐喪光陰也。
或曰:明心見性,即是聖人,非但不須再事修習,還要現種種神通變化,大異常人,所謂大機大用,神變莫測,今何故反謂悟後方是真修?
答曰:今時學道人有二種過錯:一者以為悟後即是聖人,應現種種神變。如不能變現,即為非悟,只是口頭禪,空說真理而已。因之心生退屈,反墮無分之失者,比比皆是。二者,則謂宗下原本無修無得無證,一悟便休,何須再事修治?以致雖已理悟,而習氣依舊,日久月深,依前流浪生死,未免六道輪回。關於這一點,前面本已談過,似不須再講,但以關系修道人成敗至鉅,且又系眼下學道者錯會病根所在,故不嫌辭費,再詳論之。
《修心訣》雲:「入道多門,以要言之,不出頓悟漸修二門。」又雲:「此頓漸二門是千聖軌則,以上諸聖,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所謂神通變化依悟而修,漸薰所現。非謂悟時即發現也。」
圭峰禪師雲:「識冰池而全水,藉陽氣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薰修。冰消則水流潤,方顯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始發通光之用。事上神通變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漸薰而發現也。」
仰山示眾雲:「我今分明向汝說,且莫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只要識心達性,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日後時,自在具足。若未得本,總將情學他,終不可得,得亦不真,將來成魔有份。」
以上所引,可知頓悟是:凡夫迷時,妄執四大為身,妄想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靈知是真佛,常於心外覓佛,東奔西走,忽被善知識指個入處,一念回光,見自本性,識自本心。而此心性,原無煩惱,原無生滅,本自圓成,本自具足,與諸佛無殊無別,而且由凡夫至佛位,更無階級次第,故雲頓悟。
雖雲頓悟,但屬理邊,事上習染,多生歷劫,生來死去,執著堅固,卒難頓除。故須依悟而修,漸除習氣,直至妄盡,神通方顯,絕非於頓悟理時即現神通。故修道者,須明過程,識別先後,切不可因未通而自疑,更兼疑他人。以為均不能悟道,而另走蹊徑,誤入歧途,縱經塵劫,亦不能成道。
況且發通與否,不足說明是否悟道。一者,通有多端,有藉密法修得者,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有靠夙世薰修報得者,等等不一,不可謂是等人均已悟道。因此等神通,或有所依,不是真通,或僅相似通,一旦色身敗壞,失其所依,即消滅無有。二者,古德謂有先悟後通和先通後悟之別,不可謂一經發通,即系悟道。如明破山禪師在天童修道時,未發悟前,即能出神偷鄉人之鴨,作游戲三昧。後事發,被密雲悟禪師訶曰:「子游戲神通雖不無,但佛法未夢見在!」破山跪請開示,再經力參,方始開悟。降及近代,眾生根器更劣,習障更重,欲先通後悟,千萬人中不得一人。故我人須於悟後,依悟而修,漸除習氣,漸發神通。以上先聖歷代祖師,無不如是。故頓悟漸修二門是佛徒的軌范,各宗行人俱應奉行遵守!
或曰: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理如頓悟,事即相應,如事上不能透過,尚有留礙,如何能說已悟真理!
答曰:理事非一非異。事以理成,理以事顯;理不離事,事不離理,約此不相離理,故非異。但真理無形,而妙用隨緣,應諸萬類,妄立虛相,不無形狀,約此有相無相,故非一。今悟道,雖已明悟自己空寂之靈知即是真佛,但以多生習染深厚,一下不能頓除,遇事尚還生心,見境卒難無念,但於生心動念時,非如盲目者,不知塵境本空,粘著攀緣,流浪忘返。而能於前念動時,後念即覺,頓時掃空。不過較全不動心者有生滅的痕跡,力量稍差而已。但能綿密保任,時時覺照,日久功深,自能打成一片。歷代祖師之牧牛行,即此悟後用功之楷模也。

G. 行四化是什麼意思

粉碎「四人幫」,全國人民都高興。現在的情況比較好,人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清醒地看到這是一件艱巨的事情,但是是能夠做到的。首先是我們有全黨的團結,全國人民的團結。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有著艱苦奮斗的傳統。其次是我們已經建立了相當的物質基礎。還有就是我們制定了明確的方針,要利用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在「四人幫」時期要這樣做是不允許的,他們說這是洋奴哲學。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資本家拿來為資本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國家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世界各國後來不是也利用了嘛!現在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先進成果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利用呢?我們要把世界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再加一條,那就是我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總起來說,人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有豐富的資源,加上利用世界的先進技術,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有可能的。當然也不那麼容易。世界上先進技術發展很快,發展速度不是用年來計算,而是用月、用日來計算的,叫做「日新月異」。我們就是實現了四個現代化,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和國民收入按人口平均來算,還是比較低的。現在我們的方針政策已經明確,我們的口號是少說空話,多做工作。

我們現在還很窮,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義務方面,還不可能做得很多,貢獻還很小。到實現了四個現代化,國民經濟發展了,我們對人類特別是對第三世界的貢獻可能會多一點。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遠不能稱霸。這個思想現在人們可以理解,因為中國現在還很窮,是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國家。問題是將來我們發展了,搞不搞霸權主義。朋友們,你們都比我年輕,你們是可以看到的,到那個時候,如果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就不能實行霸權主義,仍然屬於第三世界。如果那時中國翹起尾巴來了,在世界上稱王稱霸,指手畫腳,那就會把自己開除出第三世界的「界籍」,肯定就不再是社會主義國家了。一九七四年我在聯大特別會議上作了一篇講話,講的就是這個內容。這是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制定的對外政策,我們要用來教育子孫後代。四化分級為:命盤四化,大限宮干四化,流年宮干四化,流月宮干四化,流日宮干四化,流時宮干四化等級。命盤四化包括生年四化和命盤十二宮干四化。從命盤到流時,是從上到下的關系,是從先天到後天的關系。從大限到流時都稱為行限盤。
看四化的吉凶影響,本級四化首先影響本級十二宮,例如大限四化首先對本大限的吉凶起直接的作用,其次才是對上下級發生影響作用。看大限,以大限四化為主,以命盤四化為輔。看流年,以流年四化為主,以大限四化為輔,以命盤四化為參考。
原命盤是「體」是「因」,看定數;行限盤是「用」是「果」,看應數(應期)。
    河洛紫微斗數有一法則,就是由命、大限、流年、流月、流日、流時,一路往下推,落宮的天干一律以原命盤為准,一成不變(均用原命盤的天干)。這一點與星情法是有區別的,星情法論大限四化時,天干要重排(有些派別不重排)。
    河洛派以命盤為「天盤」,大限盤為「地盤」,流年盤為「人盤」。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事」。所以,推命就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在天成象」,意思是在天盤只是朦朧的象,就如剛受過精的卵子,只是生命的播種階段,是為種「因」。「在地成形」,意思是到了地盤,朦朧的象已發展成為有形有狀的階段,就如受精的卵子經過母體的孕育,逐漸成為胎兒,是為「緣」。「在人成事」,意思是事情已經產生,就如孕育成的胎兒瓜瓜落地,已經脫離母體,成為活生生的人,是為結「果」。
    在這三個階段中,地盤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階段,它承擔孕育天盤之象以成形,又負擔轉化生人盤以成事的承前啟後的作用。但結果在人盤,所以最後成與不成得看人盤。
一件事的產生,在紫微斗數中亦分為三個階段,即在本命盤為「天垂象」的醞釀階段,在大限盤的「成形」孕育階段,在流年盤為事物產生階段,即「成事」階段。大限盤是一個轉折的關鍵階段,力量最大,管十年禍福,其吉凶已基本定型,就看應於這十年內的哪一年了。所以,推算流年運,應由大限盤的天干四化情況並結合本命盤之象來推斷,三環相扣才能順理成章。同理,在看流月時,應以流年的四化並配合大限之象來推斷;看流日應以流月四化並配合流年之象來推斷;看流時應以流日四化並配合流月之象來推斷(三環相扣法在下節詳論)。
    我們在推命過程中,如能勸人在垂象成因階段不要在某時某方做什麼事,就可以避免發生不良的後果(無因則無果),這才是功德無量。
生年四化叫天垂象,是天賦之意。原盤四化入大限盤也叫垂象,是為定數,決定此大限的格局高低、是吉是凶,即此大限內的運氣情況,反映的主要是時間關系。
生年四化要入本命的三方才有力;大限四化要入本命的三方才有力;流年四化要入大限的三方才有力;流月四化要入流年的三方才有力;流日四化要入流月的三方才有力;流時四化要入流日的三方才有力。這叫「下承上」。
大限要得生年三吉會照才好,逢生年忌會照則不利,尤其逢忌沖更不利;流年要得大限三吉會照才好,生年三吉會照亦好,逢大限忌會照則不利,逢大忌沖更不利;流月逢流年三吉會照才好,逢流年忌會照則不利;流日和流時同理。這叫「上應下」。
命盤四化留給大限看,大限四化留給流年看,反過來,命局的定數應於某一限年,就以應數之年飛四化回大限,以大限飛上化回命盤,用這種方法來看吉的大限和流年是增吉還是減吉?凶的大限和流年是增凶還是減凶、有無補救?例如生年化祿之星,行限使之化祿,為增吉;生年化忌之星,行限使之化祿,為變好,可減其凶性,為有補救。生年祿入大限的父疾線,主光明;但大限宮天干使此星再化忌,則為忌帶忌,為變壞,主大凶。故生年化祿之星

H. 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什麼

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國際法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即國際法依據什麼對國際法主體有拘束力。對於這個問題,國際法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早期,國際法學家對於這個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分為兩大派別: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後來,在這兩個學派之間又出現了所謂折衷法學派,即格老秀斯法學派。(1)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史上最早的法學流派,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國際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學派的代表是西班牙的維多利亞和蘇亞利茲,而後是德國的普芬道夫。維多利亞認為國際法是從自然法派生而來的。而蘇亞利茲認為國際法的基礎是整個人類根據相互之間博愛和寬恕的自然戒律而組成的道義和政治上的「聯合」,這個「聯合」就是自然法。換言之,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普芬道夫是17世紀自然法學派在國際法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完全否認實在法的存在,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國際法是自然法的組成部分;國際法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力是由於它來源於自然法。自然法學派不僅於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法學界還有復興的趨勢。如在西方法學界出現的「社會連帶法學派」以及「規范法學派」。社會連帶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的根據在於社會連帶關系,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從國際社會連帶關系所產生的「各民族的法律良知」。規范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無論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屬於同一個法律體系,其中的法律規范有不同等級,每一級規范效力的根據在於上一級規范。而整個法律體系的最上級是國際規范,它的效力來源於一個「最高規范」或稱「原始規范」。這個最高規范既是法律規范又是倫理規范,也就是從所謂人類的「正義感」或「法律良知」所產生的規范。其實,無論是社會連帶法學派,還是規范法學派他們完全抽掉了法律的社會內容,而把法律變成了一種與社會現實無關的「純粹法律規范」,當然不可能找到國際法效力的真正根據,最終又回到了舊自然法學派所主張的「人類良知」、「人類理性」、「人類法律意識」等結論上。(2)實在法學派。19世紀,實在法學派興起並取代了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界中的統治地位。實在法學派的發起人是英國的邊泌,奧斯汀繼承並發展了邊泌的思想。他們否定從自然抽出來的抽象概念作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否定自然法學派關於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自然法,國際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的觀點;認為在現實世界中起作用的是國家的意志,從而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依據。他們設想各國的意志可以合成為「共同意志」,或者強調每個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決定因素。這個學派雖然遭到了批評,但還是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在新自然法學派出現的同時,也出現了新實在法學派。新實在法學派之中有一種學說——權力政治學說,認為國際政治支配著國際法,而國際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權力。在他們看來,國際法效力的依據是各國權力的均衡,即所謂「勢力均衡」。在國際法學界,更有影響的是所謂「政策定向」學說。這個學說把國際法視為國家對外政策的表現,國際法的效力取決於國家對外政策,而在國際關系中有些國家的政策處於支配的地位,從而在國際法的效力上起了主要的作用。(3)格老秀斯法學派。格老秀斯法學派又被稱為「折衷法學派」,因為這個法學派介於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之間。以格老秀斯為代表的這一學派一方面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另一方面又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但總的來說,格老秀斯更傾向於自然法。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德國的沃爾夫和瑞士的瓦特爾。這個學派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是拘束國家的最高法律,自然理性是檢驗國家行為的標准;但又認為國家的共同同意也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個學派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它採取了折衷主義立場,結果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問題。關於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論,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國家受國際法的拘束,同時又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在於國家本身,即在於國家的意志。當然,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所謂國家的意志,並不是指個別國家的意志,也不能說各國之間有「共同意志」,而所指的是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條約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的效力,是因為條約是國家之間的協議;國際習慣的效力拘束的效力在於它既是各國的重復類似的行為,而且是被各國所認為具有法律拘束力;即使是作為國際法淵源的一般法律原則也是「文明各國所承認者」(《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第一項)。事實證明,即使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之間,也是可以達成協議而受拘束的。因此,各國之間的協議,或者說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構成了國際法效力的根據。

I. 五指不成拳則無力,是什麼意思



「太極拳與其說是肢體的運動,不如說是心意的鍛煉」。——王培生

這是吳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老師在八十年代中,接受中國日報英文版記者采訪時說的一句話。王師言簡意賅,一語道破了作為內家拳種之一的太極拳鍛煉時的大要與精髓。

太極拳論雲:「凡此皆是意」,十三勢歌講「勢勢存心揆用意」。也就是說意識問題是太極拳的首要問題,各式太極拳也無不強調心意為先,以及意識存在的重要性。太極拳體用之四要:意專、氣斂、神聚、勁整。「意專」乃四要之首,太極拳的行功要領為「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具體講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

先在心,後在身」,「意氣君來骨肉臣」 就是以君王和臣子的主從關系打比喻,強調後者要聽命於前者,而且內里的意氣與外在身體各部既要有主從先後之別,又必須是協調一致、密不可分的。呈現出的結果,則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周身一家、完整一氣。具體到練拳,就是要求頭腦中擯除任何思想雜念,未動之前用感覺思維的心理過程,想動作的要領、方法以及動作運行的軌跡,前一動開始以後,隨著意動而考慮下一動的開始、發展和結束。

因此「以心行氣」絕不是故意努氣,而是心意一動「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也就是腦子一想,意為響導氣隨行。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此乃太極拳內練要義的根本所在。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形動,是內動帶動外形,外形合於內動,由內及外,內外一致。這就是太極拳運動規律的一大特點。內,指的是意氣;外,指的是骨肉(形體),也就是身體姿勢的變化和四肢動作的屈伸。在封建社會,君王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臣子是聽命於君王的。

這樣,周期性的進行下去,直至練拳停止。這里充分說明太極拳的一切動作都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意動形隨,身心合一,如秋風之掃落葉。八十年代中,王培生老師曾「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氣君來骨肉臣」作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他說:「外形動作好比是年輕人,心意內氣好比是老年人,年輕人是照應老年人的,不能自顧自,想怎麼動就怎麼動,要時時刻刻聽命於老年人的支配和調遣,一點也不能摻雜自己的想法和意思。老年人要往東,他就得往東;老年人要往西,他就得往西;老年人要慢點,他就得慢點;老年人要快點,他就得快點;動作的大小亦復如是。也正因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由靜而動,由內及外,全憑心意用功夫,一切動作純以心意為主、不妄用力為最重要之原則。」所以,也有人詼諧地把太極拳運動說成是「意識體操」。

一、太極拳的意識

練拳時頭腦中沒有任何思想雜念,未動之前,用感覺思維的心理過程,想動作的要領、方法及動作運行的軌跡。前一動作開始後,隨著運動而思考下一動作的開始、發展和結束。這樣周期性地進行下去,直至練拳停止。「先在心,後在身」。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識蓄養精神來引導動作。

二、切忌把意識貫注於呼吸或勁力上

如果把意識作為呼吸的途徑,想呼就呼,想吸就吸,這樣就會出現動作凝滯,不能獲得吸則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較高技擊效果。如果把意識放在勁力上,有意識地去用力,就會造成動作僵硬。從中醫角度來說,就是周身氣阻不通,就會出現病變。所以說:「切記不可用力,不可尚氣,以致有氣者無力,無氣無力者純剛。」太極拳的意識就是把動作的方法要領潛藏在腦子里,然後通過大腦的感覺思維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體上。正是「以意領先,先在心,後在身」。太極拳理論都非常重視和強調意識問題,在太極拳中一切要求以意領先。

三、在太極拳運動中,大腦神經都集中在動作中(意識引導動作),運動神經的興奮性高並且壓倒疾病的神經興奮性

久而久之練習,機體內病神經的興奮性被驅逐、被抑制,所以疾病的活動范圍逐漸縮小。太極拳運動除肢體活動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經系統得到鍛煉。神經系統除了有運動感覺機能外,還有所謂營養機能(營養神經),影響機能內的新陳代謝時,調節各個組織和器官的營養,對於機體的活動能力具有重大的意義。太極拳治病和健身之所以有顯著作用,就是意識與動作相結合的練法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可見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性刺激和積極的訓練,有助於使被疾病興奮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得到興奮,從而調節各個系統的功能達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四、從技擊意義來說,意識存在與否,關繫到雙方勝敗的生死問題

在練拳時,要有意識地假設與對方准備交手時先至對方,每每在盤架後,全身血藏循環加強,局部皮膚時常有小蟲緩緩爬行之感,手指肚有細汗微微滲出。這些現象就是「以意領先,以意運臂,以氣貫指」。以意領先的主要作用是使競技中肢體(接觸點)感覺更加靈敏,從而使「後人發,先人至」獲得成功。另外,在推手中如果准備發放者的意識深而遠,就能准而狠地將對方發放出丈外。然而,具備了一定的身體條件而沒有進攻將對方打敗的意識,那也是無濟於事的,所以太極拳的意識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五、如何用意識指導實踐

先不妨從外因到內因由表及裡地建立起意識部位的意識感覺,做一些進行放鬆的意識練習。例如:甲方對乙方進行語言刺激的意識練習,乙方隨意站立,聽到甲方的語言,進行自我暗示。甲方用誘導性語言刺激是:兩腳開立——兩目微閉——兩肩放鬆——兩肘放鬆——手腕五指自然放鬆——涵胸收腹——臀部內斂——腰胯放鬆——兩膝自然伸直。這樣往返1—2次使乙方進入安靜狀態,並使其有前後搖晃之感,這就達到了周身放鬆、不偏不倚的目的。在誘導性語言刺激中聲音要柔緩,速度要稍慢一些。這樣通過外界誘導性語言刺激訓練,對自己內意識形成的過程還必須在練拳中逐漸強化,使其形成「自動化」,在懂得了太極拳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用意識引導動作。

譬如:太極拳預備勢是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垂於體側,頭正、眼平視,這僅僅是外形的要求。而意識的要求則是從上到下用意識來蓄養精神,下頷微收,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指松如戳地,兩臂微微內合,胸肌鬆弛,不要挺胸努氣,能涵胸自能拔背,做到脊背舒展自然腰胯放鬆,裹襠溜臀,尾閭中正,兩膝自然伸直。通過自上而下的意識引導,使其周身放鬆,輕靈、敏感能力增強。在盤架子過程中,時時處處也能用意識來暗示自己。從身體內來講,全身放鬆,氣沉丹田,時刻都在蓄勁,含有技擊的意念;從外形來看,動作輕松,變化圓轉自如,精神內斂,穩如泰山。盤架子中努力做到有人若無人,無人人打影。相反,如果沒有意識的引導,盤架子中就會出現盲練,失掉了拳架中一招一勢真正的技擊意義,精神萎靡,似如木雞,動作形式化或動作與意識無關,出現輕飄浮散或是動作僵硬,若牽一發而全身皆動的現象。故此,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全身松開,以意運臂、以氣貫指,這樣久久練之才能達到「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也正像拳諺所說「意到則氣到,氣到勁自到」。因而,練習太極拳從始至終必須思想集中,用意達身不滯心,以心至身,這樣不斷地強化自己內意識,久而久之,練習自如,意到身到勁自到,粘之則發。

六、太極拳的動作在意識引導下進行,也就是在大腦的支配下活動

怎樣才能進一步的加強意識,使其真正符合「意動身隨,勢勢存心揆用意」的練拳原則,我們不妨從動靜的兩方面來練習。

(一)樁功——站樁。站樁就是沒有一招一勢的活動形式,是一套固定不動的拳架子。練習時就是從拳路中隨意拿出一個動作,擺好姿勢,固定不動,用意念指導動作。如「左抱七星」,左臂前伸,右臂輕輕扶按在左臂上,豎頂,胸涵而不縮,擴大胸圍,兩肩微向內扣呈圓背,溜裹臀部,使力量全部下達到支撐腿上。這時試想是否做到上肢松勁,上體涵胸拔背,上下貫串一氣,尾閭中正神貫頂。此時應把意識集中到左臂上,胸中感到豁然寬廣,視野擴大,好像胸有成竹,隨時都有不粘則罷,一粘即發的思想意識。這樣的練習一則提高意識的能力,二則增強了下肢力量,使其在盤架子中周身松沉。

(二)專門性練習。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有它的技擊意義,在推手或盤架子中,如果用意淺或丟掉深而遠的意識指導,就會出現欲發(放)而發(放)不成,或者只是膚皮蹭癢,打不中敵方,所以要用意養蓄精神意識來引導動作。在初學太極拳時,因為不懂技擊的意義和方法,故此要結合套路中的動作培養自己的意識,也就是在未動之前先想動作,隨之,運動之後邊做邊想下一個動作。譬如做倒攆猴時,在未推掌之前,先想推掌動作,隨之、再做推掌動作,又在推掌開始時想下一個倒攆猴的動作,由虛到實,由左到右,這樣連綿不斷地想與做相結合,就把意識與動作結合起來,使意、氣、勁三者合而為一。

七、隨著動作的熟練,用意也就能逐漸細致起來,隨著動作的變化而不斷使意識深刻化

用意識指導手臂和各個部位的著力點(接觸部位),逐步做到以意運臂。在這個基礎上練拳時,要結合技擊方法用意,要像拳諺所說:「有人若無人,無人似有人。」進行假設性而含有技擊意義的練習,根據技擊技術的原理,用意識引導手臂的各個著力點的轉換,全神貫注,以意領先,這在太極拳推手中是十分重要的。

太極拳經說:「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這就是說,氣的隋性未免還是大,不如意的靈活。意的靈活性究竟有多高呢?可以說幾乎可能無窮之大,因為它的隋性幾乎可能等於零。所以說太極拳最著重的就是虛實的變化,每一動都要有虛實,一處有一處的虛實,處處總有一虛實。虛實的變化都是通過意識的轉換,即有意所注者為實,否則為虛,此時之虛並非無氣,只是無意而已。

再談太極拳的「意」的修煉

一、「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的本質特徵。

太極拳是內功拳的一種,也可以說她是「意拳」。而內功拳首在練意。「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的最顯著的特點,這是眾人皆知的常識。然而卻又是最難講清,最難運用的基本原理。從古到今,所有的太極拳理論無不強調「以意領先」,無不強調「用意」的重要。

目前,就大多數太極拳愛好者而言,對於太極拳「用意」問題,還未加深入研習,還未在太極拳體用上能進入用意引動的較高的層次。從某種意義上嚴格地講,這些同志還尚未真正進入太極之門。正如當代吳式太極宗師,太極拳技擊實戰家王培生老師所說:「現在許多人練太極拳懂得了不用拙力,但不足之處是失去了意念,沒有意念也就不成其為太極拳了。」打個不太貼切的比喻來說,沒有意念的拳架,就像沒有靈魂的空殼子,離太極功夫相差甚遠。因為沒有意念的引導,就會出現盲目的演練,而失掉了拳架一招一式的真正的技擊意義。

如何理解「用意」,怎樣加強意識,怎樣運用意識,怎樣訓練才能實現「用意不用力」的高超的效果,都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將從幾個側面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拳友們交流。

二、要全面理解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

對於「用意不用力」一語,一般人不易理解,如果簡單地從字面上狹義地去想,往往會鑽死牛角,怎麼都想不通。你想呀,除非躺下,沒有不用力的動作。打拳、技擊,又怎麼能不用力呢?

古人雲:「法中有訣從何取,解開其理妙如神。」我們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分步驟、分層次地把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深奧道理解剖開來,一一細論,就能比較清晰地理解這個問題。

「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體、用(推手、散手),實戰技擊的總的原則,在太極拳的任何姿勢或動作中都必須遵循這個基本原則,所以她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徵,只有理解並掌握了「用意不用力」這個要訣,才算是真正進入了太極拳的大門。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看看太極拳是如何貫穿「用意不用力」的。

(一)太極拳正確的身法是用意識貫注而養成的。

打太極拳和太極推手時都強調不用氣力的,而是以「松力、沉氣、用意」為主。正確的身法是規范動作的基礎和保證。大家知道,太極身法主要有: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襠、溜臀、松腰、抽胯、頂頭懸等九大法則。身法要求必須「立身中正安舒,才能支撐八面,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這是說打太極拳要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連成一條,使脊柱要節節松沉又虛虛對准,腰部松沉直立,不可動搖,使身法在任何變換時都保持中正,不偏不倚。這樣才有利於內勁發揮,即「氣貼背」、「力由脊發」、「主宰於腰」。正確身法的形成,是在懂得太極拳的基礎上,用意識引導動作,用心、用意、用神貫注動作的始終。即使是最簡單的動作,也是用意引導它的全過程,使身體各部都符合太極拳身法之要求。

比如,太極拳預備式,是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垂於體側,頭正,眼平視。這僅僅是外形的要求,而意識的要求則是從上到下用意識來蓄養精神,下頜微收,虛領頂勁,沉肩,墜肘,鬆手指如指尖戳地,兩臂微微內合,胸肌鬆弛,不可挺胸弩氣,能涵胸自然能拔背,做到脊背舒展自然,腰胯放鬆,裹襠溜臀,尾閭中正,兩膝自然伸直。通過這樣自上而下地意識引導,使周身放鬆,立如平準支撐八面,而做到輕靈圓活,從而保證身法的正確不乖。在盤架子過程中時時處處用意識暗示自己,每個動作都合乎正確的身法。每個動作都是意識引導,意從心中生,我意向何處,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對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各條身法必須一一求對,結合起來,只有一個身法,一處不合,全身都會出毛病。所以心中要永遠牢記身法,永不許錯,推手、散打雖千變萬化,總要保持正確的身法,才能發揮拳技。以意識調控身法,是太極拳用意的基礎,又是太極拳永久的話題。即使拳技臻於化境,仍然不能離開此題。只是更熟練,更自然,不期然而然。

(二)虛實轉換全為意動。

太極拳最重視虛實的轉換,手與足上下配合虛實的變化,手足的進退也必須注意虛實轉換,身體重心的變換也是身體各部位虛實的轉換。拳譜上講:「進退須有轉換,往返須有折疊」,要「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從而達到虛實轉換「內動不令人知」的目的,因敵變化示神奇。如果軀干四肢用力行動,那是絕對不能掩人耳目的,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以轉換之法全以意行,正如前輩大師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邊。」這種以意動變虛實是太極拳用意的一個重要體現。

當然虛實轉換「內動不令人知」的功夫,絕非一日可得的。據當代太極宗師王培生講,虛實變化意的運行功夫分為四個層次:初步練習虛實轉換完全是重心的轉移問題;中級階段的虛實開始與中氣結合起來,以意行氣也就是變成在意的指揮下中氣的轉移問題;到高級階段,在重心和氣的方面幾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和勁頭方面分虛實;最高層次是意變如神,不期然而然,《譜》雲:「不分虛實而自有虛實。」功夫到此,方為最高。所以,太極拳家特別強調虛實變化,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無論體用虛實之變化,皆是通過意識的轉換而實現的。王培生語:「有意所注之處即為實,無意之處即為虛。高功夫者虛實變化純以意行,全無外形可觀。這就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奧秘。」

(三)太極拳各種勁法皆由意念活動而產生。

王培生老師傳授的太極功法,以天乾地支來描述太極拳的陰陽變化。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對應人體穴位,以應太極十三勢中的五步(進、退、顧、盼、定),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人體穴位,通過六合六沖之法以應十三勢中的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太極功的鍛煉都是由意念引導,通過人體竅位的沖合來完成的,太極拳各種勁法完全是通過意念的變動和想像而產生的結果。如:「擠勁」是通過地支中寅與卯相合而產生。重心在右腿時,右弓步左手打擠,就應該意想夾脊穴(卯)與右湧泉穴(寅)相合,擠勁就產生了。熟練地掌握了天乾地支要義,便得到了太極十三勢之真諦。天乾地支要義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限於篇幅不能詳論,作者今後將用專稿介紹。本文僅作為太極拳用意的一個方面提出。

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用意念引導穴位的沖合來完成的。由此可知太極拳「全憑心意用功夫」一語絕非妄談。太極拳盤架子時,每一開合要用意念把六合六沖在體內的不斷變換完整無遺地進行一遍,這正是打太極拳要慢的重要原因。練時慢,用時會因意動而生法反應驟然,攻防永在人先。

(四)太極拳技擊中的以意化勁。

以意化勁是太極拳技擊之精髓,掌握了此法,才算得到了太極技擊的化勁功夫。吾師王培生先生之所以能成為太極技擊實戰家,就在於他那神奇的意化勁運用純熟。與人交手,對方的拳頭、手掌無論怎麼樣揮舞,都打不到他身上。以意化勁,就是用意念的轉移化掉對方的勁力。在雙方對抗中,對方攻擊到我身何處,何處要動,動的要快速靈活,無論對方怎麼動,絕不能抵抗,我總是順著對方來力的方向走,不使對方得到反作用力。主要是用意走勁。比如,對方打我肩,我意用肘;對方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再打到肩時,我意轉到腰或膝,或足腳都可以,這樣循環無端的變化,即叫做以意化勁法。

一般沒有經過太極拳、武術特別訓練的人,對於外力打擊,必然按條件反射作出反應。如遇對方從高處打來,必用手臂架抵,如遇對方用力推來,立即還手抵抗對頂。這種見招打招、見勢打勢的攻防手法屬於先天自然之能。

太極拳不採取這種手法,太極拳則是用意識的訓練克服先天的「條件反射」作用,不頂不架,用特有的引進落空手法與對方競技格鬥,化引拿發。太極拳的以意化力最為神奇。《拳譜》雲:「人剛我柔謂之走」,即無論對方進攻的力大力小,都把它看作「剛」,絕不要抵抗,而要柔化沾連,以意化之。

(五)太極拳術如戰術,運用之妙全在一心。

技擊競技格鬥如同打仗一樣,以智取為主,太極拳講究攻其不備,襲其不意,避實擊虛,以實力為後盾,以計謀為先導。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文章不必細談。

三、關於「用意不用力」的訓練。

太極用意如何訓練?太極宗師王培生先生明確指出,要真正學會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功夫,只練套路還不行,走架之後,還要練定步推手,活步推手,散打,最後還要老師喂勁等等,掌握了用意不用力的方法,再學會聽勁、懂勁,然後才能逐漸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終至「從心所欲」的高深境界。

太極拳所要求的「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識蓄養精神來引導動作,說起容易做到難,必須經過長期的嚴格的訓練,才能達到「意動身隨」,「意到身到勁自到」,沾之則發的效果。太極拳「用意」之訓練,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大體上分四個階段:

1、「以意領先,先在心後在身」的初步訓練。

《十三勢行功心解》說太極拳動作是「先在心後在身」,這是太極拳用意的最基本的要求,這也包括由淺入深的幾個層次。

初學者剛剛學習套路,還不懂得技擊意義和方法。只能是先結合套路中的動作培養自己的意識。太極拳的意識就是把動作的方法要領,潛藏在腦子里,然後通過大腦的感覺思維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體上。在盤拳走架時,對每個動作,在未動之前要先想動作的方法要領,動作所經過的路線,到達的位置,想好了再行動,隨之運動之後,邊做邊想下一個動作,連綿不斷地想與做相結合,也就是把動作與意識結合起來,使意氣勁三者合而為一。

2、第二步「以意運臂」的訓練。

太極拳套路打熟之後,隨著動作的熟練,用意應逐步細致,隨著動作的變化而不斷使意識深刻化,用意識指導手臂和各部位著力點(接觸部位),逐步做到「以意運臂」。也就是根據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則,把我們的想像運用到動作中去。運動時應當是用意越多用力越少,即使是極輕微的一動一靜也不能例外,這樣連續不斷利用想像力,使動作越練越細致。以意運臂,關鍵在於一個「輕」字,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動作輕靈才能達到用意不用力。體內因全身各關竅松開,經絡暢通,而真氣運行無阻。久久練之就能達到「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以意運臂,以氣貫指」。

3、假設性含技擊意義的練習。

經過老師的拆著說手之後,練習者初步懂得太極拳套路中每一招式每一動作的技擊意義,這時便進入了結合技擊方法用意的階段。在盤架時要「無人似有人」,根據技擊原理,用意識引導動作,假設在與人交手,想像手臂各著力點的轉換,全神貫注,以意領先。這一訓練階段,在太極拳運動中十分重要。

在盤架子的整個過程中,時時處處用意識暗示自己,全身放鬆,氣沉丹田,時刻都能在蓄勁,含有技擊的意念,努力做到無人似有人,意動人打影。從外形上看必然是動作輕松,變化圓轉自如,精神內斂,穩如泰山。

盤拳時,身體各部位無論何處,觸之即被彈出。常聽人說,在打拳時,突然有人跑來撞到自己身上,自己被撞毫無動搖,而對方反倒跌個跟斗。這就是拳譜所說的「粘之則發」、「犯者立仆」。所以用意訓練,要求練拳時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意識,使用意之效應得逐步鞏固與提高,行功用意運氣自如,練至「意到身到勁自到,粘之則發」。所以練習太極拳從始至終必須思想集中,用意正身,心中有假設之敵情。

4、推手實戰中的用意訓練。

太極推手用之四要:「化」「打」「拿」「發」。在推手中如能正確地發揮「引進落空」、「乘勢借力」、「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就可以將對方乾脆利落地發出去。這都需要用意訓練。發勁之前要有拿,在拿之前要有引。意思是說,先用引誘之法,使對方的重心出於體外,處於不穩之態,或發呆之際,正好順其傾斜之趨勢施用拿,把對方的活關節管死,叫他跑不掉。關鍵在於掌握「接觸點和意念」,要同時達到你所想的地方(肩、肘、腰等處),一定要准確。意念不可移動才能管得嚴。發放之時,意在領先,目光隨之轉換,身、手、步隨。如欲將人發遠,則眼遠視,發高則高視,控制對方勁路以何手為主,則目光需視何處,目光決不可與動向有偏差。要立身中正,切不可前俯後仰,或左右歪斜,手腳前去時,腰部朝後微微一挺,同時要松胯提膝(這時只是用意一想),推手要訓練意形相連不斷,將欲發放,步須暗進,勝在進步,敗在退步,手法、步法、身法必須要配合協調一致。發勁時,身、手、步和眼神必須一齊俱到。在推手中運化中要運用折疊之術、轉換之法。「粘連黏隨、不丟不頂、隨曲就伸、舍己從人」,而逐步克服「頂」、「匾」、「丟」、「抗」之病。打輪極熟練,有了「懂勁」功夫之後,方進入「問答」與造勢之階段,進而散手技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全憑心意用功夫。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

四、「用意」訓練中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對於太極拳的「用意」,往往會出現兩個誤區,一是過分強調意的運用而忽視了動作的正確性,而忽視了形體的訓練;二是不適當地強調呼吸的配合而造成動作的遲滯。

(一)正確的姿勢是用意的基礎,「用意」決不可忽視形體訓練。

有些人聽了拳諺中有「內家拳意氣為上,不重外面」,「太極拳重意不重形」的說法,在練拳時就不重視形體訓練了,對拳的姿勢也不講究了,這是完全錯誤的,必然誤入歧途走彎路。

太極拳重意不重形,指的是練拳至上乘功夫,在技擊中以用意為主,而不再強調動作之外形,真正的高功夫者與人交手,「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沾之即發。你還沒看清他的動作,對方早被打出去了。

初學者練拳必先由外形入手,切不可忽視拳架姿勢的准確性,盤架子動作要工整到位,姿勢正確。要明規矩而循規矩。要知道正確的姿勢是用意的可靠保障。藝臻上乘之後,即可脫規矩而合規矩,這是學拳所應固有的正確程序,舍此無他徑可走。太極高手,動則為法,怎麼做都對,怎麼做都有,「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邊」。這才是太極拳「重意不重形」的全面准確的含義,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真正的太極功夫。

(二)尚氣則滯,用力則僵。

一般地說來,初學者在「用意」的訓練中,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意識貫注到呼吸和勁力上。按照正確的教學程序,初學太極拳的人,不能馬上就結合到氣,只能是先搞身體運動,把姿勢擺正確,把動作練熟,達到「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拳譜》要求的是「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然而,實際上很多人都急於把動作與呼吸結合,而誤入歧途走了彎路。因為,如果把意識貫注到呼吸上,想呼則呼,想吸就吸,這樣就會出現動作的遲重凝滯,從而不能獲得「吸則拿得起人,呼則放得人出」的技擊效果。如果把意識放到勁力上,有意識地去用力,就造成肢體的僵硬,使得周身氣阻,經絡不通。從中醫理論看,這種情況就會出現病變,絕對得不到健身之效果。在技擊上,身體出現僵硬之時,就是挨打之時,所以古代先賢諄諄告誡:「切記不可用力,不可尚氣」。太極拳一切動作都要「先在心,後在身」,以意領先。在加強意識訓練時,必須牢記兩個「不可」的古訓,才能使太極拳技術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

熱點內容
刑法專題課件 發布:2024-11-16 22:30:08 瀏覽:487
海商法中的承運人義務 發布:2024-11-16 22:20:05 瀏覽:463
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018 發布:2024-11-16 22:19:06 瀏覽:331
按勞動法工資怎麼算的 發布:2024-11-16 21:33:30 瀏覽:158
刑訴應當法律援助的對象 發布:2024-11-16 21:25:37 瀏覽:118
2011年社會保險費法 發布:2024-11-16 21:09:42 瀏覽:252
司法局開展民法典贈書儀式 發布:2024-11-16 21:07:53 瀏覽:196
勞動法做六休一 發布:2024-11-16 20:54:10 瀏覽:238
黨內法規的自查報告 發布:2024-11-16 20:29:18 瀏覽:433
安裝空調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16 18:25:45 瀏覽:725